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向你们的良知呼唤 读后感(最终版)
《我向你们的良知呼唤》读后感
《我向你们的良知呼唤》是1990年何新在北大的演讲。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演讲的背景。演讲注释中提到当年6月4日曾发生某个事件,因而学生对他来进行政治讲演有抵触情绪。关于具体是什么事件查不到详细资料,根据上下文推断应该是有过一场受到美化过的西方观念煽动的**。根据记录,演讲过程大概如下:
由于刚刚发生事件,听众对“替国家说好话”“有不良传闻”的何新前来演讲大多觉得不合时宜,普遍有抵触情绪,开场时场内便嘘声一片,整个开始部分学生几乎都在与他唱对台戏,但是随着他把自己受害者的一面和不屈求道的一面展示给听众,又“危言耸听”的说西方国家企图“借你们的手,拆碎中国,灭亡中国”时,他尖锐的言论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学生逐渐把对他的仇视放到一边,显得感兴趣起来,都想听听他还会说出什么。当他说“如果有人说何新,你给我滚蛋,我们根本不想听你讲任何话。就请举起手来。超过全场人数的50%,我马上夹起书包滚蛋!”时,除有十来人离席,剩下的就都是愿意听他讲话的人了。之后何新侃侃而谈,回击了对自己的诸多人生攻击,澄清了关于自己的谣言,并讽刺了 “大混蛋说的话都是错的;何新是大混蛋;何新是错的”三段式逻辑的可笑,“有人不希望我说话”的言论也让人明白**和游行等活动背后不只有热情,还可能有着某些阴暗的企图。到结束时,其独到的见解得到了认可,赢得了听众们的掌声。
对何新其人,这篇文章以前我并没有任何了解。从这篇演讲的表现来看,他还是比较诚恳的。在我所感觉得到的范围内看,当今天大多数人已经不觉得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爆发后尤甚。发达国家所宣扬、所推崇的一些理念越来越像烟雾弹,比起他们时时自我标榜的将自由民主传遍世界的正义使者形象,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们假公济私,喊着漂亮的口号做着不知道打着什么算盘的事情的另一个面目。如果今天有人在人前说美国哪都好,中国哪都不行,会被人认为言过其实而被人笑作“美分”。所以这篇演讲放到今天,似乎有点见怪不怪了。然而这正说明了这篇文章的正确性:何新在25年前义愤填膺说出的用以醒世话语,25年后并不是为人耻笑的东西,变成了不足为奇的普遍认识。所以即使我读他的演讲时,觉得他对自己的见解有那么点敝帚自珍、煽动性内容稍微有点多,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有自己的思考,也比较冷静清醒,看到了当时人没看到,但是后来人基本认同的事情,是个“预言帝”。虽然染指政治的人就要有不怕**的勇气,我不知道何新是否有后台,但是根据问演讲里“不是党员”的说法,至少他在政治的权利系统里不是身居高位的,这样的他是很难保证自己在遭受打击时不会有最坏的结果的,因而站在风口浪尖确实需要比政客还要大的勇气的。从他的言论看来,他也是来讲道理、讲实话的,而不是以政治立场为基础说话的。不过谈的到底还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问题,他也不因为尖锐就刻意回避,对支持或反对的政治性集团含糊而谈。所以不管其说法令人同意与否,其内容是否无懈可击,至少其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读完之后,还是有给我思考的地方的。何新的演讲很有力度,“警惕一些国外传进的思潮,主张西化的人有目的不纯的,也有想法不成熟无理取闹的” “不要盲信,要有主见,要爱国,自己国家才是自己的归属”等等言论无可置疑是值得思考的。刚读完时,我觉得“照这样说他人宣扬的主义主张,即使看似十分诱人或者有理有据,也不能排除它是糖衣炮弹的可能性,那么怎么判断该相信什么呢?”标榜着“热爱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国家,为之着想“的话语未必逃过此列,即使真正热心为国的人也未必不会被误导,而这时如果还做“打不垮的人”反而是有害无益的事。那么想要避免走错路,除了让自己的判断力变得足够强以外别无他法。然而我并不像何新那样见多识广,能够凭借各种可靠的资料和人生阅历分析出真知灼见的。从个人体会看,我很多时候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感觉自己只能看到两方宣扬自己、批评对方的远景,有时候信息真的真假难辨,让人看不清问题的核心本质。在谣言满天飞、言论繁杂、言论门槛低,言论者实际的身份立场又容易隐藏的网络平台上,这种感觉更加明显。不过我又想,这篇文章虽然并没有彻底解答“如何辨别”的问题,却展示了“做到正确判断”可能性。如果对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对古今历史足够了解,想法足够清晰,为国为民的感情足够纯粹,是看得出真正对国对民有利的是什么,有害的是什么的。我们不能因为是非难辨就干脆置身事外,不能放弃思考,而思考的高度如果足够高,就确实能想的更对、更远。这是本演讲给我最大的启发。
第二篇:记者,我向你们致敬
交通安全的知识可不少
502 鲍胡凯
下午,我在马路上看到三个小学生头上戴着头盔,手上拿着盖子上带有小洞的、里面装满了水的水瓶,肩上背着带刺刀的玩具激光枪,另外,每人还带了一包子弹。他们正在马路上玩打阻击战的游戏。
我看到了,连忙过去劝阻他们,我对他们说:“不能在马路上打阻击战,这样会很危险。”不料他们不但不接受我的劝告,反而还反驳我。他们其中的一人还把我一推,愤怒地对我说:“我们玩游戏关你什么事?更何况我们也不认识你,你凭什么命令我们不能在马路上玩?”另外两个人也跟着说:“凭什么呀!”那个推我的人对其他两个人说“:走,我们去打阻击战。”
我由于担心,就跟在他们后面偷偷地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被摩托车撞到了。因为他们三个人拿着水瓶互相喷,结果他们喷的水注喷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人的眼睛,那个骑摩托车的就情不自禁地用手揉眼睛,这样,摩托车就失去了控制,不由自主地乱撞。结果,就撞到了他们其中的一个。
如果他们不在马路上玩游戏,这个悲剧也就不会发生。我想告诉所有的小伙伴:“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教师评语:小朋友在马路上玩游戏是很危险的事,同学们看了你的这篇作文,一定会提高安全意识。
悔
恨
502 桂兴军
火,大家并不陌生。人们用它来烧熟食物、取暖、照明„„人们的生活与火
是分不开的。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如果疏忽大意,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在这方面,我就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
在前年农历七月初九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在一家商店里闲逛。不知不觉间,我看见一个冰柜冒烟,我猜想一定是内机起火了,否则不会冒烟的。可我却没有提醒店主让他检查检查,而是被店里的一个狗熊娃娃吸引住了„„
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我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叫了一声:“店里起火了,大家快逃呀!”这时,我才猛然想起刚才冰柜冒烟的事。可在当我回头的时候,我惊呆了,店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店已经成了一片火海。这时,我已顾不了想许多,和其他人一起迅速逃离了火场„„
晚上,我在看“天天直播”的时候,了解到那场火被消防队员及时消灭了。不过,其中有两位消防队员受轻伤,而那家店老板的财物却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听到这里,我心痛到了极点。如果我早点提醒店老板,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唉,真是悔之晚也!
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火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们的疏忽大意而酿成的。因此,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安全用电、用气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用电取暖后,一定要关闭电源,做到安全警钟长鸣。如果突发火灾,不要慌张,要冷静、镇定,及时拨打火警电话并做好自我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减少火灾的发生,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让我们远离无情的火灾吧!
教师评语:本文通过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有关火灾的事,提醒人们时刻要注意安全。这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宣传安全教育的佳作。
美与丑
602 丁梦婕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向往美,追求美,渴望建立一个只有美而没有丑的世界,这恐怕是幻想中的天国了。在这个世界,有美丽的蝴蝶,也有丑陋的苍蝇,有芳花,也有毒草,给人喜悦,又带有遗憾。
美与丑总是形影不离。看,兔子虽然善良,却又弱小;老虎虽然勇敢,但又太凶残„„历代名人中也有此类情形,如,庞士元面丑而心智,张易之面秀而心恶„„可见,人人皆有美与丑。
而美有内心美与外表美,丑有内心丑与外表丑。当然,宁可不要外表美,也要内心美;宁可外表丑,也不要内心丑。公园里,风度翩翩的男士摘下一朵花献给情人。他是美还是丑呢?答案是貌美心不美。那每天早起的清洁工一身朴素,貌不惊人,脏兮兮的,但所到之处却是一片洁净。这是美还是丑呢?答案是貌丑心,是真正令人敬佩的“美”。
大家一起做一个内心美的人吧!即使你的外表丑也没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美的心灵,那么世界将处处充满美
教师评语:没有想到,小小的你,对美与丑却有如此深的认识,真是让老师出乎意料,这也许是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和博览群书的结果。你有帅气的外表,相信你的心灵一定会更美!
我喜欢的一句话
402 张媛媛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这是我读了《龟兔赛
跑》后才喜欢它的。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比赛跑步,兔子一下就超过了乌龟,兔子跑到了一棵大树前,连乌龟的影子也没看到。心想,乌龟爬得真慢啊!我在这休息一下吧!
乌龟一步一步地往前爬,过了好久,才来到兔子面前,它也想休息一下,可是它没有休息,继续向前爬。到了中午,乌龟终于爬到了山顶,就坐在山顶上等兔子,等了好久,兔子睡醒了,它回头看看,没有看见乌龟,就自言自语的说:“乌龟爬得真慢啊,到现在还没有来,算了,我还是在山顶上等它吧。”就飞快地向山顶跑去,到了山顶,兔了看见乌龟已经在山顶上等自己了,兔子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比赛结束后,兔子很后悔。它想:如果我当初不睡觉,继续向前跑,就不会让乌龟得冠军了。我以后要向乌龟学习,时时刻刻都要谦虚,不能骄傲。
我们也要学习乌龟这种谦虚而又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骄傲。不然,后果就会和兔子一样。
教师评语:本文写出了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写出喜欢它的原因。原来是通过一个故事喜欢它的,自己还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启示。相信这个启示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者,我向你们致敬
502 周晓馨
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的变迁,是新闻的责任,是新闻记者的追求。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个记者节,谨向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永不停歇、追逐新闻的记102 者们致敬!
同学们一定认为记者这项工作是很容易的,可是你们知道吗?记者这项工作也很困难呢!
当有的记者正在享受休息时间时,可一有地方发生了新闻事件,记者就会快速地赶去,争取拍到最精彩的画面。就凭这一点,记者们,我向你们致敬!有的记者为了拍到走基层画面,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最真实的画面。有一期节目中记者为了拍到新疆的同学走悬崖上学的画面,也赶往了那里,进行实地拍摄。就凭这一点,记者们,我向你们致敬!
还有的记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社会,为人民着想,令我敬佩!我最佩服的是葛昌秋大伯伯。作为一位记者,他时刻不忘恪守职业道德,在立足岗位上不断追求的同时,他牢记社会责任,全身心投入时代生活,把青春、智慧、汗水、爱心都奉献了给社会。葛昌秋大伯伯为了让在唐山大地震中受伤的患者们能看到唐山的新变化,他组织了“轮椅攀山看唐山”的活动。让青年志愿者帮助患者一起去看看唐山的新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却让很多人开心不已!他处处关心社会,提出宝贵的意见。当然了,像葛昌秋这样优秀的记者,不止一个,就凭这一点,我向你们致敬!
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女摄影记者王璐在采访时,说“像男人一样投入工作,像女人一样感受生活,这既是责任,也是幸福!”
是啊!记者是多么伟大呀!在即将到来的记者节前,我衷心表扬伟大的记者们,你们真棒!你们把生命、生活投入了这项工作,相信社会也一定会感谢你们的!我也要对那些为了工作而牺牲生命的记者说:“你们用你们的行动来向我们证明了你们有多么热爱工作!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
教师评语:在第十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小作者带着敬佩的感情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各类记者致以了最诚挚的敬意,尤其是树立了葛昌秋这样一个优秀的记者形象。好的习作就是来源于对平时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学会感恩
502 钱淑琪
我们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我要感恩爸爸妈妈,是他们让我来到了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从孩子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自己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作为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珍爱老师的劳动成果,专心听课,认真作业,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谆谆教导。关心学校的今天和未来,维护学校荣誉,用我们的行动为学校增光添彩。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恩社会给予的一切,感谢大自然,给我们一片纯净的天空,让我们自由成长„„,我们要关注弱势群104 体,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还应该感恩自然,保护环境,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张纸。
在生活中学会感恩,这有多难呢?不难!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学习感恩,做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
教师评语:说起感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感恩父母或老师。本文的小作者却能够开阔思维,不仅想到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还想到了感恩社会,实属不易。文章的层次非常清晰,由小及大,由点及面。
第三篇:《致良知》读后感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致良知》读后感,欢迎阅读。《致良知》读后感篇1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致良知》读后感篇2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读后感篇3接触《致良知》也是从这开始有所了解阳明先生,刚开始学习《致良知》时不看好此书,觉得无甚用处,之后为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从而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师傅为我们传经送宝。
《致良知》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阳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与净心”思想学说。其中写道“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读到此时,想起我们做团餐,想到我们中快餐饮,我们中快餐饮已有24年的发展历程,想到公司计划用77年时间成为有崇高感的伟大公司,我想我们公司成为伟大公司也一定会创造优秀的文化,各级员工对成为伟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阳明先生的明心与净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我们广大员工也一样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让自己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净心”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不明和贪欲去除的越多,建设心灵品质就越高,开发心灵宝藏就越多“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没有明心,净心就没有动力,没有净心,明心就无法深入”读到这时深深给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须做到明心与净心为一体,也希望公司广大员工做到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公司各个部门各级员工真正是为自家孩子做饭菜一样充满爱心的工作,真心用母爱做服务,用良心做食堂,让我们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领团餐潮流,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与空话。
言有尽而意无穷,衷心祝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公司。
《致良知》读后感篇4“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活着却已死去。
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王守仁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致良知》读后感篇5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标,因为良知是人的本来状态,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让良知指导人的所有行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离开红尘人世,那样修的只是空禅。致良知的路径就是事上磨练,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时如此,静处时也是如此。
而具体如何致良知,个人感觉是一个三部曲的过程:
1、觉知。
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只有先保持觉知,才有机会去致良知;
2、体验。
对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觉知后,要深度体验,体验其发生过程,越细越好;
3、转换。
在体验后,转换到良知状态,让良知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可能会用到意志的作用,但这时意志发挥作用是有体验在先,因此就不会是“执著”。
个人感悟,与同道交流。
《致良知》读后感篇6当我认真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量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掌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过、责善"。如果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断修正自己,改恶从善,去除心中之"贼",我们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守仁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总之,我们要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致良知》读后感篇7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致良知》读后感篇8通过读《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对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在他多篇文选中都有非常精辟细致的论述,我想认真读懂原文的也会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别人说怎么学,怎么精进,我总是回答说要靠悟性,这样的说法与阳明先师龙场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罢了明显不符,但反过来说,圣人之慧又岂是人人易得的?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至于阳明汇,我还是会推动的,形式会有所变化,此生传播阳明心学之志不变,但是经过这段时间致良知小组的共修,我发现如果没有同频的学习进度,就算有线下交流的机会,也不会有什么质量,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想还是先从共同学习一段时间开始。一期全部有书的明粉我建个致良知学习群,对着书,我为大家做学习计划看板,及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动能激励到一些明粉们,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其实,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阳明心学自媒体的中国第一人,用自媒体的方式,让时间来见证“致良知”能否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为神奇,来验证阳明心学“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种伟大而神秘的能量。
《致良知》读后感篇9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看待,可事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猛攻也能窥得一二。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标,付诸实践,才是正途。
《致良知》读后感篇10在学完《致良知》后,竟时时有被电流击中之感,真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其实仔细想想,所有人的财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创造的,譬如一棵果树,它的茁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灌溉、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则,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边的人,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自视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着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说工作态度却是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活着却已死去。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致良知》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1.致良知的读后感
2.致良知读后感
3.致良知读后感7篇
4.良知
5.良知的作文精选
6.800字:良知
7.良知与金钱作文
8.良知在上美文
9.知识与良知作文
第四篇: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致良知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致良知读后感
读完《致良知》之后,我觉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守仁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活着却已死去。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篇二:致良知读后感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过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之前120天的学习只是起点,致良知的修习没有终点,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篇三:致良知读后感
当我认真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量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掌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过、责善"。如果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断修正自己,改恶从善,去除心中之"贼",我们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守仁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总之,我们要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篇四:致良知读后感
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第五篇:呼唤读后感
呼唤读后感
当我次翻开杰克?伦敦的巨著——《野性的呼唤》时,那首凄凉而极富哲理的诗便深深地打动了我:“风俗的链条锁不住游牧部落跳跃的古老渴望;寒冬萧条,沉沉睡去,野性将唤醒凄厉的诗行,呼唤读后感。”整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只叫巴克的狗的悲惨而令人激动的经历它逐渐回归到原始野性状态的故事,而作者并将它的遭遇讲得如何惊险离奇,只将它摆在多样的狗的群体中,在那个群体中它品尝到了真正的狗的生活,而作者便适时地在插入了巴克内心的野性的呼唤及复苏,愈加清晰直到暴发。在它刚被拐卖时,它总是渴望回到原来的家,可每当它见到买下它的酒店老板,“每一次发自喉头的喊叫声都变成野性的咆哮,”而这只是根植在它内心的野性的首次而微小的展露而已,它的个主义用棍子教会了它如何服从,巴克选择了承认失败但不垮下,这也只是本性告诉他的适者生存而已;跟随个主人,它来到北方,它努力学会了许多生存的,开始退化,具备了最原始的狗的特征,“长期潜伏在他身上的自然本性又复苏了”祖先们把“古老的生活注在他体内”旧习性重又回到他身上,于是,“他仰起头,冲着星光发出狼的长嗥……”时,它的本性,野性已回来了,这是生活使然,接着,巴克的统治欲上升,它的狡猾、奸诈,使它狗队的首领,从而了它原始的欲望,它的记忆中,“它更为清晰的是因遗传而来的记忆”……退化的原始天性。
本性的复苏,在作者笔下循序渐进自然的使得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让人欲罢,也正是这缓慢而有序的过程,使得呼唤而深远,使人不产生某种联想,想探究的本性,并想面对它,读后感《呼唤读后感》。
生命是矛盾的,世界是的。它有奸诈,也有忠诚;它有文明,也有野蛮。可是,这的人生,人生正而多彩,而灿烂,而生生不息……。
《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TheCalloftheWild)是作家杰克·伦敦于1903年发表的著名小说。故事叙述一名叫巴克的狗历经磨难,最终回到了自然的野生环境。小说十分畅销,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发展到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巴克是一条硕大无比的杂交狗,它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出来并卖掉,几经周折后开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为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懂得了狡猾与欺诈,后来它自己将狡猾与欺诈发挥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经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它最后终于确立了领头狗的地位。在艰辛的拉雪橇途中,主人几经调换,巴克与最后的一位主人桑顿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这位主人曾将他从极端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来,而它又多次营救了它 的主人。最后,在它热爱的主人惨遭不幸后,它便走向了荒野,响应它这一路上多次聆听到的、非常向往的那种野性的呼唤,并且成为了狼群之首。
虽然巴克只是一条狗,但是它艰苦卓绝的生存道路,反映了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中的个人奋斗的真谛。这也是当时处于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社会所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达尔文的自然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选择观。作者向我们揭示,在生存的道路上,在险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只有精英与超人(如小说中的巴克那样的物种)才有生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