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初一语文上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教案
XX初一语文上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教
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忆读书
教学目标
.把握的内容要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注意平时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的内容要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注意平时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一些作家回忆读书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笔很大的财富。
2.口头表述活动:以书为话题,让学生回忆自己读了哪些书?谈谈自己喜欢读什么书,为什么?
形式:安排小组讨论,老师深入组内听取他们的讨论交流,然后指定若干同学上台交流。教师评价,由此自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生字注音
着(zhuó)力
无聊(liáo)
天罡(ɡānɡ)
笸箩(pǒluo)
消遣(qiǎn)
2词语解释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厌烦: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兴亡盛衰: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自作多情: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心动神移: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3作者名片
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南归》《往事》;散文集《同情》《冰心游记》等。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冰心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XX年版)。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冰心七岁开始读书,初次接触的书便是《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制,自此阅读量不断增加。大量的阅读积累奠定了冰心的文学基础,从而造就了文坛上的一代名家。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冰心老人八十多年的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
学生思考;指定学生回答;师生交流(包括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以下同)
【点拨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冰心老人回忆自己读书生涯的体会时,为什么会认为“读书好”呢?
学生思考;指定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点拨明确】(1)书中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举例略)。(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二)深层理解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的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
学生思考;指定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点拨明确】首先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往事,主要有:
(1)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能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做了比较。
(2)回忆了幼时读文言文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
(3)回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做了比较。
(4)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往事,并提及《精忠岳飞》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5)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
(6)回忆了自己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其次,欣喜回忆自己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的情况,并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书、比较书的经验。
2作者冰心认为怎样的书才算好书?
学生思考;指定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点拨明确】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繁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需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
3冰心老人八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体会(要点):
(1)读书好。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多读书。
作者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到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古今中外俱全。
(3)读好书。
作者说:“会挑选、会比较。”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四、板书设计
多读书
忆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请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哪个著名作家的读书心得?(回忆冰心及作品,引出课文探究)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冰心是文学界的长青树,从19岁成名到晚年仍在创作,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热爱读书是分不开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她读书的心得。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精读课文
冰心奶奶在读书中有许多感受,这些描写她感受的词语你在文中找出来了吗?
【点拨明确】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感到“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的一个好处: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说要“多读书”,你能从文中找出她读了哪些书吗?(喜欢读哪些书,不喜欢读哪些书?)
【点拨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岳飞》《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开篇谈“读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明确】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其中“一„„就„„”的句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谈到读书时那压抑不住的情感,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深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体会。它激起我们阅读下文的强烈兴趣。
4“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修身”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点拨明确】“修身”出自于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代指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书籍,微有讥讽。文中最后一句话说明读书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比拟的。
5“‘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一句中“更”和“唯一”用得是否恰当?怎样理解“消遣”一词?
【点拨明确】“更”和“唯一”用得恰当。作者一生喜欢读书,因伤腿行动不便,自然少去诸多的应酬杂事,这便成了作者最佳的阅读空间。从“更”“唯一”两个词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读书的深厚兴趣。“消遣”一词本义指“用自己感受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在这里指作者伤腿期间愉快的读书。
(二)走进语言
“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一句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明确】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因为作者当时年龄尚小,读书只能一知半解。即使这样,大部分内容是看得懂的,随着自己知识越来越多,也就“越看越懂”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点拨明确】(1)表达出渴望和眷恋之情。(2)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阅读大著作的渴望。(答此类题要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也要结合文意、句意进一步理解其深层的含义。“悬念”在文中是惦念、挂念的意思。惦念、挂念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对故事感兴趣,渴望知道故事的发展、结局。“咬了牙”表明作者下了很大的决心,那时作者只有几岁。)
(三)走进主旨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这是一篇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年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各界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走进写法
贴近现实生活,有真情实感。
写贵在以情感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本文之中。小时候因大人不能满足自己听故事的愿望而“含泪上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泪眼朦胧的充满着无限期待的小女孩;“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心中同情与善良的本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真情实感,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读者。
2语言准确、平实,读来感觉亲切、自然。
如:作者小时候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似曾相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连用,看似重复、啰嗦,但仔细品味就会恍然大悟,作者这样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仅用了十个字,就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道出了选择的必要性,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认同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
三、拓展延伸
师生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
冰心一生与书相伴,才有此心得指导我们读书,结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谈谈你对读书的体会。
2名言警句交流。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读书,请同学们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自己总结的也可以。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人谈话——歌德
(2)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马克思
(3)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我们自己的名言。
3名著考查交流。
大家一定也读了许多书,下面我考考大家。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
(2)《三国演义》中“三国”指哪三国?
(3)“岳母刺字”的故事你可能知道,你知道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了什么字?
(4)“哪吒闹海”出自哪部书?
(5)“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谁?他是哪部书中的人物?
【点拨明确】1.刘备,关羽,张飞。2.魏国,蜀国,吴国。3.精忠报国。4.《封神榜》。5.鲁智深,《水浒传》。
4写作方法点拨。
(1)为什么要把握详写和略写?
【点拨明确】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详尽;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简略。详略得当,能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2)如何把握详写和略写?
【点拨明确】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忆读书》教案 语文版
第1课《忆读书》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2.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诗选自冰心诗集《繁星 春水》,通过比喻告诉我们成功来自艰辛的奋斗。冰心在文坛上的成功地位正是跟她一直以来勤奋的读书分不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忆读书》,来看看她是怎么读书的。(出示课题《忆读书》)
二、讲授
(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写了什么)
1.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自然段(老师谦言自己抛砖引玉,以有感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迅速切入文本),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余下部分。(散读)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正音:悬念 笸箩 气愤填胸 烦琐 堆砌 不能自已 天罡 地煞 释义: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酷爱
3.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明确:本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二)交流活动
1.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3.围绕中心,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 明确:(2-5)回忆自己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能读懂越来越爱看《三国演义》这件事,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做了比较
(6)回忆幼时读文言文《聊斋志异》及对自己作文有帮助的事
(7)回忆幼时读《水浒传》的过程,将《水浒传》和《荡寇志》做了比较
(8)回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往事,提及《精忠说岳》没能给我留下太深印象
(9)回忆自己11岁时接触到的《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10)回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的不同感受
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的情况,并分别从古典文学、现 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籍的经验
过渡:这些读书经历给了冰心怎样的影响呢?
4.请同学划出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5、请同学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6、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学生活动要求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四)布置作业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几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 2.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
第三篇:初一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
6、我的老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积累生字生词
2、熟读文中回忆的与老师相关的往事,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正确划分段落。
一、第一次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处理生字词(14分钟)
1、自由读文
2、同桌在读的过程中共同的处理生字(3分钟)
3、师出示生字、生词,同学共同读两遍
4、某些生词师生一起理解(7分钟)(生字生词
痣
褪
焚烧
磕
啰嗦
榆钱
狡猾
牵挂
纠纷
依恋
珍宝
纯真
时辰
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二、第二次自主学习,注意观察文章的结构,比分段(6分钟)
1、几个同学探讨商量
2、分完的同学思考分段的理由
3、意见不统一的各自说理由
4、师提示:
A、引起下文的关键词随下不随上 B、我与老师发生的事情 C、我与老师分别了
5、同学说行文结构(总分总)
三、第三次自主学习,读文注意情感运用,注意生字写法
1、读文 2、2分钟看生词字,识记
3、合上书本找出听写本,听写生字词
4、同桌交换互批
5、错一更三
6、再读课文,看研讨练习三,圈点在课本上
四、课下回忆这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七件小事,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2、感受文中蕴含的难忘、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老师的情感
一、第一次自主学习,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七个事件
1、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钟)假装发怒(课内)跳舞(课外)观察蜜蜂(假日)教我们读诗(平时)看我们写字(平时)排出小纠纷(校内)梦里寻师(校外)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课文,体会叙事的详略,体会说出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
1、读文
2、说说叙事的详略
3、感情线索
师出示:老师()学生,学生()老师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品味语言
1、自学指导:读文,完成研讨练习三,体会作者的感情(6分钟)
2、拿起笔,写出这道题的关键词
3、两分钟与同学交流答案
(第二人称:更加亲切、依恋)
4、师嘱咐:品味语言要抓住文中表现细节的关键词
当堂训练:你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用一两个实例写写这位老师,不少于200字。
(要求:1抓住细节,字里行间要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感情。2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7、再塑生命的人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识记理解生字词,揣摩文中重要词语
2、读文,领会题目含义,理解莎莉文老师的可爱之处。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比默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简单了解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
2、默读课文,同桌一起处理生字词
(打开课本39页,生齐读两遍,个别词语解释,练习写)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文,初步体会文题
1、读课文体会课题含义(小组之间共同探讨)
(1本来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本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2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再读课文,谈一谈读后感悟
(生命脆弱,生命中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盲聋哑于一身,毅力)(寻找爱)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有感情朗读课文
1、在课文里,找出莎莉文老师的可爱之处
2、自己总结,老师还有哪些可爱之处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同桌听写生字词,互查
2、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简单的赏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细腻的描写,领会侧面描写
2、深刻体会海伦凯勒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通读全文,感受作者情怀 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是一位既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老师。她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爱心,点燃了一个寂寞苦闷的心灵,启迪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走向了成功。所以-----)
2、课文1---5段,莎莉文老师出场前做了哪些铺垫?这样写的好处(内容
1、准确的记录老师来的时间
2、家人匆忙的样子,3、我当时的状态:愤怒苦恼,疲惫不堪
4、我心里期盼光明)
(渲染气氛,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于海伦凯勒的重要)
3、找出我学有成功后的动作心理描写语句,体会我的艰辛和快乐(生答)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深读课文,比正确回答问题
1、“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了我光明、自由、快乐”你怎样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学习本文以后你准备做一个怎样热爱生活的人?谁是你认为塑造你生命的人?谈谈理由
三、学习小结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核心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文《我的老师》
2、自己设计用本课生词连词成段的的两个语段
8、我的早年生活
课时设计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
2、梳理文章结构,感受我在叙事中的情感态度
3、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建立自信、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直接进入课题 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默读全文,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其人
1、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任英国首相,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2、默读全文,解决生字词,并补充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后面。
3、老师听写生字词,用来巩固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基本内容
1、第一部分(1段)总写作者的自我认识,反映了他的自信 第二部分(2---6)写我在哈罗公学求学的经历
第三部分(7---8)收集玩具锡兵对我生活志向的影响
2、体会我在叙事中的情感态度 读文填写研讨练习一的表格
3、师生共同体会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根据研讨练习二的提示,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1、自信
2、幽默
3、热爱母语
(配语段说明)
4、军事天赋
5、谦逊
6、聪明
----------(再总结)
四、总结:丘吉尔的成功真的靠幸运吗?讨论回答,自主回答
五、布置作业:
1、搜集默写关于丘吉尔的颁奖词和答谢词
2、连生字词成段(两段话,每段用上4—5个词)学习后记:
9、王几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王老师的性格特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第一次“自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位同学读音正确、声音洪亮。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生轮流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及时表扬声音洪亮的同学。
2、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生字:
须臾
徒手
嘈杂
屏息
叛逆
铭记
丑陋
洗耳恭听
四、第二次“自我学习”: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老师: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继续自学。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
2、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3、认真思考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二”。
4、认真思考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三”。时间:10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明确答案:
1、王玉琳老师;本文共记叙了四件事:(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梨和丑陋的三脚架。
2、总的来讲,王老师是一个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受学生尊敬、喜欢的好老师。
3、用意在于通过与老师画圆对比,得出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学生牢记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老师徒手画圆。内容上突出了文章中心,让学生明白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启发学生用心读书学习。
4、略
教师补充、拓展:本文通过王老师的哑笑,徒手画圆和三角形,笑谈绰号等几件事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就是抓住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同时,本文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同学们课后要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五、当堂训练
思念,也是一种缘分。王老师的第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难忘怀。回想一下你自己最难忘的一堂课,写出来与同学共同分享吧。
10《论语》十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前六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吗?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论语》十二则。(板题:《论语》十二则)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前六则。
过渡语: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本节课我们进行三次先学后教,也就是三次比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读文
自学指导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生字请举手。
3、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的顺口。
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
(一)出示自学指导:
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1、不亦。。。乎:不也。。。吗?
2、三省: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次。
3、谋:出主意。
再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课文前六则。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时间:6分钟
(二)1、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学效果。
师: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屏幕出示)
译讲方法
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课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指名生逐句译讲,发现错误其他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字词。)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
(一)过渡语: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背诵这6则论语。
时间:5分钟
(二)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5分钟后,问:会背的同学举手?
(三)全班齐背。
(四)同桌相互背。(互背时把对方的书拿过来,把他背错和别得不熟的地方做上记号。)
(五)指名背。
六、教师点拨、拓展:
将本文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三个方面,选择自己欣赏的方面写一段话,说说自己认为它好的理由并写出感受。教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后六则;
2.能正确回答问题,并积累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十二则。(板题:《论语》十二则)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后六则
2.能正确回答问题,并积累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知:懂得。
曲:弯曲。从:跟从。
择:选择。
帅:统帅。
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
再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练习译讲课文后六则。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时间:6分钟
(二)1、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学效果。
师: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屏幕出示)
译讲方法
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课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指名生逐句译讲,发现错误其他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字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
(一)过渡语: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背诵这6则论语。时间:5分钟
(二)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三)5分钟后,问:会背的同学举手?
1、同桌相互背。(互背时把对方的书拿过来,把他背错和别得不熟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背。
3、全班齐背。
五、拓展训练: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教师点拨: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当堂训练
(一)请大家在课本上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分钟后抢答。
(二)说出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抄到作业本上。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后记:
第四篇:初一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七律 长征
2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
2课时 老山界
2课时 草
2课时
口语交际
《长征》节选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导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
.....
2、解释词语。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朗读
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新课
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合作讨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 “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暖”和“寒”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写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吴斐)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老山界》
[导学目标]
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过程]
一、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惶()苛()捐杂税 篱()笆 骨()碌 酣()然入梦 蜷()缩 闪烁()矗()立
咀()嚼 呜咽()澎()湃 打颤()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A.景观
B.壮观
C.奇观
D.景象
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说说课文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找出本文的时间、点、任务何中心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
1.文章花较多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偏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军翻山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红军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阅读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我们顶着天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何明峰)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长征组歌》(两首)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调虎离山”、“千锤百炼”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概括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毛泽东同志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黔()境
毡()
皑皑()
扎()营盘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四度赤水____ 千锤百练____ 野菜充讥____ 白雪铠铠____ 3.朗读诗歌,找出两首诗歌的中心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雪山草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两项是()
A.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B.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C.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二、合作探究
1.两首诗歌都运用了环境描写,分别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提升
课外积累毛泽东诗词名句,选其中的一至三句作点评。
1.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2.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何明峰)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草
【学习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过程】
一、有所了解
1、了解作者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了解“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自主学习
1、在小组中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几个人合作,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语气)
2、划出课文中读不准音和易写错的字,跟同组同学交流。(组长归纳,并互相督促掌握,给予适当的评分,可分为5音5 词,共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你的同组同学简介本文的故事情节。(看谁说的好,后面推荐向全班同学来简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交流。
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和同组同学商讨,学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看谁说得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模拟写作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写一段文字,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在作业上)【学后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杨松林)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沁(qìn)园春 草茸茸(róng)栖(xī)息 B.披蓑(shuāi)戴笠 耸(sǒng)立 寂寞(mò)C.襁(qiáng)褓 留滞(zhì)闪烁(shuò)D.成吉思汗(hàn)禁锢(gù)颤(chàn)抖 2.下列加粗词语没能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
()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B.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能够忍受冬寒)
C.用这些成语打击敌人,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鞭笞那些行为不轨的人,是有力的武器。(用鞭子或板子打)
D.她不是不想去救球,可她实在太累了,即使站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形容来球变化莫测,难以捉摸)
3.下列一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略输文彩 冰雪复盖 一言九鼎 微波荡漾 谈笑风声 原弛蜡象 一代天骄 抑扬顿挫 4.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它直接决定着词所写作的具体内容和采用的曲调。
B.《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C.《星星变奏曲》一诗中,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诗人通过歌咏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5.下列各句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你能不能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B.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C.你把字典借给我一下。D.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好吗?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的海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①现出一片片的火焰 ②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 ③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 ④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B.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
C.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D.我们要坚决清除革命队伍中的蛀虫。
8.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三节保持连贯。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9.有位老太太,大女儿是卖伞的,小女儿是开染衣店的。晴天,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她担心小女儿染的布晒不干,成天忧心忡忡。后有人劝她换个角度看问题,老人听了豁然开朗,遂面带笑容。请把此人劝说的话简要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下列两个句子组成一个符合要求的单句。(1)我们的“猎手”正悠闲自得地欣赏风景。(2)一只兔子悄悄从身边溜走了。
A.表示惋惜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讽刺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各文段,回答问题。
(一)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写出历史人物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态度。C.总领下阕,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所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12.词中“风骚”的意思是________,其中“风”原指________,“骚”原指________。词中与“风骚”同义的一词语是“________”。
13.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14.作者在赞颂当今的“风流人物”之前为什么要评论历代帝王?他评价几位帝王,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词中列举的几位帝王,就你最熟悉的一位简述其事迹,并简要说说你对他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雷锋之歌(节选)
假如现在啊/我还不曾/不曾在人世上出生,假如让我啊/再一次开始/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哪里是我/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啊/能引我走上/最壮丽的人生?
面对整个世界,/我在注视;/从过去,到未来,我在倾听„„/八万里/风云变幻的天空啊 今日是/几处阴?/几处晴? 亿万人/脚步纷纷的道路上 此刻啊/谁向西?/谁向东?
哪里的土地上/青山不老,/红旗不倒,/大树长青?
哪里的母亲/能给我/纯洁的血液,/坚强的四肢,/明亮的眼睛? 16.诗歌是讲究押韵的,请写出本诗押韵的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 17.对诗歌中比较重要的词语,朗读时往往要读得重些。朗读从“面对整个世界”到“谁向西?谁向东”,在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下面点上着重号。18.选词填空。
这首诗的开头部分应读得________(a高昂 b深沉)些,以表达出诗人对“壮丽人生”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应读出________(a思索 b欢快)之意,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冷静观察;结尾部分应读得________(a舒缓 b急切)一些,以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求索之意。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探寻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推出所要讴歌的社会;形式上运用阶梯格式,便于表现诗句蕴含着的跌宕情感。
B.诗中的“我”,不仅仅是诗人自己,它代表了向往革命、追求壮丽人生的群体;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
C.诗人以假设的方式把时间推回到生命的初始阶段,暗含了自己过去的时日是在迷茫中度过的,因而发出一系列的疑问,表达了内心的困惑与探求。
D.诗人把抒情的视野投入在“整个世界”和“壮丽的人生”路上,意境开阔,恢宏大气,显示了诗人阔大的胸怀与深厚的语言功力。
(三)寻找一颗善心
我曾一度怕人瞧见我跟父亲在一起。他身材矮小,而且走起路来跛得厉害。我们时常一道外出,他的手要撑在我的胳膊上才能保持身体平衡,由此引来路人的注视。那种讨厌的目光,让我内心痛苦辗转,而父亲却镇定自若。
让我们两人的脚步协调起来比较困难,他蹒跚而行,我又缺乏耐心,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起行走的时候从不多说话。但每次一旦出了门,他总免不了交代:“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 我们通常在家和地铁之间来去,这是他上班的必由之路。他是个工作狂,哪怕天气再恶劣,他也决不旷一天工,而且他总能按时抵达办公室。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碰上冰天雪地的日子,即使有人搀扶,父亲也走不稳。这样的时候,姐姐或者是我就用孩子玩的雪橇拉着他穿过纽约市布鲁克林的街道,把他送到地铁站口。他总是紧紧抓住入口阶梯边缘的栏杆,一步一步往下走,直到温暖的地铁隧道里冰融的地方。在昔日的言谈中,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令人怜悯的对象;对那些幸福而健全的人,他也从未流露出任何忌妒之情。他在别人身上寻找的是一颗善心,他发现如果谁拥有这样的一颗心,谁就会对他表现友好和善良。如今我也长大成人,我相信那是一个评判人的合适的标准。现在我才明白,他总是通过我——他惟一的儿子,来间接地参与许多事情。我打球,他在一旁喝彩;我加入海军,就是他“加入”了海军。我回家度假,他便安排我参观他的办公室。对同仁介绍我的时候,他由衷地说:“这是我的儿子,也是我自己,要不是情况不同,他做到的也是我能做到的。”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总是很轻。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我越来越多地想起他。我不知道他昔日是否感觉到我同他一起行走时的不情愿。如果他清楚这一点,我为自己没能告诉他我有多内疚、多卑俗、多懊悔而深感愧疚。
当我为琐事而抱怨时,当我忌妒别人的好运时,当我缺乏一颗善心时,我都不由得想起父亲。而在这样的时刻,仿佛是我把自己的手放在他的胳膊上来恢复一种平衡,并且我在心里说:“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
20.“我曾一度怕人瞧见我跟父亲在一起。”中的“一度”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一度”与第四、五段中哪些话有联系?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说:“我们一起行走的时候从不多说话。”“我从不多说话”是因为________(用文中的话作答);父亲“从不多说话”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22.从文中的哪些话能看出“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令人怜悯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二段父亲说“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父亲要“跟上”的是什么?结尾处“我”说“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我”要“跟上”的又是什么?
(1)父亲要跟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儿子要跟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同仁介绍我的时候,他由衷地说:“这是我的儿子,也是我自己,要不是情况不同,他做到的也是我能做到的。”请分析一下,父亲的话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本文,你从“父亲”和“儿子”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这些对你将来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每个人都有过成功的经历。不管这个成功是大是小,是被人承认还是不为人知,都会使人感动、喜悦和激动。请以“成功的喜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
1.D 2.C 3.彩(采)复(覆)声(生)弛(驰)4.A 5.D 6.C 7.B 8.例,装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9.晴天,你可以为小女儿染的布容易晒干而高兴;雨天,你可以为大女儿的伞容易卖出去而高兴。换个角度看问题,生活就会很美好。
10.A.当我们的“猎手”正悠闲自得的欣赏风景时,一只兔子悄悄从身边溜走了。B.当一只兔子悄悄从身边溜走时,我们的“猎手”正悠闲自得地欣赏风景呢!11.D 12.文学才华 《诗经》里的《国风》 《楚辞》里的《离骚》 文采 1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14.这样写,是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赞颂人民大众。评价这些帝王,作者用词都有很强的分寸感且又有区别。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用“略输”“稍逊”,表示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评价成吉思汗时,用“只识”,不但有“可惜”的意思,而且有近乎嘲讽的意思,批评的就更严厉一些。
15.略 16.生程 生 听 晴 东 青 晴
17.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注视 我在倾听 今日是 几处阴 几处晴 此刻啊 谁向西 谁向东
18.b a b 19.C 20.一度:一段时间里。
第四段中与之有联系的话:“如今我也长大成人”。第五段中与之有联系的话:“现在我才明白”。
21.“我”从不多说话是因为:路人“那种讨厌的目光,让我内心痛苦辗转”; 父亲“从不多说话”的原因是:了解儿子的上述心情而不愿让儿子为难。22.对那些幸福而健全的人,他从未流露出任何忌妒之情等等。
23.他是个工作狂,哪怕天气再恶劣,他也决不旷一天工,而且他总是能按时抵达办公室。(1)父亲“要跟上”的是儿子的生理步伐。
(2)儿子要“跟上”的是父亲心理、思想上的“步伐”。24.表现了父亲不求人怜悯,不妒忌健全人的健康心理。25.略
三、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