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教育讲稿
民族团结教育讲稿
新坝镇中心小学
杨 波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民族团结的知识。这次的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共分六部分内容。分别是中华民族的由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加强民族团结的目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和民族团结不光是大人的事。下面我就这六部分内容一一作以讲解,希望同学们能对我国的民族团结有更深的认识。
一、中华民族的由来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建设现代化国家。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今天,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建设起了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工业化,可我们却发现夜晚的天空没有了闪亮的星斗,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原,辽阔的草原正被黄沙吞食。空气脏了、水不够了、能源枯竭了„„绿色的中国变成了黄色的中国,黄色的中国又将怎样?中华文明蜿蜒奔腾了五千年,让我们在这里回顾、反思、警醒。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要让我们的祖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勃发!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同庄严站在一起,同伟大站在一起,同胜利站在一起,同太阳站在一起!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的祖国,我为你骄傲!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祖国在那里?祖国就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家人。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为他人想想,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三、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整体文化。这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宝藏。
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
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四、加强民族团结的目的
1、维护社会治安。
2、使国内有稳定的、繁荣的文化和经济市场。
3、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中使他们有了后天的血缘交往。
4、中华民族是在我们56个民族都已经或基本形成的基础之上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目的基础上诞生的,因此中华民族包含现今我国各民族的血缘组成。
五、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精神理念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性内容,相应的,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在必要时刻把民族的千千万万民众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从而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从而使一个民族历经艰难曲折但却能我自岿然屹立。因而,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需要,是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的需要,是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对外反渗透、反分裂形势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六、民族团结不光是大人的事,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
1、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2、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伙伴;
3、不勒索伙伴的财务;
4、不欺负弱小、残疾伙伴;
5、本地生和外地生不分彼此;
6、班级、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所有同学都要搞好团结。
第二篇:民族团结教育讲稿
民族团结教育讲稿
一年级(3)班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民族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歌词好啊,它激励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团结一致,勇往直前,而不是只靠某一个人的力量。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因为这个“巴掌”没有团结的动力,没有去团结另一个巴掌。就好像我们人一样,独自一个人不团结别人得话,他的贡献也就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不管在集体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团结,因为团结的力量比铁还要硬,比钢还要强!
现在我们喊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是: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果我们不团结,哪来的同一个世界,更何谈同一个梦想。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只有懂得团结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集体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
有一天0--9几个数学,在一起比谁大。8说:“我是这最大的,谁也比不上。”9说:“你算啥,我是最大的。”它们争了半天。谁也没比过。就说谁最小,数学们异口同声地说:“0最小,0最小!”0非常伤心地看着9最大。它生气地跑到9旁边,你争我吵,最后组成了90,其它的小数都要和0在一起。可是0越来越傲慢,越来越,其它数字看它骄傲得委,都很怕它。觉得它变了,其它数字都不敢和它玩了,就连最大的9也下了台。一时平静,只见0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这下子可变小了,成了最小的数了。这时,0感到惭愧,它明白了,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要团结,从此以后它们又成了最好的数字。
我们大家都知道彩虹美,彩虹的美丽就在于它的七色光彩,如果七色光彩不团结得话,哪还会展现出这么耀眼的光彩呢?班级的魅力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团结性。如果我们这个集体不团结,她就会像人毁了容一样,很难看,惨不忍睹,被人家笑话。而当我们所有人都把我们的智慧与团结的力量贡献给集体时,这个集体也会展现出比彩虹更加耀眼的光芒!
老农夫有七个儿子。这些孩子常常为了些小事起争执。一天老农夫生病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叫了所有孩子到床前。他准备了一些筷子,拿起一根,叫大儿子折。大儿子立刻折断。他又拿起两根,要二儿子折,二儿子也顺利地折断。接着,他拿起一把筷子,叫孩子一一折断。可是任由那个孩子使尽力气的试,都无法折断。老农夫借着机会告诉孩子,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如果大家各自为政,就会像一支筷子一样,很容易被折断。生命的联结才能不被折断。
团结,团结,越团越结!那就让我们更加团结,永远团结,让我们永远去散发这彩虹斑耀眼而美丽的七彩之光!!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
1.团结就是力量,这个老故事大家都知晓。团队力量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2.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我们却忽略:怎样才能团结? 3.团结的力量是不是以利益为前提呢?
4.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团结?为什么有些人任你如何折开,他们也不会分离?也许相互需要的利益是一个因素吧!
第三篇:民族团结教育讲稿1
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人民法院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讲课教案
时 间:2010年6月13日 地 点:会议室 讲课人:刘已文
内 容:学习《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一、清真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餐厅--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伊斯兰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感情。这里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热情。
维吾尔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数最多,占53%以上,无论走到哪个县,都可以见到维吾族人民。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侯。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库尔干高原上的民族,他们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晚辈见到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热情。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蜚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热情他说:“更艾力卖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礼节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在离别时,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井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谢谢),表示礼貌。
在新疆已有 200多年历史的满族人,现在有近l万人口,满族是个有崇高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礼节很多。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聚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三、主要少数民族的礼貌语言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貌语言,而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很多礼貌语言是共同的。不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充孜族还是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大家在见面的时候都以右手抚胸,频频点头行礼,说声“萨拉姆!”“萨拉姆”包含“您好”、“向您问安”的意思,表达了尊敬别人的心情,无论在城市或乡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少数民族人民谦虚、恭敬、亲切相待的动人情景。
请求别人做事或帮忙的时候,往往用询问、客气的话语,尤其对待长者特别显得毕恭毕敬,在长者面前,任何失礼的举动都是绝对禁止的,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喝茶吃饭都要先敬老人;青年人不能直接叫长辈的名字,当着老人的面不得喝酒、抽烟、放肆谈笑,吃饭的时候,长者先入席。
少数民族非常热情好客。哈萨克族有句谚语: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凡是前来拜访或者投宿的客人,不管相识或者不相识,都会受到热情接待。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因为维吾尔族人数最多,所以维吾尔语比较通用。一般情况下,与人见面要说:“亚克西姆赛孜?”见到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右手搭胸,行鞠躬礼,然后说声“萨拉姆”,这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在称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辈序之称,少数民族一般对人不以官职相称,其中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称呼比自己稍长的男性为“阿卡”,就是哥哥、大叔的意思;比自己稍长的女性尊称为“阿恰”或“阿依拉”,就是姐姐、大婶的意思;称比自己年幼的男性为“吾康”(弟弟),女性为“森额尔”(妹妹);对年幼的人一般在名字后面加上“乌卡”,就是弟弟、妹妹,表示亲切;对上了年纪的女性长者叫“姆妈”(奶奶),男性长者尊称为“波瓦”(爷爷);对比较熟悉并与自己母亲同辈的女性叫“阿帕”(妈妈)、男性叫“达达”(爸爸);长者对晚辈,不论是不是亲生子女,都称 “巴拉姆”(我的儿子)、“柯孜姆”(我的女儿);青年同性之间互称“阿达西”(朋友);对干部和军人称“尧尔达西”(同志);对小男孩称“巴郎”,女孩称“克孜”;对小伙子不能称“巴郎”,应选择上面的对应尊称;青年之间还有个亲昵的称呼叫“阿达西”(朋友),不过男游客不要对女性,尤其对姑娘不能这样称呼;叫维吾尔族同志的名字的时候最好用全称,用
一、两个字代替便显得不礼貌,如努尔〃买买提,叫做“努尔”就不太好,不过对熟悉的同志这样称呼也是可以的,因为他可以谅解。
四、丧葬习俗
在丧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实行土葬。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丧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后,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一种专门制作的移尸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后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仪式叫“乃孜尔”。这些民族称墓地为“麻扎”,他们重视对麻扎的保护,通常都不让非穆斯林到那里去,更不许牲口进入。谁若在麻扎挖土,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维吾尔人尽一切可能在亲人的坟墓上栽树,并力求栽活。
五、服饰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衣服装饰和其他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妇女爱着彩色绸裙,戴艳丽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男性爱穿西服或褡伴。戴绣花帽则是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众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性爱戴礼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长统皮靴。
第四篇:2014署期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讲稿
团结路社区2014年署期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知识讲座(讲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按照社区“老少共建”活动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讲授一节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
一、新疆的民族构成与分布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等13个。
其中,维吾尔分布的比较广,在南疆大部主要在喀什、和田,在北疆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塔城、伊犁、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回族主要分布在北疆;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巴音郭勒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另外有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锡伯族都分布在伊犁察布查尔县;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其中,70%在北疆,以伊宁市最多。30%在南疆,以莎车最多;满族主要居住在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哈密等地;达斡尔族分布在新疆塔城县;俄罗斯族只要分布在新疆西北部,人数很少;塔塔尔族主要集中于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疆历史久远、文化积淀厚重,是世界上唯一的四大古老文明交汇之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北方草原、中原地区、西藏、北印度、葱岭以西的许多民族不断进入新疆,或是发展壮大、或是被同化吸收、或是迁徙流动。新疆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大舞台。各民族及其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创新,进而发展出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一地域
性文化还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既丰富了祖国内地文化,又向外传播了中华文化。新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我国的民族政策
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对民族平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
2.民族团结,是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民族团结,既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实现和维护了各民族大团结。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明确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和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为了尽快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内蒙古4个访问团,中央和地方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民族贸易队、医疗卫生队等,到民族地区慰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做好事,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中央人民政府还组织了由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参观团、国庆观礼团,参加国庆活动,到内地参观,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有
效地消除了民族歧视的痕迹,促进了民族团结。2008年4月,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提出了明确要求。2009年8月,中央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活动,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意见。9月,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继十五大、十七大报告后,在党的政治纲领中,再一次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体中的地位。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曾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过少数民族自治政府。例如,1936年10月,红军西征到达回民聚居区——豫海县西部和海原县东部地区(现均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和海原县管辖)时,曾建立过“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雇农出身的共产党员马和福任自治政府主席,当地回民李德才任副主席。这是少数民族建立革命自治政府最早的一次尝试。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第17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根据这个规定,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划定定边县的四、五区和城关镇的两个村为回民自治乡。同年9月,将陇东曲子县的三岔镇划为回民自治区。后来,又将关中地区新正县的一、九区、盐池县回六庄划为回民自治区,在蒙古族人口有百余户的城川建立了城川蒙民自治区。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在党领导下,蒙古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开始正式实施。建国后,国家全
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2003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目前,全国共建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我国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任务基本完成。
鉴于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较少且分散,不适合建立自治地方,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截至2009年底,国家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098个民族乡。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除高山族和京族外,有9个建有民族乡。
(三)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政策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981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时指出: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更是明确指出: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在国家重视下,民族干部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努力扩大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二是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三是注意改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四是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十分重视民族干部工作,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就是水族。从那时起到现在,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远的不说,在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受衔的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有36位是少数民族,其中1位大将(粟裕,侗族)、2位上将(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9位中将、24位少将是少数民族。这36位少数民族将军中,粟裕、乌兰夫、韦国清、廖汉生(土家族)、赛福鼎·艾则孜(维吾尔族)、阿沛·阿旺晋美(藏族),都曾经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
(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把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规定为上级国家机关的法律义务。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在扶贫资金、建设项目上向民族地区倾斜;(2)设立专项资金。(3)组织发达省市对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4)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在西藏,国家长期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税收政策,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改革,从2010年6月1日起,对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税率都是5%,仅此一项,给新疆每年增加财政收入上百亿;(5)实行金融优惠政策。如优惠贷款利率、利差补贴等;(6)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重点扶持。对人口较少民族,按照国家扶持、省(区)负总责、县抓落实、整村推进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并组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大型企业对口帮扶;(7)制定并实施专项规划。如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十二五规划相配套,制定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在编制之中;(8)因地制宜,扶持民族地区发展。近两年,国家制定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以及支持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和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11年6月1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9月30日,出台了《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出10项扶持政策,包括中央财政每年将给予经济开发区一定数额的补助,在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等。
(五)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政策
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例如,国家用法规的形式规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举办三届;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八届。唱响大江南北的《爱我中华》,就是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民运会的会歌,以后历届民运会都沿用了这首会歌。2011年9月10日至19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共34个代表团参加了这次盛会。同时,国家还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文学“骏马奖”评选,开展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歌舞比赛,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推出少数民族文艺节目,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六)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重要标志。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新中国历次宪法,都有明文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法重申了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一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语言文字为主。除此之外,我国还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扫盲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中,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有些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以及自治州和自治县,还制定了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管理的专项条例或工作条例。
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共有80多种语言。除回、满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全国约6000万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有22个民族使用28种文字,约3000万人使用本民
族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的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生产、禁忌、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生育、节日、庆典、娱乐、礼仪等许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国家给予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穆斯林的清真饮食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区、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风俗习惯在民族交往中十分敏感,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八)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为了贯彻宪法原则,国务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在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都受法律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分布各地,基本能满足信教群众宗教生活需要。此外,国家还帮助宗教团体建立宗教院校(比如,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办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中国佛教协会创办的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各省市区
建立的经学院、佛学院、神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宗教教职人员,并对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宗教活动场所维修给予资助,对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给予补贴。
四、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团结稳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20世纪90年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指出,保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是福、**是祸,团结是福、分裂是祸。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团结稳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没有发展,社会就会丧失活力,国家就不能前进,人民生活就无法得到改善。而发展要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没有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混乱,人心涣散,人民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生活,安居乐业就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充分证明团结稳定是基本的民生,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
团结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实惠就多;分裂动荡,经济发展就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普遍遭殃。历史上,我国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国家和人民曾饱受战乱、动荡之苦。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由于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战乱频仍,导致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殷鉴不远,所宜深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正确论断,是综观当今世界得出的深刻启示。
民族分裂是损害团结稳定的大敌,是破坏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源。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各族人民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严重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人民财产损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赤裸裸的暴力、血淋淋的事实,充分暴露了**、热比娅之流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不计后果、滥杀无辜、涂炭生灵的凶残本性,充分暴露了**集团、“世维会”等“三股势力”谋求所谓西藏、新疆独立,妄图分裂祖国的罪恶本质。历经劫难,各族人民更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巩固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只有团结稳定,才能保护和谐安定的大好局面;只有团结稳定,才能维护各族群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各位同学,团结是凝聚力,是战斗力,是希望,是胜利。我们大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谢谢大家!
第五篇:民族团结讲稿及演讲稿
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皇子孙,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一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一年,回顾这六十一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有我也有他”,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
维吾尔族学生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边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蔚然成风。说到民族团结,我的眼前忽然闪现《冰山上来客》那熟悉的电影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会红„„”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因为在我们身边也住着一群,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他们的孩子和我同上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有一天,我曾高兴的对爸爸说:“我们班新转来两位哈萨克族姐妹。”也许语言不通,刚开始她们对同学们的关心显得很冷漠。独坐静想,她们需要的仅仅绿色圃中小学是尊重。不胜其烦的打扰让谁也会不高兴的。我试着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她们,真的获得意外惊喜:原来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善良。不会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灿烂的笑容花儿般绽放。有一次,姐姐指着墙上的画问我:“张虎是谁?”我说就是我呀!她用本民族的文字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我珍藏着,虽然现在还无法读懂,但是相信有一天我能。同学们,打消你的疑虑吧,现在就行动起来。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同学的心中!将心比心,你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宽。我们的未来更令人憧憬。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让民族之花盛开,让花儿更红。至情无言,大爱无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请付诸行动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民族团结一家亲
各位老师,全体同学,大家好。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学,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我们的少数民族同学,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给我们上地理课的维吾尔族老师,英俊高大,温文儒雅,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精熟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用流畅的普通话开启了同学们的智慧之门,充分展示的教师风采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同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县城,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的同学讲讲邻里关系,热 4
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今年九月底,我县举办了首届自治区赛马锦标赛和第十八届阿肯阿伊特斯盛会。赛马场上,哈萨克族骑手以他们娴熟的驾驭技术征服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广场上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似乎把人们带回到辽远的牧场,那里有青青的草坡,淙淙的泉水。他们歌唱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和政府民族团结的好政策。花团锦簇的哈萨克族刺绣品,又好像让人置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带领大家共同走向富裕。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谢谢大家。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新疆“7·5”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主讲人:郭宗虎
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新疆“7·5”事件及其发生的深刻背景,重点分析民族分裂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破坏中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阴谋,阐述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意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内容:
一、新疆“7·5”事件真相及其幕后黑手
2009年7月5日20时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发生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下简称“‘7·5’事件”)。这起事件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新疆发生的性质最恶劣、死伤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根据自治区政府对外公布的数字,在这次事件中,共有197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无辜群众),1700多人受伤,633户共计2.13万平方米房屋受损,331家店铺和627辆汽车被烧、被砸,许多市政、电力、交通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铁的事实证明,乌鲁木齐“7·5”事件,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目的就是破坏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团结,破坏新疆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
(一)事发突然
1.明处闹事,暗处施暴
7月5日下午18时许,一些人开始向人民广场聚集。他们当中有人不停地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还有人高喊口号,吸引人群围观。广场上,人越聚越多。
20时左右,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得到的信息显示,有暴徒在乌鲁木齐市城南的二道桥一带实施小范围打砸抢烧。这一带街面秩序大乱,商店纷纷关门,无辜群众四散奔逃。在国际大巴扎附近的立交桥下,出现无辜群众的尸体。紧接着,暴徒开始打砸焚烧警车,掀翻交通护栏,打砸路上行驶的公交车、小轿车及路旁的商店,殴打无辜
群众。凶恶的暴徒一路走,一路打砸抢烧,越来越多的店铺、汽车、公共设施受到损毁,街上受伤的无辜群众越来越多。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人民广场上聚集的人群开始经中山路、小西门、大西门往西走,然后转至新华南路向南走到龙泉街路口,挑头闹事者一边指挥行进路线,一边煽动周围不明真相的人加入。龙泉街是连接新华南路通往二道桥一带的重要通道。在龙泉街路口,数十名暴徒先将执勤的警车砸毁,随后将之焚烧。
20时40分左右,聚集的人群继续往南走到新华南路与天池路相交的丁字路口。大约200人从天池路口冲出来,手拎长短粗细差不多的棍棒,迅速加入到暴徒队伍中。
当暴徒继续往南行至新华南路广汇立交桥下时,现场约20名执勤的武警战士在路口组成人墙进行拦阻,但人墙很快便被暴徒给冲开了。一名武警战士被打倒后,暴徒向他扔砖头和石块,还踩踏他的身体。暴徒一直向南走,沿着新华南路、胜利路、新疆大学、三甬碑、赛马场,一路打砸抢烧。
暴徒的行进路线长达几公里,施暴地点分散,四处流动作案,途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在沿途设置多处路障,制造混乱局面,阻挡救援及公安武警车辆前行。
21时许,从人民广场到新华南路一带聚集的部分暴徒,重返人民广场聚集闹事。与此同时,另一些暴徒开始在乌鲁木齐领馆巷、教育厅、延安路、电视台、大湾、团结路、赛马场、外环路等多处地点施暴,事态全面升级。新疆公安厅指挥中心21时许收到的信息显示,乌鲁木齐全市50多个点集中爆发打砸抢烧,针对行人、公交车、私家车和商店、居民住所、政府机关、公安武警、宣传机构等进行暴力袭击。据一位受害者回忆:“到后来他们就见谁打谁,不分民族,连老人、女人和孩子也不放过。”
2.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
从有关部门在“7·5”事件中了解到的一系列事实和大量细节均显示:无论组织特点、实施手段,还是人员构成、施暴工具、攻击目标等,都说明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并带有恐怖性质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根据公安机关对被抓获的暴徒的初审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暴徒多来自乌鲁木齐以外的地区。公安干警从被抓获的来自南疆的一名犯罪嫌疑人身上翻出两张车票,一张是7月4日外地到乌鲁木齐的已检
车票,另一张则是7月6日从乌鲁木齐出发的返程票。从已经审讯的1000多名犯罪嫌疑人交代的情况来看,家住乌鲁木齐的只有129人,而来自喀什、和田、阿克苏的犯罪嫌疑人则分别为556人、269人和123人。
据乌鲁木齐市内的一些商贩回忆,7月5日前两三天,市场上刀具明显热销。暴徒所使用的石块除了路面上的花砖外,还有建筑工地上的水泥块、建筑垃圾等,而在施暴地点附近原本并无这些东西,这些石块显然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据居住在自治区妇幼保健医院附近的居民回忆,事发时有不少人从楼上往下扔石块,砸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他们据此认为,石块一定是事先搬上楼的,否则楼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石块。
据目击者描述和监控录像显示,在这次暴力事件中多次出现身着白黑棕色长袍、头戴黑色头巾的年轻女子,以及身着蓝色T恤的年轻男子的身影。女子在其中多扮演引导者、煽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男子则扮演施暴者的角色。他们均走在队伍的最前端,不断举起双臂,高声叫喊着煽动人群闹事。
3.手段残忍,手法专业
用木棒、石块等重击无辜群众头部,是这次暴力犯罪事件中暴徒施暴的主要手段。经向乌鲁木齐市内多家收治“7·5”暴力事件中受伤群众的医院了解,大部分病人的头部都有重伤,遇害者也多因头部遭受袭击而死亡。公安机关公布的一些现场照片也显示,许多倒卧街头的遇害者头部旁边都散落着砖头或石块,有的大小竟与西瓜相仿。
损坏公共交通工具阻断道路,是暴徒制造大范围混乱的重要手法。乌鲁木齐公交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集团公司共有28辆车被焚烧,266辆车被砸,毁损车辆超过总量的十分之一。
据受到攻击的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回忆,一些暴徒在市内主要交通干道设置路障,他们驾驶技术娴熟,熟悉汽车构造,甚至知道撬下驾驶台上的电路板抽出电线接火启动车辆。据现场目击者描述说,公交公司的车辆都是燃气车,储气罐位于汽车尾部,被焚的公交车多是从车尾大灯处被点燃,进而引发储气罐爆炸,致使整个车辆瞬间被焚毁。他们认为,普通人根本不知道公交车的储气罐安装在何处,即使是公交车司机,在上岗前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些暴徒一定经过了专业训练。另据介绍,就在“7·5”事件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赛马场一带的马路上每天晚上都有人在练习急刹车、超车、“8”字行进等驾驶
技术。从看到的情景和汽车性能判断,这些用于训练的车辆多为改装车。
4.冲击机关,意图明显
“7·5”事件中,一名武警遭遇暴徒袭击后壮烈牺牲,数十名公安武警被打伤,自治区党委、公安武警特警消防部队驻地、新闻媒体所在地、民族干部大院等均遭受攻击,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绝非一般的暴力事件。
7月5日18时许,有人群不断向自治区党委门前聚集,试图冲入自治区党委大院,但被武警战士制止。辖区位于国际大巴扎附近的乌鲁木齐特警支队二大队,当晚遭受暴徒冲击。据二大队的警员介绍,当时队里的大部分警力都在辖区内的街道上值勤或被调往其他地方执行任务,留守大队部的只有七八名武警战士。暴徒两次试图闯入院内,都被值守的武警战士挡住。一直到增援的武警赶到时,暴徒才放弃冲击。
20时左右,上百名暴徒冲击位于龙泉街上的乌鲁木齐公安局南关派出所。据派出所负责人介绍,暴徒与留守在派出所内的警力对峙了大约20分钟,看到民警拔枪后才相继散去。
23时20分左右,有四五十名暴徒冲击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电视台所在的大院。自治区广播电视厅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尽管值守的民警手持盾牌、警棍,排成防暴队列在门外布阵,但暴徒依然气焰嚣张,直到特警鸣枪示警,暴徒才纷纷逃窜。
另据自治区公安厅介绍,位于“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活动重灾区的大湾派出所遭到上百名暴徒的攻击;乌鲁木齐消防支队指挥学校遭到数百名暴徒冲击;20余名暴徒试图冲击位于团结路的民族干部大院。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没有经过组织、没有人在背后指使,一般的聚众闹事者绝不可能企图冲击党政机关、武警公安驻地,以及新闻单位,他们的图谋远远超出了一般暴力事件的范畴。
(二)幕后黑手
“7·5”事件发生后,别有用心者和不明真相者均把6月26日发生在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的一起群殴事件说成是这次暴力事件的起因。
6月25日23时许,广东省韶关市旭日玩具厂的实习女工黄翠玲误入新疆籍男性员工的宿舍,被几名员工挑逗戏弄,黄翠玲害怕尖叫,并打电话给其带队老师求援,此时正好该厂的保安巡夜路过此地,见
此情况上前询问,并准备将其中为首的一名挑逗黄翠玲的新疆籍男性员工带回保安室了解情况,但因遭到其他新疆籍员工的阻挠而未果。
黄翠玲回到宿舍后向其他员工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引发部分员工到新疆籍员工宿舍理论。随后,围观聚集的员工越来越多,人们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至6月26日凌晨2时许,引发了群体斗殴,造成两名新疆籍维吾尔族男青年死亡,100多人受伤,其中80多人为新疆籍人。
“6·26”群殴事件原本是一起普通治安案件,并已得到妥善处理,涉案人员也已被收押。但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点,蓄意借“6·26”群殴事件煽动疆内维族民众闹事。
无数事实证明,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组织,是直接煽动、策划、指挥乌鲁木齐“7·5”事件的幕后黑手。
“6·26”群体性斗殴事件发生后,热比娅立即召开“世维会”高层紧急会议,形成了积极利用该事件鼓动境内闹事、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将6月26日定为“纪念日”等三项决议。热比娅等提出可通过网络聊天、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对新疆进行煽动,同时呼吁“全世界所有维吾尔人”在7月5日和6日“行动起来”,向中国政府施压。
7月1日,“世维会”召开专门会议,策划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煽动境内群众闹事,并明令他们“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
7月4日晚,境内部分网民开始在互联网上大量发帖,鼓动7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非法游行示威,响应和策应境外“三股势力”的活动。
7月5日凌晨1时06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有人在网络上散布非法集会信息,煽动5日19时在人民广场进行非法集会。凌晨3时10分,指挥中心又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的电话,称在其辖区内发现类似情况。
“7·5”事件发生后,热比娅和“世维会”副主席赛买提、秘书长多力坤等于6日凌晨召开紧急电话会议,拟定声明和对策,企图继续煽动境内民众扩大事态,并拉拢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
当地时间7月6日凌晨2点左右,中国驻德国慕尼黑总领馆遭受两名不明身份的人投掷燃烧物,造成馆舍和国旗轻微损坏。
当地时间7月6日13点,约150名“东突”分子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门前举行抗议示威。示威很快演变成有组织、有准备的暴力事件。
种种迹象及已有证据表明,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世维会”是乌鲁木齐“7·5”事件的主要策划者,现年58岁的热比娅是策划并遥控这一事件的最核心人物。
相关资料
热比娅其人。热比娅1951年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热比娅开始经商,她利用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敛财暴富,成为新疆女首富。2000年,热比娅因触犯刑法,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热比娅服刑期间,个人提出保外就医申请,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司法部门同意其申请。2005年热比娅出狱赴美保外就医。热比娅出国前一再向中国政府保证,出境后绝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任何活动,但到了美国她就跟恐怖主义头面人物混在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
2006年,热比娅在“世维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该组织主席。她就任后仍定居美国,但经常窜访德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去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一直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另一个**”的热比娅呼吁向“藏独”学习,“制造出一些大事”。
2008年,境内外“三股势力”先后策划了多起事件:企图炸毁南航飞机未遂,煽动和田地区群众非法集会游行,袭击霍城县公安派出所,在喀什暴力袭警,在库车制造爆炸。
今年以来,“世维会”积极筹备所谓的“三大”。热比娅声称,将在“三大”上筹划制定针对新中国60周年大庆为重点的渗透破坏活动,同时炮制了“新疆独立50年三步走”计划,大肆煽动“疆独”。由此可见,“6·26”群殴事件只是一个由头和借口。即使没有该事件,热比娅及“世维会”依然会找寻别的机会煽动境内闹事,从而进行破坏活动。
“世维会”。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的简称,于2004年4月16日至19日在德国慕尼黑市成立,是由原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大会与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共同召集各相关之东土耳其斯坦组织而筹建的统一领导机构。
“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下属组织“东突厥斯坦青年联
盟”(1993年3月成立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后迁至瑞士,并加入“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的纲领明确主张“要形成建立强大的地下力量,通过暴力推翻中国现政权,实现新疆独立”。该组织成立后,即制定了暗杀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领导、破坏铁路和桥梁、制造恐怖爆炸、袭击中国驻外机构和在中印、中塔、中阿边境实施武装袭扰活动等行动计划。1993年,该组织策划并实施了喀什农机公司办公大楼爆炸案和莎车录像厅爆炸案,共造成2人死亡,22人受伤。
“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主要通过盗窃、抢劫等犯罪手段获取资金,并接受国际恐怖组织的资助。人员构成以境内外的维吾尔族青年为主。
“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与“东突解放组织”、“东突伊斯兰运动”等暴力恐怖组织相互支持,他们之间具有共生关系。“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的法律部部长阿不都沙拉木就是恐怖组织“东伊运”的副主席助理。“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骨干都在“东突解放组织”担任要职。“9.11” 事件后,艾山。买合苏木也向多里坤。艾沙领导的“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靠拢,依靠它为其洗刷“恐怖组织”的恶名。“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还与其他国际恐怖组织积极进行勾联。
“东突”。即“东突运”、“东突独”,是“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的简称,系指一批企图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的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所采取的非法活动。“9·11”事件以前,在我国学界和媒体中将之统称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或“疆独”。“突厥”(Turk)指的是公元后6~8世纪活跃在亚洲草原北部的一个古代游牧民族,一度强盛后来衰败,到唐末这个民族就从历史上消失了。“突厥斯坦”中的“斯坦”意为“地方”或“区域”。古代突厥人并没有固定的地域,故“突厥斯坦”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等殖民主义者企图分裂中国,有意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鼓吹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东突”是西方殖民者怂恿和鼓动的结果。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幅员辽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缘政治相当复杂,一直是国际上各种势力争夺的热点之一。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和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
义在新疆的渗透,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日趋激烈。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对“东突”分裂势力刺激极大,他们制定了所谓“十年宣传发动,十年游击战争,十年正规战争”的“新疆独立三步战略”,叫嚣要“争取民族自决权”、“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公开宣称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他们招兵买马、组建恐怖主义集团,力量迅速壮大;大肆歪曲历史,为分裂制造舆论,并肆无忌惮地进行爆炸、抢劫、杀人等暴力恐怖活动。目前,“东突”恐怖组织有50多个,其中40多个主要在境外活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新闻信息中心”等,形成了中亚、土耳其、美国和德国4个活动中心。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恐怖主义,如“基地”组织等,与“东突”分裂势力之间在人员、资金和技术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9·11”之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问题有了更多关注。2002年9月联合国将“东突伊斯兰运动”组织列为恐怖组织。“东突”恐怖组织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被大大压缩,活动向境内转移,斗争策略出现新特点,即打出“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大做文章,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
可见,“东突”问题受国内和国外双重因素影响,是21世纪全球恐怖主义网络化、跨国化和全球化的一部分。这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反恐工作必须与南亚、中亚和中东国家合作,建立长效反恐机制。(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茜)
(三)迅速平乱
7月5日凌晨,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有关非法集会的报警后,自治区公安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开始在人民广场、二道桥布置警力。18时许,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各有关派出所、武警特警队等迅速调集约1500名警力赶往人民广场及南门附近。
20时许,人民广场的非法集会迅速演变成打砸抢烧事件,数千名暴徒分散在市区内多处打砸抢烧,杀害无辜群众。新疆公安厅共调动武警、特警2万余人,以小分队形式开赴各处现场,打击和制止暴徒。消防武警、医院救护车也赶往现场救治受伤群众。
7月6日零时30分许,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紧急通告》,宣布6日1时至8时,由公安机关对乌鲁木齐市部分区域实行交通管制。新疆公安部门随即开始部署实施抓捕犯罪分子和后续防控工作。乌鲁木齐公安、武警在重点区域设立检查
卡点,乌鲁木齐周边的昌吉、吐鲁番、巴州等地也开始设立卡点堵截外逃的暴徒。截至6日24时,警方共留置、审查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
7月7日,乌鲁木齐市一些地方再次出现混乱迹象,包括乌鲁木齐火车南站、长江路东方花园、扬子江路等处发生汉族与维族群众对峙、暴力冲突等情形,沿街店铺纷纷关门。7日21点至8日上午8点,乌鲁木齐全面实行交通管制。
与此同时,新疆军区、兰州军区迅速派维稳官兵向乌鲁木齐集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阿克苏、库尔勒、喀什、伊宁、和田等重点地区承担起维稳任务。为防止维汉群众冲突,新疆军区第11师1800多官兵驻守在乌鲁木齐人民路1.3公里的路线上。在南疆,维稳官兵以喀什为中心,以阿克苏、和田等为重点,50多个应急分队24小时高度戒备,不间断进行武装巡逻。在通往这些地方的主要道路上,4万名民兵协助设卡守点,实施网络化监控,立足应对最复杂、最艰难的局面。
驻疆和进疆武警官兵与当地公安民警一道,迅速控制局面,对暴力犯罪分子有效形成威慑,保护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妥善应对
“7·5”事件发生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出访意大利并出席在意大利拉奎拉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鉴于新疆局势,胡锦涛主席在结束对意大利国事访问后于当地时间7月8日凌晨提前回国。
8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维护和保持新疆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新疆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此前一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首次就“7·5”事件发表电视讲话。他说,受伤的无辜群众得到了很好的医治,政府将对死者家属进行抚恤和安排,对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的民众给予帮助,尽快恢复生产和经营,尽快让社会治安秩序正常起来。
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专程到乌鲁木齐看望慰问无辜受伤的干部群众、遇害同胞家属和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向不幸遇害的同胞表示沉痛哀悼。他强调,对无辜受伤人员,一定要全力精心救治;对不幸遇害同胞的家庭,一定要尽快给予抚恤救济;对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一定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扶
救助。而对那些残害各族同胞的凶手,要坚决依法严惩,绝不手软!
7月9日至13日,受胡锦涛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先后到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实地检查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执勤部队、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做到预防在先、防范未然,坚决挫败敌对势力的图谋。
(五)有效善后
“7·5”事件发生后第二天,乌鲁木齐市即成立了善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社会稳定、善后接待、财产核损修复、宣传教育、信访等多个方面进行分工分口。
从7月7日下午开始,乌鲁木齐市、区两级政府组织向仍在医院治疗的1000名受伤人员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乌鲁木齐市还组织了100余名工作人员,为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救护等服务,另外抽调300余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和安抚死者家属。
截至7月15日,共有336名在“7·5”事件中受伤住院的群众伤愈出院。警方通过DNA技术比对和亲属辨认,已累计确认108名无辜遇难者的身份,安葬无辜遇难者39名。各保险公司开始针对死难者的寿险理赔。
自治区政府决定对遇难的无辜群众每人给予一次性特殊抚恤金20万元,丧葬补助1万元,慰问金1万元。另外,再从社会各界捐助的“民族团结互助基金”中救助20万元,每人共计可获得42万元。无辜受伤群众住院、治疗及生活费(包括家属陪护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政府另组织力量对因伤致残者进行伤残等级认定,随后将按规定给予救助。
(六)秩序恢复
7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向媒体宣布,在“7·5”事件发生两周后,乌鲁木齐市的公共交通、市场供应、企业生产以及市民出行等完全恢复正常,新疆总体事态稳定,各地州县市局势平稳。
“7·5”事件发生后,乌鲁木齐市的蔬菜、副食品批发和零售价格一度大幅上涨。为保证乌鲁木齐市350万各族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市政府从附近的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和阜康市调运蔬菜,投放到全市各大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当地蔬菜和副食品价格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乌鲁木齐市城区供水、供电、供气也已恢复正常。作为当地主要旅游景点之一的国际大巴扎在停业16天后于22日恢复营业,标志着乌鲁木齐商业活动全面恢复。受事件影响停工的72个建筑工地陆续复工。银行机构网点和证券网点全部恢复交易。市内各大影院重新纳客。6日开始的招生录取工作虽遇到一些困难,但最终顺利结束。
在全力恢复乌鲁木齐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自治区继续加大对漏网犯罪分子的追逃力度,加紧甄别审讯工作。7月29日晚间,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向社会各界通告了首批被公安机关抓获的40名犯罪嫌疑人,同时公开了首批被通缉的15名参与“7·5”事件的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和照片,限令他们在10日内自首。针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对敌斗争的严峻形势,乌鲁木齐新增了4个公安派出所和502名民警。
二、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图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民族政策不断丰富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出现崭新局面。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与西方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制造事端,图谋将新疆、西藏问题复杂化、国际化,以达到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干扰、破坏中国发展的目的。
(一)民族分裂势力的国际背景
与去年3月14日“藏独”分子在拉萨制造的“3·14”暴力犯罪事件一样,今年7月5日境内外“东突”分裂势力煽动和组织制造的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都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
在西方国家总有一股反华势力把中国的快速发展视为威胁。这股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因为他们盘踞在一些国家的各个阶层、部门和行业。他们当中有国会议员、政府高官、传媒大亨、大公司老板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议会和政府打着所谓“民主、自由”和“民族自决”的旗号,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公开支持“藏独”和“东突”势力。
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公开“接见”**和热比娅之流的民族分裂势力头目,如法国、美国等。
有些国家接纳民族分裂势力将组织机构设在其国内,如由热比娅担任头目的“维吾尔美国协会”就设在美国,“世界维吾尔人代表大会”和多年来一直在新疆策划恐怖活动的“世界维吾尔青年联盟”的
总部都设在德国慕尼黑。
有些国家的反华议员组成支持中华民族分裂势力的组织,如德国由52名反华议员组成的“德国联邦议院西藏对话圈”,就是一个公开支持“藏独”势力的组织。
有些国家的政府以各种基金会等所谓民间组织的名义给民族分裂势力头目颁发荣誉奖,甚至暗中策划、支持给他们戴上“诺贝尔和平奖”等桂冠。
有些国家的国会和政府通过所谓的非政府组织向民族分裂势力提供财力支持,甚至暗中为其培训武装恐怖分子。如由美国国会成立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每年资助热比娅的“世界维吾尔人大会”20万美元。仅2007年一年,“世界维吾尔人大会”和“国际维吾尔人权与民主基金会”等“东突”组织就得到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52万美元的资助。而据美国媒体透露,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和马萨诸塞州设有“藏独”分子的军事训练营地。
有些西方媒体,如美国的CNN、德国的《明镜》等,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藏独”、“东突”势力张目、造势,他们不惜违背新闻道德卑劣地制造假新闻,颠倒黑白地把恐怖暴力美化为“和平行为”,欺骗公众,同时无所不用其极地歪曲、污蔑、攻击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西方国家不是口口声声说“欢迎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吗,为何还要如此起劲地鼓动和支持“疆独”和“藏独”等分离主义势力呢?
其实,西方国家从不曾真心希望中国强大。苏联东欧剧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必将步苏联的后尘垮台。于是,他们炮制 “中国崩溃论”并大肆进行宣扬鼓噪。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社会主义中国不但没有垮,反而更加欣欣向荣。这时候,他们发现中国的发展让其获利巨大,便又把中国看作是聚宝盆,纷纷到中国“淘宝”。近年来他们又觉得中国如此快速地发展,虽然能给他们带来巨大利益,但是中国的日益强大会对他们构成威胁,挑战西方的制度和模式。于是,他们发明了一套新战略:一方面继续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并有限度地开展与中国的合作,以捞取实惠;另一方面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削弱中国的力量,特别是政治力量和国际影响力。
这就是所谓的“接触加遏制”战略(近年来改称“两面下注”战略)。这个战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所谓“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担负起帮助维护西方制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的“责任”,把中国纳入西方国际体系的轨道,从而约束中国的行为;
二是在安全方面,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特别是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同盟;
三是制造和支持中国的分裂主义势力,纵容在中国境内的恐怖活动,认为这是削弱中国、遏制中国的最佳途径之一。
当前他们主要是支持“藏独”和“疆独”势力。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看来,西藏和新疆这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方是中国内部最容易挑起类似“颜色革命”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利用来给中国制造麻烦的地方。
相关资料:新疆、西藏问题与中国的国际关系
尽管新疆和西藏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它们必然影响甚至牵制中国国际关系的未来。新疆和西藏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中国就会变成一个被困的内陆国家,世纪之久的强国梦则无从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新疆和西藏越来越呈现出两个互相关联和互相强化的过程,就是国际化和区域化。国际化指的是新疆和西藏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有效战略手段。在去年的奥运会期间,西方各种势力利用西藏问题对中国发难。在西方的推动下,西藏问题在西方已经变成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议题。西方在把**和“藏独”运动道德化的同时尽力妖魔化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西方的这种政策在间接但有效地推动着“藏独”运动的暴力化。原因很简单,一旦“藏独”被道德化,暴力就会被美化。
尽管这里也包含着西方社会一部分人对西藏问题的同情,但是从西方政治力量来看,更多的是把西藏问题作为遏制战略。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喇嘛的继承人问题的凸现,西藏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正在加入海外“藏独”运动。就是说,西藏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包括中国境内的西藏人)和海外西藏人之间的问题,更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问题。
新疆问题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更为严峻的话。在全球性反恐战争之前,西方基本上是把新疆问题视为是中国的人权问题,对中国一直保持着压力。在反恐战争开始之后,西方尤其是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把反恐和人权问题区分开来,承认中国在新疆的反恐运
动。但即使如此,西方在新疆问题上一直坚持其双重标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一直对海外的新疆独立运动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如金融方面资助。尽管西方世界本身也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但一旦当处理和中国的关系时,西方一些政治人物实际上有“好”的恐怖主义(针对中国)和“坏”的恐怖主义(针对西方)之区分。一些国家也不时地把中国的反恐和人权民主联系起来。类似这样的举动无疑也纵容着新疆恐怖主义。
新疆和西藏问题也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关系。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崛起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国家积极和中国合作,谋求共同的发展,但另一些国家则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为威胁。这些国家视中国为假想敌,也想利用新疆和西藏问题来应付中国。不管中国如何处理,新疆问题必然影响中国和穆斯林世界的关系。
传统上,中国当政者的噩梦就是“内忧外患”。新疆和西藏问题就是当代的“内忧外患”。传统上,“外患”经常是由“内忧”引起,但在上述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下,“内忧”越来越倾向于由“外患”而引出。从西方的角度来说,因为中华民族问题的存在,西藏和新疆是中国内部容易发生类似于“颜色革命”的地方。西方意识到,比较容易动员西藏和新疆的民族意识来和中国较量。应当强调的是,颜色革命并非如西方所说的是为了人权和民主。如果说,西藏和新疆的骚乱和西方有关,那么在中国境内,没有哪一方会是受益者,所有方都是受害者。境内的西藏人和新疆穆斯林是受害者,汉人是受害者,中国政府也是受害者。真正的获益者就是海外各种恐惧中国的政治势力。
新疆和西藏问题成了内政和外交的结合点,这里“内忧”和“外患”没有明确的界线。正因为这样,中国政府已经把新疆和西藏视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这显然具有充分的政治理性。新疆和西藏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社会稳定的问题,不仅仅是民族问题,而且更是国家统一的问题,并且从国际关系上来说,更具有其至高无上的国际战略意义。
无疑,西藏和新疆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一旦被认定核心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就必然作外交动员,动员一切尽可能的资源,来应付这些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已经消耗了中国政府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外交系统已经开始穷于应付与新疆和西藏有关的问题。例如每次**喇嘛访问一个国
家都会导致有关方面的紧张和惊慌,每次访问之后,中国和该国的外交就会趋于低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原载《联合早报网》2009年7月28日)
(二)西方反华势力在新疆问题上的五大阴谋
新疆“7·5”事件虽已平息,但西方反华势力并不会善罢甘休。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和网站上透露的信息看,境外敌对势力正酝酿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活动:
1.加冕。美国外交学会网站上由人权观察骨干分子撰写的一篇文章说,国际社会对新疆问题关注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疆维吾尔族缺乏一个有效的领导人。热比娅虽然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代表和发言人,但她缺乏基础,缺乏像**那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头衔。”因此,要给她加冕。虽然《华盛顿邮报》已称她为“维吾尔民族运动之母”,挪威一个基金会早在2005年授予她“拉弗脱纪念奖”,但这些都不足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重视,必须给予更高的身份和声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黎友安等一些美国反华分子和个别议员已建议要授予热比娅以诺贝尔和平奖的头衔。瑞典的一名国会议员叫嚷说今后要年年提出这项建议。2006年热比娅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奖,当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太多反响和关注。但种种迹象表明,这股国际反华势力势必将加快推进这项活动。近日热比娅叫嚣要学**窜防世界。日本、澳大利亚政府先后批准热比娅入境并进行反华和分裂主义活动,都是他们为给热比娅加冕,扩大知名度,以便最终把“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戴到她的头上的阴谋之一。
2.摘帽。美国的一些智库和媒体认为,新疆问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足够重视和支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成功地把维吾尔族反对势力称作民族分裂势力或恐怖分子。“9·11”以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都不会给予同情。而且美国政府为了获得中国政府对美国反恐的支持,把“东突”独立运动定为恐怖主义组织,这些都不利于“东突”和其他“疆独”势力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因此,这些人主张要给“东突”分子摘掉“恐怖主义组织”的帽子。7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帮助维吾尔人的正确道路”的文章。文章说,国会听证会上已明确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东突”分子不是反对美国的,他们主要反对中国,而且已决定释放他们。文章认为,美国反恐的优先努力应该是支持一个世俗的民主运动,建议美国国会发起成立的美国“国家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要加大对热比娅和“东
突”分裂势力的支持。今后西方舆论可能会出现一股否定“东突”分裂势力为恐怖主义组织或恐怖活动的声势。文章说,现在是美国政府改变对维吾尔人的政策的时候了,“应制定一项根植于支持民主和世俗主义的维吾尔政策”。
3.施压。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认为,迄今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施加的压力不足以让中国政府改变对维吾尔族的政策,必须加大力度,其办法之一是动员伊斯兰世界起来反对中国。总部设在伦敦的一个名为“伊斯兰人权委员会”的组织于7月8日在其网站上发动了给中国外交部长、中国驻英、美和各伊斯兰国家的大使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写信的运动。这个组织在其网站上首先提供了一份充满谣言、歪曲事实的所谓背景资料,如它造谣说在广东“6·26”韶关事件中有100名维吾尔人被打死,到广东打工的维吾尔人是被送到那里去“强迫劳动”的。关于“7·5”事件,该资料造谣说维吾尔人的暴力行为是由于警察镇压“和平抗议者”造成的,并且有400名维吾尔人在这次事件中被警察打死,等等。然后,该组织呼吁大家写信以造声势,并提供了信的样本,强调信中必须提到上述这些造谣的数字。最后,该组织特别强调要给美国、英国、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南非、斯里兰卡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外长写信,要求他们向中国政府施压。该组织还提供了前述国家外长的姓名、详细通讯地址、传真号和电子邮件地址。他们选择的写信对象大多是伊斯兰国家,目的就是要激起穆斯林国家对我国的不满,破坏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4.挑拨。最近西方媒体大肆宣扬“7·5”事件的根源之一是维吾尔族与汉族在经济分配上的“不平等”、维吾尔文化“遭灭绝”。《纽约时报》7月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新疆发生暴力行为的背后》的文章,突出攻击维吾尔族与汉族在经济上的 “不平等”和维吾尔文化遭同化等。文章散播所谓汉族“掠夺”了新疆的资源,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没有从新疆的发展中平等地获利,维吾族族人遭受就业歧视等谎言,并且把新疆的大规模建设说成是“毁灭维吾尔文明”。这类谎言很容易引起西方国家对“东突”势力的同情,挑起维吾尔人对政府的不满,这样也模糊和淡化了“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搞“疆独”的实质。这将是西方媒体在新疆问题上报导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鼓动“疆独”的方式之一。
5.促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和媒体近日来还集中攻击我
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现在实行的自治不是真正的自治。他们诬蔑中国政府利用西部大开发将大批汉族人迁移到新疆,从而形成汉族人统治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此,《纽约时报》7月8日的社论提出给予新疆“更多的自治”的口号,宣称“只要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北京统治者永远不可能实现稳定”。也有的文章更进一步提出所谓“真正的自治”。无论是“更多的自治”还是“真正的自治”,其实质就是鼓吹“独立”。这是西方敌对势力支持新疆和西藏民族分裂势力的真正目的。
(三)我们的应对之策
1.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性。中国日益强大,我们不必惧怕这些反华势力的捣乱行为,他们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就可以粉碎任何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坚决执行和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加快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大力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使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没有可乘之机。
3.切实加强对外宣传。要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真实情况,使**、热比娅之流无法再进行招摇撞骗。
三、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历史昭示我们,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提供坚实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共同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1.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融合史。我国历史上尽管出现过短暂割据和局部分裂,也有过内部战争,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各民族实际上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内在联系。
在数千年的互动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大融合。夏商周到秦汉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
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柔然、突厥等民族进一步融合。辽宋金时期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不仅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还有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清代是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2.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并肩御侮的斗争史。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遭遇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救亡图存,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876年,新疆的汉、满、回、维吾尔等族军民团结战斗,将以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为首的侵略军驱逐出新疆;1881年,新疆各族人民又在反对沙皇俄国侵略的斗争中收复了伊犁。1903年12月,一支英国侵略军偷越我国边界,占领西藏亚东、帕里等地,又于1904年4月进犯到江孜。西藏人民践行“勿让洋人染指我疆土”,“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地”的誓言,浴血奋战,同侵略军进行了历时3个多月的“江孜保卫战”。在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中,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如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始终活跃在抗战前线。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这些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尽管有的失败了,但都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捍卫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加深了各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关系。
3.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出现了食品紧张和饥饿。当灾害威胁着上海等地保育院的孤儿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将3000名孤儿转移到内蒙古,交由牧民收养。这些孤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国家的孩子”。从1960年到1961年,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保育院的3000名孤儿被接到内蒙古草原。为做好这项工作,乌兰夫曾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草原母亲哺育3000名孤儿,谱写出一曲血乳交融的民族团结颂歌,在各族人民中传为佳话。在事隔近40年后,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白骆驼》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件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为支援抗震救灾,西藏自治区挑选了240匹好马支援灾区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又选派62名翻身农奴赶
着马匹,跋山涉水,历时1个多月送到邢台灾区。西藏“良马济邢兄弟情”始终牵动着邢台人民的心。33年后的1999年,在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邢台开展了“铁牛进藏一家亲”的援藏活动,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捐赠、干部群众捐款等形式筹集资金,购置了60台“邢台”牌拖拉机捐赠给西藏自治区,奏响又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遭受严重损失,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书写了各族人民团结协助的时代篇章。
民族大团结是我国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奋斗的基石,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发展的力量之源。
(二)新中华民族政策指引民族团结发展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和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政策。
1.在民族观上,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迄今为止,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因人口较少而被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与相应的义务。为筹建新中国,“国内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团体代表单位,与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商新中国建国大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民族平等团结,既是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建设国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政治保证。1954年,十四世**喇嘛和十世**额尔德尼联袂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人大常委。自第一届全国人大以来,历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全国人大常委。
2.在政治文明建设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新中国成立伊始,民族区域自治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被作为一项国策规定下来,此后一直被载入我国宪法。
根据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民族自
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它一般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如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等;或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一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可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还可以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等。有些民族有多个大小不同的聚居区,建立了相应层级的自治地方,如回族在全国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如西藏自治区自1965年9月成立以来,先后由阿沛·阿旺晋美、天宝、多杰才旦、多吉才让、江村罗布、列确、拉巴平措担任自治区政府主席一职,清一色的藏族公民。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自治机关,又是地方国家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它在附则中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得依据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婚姻法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旧西藏曾实行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
3.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着力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我国就在民族自治区域安
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以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干线等。至今,包括重点工程建设在内,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财政补贴和投入已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国家长期实行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也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还开展了“兴边富民行动”,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有22个,总人口63万人。为此,国家出台了2005-2010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西藏发展,党中央先后于1980年、1984年、1994年和2001年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其中,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并确立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政策,以及实施“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全国支援西藏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高潮。
4.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坚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为了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帮助壮、布依、苗、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土等十多个民族改进和创制了13种文字。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化处理,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通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国家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政策,在内地省、市创办了西藏班(校),帮助西藏培养建设人才。各少数民族每当本民族的节日到来,都自由地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欢度,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安排假日,并供应节日特殊食品。
60年来,国家保护性收集了百万余种少数民族文化古籍。全国有9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和22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出版。国家大力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曾经湮没于民间,几近失传的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新焕发出艺术活力;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三)民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当代中国,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农奴制社会或封建社会跨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1.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建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5月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遵循“既尊重历史,又兼顾现实”的原则,恢复了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区。为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党和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积极准备,逐
步推行”的方针,于1955年10月建立了以维吾尔为主的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过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充分民主协商,采取了把广西全省改建为壮族自治区的 “合的方案”,于1958年3月成立。同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采取有利于回、汉民族互相支援和共同发展的方案而成立。西藏经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于1965年9月召开第一届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统一的西藏自治区。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共计155个,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44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自治地方特点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显著进步。2008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包括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在内的民族地区GDP总量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了60多倍。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亿元,经济增长率2008年达到17.2%,连续7年全国领先,全区粮食产量由1947年的18.45亿公斤达到2008年的210亿公斤,人均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12.3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523.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55年的1.73亿元达到2007年的6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达到1.0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83元。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元、财政收入增量首次突破1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98.5亿元,增长了约333倍,粮食总产量2008年为32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是全国5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的省(区)之一。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9年民主改革时的1.7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9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年均增长8.9%。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各民族自治地方正在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3.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没有一所大学,各类在校生总数不足总人口的3%。到2008年末,全区已拥有高等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3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9.81万人。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农牧业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4.4%;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达到90.4万人,保障标准人均每年提高到498元。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50.96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7.55%,高于自治区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自1985年以来,国家先后4次提高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标准。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正在逐步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免费医疗补助标准从1980年人均补助7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人均140元。从2000年起,国家在内地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并从2004年起,参照内地高中班模式开办了新疆区内初中班。2007年7月,广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十几个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地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民族地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人口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和平解放时,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5岁,而经过近60年的发展,现在已增加到67岁。少数民族人口寿命普遍接近全国的和汉族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已经超过。
(四)稳定是福,**是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是国家快速发展、持久繁荣的牢固社会基础,是不断实现、发展、维护和巩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历史也无数次证明,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各族人民从自己 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稳定是福,**是祸。
青年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在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的一个团体。处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争当维护民族团结的先锋。
回顾过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那个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就能开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