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6:3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 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4.请学生整篇翻译。

二、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未始

古义 未尝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今义 没开始

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

今义 积累

然后

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 转折连词

于是

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

今义 递进连词

古义 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 更加

古义 拨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古义 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 就是

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 朝

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 志气、志向。

古义 代词,这是 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称奇 始指异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招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成为 余自为像人。

为(表目的)故为之文以志。

(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

有所极,梦亦同趣。

三、问题探讨

1. 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 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 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6.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第二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2)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

三、研读课文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5.五读课文,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6.训练巩固,拓展迁移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5)翻译句子

①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7.课堂小结, 强化能力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译文

我自从为罪人,居住这个州,长久地恐惧。空闲时,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倾尽酒壶(喝酒)而醉。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点惊异它(的奇怪特别)。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伐杂树,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持杯满饮,颓然欲醉,不知太阳落山了。苍茫暮色,从远而近,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来。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游从此开始。

所以写文章来记(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

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自然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永州八记”。他在永州的记游之作,除了这八记以外,还有一篇《游黄溪记》。但是人们从来不曾把这一篇也包括在内,称之曰“永州九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永州八记”前四篇写于元和四年,后四篇写于元和七年,中间虽相隔两年有余,但这次搜奇寻幽却是一次有计划的、前后相互衔接的游览活动,从地域上看,又是集中在永州州治西南一隅的近郊,以西山为中心而进行的。而八记正是这次活动全过程的记实。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一贯,是一个整体,是一组文章。《游黄溪记》写于元和八年,时间虽与八记的后四篇相去不远,但因黄溪在零陵县东七十里,地域既相距颇远,活动也不相连属,所以这篇虽也是记永州山水的名作就单独成篇,而不在八记之列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饱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而且他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而又调动它们都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同时一般地说,都写得比较深隐含蓄,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意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玩味。

“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写道: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这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的色彩啊!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仅写出了做什么,而且写出了是怎样做的。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他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华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出守滁州时,偕同众位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迟缓慢;“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个字,就把“**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的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笼罩《始得西山宴游记》全篇,而且也照射以后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性的气氛之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叙述文字的上面,这是一种表现方法。

作者还常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当中,或者说,他是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从而就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来。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沿波诗源,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例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以后,接着写道: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几句话,其实还是继续写西山之高峻的,不过是笔与情偕,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的成份、更为浓郁的情感色彩罢了。正因为西山“特立”“不与培为类”,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耸立云表,横空出世,所以由山顶举目四望的作者,此刻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广漠无边,横无际涯,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限的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了。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但是,这实在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偶尔的遗忘。“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如果我们把它和篇首这样的叙写联系起来一读,就不难发现在上述境界的深处或背后,仍是一片战惧惴栗气氛。“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于“高爽”处去寻求一时的“旷志”,这本身就原是被“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啊!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前边穷微尽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以后写道: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个小石潭“如鸣环”的水声曾使他“心乐之”,潭中的游鱼也曾使他感到“似与游者相乐”。但是,正如他自己所曾诉说过的那样:“时到幽树好石,得一笑,已复不乐。”及至他坐下来观赏之后,潭上那原是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却一下子变了样儿:由于四面竹树环绕,中间空无人迹,环境是那样的幽静深邃,气氛是那样的寂寞冷清,以至使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因而不得不匆匆离去。景色的变化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地吐露给读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的描绘当中,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这个意境把他悲怆哀怨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最后,作者有时也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发抒他心中的愤慨。不过,他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有时更出以比兴,采取曲说,显得委婉含蓄,而不是率直显露,直抒胸臆。如《钴潭西小丘记》末段说: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前边以小丘的胜景,不幸埋没南荒,无人见赏,隐喻自己“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抱负成空,无辜被贬永州,见弃于时。后边,这个小丘终于碰上了自己,遇到了赏爱它的人,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囚徒般的生活,忧危的处境,迄未改变。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下边的贺小丘,正所以自吊也。这又是从小丘与自己的对比映照中委曲以致慨了。

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下),所见极是。“漫记山水”,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各篇之间,大同小异,甚至刻板一律。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没有雷同一响的一般化的毛病。因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由于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这也就是林纾所说的“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这一点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主人翁是选定了,然而你如果写不出它的仪态丰神、个性特征来,那也终于难免苍白空泛、流于一般化之失的。因而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他的感受和观察所得,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现在他的笔下,使每一篇中的那个“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飞动。惟其如此,他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才篇篇各有特色,才都有最为警策的地方,都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譬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为类”的高峻特立气象,因而对他们究竟是怎样寻道登山的这个时间相当长、活动相当多的过程,就只用这样几句短促而概括的语句,都给轻轻地带过去了:“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等等,更是只字未提,一概舍弃了。下边即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要写西山的高峻特立,但他的笔却一点也未曾触及西山本身,而是全从对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踞高临下、极相望远时所见到的宏阔雄远景象。这样,虽不写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高峻特立亦已然可见。借此形彼,一举两得,其构想已十分巧妙。他对远望所见景象的描写,又用笔极有层次,造语十分精工。开始四句,先总写一笔:原来是分属几个州的地方,此刻却一下子都展现在自己“箕踞而遨”的那张坐席的下面了。可见所见极其广阔。所见愈广阔,则西山愈显得高峻,这是不言自喻的。以下则逐层分写在这极为广阔的视野里所看到的具体景象。“其高下之势”三句,从形体的大小上着眼,那些高高下下,或者是隆起的山峰,或者低下的溪谷,而此刻看去,却“若垤若穴”,像是小小的蚁封或孔穴。“尺寸千里”三句,则从距离的远近上着笔。原来是千里之遥的地方,现在却紧缩在尺寸之间,因而那千里当中纷繁众多的景物,现在都丛聚、密集在作者的眼底,一个也无法从他的视线下逃离和隐藏起来。“萦青缭白”三句,更由近而远,写视线尽处的景象。青,指青葱的山色;白,指白色的水光。四面望去,都是这样的山色水光,所以说“萦”,说“缭”。其外就是天地际合、视线的尽头了。句句都不曾直接写西山的高峻,然而句句却都突出地显示了它的高峻,所以下边接着总结一笔,说“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再加上下文的抒情写意都是依据这一景色特征而展开的,所以全篇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就是集中、突出而具有特殊性的。

记山水而又不是“漫记山水”,能以巧夺化工、穷微入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处处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胜,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样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借鉴的。

第三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难点:两段文字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西山对作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与探讨式学习相结合。

教学思路:作为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进而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疏通文章的意思,体悟作者的情绪与感情,最后在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基础上,达到跨越亘古、沟通情感的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从哪篇文章中来的?你知道它的作者吗?请简介之。(,上此切入)今天我们来学他“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时,多媒体把课题打在屏幕上)

二、请学生范读课文,之后让其他同学看看他的朗读是否有问题。然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全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句,用两个多媒体投影片)

1、媒体投影片之一:

目的:意在提醒学生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明确它是古文阅读理解的钥匙和桥梁,是建立一个古今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必然之路。

四、析文、品读:

(明确:细析文章,是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步骤,同学们应重视于此。用多媒体投影显示问题)

析文 品读

(一)、解题:

如何读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你认为题目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

(学生的理解可能在始得和“宴游”上,允许学生产生异议,引导分析与理解,在比较两词的基础上确定始得的特殊地位。)

“始得”是什么意思?初识、初游

从文中找出带“始”字的句子

(发动学生从文中找寻句子,并引导其说明这些句子在全文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如说不出,可适度延后处理。不必一定道破。)

(二)、分析文段,品味两段之间内在的联系:

1、文章第一段,作者自称“僇人”,说明什么?以此身份到达任上,心情如何?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被贬的第二年,听说王叔文被杀。

(此题的意思在于引导学生对作者心情与感情、情绪的了解,以及此种心态与情感在全文的作用,更深层地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在“永州八记”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恒惴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第一段共有几句?根据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层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层次的分析中细味作者的行动与心态之间的关系,了解此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对以前未得西山之前漫游荒废精力的深刻自责?

这句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写作作引导)

4、第二段,作者凝神注视西山时,心情如何?文中有几句专门描写西山的句子,请找出来。西山的特点用哪个词表达最准确?

西山的“特立”对作者在心理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题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心态的变化的原因,是他的俊杰的才华与西山的“特立”之间的相似性,一个顶天立地,一个超世英才,其气度上的相似性,使作者的身心为之惊喜、为之震悚、为之顿悟、为之惊醒,不能再为自己的身世而沉迷颓废下去了,应该像“特立”的西山一样“不以培塿”为类,把自己的超凡才华发挥出来,为民造福,为后人留下一些可值得品味的美丽的东西。正是在这样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下,柳宗元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游览生活,并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名作“永州八记”。)

5、一段概写漫游生活,一段特写西山之游,从题目上看,第一段好像可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它们两段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生一种新的写作特点:比照和映衬。把过去所学的对比与衬托的方法与此相类推,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内容,并准备一些内容让学生在黑板上加以粘贴,以明确一些内容。)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投影四幅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以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性认识。)

六、小结本课内容:

从第二三幅投影中强调学习古文的必然步骤之一是掌握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情绪;从第四五六幅图中明确学习古文的第二步必须在分析文章的细节问题上加以努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情怀,并与作者在情感上真正达到跨越亘古的沟壑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并把同一时代的作家群的共同心态与迹遇作一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练习,并背诵全文,最好能够完全默写下来。

八、结束全文:投影结束

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本站推荐)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言字词、句式;

3、简略分析第一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齐声背诵柳宗元《江雪》一诗,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没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PPT)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到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PPT)

四、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PPT)

五、作业:记忆生词,预习后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等字词的不同用法。

解题:标题中“始得”怎么理解?(PPT)

一、研习第一段,思考问题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第一段开篇从他处着墨?(PPT)明确: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对永州奇山异水的浏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得不同于以往。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PPT)

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二、研习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

1、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PPT)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

(4)“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字。(板书: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2、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PPT)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3、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内容?(PPT)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追问: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头提问)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

4、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PPT)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总结: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三、写作手法(1)、比照映衬 西山的高峻峭拔: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2)、情景交融

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乐以忘忧。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挺拔与他山形成比照。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存的永州司马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西山之巅,一览雄浑景色,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之中。此时,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3)、前后呼应(PPT)(4)、顶针手法(PPT)

四、课外作业

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第五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首先,我们先检测一下预习情况。

僇人 惴栗 施施而行 颓然 茅茷 萦青缭白 衽席 培塿 岈然洼然 攒蹙 遁隐 若垤若穴 冥合 颢气 引觞满酌 箕踞 斫榛莽

二、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就是被贬永州时所作。

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柳侯祠》 这样的情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中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情况——被贬谪。在我国有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文章幸。柳宗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

四、解题

1、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先确定从文体,这属于哪一类的文章?

明确:游记散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2、对于这类文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

(提示)初中时期,也是柳宗元写的,其中有一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明确:《小石潭记》

3、是,《小石潭记》,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同一系列的文章,他们和另外六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奠基作。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按照《小石潭记》题目的内容,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题目可以简化为《西山游记》,可以这样呢?

不可以,为什么呢?

4、那么我们来看《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西山游记》这一题目多了什么信息内容呢?

始得和宴

5、这两个词分别作何解释呢?

始得:开始获得。第一次游赏西山的美景,透露出意外、惊喜之情。

宴:快乐(提示:宴有三种解释,1、用酒饭招待客人;

2、乐,快乐;

3、安逸、安闲)

四、文言常识

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安,就有不安。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西山之游的。翻译„„

(1)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到 趣,通“趋”,往。(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10)四望如一(四,名词作状语,向四面;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古义:漫无目的,随意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个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顺接连词

5)颓然就醉 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 古义:于:介词,从。是:代词,此,指这次游西山

今义:连词,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7)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8)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4)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一词多义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五、理清思路

第1段: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

谪居永州,漫游诸山

第2段: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六、文本解读

A、游诸山是的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追问)这一种怎样的游玩情景呢?能否有同学能有你的语言或动作来描述一下这8个字。

缓慢的行走,而且漫无目的。是不是这个样子,垂头丧气,毫无兴致,旁边的风景与我无关。所以从这8个字中我们得出柳宗元游诸山是一种消极的,任意的游玩。这样的游玩结构可想而知。能发现身边的风景吗?

“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游玩的醉态是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里的“而”字都做承接的解释,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到了众山之后,作者是为了游玩而游玩。没有看身边的风景,其结果可想而知。“举杯浇愁愁更愁”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

B、游西山的方式是过,缘,斫,焚,穷,攀,遨这7个动词,过是渡过,要穿过河流。缘沿着,路途不好走,斫是砍,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攀说明山高,而且没有平整的路。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路途,并没有影响作者的兴致。可见作者是积极主动地去游玩西山。

C、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D、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E、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回答:为什么西山能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1)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章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下西山

特立(追问:特立二字做什么解释?独特卓立)

(2)为什么特立不群就让作者心情由悲变为喜了呢?(提示,登上西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正因为其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登上山之后眼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的心情就愉快了。但仅仅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老师发现的资料,再来看看西山的特点,作者与西山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都是卓立不群的。西山高出其他的山,是不与培喽为类,而作者是君子,不与小人为类,所以西山是作者的人格象征,作者游西山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1)、西山的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的眼界豁然开朗。(2)、全新的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3)、西山的游玩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F、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G、“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H、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用游其它山水时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七、写作特点

比照映衬

以“未得”的遗憾,反衬“始得”的惊喜

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对比 万物的渺小与西山的“特立”之比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本文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作者借景抒怀,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句式整齐多变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八、总结

作者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把握......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温溪高中王秀珍高一(4)10月24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二】重点难点: 体味......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5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柳宗元(73-819),......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积累文言词汇。4.学会翻译文言文。重点难点:1.重点:(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推荐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推荐5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