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6:3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第一篇: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7.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模拟试题】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4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2分)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2分)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2分)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3分)

《拔掉那颗蛀牙》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中的“蛀牙”指什么?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地位尴尬,滋生仇恨——疏远亲情,充满仇恨 ——()——()——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晨(刘白羽)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

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新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

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建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第①段依次描写()、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第二篇:初二语文记叙文写作

福布斯教育7071313初二语文2012-07-19

初二年级语文记叙文写作

——味道与亲情

例文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

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构思:

内容

中心——

材料——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开头:

主体:

结尾

过渡与衔接:

开头

主体

结尾

结构写作手法

第三篇: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语文阅读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9——23题。(14分)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9.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3分)

20.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3分)

21.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234567-

第四篇:初二记叙文阅读训练3

阅读训练: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娃儿,种庄稼也得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根据上文填空:

(1)文段是运用第()人称来叙述的。第3--10段是按照()顺序来记叙的。(2)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人物描写方法。2.第10段中画线句子只运用了那两种表达方式?

3.简要概括:文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些内容是详写?

5.你是如何理解文题“父亲的眼神”的?

仰望母亲

大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氲让我去联想,去感触。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根据2008年3月7日《浙江日报》徐卫卫《仰望母亲》改写)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1)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2)你看外面的大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

2.“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3.仔细阅读第②至第⑧段,请写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5.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摘录其中的一条,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示例】

材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

分析:运用这一材料,写出了作者与史铁生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6.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仰望母亲”为标题? 参考答案:

1.文段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第3--10段是按照(顺序)顺序来记叙的。(2)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人物描写方法。画线句子为:(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2.第10段中画线句子只运用了那两种表达方式?画线句子为:(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记叙,描写。3.简要概括:文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不想学习,父亲用实践证明做任何事如果不用心都不会做好,用一个眼神激励了我,鞭策着我。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些内容是详写? 略写:我的后期生活

详写:夏日的炎热、父亲、我的心理、)环境、人物

1.(1)指平和,突出表现了母亲对于死亡的坦然和达观。

(2)指像晴天一样开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母亲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2.世上的母亲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母爱却是相同的。

3.作者从听到老母亲谈及身后之事时的突然、惊讶;到被母亲的平静和达观所感染而理解;到祈愿母亲过好每一天。

4.参考示例l: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运用这一材料,对比引出“我”的感受和自己的母亲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示例2:引用孔子的话,总结评价母亲的智、仁。

5.第一,我坐在小凳上,要仰起头看母亲;第二,母亲精神品质的高大,须仰视。

第五篇:初二语文标点符号专项训练

初二语文标点符号专项训练

命题:丁莹

审核:印玉美

一.知识梳理: 1.问号:

①选择问句,句中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②连续问句后均用问号。

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③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

领到新书了吗,那几个刚来的同学?

④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没有疑问语气,句末不可用问号。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⑤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

野豆角花,谁不认识!2.冒号:

①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引起下文。

“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

②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想法”等词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

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③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他们热衷的话题:足球。

④转述的话(间接引语)不能用冒号。

老师说过,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⑤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⑥引文不独立,不能用冒号。苏轼《念奴娇》词描绘了长江:(冒号去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⑦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这一点。⑧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就是、即等)同时使用。

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

⑨“XX说”在中间,话在“XX说”前后,不能用冒号,用逗号。⑩同一句话内一般不能有两个冒号。下句中的冒号应改为逗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改:为,)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改为“,”)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3.引号:

①表直接引用(引号里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②表特定称谓

③表强调突出

④表讽刺、否定

⑤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等

Ⅰ。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我们就叫他‘小诸葛’吧!”他提议道。

Ⅱ。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我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Ⅲ。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Ⅳ。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如:三峡工程、京广铁路 “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Ⅴ。对句中某个词进行强调时,该词上要用引号。

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引发如此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4.省略号:

①并列的词语,至少先列举三个以上后,才可使用省略号。

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开头……

②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并用。5.顿号

①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②顿号不能与“和”“或”同用。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去掉)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③多个并列词语,最末两个之间用连词连接,不用顿号。晚会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合唱、相声、(去、改为和)杂技。

④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到诱人的香味。

⑤较长的并列成分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流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陶醉了。⑥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⑦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表确数时必用。⑧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6.书名号:

①主要用以表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活动名、栏目名不用书名号,用引号)

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

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应改为引号)②、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

如: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③、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中国工人〉发刊词》

④、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如:《荀子·劝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7.分号:

①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②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8.括号:

表示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常放于句号逗号后,表示句子的完整。他一般晚上都待在家里(周日除外)。二.实战演练:

1.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B.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C.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 D.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C.怎么可能这样?你说的?没搞错吧?有没有再调查?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吧?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D.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往往通过表情、身姿等非语言因素(俗称身体语言)传递信息。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晚年曾写过一篇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

B.保尔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C.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D.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明确要求省部级干部“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B.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C.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D.母亲的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小桥上了。C.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D.他看上去才十七、八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7.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B.“郭青建是我们蓬溪人学习的榜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代文益说:“我们一定要让蓬溪人永远记住这个骄傲!” C.“这是怎么啦?同学们。”张老师一进门就问。D.游客走进“神奇遂宁”,亲身体验“拜慈善观音,漂中国死海,赏国宝宋瓷,游观音圣湖”之旅。8.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有谁会有闲心关怀一颗古藤罗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C.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D.就像奥兹国的男巫师里的锡皮人,我觉得所有的关节都需要加油。9.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B.我们不久就会看到:我们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C.《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D.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高山,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10.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傣族人最隆重的佛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

B.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C.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D.至于下一个星期天到哪里去参观?大家好好商量一下。1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一二两排的同学准备活动。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D.我心中闪过了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B.专家们正在研究这座千年古塔将怎么修,周围近百株古树将怎么办?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D.诗人刘禹锡看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景,不禁发出“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感慨。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吧。B.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如水,亦有欧阳修的夜读之凉。C.他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首长的变化多大啊!D.保尔用不平凡的一生演绎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是真的没有听到我的话呢?还是故意装作没听见?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的恋歌。C.荷塘涌现出一股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A D.“我喜欢孩子们,”月亮

说,“特别是那些非常有趣的小不点们。” 1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遗像不到的收获。

B 在飞机翱翔于蓝天之前,有谁相信人类能在云海漫步?在电话诞生以前,有谁相信远隔千里能够自由交谈?然而,无数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C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是任其自然发展,还是从“过”中吸取教训,变“过”为前进的动力。

D革命者发出了“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的誓言。

标点符号答案

1.C ?改为。

2.C(A.:改为,B.四书五经不加书名号

D.后两个、改为,)3.C(欣赏后面的,改为;)

4.C(两个?改为,)

5.A(。移到”后边)6.D(顿号去掉)

7.A(B.:改为,C.?改为,句号改为问号

D.第一处引号去掉)8.D(奥兹国里的男巫师加《 》)

9.C(书名号改为引号)

10.B(A.开门节和关门节加引号

C.书名号改引号

D。问号改逗号)11D.(A.一二之间加顿号

B.问号改逗号

C.等和破折号重复)12.D.(A.句号移到括号外面

B.问号改句号

C.二四逗号改分号)13.D.(书名号改引号)

14.A(第一个问号改逗号)

15.B(A.窄后用分号

C.问号移到括号内

句末用问号

D.感叹号去掉)

1.C ?改为。

2.C(A.:改为,B.四书五经不加书名号

D.后两个、改为,)3.C(欣赏后面的,改为;)

4.C(两个?改为,)

5.A(。移到”后边)6.D(顿号去掉)

7.A(B.:改为,C.?改为,句号改为问号

D.第一处引号去掉)8.D(奥兹国里的男巫师加《 》)

9.C(书名号改为引号)

10.B(A.开门节和关门节加引号

C.书名号改引号

D。问号改逗号)11D.(A.一二之间加顿号

B.问号改逗号

C.等和破折号重复)12.D.(A.句号移到括号外面

B.问号改句号

C.二四逗号改分号)13.D.(书名号改引号)

14.A(第一个问号改逗号)

15.B(A.窄后用分号

C.问号移到括号内

句末用问号

D.感叹号去掉)

1.C ?改为。

2.C(A.:改为,B.四书五经不加书名号

D.后两个、改为,)3.C(欣赏后面的,改为;)

4.C(两个?改为,)

5.A(。移到”后边)6.D(顿号去掉)

7.A(B.:改为,C.?改为,句号改为问号

D.第一处引号去掉)8.D(奥兹国里的男巫师加《 》)

9.C(书名号改为引号)

10.B(A.开门节和关门节加引号

C.书名号改引号

D。问号改逗号)11D.(A.一二之间加顿号

B.问号改逗号

C.等和破折号重复)12.D.(A.句号移到括号外面

B.问号改句号

C.二四逗号改分号)13.D.(书名号改引号)

14.A(第一个问号改逗号)

15.B(A.窄后用分号

C.问号移到括号内

句末用问号

D.感叹

下载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范文模版]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以人物为线 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以事件为线 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作......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 完成下列各题。 ——————————————————————————— 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1.全命题作文 文题:暖流 要求;文章要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富有真情实感。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 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

    高一记叙文训练

    高一记叙文训练一、知识讲解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就是说落笔之前首先要考虑立意问题。“意”即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一(真情实感作文) 张湾一中 张秀荣 1.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 2.作文中说话要真实实在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教具:多媒体平台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叙文阅读训练

    记叙文阅读训练句段的作用:一、思考角度1、结构2、内容二、作用(1)开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领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1、开篇点题.2......

    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写人、写事、写景来反映生活。记叙文写作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⑴、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相结合进行训练。指导学生......

    记叙文作文训练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1.全命题作文文题:暖流要求;文章要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富有真情实感。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