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幸福

时间:2019-05-13 06: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道德与幸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道德与幸福》。

第一篇:论道德与幸福

论道德与幸福

我们所在的世界,所有存在物,如人、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观念,都是存在的某种具体形式。虽然此在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作为现象存在,存在的形式则在不断变化中。但取定一个有限的、确定的时空区域,这个存在形式可以被近似看作是一个整体与集合。

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作为一个有限的可能性的集合,其内在自然就存在着某种规律法则。现象世界尽管纷繁,但其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于是拥有某种特性、规律就是现象世界中所有存在物的固有属性。

如在低速宏观世界,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所有被框定在此区域内的存在物都遵循这规律。在牛顿没将此规律揭示出前,它依然是存在的。

如果将宏观低速世界与人类世界都作为现象世界的一个有限可能性的集合,于是就可以作这样一个类比,将人类存在的所有历史,从诞生直至灭亡作为一个有限可能性的整体,同样地可以发现,其中的确也存在着某种秩序、规律。这就是道德律吧。

当然取不同的区域会得到不同的有限性集合,于是在不同地域时代,对道德律的感知描述也会是不同的。

再说幸福,幸福是非常主观的感受,幸福的反面是痛苦,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事与愿违,正如佛家所说,诸行不定,有漏皆苦。

即客观现实与主观欲求发生冲突。简单来说随心所欲就是幸福状态。

个体所能拥有的可能性同样是有限的,而且这有限的可能性被包含在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的集合之中。于是这种存在形式的可能性受着自然律、道德律的共同约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宿命,当然我并不是在主张消极的生活态度,因为积极地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难道不也是这宿命里的一部分么。

于是就可以发现,人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既然命运轨迹已是被预先设置好的(只是人无法感知到),那幸福的关键,就在于自我欲望是否能过与这预先被设置好的、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始终无法被感知的命运相贴合,而非对抗冲突。

要做到这样的一种贴合,并不容易,首先认知到自我的有限渺小,进而能够越加辨明并靠近道德与真理。

第二篇:道德与幸福

道德与幸福

(摘自《简论道德》)

什么是幸福?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如果按照人们现在达成的比较理性的、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共识,对幸福的概念应当作如下的表述:所谓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

在这个定义里,至少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幸福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意图,重要的是某种意图得以实践之后的感受;

二是幸福的发生是建立在个体对幸福的预期的基础上的,在某种幸福感发生之前,是因为他心中有预定的目标和理想。只是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才引发了幸福的感受;

三是幸福关涉的实质内容包括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两个方面。当然,物质生活的幸福与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否始终需要保持强烈的一致性,二者可不可以背离,是需要具体探讨的。即精神生活的幸福可不可以建立在物质生活的不幸福基础之上?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但同时遭受着精神生活的不幸福,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可能按图索骥般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幸福涵义去追求对幸福的把握,人们没有这样的耐心。显然,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与把握很早就出现了,由此所形成的幸福观也是精彩纷呈的。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最早对幸福作理论上探讨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梭伦。他认为幸福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还需要有德行。梭伦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还需要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符合。而道德伦理上的满足更在精神领域,所以,幸福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与把握,一如中国哲学思想的思维传统,重在人们的情感与感受,缺少理论上逻辑推理与严密的体系。幸福的涵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可能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上的;可能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指向,也可能自始就没有伦理道德的思考。

如《尚书·洪范》中提出幸福的5个方面的内容:“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命。”这样的幸福,你能说没有物质上满足,没有精神上的感受,没有道德的考量吗?所以,中国人的感觉向来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物质决定论基础上的,认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既与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共产主义道德学说中的幸福观与以往其他的幸福观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强调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对立统一。集体幸福内含着个体幸福,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是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物质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离开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与道德的有机统一。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实践,产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这里思考的重点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从逻辑思维上看,道德与幸福的关联有4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道德与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与幸福毫无关联;三是道德高于幸福,幸福成为道德的偶然性附属物;四是幸福高于道德,道德成为谋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柴素芳: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幸福”不仅是一个极具个性又不乏共性、既有感性色彩又彰显理性光辉的理论命题,而且是既有丰富的客观性又有高度主观性的实践活动。从客观角度看,幸福需要政府提供优良的条件,政府应成为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者、公平正义制度的提供者、和谐安定环境的塑造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从主观角度看,幸福是人美好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反映。因此,无论是作为规范还是品性,道德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过一种“应当”的幸福生活。作为规范,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因而具有调节功能;作为品性或德性,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道德主体不断完善自身,达到理想境界,因而具有激励功能。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两种功能往往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处,赢得幸福生活。

当然,在形式上,幸福体现为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但在内容上,幸福源于人的重要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所谓“正当的途径”是指获得幸福的手段必须具有道德意义,即幸福要以道德为必要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任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服务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只要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与他人就必须是互为目的和手段,如果人人只想作为目的而不愿作为手段,那么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个人的幸福也会因为割裂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个人追求幸福必须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否则,就扯断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关系的链条,最终,人们都将无法实现幸福的目标。

虽然若想获得幸福,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具备道德品性,但是不能说“越是遵守道德规范,越是有德性,就越幸福”。因为道德与幸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既有德福一致的情形,也有德福相悖的现象。

谓德福一致是指德性与幸福具有一致性,即有德之人必有福。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幸福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泉看,幸福源于人的迫切需要得以实现,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当一个人把德性作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去追求并得以实现时,便可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赏和自我良心的肯定,内心充满价值感,进而获得具有道德意义的精神幸福,或称之为德性幸福。孔子坚定地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只有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德就有福”。其次,道德本身具有功利性——为人的利益而存在,所以古人早已得出结论“德者,得也”。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德福一致蕴含着人们对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同以及惩恶扬善的美好道德理想的追求。

所谓德福相悖是指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无德之人未必无福。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看到“好人”(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遭遇不幸时,常常感叹“好人没好报,有德却无福”;当人们看到“坏人”(即品性恶劣的人)享尽荣华富贵时,也常常义愤无比,“恶人无恶报,无德却享福”。之所以出现德福相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从幸福的内容看,道德幸福属于精神幸福的一种,但实际上,人的幸福是多样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五福”之说,“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从现实来看,真正获得“五福”并非易事,而且“有德无福”并非德之过,而可能是德之外的疾病等其他复杂因素造成。对于人的幸福而言,德性虽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它没有确保人类必然幸福的全部义务,也不可能完全具有这样的职能。因此,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需要得以实现而产生了美好的精神体验。但有德之人未必有全福,因为人的各种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其次,影响幸福的条件很多,除了德性之外,还有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才气、能力和机遇。有德却无福的现象并非因为某个人有德造成的无福,很可能是因为他才气不足、能力不强或机遇不好。而那些无德者为何偏偏“有福”,也并非因为他无德造成,而是因为他的才高、力大、机遇好。再其次,德福相悖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德福是一致的。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以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毕竟不具有普遍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施恩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之所以存在好人不得好报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道德素质还没有真正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尚缺乏让好人得到好报的机制。倘若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得不到好报,那么,社会风尚与秩序就会混乱,最终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丧失自己的幸福生活。

道德与幸福的不一致性说明道德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但是道德与幸福也应该具有一致性。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幸福,道德就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道德的制约,幸福不仅是片面的,更是难以全面实现的。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尽可能实现他人的根本利益。

幸福与道德

在现在这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幸福指数真的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能力不断提高而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所谓幸福从个人的理解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满足与慰藉,心灵得到安宁与满足,心情得到高度放松与愉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幸福,都可以不幸福,其实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幸福,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自己变得不幸福,这种是相对来说的,那么此时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怎么样才可以使自己变得幸福呢,怎么样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呢,幸福一词跟哪些东西会扯得上关系呢,我。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的道德相关。

首先,一个人是不是感到幸福,不止取决于她所处的事实现状,状况,还取决于她怎么看待这个事实状况,取决于这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使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对与错的天枰,使人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与看待事物的观点,影响到人去感受幸福。

再次有人说过,有法律的地方就有自由,而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我认为既然有法律的地方有自由,那么有自由的地方就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会产生开心的情绪,会让人感觉很温暖很幸福呢,正是因为每个国家有了法律法规制度对人们的限定,这样人们就知道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样既让自己不会有点不知所措的质疑自己该不该做这个,那个该不该做!而且这样做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与保护,因为这样的规定可以起到对别人的一种限制作用,有了法律道德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才得以安宁,这样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是个礼仪之邦。因此我们国家对于一些品质道德一直是看的很重的,道德是每个人都不断努力去做到与追求的目标,可是幸福与道德还是有些许区别的,其实幸福还是一种很搞的体验,幸福相对于开心、快乐还是有好多区别,幸福这个词其实在官方来说还是很复杂的,相对于道德来说都是那么神秘可是每个人都能触手可及的感受的到的,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说,幸福大概可以包括下面几个方式来表现的:物质需要产生的幸福、社会需要产生的幸福、精神需要产生的幸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从前到后那种幸福越来越高尚越来越内在化,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怎么得到幸福,我现在不得不浮现起以前自己看过的一部电影叫《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讲一个主人公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与付出,终于得到成功,幸福终于来敲门的时刻,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方能求得幸福,此时所得到的幸福是自己努力所产生的结果,用专业名词来说可以叫做结果幸福。然而,而当我们为了得到结果幸福而不断的付出与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的时刻,那个幸福就叫做过程幸福,大家现在听我说了关于幸福一说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复杂和深奥呢,其实呢我想说的就是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幸福不会主动的来敲你家的大门,它也会有害羞的时候,所以说你应该主动一点,努力追求幸福,这样幸福才会像你招手。幸福其实很简单,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

道德在书上一说有个解释就是说“人格的完善”,曾经在报纸上发现这样一则小短文,里面提到的是环境导致的德福一致。里面是这样说的:在现实社会里,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能得到幸福,很大程度是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为了给德福一致提供条件,要在制度上面建设上下功夫,不但要坚持促进德福一致的原则,更中国要的是要不断地堆人么恩进行长期的、一贯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有能力保证自己成为德福一致的公民,使自己成为促进公正、促进德福一致的坚强力量,因为“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人抵抗不公平行为的力量,同这个国家所有的不公正行为的总量,恰成反比》”类似的来说,一个社会中德福冲突的总量也这个社会不公平的行为总量成正比。,所以说每一个社会,如果它把促进的古一致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个目标,就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对公民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来在社会上培养大量的促使和保证德福一致的社会力量,这是促使德福一致的最根本的对策。在当今我国,我国在走一条具有特设的社会主义道福路上,中国在德福问题上的一些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德福问题也是今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在遵守道德的基础上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吧,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幸福都是伪幸福,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良心的煎熬。

关于国内当前时局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一)贫困问题

新闻媒体经常有报道,党政领袖到基层的贫民家中做客的消息。此类消息看得多了,也听得多了,笔者便有了一些想法。既然能够成长为国家的领导人物,大概也都具备了“在孩童时代便能够体察到自身周边环境之疾苦”的禀赋;几十年的时光,很快便已成为过去,可是他们在少年时便开始担忧或牵挂的贫困至今依然。事实上,这样地能够让人心酸的贫困在中国至少都延续了五千个年头。在这期间,也不知有多少万个的达官贵人热热闹闹地在贫民的家里留下过足迹?!

现在的管理当局大可不必常到贫民家去看看,而是应该满怀激情地来创意并推行一种简单、快速的“除贫”模式。不管是香港还是深圳,也不管是苏州还是上海,她们所以能够走出一条简单、快速的致富之路,其核心理念无非就是“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吸引外资”。邓小平先生伟大思想的顶峰莫过于他成功创意并坚决地推行了“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施政模式。后一辈的领导人所要做的无非只是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而已。

笔者以为:稳健有序地划出一些地区来相继建立“中外合营式的行政特区”,方是 “富民、兴国、兴党”的不二法门。

(二)台湾问题

刚刚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认同,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有些疑惑:为什么中共第一、第二、第三代的领导团队就没有想到来制定一部诸如此类的法律?是他们的政治智慧稍逊于第四代的领导团队还是更为高明?美国素以“法治、民主”而闻名于世,然而当她决定打击南联盟、打击伊拉克等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时候为什么既不拘泥于国内的法制,也不屑于国际上的现有法律?我们能说美国行政当局的决策就是不明智么?很可能,在涉及到国家领土安全的事务上,“无法”反而要比“有法”强。

在台湾,陈水扁和他的伙伴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会强行建国?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时机而强行建国?诸如这样的关键问题却只能由他们自己伙同美国政府来确定。中共高层所能确定的只是当陈水扁和他的伙伴举行分裂活动的时候给予他们武力打击而已。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预期。事实上,把动武的压力悬在台湾人民政府头上的想法是麻木不仁、善恶不分的;只要有党派在进行实质性的“台独”便毅然开火的预算将给整个民族带来长远的仇恨情绪,并将严重毁损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决策层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在今年十二月份以前就把 “以陈水扁为主犯的恐怖主义团伙”端掉,这将会是一个节省成本、减少风险的决定。显然,是恶疾就应该早治疗。当然,如果管理当局愿意放手创意和尝试,这样的问题是能够用和平的方式来尽早解决的。

(三)官员腐败问题

当人们面临那些能够让自己动心的事物,总是要产生“爱”的感觉。由于人类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所以对事物的“爱”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力图通过自身的汗水和智慧而让自己所爱着的事物变得更美好或者更崇高,此谓“人性化的爱”;另一种则是绞尽脑汁地运用自己的资源来将那些能够让自己动心的事物占为己有,此谓“牲口式的爱”。

“钱与权”这类事物当然能够让人们动心,因为人们只有用它才能够实现内心的欲望或需求。愿意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人们是肯定不会反感 “钱、权、色”这类美好事物的,但是要让他们自觉地并长此以往地对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人性化地爱”,又是非常困难的。毕竟,那种自发自觉地“一日三醒”又乐于“让自己内心的欲望天天发生争斗”的人士只是一种稀有的资源。然而,如果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耳提面命般的教育与提醒,人们的内心是能够感生出更多一些的社会属性。所以,当前对官员腐败现象的治理,重点不在于“撤几个或者是杀几个”,而是在于保证每个公务人员每天至少都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习机会。事实上,“重典”也只能够暂时地抑制人类的自然属性。它根本就不可能消除掉人类的自然属性,更无法感生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如果“重典”真的有用,秦赢政老先生当年创下的家业就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外族人士的手里转来转去!如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叨念着诸如“人为财死,鸟为食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囔囔皆为利往”之类的格言,激情满怀地来追求“名利”与“性福”。这样的情怀与“猪狗抢屎”的心情又有什么两样?!根据马斯洛先生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前四项,其他的动物们也同时拥有。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热忱追求“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方面欲望的满足,这实在是缘于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罪过。因为这样的文化教育宣传导向,很容易让人们的内心回归到那些低等动物的阵营。

国人的智商和胆量是地球村的其他村民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优秀品质用来追求社会属性的欲望满足,即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则表现出“两袖清风”、“大智大勇”、“骁勇善战”等崇高风范;但是,如果只是用来追求“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自然欲望的满足,则很容易变成“狡兔三窟、胆大包天”或者“奸诈、残暴、脸厚心黑”的邪恶现象。

无庸讳言,当今社会不但“贪风、假风”满天飞,而更为甚者,又开始弥漫着一股“杀人风”。随便走到哪个稍微大一点的城市街头,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公安机关张贴的“认尸启事”或者是“命案线索悬赏”之类的公文,诸如此类的案件还不仅是一件两件。有些人士杀了几个人后才归案或者还依然未曾归案。如果公安部门有实施“遇害人零报告制度”,我相信在中国境内,每个月至少都有两千名以上的人士要被非法杀害。

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如果社会的高层人士没有公允的创意和激情,而只是一味地采用简单的暴力手段,我相信就是等到人类这个物种绝灭的前一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是旺盛依然!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些推崇暴力的“历史英雄人物”根本就不是什么人类的英雄,而更像是一些高智商的野兽。不管它们喊的口号是多么地令人血脉偾张,也不管它们的博杀技能是如何地让人赞叹不已,可是最终它们大都是在倾情满足自身“崇高的自尊欲望”的进程当中而撒手归西。这些人物不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把其他的人们看作是牲口来肆意愚弄,而且经由它们总结或传承的文化(或社会风尚)也烙上了严重的“牲口印记”。就这样以讹传讹地来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正是这样的缘故,人类与其他的动物才得以共同遵守“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最终生存规则或者是“元规则”。

有专业人事预言,地球在公元2572年前后将重返海洋时代。如果真是这样,那些依赖陆地生存的生物届时大都要面临物种绝灭的境遇。当然,人类也不会例外。因此,个人或组织“坚守成见、竞争、厮杀”等行为对整个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言将会变得没有一丁点的社会价值。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价值在于引导全人类共同来打造一个富裕、文明、详和、泰然的生活平台。惟有这样,那批最后一代的人类才能够泰然、安详地面对物种绝灭的宿命,否则必将会由于过度的忧虑和惊恐而乱性或疯狂。

(四)关于当前基本国情的认识

小孩子的本意是要问母亲拿一块钱来买雪糕吃,他会很自然地对母亲说他要去买一个练习本;国家的领导人物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去国际上“争取支援”或者“争取资源”,他们也要“弄虚作假”或者是“斗智斗勇”,否则想要的东西就无法变现。事实上,有竞争就有“造假”,有管制就有“造假”;“造假或作假”只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欲望而激情创意的“迂回战术”。“造假”的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可启齿的事情,只有当人们为了追求“自然属性欲望” 的满足而“热忱或疯狂造假”的时候,“造假”才变成了一件坏事。

笔者以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并非是书本上通常所讲的“人口多,底子薄”,而是“民众的智商高、胆子大、自然属性的欲望强烈,以至目空一切地造假、作假”。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每当国内有失控的政治局面发生,便显得天下大乱。“杀人、吃人、活体取内脏、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等惨景也总是冰冷、麻木地重复出现。如果你愿意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思量这个问题,你会由衷地发觉邓小平先生 “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是多么地情真意切。我坚信,邓老先生在十六年前“镇压学生运动”的举措,是很合理的。就是当年亲身参加过那场“运动”的学生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也会在内心承认,邓老先生当年的举措是在维护中华子民的整体安全。中国的政治改革是肯定要搞的,但是决不可以局面失控。

其实人世间并无“上帝”或“佛主”,这些让人们觉得法力无边的称谓都只是来自那些“社会欲望强烈、悲天悯人”的先辈们所殚精竭虑地创意与宣扬。他们可真称得算是热情万丈地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呀!究其原因,我以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宣扬来引导全人类能意识到“共同打造一个富裕、文明、详和、泰然的生活平台”的使命,从而使得最后一代的人类能够泰然、安详地面对物种绝灭的宿命。

(五)党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党治国”的政权模式不但现在适用,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依然有用(原由参见第三、第四节)。根据邓小平先生的预测,这样的行政模式至少还要在中国保用八十年。显然大家都明白,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zgzf的领导团队就要与时俱进,游弋于国际社会。但是由于我们信奉着“***”的治国理念,自然,中国共产党组织形象的国际化工作就势在必行。如何将中共的党组织进行国际化?实际上,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更改党的名称,将“中国共产党” 更名为“中华民族共和党”。相当多数侨居在国外的同胞 “爱国但是不爱党”,因为他们对我们党以前的暴力背景念念不忘,这样的情形得以在国际上以讹传讹,最后就连很多还不了解中国的外籍人士都要来贸然地批评中共和中国,“妖化中国”的事件在国际上时有发生。所以更改党的名称是很有必要的。

“中华民族共和党”这种称谓,立意高远而且尽显祥和,民族的亲情和责任感仿似呼之欲出;当然,也可以简称为“中共”。

(2)更改党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在是提得不怎么样,尽管简洁但是不可操作,而且也不现实。所有的党员都是普通的人,大家的心里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自然欲望”和“家族使命”。所以,这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理念。事实上,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人如果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妖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自己防备自己被“神化”。如果中共能够把党旨改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全、富裕、团结、文明等进步事业而自觉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直至生命!”,这样的传播效果应该会不错,语句是长了一些,但是却很容易让党外的人士理解和感动。

(3)允许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精英人士,甚至是侨居国外的民族精英加入到党政干部的队伍当中来。显而易见,中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党和政府也应该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么领导或管理党和政府事务的各级干部队伍自然应该从广泛的中华民族范围内来选拔。否则,又怎么能够来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如果有一天,世人觉得在中国“民族、国家和执政党”是一种完美结合的时候,中华民族就真的振兴了!

第三篇:论道德与发展

论道德与发展

受父亲的影响,十岁我便开始涉猎一些武侠小说,通常是父亲看完一本,我便接着他看。小说里面的行侠仗义,救死扶伤,劫富济贫等等,都在我小小的脑海里根植下了所谓的“侠义”精神。总认为那些侠士便是生活中值得我学习的道德楷模,是正义与光明的化身。如果说,我身上有着一点点地正义感与责任感,和那份同情心,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是那些“侠士”赐予我的。在以后几年的成长史中,我始终幻想着自己成为救世的侠女。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逐渐认识到自己当初的狂热信仰也许就是一种道德崇拜吧!而这种崇拜在我的性格发展和道德建设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增多,我越来越寻不着那一丝丝的“侠义”之风。自己的那份正义与责任心,在小小的校园竟都寻不到生存之处,我不敢想象在社会上又会如何?在现实面前,我越来越困惑,迷茫:我到底应不应该再坚持下去?当道德在性格中的存在都成了一种非大众化的个性,且这种个性被生活,被社会打磨得失去棱角后,我们该如何自处,生活该如何继续,社会该如何运行?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生的发展,性格的塑造中,道德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以它特殊的社会功能,调节着人的行为,进而调节社会关系。人们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随着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逐渐掌握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学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并处理事物。道德不是一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产物,中国的道德文明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春秋时期的《大学》里有这样一段经典语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道德在历史的发展与传承中,并没有没落于文化尘埃之中,反而在岁月的洗礼下,愈见其枝繁叶茂,并一步步地紧密融合于现代化社会之中。也许,也只有历史才有这样的能力,将道德推进社会发展的洪流,却不被其所湮灭,反而在社会转型的时刻实现了它完美的转身,与现代化真正契合。

道德这个词广义而空泛,但它的内涵却是极其之丰富的。为了进一步挖掘道德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将可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2】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会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各个场合下的一系列行为的综合表现,为他人对他的道德品质评判提供了依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般将道德外化成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我们应该具备这样一些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师重教,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公正无私,孝敬父母等等。

【3】人类现在正处在一个道德时代,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日益与道德相结合,整个人类的道德活动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体系,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成为道德问题。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道德问题却层出不穷,道德的弘扬与延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德却在经济大迈步时,停滞不前甚至是愈见落后。道德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如今,市场上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三聚氰胺”、“地沟油”、“催生剂”、“毒奶粉”等等热点话题带入了每个人的交谈词典,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惶恐恐。道德文明关乎社会民生。富士康职工连连发生跳楼自杀事件,无论是职工本身意志薄弱,公司高层残酷剥削,还是社会制度欠缺的原因,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是解决问题关键。官场的贪污腐败现象,煤矿坍塌,动车、地铁事故等等屡见不鲜,试问,若是在一个人人推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国家,这些现象会如此频繁发生吗?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事故还少吗?一度的私自开发自然资源,高成本,低利用率,每年解决环境问题花费的人力物力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难道不发人深思吗?我们的所做所为又有哪些真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呢?美国经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信贷危机不也是因为诚信道德的淡化吗?明明是在这样一个道德化时代,我们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机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但这并不表示道德在中国已经沦丧,也并不说明了我们的道德无法再重建。

我们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庞大的团体,在道德建设上举足轻重。我们并不能为现状所吓倒,更不能被社会上某些道德缺失的人事所同化,我们也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对未来社会的道德建设充满希望。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互相扶持的场面;在中国举办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国人的振奋、骄傲和他们付出的努力;面对西藏藏独运动,他们的愤怒。尤记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4】“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作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抉择,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多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第一线。”“在抗震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忧心如焚、戮力同心、生死与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多少人自发从天南地北赶赴灾区做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多少人自发前往遍布全国的献血点争先恐后无偿献血,多少人自发为灾区慷慨解囊,多少共产党员自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足以证明我们国人的道德精神力量是我们整个名族的精神支柱,尽管社会上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道德败坏案例在发生,但我们可以坚信道德精神依旧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在我们的努力建设下,中国的明天必是一个道德社会。但我们也需明白自身在道德体系中的特殊现状,才能更好的为创建道德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簿力。

大学生作为道德生活的特殊体也决定了矛盾的双重性。【5】(1)、革,希望通过自己的道德参与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但我们情绪起伏大,一旦行为受挫,便容易对道德生活持消极和冷漠的态度。(概述)

【5】(2)、青年学生具有思想道德前倾趋向与现实社会难以接受的的参加社会道德生活。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青年学生的道德情绪便特别强烈,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情绪化的道德行为。(概述)【5】(3)、青年学生具德热情极为可贵,但这种热情一旦形成,狂热就有可能盲目冲动,或受人利用,干出一些蠢事。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有传播思想新文化的优势,但他们鉴别力差,也有可能为错误的社会道德思潮推波助澜。(概述)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在正确认识自我,学习真善美的基础上,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自身道德提高与个人发展。【6】“道德人格是使一个人成为权利主体的充足条件,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充分的享受自己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才能对道德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奉献,进而完成自我人生价值的提升,最终达到自身健康发展的目的。

【1】《道德与修养》主编 尤建国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7 第180页

【2】《道德与修养》主编 尤建国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7 第186页

【3】《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彭希林 冯惠先 著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4 第55页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 新华社北京 2008年10月8日电

【5】《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彭希林 冯惠先 著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4 第72至74页

【6】《个体化社会》 [英]齐格蒙特·鲍曼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 第160页

第四篇:论道德与社会公德

论道德与社会公德

管理学院 11房管2班柴思亚

【摘要】道德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和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

【关键词】道德;社会公德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背景下,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知识型人才大学生开始登上社会舞台,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却跟不上脚步,社会公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道德与社会公德

(一)道德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由此可见,道德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自然产生的。在当今社会,道德可分为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

1.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形成于漫长的历史中,它的主要内容为:先义后利,把义放在首位;推崇“仁爱”,追求人际和谐;谦敬礼让;恪守诚信。我们可以看出,传统道德强调修身,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①就是这个意思。修身无论对于我们大学生还是社会公德建设都是极有好处的。

2.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应时而生,它的出现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强调了团结和对集体的奉献。例如,“八荣八耻”中明确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它们的内容都是以社会公德作为基础的,而“八荣八耻”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和“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也都和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紧紧相扣。

我们应把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看成是一种光荣,并努力地去实现它。

(二)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性。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运行,才能够完成社会公德的建设。

二、社会公德的现状

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优良的社会公德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有序的公共场所。从本质上看,社会公德要求人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不去侵害集体、他人的利益,不干扰别人的正常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大多数人还能遵守社会公德,尽量不去做干扰别人的事情。即使如此,不遵守纪律,破坏公共秩序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事情还屡有发生,甚至有的行为的严重性已经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

三、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的关系

(一)、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的建设需要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道德,即把个体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他律道德转化为自律道德,让人们感觉到道德的必须性,并且从内心发出道德行为。这样,道德的建设才算成功。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同,社会公德不可能均匀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建设重点,然后再由这个建设重点向四周慢慢加强建设力度,最终,社会公德水平就会明显得到提高。

(二)、社会公德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影响

个体的道德修养受社会公德的影响明显。例如,在一些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德建设比较完全,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是比较整洁的;与之相比,在一些较偏僻的城镇,社会公德建设较为落后,可以看到,路面上会有零零散散的垃圾。这说明处在一个城市的人的行为

会受这个城市社会公德水平的影响,优良的社会公德能够对提高道德修养起积极作用。

个体道德修养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同时,优良的社会公德能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二者并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早些完成道德建设,才能营造一个文明的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田秀云.社会公德与个体公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焦国成、李萍,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五篇:论道德与法制

论道德与法制

刘小飞

内容摘要:道德和法制作为维系社会的两大支柱,其功能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

法制

社会 作者简历: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

儒法两家争论治国之道,其中心问题就是德与行的关系。这场争论中大致经过两个阶段,第一级段,法家的严峻刑法取得了胜利,第二阶段,儒家的德礼之治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法家思想走向衰败,而儒家的德礼思想逐渐走向辉煌,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现在时一个法制的社会,我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而感到骄傲,我国自从进入里市场经济的时代后,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我们的思想却没有更上这一脚步,这是一个可怕地现象,我在很小的时候看过一幅漫画,一个大汉站在大田里,他的左腿异常的健壮而他的右腿却十分的弱小。左腿代表财富,右腿代表道德觉悟。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表现出这种现象。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冲破我们的道德底线,道德的沦陷导致社会的冷漠,在现在的社会中再也找不到单纯的友谊,有的只是利益的相互利用的关系。

法制的社会,我国的道德几乎没有了底线,现在的人们的思想大部分被金钱充斥着,人们一切的行为动向都是朝钱看的,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媒体广告都是在想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金钱才是王道。我们可以从湖北“捞尸索钱门”这一事件看看现在人们的道德观和金钱观,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宝塔湾地带,两名少年不慎落水。为了营救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遇难。就在人们为见义勇为者扼腕叹息时,一则新闻却使整个事件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一名参与施救的大学生告诉媒体:“在两个少年落水不足5米的地方就停着一艘机械渔船,我们同学都给渔船的老板跪下了,求他们看能否捞救方招等三人,老板说,长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一万二千元,晚上一万八千,一手交钱一手捞人„„”后经媒体调查发现,当地存在一个牟取暴利的民间打捞队,专靠捞尸体赚钱。一时间引发众怒。这是什么这是种过人吗?我不相信这个,孔孟之道被这些人踩在脚底下,他不但泯灭了自己的良心,而且也让自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说过: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有道德的公民,祖国,敬礼。这些词语在现在的社会还活着吗。当道德遇到金钱时我们看到了它的脆弱,镜子明则尘埃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因为我们的心不在明,所以邪恶才会不断的从我们的心中产生。这只是一些少数的群体,这些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防微杜渐是不可少的,因为这是没有引起我们思想上的觉悟,所以在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关道德的事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富二代“飙车门” 感冒农民工“民意门” 值班医生“偷菜门”等等的这些事件在我们的周围发生,每一次都能有很大的影响却是在事后很快就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发展太快了,快得我们都没有时间来反思我们的行为的正确性。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我们是时候停下来改善自己的某些行为和道德要求。

法制的社会,法治的人们,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秩序,有了法律的约束,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公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是以人治为主,人的权利大于法的权利。一直到现在社会主义的时代,法治依然主导不了人治。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但看看小悦悦事件,我们的想法会不会发生变化,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小悦悦父母竟然会让2岁的女儿一个人大晚上上街。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我们来看看这些数据两辆汽车,七分钟,十八个路人,不闻不问。两岁啊,一个只有美好的梦一般的童年的时代,一颗还在成长的生命就被哪冰冷的汽车带走来了。十八个路人没有一个人上去帮助一下啊,哪是什么啊,十八人啊!为什么会这样?谁应该为这件事负责?最应该为这事负责的是整个社会,社会的道德的败坏,使得每一个人都奉行事不关已,莫管闲事的风气,就因为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的底线没了,“人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在面对别人的求助时要想到,如果下次是我需要别人的帮助,有人会帮助我吗?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做一个有道德有勇气的公民。”这才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思想素质。北京大学社会学夏学銮教授认为,这种社群内的陌生,也是导致那18位路人对小悦悦视而不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夏教授说,在社会学上有“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两个概念,而事发地广佛五金城就属于“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很陌生,感情上较为疏离,有时甚至还有反感。他们之间彼此独立,不相互依赖,没有认同感,处于一种“连接但不黏着”的状态,而这种连接往往是十分脆弱的,稍有震动就会断掉。另一方面,之前发生的多起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件,伤了人们的心,导致了现在整个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在这样一个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社群内人际之间的陌生,就导致了这起悲剧事件的发生。而之所以会发生像彭宇案这样好人得不到好报的事件,其实最终是制度上的问题,所以说并不是说人心不古,而是制度使人心凉了

法制与道德都是起着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法制更有强制性作用,更具有力量,而道德只是在文化传统上产生的不自觉地约束。这个约束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中国的以前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古文化了的儒道文化和孔孟之道都没有变化过。到了现在孔孟文化已经开始慢慢地淡出我们的世界了,我们的道德的约束了也越来越弱了,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类似于小悦悦一样的时间。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停下来多多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与道德的冲突,从新学习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看到温暖与希望,让小悦悦等事件离我们远去,从而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让人人都感觉温暖的社会。

下载论道德与幸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道德与幸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道德与法律

    韩国文化研究 期末论文 班级:会计学系10级财务管理二班 姓名:程士利 学号:100313202 한국은 아름답고 매력적인 동양 국가 깊이 나를 끌어 독특한 지리적 위치와 문화 감정이며......

    幸福与道德论文

    道德与幸福 何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这一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论幸福是什么

    论 :幸福的公式 在2012的流行词汇中,幸福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但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他的幸福观,罗素、黑格尔、柏拉图、约翰•格雷等一......

    论幸福

    论幸福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 ——题记 无意中在爸爸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名为《幸福的方法》的书,被封面上“最受......

    幸福论

    崔健曾经喊过:“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了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郑钧曾经唱过:“幸福总是可望又不可及”。 夹着尾巴过了几十年,好像没怎么幸福......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以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班级:装饰艺术设计09-1班 姓名:胡军 指导教师:周运生 中文摘要:幸福心理的哲学探讨儒家幸福观、佛家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作者:邓文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在中国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反应了当......

    论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精选)

    论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 【摘要】: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不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还是处于高层的成功人士,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公德的缺失是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