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

时间:2019-05-13 06:1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

第一篇: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

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

题记:

1、请同学们在故事的文字之间批注自己的感受。

2、搜集匆忙难免有错误,请用红笔纠正。

目录

人民群众的疾苦决非小事......................................................................................................................................................................1 狠刹吃喝风..............................................................................................................................................................................................2 亲审女死犯..............................................................................................................................................................................................2 一张老照片..............................................................................................................................................................................................3 青年毛泽东的故事..................................................................................................................................................................................4 “积久而成学”.......................................................................................................................................................................................4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5 读“无字之书”..................................................................................................................................................................................6 毛泽东的面子..........................................................................................................................................................................................6

人民群众的疾苦决非小事

毛泽东之所以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是因为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时时处处都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解放后为国是日理万机,他都没有忘记这一点。

1944年的一天,毛泽东用加急件通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到自己办公室来。张汉武以为是毛泽东为布置大生产等要事,就急忙跑到毛泽东办公室。谁知一见面,毛泽东问他:你知不知道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为什么不生娃子?张汉武被问得张口结舌地说:不知道!毛泽东马上把脸一沉,严肃地说:“市委书记连人民群众不生娃子的大事都不关心,算不上是人民的好公仆。对于我们共产党来说,人民群众的疾苦决非小事。我听说是用的水不干净造成的。我马上打电话请中央医院派人去化验,请你带路,并将化验结果告诉我。”经化验检查,果然是饮水里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造成的。后来,医院又在毛泽东的亲自布置下,帮助人民群众对饮水进行了彻底消毒,并建起了防污染设施。10个月后,那两个村子纷纷喜添贵子,毛泽东得知后高兴得合不拢嘴。

1950年大约7月份,毛泽东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乃堂堂的教授却被不公平地安排成看大门的,每月工资仅12元。他要求对口安排工作,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毛泽东看完信后,当即给徐悲鸿院长写了一封信,请他务必亲自解决此事。毛泽东还派自己的秘书田家英,代表自己向李苦禅表示歉意:国家刚建立,对美术工作者关心不够,请他多多谅解。李苦禅对此终身难忘,逢人就讲,他的国画成就是毛泽东关怀的结果。

狠刹吃喝风

1950年2月28日,辽宁省的领导同志为了给访苏归来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洗尘,准备了最丰盛的美味佳肴来款待中央首长。谁知竟弄巧成拙:进餐时,当毛泽东走进餐厅一看到大桌子上放满的各式各样的酒和菜后,马上把脸一沉,只因当时陪同进餐的还有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外宾,毛泽东不好当面责怪,于是来了一个消极的罢宴,他除了劝胡志明等外宾多吃一点外,自己只吃了一些空心菜之类的青菜,喝了几口葡萄酒,不到半个小时就放下了筷子。

晚上,毛泽东借开座谈会的机会,当众批评开了:“今晚的菜太多了,这比我一贯主张的四菜一汤的标准超得太多了,我看这就是大吃大喝。别忘了,我们的国家刚解放,家底还很薄,现在还有不少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的,我们却在这里大吃大喝,如果像这样一层一层仿效下去,不但会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我们的国家还可能会吃穷、吃垮。”

第二天在领导干部大会上,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说:“我和恩来路过东北主要是想看看东北的工业,不是为吃喝而来的。在哈尔滨我就说了饭菜不要搞得太多太好,谁知来到沈阳,比哈尔滨还多还好,比北京开全国政协大会还搞得丰盛,这就是比吃喝的苗头,这个风气很不好。中央对吃喝风已三令五申,我看要坚决刹住,可有的领导同志就是听不进去。我们国家的建设还刚刚起步,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不能丢,特别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同志首先要作好表率,我们要做刘宗敏,不能当李自成啊!" 50年代,由于毛泽东带头狠刹吃喝风,终于把这股坏风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了。

亲审女死犯

1941年6月中旬,毛泽东从中央保卫部门送来的一份报告上得知保卫部门要枪毙当地一名妇女,罪名是:她骂了毛泽东。毛泽东把报告翻来复去地看了好几遍,总觉得一位农村妇女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骂自己,他当即叫来了保卫处长钱益民,让他把那位妇女带来,要亲自问问。不一会,钱处长将一位名叫伍兰花的中年妇女带到了毛泽布的办公室。毛泽东一看,是一位十足的农村妇女,虽说只有30多岁,但看上去好像50多岁的人。这使毛泽东更加产生了怀疑。于是走上前去亲自替她松了绑,并请她坐下,面带笑容地把一杯开水送到伍兰花手上,然后和蔼地问:“你为什么说要让雷打死我呢?”怒不可竭的伍兰花误认为是保卫部门在枪毙之前押她到毛泽东面前认罪,气愤地嚷道:“枪毙我也要骂,反正咱活着也是饿死,不如早死痛快。”毛泽东接着问:“为什么活着也是饿死呢?”伍兰花看到毛泽东比其他干部都和气,略微平静了一点说:“你们培养出来的好村干部,只知道逼我们老百姓交公粮,不管我们的死活,我不是不拥护你们八路军。我家确实交不起公粮,我男人得了呆傻症,家中还有年老多病的婆婆和3个只会吃不会干活的小孩子。今年又遇上天旱,我一人忙死忙活,才收了一点儿粮食,还不够全家人混上10天半个月的。我跟收公粮的村干部求情,请把公粮推到明年一块交,不但不行,他们还把我家惟一一小袋粮食没收充公了,我想我们全家都活不成了,一气之下,就骂了毛主席。”听到此,毛泽东大步走出屋外,把钱处长叫进来,当着伍兰花的面大声而又严肃地说:“你们保卫部门在搞什么名堂?连这简单的案子都断不明白?中央对交公粮的政策规定得非常清楚,要在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自觉地交公粮,怎能没收老百姓的口粮呢?这位妇女敢讲真话,是位好同志,不但没有死罪,我们还要接受她的意见,赶快改正工作中的缺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正的拥护。伍兰花同志现在就释放,你亲自护送她回家,还要代表我跟村政府讲讲,不但要把没收的粮食退还她家,还要好好照顾,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可直接找我,总之不准饿死一个人。”伍兰花听了,感动得“扑咚”一声跪在毛泽东面前,连连大声呼道:“毛主席真是人民的大救星!”事后,毛泽东为了确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不仅重申了征收公粮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强行征收等违法行为,还下令从原预定征收公粮的总数中,减少了4万担征收任务。

一张老照片

“要是早几天或者晚几天,我都见不到毛主席了,也不会有这张照片。”甘肃天水213机床电器厂退休职工苏玉春指着一幅毛泽东与一位年轻女工合影的大照片,讲起了4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1958年2月13日这天,沈阳机床电器厂装配车间女装配工苏玉春和同事们一起被车间主任叫到一起开会。主任严肃而又有些神秘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打扫卫生,是因为有重要首长来厂视察,如果到我们车间来,大家要认真干活,一定要原地不动。”他停了一下,又高声强调说:“宣布几条纪律,不准乱走动,不准抬头看,不准和首长说话!”

苏玉春当时怀着第一个孩子,很快就要生产了。别人告诉她、多活动有好处,她就一直坚持上班,准备再过几天就休息的。

约8点巧分,参观的人果真来了。苏玉春的位置在车间靠里,但正面对着门,门那边的动静看得很清楚。

“哎,毛主席来了!”她一眼看见人群里的毛泽东,便兴奋地对旁边的工友说。“你别逗了,毛主席来这里干嘛呀!”工友头都没抬。

苏玉春怕看错,又揉了揉眼睛,再看:“真的,真是的,没错,是毛主席!你看。”旁边的工友也瞄了一眼,又赶紧把头低下,并捣了苏玉春一把,两个人又低下头继续干活。但苏玉春不甘心,不时地向毛泽东那边看。

毛泽东向车间里走,边走边不时地停在工人身旁问话。但领导交待过的,没人敢抬头,也不敢答话,只是低着头干着手里的活。在离苏玉春不远处一个工人面前,她听毛泽东问:“你们厂长是谁了”那个工人还是没有答话。苏玉春急了,心里想:“怎么这样,真不礼貌!人家毛主席是打老远的地方来这里的。”

忽然,毛泽东向苏玉春走过来,到她跟前还停下了脚步。苏玉春激动得早把领导交待过的那几条“纪律”给忘得一干二净,她腾地一下站起来,大声说:“毛主席您好!”

这时,听见有人低声地喊:“苏玉春,坐下!”

毛泽东很高兴地向苏玉春伸出手来,苏玉春忙握住了毛泽东的手,忘了手上还沾着螺钉上的油污。苏玉春只是笑,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幸福。

毛泽东亲切地示意苏玉春坐下说话,他站在旁边又问:“你干的是什么活哟?”

“我在给铆工配料〕”她一边回答,一边不放过机会地掉转头向上看毛泽东,抑制不住幸福地一个劲地笑,一点儿也没有胆怯。

“车间里有些闷,光线也好像不好,通风设备怎么样?” “有窗户,热了,就打开,没事的,请毛主席放心!”

当时,看到这情景,突然过来几个摄影记者,咔嚓咔嚓直拍照。有个女记者跑到她和毛泽东对面,一个劲地闪光,照了好几张。

毛泽东在苏玉春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也是惟一听到答话的地方。他显得很高兴,偶而还回头向别人说句什么,也许是在夸赞这个女工懂事大胆吧!毛泽东又问了几句就向前走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车间。

事后,苏玉春说:“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就站起来了,我觉得很自然,毛主席跟俺说话,俺坐着不吭气,多不礼貌!”

毛泽东视察之后,沈阳机床电器厂就改名为“沈阳213机床电器厂”,以纪念这个日子。后来,这个厂迁至甘肃,成为今天的“甘肃天水213机床电器厂”。

毛泽东视察这个厂时,只是在和苏玉春说话的时候照了相,所以那次的照片对这个厂显得十分珍贵。(选自《人民政协报》等,作者高士振、顾炳枢,标题系本刊所拟)

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1913年春,志在“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的青年毛泽东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同年秋·,四师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同志在这里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刻苦求学,探索真理,寻找救国的道路,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积久而成学”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投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间,是在一 娜建立了荃础。一师是一个好学校。,当时的一师,有良好的学习空气,有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谁、攀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思想进步、‘学识渊协的好老师。青年毛泽东在这里以其勤奋好学的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短短五年半的时间里,毛泽东写的笔记、日记装有了一大网篮。有个现在还保存着的笔记本,大约写于1913-1914年间,通7页,一万多宇。前13页是乎抄的《离骚》、《九歌》全文,字字工整,一笔不荀。后面是《心讲堂录》,记载着治学和为人的道现、对历史和人物的评论和自然科学知识。笔记

里有一处这样写道:“„„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劝资期合此理想。,要“实意做事,真心求学。”于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在一师,徐特立同志提出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很深,他运用 裕特别好。在读德国哲学家鲍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毛泽东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批语,有评论,有提要,有注释,成对比,或分析,成批到,联系中国历史和实际写下的许多见解,往往独到而深翔。令人惊叹的是,原书十万字,毛泽东写下的批注竟达一万二千余字,书上除逐字逐句目点外,还有大杠杠、小杠杠、单杠、双杠等各种扮号。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是何等刻苦啊!有次,一个两学要毛泽东 在笔记本仁题词,毛泽东同志写道“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琦,由是而兰石、四石以至万石焉。学向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这些精辟的话,正是毛泽东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在一师读书期间,青年毛泽东的生活非常俭朴,一套旧呢制服还穿了好多年。由于当时膳宿费 由学校供给,毛泽东平时的生活费几乎都花在订阅书报杂志上。有个数字很能说明间题。据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共花了160元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订报,余下的钱也大多买了书籍和杂志。当时长沙出版的《公言》杂志经常刊登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他期期细读。学校阅报室的报纸,他每天要看一两个小时。看报时带上地图、字典、笔记,看看报纸,查查地图,翻翻字典,有时记下城市、港口,河流的中文名称,再查英文。他认为,这种读报方法可以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一举三得。因为他对国内外大事了解得多,他是同学中出名的“时事通”。他常给同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提醒大家莫忘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宣

传青年要担负起救国的责任,讲话很有鼓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关心国家大事,把全副精力用在勤奋学习和改造社会上,毛泽东在同学中大力提倡“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在校不谈男女恋爱间题。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

1915年五月,毛泽东的同学易咏畦去世,他在悼诗里写道:“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准氏子?安得辞浮贱!”大意是说,东边同我们隔海相望的是岛国日本帝国主义,北边与我国山水相傍的是欺凌我们的俄国佬,谁能挺身而出扫荡这些帝国主义强盗?只有靠我们这些出身贫残的青年一代,诗句字字嫩烧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七日,日帝向哀世凯提出亡我中华的二十一条。五月九日,哀世凯为了实现其复辟帝制的迷梦,竞全面加以承认.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演怒声讨。当时,一本叫《明耻篇》的小册子,揭露了日帝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的罪行,青年毛泽东读后优愤交加,在封面上奋笔疾书十六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示在国家和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日子里,青年学

生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担当起雪耻报国,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同学们赞誉毛泽东同志“身无半文,心优天下”,他确是当之无愧的。

健身为卫国

1917年四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署名“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自己锻炼身体的体会,联系实际总结出来的理论文章。文中把锻炼身体提到了增强国力、健身卫国、增强民族体质的高度。他说,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沙,’无体是无德智也,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他常对同学们说:“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去搞好学习,担当起改造社会的大任。才那时,学校是很不重视体育的。有一年,因为功课太重,学校里接连病死七个学生,毛泽东在痛悼这些同学时.写了一副“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课间操)的挽联,批评学校当局不重体育,呼吁大家锻炼身体。他还一再向同学宜传,锻炼身体要有恒,要有蛮霸精神,方法宜简单.易行。他在担任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长的一年时间里,积极组织开展乒乓球运动,创造了“六段运动”体操。他自己通过冷水浴、游泳、爬山、野游、露宿,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后来他能在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经受严峻的考验.直到七十岁还能“万里长江横渡”,都跟他有强健 的身体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以后在回忆当年锻炼身体的好处时,深有体会地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我们需要·„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读“无字之书”

在求索革命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认为,除了读有字的书,还要向实践和社会学习,“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到农村去搞社会调查,是他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方法。1917年署假,他约了老同学肖子升到农村作调查,在酷署烈日下跋山涉水,历时一月余。足迹遍五县,行程近千里.他们“游学刀各地,广泛接触社会民众,特别是农民,调查各地史地资料、风俗民情,参观名胜古迹,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到工人群众中去交朋友,办夜校,是毛泽东读“无字之书”的

又一重要方法。在夜校,毛泽东同志对工人讲述历史上和近年发生的大事,揭露帝国主又和封建主义的罪恶,激发工人群众的爱国心,工人们也向毛泽东同志讲了很多事情,彼此间建立了真诚的友谊。青年毛泽东不仅自己立志救国。同时也把改造杜会的革命火种播到了工农群众的心田。

组织新民学会

毛泽东同志在探求革命真理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到,改造社会的大事必须团结立志改造社会的人共同努力,于是他着手作了建立团体的准备。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同志家里,一个以改造中国为奋斗目标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诞生了I毛泽东同志主持了成立大会。学会章程由毛泽东和邹彝鼎两人起草,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砒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在讨论到什么样的人能入会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说,一定要品德好、志向好、学习好,确有向上要求的青年才能入会。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学会成立后,长沙许多优秀学生纷纷申请入

会,到五四运动前夕,会员由开始时的十三人发展到七十多人,学会宗曾改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许多会员成为领导各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初期的骨干,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毛泽东同志回忆到在一师的这段经历时曾说,这个时候,“对于十九世纪的民主主义万、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等,我有一些模糊的情感。但是,我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事实正是这样,他高举的爱国主义旗帜是非常鲜明的。

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从润甫第一师范毕业,结束了学生时代。他团结一大批革命青年投身到新的革命风暴中去,不断实践,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毛泽东的面子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一个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折射出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内真挚健康的民主生活。

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同周恩来商量,要周恩来筹备建立国家文史研究馆,以便安排那些德高 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先生。不久文史馆就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校长符定一被聘为首任馆长,柳亚子、叶恭绰、章士钊一起被聘为副馆长,一批各界名宿成为首批馆员。很显然,当时毛泽东建立文史馆的目的,就是为这些名宿安排一个领工资的地方,或者说是国家养士的地方。可以领工资,又享受很高的社会地位,自然有许多人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姗、时在长沙任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到了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去当文史馆的研究员。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当时的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情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从这封给秘书的信里,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是,毛泽东不是不想推荐,而是不好意思推荐了,原因是他已经“数荐不纳”了。荐了几个都没有批准,还好意思再荐吗?这里我们发现,毛泽东丝毫没有怪罪谁的意思,而是把自己“数荐不纳”的原因归结为“文史馆资格颇严”。所以他想,如果再荐了还是不被录用,还不如不荐了,干脆自己解决问题,从自己的稿费里拿钱帮助她的生活。

如果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毛泽东还是这样做事,保持这种以规矩为是而非一切皆以“最高指示”为是的环境,就好了。

第二篇:毛泽东主席的故事

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4、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1、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三篇: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的小故事

故事一:牛司令

毛泽东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了。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把牛忘了,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

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一伙人割青草。然后,把牛集中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吃野果,做游戏,玩个痛快了。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故事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他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舅舅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第四篇:毛泽东小时侯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侯的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第五篇:毛泽东尊师小故事

毛泽东尊师小故事

徐特立是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十分尊敬徐老。1937年7月,当徐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同志写信祝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下载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的三则小故事

    毛泽东故事 这里,我还想举一个《毛泽东关怀警卫员“小马驹”的故事》: “1947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安塞县王家湾驻扎下来。有一天,毛泽东得暇,背着双手健步向双羊河畔走......

    毛泽东节约的小故事

    毛泽东节约的小故事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

    关于毛泽东小时候的十个小故事

    关于毛泽东小时候的十个小故事——王雅睿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 1、胆识过人的毛泽东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模版)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

    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和舅舅们都非常喜欢他。那时毛泽东生得高大结实,很懂道理,从不捣蛋惹事,很招外婆喜欢。毛泽东有一个舅舅开学馆教书。......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读乢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乢,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乢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

    毛泽东的故事

    井冈山是个山多田少、原来人口只有一千多、产粮还不上万担的地方,红军来到井冈山后,人口激增,粮食不够吃,军民用粮主要靠山下宁冈供给。因此,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经常上宁冈运粮,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