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揭秘: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
揭秘: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 2015年03月20日16:43 华声在线
《木兰辞》说它是北朝(魏)乐府,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秦汉以降的朝廷大多设有专门的乐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体职能是负责收集整理民歌、训练乐工等,属掌礼仪教化的太常寺该管。《木兰辞》被宋代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不是没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亲郭源明曾做过太常博士,家学渊源、慧眼独具。
乐府歌辞的来源一般有两种:御用文人创作和民间采集。《木兰辞》显然属于后者。重读,我们眼前会呈现这样的景象:一个利落朴素、自恋成痴的姑娘,在娓娓叙事,旁边还有一个小秀才做记录。
实际上,汉魏时期流传下来的《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乐府经典,无不带有上述“写实”的特点。
这种民间“写实”非常可贵,我们称其为“民间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相当于某人传记或非官方大事记。为何这么说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将相、改朝换代是大餐,后妃本传、怪力乱神只是小菜儿,民间小事小情小人物,史书不显。
老百姓通过民歌创作的形式,把一些他们看到的亲历的认为有意义的事口述下来,经民间文人的润色,再被官署采集后稍加整理,即成乐府歌辞而传世。它们,可为史料之补充,其真实性,足与地方志、文人笔记相媲美。
从北魏史料中寻找木兰代父从军的可能
有人跟我较真儿,说《隋唐演义》里还有花木兰故事呢。没错,那能说明什么?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还是唐高祖李渊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称皇帝为“可汗”的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又怎么解释?
在北魏官方文献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称为“可汗”,这是不争的事实。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国也有称皇帝为“可汗”的,但在内蒙额尔古纳附近连续征战超过十年的,恕我浅陋,找不到。唯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柔然族的战争达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后,朝野全面汉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称谓。也就是说,花木兰若史有其人,应该生活在拓跋焘时代。
关于花木兰的籍贯,如今争议也颇多。有说她是谯郡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说她是黄州人,有说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话,这些争议其实不是争议,因为历史上的谯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一带。
商丘原是南朝刘宋的土地,拓跋焘在433年将刘宋势力驱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其发动对柔然的战争,从424年开始至449年结束,历时25年。这个时间段,与目下流行的花木兰的生平亦基本相当。
比如说花木兰生于412年,若成立,那么433年商丘归属北魏,木兰应是21岁,在年龄上具备了代父从军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还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可汗大点兵”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符合当时的史实,奴隶主或部落首领发动战争,每家每户出一男丁为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行孝的角度出发,花木兰代父从军,也成为可能。
花木兰“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抵御柔然的故事,应发生在拓跋焘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之后,在东北设六镇戍边期间,约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为439年双方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其后的战争走向主要围绕西域的争夺,东北部只是在444年有过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将“坐击柔然后期,靳于都南”,北魏大获全胜。其他时间基本没什么大仗。
木兰胜利凯旋之时,约35岁或37岁,朝廷封其为尚书郎,亦并不出格。北魏汉化前期,奴隶凭战功可以获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军功累积到“策勋十二转”的地步,亦可以做官。且尚书郎的官职虽然靠近中枢,但级别并不大,位居尚书台下属各曹,比起郎中、侍郎等中高层官员,还差老大一截呢。
史无确载,但史家学者多有认可
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目前学界说得最多的就是五个字——“史书无确载”。但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清代史学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认为花木兰确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尽相同而已。这些人既是文学家,又是饱学经史的大学者,自不会凭空乱说。
成书于清代的《商丘县志》也值得参考,其载曰:“„„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该县志史料依据源自元代碑文《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
前半段或是可信的。因为北魏前期实行“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貌似提高了汉人士族官僚的地位,其实不然,鲜卑贵族及其分支勋贵依然唯血统论,史官述史基本也遵循这个原则。我的推论是,花木兰有可能是鲜卑奴隶移民至商丘,凭战功跻身贵族行列,《魏书》和《北史》原本应该有她的传记,但“以事闻于朝”,她的女儿身暴露了,犯下欺君之罪,虽赦免,青史留名的机会随即被褫夺。后半段说木兰被拓跋焘强纳为妃、不从自尽云云,绝无可能。
拓跋焘其人,首先是个军事家,然后才是政治家。军事家的谋略,不仅在于如何打胜仗,还在于爱惜士卒和拢固军心。比如他对在战争中“尽忠竭节”、“蹈锋履难”的将士,升官晋爵,人口牲畜、金银古玩缯帛等,赏赐很重,毫不吝啬。木兰代父从军之事已然朝野皆知,作为一代开化君主,且能尊崇孔子、提倡儒学的拓跋焘,娶其为妃或可谓之奖赏的一种,但还不至于欺男霸女。当然,若真有其事,史官亦会“为尊者讳”,不予记载。
综上所述,请相信,一代巾帼花木兰的确史有其人,她的传奇不属于哪个统治阶级,而属于广大的老百姓,其孝、其忠、其勇,都是我们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美德。
第二篇: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七个败家之子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七个败家之子
编辑:鼎盛 360首页百科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时间:2014-12-22 论坛原帖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时世浮沉,大浪淘沙,风流俊贤,恒如沙数,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英雄横空于世,挽狂澜于既倒,留美名于汗青,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增添了无限风景。期间出现不少老子英雄儿好汉前后相承代代进化的风流人物,例如孙坚和孙策、周勃和周亚夫、刘统勋和刘墉,同时也出现许多老子英雄儿混蛋代代退化的窝囊废物,有的生在帝王之家,有的出身贤士名臣府第。笔者粗读历史,特遴选一些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败家之子,以飨读者,共同赏析。
1、秦始皇与胡亥
他们是我国众多帝王中父子功绩才能最为悬殊的一对。单凭制服并灭掉一代枭雄吕不韦就可以看出嬴政的胆识和谋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先后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他建立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基本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政权框架。虽然其后他大兴暴政,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他仍是一代之枭雄。
其子秦二世胡亥则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凶残暴政、智商低下且数被权臣玩弄的典型代表。胡亥依靠赵高阴谋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哥哥扶苏,在咸阳市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后来在赵高的唆使下,大杀朝臣,蒙恬、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等相继被害。李斯则被以“具五刑”处死,他一家也同时被杀。
胡亥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脑子,没有权术谋略,以致在凶残除去一个个对手的同时,养起赵高这个最大的祸患。他坐上帝王宝座之后,一心想享乐一生,有一次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像飞奔的马过墙的缝隙一样快,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你看呢?“活脱脱一个刘禅的前世祖宗。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胡亥死时只有二十四岁,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
2、赵奢与赵括
两个著名人物,可惜名声有别。一个较好的诠释了什么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却成为“纸上谈兵”的笑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言:“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面对责问,他坦然进谏折服平原君。后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于是赵奢一战成名,后数破秦军。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是将门之后,从小熟读兵书战策,谈起军事战略是口若悬河,虽赵奢莫能辩。就是这个只知高谈阔论的人物,在长平之战中让赵国丧失了四十余万精锐军队,几近亡国。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衰不复盛世。赵括是赵国走向衰亡的罪魁祸首,要知道四十余万军队基本是赵国的本钱,是倾国的精锐之师,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全都让他象赌徒一样挥霍一空,竟然连翻本的钱都没有了。
真正的军事家来自于实战,只有在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和绝世的对手中才能验证一个人的名将本色,没有实战检验的军事才能只能是虚无空谈。赵奢的检验是建立在廉颇和乐乘都不敢为的前提之上。战国时期,名将如云。但在七国中纯以军事谋略出名的唯有赵国,廉颇、赵奢、李牧等都是令各国胆寒的人物(秦国过多是依靠他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兵力取胜)。算来赵括也倒霉,本来无能偏偏遇上一代名将白起。白起和李牧都是当时最为优秀的将领,可惜他们没有正面对决,否则这场战争将令风云变色,将是真正的王者之战。乐毅虽然也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可惜未遇强力对手,否则更能增添乐毅战功成色。
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和李牧一样死在了小人手里。
3、刘备和刘禅
相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刘备不算一个太出名的枭雄,之所以将他们列入其中,就是因为刘禅太出名了。昏聩昏庸无比,一句“此间乐,何思蜀”写尽国土沦丧寄人篱下亡国之君的所有丑态。就是这个家伙,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北进中原屡屡几近获胜的情况下,后院起火,以致功败垂成。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4、房玄龄和房遗爱
房玄龄是我国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无论是在动荡的隋末战乱中,还是在治平的唐初贞观之治时,他“虔恭夙夜,尽心竭节”,“当官励节,奉上忘身”(《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为唐王朝的建立和繁荣立下了赫赫功绩,被史学家誉为一代良相。
当初李世民的军队每攻克一城,别人都忙于搜罗奇珍异宝,而房玄龄比别的文臣武将更有政治眼光,看得远,想得全面,独先收罗人才,荐于幕府。房玄龄对这些人以礼相待,用其所长,因而深得他们的敬重,“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护,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后终成为股肱之臣的。李世民曾说:“汉光武帝得到邓禹,门人更加亲近。现在我有了房玄龄,就如同光武帝有了邓禹一样。”也正是在房玄龄的竭心尽力下,李世民的麾下才拥有了大量的人才,为他以后的发展和夺取帝位奠定了基础。后来李世民在皇宫西面开设了文学馆,招纳文学之士十八人为学士,号为“十八学士”,并命著名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褚亮作赞词。房玄龄当时即为“十八学士”之首。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就是这个“十八学士”之首,他的儿子却极不争气。《新唐书..房玄龄传》中提到其第二子房遗爱。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荒诞、率性而为、不学无术。但有一把子力气。因为凭房玄龄的功劳,娶了高阳公主,做了右卫将军。太宗皇帝本来很宠爱高阳公主。所以对她礼遇都高于其他人。但公主傲气并且脾气古怪。一直嫉妒房遗直作为长子继承了房玄龄官爵。遗直知道了此事,有些害怕,上书要求让出爵位,但皇帝不允许,并开始对公主稍有冷淡。公主心情不好,开始与一个叫辩机(其是陈玄奘之徒,长安名僧)的和尚乱来。皇帝发火,斩了和尚,并因此事杀了公主身边奴婢数十人。因此公主怀恨,之后,皇帝驾崩,公主哭而无泪。
高宗继位,外迁遗直汴州刺史,遗爱房州刺史。公主诬陷房遗直有罪。高宗派长孙无忌查问。于是得到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情由,遗爱被杀,高阳公主赐死。遗直被看在房玄龄的面子上免罪,只贬为铜陵县尉。“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房玄龄次子)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高阳公主骄傲专横,辩机被腰斩而死后,高阳公主一直心中不平。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房遗爱便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柴绍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为帝,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5、杜如晦和杜荷
杜如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见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忽然忆起杜如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不时送御馔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次子杜荷,《新唐书。杜如晦传》中说他,性情残暴,不守法度。娶了城阳公主,官做到了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承乾谋反时,杜荷说:“琅邪郡人颜利仁善于星相,说天上有变数,应该建立大事业,当今陛下应当做太上皇。请你说有疾病,皇帝必然来看你,可以乘机起事。”及承乾事败,杜荷也被杀。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为三子反叛而伤透了心神,再也顾及不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6、狄仁杰和狄景晖
在中国历史上能得到敌对两方势力共同认可并高度评价的历史名人,前有狄仁杰,后有周恩来,唯此二人而已。
狄仁杰,杰出的政治家。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后来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现在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大名县孔庄村北。
狄仁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狄光嗣,小儿子叫狄景晖。狄光嗣时任司府丞,为官廉正,克尽职守,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清官。但是狄仁杰的小儿子就没有这么争气了。《旧唐书》上说其人颇贪暴,为人所恶。狄景晖刚当官时,还比较谨慎,然而随着官位的不断晋升,就不能自已。特别是在升任并州魏功参军之后,更是生活不俭,激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狄仁杰在任并州刺史时,当地人民曾为他立了一座碑,后来狄景晖在并州胡乱搅和,乡民就把狄仁杰的碑砸了。狄仁杰察觉后,非常气愤,断然罢其官职,停其俸碌。不少大臣一再为狄景晖说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知过改错的机会。狄景晖也跪在父亲面前挥泪求饶,并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杰仍然坚持贬子官职不变,并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贤者当举,贪者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7、李泌和李繁
李泌是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出身于官司宦之家,书香门第,七岁能文,被称为奇童。他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以及联合回纥、云南、天地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在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治理国家上也颇多建树。他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诸葛亮和刘伯温似的传奇人物,而论智论功,似乎又在这两位神话人物之上——诸葛和刘得益于小说野史者多,可由历史印证者少;且诸葛亮不过维系蜀汉偏安于一时一隅,刘伯温竟不能免自身饮鸠身亡的命运。相比之下,有正史为证的李泌,在历史上大概惟有兴汉的张良可比。当李泌之时,朝廷之脆弱,实在已容不得再祸起萧墙。李泌以其耿耿忠心,过人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因肃宗自立而与玄宗间发生的隔阂对立,苦苦维护肃宗父子间的正常关系,为阻德宗废立太子;甚至甘冒杀身灭门之风险,谏争肃宗宠立张后。于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可他的儿子李繁,却堕落为奸相裴延龄的一个内应外合的死党。陆贽弹劾这个无耻的佞臣,让李繁起草奏书,然后陆贽亲笔改定。这小子将全文默记在心,然后通报裴延龄,使其得以先下手为强。
第三篇:揭秘中国历史上那些坏了大人物好事的小人物们
揭秘中国历史上那些坏了大人物好事的小人物们2010-7-11 22:25:47
本文摘自《青年博览》杂志2010年第2期
小人物之马车夫羊斟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经常是你敲我一榔头,我打你一棒子,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的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吃羊肉,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所以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小人物之谋士许攸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曹操屡次向留守许都(今河南许昌)的荀彧写信告急,荀彧是巧臣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出粮食,只能回信给曹操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不久以后,曹军还真的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地给袁绍出谋划策。不过袁绍是个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主儿,许攸的主意又恰好不合他的口味,于是袁绍就对许攸表现出一副爱搭不理、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态度。许攸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虚实。曹操听了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了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小人物之降将朱序
历史总是喜欢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苻坚也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苻坚把矛头指向了偏居江南的东晋,他打算消灭这个苟延残喘的政权,以成就自己并吞八荒的伟业。苻坚为了让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上演得华丽一些,一口气征调了90万大军南下。
苻坚跟随着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和晋军隔淝水相望。他派出东晋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建议,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主动向前秦军挑战。谢玄派人对苻坚说,前秦军应该后撤,以便晋军过河后能腾出一块决战的场地。苻坚答应了谢玄的请求,命令前秦军后撤。前秦军人多,在战前突然接到了后撤的命令,立即阵势大乱,这时朱序又在后方煽风点火,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这样一来,前秦军将士们顿时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后撤变成了逃命,全军大溃。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志在必得的苻坚败在了朱序的手中,他建立的强盛的前秦帝国也因遭受重创而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又重新回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中国统一的良机,被朱序的一声叫喊大大地推迟了。
也许羊斟、许攸、朱序等人在各自的主子眼里都是无关痛痒之辈。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大人物们以当头棒喝。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觉得应该再加一句,那就是“建功立事,必靠于人”。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固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第四篇:花木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学习两个多音字“将”、“燕”,认识新偏旁“疒”,书写生字“病、征、胜、利、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写好铅笔字。培养良好读书写字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1、出示图一:图上这位姑娘,你们认识吗?对,她就是花木兰。
2、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大将军又是谁呢?对,也是花木兰。
3、质疑:小朋友,这两幅图上的都是花木兰,你看到这儿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题读题:是呀,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板题,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听录音,看课文动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边听边看,一会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1)看课文动画。(2)学生交流。
2、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听得认真,收获也真不少,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呢。把书翻到63页,听清要求。(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标出小节号)
3、检查: 生字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师: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中有一种读音特别多?(后鼻音)
1、自由读词语
2、读好后鼻音
读好了后鼻音能让我们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请小小组开火车读,哪列小火车先来。
(1)指名读。(3)齐声读一读
3、去拼音读
师:生字娃娃还想考考你们,他们摘下了拼音帽子,重新排起了队伍,还认识吗?
指导:“赫赫战功”小朋友们,这“赫赫战功”可不是一般的功劳啊,那是很大很大的功劳,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理解:“女扮男装”是指的男的还是女的?(4)齐读词语
(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了,词语就读得更有味道了,一起读一读。)
重点词语和句子:
读准了生字,还有一些词语和句子呢,有信心读好吗? ★ 【词语】:焦急万分
【句子】: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1、【词语】(1)指名读(2)、齐读
2、读句子(1)指名读
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么多军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见了,多么焦急呀!谁来读这句话。
(2)齐读。★【词语】:年老多病
【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1、【词语】:年老多病
师:这个词语谁来读。生字“病”又是一个后鼻音,谁再来读一读。(1)指名读
(2)自由读词语,想想意思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读这个词语,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2、读【句子】: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师:木兰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了呀,可朝廷还命令他去当兵打仗,木兰怎样想的,谁来读这两句话。
(1)指名读(2)女生读(3)齐读
★【词语】: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词语】: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1)指名读
师:这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2)学习多音字“燕”,师:这句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其中有一个字读音和以前学到的读法不一样了,有谁发现了?
讲解:以前读什么音?燕的读第四声比较常见。读第一声时用法比较少,一般指地方的名字,国家的名字,还指人的姓。
(3)介绍“燕山”这里“燕山”代表的是地名。“燕山”在我过河北境内,从河北的蓟县一直往东,连绵起伏,长达几百里呢!过燕山容易吗?谁来读好这个词语“过燕山”。
(4)齐读读词串
2、【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奔赴前线,路途遥远,非常辛苦,谁能读这一句话。
(1)指名读(2)男生读(3)齐读
★【词语】:将士们 花将军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1、【词语】:将士们 花将军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师: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1)自由读一读(2)读好多音字“将”
两个词语中的“将”,读音不一样,谁来读一读。(3)读好: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师:这个词语老师想请一个男生读一读。“文静俊美”这个词语老师想请个女生读一读
(4)齐读词语
2、【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词语回到了句子中还能读吗?(1)自由练习
(2)指名读 注意句中的停顿(3)齐读
检查课文:
会读词语和句子了,课文读得怎样呢,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先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指名逐个小节朗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做好小评委,评比的标准是:字音读准,课文读得通顺流利,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读一读,随机纠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心中的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夸花木兰的?请你找出一个词。
1、自由读 交流板书:女英雄
2、理解体会“英雄”
(1)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
(2)生交流,师小结:为国为家分忧,为正义的事业,做出贡献,立下功劳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
(3)指导朗读
师:英雄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花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就更了不起了,你想怎样来夸花木兰。
(4)齐读
四、学习生字
师:从哪儿看出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按要求归类。
2、指导书写生字: 病 征 胜 利 将
3、“病”认识“病字旁”;识记字;给“病”找找朋友,说说句子。指导书写:
读帖: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
4、“征 胜 将”左窄右宽;“利”左右宽度相当,重点指导“利”、“将”。自学“征、胜”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病、征、胜、利、将”,每个写2遍,书写正确美观。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
板书:
12、木兰从军 女英雄
第五篇:中国高考状元揭秘
中国高考状元
揭秘
“状元”情结在中国由来已久,每年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各地的“高考状元”也随之新鲜出炉,毫无疑问,这些状元都是媒体和高校的宠儿。那么,这些状元的能力到底如何?在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后他们是否一直都优秀?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极盛。王极盛于1999年中国高考改革后,开始研究高考状元,连续5年对全国30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及研究,被称为“中国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
智商并不突出但心理素质过硬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考状元的智商无疑是最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王极盛告诉记者,连续5年,他都对入学的高考状元进行心理测试和智力测试。考察的结果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的智力水平为中等水平,少部分的智力水平为中上。
他认为,在整个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只有个别孩子智力落后,但这些孩子一般都上不了高中。当然,智商特别高的孩子也有,但这些孩子一般都不参加高考,已经直接保送了大学。
王极盛认为,现在高考考察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和智力水平没有关系。它主要考察学生4个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学校已经把过关了,高考考的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考试不是出考题,而是通过情景,通过试卷,通过试题,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下,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
王极盛说,从1996年到现在,他曾对将近4万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进行过调查研
究,结果发现,有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但对状元的测试来看,发现他们的心理素质都非常好,从他们的学习过程来看,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状元普遍都有信心,都能正确评价自己。王极盛认为,信心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以及会不会调整心态。据他研究,60.4%的考生不会调整情绪。其实,调整情绪的方法非常简单,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或者在月光下散散步,这些都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不会,有的人一紧张就发慌,一发慌脑子就一片空白。还有的学生一到高考就紧张,一上考场手就发抖,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表现。
而状元们的情况正好相反。考察发现,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和难题时,他们总能够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其实就是心理素质好的表现。
王极盛说,关于高考,他写了14本书,400万字,最后归结为:高考成功近似等于“实力加心态”。实力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就是心理素质。这些状元为什么能成功,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总结的规律和高考规律密切相符。高考就是考实力,考心态,二者同样重要。所以,越是临近高考,心态调整越是关键。
状元的父母绝大多数为工人农民
当记者问起高考状元的成功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和修养是否有关系时,王教授告诉记者,高考状元的成功和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几乎没有关系。状元的父母大多数为中学文化程度,有的还是文盲。他们的职业绝大多数为工人和农民,小部分为自由职业者。这些人中没有大款,也没有人是教授。并且,这些状元家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家庭都比较民主,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这些父母对待高考都有一颗平常心,高考前也不给孩子施加压力。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状元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母的打。而考察的其他孩子绝大多数都挨过父母的打。王教授说,从这就可以透露出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民主。绝大多数状元感觉自己和父母在人格上很平等,他们在家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许多事情都有发言权,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和父母争辩。大多数家长在中学以后就不再管孩子的学习,这些状元从小就养成好的习惯,他们都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高考状元没有一个“高分低能”
对于“高分低能”的说法,王极盛说,1999年高考之前的状元他没有研究过,他无法评价,但对于1999年高考改革之后的高考状元,从他所访问的300多名状元中,没有发现高分低能的。这些孩子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书呆子”,他们普遍是省里或市里的“三好学生”、优秀生,普遍都非常活泼,和周围同学的关系也都处理得非常好,帮助别人的情况很多。进入大学后,绝大多数的状元还是在“第一梯队”,少部分在“第二梯队”,极个别在“第三梯队”。北大清华两校99级学生去年已经毕业,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70%左右的当年高考状元都因成绩优秀保送上了研究生;15%至20%的状元出国,并拿到了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的高额奖学金;约10%的状元直接就业,多数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的甚至刚就业就有年薪10万元的酬金。
当然也有个别状元因沉湎于电子游戏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习。王极盛对此非常痛心,他建议高校在新生入学后的“大学适应期”内不允许个人买电脑。
状元的学习生活并非都一帆风顺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这些状元都是从小就学习好,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王极盛则不这样认为。他告诉记者,状元们并不是一帆风顺,酸甜苦辣可以说他们都经历过。一个典型的情况是,在北京大学每年招收的高考状元中,有大约10%为复读生。2002年,北大在全国招收的45个高考状元中,有5名是复读生,而且每年都大约保持这个比例。为什么会出现复读生呢?说明这些人第一年没有考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考状元在学习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举个例子,比如2002年江
苏高考状元张瑄是当年高考状元中唯一满分的考生,但她初一入学考试时,数学在全年级为倒数第二,到高一时仍是年级的四五十名,但经过她的不懈努力,高考数学最终取得满分。还有的状元高考第一门就考砸了,但他们能调整心态,在剩余的课目中仍能取得好成绩来弥补第一门的不足。
女状元层出不穷势头盖过男状元
大多数人认为,状元的争夺主要是在男孩之间进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王极盛告诉记者,近几年女孩的升学率越来越高,女状元的比例越来越高。根据他的调查,2000年北京大学招收的状元中,女生占55.9%,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是65.6%。在状元群体中,高考最容易反映差异的数学科目也是女生占优势,2000年、2001数学全国试卷的文理最高分得主都是女生。
在重庆,甚至出现了很高的女状元比例,那里连续4年的8个状元中竟有7个是女状元!王教授介绍说,北京大学连续5年所招收的全国状元当中,女状元比例远远大于男状元。以2003年为例,北京大学在全国招收35个省级状元中,其中24个是女状元,11个男状元,2002年、2000年也是如此。
王教授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女孩越来越自信了,过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女孩的智力不如男孩,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实际上男女在智力上并无差别,再加上现在的女孩子越来越发奋,越来越自信。因此,高考成绩往往不亚于男孩,甚至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