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时间:2019-05-14 00:4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第一篇: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学生:漆露

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关键词 :李白

思想

复杂性

一、导语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宗教观,文学观来议论。

二、思想复杂性的表现

1、政治观

李白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之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然而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对诗人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与诗人的家庭教养、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的主导思想,即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意愿。诗人的政治思想是“事君安民”。

诗人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在诗人看来,从忠君到事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云:“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那样,由草野一举而为国相,辅佐君王,为安定天下做出贡献。对于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建奇功,辞爵谢金,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诗人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愿为辅粥”,而当其辅助君王安邦定国的宏愿不能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思想变化为内心深沉的痛苦:“欲献济时策,比心谁见明”,“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诗人的政治观既有忠正爱君的一面,又有忧民爱国的一面。诗人热衷于“事君”,其目的在于安民定国,如何才能安民定国,儒家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原则,李白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爱人”和“推恩及民”的思想,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安民以仁,反对苛政重刑。他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明确指出,治民之事应“宽猛相济,弦韦适中”。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早出现“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的和乐局面。

建功济世是贯穿诗人一生的主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在诗人思想中就不存在矛盾。实际情况是,在诗人思想中始终存在人世与出世、济世与独善的矛盾。诗人由于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的影响以及道家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思想的熏陶,其出世、独善思想的产生是由来已久的。二十岁以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在岷山隐居,修炼道术。安陆时期和东鲁、梁园时期,在长达二十八年时间里,他经常栖隐山水,寻仙访道。诗人声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据宋代葛立方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则殆十三四”。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求仙学道,这个问题是要做具体分析。安陆时期,诗人隐居学道绝非出于迷信、消极遁世,而是为了养望待举,把它作为政治前途打开出路的一种特殊手段。东鲁、梁园时期,当济世思想蒙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求仙访道,一是为了寻找寄托,正如诗人所言:“人间不可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二是为了挥斥幽愤,这在《暮春江夏送祖监丞之东都序》中说的很清楚:“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三是为了求得绝对自由的遁世生活,摆脱权贵大臣的陷害、诽谤,诗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悲愤地写道:“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究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由此可见,诗人人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思想矛盾极其尖锐化,主要产生在济世理想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兼济与独善是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思想矛盾,但必须看到,兼济思想则是这对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在诗人的毕生追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自青少年时期就萌生建功济世的思想,所谓“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宜”。即使到了暮年,其经国济世的愿望也未能泯灭,请听诗人的心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在处理兼济与独善问题上,诗人观点鲜明:“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为了解决这一思想矛盾,诗人真诚的提出“功成身退”的办法。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首次谈到这个愿望,所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华,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此后在不少作品中反复申述:“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从诗人功成身退的表白中可以看出,诗人是把功成、兼济作为自己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在诗人看来,只有功成才能身退,只有兼济,才能独善。功成、兼济是身退、独善的前提条件。事实正是如此,不完成功成、兼济大业,他绝不甘心独善其身,为了实现功成、兼济宿愿,诗人甚至晚年,仍有两次投笔从戎之举。

2、人生观

李白的人生观也是十分复杂的,其组成因素,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诗人天资聪明,加上从小经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刻苦的攻读,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对自己的才能高度自负。他坚信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因之,“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君王“解世纷”、“安社稷”、“济苍生”。为此,他最大的宿愿就是希望当朝君主能像周文王赏识、重用姜太公一样,使其由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发挥其济世之才。正如诗人自述:“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与此同时,诗人在不少作品中还经常以张仪、苏秦这些纵横家自况,热烈歌颂乐毅、鲁仲连这些纵横家的扶危济困之举,并对自己的王霸之略不为君王重视表示满腔的悲愤:“试涉王霸略,将期轩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要说李白是一位颇具济世才能的政治家,恐怕大多数人是不敢苟同的,但是诗人一生坚持济世理想,坚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人生,这是不应该怀疑的。有人曾经给诗人扣上追逐功名富贵的大帽子,其实,对此应做具体分析。诗人对于济世功业,执着追求,至老不衰。对于个人名望,青少年到十分关注,对九十诵古文的“济南生”不以为然,希望“功名早著”,留世“清芳”。然而随着仕途坎坷,人生体验增加,对个人名望亦追逐淡化,诗人深有体会地说:“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甚至对个人虚名完全采取否定态度:“且乐身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对于荣华富贵,诗人一向将它看得很淡,从来没有将其当做追逐目标。诗人认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诗人对个人虚名和荣华富贵采取否定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诗人对奉献人生的追求。

诗人的人生观中既包含积极方面,这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同时又包含消极方面,这就是追求欢愉人生,主张及时行乐。

李白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剥削阶级的烙印是不可抹杀的,作为寄生阶级的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残存在他的思想深处,一旦碰到适宜的“气候”,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李白的人生轨迹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诗人一生追求济世理想,希冀体现人生价值,可以说经历坎坷,顽强执着。然而,当诗人的奉献之举倍受打击之时,其追求眼前享受的思想显露出来。尤其是诗人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之后,他的享乐思想一下子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诗人在失意的极度痛苦中,从两个方面悟出了要及时行乐的道理。一是痛感人生短促,应及时行乐。诗人认为天地日月长,而人的一生就像闪电一般,转眼就是百年,对此无奈,应及时行乐:“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有凋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有时,诗人感叹天长地久,人生短促,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更加热衷于眼前的享受:“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二是总结历史上追逐功名的惨痛教训,从而悟出及时行乐的道理。据《晋书·张翰传》载,西晋吴人张翰为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他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鲈鱼脍,便命驾而归。不久,齐王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张翰因早已离开而不受株连。李白从此事中得到启发,追求功名难免要遭受到政治上的陷害,还是看重眼前享乐为好,便对张翰大加称颂:“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找到了及时行乐的理论依据,便恣意的追逐起眼前的享乐来。或嗜酒狂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或载妓逐乐:“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或纵情山水:“尝试饮酒逐风景,壮心逐与功名疏”;或放任情欲:“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末违”。

总之,在诗人的人生观中,积极奉献的思想与消极享乐的思想同时存在,当然。刻意追求奉献人生,则是李白人生观中的主干部分。

3、宗教观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儒学与道、佛被奉为“三教”,均相当盛行。李白深受儒学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无需阐述。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道教与佛教,也是采取取之所需,为我所用的谦卑态度,这样又增加了诗人思想的复杂性。

道教与佛教是两种独具教理、教义的宗教:道教宗旨主张乐生、重生、适情养性,最终实现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人生目的;佛教主张“寂死空灭”的禁欲主义,引导信徒消灭一切欲念,把人生希望寄托于极乐的彼岸世界。李白不拘泥道佛某一种宗教思想,而是兼收并蓄。

(一)道教观

诗人一生与道佛均结下不解之缘,然相对而言,他与道教的关系更密,受其影响更深。幼年时期从西域来到道教发源地巴蜀,即能“诵六甲”,少年时期曾到戴天山访问道士,青年时期在江陵受到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的称誉,后来又与道士元丹丘等人相识,结成莫逆之交,同访过道士紫阳真人,并在蜀山一起隐居、学道、求仙。天宝元年,也是因为持盈法师、元丹丘、吴筠等道界朋友推荐,被玄宗召入京城。政治上受到打击之后,正式加入道教,直到晚年,在严酷的现实下才对道教所宣扬的宗旨大失所望。

(二)佛教观

中国佛教发展到唐代,虽没有取得国教的资格,但也达于鼎盛时期,一些著名的文人作家差不多都是佛教的信奉者。李白在崇佛的社会风气感染下,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结交和尚,学习佛道禅理。中年时期,由于济世之举受到严重挫折,便注重从玩味佛道禅理中获得超然世外的脱俗情趣。到了晚年,当他意识到济世理想在当时黑暗社会中已无法实现时,就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来世,从而进一步投进了佛教的怀抱。可见,诗人信奉佛教主要是想从佛教的教理教义中求得对黑暗现实的解脱以及精神上的寄托。为此,诗人在三十余篇的诗中,对佛教的苦空观、无我观、出世观念作了较全面的领悟与认同。

哭空观念是佛教的根本观点。该教为了使佛教徒实现人生为苦海,便竭力引导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一个“空”“无”的认识。李白经过与僧友们反复研讨,对佛门的苦空之说有了深切体会,他认为,世上一切事物“无自性”空幻不实,就好像水中月影,“非有非无”,“了不可执”。为此,他希望自己能在禅境中渡过千年,来关照大千世界的“空无”。试看诗人在《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其一中云:“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无我观亦是佛教的重要观点。在佛门看来,世上本“无我”,如果世人耿耿于“我体”的存在,就会形成种种欲念。因而要排除烦恼,脱离苦海,就必须清心无欲,进入一种“无念”“无我”的境界。诗人在《地藏菩萨赞》中明确的宣扬了佛门“无我观”:“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诗人认为,人们应该“自性清净”摆脱一切欲念,使自己进入空灵状态。如果消除了“淫怒痴”这些欲求,心灵就能进入佛门“空寂死灭”境地,顿悟成佛。

佛教把现实世界视为苦海,把人生看做痛苦的代名词,这就决定了佛门超脱尘世的“出世说”。李白在接受神仙道教同时,也接受了佛教的出世观。他希望自己能以名誉为榜样“了然绝世”,“虚舟世间”,度过人生苦海,进入悠然永生的西方乐土。

诗人与道佛两教关系十分紧密,对道佛两教理想追求极为热烈,然而世人却不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或佛教徒,这使诗人的思想又呈现出另一种复杂性。由于道佛教义、教理经不起实践检验,诗人对宗教神活的信仰一次次受到冲击,是他对两教逐渐产生怀疑,以至于有时采取否定态度。面对宏伟政治理想一再受挫,诗人便将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目标,或作为解除精神痛苦的一帖良药。可是,这一切均没有实际成效,相反,常常带来更大的烦恼。由此,诗人就逐步发现道教理想的虚幻性:“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另外,诗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更加深了对神仙世界虚幻性的认识:“秦皇少六合,虎视何雄哉。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诗人对秦皇汉武入海求仙,采集不死之药之事予以辛辣嘲讽,说明诗人对“银台金阙”的神仙世界没有信以为真,而是采取了怀疑否定的态度。诗人对佛徒所向往的“寂灭为乐,江海而闲。逆旅形内,虚舟世间。邈彼昆阆,谁云可攀”?

诗人既信道教,也奉佛教,忽而对两教热烈追求,忽而对两教又持怀疑否定态度,这就使人们对他的思想把握不定。如果我们认识到诗人对宗教坚持的是为我所用的原则,重视的是宗教社会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视为有利于实现从政理想、有利于解脱人生痛苦、有利于追求精神自由、有利于延年益寿的工具,那么诗人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兼奉态度及其摇摆性,就容易理解了。

4、文学观

李白一生没有文学理论专著,但是以诗论的形式分析评述诗坛形势,诸家诗歌创作得失的作品为数不少。他大力提倡天真自然诗风,强调学习文学传统。这些文学主张对唐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他既强调批判,又强调继承的文学观点,又使他的思想呈现丰富多彩的复杂内含。

文学领域内的批判和继承问题,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问题。对于这两者及其相互关系,李白没有专门文字概括,但是诗人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已经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观点。诗人痛斥齐梁诗风,这表明了诗人对文学遗产的批判态度。诗人主张用继承《诗经》、《楚辞》以及建安文学优良传统的办法来批判残存的齐梁余风,建立天真自然的新诗风,这又表明了诗人对优秀文学遗产的继承态度。

齐梁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并没有随齐梁政权的覆没而寿终正寝,直至三十年后隋文帝登基,统一中国后,它在文坛、诗坛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到了初唐,朝中文臣多半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他们热衷歌功颂德的应诏奉和之作。初唐“四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诗中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他们本身生活的局限,其作品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习气,诗坛大多数作家作品依然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继“四杰”之后高举诗界革命的陈子昂,坚决反对“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主张在复古旗帜下,以“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传统作为创作榜样,把诗歌推上现实主义道路。陈子昂倡导的复古运动揭开了诗坛革命的序幕,而李白就是紧步陈子昂后尘,给予齐梁诗风以毁灭性打击的伟大诗人。他首先在《古风·其一》中论述了自周代以来诗歌发展的曲折道路,认为《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继承发扬,特别是建安以后,浮艳的诗歌创作日趋脱离现实,根本不值得推崇:“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其次,尖锐地指出了齐梁诗风统治诗坛的严重性:“梁陈以来,艳薄斯极”;其三,对扫荡齐梁余风充满历史的责任感,他曾直率地自谓:“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有更多朋友拿起批判武器,与他协同作战,及早实现荡尽齐梁余风的历史任务。诗人在《古风·其三十五》中深沉地写道:“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这里诗人用《庄子·徐无鬼》中“运斤成风”的典故,清晰地表明了自己铲除齐梁余风的心迹。

诗人在批判齐梁浮艳文风的同时,也不忘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具体将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爱国主义传统。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这个分析是颇为中肯的。二是质朴刚健,慷慨多气的建安诗歌传统。李白厌恶齐梁诗风,而对刚健雄浑,慷慨悲壮的建安诗歌倍加称赞,所谓“蓬莱文章建安骨”,就是诗人对建安文学特色的高度概括。此外,诗人对“二谢”(谢灵运、谢脁)尤为器重,十分喜爱他的清新天真的艺术风格,诗人曾经指出:“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认为,在齐梁靡靡之音风行之时,小谢这种清新自然的诗风是值得提倡的。三是清新质朴的民间创作传统。李白认为,扫除齐梁余风,建立天真自然的新诗风,除了借鉴于古代优秀文人创作之外,还要从民间诗歌中吸取营养。为此,诗人十分注重学习古乐府民歌的创作传统,并且亲笔作乐府诗,据统计,在李白全部诗作中,乐府诗和其他歌行诗共有六卷,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其中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约占全诗的六分之一。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既注意批判形式主义的糟粕,又强调吸收文学传统中的精华,这样又使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三、复杂思想的形成原因

李白思想的复杂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秉性等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李白所生活的唐代,执政者为了巩固封建社会的基础,在文化、教育诸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提倡封建学术研究,对宗教、学术问题采取兼收并需的主张。就儒学而言,唐太宗即位前,就定房玄龄等十八人为秦王府学士,留意儒学,讨论经文。称帝后,即命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学,又叫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此外对陆德明所撰《经典译文》予以奖励,并令其通行于世,供世人学习。此后,儒学经典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总之,儒家学术思想从南北朝以来渐次式微,而自唐代以后又获新生,为世人所重。就道教而言,被尊为国教,历代各朝君主都十分注重对它的挟持,玄宗一朝尤甚,据记载,唐高祖竟借道教抬高自己,认定老子为李氏宗祖,建立太上老君庙,亲自前往拜,并宣布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亲作《道德真经疏》,诏两京及各州置玄元皇帝庙一所。与此同时,竭力封赏一些有名道士,比如赞誉诗人有“仙风道骨”的道士司马承祯,就曾被玄宗两次召见,并亲授法箓,同时给他在王屋山建造一座阳台观,还令其亲妹玉真公主前去道观“修金箓斋”。由此不难看出,道教也备受统治者的亲睐。就佛教而言,由于统治者的关注、提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佛经大量传入,译经工作成就卓著。太宗时,玄奘留学印度十余年,携回佛经六百多部;高宗时,义净又从南洋到印度,携回佛经四百多部。此后,佛教又得到武后、宪宗的大力提倡,致使佛教宗派林立,僧侣无数,佛典充斥于世,佛刹精舍比比皆是。由于唐朝历代君主对儒、道、佛采取关注、扶持态度,致使“三教”在社会上均相当兴盛,对文人作家思想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深刻影响。据李白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又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偏干诸侯”。可见,诗人自幼学习条件良好,涉足范围异常广泛,深受儒、道、释、侠、纵横等诸家思想的熏陶,这是造成诗人思想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家庭原因。

诗人深受百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影响为最,然而,诗人又决不混于儒家学派的思想。这种复杂性的情况也只有在诗人所处的时代中找到真正的原因。李白青少年时期正直唐帝国最繁荣富庶的年代,国家昌盛,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奋发向上的氛围,加之武后玄宗早年,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实行一条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建功立业,参与国家大事的积极性。李白出生一个“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的家庭,唐王朝这个时期实行抑制豪族地主及广开才路的政策,也会使这个家庭看到光明的前景。诗人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逐渐孕育了建功济世的雄心壮志。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必然对诗人产生尤为深刻的影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到了玄宗执政的后期,他日益沉湎于酒色,大权逐渐旁落至李林甫一伙之手,黑暗的社会现实又迫使李白从积极用世转向消极出世的人生旅途,从而使遗世独立的道家思想在诗人头脑中逐渐占据上风,与济世宏源产生尖锐矛盾。总而言之,诗人思想中交杂着用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矛盾,这与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不无关系。

2、主观原因

诗人思想的复杂性还来自于主观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复杂的社会经历。

李白思想如此丰富复杂,与其自身的社会经历也有密切关系。诗人五岁随父从中亚碎叶迁居四川彰明县。二十岁之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佛教徒有过密切交往。据记载,这个阶段,诗人曾拜隐士赵蕤为师,在岷山隐居数年,聆听其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英雄豪杰;又曾跑到戴天山去拜访老道,学习道家经典;又和大明氏的长老交上了朋友,在那里学习佛教经典及和尚参禅打坐。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中游历。这一切表明,诗人从青少年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儒道佛诸家的思想学说,并逐渐树立经国济世的理想。至二十六岁,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处在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诸如铜匠、船工、征夫、弃妇、商妇、宫女、歌妓等等。据统计,就目前留下的近千首诗作而言,应人际交往只需而创作的馈答之作就占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涉及各类人员近四百人。广泛的社会交往必然对诗人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其思想形成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二是酷爱自由的秉性。

诗人秉性热爱自由,在诗人看来,坚持独立自由的人格,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最高的境界。他希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由驰骋于天地间。刘全白指出,诗人“性倜傥”;范传正认为,诗人“慷慨自负,不拘长调”。正因为诗人不愿受世俗繁文缛节的羁绊,他始终坚持“吾不凝淤物”的信条,一切按自己的好恶行事取舍。在京城待诏,他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宣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山林隐居,他“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声称“不树矫抗之迹,耻振玄邈之风”。这样自由地主宰自己的言行,又使诗人的思想显示出复杂性来。

参考文献:

李白 《古风·其九》 李白 《书情题蔡舍人雄》 李白 《赠范金乡》 李白 《落日忆山中》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李白 《留别王司马嵩》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李白 《赠卫尉张卿》 李白 《为宋中丞自荐表》

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李白 《赠钱征君少阳》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 《鲁郡叶和尚赞》 李白 《梁园吟》 李白 《悲清秋赋》 李白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皇扫六合》 杜甫 《春日忆李白》 李白 《赠张相镐》 李白 《悲歌行》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与贾少公书》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 《拟古·其三》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作倍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白 《月下独酌(二)》

李白 《行路难》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江上吟》 李白 《白纻辞》 李白 《长歌行》 李白 《短歌行》 《老子·十四章》

第二篇:论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

论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

[摘要]《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德言工貌”四德具全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她忠诚地信仰并恭行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一整套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作者曹雪芹用这样几句话:“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概括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周围环境的性格特点,勾画了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淑女的轮廓;写出了一个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封建淑女“会做人”虚伪自私“冷”“无情”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等,它从各个方面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于封建时代后期,正是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塑造了薛宝钗的封建淑女形象。然而她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家庭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关系。她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从小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这种思想对她的熏陶根深蒂固。由于这样的家庭让她过早地进入了社会,了解利弊大事。聪颖慧质的她看过太多的残酷、复杂的斗争,深知在这个男权社会里,作为女人,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才能,都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只有委身于一个好男人,才有自己未来的幸福的生活。因此,她养成了一种“罕言寡语”、“明哲保身”、“暗隐心机”的生活习惯。作者通过不同的情节反复渲染,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虚伪奸隐的“女曹操”。她性格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淑女其表,市侩主义其里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个听信封建统治者的宣传,严格遵守儒家思想道德的典型,更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薛宝钗是封建淑女其表,市侩主义其里,两者融合。她不仅是一个儒家学说的忠实维护者、实践者;而且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凡对她有利的封建思想礼教,她都宣扬,无益的她就阳奉阴违,而且阳奉阴违得非常巧妙,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而且四处宣扬这种奴隶哲学。她对黛玉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种。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样才华的名誉”;她还反对湘云与香菱谈诗,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又如在(第四十二回)中,她又一次抓住机会向黛玉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她告诉黛玉道:“„„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而且在平时说话时,别人一问她,她三摇其头,行动上很有封建淑女的风范,但形象地说,这是在大社会上发言时的她而不是寝室里的她,她表面上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实际上她自己是最有才华的人。她还多次劝导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当宝钗看到因不好好读书无故引逗琪官出来的事,而被贾政痛打的宝玉时,她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有今日„„”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另外,她又是封建化的市侩形象,以钱取道,用钱很大方。如史湘云要起诗舍,但没有钱,宝钗便乘机要替她设东,她表面是说替湘云设东,而实际上是为了讨好家长们。然而,她虽然用钱大方,但又却“一钱不欲虚空”,就是对她的恩人也是如此。

二、“会做人”,随分从时

“会做人”,随分从时,是薛宝钗最突出的一个性格特点。在生活中,她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温柔敦厚的礼范中掩盖的是“欲尝百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己,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几个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薛宝钗“会做人”的性格特点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不见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买上。如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欢吃的甜烂之食当作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她还当着面奉承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乖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大夸她:“提起妹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又如(第三十二回),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打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并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

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如在(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要起诗舍,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乘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你如今且把诗舍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呢?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但她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湘云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了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的“会做人”。

三、虚伪,自私

薛宝钗的另一个主要的性格特点就是虚伪、自私。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第八回)中,当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玉石上的文字,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引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金锁是真正珍重的。在(第二十八回)中,薛宝钗笼着红麝

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的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着朴素,最不喜欢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份来掩盖自己想得到宝玉的真实目的,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在(第二十七回)中,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薛宝钗由于扑蝶偷听到了滴翠亭里小红和坠儿的谈话,在就要被发现的紧急时刻,她故意放重了脚步,然后对两人说道:“我才在河那边看见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顽呢„„别是藏在里头了?”最后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于是小红错以为林姑娘蹲在这里,听到了她们的谈话。无论薛宝钗的行为在这里有意还是无意,都表现出她的损人利己。又如“借衣金钏”一事,当王夫人说起没有新衣服为金钏装裹,又不愿拿黛玉的新衣服顶替时,宝钗立即挺身而出:“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两日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王夫人因此对她感激至深赞赏倍至。她这样做,就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具备。有人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怕就是指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信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

四、“冷”与“无情”

薛宝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她虽然外表美丽,在她身上既有美的一面,但“冷”与“无情”也确确实实存在这个美貌的姑娘身上,正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主要表现在:

在(第三十二回)中,金钏之死。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环,只因与宝玉说了几句轻薄的话,就被王夫人扇了耳光,并赶出贾府,最后投井自尽。金钏之死宝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宝玉是非常的难过和内疚,王夫人虽然赶走了金钏,但毕竟金钏扶持她多年,当她听到金钏死了,也不免伤心流泪。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宝钗却表现得极为平静。不,应该说是极其无情。当王夫人哭着说金钏之死的事情后,宝钗竟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我们真是见识了这位冷美人的“冷”与“无情”。薛宝钗的“冷”与“无情”是用封建统治的“理”提着,在她看来主仆之间的“理”即规矩是不能改变的,主子打了丫环即使是打错了,丫环也不能怨恨主子,如果你有怨气,那你就是糊涂,不懂道理,因此死了也不足惜。她还认为丫环死了,主子多赏几两银子也就行了,主子也可以心安理得了,由此可见,在封建统治秩序面前,她的“原则性”很强。

如(第四十四回),风姐因贾琏偷情而拿平儿出气,平儿一肚子委屈,在这件事情上,宝玉的心情和宝钗的表现完全两样。宝玉道:“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风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因此宝玉是伤感落泪。而宝钗呢,在劝慰平儿时却含着责怪,说什么:“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这和对金钏之死的“理”是一样的。

又如(第六十七回),薛姨妈听说尤三姐自刎了,柳湘莲不知往哪里去了,“心甚叹息”,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宝钗时,宝钗竟“并不在意”,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侧风

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尽管柳湘莲还救过薛蟠的命,在宝钗看来,死了尤三姐,走了柳湘莲,是他们的前生命定,这与他们家没有关系,赶紧发货,请人吃饭酬谢才是重要的,否则“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宝钗的“冷”与“无情”正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理之上,她的这一性格特点是她接受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的结果,我们看着是“冷”与“无情”的,但在宝钗看来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她的“冷”与“无情”不是个人的品质和奸诈,而是那个时代和社会造成的。

薛宝钗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在末世之消的悲剧。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作为传统封建道德的信奉者、追随者,宝钗虽是极力想争取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最终还是难逃罗网,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者。在这部著作结局部分,宝钗虽然和宝玉结婚了,但却是有名无实的婚姻。因为宝玉爱的是黛玉而不是宝钗,他们的婚姻只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场悲剧。《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是在这里,它所揭露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在这里。这个婚姻悲剧,令人信服地说明,封建礼教对于受压迫、受奴役的青年妇女,完全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恶魔,它毁灭了她们的青春,吞噬了她们的一切幸福。它“吃”人的本质,绝不因受害者的思想倾向而改变,不管是叛逆它的,还是顺从它的,它都向她们伸出了魔爪。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一个性格悲剧、爱情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曹雪芹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并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或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也不只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更不只是要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因为薛宝钗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沉的感慨。他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疼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写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不但有着出众的才华,而且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它比任何的“淑女”或“市侩”的典型含有更丰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它不只概括了历史上“温柔敦厚”的人生哲学的本质内容,也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地主阶级转向市侩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

[2] 周书文著《红楼梦人物塑造辨证艺术》。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 高语罕著《红楼梦宝藏》。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4] 胡文彬著《梦里梦外红楼缘》。中国书店,2000。

[5] 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6] 张锦池著《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三篇: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脱。

(四)天真率直

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忧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悲哀时说:“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三、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二)大胆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长期漫游的经历,倔强的个性,对现实的叛逆精神,给李白的 诗篇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他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二首诗就是这方面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就显示出了这种超凡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篇。

(三)诗歌体裁多样,不为格律所束缚

李白的诗篇不拘对仗,奔放流动,运用的诗体也不拘一格。但他使用最多的还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李白这方面的成就源于他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研究。

(四)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不屑于过分的雕琢刻画,只有天真自然之美。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观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李白(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论李白(节选)

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小题1: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李白的诗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怎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且表达情感真挚自然的诗就是好诗。(4分)

小题2:“这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学者”“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作者认为李白的诗有好诗也有糟粕,“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就是好诗,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6分)

小题3:李白既崇尚儒家,更崇尚道家,既想扬名,又思归隐,这种思想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说他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点明了作者对李白的看法,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总结。(6分)

小题4:全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手法。这样来论李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以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6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原文中“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只一句展开分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需要找出此题的答题区间,即文章的前三段,结合原文内容总结回答,尤其是第一段,注意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要从开头对李白诗的评价,结合文中所有的观点,一并分析李白诗的特征;至于分析作用,则只要想到,此句处于结尾部分,其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小题4:

试题分析:需要先明确现代文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常见的有:悬念、举例、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等,此题结合具体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第五篇: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内容提要: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盛唐气象,孕育了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对诗性李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理解,本文从这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白的感情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李白 爱国之情 山水之情 酒友之情 爱妻之情 一、“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一生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的爱国之情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作于青年时代,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自己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志向。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屡有失望之情,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始终激励着他努力奋飞。同样,他在《上李邕》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 ①

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心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展示了李白的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

(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诗人的命运必须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他一生保持着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和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这样他必然不为当权者所赏识,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两次大蹭蹬,他报国立功的志向终究没有实现。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师,供奉翰师。李白一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哪里愿做那些权贵大臣和斗蹴鬯之徒的御用文人,他毅然摆脱了豪华的宫廷生活,告别长安,浪迹天下。后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无辜遭到囚系浔阳。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的处分。李白的这一次不幸遭遇和庐山密切相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经安微宣城一带,最后上了庐山。这时他已经五十开外,老人的心境更能领会五老峰传说的含义,他更加喜爱五老峰了,说: “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五老峰东侧是九叠屏,山连山,相连十余里,绵延如屏,又称屏风叠,李白就在这样一个僻静幽谷筑有“太白读书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真是感谢大自然为他在人生长途跋涉中,安排了这个短暂歇息的住所,他高兴地唱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人以五老为邻,以云松作伴,避居下来。

(二)“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李白栖遁山林,他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冷却,他一直关注着动荡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长风曾给他送来远方的讯息,耳畔的松涛曾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他一直深切怀念着备受战争苦难的北方人民。当他得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在那里做起大燕皇帝时,极为愤慨,挥笔疾书: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想起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赏识,当此国家存亡之秋,自己仍然无所用力,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对当时境遇并不甘心,他写诗策励自己:“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他在积聚心中的力量,等待着报效祖国的时机。

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就弃宫逃避到四川,途中下诏予第十六子永王李璞,为山东南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和江陵郡大都督,委以军政大权,保卫唐朝东南的广阔地域。天宝十五年(公元758年),永王起兵东巡到浔阳,因为钦慕李白的声名,他三次派人到庐山请李白去做僚佐。第三次的聘使是韦子春,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诗中说:“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门虱

③②

话良图。留候将绮季,出处未云殊。缍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琼都”即指庐山。李白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故韦子春比作张良,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为了保卫汉惠帝,是张良建议把深居商山的四皓请下山来的。如今,韦子春又再三声言永王之师以抗胡平乱为宗旨,所以李白觉的“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他盼望着能借此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这年十二月,李白兴冲冲地离开庐山,踏上永王的楼船,自浔阳东去金陵。这时,他的激奋之情喷洒在诗句中间:“永王正月东出师”,“云旗猎猎过浔阳”,“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以东晋大破前秦苻坚百万众的宰臣谢安自喻,渴望辅佐永王荡平荡乱,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

然而,李白参加永王幕府的爱国之心,很快就在永王李陵和他哥哥肃宗李亨两个王子的内战中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突现在诗人征途面前是一场飞来横祸。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和肃宗在丹阳干戈相见,永王兵败,军心涣散,死的死,走的走,李白也一气逃到江西彭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往柱,悲歌难重论。”这是他南奔途中留下的诗篇,此时此地自身难保还念念不忘“清中原”之志呢!可是,附逆的罪名却已经如同阴影一般跟在他的身后。不久,他便被肃宗囚于浔阳狱中。他在永王军中一共不过两三个月,却蒙受如此不白不冤,不禁“万情结缉,忧从中催!”悲愤和痛苦折磨着位老人。在狱中他写有<<万愤词投魏郎中>>: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悉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离开浔阳的第二年,李白沿长江西行,向流放地夜郎走去。到了夔州的白帝城时,碰到大赦,白也在被赦之列,得以释放,这真是绝处逢生。到达江陵后,诗人心中热情的火苗一下子点着了,诗句从口中奔涌而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脍灸人口的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李白很快回到了浔阳,又登上庐山,尔后返回南昌家中。

(三)“一醉累月轻王候”、强烈的叛逆性格,积聚了诗人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感。李白自己对隐居庐山“仆卧香炉顶,餐露嗽瑶泉”的那段生活常在心头怀念,在他晚年还希望再度上山隐居:“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不过这个愿望最终并未实现。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他“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真实目的,是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幽愤,是要永远辞去那个“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间,只是把虚无缥缈的神仙无界当作没有权贵的世界来追求罢了。李白从庐山回到家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乱战频仍,李白纵目河山,心绪焦

⑤④

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还不顾六十二岁的高龄,参加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乱的东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来了,第二年便病逝于当途。李白到了晚年直至离开人世之前,他的爱国热情还象人们在庐山含鄱口看到的朝霞那样燃烧着,熊熊的燃烧着。

李白的性格“狂傲不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一醉累月轻王候”、“天子呼来不上船”。特别是经历了二次放逐后的晚年,具有更加强烈的叛逆性格,这是他强烈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以及体验社稷苍生、探寻兴衰治乱政治热情的积聚而形成了指点江山、叩问苍天的情感冲动。

三、“儒道释山水,出入亦关情”——李白的山水之情

李白自幼喜爱山水,有不少咏山水的佳句。诗人融情于山水,真切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

一是描山绘水,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写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诗人大胆地运用极度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手法,使这些山水的形象更具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他笔下的大河,总是在读者的心中浩荡飞奔,狂泻不已。这不仅突出了祖国山川的雄奇壮丽,而且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喷涌而出的瀑布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流水,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银河!“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写的是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诗人的心中,楚江是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连天门山都被它冲开了!诗人豪情满怀,登高远望,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茫茫九派,白波汹涌,浪高如雪山。长江景色写得意境高远,气象万干。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诗句,情景交融,那奔腾怒泻的河水就是诗人心中激荡的感情浪涛,充满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襟怀和昂扬的气势。

二是寓情于水,抒发怀乡思友之情。以山水为形象,抒写绵绵不尽的怀乡思友之情,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开元十三年(725)春,二十五岁的李白出蜀远游,船经荆门山一带,诗人观看两岸的景色,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故乡的水啊,多么可亲可爱,你奔流万里是为游子送行吗?诗人寓情于流水,流水即乡情。至于思友,李白与杜甫的交谊当值一提。《沙邱城下寄杜甫》之尾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具体表现了李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以汶水喻思君之情,创造了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天宝十二年,当诗人听到好友晁衡溺死海上的传闻时,写悼诗《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如果说“明月”比喻晁衡的高洁品德,那么“碧海”则象征着诗人无限的哀思,愁深似海。语含悲悼痛切,这种感人肺腑的情谊,催人泪下。

三是幽思如水,抒发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诗歌一样,也很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曾受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满以为到长安就可以“济苍生„安社稷”。然而在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中,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诗人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心情十分苦闷, 忧郁之情往往借流水倾泻而出。

天宝年间,诗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眺,江水悠悠,思潮悠悠:当年凤凰翔集,众鸟群附的盛事已随水逝去,唯有空台流水任人凭吊。在怀古的幽思中,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无奈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自然贴切而富有生活气息。那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烦忧是何等相似!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酒友之情

李白为人热情豪爽,广泛交游,在和朋友的唱酬中写下不少赠别之作。这类诗往往取材于临别时的江边湖岸,诗人把眼前的实景信手拈来,以饱蘸离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幅意境开阔、感人至深的画面。

(一)以水喻情,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两句借流水写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宽阔明丽、流动变化的图景。朋友乘坐一叶孤舟,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留在诗人眼前的是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是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一片空阔明丽的天地,一个怅然若失的诗人,那浩浩东流,绵绵不尽的流水不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吗?凝眸流水而心驰神往,久久伫立而天地不见,足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抽象的离情别意变为具体的形象,情真意切而又耐人寻味。

(二)纵情狂饮,朋友的感情之深厚。重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李白和族叔李晔两人泛舟洞庭,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诗人突发奇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表面上是要铲去君山,让浩荡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愤懑不平之气。后两句写诗人醉眼看世界,纵情狂饮,烂醉如泥之际,诗人竟然把洞庭秋水看成是无限酒海,把君山红叶看成金秋醉颜,曲折地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的愁闷,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千古愁,万古愤。四句诗两次幻想,写烟波浩渺,写江流浩荡,全是从一双“醉”眼出发来观察世界。抒愤懑,豁胸襟,只有伤心如李白者,才能写出如此醉意朦胧,奇妙天真的诗句来。李白的另一首诗《襄阳歌》也有类似写法,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豪情放纵,酒兴大发,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他醉眼朦胧地四方眺望,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的葡萄酒一样,啊,整条汉江若能变成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采飞扬,无拘无束的李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一江春水,无限美酒,活现李白潇洒快意,放浪形骸的醉乐人生。让我们随李白一道为生活,为生命而狂歌纵饮吧!

五、“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李白的爱妻之情

“赠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关于唐代诗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杜甫对于妻子的挚爱,李商隐对于爱情的忠贞,元镇对于亡妇的眷恋。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

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大致窥见李白情感世界的这一方天地。

李白的婚配、家庭情况,在现存记载里,当以李白友人魏颖《李翰林集序》里的一段话为最详尽:“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李白娶于许的许氏夫人和娶于宋的宗氏夫人应该算是他的正式妻子,至于刘姓女子和“鲁一妇人”很可能是他的侍妾一类,李白的赠内诗,就是写给许氏夫人和宗氏夫人的。

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合于今湖北安陆,时在开元十五年,那年李白二十七岁,这一情况,可在他于开元十八年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看得很清楚:“(白)南穷苍梧,东以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天宝十二载,李白在宣城作《秋于敬亭送从住禹游庐山序》中己说自已“酒隐安陆,磋跄十年”,可见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婚后安家于安陆达十年之久。许氏夫人的祖父(也许是曾祖父)“许相公”,即许困师,他在高宗显庆二年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白对能娶到故宰相家的孙女,颇感荣幸。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在唐代婚配很重门第,时尚如此,李白未能免俗,诚如陈寅格所说“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李白结婚后,继续出游四方,谋求政治出路,其妻许氏夫人则居于安陆家中。开元十九年前后,他旅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写了《寄远十二首》其中主要是赠内诗,也有数首是自代内赠诗,在寄内诗里,李白抒发了对于妻子深深己 云的思念之情。也想象着妻子会深深地思念。如:“ 其一”云:

三鸟别王母,衍书来见过。肠弦断若剪,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曲交。奏曲有深意山,青松皎女萝。和写水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三鸟,即三青鸟,在《山海经》里该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借指使者或传递书信的人。首两句言许氏夫人托人捎来书信,大约信中颇多忧愁苦思之言,所以第三、四两句便表达对妻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之意,以下四句,李白揣想妻子时常会在窗下抚弄云和(乐器名,如筝而稍小),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丈夫坚贞不二的爱情。最后四句,是说自己思念妻子一如妻子思念,恰似两水泻入一井,难判多寡,难分彼此。时李白在长安,地属秦,许氏夫人在安陆,地属楚,故有

“秦心”、“楚恨” 之语。泻水山泉之喻,非常新奇、妥切,形象地表现出李白对于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平等态度。“其三” 是李白与妻子分别三春后作: 友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调。未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 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诗人作家书,本不打算多写,孰料一旦走笔,便如涌池之泉,于此足见李白对于妻子的深厚感情。由于离家日久,诗人自觉衰老许多,他向妻子诉说“ 朱颜凋落尽 白发一何新。”这既可视为在向妻子叹苦。但又何尝不是在企盼得到妻子的慰藉呢。结尾一句用暗喻法,希望妻子善自珍重,等待自已的归去,全诗感情真纯,思致跌宕,有殷勤的忆念 有磋跄的磋叹,还有美好的祝愿,确实写出了李白对于妻子的眷眷深情。

在这组诗的其他几首里,还有一些抒写相思之情的佳句,如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其五)“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其六)“相思千方里,一书直千金”(其十)恩“情婉妾忽为别,使人莫错(亦作“错漠” 犹索漠,寂寞之意)乱愁心”(其十二),阅读这些洋溢着诗人真情实感的清词丽句,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动。

当然李白的赠内诗于夫妇感情之抒发,并不都是火山喷爆,大江腾涌式的,也有写得、活泼轻松、妙趣横逸的。如:《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此诗作年,据安旗主编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系于开元二十五年。此诗通俗明快,似是李白与妻对面谈说时的调侃之语,惟“太常妻”一词典出《后汉书 周泽传 》 “(泽)为太常,清絮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病斋宫,其妻哀泽多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汉官仪 》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读此诗,固然可以知道李白嗜酒如命的个性,却也能看出他与妻子亲密融洽的关系。

宗氏夫人与许氏夫人一样,也是宰相之后,其祖父宗楚客是武则天从姐之子,在武则天和中宗时曾三次拜相。李隆基起兵诛杀图谋纂位的韦后、安乐公主时,把依附韦后的宗楚客也杀了,尽管如此,李白对于这门亲事也是满意的,因为宗氏夫人毕竟出身于“三作相”的名门望族,李白与宗 氏夫人在梁园(在今河南商丘东)结合后,继续漫游各地。天宝十四载,李白在宣州秋浦,收到宗氏人托人

带书信,询问其归期,李白于是作五言《秋浦寄内》诗,一方面回答说准备去寻阳(今江西九江),一方面也流露出“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的孤独之感和思念之情,同年秋天,李白又作五言《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诗,诗人看到胡燕(燕之一种)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大受感动,己高度赞扬胡燕“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的不慕荣华毅然归乡的义举,又联想到自已飘泊他乡、欲归无计的窘困处境,感慨万分,禁不住吟道:“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这四句诗 充分展示了李白对于妻子无限思恋的满腔深情。南宋人陈藻《讲读李翰林诗》云:杜陵樽酒罕相逢,举世谁堪入此公?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这确是极为精到的看法。

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浓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热切渴盼成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这纷繁多变、权势倾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惨遭失败。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李白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月版 ②《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③ 李白: 《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④ 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⑤《元白诗笺证稿 》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2 页 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安旗主编 巴蜀出书 1990 年版

⑦《李白与杜甫 》 李白杜甫年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年版 ⑨《李白和他的诗歌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⑩《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散文》2003年12期

下载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简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1. 引言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后世尊称李白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瑰丽、感情奔放,诗中多引用神话传说和道教典......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作者:李树青 浅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的论文提要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地袒露自己......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内容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

    论李白的游仙诗终稿

    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学生指导教师专业年级系别论李白的游仙诗 李海洋 王双 教授 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方向) 2014级专接本 中文系 2015年5月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目......

    论李白的人格诗品

    论李白的人格诗品 湖北财专财文071吴丹华 [摘 要]李白是中国诗界不朽的诗人。他以美玉的灵性、彩陶的雅量、青铜的大气,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精华,形成他气韵生动、形象高妙的独......

    论文—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李春华 【摘要】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

    李白诗歌的思想特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儒 道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代治洁 摘要:李白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却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从......

    李白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大全]

    三、李白诗歌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既充满了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