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内文言文练习答案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2、冽 蔓 缀 澈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课内语段练习〗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岳阳楼记》参考答案:
2.(1)古时官员降职或远调。(2)第二年。(3)通“嘱”。(4)详尽。(5)沉入水中的宝玉。(6)因为。(7)在朝廷做官;退隐江湖。(8)在……之后。3.文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规箴 4.D 提示:应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1)夫:那,代词。夫:丈夫,女子的配偶,名词。(2)观:看,动词。观:景色,名词。(3)极:尽,直通,动词。极:穷尽,动词。(4)去:离开,动词。去:距离,动词。(5)开:放晴,散开,动词。开:打开,动词。提示:解释一词多义,应联系语境进行思考。
6.(1)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波浪平静,天光、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际。(2)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耀,月亮的影子像一块玉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3)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与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4)在朝廷做官就为他们的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为他们的君主忧虑。7.(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提示: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能力。
8.北宋(或宋代)《渔家傲》
9.(1)规模(2)同“嘱”,嘱托(3)详尽(4)离开
10.略 提示:既可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内容与第三、四段脱离或不是对偶句均不得分。意近即可。示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例(2):悲景色阴晦,喜天光晴明。
11.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或: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3.略 提示: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答案。
14.美好 日光
15.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16.写洞庭湖全景。17.刻唐贤今人诗赋。
醉翁亭记参考答案 一、一、1.(1)宋 文学 永叔醉翁 六一居士 《欧阳修散文选集》(2)滁州知州《丰乐亭记》(3)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5)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6)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二、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 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8、①—④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
9、视觉,听觉
10、琅琊山酿泉 醉翁亭布置好环境
11、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
12、①第一层(①—④)交代醉翁亭的环境 ②第二层(⑤—)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
第二篇:课内文言文
八、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九、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等到)
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
(4)计将安出(产生)着)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
社会认为好 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
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
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
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
子)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
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
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上一层楼(再、又)
(4)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
过),号(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
是祸害)
惠(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极(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
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借(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 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
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1)林尽水源(尽头)
(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3)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4)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苦(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
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临(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
(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
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如果)
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书(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
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
白)
(5)整个(通计一舟)
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
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6)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信(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
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
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
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
(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
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
务)
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
处,利益)
遗(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
的东西)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
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
者)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
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
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
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
点)志(1)寻向所志(记号)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十、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十一、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
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
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
的声音)(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
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
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
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
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
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
《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
碌的样子)
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
得西山宴游记》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
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
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
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被起用)(被举用)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
(了解)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
(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
97、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
官)(不在朝廷上做官)
十二、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ò)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qū)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 “邪”(yé)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 “具”(jù)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 “唱”(chàng)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 “以”(yǐ)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 “错”(cuò)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 “畔”(pàn)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 “徧”(biàn)通“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 “反”(fǎn)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 “惠”(huì)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 “厝”(cuò)通“措” 《愚公移山》
十三、古今异义
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 分恶劣。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耳:不习渡水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篝火:夜篝火。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汤:①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②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坐: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
晏子故事两篇》
《
第三篇:小升初文言文练习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班级:
姓名:
1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 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2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 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 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 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 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 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3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 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 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 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 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4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 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 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 丑。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55.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 别类》)【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 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 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 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66.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注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10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注释】
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篇:文言文练习(一)(答案)
文言文练习
(一)(答案)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李牧连却之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 B.箕踞而遨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强虏灰飞烟灭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或师焉,或不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哀吾生之须臾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孔子师郯子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刺客不行 .... C.用心一也 D.挟飞仙以遨游 ....D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 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隔离天日 ....D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吾从而师之 D.年十七,好古文 A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外与天际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11.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苟以天下之大 D.而今安在哉 C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不拘于时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简析:A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秦人不暇自哀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是岁,元和四年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 1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又在哪里呢?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天边相连,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认为凡是这个州里的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被我游览过了。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知识渊博,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B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那些小土堆同类。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D
18.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下来并没有和常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啊。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没有精神寄托,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旅游从这里开始。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下就足够羞耻,官大就会有人奉承。C
二、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脚,提起脚后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舍不得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C 2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假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爪子和牙齿 C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C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有尺寸之地 B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围绕这个论点,选文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 度进行论证。
B、“輮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D、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A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而耻学于师
耻:羞耻,耻辱
C.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D.士大夫之族
族:类
B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或不焉
不:通“否”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于是
D
2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27、下列各句中的“其”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可怪也欤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28、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D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攒蹙累积,莫得遁 攒:聚集在一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B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是州,恒惴栗 恒:常常 B.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垤:蚁穴旁的积土。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界万物
B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苍然暮色 其声呜呜然
.. C.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吾尝终日而思矣登 ..A 32.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 D 33.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开头不写游西山,而写遍游永州,自以为尽收美景,作为下文的衬托。“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C.作者以“始得”为题,强调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以前的游览不可算作游览。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游西山时寂寞惆怅的心境。D
3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游众山时,作者“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说明作者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B.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A
第五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必考题型,除了掌握技巧以外,还要多做习题,培养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要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一)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途,告之故,且曰:“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送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来追。髯拳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髯,赐帛酒花彩以荣。显者惭,杜门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注释]①蓰:五倍。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清·顾彩《髯樵传》,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伟:身材魁梧
B.人或讶问之 讶:惊讶,奇怪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
D.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髯樵)
B.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所谓秦桧者)流血几毙
C.吾亦知戏,故殴。若真(是秦桧),膏吾斧矣
D.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学奇)无如何也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 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 ⑤出门,给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官府对髯樵刮目相看,褒奖有加。
(二)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剿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节选自《七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恐怖。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轨逐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崇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作”的一组是()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答案
(一)6.C
7.A
8.D
9.B
10.B
(二)11.A
12.C
13.D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