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科学月球说课稿
月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学习了太阳这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的基本情况后,继而要了解的离地球最近的也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本节课教学对后面即将要了解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知识以及探究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等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初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2、技能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以及中国的“嫦娥工程”实施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月球表面特征和月面上的环形山的形成 难点:了解月球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二:教法确定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考虑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利用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的讨论、问答、总结、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三:学法确定
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 讨论法,问答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四: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视频引入→观察讨论→总结新知→知识拓展”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视频引入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副“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成功到达绕月轨道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探月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实施探月计划?进而引入课题,你对月球的了解有多少?想不想知道人类目前对月球的了解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二)观察讨论——知识的学习
先请学生各自说一说目前对月球的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通过提问的形式说说还想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月球的大小、概况和环行山等。
1、通过出示大量的图片及数字信息,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并概括月球的概况:(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3)月球的质量很小,约为地球的1/81,体积约为地球的1/49,直径3476千米,约为地球的1/4。
2、在了解了月球的有关数据之后,出示月面特写图,展现给学生一个明暗错落的,布满环行山的沧桑的月球,请学生观察后讨论归纳出月球表面有月海、月陆以及月球表面布满环行山等知识。然后马上有乘胜追击: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环行山呢,地球上怎么没有呢?通过比较、讨论、分析加上视频展示,不难找出答案,主要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而使陨石能够直击月面,从而留下那么多的伤痕。
3、在引出了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点之后,请学生到月球做客,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副副表现月球表面一些物理现象的图片:如 由“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天空的黑色的; 由“月球景观漫画”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除了会形成大量的环行山以外,月球上还不能直接通话,日夜温差大等特点;
由“宇航员第一次月球漫步”视频,让学生感受月球上重力较小,人有变轻的感觉,所以宇航员可以跳起“太空舞”。
(三)总结新知
从月球回来后,请学生说一说你此行的收获及对月球了解加深了多少,说说月球给你是整体感觉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月球情况:月球的一个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布满环行山的荒凉世界。
月球虽然是一个荒凉世界,对于地球来说月球的重要性仅次与太阳,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踏脚石,所以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探测月球。通过人类登月大事记和中国航天大事记,特别是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的最新情况,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探测的步伐,以及中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阅读部分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须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科学的奥妙
(四)知识拓展
1、讨论:我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你会如何开发月球?
2、布置课外作业:通过科普书籍、杂志或相关网站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相互交流。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太阳和月球(2)
月球概况 :
月球表面景观
:
人类登月计划:
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有月陆(明)和月海(暗)
人类登月大事记 月地平均距离38.44万千米
布满大大小小的环行山
中国航天大事记 质量是地球的1/81
是一个没有空气、没有水、“嫦娥工程”
体积是地球的1/49
没有生命的荒凉世界
“嫦娥一号”成功绕月 直径月为地球的1/4
第二篇: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
《地球的卫星——月球》说课稿
道真县民族小学 韩福平时 间:2013年3月30日 《地球的卫星——月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教材简析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在茫茫宇宙无数天体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月球——地球的卫星,离地球最近,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对地球影响最显著,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星球,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探究天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对我国空间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并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种渠道(如:网络、书籍等)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理解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2)知道科学进步是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的精神。3)发展学生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宇宙是神秘而抽象的。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整理;制作“月球卡”。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和深入,对月球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知识结构也是零散的。在教学中,希望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的了解。因此,2
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月球各方面的图文资料,制作“月球卡”,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收集图片、视频资料等补充介绍,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五、教法、学法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教学中将通过讨论、交流法对书本、网络、询问等多途径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小组合作探究法对信息进行整理;多媒体教学法对信息进行补充;实践操作法通过制作月球卡巩固掌握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我将引导学生从“嫦娥奔月”、“古人赏月”、“梦里想月”、“眼里的月”和“人类登月”几方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感想。引发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谈话和提问,“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探索认识月球的呢?”引入学习内容。(相机板书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二)遥望月球,产生美好遐想
1、月球是神秘的,同时也是人们所向往的,从古至今就有许多与“月”有关的诗歌,故事,成语等,引导学生叙述有关月球的诗歌、故事、成语、传说鼓励发言,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急切想探索了解月球的欲望。
2、学生叙述,教师投影片展示部分诗歌,故事等。(课件出示部分诗歌)
3、教师谈话:月球很神秘,那么我们人类又是怎样探索月球的呢?(课件展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每个阶段的探索历程,教师相机课件出示。
4、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课件展示综合图片)通过课件展示,提问学生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适时板书: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观看图片,教师相机对其图片进行介绍,通过教师的语言,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感官,使学生了解探月的历程,激发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
(三)了解月球,制作我的“月球卡”
通过谈话:月球真神秘,你们了解了多少呢?让我们来一起动手,根据老师昨天的安排,一起动手做做月球卡吧。请出示你们回家制作的月球卡。
1、学生出示制作的“月球卡”,教师提问部分学生,汇报收集到的信息及信息的来源。
2、教师课件展示“月球卡”,主要针对:一是月球的运动; 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相机对月海和环形山进行补充说明);四是有关月球的其他特点进行介绍。
3、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考虑到课堂因素,布置为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资源共享,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走进文本,归纳总结
1、教师谈话:提问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巩固知识,理解记忆,使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课件展示总结内容)
2、师生交流:中国、美国登月情况的比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而我们国家从2003~2008年曾三次载人航天之旅,而最近的“嫦娥”将带领我们一起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知道我们在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
(六)视频播放完后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过渡:通过视频的观看,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想法。启迪学生科学精神,用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
(七)作业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使学生更多的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和能力。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月球的运动:
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地形特点:
人类登月故事:
【设计意图】突出主题和重点,简洁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三篇:《月球之谜》说课稿
《月球之谜》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个专题第二课《月球之谜》,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资源开发七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共八个专题,分别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而《月球之谜》一课就出自于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
“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单元,有导读、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同样体现电脑的神奇,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月球之谜》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再写“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三写“谜”。再看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作文、读读背背和宽带网均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这种安排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年龄、神秘、探索”。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怎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说完教材,再看学情,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早在一年级学生对科技专题文章就有所接触,“一下‘我们身边的科学’、二上‘热爱科学’、二下‘走进科技的世界’”都单列一个单元,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浓,有主动阅读的欲望,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前提,再加上之前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保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本学年段中还有更高的阅读要求,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本次学习的关键。第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从电视上、网络上和书本中对月亮有浅显的理解。
所以针对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文本特点,我在设计阅读教学时,侧重于引导,让孩子多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语文新授课的模式要求,本节课设计以“谜”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读文导入,猜“谜”(2分钟);自学展示(10分钟);;整体感知,找“谜”(15分钟);言语实践,问“谜”(10分钟);总结延伸,探 “谜”(3分钟)。其中、找“谜”和言语实践,找“谜”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下面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读文导入,猜“谜”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二)自学展示生字词 的学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找“谜”
借助预习提纲,向学生提出宇航员登山月球,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之后,出示读文指导:
1、读准读通课文
2、找找课文中介绍了月球上哪些谜?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并完成表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月球之“谜”,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这样做是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通过抓题眼,从整体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深度对话,品“谜”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力求从学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师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来解决问题,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创设真实有效的高效课堂。
例如,品已解之谜:请学生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读一读说感受, 这个环节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只有简单实在的语言实践,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抓住“荒漠”与“奇异”二词的教学,让其成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教学的平台,也为学生下一环节小组合作中抓住关键词明白表情达意做好方法的指引。再看,品未解之谜中的小组合作,合作前就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再一次落实了我校教学模式之三真、三实、一评价。
(四)言语实践,问“谜”(5分钟);
在一篇文本中,一种语言现象反复出现,这就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文本语言特色。这一课,课题是“谜”,课文中也展示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疑问。其中,先写关于月球的现象,再写作者用“难道”“或者是”这些词语对谜底进行的推测,这种写法特别有意思。将文章内容用表格梳理,让学生感受这有趣的表达方式,并抓住第三格只写了现象,没有对这一现象的推测这一空白,尝试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突出言语训练的重点,助杖提出问题这一教学难点。
(五)课堂延伸,探 “谜”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3----7自然段进行仿写,写一写生活中的未解之谜。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主要运用!?„„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副板书则提炼写出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关注特列表达方式等,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方面能直观形象地使学生一看就能回忆起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体现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恳请给位专家评委予以批评指教,谢谢!
第四篇:月球之谜 说课稿
《月球之谜》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个专题第二课《月球之谜》第一课时,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共八个专题,分别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而《月球之谜》一课就出自于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月球之谜》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再写“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三写“谜”。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标要求,再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悬、临”等生字,并会书写。掌握“夜幕降临、洒满、撒在”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激发学生的探索月球的欲望,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怎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说完教材,再看学情,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早在一年级学生对科技专题文章就有所接触,“一下‘我们身边的科学’、二上‘热爱科学’、二下‘走进科技的世界’”都单列一个单元,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浓,有主动阅读的欲望,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前提,再加上之前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保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本学年段中还有更高的阅读要求,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本次学习的关键。第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从电视上、网络上和书本中对月亮有浅显的理解。所以针对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文本特点,我在设计阅读教学时,侧重于引导,让孩子多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语文新授课的模式要求,本节课设计以“谜”为主线,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积累写月亮的诗句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二)激趣导入,设“谜”
在揭示课题之后,让学生找找课文中介绍了月球上哪些谜?
(三)深度对话,品“谜”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力求从学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师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来解决问题,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创设真实有效的高效课堂。
例如,品已解之谜:请学生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读一读说感受, 这个环节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只有简单实在的语言实践,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抓住“荒漠”与“奇异”二词的教学,让其成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教学的平台,也为学生下一环节小组合作中抓住关键词明白表情达意做好方法的指引。再看,品未解之谜中的小组合作,合作前就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再一次落实了我校教学模式之三真、三实、一评价。
(四)课堂延伸,探 “谜” 在这一环节中,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知识、阅读方法,课堂到这里给学生的不仅是奇异的惊讶,费解的惊奇,更多的是对探索欲望的激发。这样设计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还能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这种情感的习得,是通过深度对话,品谜而展开的,是通过言语实践,问谜而伸展的, 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
以上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教,谢谢!
第五篇:《月球之谜》说课稿
《月球之谜》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龙游阳光小学的语文教师,陈月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个专题第二课《月球之谜》第一课时,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资源开发七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共八个专题,分别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而《月球之谜》一课就出自于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
“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单元,有导读、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同样体现电脑的神奇,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月球之谜》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再写“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三写“谜”。再看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作文、读读背背和宽带网均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这种安排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
1、认读19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有自己的体会和疑问;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鼓励学生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这三个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能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在本单元教学目标这根指挥棒下,再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年龄、神秘、探索”。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怎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说完教材,再看学情,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早在一年级学生对科技专题文章就有所接触,“一下‘我们身边的科学’、二上‘热爱科学’、二下‘走进科技的世界’”都单列一个单元,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浓,有主动阅读的欲望,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前提,再加上之前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保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本学年段中还有更高的阅读要求,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本次学习的关键。第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从电视上、网络上和书本中对月亮有浅显的理解。
所以针对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文本特点,我在设计阅读教学时,侧重于引导,让孩子多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教学模式
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理念,研读县教研员赖春梅老师的课题《区域性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结合我校小班化教育特点,我校语文老师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认为语文学习模式的构建应以引导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为思路,整体的设计要“凸显语用”,利用小班化优势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确立了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合作交流;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在落实模式的过程中并力图在教学环节中体现 “三真、三实、一及时” 的教学策略。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三实是指设计实、反馈实、检测实;一及时是指评价要及时。
四、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语文新授课的模式要求,本节课设计以“谜”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读文导入,猜“谜”(4分钟);整体感知,找“谜”(7分钟);深度对话,品“谜”(22分钟);言语实践,问“谜”(5分钟);总结延伸,探 “谜”(2分钟)。其中深度对话、品“谜”和言语实践,问“谜”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下面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读文导入,猜“谜”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一点就是为猜而猜,上到雨的课文就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上到月亮的就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这种为猜而猜活跃气氛是可以的,因为难度不大,学生都会兴奋而大声地说出答案,但静下心来思考总发现缺少了一些语文味。在研读文本时我发现课文中这个语段稍做改变可变谜面,在说出谜底前,学生自由读,指名读,为着猜出谜底思考着读,这样一来既实现学生朗读的训练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球的特点,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一举三得也体现了我校教学模式中真理解和真思考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找“谜”(7分钟)
在揭示课题之后,安排了一个课前导学单的检测过程,列举出学生认为最难读的词或最难写的字或最难读的句子进行指导学习。之后,出示读文指导:
1、读准读通课文
2、找找课文中介绍了月球上哪些谜?用序号标一标。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月球之“谜”,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这样做是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通过抓题眼,从整体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深度对话,品“谜”(22分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力求从学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师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来解决问题,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创设真实有效的高效课堂。
例如,品已解之谜:请学生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读一读说感受, 这个环节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只有简单实在的语言实践,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抓住“荒漠”与“奇异”二词的教学,让其成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教学的平台,也为学生下一环节小组合作中抓住关键词明白表情达意做好方法的指引。再看,品未解之谜中的小组合作,合作前就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再一次落实了我校教学模式之三真、三实、一评价。
(四)言语实践,问“谜”(5分钟);
在一篇文本中,一种语言现象反复出现,这就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文本语言特色。这一课,课题是“谜”,课文中也展示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疑问。其中,先写关于月球的现象,再写作者用“难道”“或者是”这些词语对谜底进行的推测,这种写法特别有意思。将文章内容用表格梳理,让学生感受这有趣的表达方式,并抓住第三格只写了现象,没有对这一现象的推测这一空白,尝试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突出言语训练的重点,助杖提出问题这一教学难点。
(五)课堂延伸,探 “谜”
在这一环节中,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知识、阅读方法,课堂到这里给学生的不仅是奇异的惊讶,费解的惊奇,更多的是对探索欲望的激发。这样设计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还能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这种情感的习得,是通过深度对话,品谜而展开的,是通过言语实践,问谜而伸展的, 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主要运用!?„„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副板书则提炼写出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关注特列表达方式等,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方面能直观形象地使学生一看就能回忆起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体现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恳请给位专家评委予以批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