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第二篇: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
1、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2、艺术成就: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1 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作品赏析
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以下八句为第二层,描写了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并且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2、《饮酒》(结庐在人境)
本篇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
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言:“‘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近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
二、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其艺术成就和风格却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其散文语言简省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能别具一格。其辞赋主以抒情,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自然。
《桃花源记》赏析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
2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一篇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的名篇。《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统治,没有战争**,人们共同劳动,相互平等,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生活的社会图景。
作品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空想社会。这种空想的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和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恰相对照。这种描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也是对秦、汉、魏、晋以来君权统治的大胆否定。
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虽然是幻想的产物,却有现实的依据。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们往往集结起来筑坞壁(一种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以自保,在小小的地域中维持着安定的生活。这可能给作者以启发,作品中的桃花源也许是坞壁生活理想化的产物。但是作者理想的产生主要还是建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是对于现实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极端残酷,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以后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渴望过着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愿望。此外,儒家的“大同”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鲍敬言的“无君”的思想都可能给作者以影响。但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幻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具有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桃花源记》全篇以渔人发现桃源的始末为线索,在结构上自然分成如下几层:
第一层(开头至“豁然开朗”)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及其职业,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文章铺叙委曲婉转,水到渠成。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
第二层(至“怡然自乐”)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
第三层(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他们的先世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魏、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从而表现了对暴政战乱的厌弃憎恶和对君权王朝的大胆否定。
最后一层写渔人离开桃源及桃源再次与世隔绝的过程。这一层描写进一步加强了世外桃源神秘气氛的渲染。尽管渔人去时“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就连好游山泽的高士刘子骥也无缘一睹胜境,虽欲游而终未果,以至“后遂无问津者”,桃源遂又与世隔绝。末尾一段文字与开头寻得桃源的描写是相互照应的。开始是“忘路之远近”,结尾是“不复得路”。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不得而知。不仅读者不知,就连发现它的渔人也无从知道。文章气氛的渲染更突出了桃花源虚幻的乌托邦色彩,也流露出作者苦闷迷惘的心情。
3 在艺术手法上,《桃花源记》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章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作者理想的反映,是幻想的产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了这一理想的世界。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的影子,又是理想化了的。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的神话传说的色彩。其次,作者善于叙事写景状物。全文仅三、四百字就能把发现桃源的始末,桃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既有生活的对话,又有曲折的情节,写景明丽如画,叙事委婉得体,有较高的艺术技巧。最后,语言简洁洗练,朴素自然,流畅易懂,明白如话,没有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形成一种新颖明快的风格。
三、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对后代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南朝,他还主要被当作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而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华丽的文风,陶渊明诗文那种朴素平淡的风格,也难以为一般作者所接受。入唐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李白、杜甫等人,由于审美趣味不同,他们特别表示尊敬的文学前辈中,并不包括陶渊明。但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一派诗人,虽也不是经常提到陶渊明,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明显受了陶诗的影响。在唐诗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应该说,唐诗的主导风格,是修辞之美与激情的结合,这和陶诗的精神显然不同。所以,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到了宋代,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气氛比起唐代有很大变化,诗歌的激情和浪漫精神开始减退,而转向对于理性意蕴的重视。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特点抓得相当准,评价也格外的高。其他一些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至此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
应该指出,虽然,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陶渊明在宋代比在唐代更受到文人的推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唐、宋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两代文人精神状态的不同,至少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附】
陶渊明《饮酒》赏析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4 【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
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
【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5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赏析
【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归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
“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陶渊明诗的自然真趣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宇宙万物之“道”的核心,又是天地万物的一种生存方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任真自然的本性流露,使陶诗的意境语言蕴涵着前所未有的天然真趣,使他成为诗歌史上最具魅力、最难仿效诗人。
1、任真率性,质性自然
任真性格:陶渊明自少好学,既专注老庄学说,也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心猛志,但在他思想性格中欣豫自适、委心事外的态度一直占主导地位,为人处事皆表现出任真率性的特点。《五柳先生传》是理解陶渊明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的一篇奇文,“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切从任情适性出发,我行我素,萧统评其性格为“任真自得”(《陶渊明传》),颇得其要。
出仕归隐: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这十三年间,陶渊明曾几度出仕归隐,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社会的黑暗混乱,官场的险恶污浊,激起他对仕宦生涯的厌恶不满。四十一岁彭泽令弃官一事,是其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对此他曾在《归去来兮辞》及序中表明心迹:“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由此可见,在他“质性自然”的本性与官场“矫厉”生活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性格的矛盾,必然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二句正是渊明之出仕及弃官的最切合形象的譬喻。
人生态度:超尘脱俗、顺从自然、委运任化,是魏晋名士的普遍作风,这对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观念影响很大,他视世俗“人事”为“网”为“羁”:“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是对人之本性的束缚,故而他决不肯“适俗”。陶渊明的这种鄙薄世俗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固然是继承了魏晋名士的清高之风,同时还含有不甘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更是出于对精神放旷的自由境界的追求。朱熹曰“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陶靖节集》引)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是以“自然”为依归的,向往和平安乐、躬耕自资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喜爱恬静幽美、充满自然意趣的乡居,在田园生活中体味自然之“道”,寻求自然之“真意”,获得无限的乐趣快慰,他的冲淡平和的田园诗正是其人生境界和美学趣味的最好体现。陶渊明 6 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一个分裂混乱的黑暗年代。毕生经历三个时期:闲居、出仕、隐居。终以隐居闻,《宋书》、《晋书》、《南史》皆入《隐逸传》。
2、物我合一,意境自然
物我交融: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部分作于弃官归里之后,抒发乡居田园生活及内心的感受,这类作品自成一体,独具个性,最能代表陶诗的风格。《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和郭主簿》二首、《杂诗》八首等是其代表作。崇尚自然的精神,决定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是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因素。在陶诗中,自然景物不再是单纯的比兴素材,而是诗人体悟自然之道的感性形式。诗人笔下的田园风物,既是其相生相守的生活环境,又是诗人愉悦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澄怀观道的媒介。《归园田居》五首,是诗人弃官后田园生活初期的自我写照,黄文焕《陶诗析义》曰:“'返自然'三字,是归园田大本领,诸首之总纲。„绝尘想'、„无杂言',是返自然气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返自然方法。至于生死者,天地自然之运,非一毫人力所得与。曰„终当归空无',一一以自然听之。”诗人在田园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物我合一,真正悟得了自然的真髓。
情景理合一: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融为一体,又寓以深刻的哲理,景即情,情即理,情、景、理三者合而为一,“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潘得舆《养一斋诗话》)。“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这些诗句既有理趣,又有情趣,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言浅意深,意味隽永,远远超越了东晋“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独树一帜,为诗歌创作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浑融的意境:陶渊明诗在晋宋出现的特殊意义,还在于比他同代乃至以后几代文人更早地发现和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这种意境是在诗人淳真恬淡的生活和心情意趣中自然形成的,随诗人对自然的体悟而深化。不以一字一句,某一片断眩人眼目,而着重于整体意境的清新自然、浑融完整,往往臻于妙境。《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正因此而广受称颂。“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温汝能《陶诗汇评》)“起四句言地非偏僻,而吾心既远则地随之。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其真意味。既心领岂待言。”(方东树《昭昧詹言》)心既远,方感地偏,方能无意见山而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方能于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中悟出委运顺化之真意;真意既得,又何仿忘象忘言。诗之玄理,妙融于自然景象之中,“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蔡启《蔡宽夫诗话》)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天地,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在他的笔下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得到艺术的再现。其归化自然、物我合一的理念,更赋予他的田园诗浑融和谐的独特意境。
3、平淡醇美,奇趣天然
自然本色: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美在朴实无华,是其“抱朴含真”理念的体现。在陶诗中,绝少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深涩的语汇、华丽的词藻,一切从心胸中自然流出,高度精练、明净单纯。“发真趣于偶然,寄至味于淡然”(谢榛《四溟诗话》)“晋人诗,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唯陶元亮一人。”(贺诒孙《诗筏》)《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拟古》“仲春遘时雨”,《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移居》二首,平淡质实,略无雕琢,自然天成。
奇趣盎然:陶诗的好处还在于能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深厚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平实流畅的笔法,构筑极富天然真趣的艺术境界。苏轼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惠洪《冷斋夜话》引),“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诗人似乎漫不经心随意点染的景物,却饱含着真情深意和丰富内涵,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自有其精妙谨严之处,“似大斧运斤,不见斧凿痕”(惠洪《冷斋夜话》)。即如“悠然见南山”之“见”,便是经过高度提炼的点睛之词,写出了诗人“偶尔见山,初不用意”的神情。又如“中夏贮清荫”(《和郭主薄》)之“贮”,写夏日树荫的清凉可掬,高度神似。再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 7 白”(《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写雪之轻虚,如历在目。朴素与华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在陶诗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酿就了陶诗独特的魅力。
流风遗响:陶渊明自然真趣的诗风,将文人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直至唐代,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无不祖述,“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沈德潜《说诗睟语》)宋代以后,更是声誉大增,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无不倾心赞美,“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钱仲书《谈艺录》)陶渊明的人品诗风,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诗坛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论诗绝句》道出了陶诗的美感特质。平淡自然,醇美有味,使陶诗在华缛绮靡、贵尚巧似的六朝诗坛独标一体,深刻地启迪了后代的诗风。
陶渊明与酒、菊
重阳节在季秋九月九日正是“秋菊盈园”,家家户户登山喝菊花酒,渊明一生酷爱菊与酒,这与他的生日重九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考证他在五十四岁时作了一首止酒,决意要戒酒:“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可是到了生日那天却又说:“酒能袪百虑,菊解制颓龄”,真是“世短意常多”呀!“九日闲居一首”─序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说:“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喧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流留岂无成?”这首诗就在他五十四岁生日(文帝元嘉二年乙丑年)重阳节那天所作的。“菊为重阳冒雨开”。
菊花盛开的九月,俗称“菊月”,古时候,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也称为“菊花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开菊花宴,喝菊花酒,据说是菊花酒令人长寿与消灾,而重阳登高,喝菊花酒,也成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一个很独特又富诗意色彩的习俗。
属于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的菊花,传说在神农氏尝百草时,已把它列为药物。依照本草、山海经、尔雅等古书的说法,它还有节华、女节、女华、金蕊、延年、帝女花、苦薏‥等别名。而据说,菊本来就是“鞠”字,鞠者穷也,也就是说,一年的花事,到这个时候已经穷尽了。九月秋凉的时候,百花落尽,春已远去,只有菊花迎秋风秋雨而盛开,“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菊花是秋天萧瑟风雨中的唯一点缀。菊花自开到谢,始终花蒂不落于地,所以,没有落红满地的狼藉景象。
苏东坡也写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说菊花的花朵枯萎了,依然还挺立于枝头,花瓣绝不飘落,高傲无比。古人因此把菊花比喻为不趋炎奉承的节士和不屑与凡俗同流的隐士,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其实,菊花瓣的飘落与否,和生长环境及品种也有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传王安石执政时,曾写一首咏菊诗,诗里有“黄昏风雨过园林,吹得黄花满地金”的句子。苏东坡以为菊花瓣不会飘落满地,便倜侃的续和王诗:“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大怒,便把他贬谪到黄州。谁知黄州的菊花真的会落瓣,苏东坡才深为佩服的又写了“落英唯有黄州菊,博得荆公服子瞻”诗句,以表歉意。千古以来,菊花的真正知己,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陶渊明了。看到秋天的菊花,总让人想到陶渊明以及他的酒,菊与酒与陶渊明,似乎为以后的诗人们组成了一个诗意而美好的秋天,于是,后来的人就以陶渊明做为九月的菊花神。
“别后东篱数枝菊,不知闲醉与谁同”是杜牧的酒;“携壶酌流觞,菊搴泛寒荣”是李白的酒;“墙根菊花好沽酒,钱帛纵空衣可准”是韩愈的酒;“明日万条尽醉醒,残花烂漫开何益”是杜甫的酒;“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是白居易的酒,如此多的诗人如此多的酒,这些诗人又都喜欢在九月菊花盛开时喝酒,秋天的菊花,果然醇美似酒,让人沉醉。
8
第三篇:徐志摩的生平和爱情
徐志摩的生平和爱情
作者:佚名 时间:2010-9-14 13:16:41 来源:开心可可 转发 人气:54999
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位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诗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志摩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美和自由。志摩的诗清新美妙,通俗易懂。他的几首杰作如《偶然》,《再别康桥》,读来琼琼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志摩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他于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娱乐界甚至将志摩的故事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
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和美国却鲜为人知,不得让人叹息。在互联网上,关于志摩的网站虽不少,却多数是华文的,英文网站寥寥无几。志摩美妙的诗歌只能在中国大陆上流传,实在可惜。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中英文相结合的网站,向世界人世介绍这位中国的奇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硤石镇的一个地主里。当时正值“公车上书”前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于一个由封建公商业向新兴资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Hamiton,实业救国。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志摩。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
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赞。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
正当志摩正如饥似渴的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时,一个不幸的消息却传到他的耳中。其父爱财心切,要志摩于一位富家千金张幼仪结婚。志摩一时无法接受,然而他又挨不过父母与奶奶的哀求,最终答应了。同年,志摩与幼仪结婚,然而他们本无感情。婚后彼此冷冰冰的。不久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学去了。
1918年夏天,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并在他的鼓励下,于同年8月14日赴美留学。他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后来转至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然而志摩讨厌美国的教育制度,于1920年9月24日移去英国,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志摩去英国本想追随罗素,而罗素却去了中国,志摩扑了一场空。他在伦敦时认识了狄更生,并在他的介绍下进入英国剑桥大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志摩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了林徽音,并坠入爱河。他于徽音志趣相投,经常一起研究文学,诗歌,一起游山玩水。徽音很佩服志摩的学识,并从心底爱慕志摩。正当志摩于徽音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来找志摩。志摩一心想跟徽音在一起,于是提出要于幼仪离婚。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也欣然答应。1922年3月,志摩于幼仪在柏林离婚。然而此时徽音也随父回国。
志摩赶紧完成大学学业,并于同年8月回中国寻找徽音。当他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妻子。志摩深受打击。他知道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只得将对徽音的爱深藏在心底,过了一段痛苦的日子。
他创办《理想》月刊,企图通过这个月刊唤醒人们寻找自己的理想。他关心百姓,经常于乞丐一起喝酒。他于梁启超,胡适等人成立新月社,共讨文学。
爱情是志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失去了爱情的志摩将只是具躯壳。志摩在北京时认识了美女陆小曼。陆小曼是志摩朋友王赓的妻子,而王赓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小曼,常叫志摩陪伴小曼。志摩起初只是尽朋友之道,却慢慢得爱上了小曼。他知道小曼并不爱王赓,于是决定拯救小曼。小曼也喜欢志摩。
1925年,志摩应邀欧游,吸取精华。他途经德国,顺便拜访张幼仪,却得知他的大儿子彼得逝世的噩耗。志摩的欧游尚未结束就接到小曼病危的电报,于是匆忙回国。原来小曼被逼去上海。她不愿意,便装病等志摩回来。后来小曼去了上海,志摩也随后赶到。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小曼于王赓离婚。志摩于小曼得以在一起。
1925年10月,志摩接任了《晨报副刊》主编的职位。他于1926年4月在《晨报副刊》中添加《诗镌》一栏。《诗镌》共出刊十一期,发表诗一百多首。
志摩于小曼于1926年结婚。婚后俩人生活美满幸福。在小曼的帮助下,他的诗歌产量惊人,接连发表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
婚后的小曼仍改不掉奢侈的作风,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为了满足小曼的需求,四处奔波。他兼任光华大学,光关大学的教授职位,收入不薄,却仍不够小曼花费。一位传奇似的诗人就这样为生活而奔波。
1931年,志摩在闻一多等人的支持下,创办《诗刊》。《诗刊》是志摩主办的最后一套杂志。同年11月19日,志摩在一次飞行中丧身,结束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享年36岁。
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 “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志摩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两人联系甚少.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幼仪于1988年逝世.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陆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第四篇:自传是自述生平和思想变化过程的文章
自传是自述生平和思想变化过程的文章,是党组织了解入党申请人的重要材料,也是党组织审查吸收新党员的必备材料之一。
个人自传的基本格式及内容通常为:
(1)标题 居中写“我的自传”(或自传);
(2)正文 主要包括个人成长经历(从上小学或7周岁写起,就读学校、担任职务、所受奖励与处分、参加何种进步组织、有无相关政治历史问题等),个人思想演变(这是主体部分,结合成长经历谈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等等)和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家庭成员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写,主要社会关系一般是对本人有较大影响的亲属,谈谈他们的职业及政治面貌等),大致就是这三部分。
(3)结尾 署名和日期,这一项与一般书信格式差不多。
一般来讲,写一份自传大约要六七千字吧,我所在的支部是这么要求的。
“写个人自传要注意的事项”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传起首:写清楚本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曾用名、出生日期、籍贯、出生地、民族、现有文化程度、家庭现住址、现在工作单位和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何专业技术职称等基本情况。
紧接着写:本人的政治历史情况,主要包括成长的经历、学习和工作简历,受奖情等。主要要求是:学习简历要写清楚起止时间、在何处、学习的专业、任何职以及最熟悉你这段历史的证明人,注意前后时间要衔接。参加工作后的进修和各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也应写入简历内。工作简历要求写清楚参加工作以后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起止时间、在何单位、任何职务和证明人等。
关于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和政治情况:家庭成员系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直系亲属,如父母、爱人、子女,还包括和本人长期在一起生活,曾受其抚养或由本人供养的其他亲属,如祖父母、未成年或已成年但仍在一起居住生活的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现在何单位、做何工作、任何职,是否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或其它民主党派党员等要填写清楚,已去世的要注明何时因何故去世;已离退休的要填写原工作单位任职情况和政治情况,注明已离退休;在农村的要填写清楚在何省、何县市、何乡镇、何村务农。自传中的主要社会关系成员的职业和政治情况:主要社会关系指本人的旁系亲属,如岳父母、分居的兄弟姐妹、伯叔姑姨舅、甥侄等,还包括和本人关系较密切或本人受其影响较大的亲友、同学等。主要社会关系成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业、职务和政治情况都应填写清楚。
我叫xx,19xx年x月x日出生于xx市的一个工人家庭,1994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并于1996年底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就读于xx大学xx系xx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因为入党动机是激励我入党的主观原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作为一名党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行为,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反映。其实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形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我三年多的学习、思考中渐渐地体会到的。
下面我详细地就我的入党动机问题谈一下我的心历里程。
刚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是因为看到别人写入党申请,如果自己不写,怕老师,同学说自己不要求进步,于是也随大流写份申请,但是其间的所写却都是从书上,从党员父亲那里抄来、学来的。其实那时的我对党缺乏真正的认识,尽管上过几次党课,但对党的基本知识还是知之甚少,思想上并没有迫切要求入党的愿望。这是一种对党、对个人都不认真、不严肃的政治态度。后来到高中毕业前夕,看到有的同学入了党,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羡慕不已,于是自己赶紧写了几份思想汇报,企盼有一天自己能获此荣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入党动机不纯的表现。入党不是给别人炫耀的,更不是用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而是应该踏踏实实为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一时,在上党的基本知识概论课中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看到当前存在党风不正的现象,希望自己能加入到党组织,做一名优秀的党员,重新确定党的形象。这种看法现在想起来是很片面和狭隘的,这种错误想法的产生究于对党的认识还太模糊,不能以因为有些党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否定他们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一直影响对党性的认识,也不能把极少数蜕化变质的党员和党组织等同起来,他们并不能代表党。经过这几次认知意识的转变,我觉得入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三次产生的入党动机,又三次被自己否定,我的思想仿佛又活跃不起来了,我怕再走错了方向,绕了弯路。此时,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平日里,我最喜欢同父亲探讨我的思想动态,因为他不仅是最了解我的人,而且是个老党员。他对我反复地转变并不惊讶,反而给予了赞扬,他说,那是我在一次次为自己诠释对党的认识,是我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必修课”。他对我说,入党是自己的事,而且同学习一样,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会观察,会总结,会引申,要去看书学习,去思考,是要花一番气力的。有些人在入党之后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都要不断补充对入党的思考,也包括对入党动机的更完整的再定义。在那以后我就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的向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努力。
在学习中,我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想办法,找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勤奋认真地钻研知识。虽然有时成绩进步不大偶尔甚至出现下降,但我总是努力摆脱成绩不好的阴影,总结教训,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坚持不懈。长期以来,我都始终贯穿着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在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生活中,团结同学,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比如听说同学病了,就去看望问候;听说朋友心情不好,就去劝勉鼓励。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班级事务和同学关系注入了很大的热情,而且坚持锻炼自己做好班级工作,学好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能力。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小组的活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红星照耀中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籍和文章,很大地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在申请期间,定期向党组织和入党介绍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有关活动:上党课,参加党课学习小组,参加党员发展会等。所有这些行动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个积极争取入党的人,我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还应该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心者和拥护者。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关心时事政治,尤其是关于党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消息和评论。最近我看到有关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的消息,得知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目标,感到非常欣喜,因为这个五年计划我也会作为一名建设者,为社会和国家尽一份力。站在现在的起点上回顾过去,战争年代的那代人以巨大的智慧和勇气肩负起民族解放的时代课题。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党中央驾御全局,灵活应对,解决了一系列战略性课题。展望未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稳定还有很多重大的课题需要解决。祖国需要发展,需要人才。从五年看到五十年,清华人有“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承诺,作为一名清华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党靠拢,刻苦学习,努力攀登。10月我观看了《生死抉择》。影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示。因为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有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使中共中央的反腐进程多少受到影响。这部影片从始至终贯穿着中央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精神,对于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让人看了大快人心,并且对中央的反腐工作和坚定决心充满了信心。尤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李高成的不惧邪恶,抵制诱惑,坦荡浩然的正气,把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在人民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公仆的形象深深地种在了我的脑海里。
影片引发了我对党员意识和品行的思考。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应该更加警钟长鸣?对自己是不是应该更严格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那些腐败分子借以违法乱纪的护身符,为党旗抹黑的人是最可耻的人。基于我的认识,我觉得是否具有党员意识是党员同一般群众的主要区别。党员意识体现在各个方面,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树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观念,因为“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还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最后,也是作为党员最应该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奋斗,忠诚于党的事业。培养党员意识必须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我曾经想把“基于爱国主义思想和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入党动机,但想来毕竟显得太笼统,因为每个人都有爱国主义情感,每个人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那么究竟党员与群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要做一名党员必须认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在我个人认为不同之处是,共产主义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关键是共产党员应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升华,把自己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一个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是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党员的人生价值要在奉献中实现。共产党人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只理解为是对社会服务、奉献,而抛去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单单纯纯的一句“奉献”就是全部,心中就只有“无私的共产主义信念”,别的什么都不需要考虑。这样既“无私”又“无知”,而应该这样去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说,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全心全意,要奉献,要无私,要义无返顾,但还要有对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社会负有责任,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要结合信仰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个人的奋斗目标,在考虑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还要照顾到个人利益,而我们理解的个人利益,是那种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多做奉献之中才能获得的利益。有人说,只“奉献”,不“索取”,太不实际了。其实共产党员的奉献是从来不图索取的,如果谈回报的话,我觉得共产党员做出的“为社会,为人民的贡献”就是对“奉献”的最好的回报。
经过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受到,我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入党已经成为了我的需要,我 自传
我叫xxx,民族xx,于xxx年x月xx日出生 在xx省xx市的一个小村庄,现在是xx大学xxx学院xx系06级1班的一名普通学生。
我家住在一个曾经很落后但现在却被评为小康村的地方,在那里我的父母带着我们姐妹三个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我的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群众,虽然他们不是党员,但是却都深爱着我们的党和国家,记得小时候他们常说的话就是:身为农民,只要能安分的过好日子,不为国家添麻烦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我们姐妹三个就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是在这片普通的土地,是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由浅至深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一九九三年九月未满八岁的我进入了小学,在学校老师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能戴上它。我牢记老师的话,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最后在小学二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记得第一次带上红领巾的那晚,我还兴奋到睡不着觉。也就是那天我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
从那以后,带着那样的决心,我升入了初中,更加努力的学习,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并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于1999年12月16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003年9月,我进入了县里的高中念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因为习惯了被人照顾,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什么也做不好,就在要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找到了我,和我谈了很久,她告诉我说:“你现在是一名共青团员,你应该具备共青团员应有的坚强与自立。而且相信你的目标不会只想到这一步吧!但是要想走的更远,你现在的条件还不够!”从此,我谨记了老师的话语,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立。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老师说的更进一步的含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成了我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新目标!我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响应各项活动,在高二那一年,我被评为了县级三好学生。更加激励了我学习的热情,就那样,在那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我成功的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使我的高中生活在紧张之下,也多了一种快慰,对成功的享受。
2006年9月我步入了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系1班,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并于2006年11月至12月参加了学院委员会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同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更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入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并且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在这期间,我深受身边的党员朋友和家人的教育,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而他们对于我的转变也并没有感到惊讶,反而给予了赞扬,他们说那是我在为自己诠释对党的认识,是我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必修课”。先进党员要不断补充对入党的思考,也包括对入党动机的更完整的再定义。在那以后我就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地像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
长期以来,我都始终以党员要求不断追求进步。在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生活中,团结同学,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在学习上,我努力学习,虽然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但我仍没有放弃,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在申请期间,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所有这些行动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明白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从申请入党的那天起,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真诚的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与共产党员标准相比,自己还有很大差距。如有时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但我有决心改正,希望党组织对我进行帮助和教育,让我取得更大的进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本人刘军,性别男,汉族人,于1979年5月23日出生在柳州市的一个干部小家庭。系湖南商学院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系九八级自考班的学生,现担任本系自考部的团总支书记。
我母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父亲是一名工人,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一九八六年九月我进入了柳州市第九完小开始读小学,临学前母亲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先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最勇敢的人才配戴上它。我牢记母亲的话,上小学后,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最后在小学三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峰队,我抚摩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将来还要向团组织靠拢。在一九九二年九月,由于母亲的工作调动,我转入了张家界一中读初中,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我和我的红领巾决定成为最勇敢最坚韧的小战士,没有父母在身边,我更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我利用别的同学玩的时间跑书店,做习题,补功课……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初中二年纪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当母亲得知这个喜讯后表扬我是个党的好孩子,并且督促我一定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将来向党组织靠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那里我加强了对党的认识。一九九五年七月我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入张家界一中的高中部继续学习,十六岁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希望。在这期间(初中到高中)我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上的文娱委员,及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文艺积极份子”,并在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但是,在高考这杆独木桥上,我落第了。如果这是生活向我发起的又一次挑战的话,我不会后悔我所作的选择。一九九八年九月我进入了湖南商学院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系的首届长线自考班,在大一至大二期间,先后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班长,副班长,系自考部团总支书记。并且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且担任其重要职务。对于我的未来,我从未放弃希望,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多次自学考试中,都有较好的成绩,并受到了系部的表扬。在工作中,细致认真负责,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我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四日慎重地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的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发展。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全国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现在,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为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绝不是为了光宗耀祖,绝不是为了凭借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谋私利,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拼搏,奋斗甚至意味着牺牲,我入党只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竞争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作为中国共产党,要在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中执政,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增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今天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明天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人××,性别男,汉族人,1980年4月5日出生,籍贯天津,硕士研究生在学,工人家庭出身,本人现在为共青团员,现就读于南开大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家庭成员母亲,×××,群众,退休工人。
我于一九八零年四月五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我是沐浴着党的阳光、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我的母亲是一名质检工作者,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时候起,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生活态度,父亲刻苦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就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一九八六年九月我进入了天津市×××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临学前,母亲教导我,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像毛主席、周总理那样为革命奋斗终生的老前辈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们才配戴上它;只有像雷锋、王进喜那样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不怕苦、不怕累的解放军战士们和劳动模范们才配戴上它。我牢记母亲的话,进入小学后,我在各科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在各项劳动中处处争先、不怕苦、不怕累;在各种活动中踊跃参加、积极表现。在小学二年级首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我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更加努力。在小学阶段,我连续六年担任班委、班长,连续五年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区级三好学生,并在五、六年级的时候担任校大队委、大队长。中国教 育文摘wWW.eduzhAI.NET 一九九二年六月,我作为优秀毕业生被所在校推荐到当时的天津市级重点中学——天津市×××中学,并在随后的入学考试中取得了总分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我和我的红领巾决定成为最勇敢最坚韧的小战士,这个时候我已经按照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那里我加强了对党的认识。我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党的好孩子,并且时刻督促着我自己一定要戒骄戒躁,要继续努力,将来向党组织靠拢。在初中阶段,我同样连续三年担任班长,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一九九五年五月,我又是作为优秀毕业生被所在校推荐到当时的天津市直属五所重点高级中学之一的天津市××中学参加先期考试,入学考试的时候在将近五千名的考生中,我以总分排名第七十九的骄人成绩顺利考入我梦寐以求的学校。十五岁的我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奋发向上的我; 是一个对事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事事争先的我;是一个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和希望的我,也正是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开始大量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让我渐渐的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确立起了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逝世了,我当时的心情和全国人民一样的悲痛,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做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继续完成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准备,并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整个高中阶段由于我成绩优异,连续三年获得减免全部学杂费的奖学金。在学业上,我是学科骨干,连续两年被选入校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集训队;在学习之外,我一直担任校广播站的站长、播音员,校辩论队队员,在高中二年级加入校羽毛球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在高中阶段,我一直担任副班长,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文艺骨干和校优秀运动员。
一九九八年七月,我参加了“高考”。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南开大学。南开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她同样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母校。她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齐备、教师水平一流,她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更是早就深深植根于我的心里,从小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南开人”,这些都是我要选择南开大学的原因。即使是这样,在是否服从分配的一栏中,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填上了“愿意”,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能进入像南开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我就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到党和人民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到国家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学科去。幸运的是我在随后的录取中如愿的进入了南开大学,并且以第一志愿分配到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
在大学的四年生活中,学业上我勤勤恳恳,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邓小平理论》以及《党史》等诸多有关党的理论知识,听了优秀党员的演讲以及与同学们的相互帮助,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此时我对党的认识逐渐清晰,这样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指南的政党,领导人民通往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于是我对党组织更加向往,并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我也知道,我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习与锻炼来提高自己。党组织 考验我,帮助教育我,并送我参加党校的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我懂得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懂得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上还比较落后,但是落后决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懂得我们的政治路线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路线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具有铁的纪律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党,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它要求有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并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因此,我对党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加人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我的思想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对党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飞跃。我不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而且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同学服务,主动靠拢党组织,定期写书面思想汇报。争取党组织对我的帮助。在这几年中,我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零零二年一月我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了南开大学××××学院×××系第七的好成绩,并且在接下来的面试中业顺利通过。二零零二年九月我进入了南开大学××××院××系×××××专业×××××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第一年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扎扎实实地对待每一门功课,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次作业,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次实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又更加系统的学习了各种马列著作,并且完成了在学生党校的学习,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在结业考试中顺利通过。这样的学习让我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党从成立以来,经历了两个重大变化,即从夺取政权到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从在受到外部封锁条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地位、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同样要求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求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党历来重视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提出对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第一个重大变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的。在这个重大变化即将发生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必须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任务,从而使我们党很好地适应了这种转变,使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地应对了掌握国家政权所带来的考验。第二个重大变化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抓阶级斗争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们党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之下,我国由受到外部封锁到走向对外开放,由实行计划经济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当中,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离开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我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每一阶段都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因此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严重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党才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取得了执政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胜利完成了“三大改造”,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初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由于“左”倾错误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党和国家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历史证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即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本文 内=容摘自wWW.EDuZhaI.NeT中国 教|育文摘← 当前,我们外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内部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迫切。同时,还存在着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做法和规定,因此,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六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和各项政策措施,体现了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和各项工作的新举措。把握了这些,就是把握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有效地贯彻落实了这些,就是有效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的发展,也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因而工人阶级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就必然忠实地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始终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这样。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更是反复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又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不仅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忠实代表。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会为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历史同样证明,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而要作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三个“必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先进的文化;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根本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对世界文化发展(当然不仅仅是文化)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直延续到今天。“五四”运动九十年来,我国先进的文化所以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不断向前发展,并且日益壮大,也是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践告送我们,什么时候正确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事业就发展顺利,就健康;什么时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化事业的发展就遭受挫折。因此,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当前我们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大肆对我进行文化渗透,妄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时有泛起,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伪科学、封建迷信还在毒害人们的思想,我们要保护、发展、壮大先进文化,更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长达五千年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正是这种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经济建设,也适用于文化建设。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要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搏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之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纵观 我们党八十年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分析了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又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了工业化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曾经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包括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但是我们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批评,在拨乱反正中不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辟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总结我们党八十年的发展历程还可以看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政治上,人民群众真正履行当家做主的权利,在经济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文化上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党的一切工作或全部任务,就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努力使广大人民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统一并紧密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三个代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表明了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我国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力方式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决定性力量。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第二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表明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证。第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我们党不论搞物质文明建 设,还是搞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和满足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处处事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断开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在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初步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些体制性问题的存在,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点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提出改革目标和任务,作出决策和部署,对于决定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以及下一步改革要涉及到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使自己的认识和工作符合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要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开拓创新意识,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从我国国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认真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做法,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是一项紧迫工作,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我行即将面临重组改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作为一名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更要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观念投身到这场改革大潮中去。
放眼神州大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一派繁荣景象,改革开放使我们有了申办奥运会的勇气和条件。XX年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属于北京,让我们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当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党,党员是怎样一种人,它更让我感觉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与每一个华夏子民血脉相融;它让我洞悉到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蕴藏在我们民族背后,正孕育着无穷能量。党课中的每一个话题都让我兴致勃勃,甚至热血沸腾,仿佛在思辨中撞击,在顿悟中成长。经过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深深的体会到,我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入党已经成为我的需要,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共产主义、为祖国、为人民奉献我的全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崇高的无产阶级事业。
我还经常作自我批评,并深知按党的要求,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如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以使我更快进步。我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进而在组织上入党。
第五篇:李长春在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长春:在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二○○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这对于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这位历史伟人,学习他的光辉思想、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代表党中央,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并通过你们向广大理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特别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世界上也有巨大的影响。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他的光辉一生充分表明,他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的名字,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辉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编辑出版了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著作。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十四大以后,中央决定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增订出版第一卷、第二卷。这些著作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独创性思想,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之后又写入宪法。十五大以后,全党兴起了一个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经过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不断取得新进展,邓小平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十多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把研究邓小平理论同宣传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把研究邓小平理论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坚持把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关系的认识,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对于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的光辉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继续抓紧抓好。明天,胡锦涛同志将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这里,我就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谈几点意见。
第一,通过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新成果。邓小平同志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出一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说过的符合当代客观实际的新话。在拨乱反正遇到“两个凡是”障碍的时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想,创造新理论。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根据实践和时代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勇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科学态度、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就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进一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就要研究如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要研究如何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要研究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和深化理论创新的崭新起点,坚持求真务实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更好地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二,通过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努力。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指出:“我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科学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需要我们继续写下去的“大文章”。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始终坚持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坚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性地推向前进;就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就要研究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认真分析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和一些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就要研究如何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进一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和加强党的建设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就要研究如何全面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把坚持“四基本”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就要研究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继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
第三,通过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整个科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的主线。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如何认识发展、怎样加快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他指出,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要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决不能丧失机遇;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力争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他强调,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既要把握沿海率先发展的大局,又要把握沿海发展起来后帮助内地发展的大局;要始终注意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些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发展问题上的战略思考,对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始终把握发展这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坚决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研究如何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加深理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就要研究如何吸收国外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
第四,通过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认识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他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强调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他曾经说,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我们党执政以后尤其要注意防止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他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人民群众是改革和建设的主体和决定力量。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越是改革深入,越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时时充满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处处体现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定人民立场,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就要研究如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就要研究如何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并把它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就要研究如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通过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党的建设思想,分析我们党在执政特别是改革开放条件下面临的新考验,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四化”的要求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各级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些思想,对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始终高度重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根本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就要研究如何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要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重大问题,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就要认真总结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研究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政党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通过我们的研究,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
第六,通过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认识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他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克服封建主义的影响,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在对外开放中,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满怀信心地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就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就要研究如何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既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又反对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侵袭;就要研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如何既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就要研究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形势下,如何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着重把握的问题。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推动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是党最根本的思想建设。实施这一工程,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目前,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局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极端重要性,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这一庄严的历史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交付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思想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定能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一定能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一定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同志们,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是时代赋予广大理论工作者崇高而神圣的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求实的作风扎实工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