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干教师2017.12月教学反思4篇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中宁七小 王富贵
进入五年级第一个单元安排的是小数乘法的计算,小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进行的。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4、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本节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和大脑。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中宁七小 王 富 贵
一节课结束后,加深了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认识。说实在话,这节课备的稍显仓促,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更接近于一节常规课,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之外,添加了下面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举例、分类整体感知小数除法的各种类型,渗透分类思想。
2、进一步渗透转化、联想与从简单问题入手的思维方法,渗透化归思想。本课是“小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不仅设计了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还重点设计了全面认识小数除法各种类型的环节。学生在举例子时,在课前预设范围内的是,学生没有举出整数除以整数商小数的例子。在预测范围之外的是,学生联想到小数乘法的学习过程把含有一位小数与含有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算式作为不同类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类时,学生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把算式(被除数与除数)中有小数的分为一类,没有小数的分为一类;二是把含一位小数的分为一类,含两位小数的分为一类。没有按除是整数与小数的分类方法。为了按课前预设的教学程序走,老师介绍了后一种分类方法。并按这种分类方法展开教学。这里是否有生拉硬扯的感觉?如果说把这种分类方法作为教材上的一种方法介绍给学生的话,是否应该增加一些例子再进行明确的分类,使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各种类型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再展开教学。
化归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数学学习与思考方法举足轻重。在第一单元教学小数乘法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因上周出差一周,在教学中也没有重复强化,所以在本节教学中,学生虽然用到了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老师也提出了将“22.4千米”转化成用米作单位再计算的方法,学生还是想不到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化归思想(或转化法)。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不熟悉与遗忘之外,老师引导不到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在一节的探究活动中,多次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虽然指出了“联想是一种很好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联想与之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暨南寻求解题思路。”但还是没有明确地写出来进行强化,也没有举例说明“什么是联想”,所以学生的联想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找不到思路时有意识的想到联想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联想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已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简单问题入手”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也是第一次听说,今天出来的也比较唐突,课快结束时才知道学生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中宁七小 王富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复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这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和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我引出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直接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划掉了,变成了整数除以整数,有的则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分别扩大了相同的倍数,针对学生的种种做法,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自己说理,大家都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去计算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出现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道理后,自己改正了错误,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中宁七小 王富贵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回忆对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再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借助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很有兴趣的开动自己的小脑袋,想出了好办法。学生初步感到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联系。为下面的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埋下伏笔。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
在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拼的,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重合、旋转、平移”,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一些需要努力的方向:
1、由于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指导和分析。
2、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只让几位的学生讲述了推导的过程,而把大部分的学生的口述给忽略了,使得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还不能很好的进行口述。虽然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但我现在就会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篇:12月教学反思
12月教学反思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
————12月份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容易将“几个几”与“几的几倍”混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我将“几个几”与“倍的关系”分开教学,“倍的关系”将在第二教时出现,这样便于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两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第一环节是感知和发现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我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情景:5盆青苹果,3盆红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找出两种解题的方法:
1、5个3,5×3=15,3个3,3×3=9,所以15+9=24。
2、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所以5×3+3×3=8×3=24。然后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第二种简单。通过自己去探索,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尤其是在第二次练习中,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学生在计算中很自觉的用到了两种方法,所以这两个算式肯定是相等的,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
通过有的能用、有的不能用定律的对比练习——两次练习所列出的算式:“5×3+2×4”与“5×3+3×3”的对比,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同时,也有自身的条件限制。只有每一份同样多的时候,才可以巧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如何进行巧算?
二、实践操作,探索拓展
在第二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圈一圈,进一步加深了“每一份同样多就可以用小巧这样的方法进行巧算”的认识,巩固新知。
在第二练习题中:4×4+()×4=7×4,学生既可以从“4个4加几个4等于7个4”出发思考,也可以思考“7个4减4个4等于几个4”。这一题同时也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运用,事实上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应用,在简便计算中也经常用到,如:下面要学习的“5个减3个3等于2个3”等等。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把握的还可以。就是以后细节处还要多加考虑,作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骨干教师教学反思
骨干教师示范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反思
永丰中心学校 邵金辉
按照期初教学工作计划,我校于9月25至26日成功举办了9节骨干教师示范课,目的是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增强教师教学技能,进而实现有效教学。而我很荣幸作为骨干教师,承担了这一任务。现就各位听课教师的听课评议,并结合学生课上的理解掌握情况,做教学反思如下:
1.无论从自己授课情况,还是从听课教师的听评课记录来看,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掌握得不够全面,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意识不够明显,很多细节处理不恰当。比如,教师对学生评价不到位,缺乏激励性语言,致使教学环节显得生冷。加之,教师讲解过多,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得出结论的部分太少。还有,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及运用仍有待改进。
2.虽然制作并运用了课件,但课件制作的精准度有待提高,课件使用不够娴熟,今后将努力增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3.教师语言平淡,缺乏激情,没有感染力。
今后,要加强学习,进一步转变理念,不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学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四篇:12月教学反思
前一周进行了最后的期末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看到了大概本次期末考试的题型,其中有一道10分题是专门考察26个英文字母的百花顺序的。看到这里,心里咯噔了一下,并不是自己教学失误,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在字母教学中,每次也按照课标要求进行了讲解,但是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法探知学生掌握情况。于是,第二天回到学校,每次课都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专门再进行字母顺序的复习,同时让那个学生回家练习按照笔画顺序抄写。尤其是易错字母的复习,课堂上随机提问,也是部分同学清楚,许多学生都是模棱两可的回答,总之就是不清楚。后来经过复习后再检测,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所以,我以后要多看看试题,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题型,这样子,以后,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即使突击复习,在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地前提下,也能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复习结果。
总之,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固步自封,孩子的学习成果也肯定不尽如人意。
【12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3.《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4.《角的反思》教学反思
5.《对美术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
6.生字教学教学反思
7.教学《赶海》教学反思
8.《反思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9.教学反思
第五篇:12月体育教学反思
体育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月的时间,我感觉教师要想尽快的成长起来,就要学会不断的反思、提高。每天课后认真反思这一节课的得失,有时只是一个个教学片断,有时只是短短的几句甚至是发生在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我觉得课后写教学随笔,一方面是一个反思、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我从中受益匪浅。
反思也可以提醒督促自己在第二天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知识点和侧重点。另外也可以因人而异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工作常做常新、永无止境!但我们只要全身心地热爱它、并不断地去学习、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其中,就会有沉甸甸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踏实学习、不断钻研,以求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