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学案[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5:1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学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学案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2、介绍背景

3、理解题目

4、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断句分明、声音洪亮、感情充沛

5、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1)分组翻译,每组结合注解翻译,同组同学可以商量。指定组同学回答不出时,另外的组可以回答、补充。(2)师引导翻译,学会直译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生自译全文,提出问题

请一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二、合作学习,展示提升

1、在疏通文意之后,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爱莲说》

一、复习、导入

1、作者简介

2、题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亵 鲜 妖 宜 众

三、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设置问题情景一: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设置问题情景二: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1、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可以提出来。

五、学后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___《陋室铭》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 《陋室铭》导学案 一课时 新授课 主备: 孙建梅 副备: 崔久珠 审核: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 唯 吾 馨 鸿儒 白丁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重点与难点

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客观看待诗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确的交友观。(难点)

一、课前演练(预习)

列举历史上名人的居室—————————— ——————————————

二.自学提示 1.释题并简介作者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 _____代————家,字_____。洛阳人。唐顺宗时,热心帮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 》(3)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 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陋室铭()鸿儒()案牍()惟吾德馨()().....三.夯实基础

1.朗读课文,本文押()韵,韵脚是——————————-。2.完成下列习题。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A、理解加点的词的词义(词类活用要指出)

(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8)水不在深 .....B、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必须翻译出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倒装句还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

D.我的疑问:(1)有龙则灵(名)(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 ......3.再读文章 把握内容与结构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四.能力提升 赛读文章 分析写法与人物

1、很显然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运用 “托物言志”的写法的?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例(1):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例(2):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2、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 拓展延伸

1、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请写下你的座右铭,并写写你为什么用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有学生学了本课后仿写了《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哪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怎样看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初中毕业证)

3、当堂检测:

1、用文中原句填空。

(1)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

(1)《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 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 “。”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六、课堂反思:(谈收获)

第三篇:初二语文《陋室铭》学案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学习内容:《陋室铭》 教学过程(收获)6.翻译课文:

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⑵.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⑶.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⑷.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⑸.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⑹.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⑺.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⑻.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合作学习:

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学习目标: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语言优美 音调铿锵

学习重点: 1.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的写法

一、自主学习:

1.刘禹锡 字

朝著名 和

2.铭

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本文“陋室铭” 意思是

3.检查预习:生字

陋室()德馨()苔痕()鸿儒(牍()西蜀()

4.解释重点词语:

(1).在:(2).名:

(3).灵:

(4).斯: 是: 陋室:

(5).惟:

(6).德馨: 馨: 吾:

(7).上:

()调素琴(案))(8).鸿儒: 鸿: 儒:

(9).白丁:

(10).调:

素琴 :

(11).金经:

(12).丝竹:

(13).乱耳: 乱:

(14).案牍

(15).劳形:

劳: 形:

(16).何陋之有 之:

5.古今异义词:

调素琴

古义: 今义: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教学反思(疑惑)

第第 2 页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页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

三、展示反馈:(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2.比兴手法:(触景生情 因事而兴)

3.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 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 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 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 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 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 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 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 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 如“电脑铭” “考试铭” “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 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本课总结: 第 第 4 页 页

第四篇: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重点 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 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学法指导 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

鸿儒()

调素琴()案牍()

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

(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

5、读一读,品一品。(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 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 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 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

《爱莲说》导学稿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爱莲说》导学提纲答案

二、1、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益: 副词,更。

3、植:树立。

4、鲜:少。

5、濯:洗涤。妖:妖媚。

6、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应当

8、独:只,仅

9、沾染(污秽)

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香远益清

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世人甚爱牡丹;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1.(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3.《核舟记》导学案

编写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

髯()椎髻()膝()楫()不属()

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罔不:

因势象形: 尝: 贻:

高可二黍许: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诎: 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 ”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面,次写它的 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部分,次写,最后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

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思考: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B、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

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三句话。教师示范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评点: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7、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课外阅读训练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0.(2分)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

11.(3分)宣纸有哪些特性?

12.(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13.(3分)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23.《核舟记》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清代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文

2、wǎng yí yîu shǔ sǎn rǎn jì Xī jí zhǔ

3、用 做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大约 上下 高高的帽子 靠近像 同“屈”弯曲 好像„„的样子 清楚明白 挑选

4、“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屈”弯曲 衡同“横” 简同“挑” 挑选

5、(1)奇妙 零数(2)模仿,这里指雕刻 作为(3)大约 可以(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7、核舟 长不盈寸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 船头 船尾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课内探究案】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略

3、核舟是“径寸之木”,核舟上能“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上发现“大苏泛赤壁云”。

4、A、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B、船中间的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扇上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C、运用对比手法: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人物情态毕备、栩栩如生。

5、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6、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2)(3)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7、略。

【拓展检测案】

1.D 2.B 3.A 4.B 5.D 6.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7.A C 8.从中间到旁边 9.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 11.宣纸有润墨性、耐久性和变形性。12.作比较 列数字 13.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第五篇:陋室铭(学案)2011.11.2

《陋室铭》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 识 与 能 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文文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铭”“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类比”“比

兴的特点。

过 程 与 方 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意。

2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自学提纲:

1检查字词

陋室()

德馨()

鸿儒()

案牍()....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

三、品读,感受陋室:

(一)品读前六句,思考:

1)最富有哲理,最能体现陋室不陋的是哪句话?

2)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二)品读中间八句,思考: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2)陋室主人的交往人物有哪些?

3)陋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如何?

(三)品读后三句,思考: 1)文中还提出了哪些居室?

2)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交往人物的句子是:

3)写陋室日常生活的句子是:

五、迁移拓展

仿写《陋室铭》: 提示:

1、仿照本文格式;

2、可写学习篇、工作篇、处事篇、交友篇 等等。

下载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学案[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陋室铭学案[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陋室铭》《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流程: 一.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陋室铭》最新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陋室铭》导学案 主备:刘文武 副备:于美娟 审核人: 备课时间:2017-5-2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 唯 吾 馨 鸿......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型新授 主备曹振国 审 核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

    《陋室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共5篇)

    《陋室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

    陋室铭读后感八年级[合集五篇]

    从古至今,那些因统治者欺压百姓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人一直被称颂,而那些不去追求名利的人,也是一样的,在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中也有说明他自己的高尚的情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说课稿(范文大全)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