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4——4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4——4参考书目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明]臧懋循 《元曲选》。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王季思等选注《元人杂剧选注》。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王季思等选注《元散曲选注》。吴晓铃等《关汉卿戏曲集》。[金]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西厢记》。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
[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明]毛晋《六十种曲》。[明]沈泰《盛明杂剧》。
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傅惜华编著《明代杂剧全目》。傅惜华编著《明代传奇全目》。庄一拂编著《古代戏曲存目汇考》。[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李玉《清忠谱》。[清]李玉《一捧雪》。[清]洪昇《长生殿》。[清]孔尚任《桃花扇》。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傅惜华编著《清代杂剧全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清]朱彝尊《明诗综》。章培恒主编《全明诗》。杜贵晨选注《明诗选》。[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叶恭绰《全清诗钞》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清诗选》。钱仲联编著《近代诗钞》。郭延礼编著《近代六十家诗选》。
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清]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吴晓铃等选注《话本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明]施耐庵《水浒传》。[明]吴承思《西游记》。[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代白话小说选》。[明]冯梦龙《喻世通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明]冯梦龙编《醒世恒言》。[明]凌濛初《拍案惊奇》。[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校点《才子佳人小说集成》。[清]陈忱《水浒后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清]钱彩等《说岳全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清]曹雪芹《红楼梦》。[清]李汝珍《镜花缘》。[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北宋] 李昉等《太平广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元]燕南芝庵《唱论》。[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元]夏庭芝《青楼集》。[元]陶宗仪《辍耕录》。[元]钟嗣成《录鬼簿》。[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明]徐渭《南词叙录》。[明]李开先《词谑》。[明]沈德符《顾曲杂言》。[明]何良俊《曲论》。[明]王骥德《曲律》。[明]祝允明《猥谈》。[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明]吕天成《曲品》。[明]晁瑮《宝文堂书目》。[清]李玉《北词广正谱》。[清]李渔《闲情偶寄》。[清]焦循《剧说》。[清]钱曾《也是园书目》。[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徐绪鹏《中国近代文学史纲》。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981年。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大东书局,1926年。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赵景深《中国戏剧初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董每戬《说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廖奔《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台湾贯雅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谭帆《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张庚《戏曲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国维《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史》(考)《人间词话》。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胡忌《宋金杂剧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徐宏图《南宋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俞为民《南戏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中华书局,2004年。蓝凡《高则诚和〈琵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季国平《元杂剧发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李春祥《元杂剧论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贺昌辉《元曲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田同旭《元杂剧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谭正璧《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徐子方《关汉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翁敏华《关汉卿戏曲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周国雄《关汉卿艺术范式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张人和《西厢记论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胡世厚《白朴论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刘荫柏《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吴乾浩《白朴郑光祖评传》(台湾)国家出版社,2007年。
丛静文《元代社会剧及恋爱剧研究》,(台湾)国立艺专出版委员会,1984年。范长华《元代报怨类杂剧研究》,(台湾)高雄复文出版社,1996年。刘靖之《元人水浒杂剧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范嘉晨《元杂剧包公戏评注》,齐鲁书社,2006年。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徐扶明《汤显祖与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邹元江《汤显祖的情与梦》,南京出版社,1998年。
邹自振《汤显祖与玉茗堂四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邹自振《汤显祖综论》,巴蜀书社,2001年。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陈芳《清初杂剧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91年。
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张月中《元曲研究资料索引》,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李汉秋《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霍松林《西厢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
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王毅《元散曲艺术论》,岳麓书社,1997年。
马显慈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三家散曲之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门岿《元曲百家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新书局,1925年。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西北大学出版部,1925年。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阿英《小说闲谈》,良友,1936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大辞典编纂处,1933年。蒋瑞藻《小说考证·附续编拾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朱一玄、宁稼雨《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张兵《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徐君慧《中国小说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陈美林《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苗壮《才子佳人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蔡国梁《讽喻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萧欣桥先生《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尹慧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5年。
陈辽《三国谋略成功术》,(台湾)海风出版社,1995年。熊笃《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重庆出版社,2002年。
(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作家出版社,1957年。何满子《水浒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佘大平《寨名水浒——草莽龙蛇的江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信陵等《水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张锦池《漫说西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刘耿大《西游记迷境探幽》,学林出版社,1998年。蔡铁鹰《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新华出版社,2008年。
李时人《〈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
宁宗一《说不尽的金瓶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黄霖《黄霖说金瓶梅》,中华书局,2005年。
梅朝荣《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
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冯保善《凌濛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罗小东《三言二拍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袁世硕《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瑞芳《狐鬼与人间——解读奇书〈聊斋志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胡益民《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冯其庸《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1年。邓云乡《红楼梦风俗名物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2005年。王蒙《红楼梦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郑红枫、郑庆山《红楼梦脂评辑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陈维昭《红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9年。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一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王运熙、顾易生、黄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华书局,1962年。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钟林斌 李文禄《公安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霍有明《清代诗歌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张宏生《清词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资料辑丛》,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第二篇:古代文学推荐书目
古代文学:
1、《诗经注析》程俊英 中华书局1996
2、《屈原集校注》金开诚 中华书局1996
3、《论语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1958
4、《孟子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1960
5、《老子注译及评价》 陈鼓应 中华书局
6、《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中华书局1983
7、《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繁体竖排版)中华书局(2012-02出版
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9、《全汉赋》费振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乐府诗集》郭茂倩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1、《史记》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9
12、《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中华书局1996
13、《八代诗史》葛晓音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4、《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 中华书局(1986-12出版)
15、《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刘孝标、余嘉锡 中华书局(2011-03出版)
16、《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高步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7、《唐诗选》余冠英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8、《李太白全集》(繁体竖排版)李白、王琦 中华书局(1977-09出版)
19、《杜诗镜铨》(上下)[唐]杜 甫 著 [清]杨 伦 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03出版)20、《宋词选》胡云翼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1、《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上海古籍1978
22、《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3、《宋诗选注》钱钟书 三联2002
24、《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河北教育2000
25、《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6《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7、《元人杂剧选》顾学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9、《牡丹亭》 徐朔方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0、《长生殿》
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1、《桃花扇》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2《 红楼梦》 曹雪芹、无名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7出版)
33、《三国演义》(上下)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出版)
34、《西游记》(上下册)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4出版)
35《儒林外史》 吴敬梓、张慧剑 人民文学(2007-04出版)
36、《聊斋志异》 蒲松龄 中华书局(2009-01出版)
37、《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徐调孚 中华书局(2009-05出版)
38、《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9、《国史大纲》(套装全2册)钱穆 商务印书馆(1996-06出版)
现当代文学:
40、《鲁迅全集》2005(套装共18卷)鲁迅 人民文学(2005-11出版)
41、《家》 巴金 人民文学(2006-10出版)
42、《子夜》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04出版)
43、《骆驼祥子》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出版)
44、《雷雨 日出》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1出版)
45、《呼兰河传》 萧红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9出版)
46、《围城》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02出版)
47、《我们仨》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出版)
48、《倾城之恋》 张爱玲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06出版)
49、《边城》(增订版)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07出版)50、《长恨歌》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2003-08出版)
51、《红高粱家族:文学类》 莫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9出版)
52、《蛙》 莫言 作家出版社(2012-10出版)
53、《白鹿原》 陈忠实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05出版)
54、《活着》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01出版)
55、《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1出版)
56、《徐志摩集》 徐志摩 花城(2006-06出版)
57、《望舒草》 戴望舒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0.1)
58、《穆旦诗集》 穆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01出版)
59、《北岛作品精选》 北岛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01出版)60、《海子诗全集》 海子、西川 作家出版社(2009-03出版)61、《沧浪之水》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出版)61、《因为女人》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2出版)62、《香草山》(修订版)余杰 珠海出版社(2006-08出版)63、《平凡的世界》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
64、《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荷马、罗念生、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1出版)65、《荷马史诗•奥德赛(精华版)》 荷马、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6出版)66、《希腊神话》 尼·库恩、朱志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8出版)67、《莎士比亚戏剧集》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付雅丽、诸葛英良、张艳霞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04出版)68、《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张冠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01出版)69、《悲惨世界》雨果、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8出版)70、《巴黎圣母院》 雨果、李玉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01出版)71、《老人与海》 海明威 上海译文(2006-08出版)72、《红与黑》司汤达(Stendhal)、郝运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8出版)7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2011-06出版)74、《变形记》 卡夫卡(Kafka F.)、熊亮 作家出版社(2004-08出版)75、《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08出版)
哲学、美学和其他 76、《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涂又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出版)77、《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01出版)78、《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9、《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80、《中国思想史》(新校本)钱穆 九州出版社(2011-05出版)81、《中国通史》(全12册)范文澜、蔡美彪 人民出版社(2008-05出版)82、《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83、《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中文版)(上下册)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吴象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出版)84、《世界文明史》(第4版•精装本)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杰拉尔德•马科维茨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出版)85、《理想国》 柏拉图(Plato)、郭斌和、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1986-01出版)86、《诗学》 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1996-07出版)87、《伦理学》 斯宾诺莎 贺麟 商务印书馆(1983-03出版)88、《悲剧的诞生》 弗里德里希•尼采(Nietzsche.F.)周国平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08出版)89、《普通语言学教程》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岑麒祥、叶蜚声、高名凯 商务印书馆(1980-11出版)90、《文学理论》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刘象愚、邢培明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9出版)91、《美学》(第1卷)黑格尔、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1996-11出版)9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译 三联书店;
93、《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1出版)94、《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6出版)95、《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出版)96、《读书的启示》 杨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出版)97、《追忆逝水年华》(精华本)普鲁斯特、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05出版)98、《国富论》 亚当斯密 中华书局有译本
9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Kundera.M.)、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7出版)
100、《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09出版)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
1、罗杰斯《传播学史》之第五章“芝加哥学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或[法]库隆著《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
4、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库利著《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6、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新华出版社,2004年。
8、《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9、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
10、[德]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1、《话语与社会变迁》,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批判方法)
12、《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非批判方法)
13、《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 霍克斯著,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第三篇:古代文学(二)(三)书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阅读书目:
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孙若风《高蹈人间——六朝文人的心态》,河北敎育出版社,2001.章培恒《世说新语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袁行霈《陶渊明集校注》,中华书局,2005.刘跃进《三曹》,中华书局,2010.殷义祥译注《三曹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0.宁稼雨《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7.冯友兰、李泽厚《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王瑶《中国中古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纲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霍松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叶嘉莹《嘉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卫绍生《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学苑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阅读书目: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邓小军《唐诗说唐史》,中华书局,2008.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安琪《李白》,三秦出版社。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陈友琴等《白居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吴文治等《韩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葛兆光《晚唐风韵》,中华书局,2004.金性尧《夜阑话韩柳》,中华书局,2004.傅庚生《中国文学鉴赏举隅》,北京出版社,2003.沈祖棻《唐诗鉴赏》,北京出版社,2003.夏承焘《唐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2002.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李渔《闲情偶寄》,中华书局,2007.邓时洁 校注《浮生六记》,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李斌城《唐代文化》(上、中、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傅道彬, 陈永宏《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施瑛《唐代传奇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聶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少林《唐代文化大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北京:中华书局,2005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
1、隋朝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
2、“初唐四杰” 王勃 杨烔卢照邻 骆宾王()
3、“文章四友”:杜审言 李峤 苏味道 崔融
4、“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5、洛中八俊是北宋和南宋交接时期,在洛中地区活跃的八位文人,他们被记载于宋代楼钥《攻愧集》第七十一卷。历史上,只有其中的三人被确认,这“三俊”分别有“诗俊”陈与义、“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其代表作品有《登岳阳楼》和《墨梅》(陈与义)、《雨中花》(朱敦儒)等。
6、《春江花月夜》
7、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好颜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宋之问 沈佺期 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9、“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0、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11、《黄鹤楼》崔颢 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12、元结的《系乐府》中《贫妇词》《去乡悲》《农臣怨》
13、诗鬼 李贺
14、诗豪 刘禹锡“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
15、“二王”:王叔文、王丕
16、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17、“七绝圣手”“诗家之夫子”是指 王昌龄
18、“皮陆”:陆龟蒙、皮日休
二、问答题(简答题)(什么是上官体、城斋体、易安体?其特点)
上官体:指唐初贞观、龙朔之间,以宫廷使人上官仪诗风为代表的封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工于五言,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宫廷化诗风,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典范,对律师形势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1页《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均是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吃哦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干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是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唐遗风。
山水田园诗: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
影响较深,寻求隐匿,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风清新流利,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盛唐诗歌的繁荣。
大历诗风: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使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大多青年时期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心里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的自信与气势,也没有杜甫的反映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但也有少量盛唐余韵,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净高逸的情调,淡远凄静的情志,虽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但气骨顿衰,转录出中唐面目。代表有李端、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等。
大历十才子:
1、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因在大历年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瞩目。他们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2、他们的诗歌内容上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3、艺术表现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
4、手法上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的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郊寒岛瘦: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因二人诗歌都有清峤硬瘦,好作苦语,固有此称。
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它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的愉悦性情作用,油菜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其题材扩大,篇幅加长,情节完整、描写细腻,注重人物思想刻画,展示人物命运,反映复杂社会,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质变,标志我国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代表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
变文:也简称“变”,是寺院僧侣向听众做通俗宣传的一种文体,是转变的一种底本。这种文体盛行于唐代。因清光绪年间才从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故又称“敦煌变文”。现存的变文,其内容一为佛经故事,如《降魔变文》,一为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如《伍子胥变文》,一为当时当地的重大的人物和事件,如《张议潮变文》。变文对我国通俗讲唱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后蜀赵崇祚编,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黄埔松、韦庄等十巴家词500首,欧阳炯作《花间集序》,指出这些词人把视野完全转向女性姿色和生活情欲,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形成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对词体影响极大,“诗庄词媚”一说成因即与它有关。
新乐府运动:是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反映现实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标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强调诗歌“补差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提出诗歌通俗话的具体要求。不论是古题还是新题,只要是为事而作,都被看做是新乐府诗。
俗讲:与僧讲对立的概念。佛教传入中土后,僧徒为弘扬佛法,利用说唱手段为俗众讲佛家
教义宗教活动。是一种讲道通俗化的手段。主要来源于六朝以来佛家的讲道化俗手段:“转读”和“唱导”。唐代形成俗讲。
变文:或简称“变”。是转变的底本。敦煌说唱类作品中保留较多。一种说唱艺术,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也有佛教文学的影响。想象丰富,语言活泼。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散韵结合。
260韩愈诗风:
278张王乐府:张籍王建 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17晚唐小品: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是韩愈、柳宗元杂说、寓言小品等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热,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318“三十六体”: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在其兄弟中皆排行第第十六,故有此称)
“西昆体”
苦吟诗人
三、阅读翻译题()
(1)也是论述题,原文: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翻译:
分析:“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二192页(2)原文: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1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汉、魏风骨4,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5。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6竞繁,而兴寄7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8也。一9昨于解三10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1,骨气端翔12,音情顿挫13,光英朗练14,有金石声1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6。不图正始之音17复睹于兹18,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9。解君20云:“张茂先
21、何敬祖22,东方生23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4,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翻译:东方公足下:文之道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然而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每每感慨万千。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而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日于解三处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声情并茂,抑扬起伏,表达鲜明精练,音韵铿锵悦耳。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没想到(您的诗作)又感受到了正始之音,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感到欣慰。解君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认为这是知音之言。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所以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
分析:
241页(3)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举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翻译:
分析: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苏李:指苏武、李陵。过去把汉时期的无名氏的诗都附会在他们的笔下。最早见于《文选》。是汉代文人诗的代表。
曹刘:是指曹植与刘祯,二者均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把二者并称。
颜谢:是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和东晋诗人谢灵运,后者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徐庾:是指南朝梁、陈时期文学家徐陵和北周文学家庾信。他们集六朝诗作之大成。
四、论述题(选取一篇默写分析其内容及艺术特色 李煜 虞美人)
南北文学的优缺点或区别
初唐统治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文风?对后来的唐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225页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特点
233页 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240页 杜甫诗的艺术风格
257页 韩孟(韩愈和孟郊)诗派的理论主张
267页李贺的诗歌特征
276页简述韩愈的“以文为诗”
277页新乐府诗歌的特征
284页简述白居易新乐府创作主张
303页简述韩愈柳宗元 古文运动的主张(散文艺术成就308)
357页论述李商隐的艺术成就
五、综合题(任选一名诗人或词人的作品分析其内容和风格,或任选作品分析唐诗宋词的区分)如:375页李煜《虞美人》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江湖诗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 二.填空题
1“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王昌龄
2.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3.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贾岛 4.唐代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
5.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可分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时被贬江洲司马为分界线
6.北宋 三.简答题
1.《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 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7.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四.论述题
1.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引)。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2.《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3.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要结合作品和例子回答)
4.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