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
——岁月划痕之五十一
小时候特别想当英雄,可看了英雄们的事迹后发现,当英雄也得有机会。比如董存瑞、黄继光,就赶上了战争年代,他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就成了战斗英雄。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和平年代,无仗可打,自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再比如向秀丽,她赶上了火灾,与烈火英勇搏斗,为保卫工友及附近群众,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了英雄。可这种机会也不是想遇到就能遇到的。再比如少年英雄刘文学,为保卫集体财产,与地主分子英勇斗争,壮烈牺牲,成了英雄。可你碰上五类分子搞破坏的机会也很小,也许一辈子都碰不上一次。所以,我一直觉得当英雄是件非常之难的事情。
没想到在1963年3月5日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报纸上刊登毛主席和多位中央领导人的题词,号召人们向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英雄学习,他没有遇到什么生死考验,也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坚持不懈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好事,坚持不懈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成了英雄。他的名字叫雷锋,是一位解放军战士。
他的成长之路,让我觉得英雄不再高不可攀,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成为他那样的英雄。大概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中央一发号召,全国就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不过当时我没有立即行动,因为正在备考小升初,几乎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直到考上中学,班里组织学雷锋活动时,我才跟着行动起来。
我们保定五中的学雷锋活动也跟全国一样,搞得红红火火。为了配合活动,音乐老师还教了我们一首歌,叫《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铿锵有力:“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我们经常唱着这首歌,学雷锋做好事。后来,学校还组织我们学习《雷锋日记》。大概在1965年,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雷锋》。
学习英雄本来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可经过学校组织之后就有些麻烦了,各班都要比赛,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班的政治空气一直比较浓,团支部成立得早,而且很有战斗力,能够很好地配合班主任搞政治活动,所以学雷锋活动抓得更紧。回想起来我们班大致搞了以下活动。
一是学习《雷锋日记》,进行心得交流。我们除了讨论,还写心得体会,写得好的,就抄在黑板报上。我是板报组成员,就干这事儿。上不了黑板报的也浪费不了,统统挂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上。
在学习讨论中,我记住不少雷锋的名言警句,印象最深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还有一段四季排比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相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这些句子都会感到非常亲切。
二是组织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开展后,值日生轻松了,刚一下课就有人抢着擦黑板。早上还有人提前到校擦桌子,擦玻璃。楼道、操场也每天都有人扫,校园卫生面貌大变样。还有同学学习雷锋勤俭节约,将班里的废纸收集起来卖到废品站,把钱交到班里作班费。
校园内学雷锋的资源毕竟有限,同学们便把活动扩展到社会上去,结成学雷锋小组,到街上扶盲人或老人过马路,帮拉车或蹬三轮的推车。还有女生去慰问过军烈属。拾金不昧是重大学雷锋项目,可这事儿可遇不可求,只有少数同学完成过。班里也曾组织过给灾区捐款,但同学们自己没有收入,家里给的零花钱又都有限,所以效果一般,印象中全班才捐了二三十元,还没有雷锋一个人一次捐得多。
班里组织学雷锋的那个时期,我正好痴迷无线电,就没怎么参加学雷锋小组的活动。等班里总结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排到了后边,就坐不住了,赶紧想办法弥补:一是开辟新战场,参加街道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一般是清扫街道卫生。二是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做好事。我走在街上时处处留心,看到有人需要帮忙立即出手。这样也做了些帮人推车、扶人过街、帮人提物之类的好事。
可做了好事又遇到两难选择,是否向班干部汇报。汇报吧,就不是真学雷锋,因为雷锋做了好事不声张,甘当无名英雄。不汇报吧,我就没有学雷锋的好事“入账”,很可能真的成了落后分子,还拉了班里的后腿儿。苦恼中我又想到了雷锋,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那别人怎么知道的呢?我寻思着是被帮助的人有心,千方百计打听他是谁,还写表扬信,于是就盼着有人给我写表扬信。可左等右等没人写,我实在沉不住气了,只好厚着脸皮去汇报。老师还让我们把学雷锋的经历写成作文,我没干什么生动的事儿,作文自然也写得不生动。可有的同学写得生动,说自己如何冒雨送带孩子的老人回家,老人如何称赞他是活雷锋。作文获得到老师好评,还在课堂朗读,听着像真事儿似的。可我觉得可疑,怎么跟雷锋叔叔做好事的细节都一样呢?
三是要求我们像雷锋那样写日记,写学雷锋的日记。于是,我们人手一册,都开始记日记。
小学时我没有写过日记,正式写日记就是从学习《雷锋日记》开始的。日记应该怎么写,老师倒是讲过,但真的日记是什么样子,却没有见识过。《雷锋日记》让我开了眼界,原来真正的日记是这样的:自己跟自己说话,记下自己的思想进步、学习体会,当然还要记下自己进步的步伐,也就是干的好人好事。
我确信《雷锋日记》是最经典的日记,因为全国人民都在学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写出像“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样的警句。
四是树了班里的学雷锋标兵——靳同学。
对老师树靳同学为标兵,我不以为然,因为靳同学脑瓜一根筋,跟男同学关系都不好,基本上没有朋友。更不妙的是,一些同学看他缺心眼,总拿他找乐。我们班人人有外号,人们给靳同学起的外号就是“大傻子”。
老师为什么树他为标兵?我觉得与女同学的推荐有关系。当时班里要求进步的势头是女生压过男生,女同学在树标兵上更有发言权。而学雷锋活动开始后,每天早上擦桌椅擦玻璃的几乎都是女同学,男同学好像只有他一个。他总和那帮要求进步的女生一块儿活动,自然给她们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他还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就是从家里拿了榔头、钉子,修理班里的桌椅,主要就是在松动的地方钉个钉子。修理的效果不敢恭维,但他能想到这件事,就让我佩服。因为这么多叫他傻子的人,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学雷锋见行动的亮点啊。靳同学还做了什么,我挖空心思也想不起来了,但在我的印象中,他确实做了不少好事,还是大伙儿都能看到的好事。
老师树靳同学为标兵时,还强调了他的特点,说他像雷锋一样,也是“革命的傻子”。我怀疑是老师知道了他的外号,特意这样强调,以回击取笑他的同学。可这个称号反而给他带来了麻烦,因为人们非但没有向他学习,反而处处为难他。比如别的同学学习差点儿没事儿,他就不行,成绩不好就有人讽刺挖苦,谁让你是标兵呢?
记得我们学过一篇忆苦思甜的课文,写解放前纺纱工人生活多么痛苦,说他们没有钟表,又怕早晨迟到被资本家克扣工钱,就点香记时,因此,天天晚上睡不好觉。还说冬天早晨去上班,有时就会在街上遇到“倒卧”,也就是冻饿而死的人。课文里还说了一些其它方面工人生活如何痛苦的事例,不过都没有这两点让我记忆深刻。我们觉得这种事简直不可思议,就特别痛恨万恶的旧社会,庆幸自己没有早生几年。学完这篇课文后,语文老师布置我们也写篇忆苦思甜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写的,因为我们没有在旧社会生活过,还得麻烦父母帮着忆苦思甜。我偷懒没有麻烦父母,而是把小学写过的忆苦思甜的作文又翻炒了一下——说老家饶阳闹水灾的事。不知靳同学怎么采访得他的父母,他写的作文竟然和我们学的课文差不多。语文老师认为他抄袭,就在讲评时念了他的作文。在他的笔下,他父母上班也点香,也曾上班遇到“倒卧”,而且不少语句就是课文原文,这让人听着怪异而又可笑,加之老师念到这种句子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我们都听得乐不可支。
公正地说,靳同学学习是刻苦的,这突出表现在英语上,单词能百分之百地背过,朗读熟练流畅,考试分数总名列前茅。不过有些课程刻苦了也未必能取得好成绩,像代数、几何、作文、物理,死记硬背就不管用,他的成绩也就一般。
这次作文被当作反面典型,自然又成了人们取笑的材料,有同学就给他起了新的外号,叫“倒卧”。因为我们都没听说过这么个词,而他竟然敢用在作文中,让人们觉得这最能体现他的一根筋,所以就用这个含蓄的外号,取代了原来那个直白的外号。
他对这个外号非常反感,听到有人叫就急眼,会恼怒地骂人。一次程同学用这个外号找他取乐,他又恼怒了,不但骂街,还飞起一脚踢向程同学的迎面骨。靳同学个子很高,也很有力,脚上穿的又是鹿皮鞋(男生好像就他穿皮鞋。那鞋已磨得油光,瘪得变形),一脚就把程同学踢了个跟头。他还不解气,依然骂骂咧咧。他的反应怎么这么强烈?看到这一幕的同学都被他镇住了。被踢的程同学也傻了,蹲在地上摩挲着大腿,没有采取任何反击措施。我觉得可能是靳同学被人欺侮得忍无可忍了,于是突然爆发。当然,也可能是他把取笑他的同学划入了敌人行列,对他们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了。
总之,我觉得这个典型树得不好,因为没人想学习他,没人想处于他那样的境地。而且对他也是一种伤害,人们更不能容忍他的缺点了。至今,同学们聚会时提到靳同学,还不叫他的名字,仍叫他“大傻子”。想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同学们虽然不认可班里出的标兵,却认可解放军里出的新英雄。这位英雄叫王杰。是一位为了保护军训民兵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也是一位学雷锋的标兵。
我们大概是在1965年十一二月份开始学习他的,除了学习他的英雄事迹,也学习他的日记。他的日记和我们的日记一样,也有不少学雷锋的内容,也有令人难忘的警句,像“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学习中我突然悟出,英雄都写日记,而且写得都像英雄日记。我也暗下决心,也要写这样的日记。
我觉得我们的音乐老师也有英雄情结,因为每次掀起学英雄活动后不久,她就教我们唱学英雄的歌曲。
她教的一首《唱雷锋》的歌,现在我还能哼出来:“生在湘江边,血泪伴童年,猪食当饭用啊,树叶当衣衫,狠心狗地主,把家给拆散。喝口湘江水啊,迎着秋风站。七岁的雷锋不低头,仇恨记心间。”
她还教过我们一首歌唱王杰的歌,叫《王杰的枪我们扛》,现在我也会唱:“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后来还有人教我们用英语唱这首歌,是音乐老师还是英语老师教的已忘了,只记得歌词的声音是:“王杰斯钢,威喀瑞,王杰斯汤,威森。”英语原词是什么早忘了。
这期间我还买过一本书,叫《欧阳海之歌》,书中描写的是一位真实的英雄欧阳海。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是:他勇敢地冲上铁轨,推开卧在那里的驮着炮架的军马,保证了旅客列车安全通过,他自己却壮烈牺牲。学校组织学习这位英雄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就去买了这本书。看过后,我牢牢记住了他的领导对他严格要求的一句话,叫做“响鼓也得重锤敲”。
这之后,我们还学习过麦贤德、刘英俊、蔡永祥等英雄。英雄学习得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英雄都出自解放军。那时候有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是歌颂王杰的,叫《革命熔炉火最红》,歌中把解放军比作“革命熔炉”,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也觉得解放军是铸造英雄的熔炉,特别向往。
可向往解放军的人多了去了,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不光体检要合格,政审也要合格。我的家庭不是根红苗正的“红五类”,想参军门儿也没有。因此,在招兵条件不那么严苛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到保定招兵时,我赶紧报了名。这一去就是6年多,直到1975年10月才返回家乡保定。
在那儿我还真写了日记,就像英雄们那样,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也挖空心思地编闪光的豪言壮语,就是没有好意思记载自己干的好人好事。
后来,我看了鲁迅写的日记,感觉他写得太不经典了,写的都是些见了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收寄了什么书信,收到了什么书报之类,有时还直接写“无事”。里边既无心得,也无警句,更没有好人好事,与英雄日记无法相比。
可鲁迅是大文豪,难道他不会写日记?这么一想,我又觉得没准鲁迅的日记才是正宗呢。再后来,我想写兵团生活回忆录时才发现,还是鲁迅写日记的方法好,起码能帮助人回忆起一些往事,在说到某些事情时能有凭有据。
至于我是否当了英雄,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没有。不然报纸早刊登歌颂我的长篇通讯了,还用得着在这儿絮絮叨叨地聊学英雄的经历吗?
第二篇:我的英雄情结
我的英雄情结 刘宏伟
我少年时代就有“英雄情结”,当我在读到《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的鲁莽、关云长的忠义就心潮澎湃;就是在当代大片中展示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在银幕当中的形象时我也热血喷张,我以为男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然而当我看了一部世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越战大片《细红线》时,我看到美国上士斯塔格面对即将的冲锋,野战炮在头上“轰轰轰”,机关枪在耳边“嗒嗒嗒”从耳边飞啸而过随时面的临死亡时,英俊的战士斯塔格沙哑的喊道:“我不想上战场,我要见妈妈”,看到这里我的心“咯噔”一下,在面临生死之际时,人实际很渺小,普通的受众的“英雄情结”,无非是内心的“英雄化”、“电影化”、“理想化”、“书本化” „„
2007年7月21日,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六,我为揭秘一起绑架和金融黑幕案遭遇陷阱,被九个冒充警察的歹徒绑架至荒野遭到暴力殴打,旋即被扭送到刑警队“立案侦查”,其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比中国著名演员吴若甫被绑架案,法国警察暴打黑人案还要离奇、精彩、也更凄惨,我在被取保候审的那一刻,自身哪有是英雄的感觉,我说的话竟然和斯塔格一样:我要见妈妈。
媒体上说我:迷人的微笑、本真的心灵、坚强的个性、华彩的篇章、大河奔腾的口才、传奇般的经历都不是对我最准确的刻画,真正的我是很有激情、很有浪漫、很有缺陷、很有男人气短的不惑男人。
世界上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忠义和孝,更多的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每天起来太阳照常升起,孩子依旧上学,街头人来人往,世界轮回普度„„ 不要做我们的英雄梦了,做一个小小的老百姓真好!祝牵挂如新、生活如旧、真情无敌
第三篇:水浒传英雄情结探析
《水浒传》的英雄情结探析
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已显文学色彩。其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像司马迁《史记》那样的鸿篇巨制并不多见,一直到了宋末明初,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也许是历史积压得太久,时间的腹腔注定了要孕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杰作。《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古典名著,或许不单单是它文字的准确、生动、鲜活.关键是它所表达的是中国人心中都深藏着的、回肠荡气的英雄情结。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为何独独对其中人物的英雄情结倾心向往、难以忘怀呢?笔者以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里,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不欺弱小、碰到不平之事敢于出手相助、遇见需要帮助之人能够慷慨解囊,又特别注重兄弟情义的人,是应当受到众人的尊敬和爱戴的,比如《水浒传》里的武松:另外,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而且对别人能特别负责任的人,也是千百年来文学戏曲作品讴歌的对象,比如《水浒传》里的林冲。类似武松、林冲那样的人,在《水浒传》里比比皆是,本文仅就作品塑造出来的这些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英雄情结,做一粗浅分析。
人以群分
好汉有聚
小说首要写的是人物,没有人物,也就没有围绕他们发生的事件,首先,我们可以想象,罗贯中写《水浒传》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把一群“绿林好汉”写进小说里?笔者认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自己的爱憎。这样的情感绝非是罗贯中一人独有的,而是一脉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宣泄,水浒传》一开始就写了王进、史进、朱武、扬春、陈达、鲁达、李忠等一群好汉,他们原本不在一地,互不相识,乍看上去似乎不是一类人.甚至大相径庭,但他们却鬼使神差一般聚在了一起。王进原本是东京禁军的教头,只因发迹后的高俅要置他于死地,他不得不带着年迈的老母逃往遥远的延安府投亲靠友。他长途跋涉,误入史家庄遇到仁慈的史太公,又收年少气盛的史进为徒。史进是庄主的后人,按理说小日子过得不错,但遇到了占山为王的朱武、扬春、陈达,几经交锋,几个人成了生死之交的朋友.,因与“匪”为友,史进被卷入官案,不得已,他只有入了江湖,于是,途中史进又遇到了鲁达。鲁达原本也有个不大不小的正经差事,但由于英雄救美打死了“镇关西”郑屠,也不得不遁入江湖,此时,史进他们远在西北高原,与东京之东还有几百里的梁山泊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两个地方,、但是,天下人以群分,是好汉终会聚在一起的。由此,罗贯中心中的一百零八将,一个一个栩栩如生地登场,他们“落草为寇”的故事读来使人愤怒,也让人敬佩,更令人向往.、于是,有了“逼上梁山”一词,一个“逼”字道出了千般无奈,而一个“上”字却道出万般豪气!
侠肝义胆
活得痛快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自然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文学作为一个最具活力的载体,它以自己鲜活的表现方式,反映了自身的变化。起初,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完全具备小说的形态,但却为人们埋下了崇尚英雄的种子,《三国演义》写了一群帝王将相和想成为帝王将相的英雄,这种争夺天下的故事是让人啧啧称赞的,但毕竟离普通老百姓无比遥远,可谓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红楼梦》写了一群深宅大院里的靓男美女,这种贵族圈里的打情骂俏、恩恩怨怨,虽然让人同情而悲愤,但离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笔者这样说绝无否定《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意思,而是说相比之下,《水浒传》更让老百姓喜欢。因为其每个人物更贴近生活,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鲁智深做提辖时,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贫女而三拳打死“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不得已才削发为僧.,所以,鲁智深依旧是那个我行我素的鲁达,虽然身披袈裟,手拿禅杖,但他该吃吃该喝喝,从没有亏待过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鲁智深嫉恶如仇,看不惯的事就管,对恶人坏事从不心慈手软,该打就打,该杀就杀,活得真是痛快至极。由于鲁智深待人厚道,自然就有吃不完的酒肉,交不完的朋友。而且,他表面鲁莽,其实心底很细。为了救林冲,他埋伏在押送林冲的衙役必经的树林里,从而使林冲未被暗算:他与史进分手时,担心史进手头拮据,还特地把细银悄悄塞给史进一些,考虑十分周到.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家有慈丈贤妻,日子原本应过得相当舒坦。但是英雄则必先遭不幸,再历尽磨难,方可成真英雄。纨绔子弟高衙内仗势欺人,由调戏林冲的妻子到陷害林冲,几度要置林冲于死地,以便霸占其妻,硬把林冲逼上了梁山落草。其实,林冲是不愿意完全背叛朝廷的,即便是遭到高衙内迫害,被刺配到偏远的沧州,他依旧心存幻想,想有朝一日被赦免回京与娇妻团聚,直到高衙内派人火烧草料场,险些夺了他的性命,他才愤而杀人,一个英雄就这样被奸人迫害,被逼得家破人亡,竟成了朝廷通缉的重犯,不得不落草为寇。林冲在笔者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武将,他没有鲁智深的我行我素,也没有李逵的鲁鲁莽莽,更没有宋江的虚情假意,所以,笔者很长时间里都为林冲这样的英雄落草而感到难过。也许,他不落草兴许能成为另一个岳飞呢.,而今再读《水浒传》,笔者却理解了林冲,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那样的昏庸朝廷,他即便不落草又能怎样呢?
砸破锁链
追求自由
任何优秀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它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作者对历史背景所构成的文化底蕴的理解,大宋王朝也曾创造了其时代的鼎盛,汴京(今开封)是世界上最发达繁荣的大都市,但它却被金所破,皇帝被掳,不得不举国南迁。透过这一时期大量的宋词我们不难发现,那时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许多词句充满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怀旧感伤和对英雄豪杰的期盼。诚然,英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谁也不可能从娘胎里爬出来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宋江在郓城县衙连个知县都不是,他是那种品行非常好、官场不得志、爱交个三教九流朋友的义气为先之人。而当时的晁盖则是个天天想一夜暴富的主儿,因此经不起刘唐的游说,劫了送往朝廷的钱财。朝廷钱财被劫自然是大案要案,官府拿了晁盖的同伙,酷刑下也就知道了晁盖其人,于是差人前去捉拿。宋江与晁盖是拜兄弟,用现在的话说他通风报信救了晁盖,使晁盖等人逃脱官府的捉拿上了梁山,并杀了嫉贤妒能的王伦,自己当了梁山泊的寨主。这时,宋江毫无上山入伙之意。而且,他在了解了阎婆惜夫死无棺之困后,竟然半推半就与阎婆惜的女儿进入了温柔之乡。至此,他早已把晁盖等好汉忘到了九霄云外,似乎与“革命”没有丝毫瓜葛了,几个月之后,晁盖却忘不了宋江的救命之恩,差人送给他一百两银子和一封感谢信。此时的阎婆惜已与张三勾搭成奸,无意中发现了宋江与梁山泊的来往,便要挟宋江,他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这就是中国的文化,无论宋江多么忠孝仁义,他人命在身之后,就有了“革命”的前提。所以,不管他是不是愿意“革命”,他首先是官做不下去了,甚至活不下去了,为官、娶妻、生子、孝父„„宋江原本的“忠孝之路”也是束缚,禁锢、埋没英雄之途。《水浒传》描写宋江缘何“落草为寇”可谓泼墨甚多,不厌其烦,娓娓道来,与此同出一辙、多少相似的上了梁山的各位英雄好汉,哪一个生下来就是“匪”呢?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哪一代腐败没落的封建王朝不是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呢?可惜的是,梁山泊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在实力大增的大好形势下,却主动被“招安”了,自由由此终结,真乃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由官到“匪”,再由“匪”到官,这样的结局岂能不是一个悲剧?不图名利
但求过程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即它的英雄史观似乎只强调英雄的作用,却不以成败论输赢。比如,岳飞抗击金兵死战不降,反被奸臣陷害,可谓活得英武,死得冤枉: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其忠烈光照千秋。《水浒传》里的英雄也个个如此,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脍炙人口,人们有口皆碑的并不是他们的一生,而是辉煌经典的片断。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武松首先是一个打虎英雄。其实,打虎只是英雄武松的铺垫,没有景阳岗的拳打大虫,就不可能有其后的为哥哥报仇。说实话,水性杨花的潘金莲嫁给武大郎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她先是勾引英俊魁梧的武松,怎奈武松是一个不为所动的好汉。于足,潘金莲耐不住寂寞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并害死了武大郎。从东京出差归来的武松自然饶不了这个淫迷心窍的黑心嫂子,经过认真调查前因后果之后,武松怒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并大义凛然地到衙门自首。武松之所以能够被许多人喜爱,除了他打虎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他表面是为了替哥哥报仇雪恨,实际反映的则是他一身正气、不畏邪恶,敢于为民除害,可谓是伸张了正义,捍卫了中国人心理上的道德底线。其实,无论是林冲、鲁智深,还是武松、花荣等,他们原本都是想老老实实做一个忠孝两全的“良民”的,甚至祸到临头也并无叛逆之心,、特别是宋江,他在上不上梁山问题上的反复,最具代表性,也非常值得深思。毫无疑问,我们在怎样客观评价农民起义的历史现象时,不得不重新讨论封建社会的本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恶势力,哪里就一定有正义的力量,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决定了它与广大老百姓的水火不容,决定了社会矛盾的必然激化。所以,宋江一个人反不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反了,他也就不得不反。反了,又如何?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次农民起义,说实话,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无非是皇帝轮流做,此皇帝被推翻,彼皇帝上台罢了。要不了多久,他们又被新一轮农民起义推翻了,、所以,即便宋江不接受“招安”,而是把宋王朝推翻,他做了新朝的皇帝,又能怎样呢?这使人不得不想起“巴黎公社”的革命,不得不想起“华盛顿宣言”和“明治维新”,、他们和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重要区别是,打破了一个旧制度,建立了一个新制度.所以,笔者认为,《水浒传》不仅仅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武侠小说,而是具有政治宣言式的民族价值取向,它所崇尚的绝非血腥暴力,而是充满了人性光芒,因此,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长河里的瑰宝,其魅力是其他作品无可媲美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振聋发聩的叩问,点燃了千百年来永久不熄的英雄火种。历史地看,《水浒传》只是沧海一粟。然而,窥一斑而见全豹,无论它有怎样的历史局限,其所颂扬的英雄史观却无可厚非、无与伦比,甚至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柏拉图”式的英雄伊甸园。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或许让我们中的许多人再也无法以个体充当时代英雄,这种无奈的遗憾和痛苦给了作家们创造虚拟英雄的空间,金庸的武侠小说、冯小刚的电影、《阿凡达》似的美国大片,甚至方兴未艾的网络游戏„„历史概念里的“江湖”灰飞湮灭了,但虚拟的“江湖”却在疯狂地成长。笔者觉得,这也许是传统文化里英雄情结的变异,是人们对精神寄托的探索。
走出江湖——这,不是放弃,而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走出,不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对现实与未来的正确把握.传说中的“江湖”已经凝固,它成为我们心中承载英雄形象的雕塑,读《水浒传》,研究《水浒传》,我们能够更积极、更全面、更理性地诠释英雄主义,从而让其变成更具体的集体行为。
毛泽东说过“造反有理”,、放眼未来,什么是“造反”?笔者认为,“造反”已不再是简单的暴力行为,而是人们不懈地与大自然搏斗,不断地转换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在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里,体现人类固有的英雄情结„„
通过上述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水浒传》里面这些生动感人、栩栩如生的各色英雄人物,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英雄”理念,显示了普遍的人性,而这种具有人性深广度的“英雄”理念也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正统英雄理念和“劫富济贫、打抱不平”的民间英雄理念,.具体到《水浒传》,以及其中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众多英雄人物,人们有理由这样推断:不仅历代王权的仁君贤相是英雄、为民请命的清官廉吏是英雄、守边拓疆的骁将勇士是英雄,而且那些造反起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仗义行侠、替天行道的侠客武士更是英雄.
第四篇: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情结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情结
中本133 13010328 党金鹰
在古希腊神话中,充满了人神之间的爱情和斗争,这些故事大多都是以各个英雄作为主人公进行描写的,如《伊利亚特》中的奥德赛、阿喀琉斯等人,也有完成了“十二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赫拉克勒斯,这些英雄大多都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更是反映古希腊社会生活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古希腊,男性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大多都为成年男性,他们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卓越的才华,他们或者出售显贵,如奥德修斯,或者在童年就有过人之处,如宙斯之孙—帕琉斯。这些英雄代表着古希腊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人员——成年男性,也反映出了在古希腊这个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中,男性的重要性。而英雄作为男性的代表,大多都是体格健硕的男子,很少会出现文弱型的英雄。希腊人迷恋身体价值的一个生动标志,但同时也表明他们对人的自然形体美和力量美的热切关注。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天上的神灵还是人间的英雄,都毫不例外地拥有健美的身躯;作者甚至细致地描写了墨奈劳斯强健匀称的大腿、小腿和线条分明的踝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女性英雄,如雅典娜、赫拉,这些女性英雄出场次数虽然较少,但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女性特质,这在男权至上的古希腊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女性作为英雄角色的出现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或者说是男女平等意识的出现,如赫拉对丈夫宙斯的严格要求,雅典娜指引奥德修斯参加特洛伊战争,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会对英雄的命运产生影响。
英雄是神的后裔,天之骄子,奥利匹斯山众神的宠儿;英雄具备凡人所羡慕的一切,是凡人中的俊杰;英雄出身高贵,人人都有显赫的门第,光耀的家族,坐霸一方,王统天下;英雄相貌俊美,仪表堂堂,鹤立鸡群在芸芸众生之中„„英雄传说是讲理性、重人性的古希腊人在追忆远古社会部落中杰出人物时被创造出来的,看似从天而降的英雄实际上是部落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为了能展现他们的天赋禀异、与众不同,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被设定成神和人所生的后裔,是半神半人的,因而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在讲述特洛伊战争的史诗《伊利亚特》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塑造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群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显了各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其中较为代表的有希腊联军的大将阿喀琉斯和特洛伊城邦的领袖赫克托耳。阿喀琉斯是女神佩琉斯之子,英勇善战,果敢刚强,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他仁慈博爱,应允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其子赫克托尔尸体的请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轻易“愤怒”,为了争夺一个女奴而和统帅阿伽门农闹翻,自作主张退出战斗,造成希腊联军的惨败。与之相比,特洛亚王子赫克托尔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老成持重,身先士卒,勇于担荷保卫家园和维护民族兴亡的重任;他不畏强敌,捍卫荣誉,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深切眷恋着国土与人民,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夜与亲人的告别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和浓浓的人情。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英雄不同于神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体内还流淌着二分之一人类的血统,他们是真正意义上城邦的统治者与战争的领袖,他们与众生一同成长、生存、战斗、思考,他们更加符合古希腊文化基本特征之一的人本主义思想。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反映了古希腊“人”的意识的真正觉醒。古希腊人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就应处在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与改造,推崇“人”的智慧。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萌发的古希腊神话,就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欲望,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人本意识。可以说古希腊人是从现实世界人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去幻想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的,不是神创造了英雄,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英雄。英雄比神更能代表人之特质的集中体现者,英雄即人的幻影。
在光芒万丈的古希腊神话中,除了爱情故事之外,个人英雄的历险故事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尤其是凡人或半神半人的赫拉克勒斯、帕尔修斯、阿喀琉斯和忒修斯的故事,源远流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英雄情结是整个人类所共通的。
第五篇:书法情结
书法情结
书法是一门艺术,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很多非专业的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多看多写多练。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学写字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毛笔字比一般的硬笔书画在线条的要求上更为细致,它的笔画并不是从如至终完全一样的,从提笔,运笔到最后收笔,线条的丰满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对整个字的边、线和角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且,对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与手指之间,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练习书法能使人静,而静又是书法的前提!静以修身,对书法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曹老师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喜欢写写画画,还给我们展示了他十几年前的作品文章.和他的一些书法练习手稿。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很多,这个时代的人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浮躁的,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总是静不下心来!而老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却不知道好好的运用!认真练习书法,不但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还可以让渊源的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书法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鲁迅先生有言,汉字具三美:音美,以乐其耳;形美,以悦其目;意美,以感其心。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书法艺术不仅为历代中国人所钟爱,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8年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写下一段话: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它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书法是内涵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一门艺术。持之以恒的练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持久,使观察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理解力加深,能够让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法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精神的寄托,情趣的陶冶,大有益于身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人们可以靠精通一门学问来认识世界。
曾国藩曾经说过:“习字贵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取法上上,仅得其上,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学习就要学习一流的人和事。选贴要选上乘的法帖,像欧颜柳赵等人的,他们的也要选上乘的成熟作品。(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称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很适合女孩子练,日本女士练书道长习该帖。日本《朝日新闻》报名就取自该帖。)临帖一定要追求像,“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不下苦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可能成功!
醉过方知酒浓,当置身于那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才知道书法爱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那种情结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