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错误也美丽——《乌鸦喝水》教后有感
[错误也美丽——《乌鸦喝水》教后有感]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错误也美丽——《乌鸦喝水》教后有感。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错误也美丽——《乌鸦喝水》教后有感》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二篇:《乌鸦喝水》教后记
《乌鸦喝水》的教学反思
哈巴河县第一小学 马春玲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上摘录的《乌鸦喝水》的教学案例,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已经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从小孩子们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以窥见到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究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得到延续。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因此,探究性学习需要关注过程,但决不是意味着抛弃探究的结果、结论。它需要结果、结论,还在于结果、结论将是我们今后探究性学习的“载体”,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前提或基础。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本真”。
第三篇:读《乌鸦喝水》有感
读《乌鸦喝水》有感
在我童年知识已开、颇能认字以后,读的第一篇故事就是《伊索寓言》里的《乌鸦喝水》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只乌鸦口十分地渴,于是,它飞到了井边,发现井旁有个瓶子。乌鸦多高兴呀,它连忙伸了伸嘴却什么也喝不着,就是因为天气很热,水都蒸发了,水十分地浅,乌鸦不服气,面对一次次挫折,它还在旁边想办法。无奈的它搬起一块石头,想把瓶砸破,但是,这个瓶子十分坚固,砸不碎,不巧还掉进水里。乌鸦凑近一看,它发现水比刚才多了一些。嘿,有办法了,它叨起一块块石头,一大一小,终于把瓶子里的水给涨上来了,它也喝到了甜甜的水。从中,它体会到了一个道理:困难是块试金石,只要你认真去思考,你就会成功。
对呀,乌鸦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就像今天的我们,也包括我。
现在的孩子中,哪一个不是依靠自己的家人?哪一个孩子,把坚持不懈的心理当做现实?都没有。我们从小就惯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性,大多数孩子都不能自立,做事不成不是叫“妈妈”就是叫“爸爸”,有时连“爷爷”呀、“奶奶”呀这两位老人家都叫上,这时想起是多么可笑啊!
坚持不懈的乌鸦,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作者:胡云轩班级:三(3)班指导老师:毛如德
第四篇:错误也美丽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中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教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师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不同,但不管结果如何,它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是啊!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蕴含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确实实是一种“美丽”。“错误”也因此而“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的错误”吧!
第五篇:《乌鸦喝水》教案-(教用)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松山小学雷韶果
教学目标
1、复习“鸦、瓶”等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5、能用渐渐说句子。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积极想办法。(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
(3)背诵课文。
2.难点:
(1)理解“到处”“渐渐”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句子的语气。课前准备:
1、课件。
2、道具:乌鸦头像,瓶子,小石子。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拿出乌鸦图片】大家知道它是谁吗?(乌鸦)谁能说说,乌雅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它吗?(黑黑的。不喜欢,因为丑。/喜欢,因为聪明。)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乌鸦的童话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乌鸦喝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乌鸦喝水”。
2、在学习这个故事之前请大家先认读这篇课文带生字的词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画出本课生词。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对生字学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乌鸦喝水图(播放乌鸦喝水图),你们有问题要问老师吗?(投放: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它喝到水了吗?它是怎么喝到水的?)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个故事。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小乌鸦遇到什么事了,谁来告诉大家?【投放找水喝的样子和第一句】(口渴)。板书:口渴。此时,乌鸦的心情怎样?(焦急)这个词用的很好!在文中,你是从哪看出来它很焦急的找水喝的?(到处)他说的对吗?板书:到处找水喝。到处找水喝是什么样子?一起来做一下!(表演动作)谁能读出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焦急的心情?“到处”要重读。【找两个同学读,齐读】
2、那么乌鸦找到水了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找到了,从‘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知道的”)播放乌鸦找到瓶子的图画。这时乌鸦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指名读出高兴的语气。
3、那乌鸦喝到水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它可是很渴啊!(因为水不多,瓶口又小。)你们看看,乌鸦遇到的是哪个瓶子啊?【摆放三个瓶子,不同水位和高度。学生选择】是这个样的吗?【老师拿出一个口小水少的瓶子,水有点颜色】
4、是啊,小乌鸦遇到的问题可真多,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面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水。这时小乌鸦的心情怎么样?(很着急)请你读出乌鸦很着急的语气。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是啊,小乌鸦真着急。怎么办呢?小乌鸦到底有没有想到办法呢?(想到了)
1、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小乌鸦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小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小乌鸦就喝到水了。)
2、为什么小乌鸦要一个一个的放?而不是一次性把石子全放进瓶子里呢?这样不是更快吗?(因为乌鸦的嘴巴一次只能叼一个小石子)
3、小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渐渐升高了,真是这样吗?请一个同学来帮老师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这样?理解渐渐并用它说一句话。
4、小乌鸦喝到水了吗?(喝到了)(投放乌鸦喝到水的图画)这时小乌鸦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谁来做这只高兴地小乌鸦,读一读这段话呢!(举手读课文)
5、乌鸦凭借自己的智慧克服了困难,那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喜欢)谁能用一个词语夸夸这只小乌鸦呢?出示:这是一只()的乌鸦
老师也觉得这只小乌鸦很聪明,很能干,既爱动脑筋,又不怕困难,我也想夸夸它,同学们请看:“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石子一个一个放,困难再大也不怕。”(播放儿歌)
三.总结。
乌鸦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喝到了水,谁来说说,你觉得乌鸦身上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聪明,遇到困难动脑筋,自信。)是啊!这是一只多么聪明、坚强的小乌鸦啊!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作业
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瓶子周围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