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律.悼父杨绪珍老人
七律.悼父杨绪珍老人
杨顺祝
古树垂枝挂魂幡,满堂儿孙跪灵前。几起几落艰辛路,一举一动笑声甜。言传身教人之初,高风亮节慰先贤。夙愿未了乘鹤去,冢前祭奠泪先颜。
家父屋后有两棵千年古树。父亲从互助组初级社起一直担任红石村会计,**年被化为新生地主分子,七九年平反,九四年辞世。
2014.4.18
第二篇:个人简历-杨珍
个人简历
姓名:杨 珍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8.03.10婚姻状况:已婚已育
毕业学校:江苏工业学院学历:大专专业:国际贸易工作时间:5年
籍贯:江苏常州联系电话:132 2255 5990现住址:常州市中心
教育背景:
2004.09-2007.07 常州物资学校(中专)
2007.09-2010.01 江苏工业学院(自考大专)
个人技能:
在职期间获得ISO双证内审员资格证书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以及SAP软件
工作经历:
台湾光宝集团旗下无锡敦南微电子有限公司--行政主管(2006 ~ 2009)
1.招聘员工之筛选,安排,检查证件,初步面试及分配到部门面试
2.与面试及格员工洽谈工资,讲述公司基本概况与上班情况
3.每天跟进人员入职报到手续办理,安排入职人员体检,报到,办理入职手续
4.跟进招聘单登记及追踪,人事档案的建档与归档,签订劳动合同及归档
5.负责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撰写培训文件,讲解公司规章制度
6.针对各岗位要求撰写上岗考试试卷,定期检查上岗证是否过期
7.开发各种招聘渠道,如:网络招聘,人才市场招聘,摆摊招聘,内部招聘等
8.帮助建立员工关系,协调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组织员工的活动
9.协助课长处理生产线上其他事宜
台湾润泰集团旗下便利连锁企业--行政人事主管(2009 ~ 2010)
1.协助经理建立健全公司招聘、培训、工资、保险、福利、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制度建立
2.负责完善公司的招聘、培训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
3.负责公司人员招聘与配置,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级人才的需求
4.执行招聘工作流程,协调、办理员工招聘、入职、离职、调任、升职等手续
5.负责公司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跟进
6.建立、维护人事档案,办理和更新劳动合同
7.负责公司的考勤工作
8.组织、策划公司各类活动,完善、提升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9.利用公司各种有利资源,组织开拓和完善各种人力资源招聘渠道,发布招聘信息
10.组织开展招聘工作
11.完成直接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12.负责常州各门店营业证照、烟草证照办理,年审,缴税,定额发票购买
深圳汇洁集团常州曼妮芬针织品有限公司--商品主管(2010 ~ 2012)
1.负责商品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包括商品的结构、上架、主推及退市计划、和整体的供应节 奏、销售计划的制定,时刻关注货品的进销存情况并定期通报
2.熟悉不同销售渠道的特点,负责与终端营业员沟通,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商品供应策略
3.负责各门店每月根据店铺和促销的推广活动的最终数据的收集、分析,从流量、回头率、转化率、客单价三个方面上对店铺参加和开展的各种店内外的推广活动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向部门经理提交总结评估报告
4.关注上架商品的销售情况,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和页面布局
第三篇:杨在珍事迹材料
“人生在世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记沈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
副所长倪洪林的母亲杨在珍
今年78岁的杨在珍,出生在山东省乳山县,1984年从沈阳仪表元件厂退休。这位农民的女儿,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养成了崇高正直、与人为善的品德,始终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天生一副热心肠。
杨在珍在企业当过会计、管理员、保管员,看见工友有困难,她就主动伸出热情的手,左邻右里有个大事小情,她都热心帮忙。在物质生活相当匮乏的“低标准”年代里,女工朱桂琴丈夫去世后,一人拉扯4个孩子,生活拮据。杨在珍经常接济他们,把自己家做的冻豆腐和咸菜送去给孩子下饭,帮助她度过了难关。杨在珍是个细心人,下雨天看见邻居老赵给孩子晒的被子忘收了,就默默地帮着收起来,晾干后送过去。有一年冬季,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杨在珍下班时发现一个衣着单薄、拄着双拐的中年男子,冻得哆哆嗦嗦的倚在楼梯口。询问后得知他是从绥中来找亲戚的,便热情地招呼到家里,递上一杯热茶让他暖暖身子,然后把他送上6楼亲戚家。杨在珍这些习以为常、看不起眼的小事儿,对儿子倪洪林的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杨在珍经常对儿子讲:“人生在世是需要互相帮助的。看见别人有困难,咱就应该帮一把,为人得有点儿善良。”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倪洪林。1993年6月,刚刚参加公安工作的倪洪林,在一次执勤时认识了刘世信、杜秋荣这对盲人夫妇,得知他们无儿无女,生活上有许多困难后,倪洪林从此便主动接近他们,一有空就到家里帮着他们担水劈柴、买粮买菜、换煤气罐、打扫卫生;逢年过节,总要买水果、点心等前去看望。杨在珍听说后,专门让倪洪林带着自己去刘世信家问寒问暖,还特意把闺女孝敬她的5公斤鸡蛋、100公斤大米分出一半送给刘世信夫妇,感动得老两口不知说什么好。倪洪林对刘世信夫妇的照顾,十八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杨在珍经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勉励倪洪林自觉履行人民警察的职责,当好人民的“保护神”,危机时刻挺身而出,遇到事儿不应绕道走。一次新生委门前两户居民因小孩吵架,引发了两位家长操起扫把大打出手,数十人围观却无人敢干预。杨在珍从街上买菜回来,见此情景急忙分开人群,将扭打在一起的两位家长劝开,及时化解了矛盾。“那天多亏了嫂子出来劝,当时昏了头,再打下去真不知弄出个啥事儿来!”事后,两位家长不好意思地对杨在珍说。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一面镜子。这件事儿在倪洪林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逐渐养成了爱管“闲事儿”的习惯,无时无刻都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之本。
有一次,倪洪林在广宜街巡逻时,遇到221路公交车起火的突发状况。司机提醒是油箱着火,随时可能有爆炸危险。倪洪林全然不顾,迅速拿起灭火器钻进公交车底下奋力扑救。20分钟过去浓烟渐渐消退,火灭了,车保住了,倪洪林累得筋疲力尽、熏得两眼发黑,坐在地上站不起来了。杨在珍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件事儿后,先是为儿子捏了一把汗,可当女儿责备倪洪林太虎、那么危险还往上冲的时候,杨在珍却坚定地表示:“儿子做得对,咱不能眼看公家财产受损失。”
人到老年最怕孤独寂寞。杨在珍1984年退休后,女儿出嫁,她与儿子相依为命。倪洪林工作单位离家远,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和照顾母亲,心里常常感到不安。杨在珍知道儿子的心思后一再说:“洪林哪,你只要把工作干好,娘就放心了,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孝顺。”中秋节,杨在珍让倪洪林去看望刘世信夫妇,自己孤身望明月;除夕夜,你洪林在单位值班,自己独自一人在家包饺子。尽管寂寞,杨在珍心理却感到充实、惬意。2006年开始,杨在珍经常会感到身体不适,可怕儿子知道后担心,她一直没有说出来,也没有到医院做检查。直到有一次发病后疼痛难忍,杨在珍才拿起电话给女儿拨了过去,直到检查、确诊、住上院后,杨在珍才让女儿通知倪洪林。见到医院病床上面色苍白、身体虚脱的母亲,倪洪林哽咽了,他了解母亲隐瞒病情的原因,也因此感觉到愧对母亲,倪洪林深深地明白,只有把工作干得更好,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
1995年夏天,沈阳连降暴雨。正在家休假的倪洪林坐不住,顶着大雨赶回队里参加抗洪抢险,一连三昼夜没回家。没想到楼上住户水龙头忘关了,来水时家中无人“水漫金山”。杨在珍只好用几个水盆接漏下来的水,一盆一盆来回往厕所里端,累得心脏病犯了,可直到等倪洪林下班回来,她才简单说了事情的经过。这之后不久,倪洪林在一次下班回家的途中,遇到路上发生的一起车祸。为了抢救3名伤员,倪洪林掏出口袋里仅有的50元钱和警官证交给医院作抵押。租用担架时,倪洪林又把大檐帽押上了。由于抢救及时,伤员转危为安。半夜时分,倪洪林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和衣等待的杨在珍起身,听完儿子的叙述,叮嘱他以后身上多带些钱,免得碰到紧急情况耽误事儿。其实在那个时候,杨在珍每月的退休金只有120元,娘俩每月收入加在一起也就800多元。眼看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杨在珍生活中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是,当儿子为救伤员、救助失学儿童、帮助特困户等用钱的时候,杨在珍却从来没吝啬过。还有一次,倪洪林自掏腰包打出租车,将路遇车祸中严重受伤的两位行人送去一家大医院抢救,没想到值班医生误以为自己是肇事司机,当着众人面将他好一顿数落。晚上回到家,倪洪林满腹委屈地向母亲讲起事情经过,杨在珍耐心地开导儿子:“咱做好事儿不是为了听表扬,更不是图人家回报,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受到委屈、误解是暂时的,在啥时候好人都是这个世界的魂和根哪!”
如今的杨在珍已经78岁了,可这些年她教育儿子的方式始终如一,那就是要看淡名利,看重事业。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子”。也正是杨在珍的谆谆教诲下,倪洪林立足工作岗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劲儿,热心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从警十八年来,倪洪林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异,曾连续三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辽宁省功勋警官”、“辽宁省政法系统人民满意标兵”、“辽宁省优秀青年卫士”、“辽宁省群众爱戴的好民警”、“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沈阳市人民满意公务员”、“沈阳市政法系统人民满意民警”、“沈阳市政法系统标兵”、“沈阳市十大公安模范”、“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30余项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六次。
第四篇:窦珍老人事迹材料
87岁爷爷义务扫桥11年意外身亡 市民自发祭奠从2002年起,家住右安门街道翠林三里社区的窦珍老人开始义务打扫小区南侧的一座铁路桥,从此老人被亲切地称为“扫桥爷爷”。11月25日上午,老人在扫桥时不慎坠落身亡,次日一早,居民自发将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放置在桥栏的拐角处,纪念这位被广泛赞颂的右安门文明之星、北京榜样、中国好人。
记者去年曾经与窦老谈心时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我在帮桥,桥在帮我。”按照窦老的逻辑:扫桥方便了别人,强健了自己身体,这样就能多活几年,归根到底是想多奉献几年。
生命不息,守桥不止
老人是北京市供电局一名退休司机,他所居住的翠林三里社区与三环路之间有一座铁路过街天桥。从2002年开始,每天上午和下午,老人提着扫帚、簸箕和抹布,来到“连心桥”,迈上196级台阶,开始打扫卫生,风雨无阻,从没间断过。
老人生前曾告诉记者,开始扫桥时候用市场买来的扫帚,年龄一大,腰、膝盖和后背都受不了,就接长了扫帚柄,就这样,扫帚与老人共同成长。
除了浮尘、杂物外,老人还用自带的小铲子清理小广告,小广告清理起来比别的垃圾费时间,得先用水捂一会,再用铲子铲掉,有的还的用指甲抠掉,久而久之,指甲都变形了。
同住20号楼的吴女士说,老人性格幽默,健康开朗。他还自编了扫桥顺口溜:“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清扫大桥,锻炼身体;生命不息,守桥不止。”每天打扫天桥时,老人把它当做小曲哼唱。
怎么就走了呢?
11月25日上午,老人出来遛弯走到桥上,大约11点半,他家的保姆接到听说老人坠桥后跑到现场,此时,窦珍老人已趴在地上。目击者说,当时老人脸色煞白,但面容安详,像是睡着了。
老人坠在桥下的工地里。工人张先生回忆,上午10点不到,他听到“咚”一声,跑过去一看,老人趴在地上已不能动弹,他赶紧报了警。警察、救护车赶到现场后,确认老人死亡。“听人说,他是要够什么东西,还是看什么东西摔下来了。”
下午,翠林社区居委会书记田女士介绍,警察勘查认定是意外,“家属也无异议。”赶来的老人的女儿随后被两名女子搀扶着,一步一顿走进工地。直到下午3点15分,老人被抬上殡仪车。
提及窦珍,社区居民只用两个字形容——好人。“就那扫桥的事,一天两天还行,他干了11年,不为名利,谁做得到?他怎么就走了呢?”
只差4天
11月26日一大早,在老人“工作“了11年的铁路过街桥上插着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据了解,这是跟窦珍老人同住20号楼的居民自发买来鲜花并放置在桥上的。
窦珍老人生前是所在翠三社区的志愿者,曾经两次被评为右安门街道“文明百佳”之“志愿者服务之星”;2012年被评为丰台区“最美丰台人”,并入选2012“中国好人榜”。今年以来,社区开始筹划如何接过老人手中的扫帚将老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准备于本月29日举办“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扫桥交接仪式”。令人惋惜的是,只差4天,老人就先走了。
凡人善举(配图文字)
11月28日,记者在家人的带领下来到了窦老生前的住所。跨进屋门,虽然房间的白墙在时间洗刷下已经略略泛黄,但整洁、干净是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光亮的餐桌面、干净的地面、两把老式座椅紧贴墙壁,一切的摆设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宜居。据窦老的儿子窦孟显
介绍,老人一生都爱干净,现在家中的摆设就是老人走前的样子,我们舍不得,也不愿意改变。
记者走进卧室看到,朝南的卧室温暖宽敞。东面墙的中间摆放着一台电视,记者注意到,电视的左边摆放着一本日历,上面还停留在11月25日,那天是农历的大雪,可谁也想不到这个冬天“连心桥”再也看不到窦老扫雪的样子。窦老儿子告诉记者,从那以后这本日历我们再也没有翻过。
窦老女儿微肿着泪眼告诉记者,“至今我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走的太突然了。我爸身体很好,虽然87岁了,但是小区内类似太空步的健身器材他能做300多个。”边说着,女儿从电视柜最下层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特殊的包裹。
说他特殊,这个包裹用一面微旧的国旗整齐地包着,可以感受到,整齐的样子出自老人的双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国旗包裹”是老人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的,其子女之前从未见过。打开包裹,里面藏着的是老人获得的十多个荣誉证书和授带,其中最老的一张奖状上写着“将给 优秀宣传员 窦珍同志 中共北京供电局委员会 1960年7月10日”。
更让窦老子女更未想到的是,这个包裹里的几张捐款证明的存在从来没听窦老说过。记者看到,一张旧旧的收据上写着,“今收到窦珍同志,交来人民币两千五百元整,92年2月25日。”印章为北京
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其子介绍说,1992年我父亲捐赠了2500元钱来支持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而在那时,2500元的价值远远超过今天。记者简单翻看了留下的收据,1998年8月13日,捐赠赈灾款500元;2011年11月24日,铁路桥南口修路费3000元,等等。虽然窦大爷的退休工资并不高,但是,他自己在生活中勤俭持家,节约每一分钱,用自己节省的钱支持公用事业。
随后,窦老儿子带着记者走到了电视的对面,一张方桌上摆着老人的遗像,慈祥、友善的面容显现出的精气神很难想象窦老已经87岁的高龄,方桌两侧分别摆放着一把老式座椅。窦老儿子介绍,这就是老人平时的生活状态,“你看这半杯茶,还是那天出门前泡好的。”说道这里,他凝噎了一下,随后又说道,“这个遥控器一直都放在这里,扫桥回来后,老人习惯喝杯茶,看看电视。”据了解,平时老人只爱看新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他常说:“过去打仗死了多少人啊,现在和平了,我就要多做贡献。”
只为一句承诺
窦老之女告诉记者,老人的身体虽然好,但是他的视力并不好,其中一只眼睛患有白内障,这也是儿女担心之处。窦老生前,女儿曾多次和他谈心,“你有你的愿望,我们理解,但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摔倒。”可是窦老执意坚持扫桥。
经过了解,为了让老人度过一个幸福、安静的晚年,家里想了很多方式改善老人的生活。曾经为窦老选择了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可窦老总共只待了50多天,期间还多次告诉敬老院工作人员回家取东西,老人走后,工作人员才知道他的心里惦记着的是铁桥。还有一次,老人悄悄从敬老院回家,问起怎么出来的,老人略带调皮的说:“我从后门跑出来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铁桥。
窦老儿子回忆起父亲时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不能当逃兵!”其缘由则是多年前窦老向媒体承诺过,“生命不息,守桥不止。”
第五篇:代为武修年做悼父诗两首
代为武修年拟悼父诗(两首)
(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经意间,家严已经辞世一年?多了。每每想起父亲音容笑貌,不由得让人感从中来,潸然泪下。)
其一
夜半灯光扑萤火,荧屏光影忆慈尊。昔时承膝恣欢笑,旦日飞升扣帝阍。辗转一生风剥雨,死生两隔梦惊魂。羔羊有意酬跪乳,天地无情难报恩。
其二
从政半生笑清白,诗书一屋斗芳菲。馨香传世遗百卷,一杖倚身骑鹤归。棋内乾坤琴内趣,书中世界画驂騑。慈尊有意传薪火,我愧无才继钵衣。
(王雷谨按:我写的这两首悼亡诗为律诗。之所以写成律诗是因为:古体诗和格律诗都是诗歌,无所谓优劣之分。古体诗内部也自有韵律要求。也就是说不管我改成古体诗还是格律诗,别人都可能会对你的诗歌提出疑问。既然如此,还不如改成格律诗呢!另外你写的‘诗歌’内行人一看就知道算不得诗歌。我实话实说,不要见怪,毕竟术业有专攻。古代为他人代写的诗歌很多,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你父亲不是也有代黑振东写的诗歌吗?!这个事情首先得你不要介意,别人会理解的。如果你还心有芥蒂的话,那你写成怀念性的散文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