文言文练习(一)(答案)

时间:2019-05-13 05:0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练习(一)(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练习(一)(答案)》。

第一篇:文言文练习(一)(答案)

文言文练习

(一)(答案)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李牧连却之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 B.箕踞而遨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强虏灰飞烟灭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或师焉,或不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哀吾生之须臾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孔子师郯子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刺客不行 .... C.用心一也 D.挟飞仙以遨游 ....D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 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隔离天日 ....D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吾从而师之 D.年十七,好古文 A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外与天际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11.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苟以天下之大 D.而今安在哉 C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不拘于时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简析:A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秦人不暇自哀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是岁,元和四年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 1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又在哪里呢?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天边相连,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认为凡是这个州里的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被我游览过了。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知识渊博,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B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那些小土堆同类。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D

18.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下来并没有和常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啊。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没有精神寄托,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旅游从这里开始。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下就足够羞耻,官大就会有人奉承。C

二、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脚,提起脚后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舍不得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C 2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假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爪子和牙齿 C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C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有尺寸之地 B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围绕这个论点,选文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 度进行论证。

B、“輮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D、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A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而耻学于师

耻:羞耻,耻辱

C.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D.士大夫之族

族:类

B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或不焉

不:通“否”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于是

D

2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27、下列各句中的“其”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可怪也欤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28、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D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攒蹙累积,莫得遁 攒:聚集在一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B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是州,恒惴栗 恒:常常 B.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垤:蚁穴旁的积土。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界万物

B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苍然暮色 其声呜呜然

.. C.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吾尝终日而思矣登 ..A 32.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 D 33.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开头不写游西山,而写遍游永州,自以为尽收美景,作为下文的衬托。“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C.作者以“始得”为题,强调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以前的游览不可算作游览。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游西山时寂寞惆怅的心境。D

3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游众山时,作者“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说明作者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B.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A

第二篇:120个文言文实词练习一答案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120个文言文实词

练习

(一)答案

1、爱(1)名词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

(惠爱、仁爱)(2)动词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给人恩惠)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喜爱)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吝惜,舍不得)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六国论》)

(爱护).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

(3)形容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吝啬)※

2、安(1)形容词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稳定)②谢庄遂安(《冯婉贞》)

(安全).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安定)(2)动词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安身)②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安心)③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安定)

(3)疑问代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怎么,哪里)

3、被

读音一:bâi(1)动词

①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覆盖)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遭受)

(2)介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表示被动)(3)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被子)

读音二:pī,通“披”,动词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披散)※

4、倍(1)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违背,背叛)

(2)副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倍加)

5、本(1)名词

①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草木的根)③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根本)

(2)动词 亦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推究本源,考察)(3)副词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本来)

(4)复合词,本心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指心的自然状态,天性)

6、鄙(1)名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界,边远的地方)

(2)动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以„„为边界)②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轻视).(3)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鄙陋,见识浅,庸俗)

7、兵(1)名词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兵器)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③故上兵伐谋(《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战争)

(2)动词 左右欲兵之。(《史记》)

(以兵器杀人).※

8、病(1)名词 ①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重病)②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弊病,缺点)(2)动词

①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生病)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担心,忧虑)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使成病态)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责备,羞辱)(3)形容词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

说》)

(困苦)

②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疲劳)

9、曾

读音一:cãng,副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表时间,过去,曾经)

读音二:zēng(1)动词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增”,增加)(2)副词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表意外,竟然,居然)(3)名词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10、察(1)动词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明察,了解)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考察和推举)③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细看).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看清楚)⑤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详审,细究)(2)形容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精明)

(3)复合词:察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皎洁的样子)

11、朝 读音一:cháo(1)动词 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见,朝拜)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②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拜访)

(2)名词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③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

(政事).(3)介词 坐北朝南(《史记》)

(对,向).(4)复合词:朝宗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水流归向)..读音二:zhāo,名词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早晨)

12、乘

读音一:chãng,动词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冒着)②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驾,坐)③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升,登).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趋,顺应)⑤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

(凭恃,依仗)

读音二:shâng(1)名词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一车四马的总称)

(2)量词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辆)※

13、诚(1)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2)副词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表肯定,确实,的确)

(3)连词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

对》)

(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14、除(1)名词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台阶)

(2)动词

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去掉,除去)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授予官职)

15、辞(1)名词 ①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诉讼的供词)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命令)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口实)④君子疾乎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托辞,借口)⑤《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⑥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言辞,文辞)(2)动词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别,辞别)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不接受)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计较)(3)复合词: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应酬的语言,文辞)※

16、从 读音一:cóng(1)动词

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依顺,听从)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③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参与,参加)④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依傍,紧挨着)

(2)介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自)

(3)形容词 从犯

(从属的).读音二:zòng,名词 ①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指堂房亲属)②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1)形容词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危险)

(2)副词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②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18、当 读音一:dāng ①募有能捕捉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两者相抵)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抵御,抵挡)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占据,把守)④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判决,判罪)⑤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阻,拦)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承担).⑦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主持,执掌)

⑧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应当)(2)介词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表处所,对着,面对)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表时间,值,在,正在)

(3)副词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表必然,必定,一定)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表未来,将,将要)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通“倘”,如果)读音二:dàng(1)动词 ①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符合).②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当作)

(2)形容词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恰当,适宜)※

19、道(1)名词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途径,方法).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风尚).

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思想,学说)⑤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道理,规律)⑥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⑦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意向).

(2)动词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取道)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走路,赶路)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说,讲).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④故园谁道有书来?(《南海旅次》)(料想).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称道)※20、得(1)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心得,体会).(2)动词

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取得,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具备)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能够)④所识有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通“德”,感恩)

(3)形容词

①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融洽)②此言得之(《六国论》)

(对,正确).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管晏列传》).

(得意)

(4)副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必须,应该)

(5)复合词:得无 ①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莫不是)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怎能不)

21、度 读音一:dù(1)名词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计量长短的标准)③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制度,法度)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气度,常态)④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限度)

⑤常有大度(《史记》)

(度量,胸襟).

(2)量词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次,回,个)

(3)动词

①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谱写,创制歌曲)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过).读音二:duó,动词 ①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衡量)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推测,估计)

22、恶 读音一:â(1)名词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坏事,罪恶)②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坏人,恶人)

(2)形容词

①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坏,不好)②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丑陋)

读音二:wù(1)动词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憎恨,厌恶)②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赤壁之战》)

.(嫉妒)③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狱中上梁王.书》)

(中伤)(2)形容词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耻).读音三:wū,疑问代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怎么)

23、非(1)形容词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不对的,错误的)(2)动词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讥评,责难,认为不对)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无,没有)(3)副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除非)

(4)复合词 ①非常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不平常,意外事故)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非独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不仅)

24、复(1)动词

①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

(回来).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恢复).③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回答)④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报复)⑤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通“覆”,覆盖,盖住)

(2)形容词 ①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夹层的,双层的)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繁复,重复)(3)副词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再,又,还)(4)复合词:复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算账,追究)

25、负(1)动词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以背载物)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担负,承担)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仗恃)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辜负,对不起)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背弃,违背)⑥久负盛名(《后汉书》)

(享有).⑦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管子》).

(蒙受,遭受)

⑧通家尚负责数巨万(《汉书》)

.(亏欠,拖欠)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覆盖)

(2)名词

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失败)②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

(担子)

(3)复合词 ①负笈 北海炳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晋书》)

(背着书箱求学)②负荆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身背荆杖,表示认错,并甘愿受罚)※

26、盖 读音一:gài(1)名词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车盖,伞盖)②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器物的盖子)

(2)动词 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遮盖)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胜过,压倒)(3)副词

①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表肯定判断,原来是)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表推测性判断,大概)(4)语气词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用在句首,表假设)读音二:hã,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通“盍”,何,怎么)

27、故(1)名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缘故,原因)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旧交).③中原遂多故(《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事故)

(2)形容词 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女.娇·赤壁怀古》)

(旧有的,原来的)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衰老)(3)副词

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意,特意)②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过去,从前)③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仍然,仍旧)

(4)连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

(5)复合词:故事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旧例)※

28、固

(1)名词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险要的地势)(2)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安定)②秦数败赵军,赵国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守,安守)(3)形容词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顽固)②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坚固)③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4)副词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本来,原本)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表让步,固然)③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表确然,实在)

29、顾(1)动词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回头,回头看)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拜访)③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关心)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顾念,顾惜)⑤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看,视)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顾虑,考虑)(2)连词

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表转折,只,只是)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表反问,反而,难道)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专题之文言实词

(3)复合词:顾命 或受顾命于宣室(《讨武氏檄》)

..

(指天子遗诏)

※30、归(1)动词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女子出嫁)②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返回)③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还)④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归属,归依)⑤众士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归到一处,汇聚)

(2)名词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五灯会元》).

(归宿,结局)

(3)复合词 ①归化 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归顺化从,归服)

②归命

郡国莫不倾耳,望风归命。(《后汉书》)..

(归顺,从命)

③归宁 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④归田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

..

(辞官还乡)

⑤归省 今朝归省见双亲(《东林语录》)..

(回家探望父母)

第三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

甚:非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 乃: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 曰: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1、(1)诣:拜见 乃:于是,就(2)示:给„„看 曰:说(3)未:没有 闻:听见

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注释]

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

峨:高

洋:广大

1、成语 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人物 是 的知音,从(课文句子)“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或,也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用成语概括)。

5、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答案:

1、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知音难觅

3、知音、知己、乐曲高妙、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

4、悲痛欲绝、深情厚谊

5、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世说新语》

[注释]

谓:问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

坐:犯罪

诣:拜见

曷:通假字,通“何”

善:擅长,善于

1、解释文段中的词语。

习辞:

避席:

2、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把“枳”比为。

6、“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7、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

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避席:离开座位。

2、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4、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5、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6、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7、机智善辩 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二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练习(一)

古文练习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俄:一会儿

(2)但见事多矣但:只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介词,用

A、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介词,把

C、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促织》)介词,用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

B、吾从而师之师: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D、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使„„承担

4.翻译:

计无所出译:想不出什么办法。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答:执杆者不知变通,老者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演练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人夜暴疾,命门人(此指佣人)钻火(打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选自《太平广记》)

1.选出与例句中“暴”意义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魏人夜暴疾突然

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暴躁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突然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2.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例句:魏人夜暴疾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A、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雁荡山》)名:名作动,命名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名作动,做序

C、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劣

D、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云、响:名作状,像云像回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有——又

B、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C、君责人亦大无理大——太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无通假字

★演练三

有一郡守病,佗(华佗,三国时名医)以为其人盛怒则差(chài,病愈),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瞋恚(恼怒)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认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结局

C、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渐渐

2.选出“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者:答案:D表修饰(其余三项表转折)

A、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吾尝终日而思矣

3.解释词语:

A、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货:财物

B、无何弃去无何:不久

C、留书骂之书:书信

D、守瞋恚(恼怒)既甚甚:很

★演练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匡衡(汉朝人)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词语:

A、邻舍有烛而不逮逮:达到

B、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愿:希望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与:帮助

D、遂成大学大学:古今异义词,非常有学问的人

2.下列各句中都含有介宾短语后置,请选出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BD中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做状语。C项中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不提前,而是在原位置做补语。

A、资给以书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齐人勿附于秦

D、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自荐》)

第五篇:文言文练习(一)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讫:终了,完毕。.B.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C.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D.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诋毁,指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 ..

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

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

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

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A.吾善度材度:计算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货:财物 .C.愿佣隙宇而处焉佣做佣人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德:感激 .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②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3分)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A.①②⑥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作法是一样的。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中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4分)

(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2分)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遏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成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甚称旨.B.则亩益三斗.C.为首为讳乎.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称:适合 益:增加 首:头领 宠:受宠 ①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

卒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⑥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表达忠心,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认为崔览、公孙质等人在诱骗他。最终,断绝了与高允的关系,也因向皇

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译:译: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臵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臵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臵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购买 .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违背,拂人意。.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拜访 .

3.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3分)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

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3分)

译文: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3分)

译文: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臵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预:参与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驴的不满情绪的一组是(3分)

①怪诬之说兴。②云方兴,驴辄仰号之。③冤哉焚也!④孰诬吾者,而帅从之!

⑤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⑥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寓言假托一个焚驴求雨、白驴诉冤的故事,讥讽当权者迷信愚妄、不仁不智的本性,并巧借天人感应的说法,揭露统治者才是致祸的根本原因。

B.镇阳帅是急民所急的正面形象,因为他自言忧民,凡能求灾的祈禳,无不尝试。虽说准备杀掉白驴有些过分,但也是因为听信了别人建议,其出发点也是为救民于灾难之中,情有可原。

C.驴“乘负驾驭”,劳辱终生,这使人联想到像牲口一样终年辛苦的农夫,但它远非任人宰割之辈,驴的形象本身包含着作者为受欺者鸣不平、激愤于世道昏暗的情怀。

D.结尾交待事情的结果也颇含深意:白驴被释,大雨成灾,证明旱涝与它的生死无关;也进一步暗证统治者的无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祸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3分)

(2)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3分)

下载文言文练习(一)(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练习(一)(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内文言文练习答案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2、冽 蔓 缀 澈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班级:姓名:1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必考题型,除了掌握技巧以外,还要多做习题,培养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要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高......

    文言文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而观其辟丸也 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 解析 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丁内艰,未赴。改景州蓚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象,令社学祀事;每岁春行田,树畜......

    文言文练习

    课外文言文练习(一) 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

    文言文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22分)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