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刘邦

时间:2019-05-13 06:1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刘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刘邦》。

第一篇:我眼中的刘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行,奈何负重太大,马跑不快,于是刘邦数弃子女,然而夏侯婴又数次救起刘邦的儿女,以至于刘邦差点杀了夏侯婴,还好最后成功脱险。对于刘邦弃子这件事,世人多诟病,觉得刘邦太过心狠,连儿女都可以抛弃,不过也有人分析觉得刘邦此举正是为了救自己的子女,也是为了兄弟之义,不管事实是什么,这都成了刘邦的一笔不良记录。

他的流氓本色则在于项羽欲烹太公这件事。此事发生在汉四年十月,当时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坚守不战,楚军的粮道又被阻断,项羽在情急之下就打起了手中人质的主意。他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上面,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结果刘邦说,我和你“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把你爹给煮了,就分我一杯肉羹吧。后人常以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作为刘邦流氓本性的描述,可是对刘邦来说,实属无可奈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能做什么,他只能忍着心痛去说一些看着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两军对峙,如果他因为自己的父亲妥协了,那么以往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或许接下来被烹的人就不止太公一个人了。人们只知道去指责他,如果换一下位置,又能做出什么更合适的举动呢?身临其境的话,还不是要妥协,或许还不如刘邦表现出来的轻松潇洒一些呢。

刘邦的背信弃义则是由于鸿沟议和之后,刘邦不顾两人的约定,追杀项羽。刘邦在这件事上的确做得很不人道,项羽已经按照约定归还人质,刘邦也理当守约。不过,从历史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刘邦奋斗那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独霸天下吗,现在解决了最后一个人质问题,不再存在投鼠忌器的麻烦,战争局势又是汉强楚弱,消灭项羽是应当的事,此时消灭项羽是最佳时机。不过不论怎么看,这件事终归是刘邦理亏,是他背信违约了。

不过,刘邦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刘邦在召开庆功大会时曾经自己总结了为何自己会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天下的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心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是的,刘邦胜在他知人善用,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最终还因为猜忌,被拙劣的反间计迷惑,疏远了范增,让那么一位谋士最后悲愤而死。项羽的政治能力太差,刘邦的政治牌则打得十分出色,所以,刘邦完胜项羽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纳谏,不怕没有好的谋士,不怕没有好的建议,就怕领导不会决断不会采纳。而刘邦在纳谏这方面非常出色,他知道自身能力不是很足,所以总是很认真地去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张良,还是郦食其,或者是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人士,刘邦很多次靠着善于纳谏化险为夷,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

记得以前说刘邦时,我说他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就一流氓,要不是靠着手下人,怎么会成功呢。可是,殊不知,这个靠下面的人可是有着大学问的。在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好各级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艺术,知道谁适合干什么,适合和谁一起干活这些都是很需要能力的。而且你还要在当时的战争中,保证下属对自己绝对忠心,如果这个处理不好,在紧急关头如果被下属出卖了什么的,说不定直接就一命呜呼了,更不用说什么雄心大志了。所以说,刘邦真是一个很出色的领导人。

还有刘邦的悟性很高,战争刚开始时,他很多东西都是不懂的,譬如说拿分封这一方式去玩政治,但是他悟性很高,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这一技能,他的军事才能虽不及韩信项羽,但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他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不然,英布叛乱时也不会害怕高祖亲征了。“沛公天授”也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刘邦被称为小人,但他却做了很多很大气的事,譬如他和项羽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得人心的地方在于,他愿意和属下共享成果,有人就说过,虽然刘邦为人傲慢,项羽为人仁厚,但是打下城池来,项羽就死守着不给手下一点甜头,但刘邦就愿意让手下去品尝胜利果实,想想那些将领们,他们累死累活的,图啥呀,不就是图个荣华富贵,图个成功吗?刘邦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所以他更好地得到了手下的追随。

刘邦这个人很能忍。他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英雄,是急脾气,项羽不会甘于忍气吞声,但是他刘邦能。为了最后的胜利,他装孙子,不管什么,他都忍了。我们都知道鸿门宴,按照当初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即使要称关中王也无可非议,但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就不要想公平,他只能低下头,只能说自己先入关就是为了替项羽打点一切,以一时的低头换来了后来的胜利。他出入关时,迷失在秦宫的富丽堂皇中,想要去享受那些繁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但是樊哙、张良及时点醒了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形,于是他忍了,封好府库,退驻霸上,想想连范增都说,刘邦为人贪财好色,但入关后财物不贪,美色不近,说明他野心勃勃呀。他的忍功得多强。还有很多事,刘邦都忍了。

刘邦的大度,刘邦的善于纳谏,刘邦的果断,刘邦的与人同利,很多很多,造就了他的成功。虽然他的名声不好,但纵观历史,他从未做祸及国家利益的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他的汉朝是个值得骄傲的朝代,而我,也以身为汉人而骄傲。

第二篇:重读刘邦(推荐)

《重读刘邦》读后感

景德镇市第一小学李丽英 中国历史上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刘邦是个无赖,除了吃喝嫖赌,好像会的也不太多,就是爱交朋友,著名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就是那个时候结交的狐朋狗友。这说明,位子决定脑袋。在小小县城里,像萧何这样的大才子,还不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吏?但就是他辅佐了刘邦,开创了大汉天朝。还有韩信,刘邦认识他的时候,他仅仅是在项羽帐外手拿着戟看门的人,被张良相中后,指挥千军万马,打败项羽。我想,当时项羽打死也不会相信,他军中一个小小的看门人竟然有如此大才,并且是要了他老命的大才。

刘邦一开始也不会认为自己能当皇帝,史书上写的那么神乎,说他妈一怀孕就知道是龙种,其实是在迎合胜利者。那个时候谁敢说自己的孩子是龙种,要与当今皇帝争天下?那不找死嘛!但刘邦从小就有不凡的梦想,总是守着人数他大腿根内侧72颗黑痣,来说明他的命是老天眷顾的。且不说这动作是多么的恶心,但一直坚持梦想,并且努力的去实现,这点是成功者永远不变的特点。

刘邦会用人,所以,他麾下有那么多的良才,也就是用了这么多的良才,他整个团队的实力大增,并且实现了霸业。我记得当年在制药厂的时候,营销经理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当区域经理,既要有霸气,也要有匪气,这好像说的就是刘邦。刘邦有霸气,否则无法成就霸业,但他同时也有很多匪气,即利用知识分子,又侮辱知识分子,让清高的知识分子无法清高。他遇到自命不凡的,先来个下马威,然后再启用,这就是管理之道。

刘邦当皇帝也是逼出来的,他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下一个时

间段自己的命是否在还属于未知呢,还怎么当皇帝?他当皇帝的野心是一个一个胜利所累积成的。所以,很多做大事的人不会考虑太多,有了详实的计划,勇敢的往前冲就够了。做大事的野心就在一个一个小小的胜利中形成,原来不敢想的事情也敢做了。尽人事听天命,别把后路布置大多。

刘邦是个公认的无赖。人家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膝下啥也没有。所以,他扑通一下跪下来与项羽结拜为兄弟,又扑通跪在他结拜兄弟面前表述忠心。这不能说刘邦懦弱,只是他的政治权谋而已。当他被弓箭射中之后,他为了稳定军心,忍着剧痛指挥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足以表现他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曾经写词来缅怀项羽,说项羽是个大英雄,但是仔细想想,项羽杀人如麻,简直是个恶贯满盈的屠夫,而刘邦是个不忍涂炭生灵的贤君。老天给了刘邦天下也是公平的。

刘邦给我了一个启示,就是做好计划后要大胆的去做,不要考虑太周全,因为老天如何安排自己那是老天的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大胆的往前走,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二,做事必须能容人,能用人,只有身边有更多的能人,事情才能做好。

第三篇:刘邦项羽[范文模版]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

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

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

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

第四篇:论文-刘邦

一个英雄的失败和一个流氓团伙的胜利

前言--楚汉之争,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一.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出身高贵,武艺超群;刘邦出身平民,市井流氓。然而,刘邦一飞冲天,成功坐上天子宝座,统领中原;项羽命丧乌江,含恨一吻江湖泪,以死维护了一个英雄的高贵和尊严。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奈何谁都无能为力。

不过,一位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却输给了一个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小混混刘小,也许逝去的项羽至今都还没想通究竟为什么当皇帝的不是我项羽,而是一个曾经让我瞧不起的市井无赖。所以,乌江边上,项羽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感慨万千,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刘邦可能自己也疑惑不解,吾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可我们不能把一切就这么着全都归于不可测不可知的天意。期间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两人的不同性格„„

二.团队的配合

人们在论及刘邦的胜利时,一定会说刘邦的用人和入秦后的约法三章。在论及项羽的失败时,也一定会讲到项羽的不能用人和入秦之后的坑杀二十万降卒。其结论是刘邦拯民于水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无论是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还是宝座下面的天下百姓,就都皆大欢喜了。剩下的,就是庆幸幸亏没有让那个残暴和不得人心的项羽做皇帝,不然这天下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还在项羽的水火中泡着烧着。

项羽个人能力超群,有着超常的人格魅力,一个屡战屡胜,却在垓下一败涂地。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他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而是他的美人和骏马,这样的儿女情长怎么能夺得天下。在垓下被围,拒绝老翁的过江东的好意,怪罪天要亡彼,自己无任何过错,是时运不好。这样不会检讨自己的人又有何能力成功,真正的成功者,就是能不断反省自己的人。鸿门宴上,项羽的个人荣誉重于楚的集体利益,乘人之危搞暗杀,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非英雄所为,维护了项羽的个人形象和他的决策权,不杀刘邦就是牺牲集体利益以服从项羽的个人利益,对整个集体而言,就是不公正。

英雄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具有较强的独立意志,也因此缺乏合作和协调能力,在以楚为名的队伍中,是只有项羽一个超级英雄的。将士用命,所有人的奋勇拼杀取得的战绩都只能被笼罩和淹没于项羽个人巨大的光环之下。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是项羽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以为致使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流氓是只有当流氓结成团伙是才能形成势力。流氓团伙的头目,通常会有比英雄更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决策和判断上更能听取和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这与流氓的个人能力欠缺有关,刘邦屡战屡败,只能虚心听取意见。在以汉为名的队伍里,是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一大批著名的将军和谋士,汉军将士奋战都能得到各自的光荣。

刘邦虽然一无所能,却又无所不能。他也不是一点本事也没有。亲生父亲被项羽放在案板要挟刘邦快点投降,不然烧死刘邦父亲。刘邦却说:“当年你我在怀王手下结拜兄弟,所以我父亲也就是你父亲,如今你硬是要杀死你父亲还煮了,清别忘了分你兄弟我一杯肉汤”。或许,这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他只有这两种选择。要么投降,自己的远大抱负毁在父亲手里;要么反抗,父亲性命不保。对于整个团伙而言,是以集体利益为第一的,刘邦置个人形象和人格于不顾,虽然会为天下人所不耻,却一定会赢得整个团伙的信任和尊重。刘邦的说下都有哪些人呢?贵族的张良,游士的陈平,县吏的萧何,屠狗的樊哙,拉车的娄敬,强盗的彭越,吹鼓的周勃„„他都一视同仁,充分合理得分配任务。张良会出谋划策,做了谋士;萧何会管家,做了丞相;张良会打仗,做了大将军„„

英雄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具有较强的独立意志,也因此缺乏合作和协调能力,在以楚为名的队伍中,是只有项羽一个超级英雄的。将士用命,所有人的奋勇拼杀取得的战绩都只能被笼罩和淹没于项羽个人巨大的光环之下。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是项羽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以为致使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胜败的关键

很显然,项羽以德聚人,用人也一定是要以德为首的,更象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为道德而战斗,很象是一个靠信念和理想支撑起来的政团;刘邦却是以利聚人,用人是以能力为首要,道德人格是可以不计较的,是以利益为驱动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则更象是一个聚在一起为了打劫和分赃而组织起来的黑社会团伙。流氓结成团伙不是出于感情和理想信念,而是出于利益的目的,靠一个团体形成力量,实施的是黑社会和盗寇式的管理原则,以团伙的整体利益和完成任务为第一,分赃和奖惩必须公平,严格实行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公平正义。

对于刘邦的人格和品质,即使是在最为推崇刘邦的时候,也只是言其拯民于水火,而不推崇其人品。只是后人,奇怪于一个人品低下的人竟然完成了一个空前伟大的事业,觉得似乎不合情理。如果肯定刘邦事业的伟大,也就应该肯定其人格的伟大,这,是人们愿意看到的,可惜,这并不是事实。如果要人们接受项羽的失败,就必定要找出其人品上的缺陷和失败。这是大家能够接受的。

刘邦的胜利,虽非全靠侥幸和运气,有其必然。

可项羽的失败,亦绝非全是因为自身原因,亦有其偶然。

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

总结:生活犹如战争,处处都是战场。当一个人不能运用好身边的有力因素,哪怕个人能力再强,知识再渊博,胜败无可确定,成功不一定就在身边。

第五篇:我对刘邦成功之感想

我对刘邦成功之感想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

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刘邦在位十二年,从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他死后,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的失败教训。刘邦不过是个“井市之徒”,不过是位封建帝王,尚且能够在用人方面独具慧眼,使得楚汉之争占据有利地位。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所谓“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胜败的关键,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项羽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不用贤才怎能治国。所以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招贤良之才的君主,国家必盛。无数历史事实一再证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要想取得胜利或赢得发展,确实离不开人才的有效聚集与善于使用,都离不开人才作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否则有了人才识不得、留不住、用不好,竟也枉然。现代世界早已进入科技时期、步入信息时代,人才使用的好坏、作用发挥的程度、环境保障的条件,俨然已成为人才竞争不可忽视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而这一切,都体现在选人标准、用人机制、激励手段和管理艺术上。如今并不是人才匮乏的时代,可以说,只要具有博大的胸襟、伯乐的慧眼、引才的机制、激才的氛围、用才的环境,人才就可能涌现、就可能辈出。更何况,先辈早有使用人才的经典名言:善于用人者,人人皆为才。

我对刘邦成功之感想

班级:09级建筑室内1班姓名:陆红

学号:200902035323

下载我眼中的刘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刘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

    刘邦性格分析

    一、出身 刘邦完全出身平民,世代耕种,毫无背景可言。父亲叫刘太公(即刘大爷),母亲叫刘媪(即刘大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刘邦这个时候叫刘季(即刘老三或刘老四,之所以有个“或”,是因为......

    我眼中的京剧

    我眼中的京剧 物电113班 尤明海 11223240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种类,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

    我眼中的范仲淹

    我眼中的范仲淹(一) 一千多年了,多么遥远的岁月,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又是多么短暂,就像光阴的火,一闪一灭的距离。历史的时空风云浩荡,曾经显赫辉煌的北宋王朝也不过是在史册上做......

    我眼中的“白衣天使”

    我眼中的“白衣天使” “饭都凉了,别等我了,我这还没忙完呢.....”、“你先休息吧,我要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呢....”、“我要去加班了,你按时来上班哦.......”这是我和丈夫结婚两......

    我眼中的林则徐

    我眼中的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他的“虎门销烟”上,“虎门销烟”可以说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功绩,但是真正了解了林则徐的人......

    我眼中的毛泽东

    我眼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