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暗中寻找光明——鲁迅及其精神解读2013年10月4日
★(暖场视频。)大学语文 第十专题
★黑暗中寻找光明 绝望后坚持战斗 ——鲁迅和鲁迅精神解读(2学时)
讲 稿(2012.10.16)
社科系 人文教研室 陈亚萍
引 子
前面的大学语文课,专题组的各位教员带领大家读《诗经》李白、杜甫、苏轼,看三国、品红楼,是想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让大家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触摸文化的脉搏,点亮人文关怀。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现代文化、文学史上的大家:鲁迅。
鲁迅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民族魂”,1936年他逝世时★送葬的民众唱着这样一首歌:你的笔尖是枪尖,刺透了旧中国的脸,你的声音是晨钟,唤醒了奴隶们的迷梦。他,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横眉冷对千夫指,走在救国救亡的最前线,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民族觉醒、人民自强、国家复兴。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主要看三个方面的内容:鲁迅的精神成长之路,鲁迅作品和鲁迅的精神解读,第一部分是重点。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举人之家,18岁去南京求学,四年后考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22岁出国,七年后回国,走上了民族救亡之路。鲁迅不是天生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如何从一个落魄地主之家的少年成为催醒民族的猛士的呢?我们用:呐喊•彷徨•民族魂★三个篇章来重现他选择理想和追求、践行理想的过程,进而揭示他的精神成长之路。
呐喊篇:远大理想的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选择理想、找到奋斗目标开始的,鲁迅也不例外,他的理想选择始于南京求学阶段(八元川资,走外路去了南京)。
关于鲁迅选择医学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是少年鲁迅第一次树立远大志向,相当于同学们立志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
《藤野先生》大家应该都学过,里面隐约说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但交代的不清楚,以下播视频。
视频把鲁迅选择医学、放弃医学的思想变化过程和留学时日本的状况,展示的较为清楚,相信大家对鲁迅树立新志向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青年周树人的逻辑很简单:我自己是通过大量读书(主要是指在南京求学的四年时间。)改变自己想法和精神的,别人应该也会像自己一样改变。那我就介绍、翻译、写更多的书,让大家都像自己一样觉醒过来!因此幻灯片事件发生后不久,1906年25岁的鲁迅放弃医学,回东京学文艺★,这一选择成了他的终身选择。作家路遥说,年轻时代人会找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人一生反复做着的也就是青少年时代喜欢和决定要做的那几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觉?互动)
这几件事对鲁迅来说就是文艺救国★。想了就要干,100多年前,26岁的鲁迅满腔热血走上文艺拯救国人灵魂的道路时,做了哪些实践呢?在日本最后三年中,★他创办过杂志、写过论文、翻译外国革命小说、参加“光复会”,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年少,青年鲁迅还是狂热地想加入到革命、维新,参与到国家变革大潮中去,试图用年青生命的最初呐喊,唤醒民族,再造新人。
然而,大家猜想一下,鲁迅最初的梦想结果如何?很简单:失败★ :办杂志《新生》——尚未出版,就因编辑者内部分崩离析而夭折;翻译小说——仅卖出去40本,连咱们一个教室都不能人手一本,写文章几乎没人看,若非《文化偏至论》等四篇文章后收入《坟》,我们几乎不知道他早期写过什么。真是彻底的失败。
这件事情教员我感同身受,去年12月开始,我一直想在咱们学校好好做一个读书会,我给大家讲讲我在日本的时候参加读书会的事。国学院大学,中国文学科,石本道明先生门下学习,参加他组织的宋代文学研究会,简称宋研。这个阶段他们在做什么呢?读苏轼的书信。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汉语原本,先将原文断句,然后翻译成古日语,叫做训读,然后再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次过程中,要把注释也一一翻译过来,还要把注释里原文的出处找出来,注释一般是典故的来源,这是每个会员要做的工作。研究会20个人左右,每个人每学期负责一篇,每周讨论一次。他们出的杂志叫做《苏轼》。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读书会,组织和运作模式是类似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小刊物,也有自己的固定活动时间,也组织学生发表,就是说做口头报告,但是这件事很难,要有影响也很难,看看大家的状态?天天背小册子,体能训练,公差,还要打英雄联盟,谁会有空看书?谁会觉得看《圣经》《中国哲学史》这样的书有意思?很难有人会这样想,但是我总觉得,我有责任,有责任让一个大学,有这样一个天地,在这里,你能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思想。我没有鲁迅做得好,也没有他受的挫折多,至今也还在草创阶段,正在努力。我们回过头看鲁迅。梦想成了幻想,如同一盆凉水浇在了热情的心上,后来他反省说:这才发觉自己并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的热火就这样被浇灭了,灰心丧气的鲁迅只好回国做教员,教授生理学,仿佛在刻意回避着文艺,回避着那些轻狂、气盛指点江山的岁月,心情低沉,郁闷,与每个大梦破碎的青年一样★,进入了混合着怀疑与挣扎、希望与失望的彷徨期。
彷徨篇:自我心灵的炼狱★
就在鲁迅怀着沮丧的心情在浙江教书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同年绍兴光复,失落中的鲁迅又开始觉得无比振奋、欢欣鼓舞,看上去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心中的热火再次被点燃了。于是他接受邀请作了绍兴中学学监,并再次尝试写小说,打算重振旗鼓,再拾旧梦。1912★年他抱着咸与维新的想法,欣然接受蔡元培邀请去新立国民政府教育部做公务员★,同年随部去了北平,但很快,鲁迅就发现辛亥革命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人还是那些人,革命也没能给大家洗脑似的立刻大变活人,麻木的照样麻木、冷漠的照样冷漠,不久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各系军阀混战,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反而社会更黑暗了、更腐败,光明一天天比过去更无望了,于是鲁迅又一次从欢欣鼓舞中陷入了失望。
讲到这里,我多讲一句。凤凰卫视最近有一个名为《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调查的是小学语文教育课文选择的不符合人性、超级高中出现导致的农村和县级高中陷落,农村孩子进一步失去受教育机会,留守儿童从学校流失、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挫折,深圳央校的民主实践,还有大学教育问题,这个主要是诗人王小妮的《上课记》为蓝本的。众多故事中,我记得有一个,就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个研究生,他说他进大学之前,他是个“洗牌论”者,或者说革命论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面对中国社会现在的发展状况,官僚社会,腐败问题,环境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现状已经一塌糊涂了,只有经过大洗牌才会有一个好的现状。但后来,他深入地学历史,2 从历史中间找到经验和智慧的时候,慢慢发现如果你没有一点一点的公民社会的积累,就算真的有一天洗牌了,重新有一个新牌局出现,其实历史还会重演。雪上加霜的是鲁迅的婚姻也十分令他痛苦。★1906年鲁迅奉母命和朱安结婚,(这是他在个人理想,救国理想受挫中的另外一种挫折。)这次婚姻有名无实,早年亡父的孝子鲁迅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话说的温良恭俭让,心中含着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凉。他知道如果离婚,朱安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选择默默承受。他说“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4000年的包办传统久远而凄凉,对一个人而言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这种混合绝望、不甘的痛苦变得更难承受。
我们说一蹶不振,鲁迅等于是三重压迫: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顺,顿时让他陷入消沉和绝望,课件上是1911年的鲁迅,显得格外苍老,当时他也确实烟酒无度,近于自暴自弃,而实际上只不过30岁,形销骨立,看上去至少50岁,可见绝望、痛苦之深。从1909结婚到1917年左右,在反复的失望与更深的绝望之间起伏的鲁迅陷入了七八年的彷徨期,人们把这一阶段称为 “沉默的鲁迅”阶段。从他的好友许寿裳撰写《鲁迅年谱》,★可以看出他这些年的生活内容:„„
大家看,在28到37岁之间人生最黄金的壮年时代,对于一个以文艺救国而著称的人,居然几乎什么都没干:整理古碑、抄佛经、搜集金石拓片,饮酒抽烟,当公务员,后来他说:★用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甘心使他们(悲哀的事)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以为的愿望。----《呐喊.自序》()这段话是说,他努力用随波逐流的方法麻痹自己,忘记痛苦和烦恼,消磨时日,等于是放浪形骸、慢性自杀,鲁迅深深地陷入了自我心灵的炼狱中。
就这样,时光走到了1917年的夏天,鲁迅已37岁,在北京默默无闻了6年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改变鲁迅命运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新青年》的编辑之一钱玄同★。当时为了扩大《新青年》的影响钱玄同在北京的学者间游说请他们写文章,当然也包括周氏兄弟,周作人很快就写了,周树人却迟迟不投稿,于是钱玄同经常来作说客。时间长了,1971年夏天就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就是著名的铁屋对话,讨论民族觉醒是否可能的:鲁迅认为不可能,并且唤醒的努力不仅徒劳且增其痛苦程度,钱玄同却说有希望,话说的肯定而坚决。鲁迅深信没有希望:因为回想早几年的维新也好、革命也好都是轰轰烈烈开始,虎头蛇尾结束,最后偃旗息鼓,中国人不过挣扎几下,又会睡死过去,更可怕的是:革命多了反而让群众对革命本身都像看闹剧似的更为麻木,这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好我们回头看鲁迅。
但钱玄同的话让鲁迅产生了对自己绝望的思考,思想也发生了松动。一方面他想,虽然过去无数的失败经验让我总结出一定没希望,据此推断将来也没希望,逻辑不通,概率上也不正确;另一方面他内心确实还对民族觉醒、对国家强大、对光明的未来还有一丝的期望,但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失望多了内心不愿承认还有希望,其实是怕再失望,大概心理学上叫做“抑制”。这两方面原因让人到中年的周树人,终于经不住新青年的软膜硬泡,终于决定再次重拾旧梦,出山写文章了,于是一颗巨星横空出世,中国文坛的面貌为之一新。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立刻让社会震动不已,改变了文坛群龙无首的局面,白话文运动立刻呈现车百花齐放的姿态。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连续给进步刊物投稿,并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热风》、《坟》等小说杂文集★,成了文化届抨击社会黑暗的先锋和勇士。虽然做的还是年轻时代一样的事:办杂志、写文章、翻译、讲学,但鲁迅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对社会的观察、反省中成熟起来了,终于以一种更强硬、更彻底的方式践行着自己年轻时代的梦想和追求,勇敢地狱自己的希望绝望作斗争,终于成长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最近《南方周末》上登了一件事:有法国学者问一中国中年学者,是否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中国学者沉痛地说,我只能做到坚持底线。的确,年轻的梦想很难成功,在失望和绝望的交叉起伏中,内心受折磨彷徨、甚至放弃梦想也很正常,但37岁再回头重拾旧梦,还能实现得那么彻底,这是最令人佩服的,下面我们看他在在唤醒民族觉醒方面做出的卓越成绩和努力。
★民族魂:孤独战斗的猛士
1927年定居上海后,鲁迅结束了自己北京的公务员和兼职教授的生涯,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从此走上了一条不遗余力批判民族劣根性、揭露黑暗社会、针砭现实之路。我们说,这个时候鲁迅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他已经不像年轻时代希望加入革命的大潮中去了,他开始着手做具体的改造国民的工作。他在黑暗中冒着生命危险,孤独地为中华民族寻找着光明。
他的这些批判是在民族灵魂的最深处喊出的最真实、最振聋发聩的声音,时时警醒着每个希望民族强大、自省的中国人。鲁迅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不仅是文学上的描述,更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他说真话、揭露民族劣根性和身陷重围不妥协的勇气,在现他作为孤独战斗猛士的精神历程。可以说他的这些工作今天还没有完成,种种原因还中断过,现在 正在逐渐地被拾起来。
要批判有力先要真,真诚、真实,说真话。到今天很多人都觉得鲁迅总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很冷酷,和温情无缘,台湾的苏雪林甚至说鲁迅心理变态,这种印象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从他坦诚、从真话中来。鲁迅《野草》中的小文《立论》★说,富人家生孩子,大言者说会富贵荣华,真言者说会死,只有圆滑者哈哈笑着什么也不说。它揭示了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面临三种处境:第一种:说别人喜欢听的话,说大家都说的话。比如说什么“发财”、“当官”之类;一种是说模棱两可的话,谁也不得罪的话;最后一种,不看别人的眼色,只说出真相,只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无疑鲁迅是最后一种:他知道大话讨人喜欢、圆滑好过日子,但他选择了说真话。在1918年黑暗的中国,鲁迅敢这么说:“中国的历史每一个字都可疑,历史的每一页都写着吃人。”《狂人日记》,而讲真话的习惯从他开始正式涉足文坛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一以贯之,到晚期他能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为标本,说出真话,揭露社会黑暗,比如1936年去世前写过《我要骗人》的文章★它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冬天的早晨,鲁迅走出家门碰见一个为水灾灾民募捐的小女孩,眼神真挚诚恳,满脸都是善良,谁见了都要心软,鲁迅也不例外,但鲁迅早就听说那些难民人群逃出来后已被当局以有害治安为由,用机关枪扫射残害了。鲁迅明白募捐了钱,也只能被腐败官员剥削去,恐怕一盒烟、一瓶酒就能灰飞烟灭,换而言之,这件事是毫无意义的。面对这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这事儿没意义吗?不能。于是鲁迅捐了钱,并说说:“孩子,你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同时被小女孩还钱的温暖的手灼烧着说了谎的良心。其实故事是我骗了人的故事但题目却是我要骗人,表达的是对小女孩的善意谎言的歉意,更是对当局、对社会腐的不满和批判,最终从根本上说,鲁迅还是社会批判领域保持了自己说真话的态度和作风,这也和他《准风月谈》《伪自由书》等杂文集的名字一样,是正话反说的。
中国历史上有为民请命的人,为国捐躯的人,讲真话的人也数不胜数,但唯独鲁迅被称为民族魂,有深层的原因,就是他在揭露民魂、启发民智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民族的灵魂,成了为民族招魂的人,来举个例子,1933年6月,鲁迅发表了一篇名为《推》的文章,写了这样一件事:报上一条新闻说有个卖报的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误踹住了一个下来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电车又刚刚走动,一时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鲁迅推想,推到孩子的人想来衣角长,是个长衫,属于上等华人,接着联想到上海很多横冲直撞,决不稍让的人物,接着提到坐着看黑幕故事气愤得不得了,一旦站起走路却还要推开弱者、踩踏弱者的中国人,然后上溯至整个民族推到与践踏弱者的麻木和冷漠习惯,指出:要推倒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最后一句说:为了保全文化起见,虽然牺牲任何物质,也不应该顾惜的——这些物质有什么重要性的!层层递进,直指民族性中的那种毁灭精神、覆灭精神,及等级观念下把人当成物质、草菅人命的看客和劣根性,让人看了一边如芒刺背,一边要拍案叫好:时至今日社会小悦悦事件、药家鑫,那种残忍,那种自我为中心的优越心理,那种把他人当物质、甚至当空气的残暴心理,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最近高考学生掉入水塘、窨井盖丢失导致孩子掉进去48天才在河里找到的事儿时有发生,这种给池塘装个栏杆悲剧就不会出现,窨井盖被人偷或者丢也从来没人认真追究,这种事其实大家都看得见,可没人提出来,也没有人管,而且大家对这种事习以为常,这表现出了作为普通民众的你和我,我们整个民族对生命的漠视。每当这时,就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推》,感慨民族劣根性的根深蒂固,叹服他批判的深刻性。就这样鲁迅批判了用一篇篇文章揭露了我们民族的“面子”主义、瞒和骗、“看客的冷漠”、“健忘”、“不认真”等等弱点和劣根性。人的根性、民族的劣根性总是阴魂不散,徘徊在中国大地上,大家都习以为常时,鲁迅的照妖镜往往能照见千秋万代的中国人的丑陋,这是他深刻的地方。
我们回头想想,如果不一点一点地做好公民社会的准备,就算出现了一个新的契机,社会还是老样子,不会有所改变。192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晚清政府一举推翻,民主共和的曙光出现,但一切无可挽回地又回去了,甚至更糟糕,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内战。这些都是血与火的岁月。其实不成功,这5 里就有一个民众基础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的签名很有意思: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中国,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以后看到对祖国对国民素质之类不好的说说.日志别再转了,那就是我们,是我们自己。当你抱怨的时候,当你看不惯的时候,你要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是不是能够做到抵制,顶住。我们有一种习惯,讨论什么事有问题,有漏洞的时候,习惯把自己剥出来,讨论成绩和辉煌的时候往往一定要把自己放进去,这是很小人的做法,要有担当意识,承得起苦难,也当得起胜利。做事、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先把自己放进去。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中国,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这样的文章在1933年三本杂文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中比比皆是,可以说不管环境多么恶略,鲁迅也没有向审查制度妥协过,没有向反动派妥协,也没有向民族强大的弱点,人性的黑暗妥协过,他已不再年轻,却更加成熟坚定了。
对鲁迅最严厉的压迫来自于书报检查制度,报纸一开始篡改“鲁迅”的文章,再后来干脆只要见到“鲁迅二字”干脆就不发,他只好经常换笔名,一生用了多少笔名呢?190多个★,连自己都不记得哪个是哪个。
鲁迅还多次受到人身威胁,针对他的通缉令到他死都没有取消。可以说他一直生活在动荡中,1931年1月17日,柔石、殷夫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接着国民党反动派准备逮捕鲁迅,鲁迅一家于1月20日迁居于一公寓。2月7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里被秘密枪杀五烈士。消息传来后,一个深夜里逃亡的鲁迅站在客栈的院子中,人们都睡觉了,鲁迅却被痛苦压迫的失眠了,他说,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悲愤中写成了这样的几句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不念不讲)
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下,长夜难明,这种黑暗生活他已过惯了,就在黑暗中又有新的革命青年牺牲了。这让鲁迅对黑暗的旧社会憎恶到极点!他决心要化悲痛为力量,以顽强勇敢的战斗来回击敌人,追悼战友。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大无畏的战斗风格,表达了他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仇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除了不断避难,鲁迅的身体也很弱,他1936年初检查身体的时候,德国医生说,要是一个欧洲人,五年前就不行了(1933年年初的鲁迅),1936年8月1日,鲁迅体重只有38.7公斤,肺已烂掉4/5,肋膜间积水,一直发高烧。
海婴与鲁迅的对话。夫子之间的呼唤。
但先生鲁迅就是拖着这样的伤病之躯,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和日本入侵前夜的黑暗和混乱中写下一篇篇到今天都让人如芒刺背、发人深省的文章,这些文章向后人形容的,投枪匕首一般,投降反动派、投向黑暗政府、投降买办流氓、投降国民劣根性、也投向自我、甚至虚空,用启蒙和批判努力地改造民族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他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新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普罗米修斯。
下面我们转入今天的第二个主题:
二、鲁迅作品
★今天我们研究鲁迅,主要是看他的作品,作品网络和图书馆很容易得到,时间有限,我们不做详细分析,仅简单概括:
他生前出版的有三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书信集,一部散文诗,还有十六本杂文集。如果对这些作品做一大致梳理,我们可以勾勒出如下轮廓:
★首先,所有的这些作品都是饱含着拳拳爱国心开出的疗救中国的药。其中,散文诗《野草》是鲁迅作品之冠,就像哲学是科学王冠一样,他集中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和哲学。《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标本,展示、揭露着应被批判的国民形象和民族性格;《朝花夕拾》是鲁迅的自留地,用华彩之笔深情描述了梦幻的童年和记忆中的故乡;《两地书》是一个中年人的初恋故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性格温柔、个性活泼的鲁迅;而《坟》《二心集》《而已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杂文集则是鲁迅投向敌人和黑暗的匕首和投枪。
三、鲁迅精神
★大家还记得前面讲的,铁屋子吗?铁屋子是什么?
对,铁屋子是鲁迅多当时中国当时民族精神、社会现状的总结,基本认识:国民是愚昧、麻木、封建传统牢不可破,人是要被窒息,闷死了的,对此,有人自知,有人不自知。铁屋子也是鲁迅发明的一个特有意象,这种意象在鲁迅的野草中比比皆是,死火、颓败线、抉心自食的人、腊叶、猫头鹰、枣树等等。铁屋子今天还有意义,任何一个铁板一块的人,团体,现象,老虎吃刺猬,无从下手的感觉,还有自己的一种怎么也治不好的毛病,老觉得不能这样下去的问题等,都可以视为铁屋子问题,那么面对铁屋子,鲁迅该怎么办?经过著名的铁屋对话,鲁迅作为已经醒了的人,觉醒者,他决定要呐喊,以此来叫醒民众,唤醒中华民族这头东方睡狮,呐喊的方式就是文艺救国工具有三个★,就是启蒙、批判、反抗,这三点,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鲁迅精神的核心。
这三个词,看上去都高高在上、远在天外,似乎与我们没什么关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它们都是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逐个来看。
总体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即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整体评说,也有落实到个体的深入剖析。这里举一个例子,具体看他是怎么剖析我们熟视无睹劣根性的。
★五分钟热度,这个几乎是每个人都要有的毛病,大家想想,我们这二十多年的生活中,五分钟热度的事多不多?
被杀书头的书----看了开头几页就扔在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日记,流产了无数个的新年计划,英语单词计划„„这样的事儿多了,有时都觉得自己就是没恒心没毅力的人,根本坚持不了什么事,这时怎么办呢?大家不要灰心,鲁迅对这个看似小,却困扰人不小的毛病,做过很认真的研究,他是怎么研究的呢?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话:开首太自大,以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的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为一般计,或者不如知道自己所有的不过是人力,到较为切实可靠罢。
这是杂文《补白》的一段话,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引起了爱国运动,青年学生游行罢工,开始群情激奋,后来受到残酷屠杀,许多人一下子失望,对中国前途感到绝望。这时,有人站出来说学生救国五分钟热度,没恒心。鲁迅就写了一系列文章《忽然想到》《补白》等反省、批判这件事。其中关于这个五分钟热度,他写了两头:先把骂学生人批了个体无完肤,然后在学生这一头,他这样写下了上面一段话。
其实,这里鲁迅分析了五分钟热度的两个原因:
首先,自视过高,觉得自己神力,还是非常神力,幻想着成功,看看大家五分钟热度的时候,是不是都有这个毛病啊,以为自己是超人,俞敏洪说自己五年读书八百本,咱们也读八百本,板着指头算算,每年平均一百六十本,一年只有52周,就算我们自己积极进取,节假日也不休,拼命读,一周也要读三本以上的书,现实吗?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局只好是堕在两三天就甩在脑后的现实上,自信心严重受挫。
其次,鲁迅说“力气用得过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这就是说突起大落,想起来的时候,好像包打天下,什么事都能干,兴致起来,夜夜读书到两三点,天天比公鸡起得早,可惜没过两星期,再也爬不起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再度受挫。这里就是就是力气用得过骤的毛病。
可以说自视过高,幻想太美,力气用得过骤,是五分钟热度的三个毛病。毛病分析完了,大家肯定想:鲁迅真厉害啊,眼光是雪亮的,看问题这么透彻,觉得恍然大悟,心有所得,可是别着急,鲁迅还没有说完,如果真知道这里为止,他充其量也就只是个民族的杰出人物,谈不上民族魂了。接下来,鲁迅还给我们支招了,告诉我们怎么去改这个毛病,他继续写道:
★譬如自己要择定一种口号来履行,与其不饮不食的履行七日或痛哭流涕的履行一月,倒不如也看书也履行至五年,或者也看戏也履行至十年,或者也寻异性朋友也履行至五十年,或者也讲情话也履行至一百年。
诸位怎么看?这段话说的很风趣、很深刻。鲁迅是什么主张呢?他主★张边娱乐战斗。他说边看书边奋斗,边看戏、边说情话边奋斗,不是苦行僧,整日只学习,不玩耍,会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会变傻!边娱乐边学习,一下子将五分钟热度变成了可以轻松坚持十年、一百年的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有个“奋斗常态化”的转换。
大家看:抽烟、看书、谈爱等,都是人的正常生活,也就是我们上文提的人的正常欲求,边娱乐边奋斗,就是要把为理想的奋斗,及与敌人的战斗,与唱歌、恋爱一起,变成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这样一来奋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奋斗,两者和谐不悖地持续不断做下去。可以说,把非常时期的奋斗变成日常生活,就是“边娱乐边奋斗”的内涵。这也可以概括为★慢而不息、弛而不废的韧性精神。这样一转换,五分钟热度就能被轻而易举地克服了。实际上鲁迅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开头我们就说,鲁迅也抽烟喝酒吃零食,也看电影,也恋爱,但这些并没有耽误他的奋斗。关于鲁迅的一个纪录片中,莫言曾发过一个疑惑:鲁迅一生颠沛流离,真正从事文学的时间也就不到二十年,可他写了那么多作品,莫言弄不清楚这时间是怎么来的,是怎么一个工作状态。我想,这里的边娱乐边奋斗,就是莫言想要了解的秘密吧!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五分钟热度,鲁迅层层剥皮,分析原因,想对策,我们不但有拨开迷雾见太阳的爽快感,还有切实可行的方子供参考,以后再要立志就有了方向感了,做事也就有谱了对不对?人家俞敏洪读书八百本,成就了新东方那样的宏图大业,咱们拦腰斩一半,一周一本半,想来若干年后,也能成就非凡吧!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一段话: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后人可以不断向其反归、回省,不断地得到新的启示,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应渗透到民族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深处。”
话长可意思简单,中华民族需要鲁迅,尤其当代社会,更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是鲁迅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也应该从这种丰富的资源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人生忧患读书始,人的一生是从选择理想开始的,纵观鲁迅一生的精生历程,我们明白他对理想的追求呈马鞍形:开始文艺救国的梦想很美好,遭遇挫折后沉潜沮丧、彷徨无地,最后才猛士发力,势不可挡,历练多年,成为骨头最硬、成为民族灵魂性的重要的人物,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会软很多,而他发出的声音一直震荡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引人深省、催人奋进!
我的讲课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黑暗中的光明
黑暗中的光明
——《海伦·凯勒自传》读后感
从小到大,在各种场合听过许多关于她的故事,人们敬佩她,赞美她„„渐渐地,她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撑起了我精神世界的半边天空,在我沮丧绝望之时,为我点亮希望,指引明路,给予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位让世界为之感动的女作家。
以前,虽读过海伦写的一些文章,但我对她的认识更多只是基于旁人之口,直到读完在校图书馆借阅的《海伦·凯勒自传(The Story of My Life)》之后,我对她的了解才更透彻,她俨然成了我这个无神论者的信仰。
我曾经很不解我们学一门英语就已经够头疼了,海伦作为盲聋人却能学会五种不同的语言,顺利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还成了一名伟大的作家,她的成就是连正常人都难以企及的。在艰难地读完了这本纯英文名著后,我才大彻大悟,是莎丽文老师对她耐心而又卓有成效的教育以及海伦自身的努力才成就了她,但这又是需要怎样惊人的努力和毅力啊!
“Knowledge is love and light and vision”!通过海伦原汁原味的自述,我感受到了她起步学习时的艰难,同时,也感受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光明的向往。“Light!Give me light!”是来自她内心无声的哭泣和强烈的呼唤,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感慨:命运的不幸虽使她痛苦不堪,她却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又把光明带给他人,将
希望撒遍全世界。这是怎样一个伟大的人啊!原本,海伦只是世界上许多不幸人中的一个,后来她却脱颖而出,成了一个比常人还幸运的人,她走出了无声、无光的世界,用爱、乐观和自信拥抱了全世界,不得不说,海伦真是人类的一个奇迹!
假如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假如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不要悲叹,不要哭泣,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你关了一扇窗,势必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只要愿意努力,愿意坚持,愿意拼搏,就能改变命运,有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第三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黑暗
中寻找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当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照向大地时,你是否感动过,那是多么迷人的光束啊!它给我们重生与希望,感谢上苍将它赋予我们,它是经过漫漫长夜的期盼而来的,然而,上帝夺走了一部分人欣赏美的目光,也许这就是代价。
海伦凯勒,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孤苦岁月的奇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写了她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面对挑战,她毅然接受,用爱拥抱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读完这本书,我充满了敬佩与感动。马克吐温说过:“十九世纪由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是啊,她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周围的一切夜变得那么动人。原来,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失落,在人生百态中是很常见的,每个人都有。那时,我们都会像海伦凯勒一样发脾气,乱摔东西,虽然我的人生经历不多,但在学习中我也有过无数次的失败,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了,无论什么名人名言对我来说都是虚伪的,而在这是,学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应当是最重要的。我会试着端正自己的态度,确定自我的价值,这是我在海伦凯勒身上学到的。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都不会满足于现在自我所处的位置,但是仔细想想,由多少触及不到这个位置的人在默默地等待着,等待黑暗中露出意思光明,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眼前所拥有 的一切,去认真对待呢?
回想一下,我从来没有真正把学习当作生命的乐趣,每学到一样东西,我从来没有怀过一份窃喜。生命如此精彩,能多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将是最大的快乐吧!
在失去光明后,海伦凯勒期盼那迟迟没有降临的三天光明,化身为天使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她闪闪发光的宫殿,她无憾了,我们看得见、听得到,也会交流,应该要比她更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她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珍惜现在,即使你的现在并不完美,不要想着有一天天上掉下你所像要的一切,易得之事易失去,当有一天身边失去了光明,再寻找最初的原点以及来不及了。当然,也不要在黑暗中放弃希望,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夜空中那可最亮的新星对着你闪时,你会无憾了。
第四篇:实习生毕业总结: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实习生毕业总结: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转眼间,参加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将近一年,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不少在社会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在机构里,我的工作是盲人绿色教育项目(绿色盲人绘画教育),带领盲人学生们体验农村生活和自然种植,让盲人学生体会植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中学习盲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习理念。这不但是一个协助盲人寻找光明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寻找光明前程的过程;更是帮助更多人寻到内心的光明的过程!这一年里,对工作由陌生到熟悉,由不适应到适应,这个过程有痛苦但更有快乐,因为工作,我每天都都能感觉到日子的充实和丰盈。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并收获着、感恩并快乐着。
一、工作回顾
工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一年里,为了实现我们开展“盲人绿色教育”的目标,我们的团队,从招募志愿者、开展各项活动,到组织学校建设,再到参加各类的学习活动。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开展了诸多的活动,其中有盲人知识海报作品展、南宁市半程马拉松、(助残日、六一等)文艺活动、师院盲文班、盲人家庭子女义务家教、师范学院三下乡之盲童培训活动、志愿者访谈小组等;在学校建设方面,我们希望建设属于机构的网络经济,所以组织志愿者准备网站材料整理、在淘宝网上开办淘网店、绿色教育基础准备等;另外参加一些学习、培训,其中包括:(初期、中期)实习生培训、广西公益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习班、个人成长及行动启航等交流、学习和分享。
二、所得
自接触盲人画家的第一天,就被他们积极努力的态度所打动,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是对我最好的鼓励,看着他们每天都那么努力,那么认真,我就告诉自己,我也必须这样对待我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大体相同,但每天的工作都能让我有所收获。通过每天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我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而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调整,然后用更高的标准去设计和要求自己,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投入,从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如,工作中我认识到我应该培养自已的自律能力,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工作里的每一天都是一种积累,是我实现自我提升的垫基石。
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是锻炼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工作能力的机会,使自己得已锻炼成为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我想,潜能就是一粒种子,它拥有终其一生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只要我努力,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就会开始察觉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再去激励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学习取得了收获,收获之余更多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为盲人绿色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反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自己,更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做人的道理我都明白,却不能将它们实现,很多错误不止一次地犯过,却很少将它们归纳总结来吸取教训。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当愤怒、郁闷、消极、自私、傲慢等负面情绪充斥心房时,健康的心态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在长期的学习与耳闻目染、亲身实践中都逐步建立了独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在处理每一件事情时都不自觉地按照自身价值观指导下的心态来进行。不得不承认的是,用健康、阳光的心态来处理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时时刻刻都保持良好的心态。而这一点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个平凡的人,还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杰出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心态决定一切是毫不夸张的。
有很多杰出的人士都具有优秀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长期的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我们应该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多给自己信心,应该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评价。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只要我们竭尽全力,能力一定会提高。不论有没有人监督,不论领导多么不器重,我们都要努力认真的工作,投入我们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我们应该要做到:不要让自己降低标准去适应工作,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工作标准、追求卓越。
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任何一个障碍都把它看成是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正确的看待和评价你自己。要知道真正伴我们一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和所拥有的能力!结识的良师益友,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的素质能力,这才是我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四、个人成长
自信是我一贯的作风,一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自信也要适度。生活需要用心去感悟,工作更需要用心去体会。在这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中,只要我用心去感悟,去体会,总能找到让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同事的关心、帮助和表扬,让我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我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盲人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让我每天都能轻松、快乐、充实地工作,也让我切身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强大。
“我还有一个苹果”,多好的心态啊。可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阻力时,就很容易轻言放弃。因为我们盯着的是:我手上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资源,没有了设备,没有了人才,没有了领导的支持,好像天要踏下来了一样,感到沮丧、灰心,这样怎能做好工作呢?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苹果。梦想是动力,目标是前行的希望,只要心中能随时保持有一份苹果的清香,相信一定能够到达希望的天堂。让自己心中的苹果永存,给自己无限的信心和勇气。
五、未来的思考
多专业的优势与弊病都有,广泛的知识面,但是并不深。因为并没有机会,更没有时间深入研究。这就是因为年轻而走上的一段非常迷茫的旅程。有时候你走来走去绕了一圈,最后发现你要学的东西和你未来的职业并不一定符合主流口味。但是确实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只希望能培养健康、阳光的心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地用心。感谢盲人光明画派的盲人画师们,他们让我找到了人性中存在的弱点,照亮了我人生发展的道路!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
第五篇: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莫斯科市中心的干草市场是穷人、酒鬼、流浪汉们的聚集地。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就住在这附近,他生活拮据,已经欠了女房东两个月的房钱,不得不常去抵押物品换些钱来。他的母亲和妹妹信在乡下,省吃俭用以寄钱给予他。而故事就在这个走投无路的人身上展开。
语言大师陀斯妥耶夫斯基以描绘细腻的心理活动著称。有人说,《罪与罚》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道好菜,它会让幸福单纯者突然间笑容冻结,它传达的是一种空前的紧张和极度的痛苦。不错,从书的开头起,拉斯柯尔尼科夫神经质的絮絮不止的自言自语,就在不停地压迫着读者的神经。他的思想极其紊乱,时而矛盾,时而疯狂,让人似乎能与他一起颤抖,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恐惧之中。
故事的情节同样复杂。书的一开始就令人迷惑不解,拉斯柯尔尼科夫处在自己冗杂的思想当中。在这期间,他似乎一直被一些纷乱的念头困扰着。它们既令他恐惧又令他动心。他向高利贷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她那像母鸡腿似的细长脖子上围着一条又破又旧的法兰绒围巾)当了父亲留下的怀表,却只得了一个半卢布。渐渐地,读者能从这一团呓语中瞧出些端倪:他很恨这老 1
太婆,而邻座两人关于她的罪行以及杀了她对社会有利的谈话更是令他心惊肉跳。在混乱的潜意识的驱使下,他砍死了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书的大半部分,他都在为这事心神不安,最终因索尼娅的劝服而自首,被判在西伯利亚做苦役。而苦役和爱情使他看到了幸福和光明。
《罪与罚》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广袤的黑暗的世界。被贫穷与肮脏充斥着的干草市场里,没有人看得到光明的存在。有权有势的人对个人利益夸夸其谈,他们娶穷人的女儿只是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感激,让她们对自己言听计从。主人公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人做了一打衬衣,却始终得不到酬劳。男人事业找不到出路,成了酒鬼,偷走家里的钱换酒喝,而女儿为了养活全家,只好去当妓女。这是个怎样的世界!但是,人民,俄罗斯穷困潦到的下层人民生活在这里,并且不得不为生计所迫。便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勤劳的天性。女人们没有抱怨,她们一如既往地吃苦耐劳,洗衣、作家庭女教师,为微薄的报酬不分昼夜地工作。
《罪与罚》同样是小人物的世界,杜涅奇卡为了改善哥哥生生活,竟要嫁给虚伪自私的七品文官卢仁。索尼雅独自操劳支撑着整个家庭,她的爸爸嗜酒成性,被马车撞死,而家里人一分赔偿金也没有拿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读者的心。他们是那样脆弱,被玩弄于社会和命运的指掌之间。
虽然是“罪与罚”,但全书大部分是在讲述“罪”,只有最后几章才提到“罚”。在索尼雅纯洁善良的灵魂对他的熏陶和洗礼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承认了自己的一切罪行,并说:“我不过杀了一个人人憎恨的老太婆,我想看看自己是不是拿破仑。”索尼雅对他说:“你应该去赎罪。”他自首了,被判了八年苦役。我觉得这部分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人类精神的新生。它是在一片未知的黑暗中闪现的苍白月光似的隐约光亮。
这种想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常有表现。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中用长篇大论苦口婆心教导人们弃恶从善,却自相矛盾地描写了无数黑暗压迫的事实,甚至连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忍不住痛打那些统治者。这和美国的霍桑、中国的胡适等许多人一样,他对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不满,却又不想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只谋求社会道德的自我改进和完善。他追求着一种绝对的崇高的感情,由苦难和信仰引发,是一种纯洁而又无比坚定的信念,它会使人萌发感动与哭泣。拥有这种道德的人自身就是光明。他稚气,他因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感动,他看得见未来的存在,即使那是在虚无之中。
我知道,在《罪与罚》中的结尾就是寄托了作者这种美好的理想(也可以说是幻想)的。他试图以道德来拯救整个毫无希望、毫无前途的社会。虽然这是不可能的,是不起作用的。因为 这
是不同阶级的利益碰撞产生出的矛盾。有句话说过“精神的存在不能左右人间对生命践踏的罪行”。但是他的想法也是深深地打动了我。陀斯妥耶夫斯基用怜悯的目光望着人世的时候,他感到了不公,但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允许他去反对、去批判、去推翻,只能去寻找这第三条出路。在他天真的心中,便时刻盘裾着这样的念头——以心灵的力量改变世界。不过我也看得见,再冷酷的犯人内心也有着温柔的一面,爱和善良是可以产生共鸣的。虽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至少能唤醒一些人的冰冷麻木的心。就像是黑暗中一线的光明,尽管微小,却能刺破迷雾缭绕的黑暗,产生些许照亮前方道路的火光。
郑州外语中学二年级三班马格格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