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梵歌--生活细语 -爱 之 源
生活细语
爱
之
源
爱是美丽的诱惑,爱是无私的承诺,爱是天真的参与,爱是无缘地包容、施舍。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由于自身力量的薄弱而无法臻达那种纯粹的爱境,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探寻到爱之源。爱之源如同给予我们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寻到它,我们才是真正开始了解了爱,拥有了爱的能力。
真情源于造物主的爱
爱着别人的爱 „„„„„正文 对物如情 „„„„„„„正文 爱〃奉献〃觉悟 „„„„正文 牵起他的手 „„„„„„正文 有情来下种 „„„„„„正文 佛门广大善为本 „„„„正文 何以臻达爱„„„„.„„正文
真情源于造物主的爱 <页首> <下一主题>
刚才二媛问到关于父爱和母爱之间差异的问题。她和任岗哥辩论这个题,任岗哥认为:父爱较母爱更完美。二媛说:母爱里边也有完美的一面。
这个问题不应就一个单方面去看,应该跳开二媛和我之间的父女关系去看。看问题就应如此。但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往往受自己切身利益的限制,所以看问题带有片面性,看不到普遍,一般只看到一个个体。
实际任岗看到那个问题也可以说并不是他看到的和他接受的。因为他作为一个儿子却去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情感,他的依据是什么?他的那种依据不是他自己的体会。他没有机会去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情感。然而他却得出了这个结论,这实际上是一个聆听的结果。因为有一次师父谈到过这个课题。
这就是说,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即便我们不是以那件事情的正面身份出现,也可以去理解或弄通那件事情的本质,不用经由自己的正面经历,而从侧面,甚至会得出更为恰当、更为准确、抛开执着的认识结论。
就像下棋,两个人在进行,其他的人在观看。观看是不是一种参与?他们不是那个参赛者的身份,没有一种要赢要输的心,没有这种负担,但是他们却是在全心全意地下棋。不管他们站在哪一方上,他们眼里没有人,没有对方是谁,只有棋。但下棋的人却不是,他心里有“我要赢”。那个看棋的人是要帮下棋的人,下棋的人有负担,但看棋的人没有负担,他没有“我要赢”。所以他往往能看出很多高步。这种参与的本身不是正面地去体会这件事物,而是从侧面去体会,所以才比较容易看清那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那件事物的概念的追求上,叫概念给挡住了——为了赢和输。
下棋不应是为了赢和输,赢和输对下棋来说虽然是一种必然,但是那个本身并不重要。下棋就是下棋,下棋是在沟通两个人的情感,是在发挥那个头脑的作用,发挥这个特长,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活动。
但是人类往往把这些活动用商品的形式将它推到另外一个层面去加以追求。当所有这些活动,包括体育竞技、文学艺术,带有这些色彩时,它就不真实了,它的欺骗的那面全部经由那个执着发展出来了。那个要赢和要输就是一种概念,成为全部的目的。然后他就被误导了。他可以赢,也可以输,然而不管他是赢还是输,都得不到什么,他没有了解情感,他只是增长了一种执着。
所以,任何一种关系,比如父亲和儿子、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女儿,都有一种真实,都有一种美好。但是世俗的关系中都有一种不真实、一种不美好。而相对于这些关系中,造物主认为:初恋的关系是最真实的。因为初恋的关系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它是纯情感化的,没有一丝丝物质的因素在其中,所以它很圣洁。
可是这种关系发展下去,就逐渐浸透了物质的气息,沾染了物质的因素,蒙上一层物质的色彩,然后它就变成了功利的工具了。人们把它叫做“爱情”,用它来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然后初恋的那份热情、初恋的那份真实的情感就没有了,它们统统被婚姻扼杀了。
所以那种恋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而在那种恋情中,普通人也有一种最高尚的品质。他不是自己要得到什么,为了那个恋情,他愿意牺牲,愿意奉献,有一种给予的心,不是索取,最初就是这样。所以,他是最真挚、最美好的。不过持不久就完了,就没有了,就变成相互争执。
在人的各种关系中,主动的、被动的、朋友的、父母的和恋人的关系中,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真挚的情感,但多数的不是这种情感,还是功利性情感,还是以这种情感的一个方面去执着,自以为是。从事物的判断、情感的理解层面去强化自己的意识,去强加自己的意识给对方,使对方感到不自在、不舒服、难以接受。人们通常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就是这样。它的结果就是生起烦恼,就是在障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后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上去考虑问题,打架,吵闹,保持沉默,但是有一点不提,就是里面都保留着自我意识。
一个人找到这份情感的真谛就是回到了生命的源头,就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爱是指这样一种概念:就是那个情感最初毫无索取、完全奉献的那种品质。它一闪而已,每个人都有过。包括他是一个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他是一个强盗,他是一个小偷,都有这份情感。都有!
只要人的身上有这份情感,他就有被度的可能。只要他找到了这份情感,他就恢复了觉悟的本来面目,他的各种不良习气都会在这份情感面前自动地消除。当人一回归到这种情感状态时,他就是理智的。
比如《上海滩》里的冯敬尧——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道貌岸然的样子,实际是最恶毒的,可是他对女儿的那份情感是最真挚的。他为了他的女儿冯程程,什么都可以不顾忌,记不记得?可是换一个身份和角度,他就是另外一副面孔,他对一切都在所不惜。那么你说他身上有没有真正的爱?有没有真正的情感?
一个盗贼为了他真正的情感,他的情人或他的父母、他的小孩、他的朋友,他可以牺牲。甚至那些盗贼、那些流寇、那些被这个世界斥为最粗鲁的人,他们更具有这种朴实的品质。而那些故作高雅的人,他们最大的虚伪性——总是说很好听的,真正该他们做时,他们绝不承诺,他们逃避,他们只顾自己,绝不顾别人,他 们从来不懂得牺牲是如何的高尚!他们从来就是培养了自己的要,培养了索取的品质。
比方大人批评小孩儿的时候,总是说为小孩儿好,但是这种为了小孩的好,实际还是大人的观点。大人所认为的那个好是他的品质的自然等级。如果他本身是一个糊涂蛋,是一个迷失生命概念和生命理性的人,那个好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用?他说好也没有什么好。然后他一直说好,如果小孩说不好,他就要揍,就要打,要强加一种意识给小孩儿。
不管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女儿、对儿子、对恋人、对任何人的关系,只要带有这种因素,就是一种强加的因素。而如果是真的对他好,那种因素不需要强加。真的对他好,那里边有一个尊重的问题,包括人家好和不好,都有一个选择接受和不接受的权利。你得尊重这个人权。这个人权是造物主给的选择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就是人权。
一个人处于任何身份,他都有权利选择怎么做,选择这样或那样,虽然他必然要承受那个结果,但是他必定拥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怎么可以毁了他那个选择的权利、剥夺他那个选择的权利?然而几乎在所有大人面前,孩子就是这种权利的被剥夺者,这是人权彻底的丧失。所以那种关系里边并不是真正的情感的展示,是用一种情感取代其它的情感。
当大人的应知道尊重小孩,应该用最完美的知识从小培养他,让他懂得生活的真正概念,不要把兴趣投放在生活的某一个片段、某一个部分上,尤其不要投放在生活的物质层面、利益层面、感官享乐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弄懂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概念,以及为了弄懂这个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这往往不是多数小孩的课,是极少数、极少数小孩的课。多数小孩都在玩,都在吃好东西,都在接受大人给他们安排好的生活内容。所以今天的小孩自我意识非常强,不会因为大人那么好地照顾到他们的物质和享乐就对大人感恩戴德,反而他们越发不听大人的话。他们养成一种欺骗:为了获得那种享乐满足感官,他们说爸爸好、妈妈好,说好喜欢他们。等他得到了以后,他心里偷偷说:“我才不喜欢你呢,我是喜欢那个,不是喜欢你。”
这些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的情感,当他们的物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偷偷在心里逆反。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受到父母的那种羁绊,他们要求独立。到了十七岁是最严重的时刻,简直要崩溃了。他们要求彻底的从家庭的那种羁绊中解脱,他们不要别人为他们当家做主。他们要展示自己,按自己想的去做。有很多孩子出走就是这种情况。那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结果,那也是孩子不接受父母的表现。你看,最高等的物质关怀最后却变成了这种关系。
所以这些孩子没有经此而获得真实的情感的陶冶,他们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的情感。他们对父母不感恩戴德,不孝顺,不听他们的话,不尊重他们,不爱他们。他们真的是不爱他们。大人越关心小孩,小孩心里就越反劲。这一代人长大以后就变成非常冷漠型,他们没有办法感悟到人生情感的真谛。他们也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后代施加教育、捆绑、强化。
末法时代的人就是这么一辈一辈地反复影响着。大家都像糊涂虫一样地捆着别人,强加不自在给别人,影响着那个环境,让人家一刻也得不到安宁。造物主赐予每个人的选择权都被他们剥夺了。这就是造业,这个业力可就是太大了。
而母亲对小孩儿的管束中,实际多半是母亲为了小孩的满足,包括好的、坏的,一切的满足,她都无代价地付出,这是母爱早期的那种奉献的精神。我们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那种。尤其是在小孩儿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阶段,母亲可以照料好他。他需要有一种沟通,不用语言的,这是母爱最宝贵的地方。然后当小孩逐渐长大,母亲就把这种爱据为己有。小孩儿就是她的全部,她特别看重的就是这一部分,认为她付出了,所以她抓得很牢。
当小孩长大要结婚,尤其是儿子。儿子同妈妈之间是一种异性的关系,他们是母子,然而这种关系里依旧有一种非常非常微妙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它不展示为夫妻关系,它是一种超越夫妻关系的、非常微妙的关系。那里面的那份爱依旧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这种爱深深地满足着母亲的心,是丈夫给不了的。她非常珍惜这个。
当小孩长大成人后,有一个莫名的女人,一个不是血统范畴内的女人,突然闯进他们的家庭,要夺走这个小男孩儿的心。然后这个小男孩儿就爱上她了,然后对母亲就不屑一顾了,然后妈妈就恼了,“怎么可以夺走我的„„”那个是不能说的,所以她揪心的疼。所以这个世界婆媳的关系是最难相处的,你们不知道那里有一个爱的竞争,那是一种性嫉妒,绝对绝对的性嫉妒,简直没有办法调和。
所以,一个儿子,要在母亲面前当好儿子,在太太面前当好丈夫,得多么不容易呀!他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又能在小孩面前当好父亲,哇!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大丈夫,就不是“大豆腐”了。哎呀,这个问题你们怎么不鼓掌啊?(鼓掌)完成对这三者责任的承诺,就是一个完美境界。因为要体察到每一部分情感环节的需要,因为这一部分可能冲撞另外一部分,他知道这里有合理的一面,有不合理的一面。但是不管合不合理,他都得委曲求全。假设他是一个有道德、有承诺、尊重他人情感的人,他会这么做,他在这里所能做的就是委屈自己。虽然他永远做不好,甚至不会使任何一方满足,但他一直会去做那个最糟糕的形象,肩负三种品质、三个角度,承诺三种职分。懂吗?
每一个人都要在他的人生中面临多角的关系,去接受情感,处理情感。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情感的过程,就是升华情感的过程。情感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据。它自然的层面就是人的品质,就是人的道德的基因。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可以跳开它。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起因都源于情感。
所以人是典型的情感型动物。人区别于一切动物就在于他是这方面的万物之灵,而其它的都不如人。但是人总是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完美,处理不好,所以非常尴尬,非常烦恼。是不是?所以,人生又是最痛苦、最不幸的——但我没有这种。
在所有这些角度、这些关系中,唯有父亲对女儿的那种关系,既不同于丈夫对妻子的那种关系,又不同于儿子对母亲的那种关系,又不同于兄长对妹妹的关系。兄长和妹妹的关系,也是一种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那里面有一个莫名的爱。爸爸和女儿之间的关系,那里也有一个莫名的爱。
孔圣人曾说:看护女人的品德和意识要像看护小人那样。他把女人说成和小人一样,不是大人,就是说她们是长不大的人,不定性!小人!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难养就是不好养,得看着她,得管束她。他在“三纲五常”就主张那种。所以,一个女人小时要从父;父亲不在了,要服从他的兄长。但他一直没说要服从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几乎不可能给另一个女人真的爱。
实际,对母亲而言,女儿只是她的翻版,是她的一个影子。她自己没有办法获取的,她想通过女儿的展示去获得。所以有句话说:姑爷是丈母娘的。你们听没听说?咋不说姑爷是岳父的?她把女儿看成是她的私产,是她身体的一部分,是一个翻版。所以她去干涉女儿的一切,包括婚姻的细节,她总是指三道四,指这个,指那个,按她说的去做,乱七八糟,喋喋不休的。她是想经由女儿去满足自己的心态,那个不是一种爱,是最大的一种自私的表现。
但是父亲对女儿却不像母亲那么样,那么琐碎。父亲对女儿总是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他尊重你,爱护你,有时甚至他也威严。不过当该你选择的时候,他保持一种沉默,保持一种距离,他让你自己去选择,他不像母亲那么缠绵,那么细致。然而他那个不动声色里面有一种隐藏的、不显现的爱,那个很深啊!那个是对我们自主权的尊重。
虽然他担心着让你选择可能会非常不好或怎么样,可是他把这个担心深深压在自己心里,他觉得应该让你自由去选择。他在那边看着,当你呼唤他帮忙时,他会不顾一切,甚至将生命全部押在你的身上。即便是他在面临那个最不幸的时刻,他也一声不说,或者默默一笑,然后就死了。他不讨得任何,那是一种真的给予!
所以,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情感有时就表现在那种严厉中,而不是母亲的那种放纵——无原则的放纵。世人着于外相的概念,都在唱颂“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人说“世上只有爸爸好”。实际上,父亲的品质是造物主的品质,母亲的品质是情欲的品质。父亲的品质是情爱的品质,这种品质直接演化在兄妹关系里面。
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恋人关系,他们永远不发生身体上的爱的关系,这种恋人关系非常的妙,也非常的苦,但是非常的真实,非常的甜。因为最甜的东西一定涵盖着最苦,最美的东西也一定涵盖着最疼。
那天,李俭说让吴如不要病得那么遭罪,让外在的师父多给他一些甜,不要那么苦。我说:把你泡在蜜糖里要不要?要的话,我明天就把你泡起来,然后过一会儿你就不要蜜糖,要盐水,要辣椒水,最后发现还是清水好。
兄长对妹妹的情感有一种不展示的东西,虽然你看那里边有一种严厉,他甚至比那个父亲还要严厉,可是那种严厉有一种妙啊!普普通通兄妹关系里边就有这种。他不光是一种捍卫,他给你一种选择,并且他庇护你。而且在你选择和被庇护之间或者全部,他有一个无言的承诺。
那天电视里就演到山村里有一个小女孩,读书很好,她母亲要拿她去给哥哥换亲,她的哥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山里人,但是他不愿为了自己的婚姻,而葬送妹妹的前途。那里有一个很深刻的东西,并不是表面情感的满足和放纵,而是让她去认懂一个理,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路。那条路在脚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替另外一个人走,没有人。但是,没有许多的因缘谁也走不出那条路。
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人可以解脱,没有人可以开悟,没有人可以成佛,就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人都不懂得如何配合别人去走这条路。师父曾在一堂课讲过,我们有病的时候,六亲眷属都会过来拿点礼品看看我们,来安慰一下我们的情感;我们有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去承诺一种帮助。但是当你要吃素,要求佛,要修行,要出家,他们说:“不,不能那样!”对不对?所以,在圣人的品质中肯定有通常人的情感,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是,他又有通常的人几乎没有的情感。他在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并非依据这个世界上普通人的概念去处理。
所谓概念关系就是这个世界的人认为你是我的太太,我就把你当太太去处理,然后就完了。他们一直用这身份、这种概念去处理这种关系。如果你是我的弟弟,我就把你当成弟弟去处理,弟弟以外的其他关系让其他人去处理,这个世界的人就是这样。而作为任何一个人,都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朋友,有恋人,有小孩„„然而在所有的关系中,每时每刻只在完成一种关系的体验。
可是圣人对任何一种关系,不管他是男的,是女的,是妈妈,是爸爸,是小孩儿,是兄弟,任何的朋友,他是集于这五种关系中最真的东西给你呀!可是没有人能拿得动,能扛得动,能理解得了,能接受进去。这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课,在讲到情感问题。
情感最深刻的、最深邃的、最核心的就是爱。而这个爱,师父一再讲:一个找到爱的人才能回归神。因为爱是神的品质,是神的最基本的品质,甚至于说是神的最低等的品质。但是爱却是人最高等的品质,最最高等的品质。在人所认为的爱中,从来没有这种品质。因为爱的整个的品质就是奉献,绝对不是去交易,不是商品化地去换取,像驴啃痒那样去欺骗,绝对不是这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占有,去支配,然后独自拥有,这都不是,绝对不是。爱是一种分享,爱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给予,爱是一种牺牲,爱是眼巴巴地站在那里,心里流着血祝福别人。哇!你们听一听这个,你们去体会。这个绝对不是说出来的东西!
当你基于这种品质去处理与一切人的关系时,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处于什么角度,是否是你的血脉,离你多远,他们都能从你的身上得到全息的那种情感。虽然他们有时候会否定,那个是一定的。他们有执着,他们被假我蒙蔽着,他们甚至会很猛烈地升起那种逆反的心理,否定你。
一个圣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能被所有人认知的话,那除非这是个圣人的世界。没有臻达到圣人的境界,人们没有办法去识别圣人。然而每个人身上都有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就是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当那份情感展示时,他一定认得出:“哇!这是圣人的品质!”在那时他接受了那个圣人的不是一点品质,而是所有的品质,他一下发现了那个伟大。他把从前的那种经由假我概念所认定的一切虚幻、不真实都打碎了。
但是他还会再回到那个假我的立场上来,还会升起疑惑。这就是修行中的反反复复、复复反反,课程一定是这样的。最后直到我们自己具足那种,接近那种品质,也就是接近造物主的那种品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时别人感觉我们不一样了,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品质的准则和层面。我们也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影响了许多人,他们也在提高着。
当你蓦然回首,发现你所走过的那一串串脚印都闪着不大不小的光彩,那就是人生的足迹,那就是行者的路。人如果为了这个滋味去活着,值得!人不能有逃避的心,不能从现实中逃避。
师父考你们的课程非常多,在非常大的问题上,在非常微妙的问题上都会考验一下你们的那种真实,看你们做人是否真实。我们必须具足真实!我们一边说造物主的安排是最好的,一边在做自己的选择,认为可以这样或那样。实际哪有这种事?如果可以这样或可以那样,我们早就首先被抛弃了。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千万记着绝对不可以!
所以面对自我的真实,不怕粉身碎骨,承诺它!你承认了这个,就承认了这个事情是你做的,就要罚款;你承认了这件事情是你做的,就要砍头,那么就让他去 砍吧!这个事情是我做的,你说这个事情对和不对那是你,我做了就敢当,那是我。砍头不砍头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呀!
如果在做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有这种牺牲的精神,都承诺那种关系,那就是一份最真挚的情感。普通人有吗?当他认为至关重要的利益被冲突时,就不顾一切去出卖。他没有那种庇护的品质,不能为了那种庇护去牺牲自我。他哪里有造物主的品质呀?投奔他有何用?他能献出什么来呀?他是个逃避主义者。
这种品质不属于我!你们记住!我没有修行以前就是这么承诺的,我可以被这个世界的人都骂成是臭狗屎,我就是这么活过来的,我以后还是这么活。我可以活到一个朋友也没有,也可以活到全天下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我并不以这一切为追求,为稀有,我就是我呀!我懂得自己应该怎么活,应该怎么去完成人生的追求。
你不能为自己活着,你不能说是一样,做是另外一样。你不能知道怎么做,却不去做,你不能做得有取舍,做得有保留。
所以这个课程,要跳开去看。实际我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是以爸爸的身份在谈的,我觉得我是代表天下所有的父亲。虽然他们可能有做到的,有做不到的,但是每一个父亲的身上都有这种品质。就是因为有这种品质,所以一个家族几千年下来,他的这一姓氏、这一血统,尽管每一代人都要和另外的血脉交合,繁衍后代,可是他们的血脉中的遗传基因永远不变。女人是改不了这个的,她们可以去掠夺那个钥匙——掌管钱财的钥匙,可以凶巴巴地在那里指手划脚,像泼妇一样的不讲理,可是造物主的遗传基因不改,不动。
女人为什么没有这个能量?依据道理这个基因应该每一世都改变,最后就完全没有了。可是实际是永远不会的。地球现在有找到埋在雪山里的人,发现他们的遗传基因还是有据可查的,可以剥离出来,然后找到他的后裔,基因一点不差呀!两三千年了。如果这个基因能差了的话,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那个最真挚的品质,就会从我们忘记了造物主的悠久历史中被淡忘掉了,然后我们都不知道造物主。可是我们那个闪光点还在呀,他永恒地存在于这个处处充满污染的世界而不被染,我们一定有一个不被污染的真挚的情感。
找到他吧!找到他吧!找到他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他就是真的自我显现之时,找到他就是找到了人生的完美。他并没有多少,没有大小,他不来不去,他就在那儿,他永恒,水淹不死,火烧不掉,风也吹不去,你承不承认他,他都真实,那就是爱。而这份爱在这个世界里,在所有关系中,表现在恋人关系中的最多。而在一切角度中都有这种恋人的关系。
比如我和吴来,我们俩有这种关系,并且很深很深。在我的心里,他就像我的儿子,就像我的女儿,就像吴相,也像是吴回,我都说不准是哪个。总之,他好像就是这一切的总和,就是这么一种,你们懂吗?因为在我们从前世里必定有那种恋人的关系,而且还不只是一次,肯定有很多次,一定的。所以当这一世再转为做人的时候,还会展示出那种专注、嫉妒、求不到就苦的品质。比如我告诉你们,吴相看其他的人亲近我,她心中就有排斥的心。那是什么?一种恋人的品质。我的母亲也有这种品质,而且在她们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因为她们以这一世的身份,不能展示出这种关系,那就是爱的苦。你懂吗?但是,就是这种苦就是一种真挚!奇怪不?
所以,一个跳开假我的人,不会受制于这一世的身份,以此种去认可生命。不要认为情感只唯有这么一世,这一切的假象就是全部,不是!不是!绝对不是这个 样子的。“对缘如镜”不是这个层次,任何事情都蒙蔽不了他,他的承诺不是一时的,绝对不是!
你们想一想今天的这些话。就像二媛说的那样:“佛有时候骗人。”佛不是有时候骗人,佛几乎全部的时候都是骗人,直到把你骗醒为止。我们又不可能不被骗!但是他这个骗人,是为了让你醒啊,因为你在迷着。所以这个骗里有乐,骗里有苦,骗里有甜,骗里也有酸呀!但是不管是苦、辣、酸、甜,他是真实不虚的!
你们就要以这样的品质去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情感,体会它的真实。细细地观察自己的心意,观察自己面对一切事情发生时情感的变化。要站在一个观察家的角度去看待你的情绪,看待你的心意。常学会这样去善待人生,处理情感,然后你就像那个看下棋的人,而不是那个下棋的人。你不会生起执着,当那个执着被另外一个监视的时候,它就像那个一点点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所以,我们会逐渐地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包容。然后别人就会信赖我们。虽然有很多方法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他还是感觉有一种离不开的情感。他在那儿会想离开,离开后又会很想念。二媛就是这种心,和爸爸在一起感觉不舒服,有舒服也有不舒服,有一种为难的心理,有一种畏惧感。实际爸爸并没有怎么骂你,是不是?可是离开后,里边确实还有想爸爸。现在你就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心态,是不是这样?(二媛点头。众鼓掌)所以不要说我不了解你,说我说对一半儿,我必定是说对全部的,今天就算是说给你听,好吗?谢谢!
爱着别人的爱 <页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所有的一切,比如我们要吃饭,饭前是我们想吃饭,我们对饭很有期望、很有情感,吃完以后就没了。我们现在就需要赶快去方便,我们对厕所很有向往,去完以后就忘了、就没了。我们的任何追求,我们与一切物质发生因缘,然后当那个缘起变化了,缘落了,那份情感就骤然消失,接替而来的是其它的情感。所以世俗间一切情感都不究竟,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为用而已呀!
只有一份情感是永恒的,那就是囊括了这一切情感的大爱。这份爱就是《牵手》里唱的那个——爱着每一个人的爱,也就是范仲淹说的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那个是不变的。它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过不是全部的,是偶尔有一点,但是都有,也就是佛所说的“众生佛性平等”,一定有的。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觉到它,觉到它的完美,然后去展示,去拓展,进而去提高我们灵魂的等级,升华我们灵魂的质量。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些能够想到别人的感觉、别人的方便、别人的利益的人,那么大家一定是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相处、生活,世界一定很美好。
如果都只为自己打算,一切都觉不着别人,即使是我们盲目地、侥幸地、将就着组成一个家庭,也绝对没有幸福可言,夫妻间没有理解。我们做每一件事,都是依据自己的心态,总是不在意别人的感受,我们处处损害着别人的情感,不方便别人。人家一忍再忍,忍、忍、忍,忍下去,你说最后还有情感吗?我们就这样苦其心智,所有追求终成泡影。然而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都是在这样的情感里活着。尽管我们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成就,或一时的自得,不过我们终究不能抚平心里的创伤,我们感觉到人生很累、很苦。
所以当我们还爱着某一个人,爱着某一个小孩儿,爱着某一个朋友时,记住要珍惜那一份情感。并且依据这份情感,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关照到周围其他人的情感。只要你能关照到其他人的情感,你就能与其他人和睦相处,很容易沟通。
歌声都是在呼唤着人们的心绪,呼唤着心灵的追求,心灵的感叹。但是,从何下手解除烦恼?从何下手能使明天更好?最究竟的课就是首先从提高自我的觉悟开始。
我们的意识在下意识间,乃至到觉,都要活着而不能死着。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觉受,为着这个不惜一切。我们每一个人活着应该是为了别人,只要我们能这么去做,不怕我们做不到。今天做不到没有关系,明天做不到也没有关系,甚至一辈子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尽可能去做就是了。那么我们就会逐渐地方便周围,逐渐地关照到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方便。
一家人如果是这样去相处,彼此就会知深知浅,知粗知细,知冷知热。就不会像我们有时故意好心去做,结果总是弄错。就是因为错觉,把自己的心态强加给他人,认为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处理才好,这么做才对,结果人家正好不需要。挠痒痒,人家是脚痒,你非要去抓手背,挠得皮都破了。人家说“不要了”,你还继续抓,这干啥呀?我们经常做的就是这种。
所以你想想数十亿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大家统统不去觉着别人的感觉,这个世界又将如何?造物主照顾我们,让我们拥有一个觉性,我们却不去用,或者乱用,一直在触犯共同的利益、环境、气氛,你说这世界会美好吗?大家怎么建立起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得失、共同的利害呀?
所以说没有觉悟!经久地没有觉,失去了觉,我们能悟到什么?我们不能够经由内在而深入到其他人的心里和情感中去,所以做人是一个没有守则的人,没有觉悟的人,没有情感的人,不能理解人的人,很难相处的人。如果是为人夫,妻子不会喜欢你;如果是为人妻,丈夫也不会喜欢你,经常不回家。生活中的烦恼就来源于此。
于任何时、任何事都去察觉着自己的那个觉性,久觉必悟啊!所谓“禅不用语言”就是这个道理。你不需要和别人去讲什么,但是能沟通。你很容易体察到别人的情感,你默默去做就好了。然后当我们需要做一件事情,需要某一种情感,需要一个帮助时,别人并没有和我们打招呼就直接进入了。这时我们心里感觉非常舒服,是不是?就这样。
歌声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接受呀?歌星为什么比总统的影响力还大呀?就在于他唱的跟师父说的一样。只不过他是在感叹的层次,并没有结论,他在感叹着大家的感叹,仅此而已!
不过师父有一个办法,告诉你们如何去解决这个感叹。我们不能只是感叹而已,既然已经感觉到这种烦恼,就要找到它的根源。我们要解决它,这就是我们的课程。要提高自己的觉性,不能闭着眼睛做人,闭着眼睛活着,瞎乎乎的活着,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在任何环境中都是一个容易被别人接纳的人。
希望世界能朝这个方向发展,也希望我们大家能朝这个方向迈进。我想这是通向人生乐土的路,除此没有别的出路。为此,我们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点点面皮,一点点自尊心,或一点点嗜好而已。不过我们会得到很多,会得到真正的情感。那时谁 都会喜欢你,真喜欢你!如果和你分开了,他就会想你,是真的想,不是像你们今天唱的这样,我知道你们是假的。(大家笑)一个人走错了路,应该立即纠正自己,然后跟上去,和大家在一起。同样,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不知顺随共同的利益,最后损害的是所有人。
对 物 如 情 <页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有时对所谓无生命现象、无情感状态的物体感觉有一种恋情。
比如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过去的亲人已经不在了,房屋没有了,所谓的家也没有了,但是他偏偏依旧说这是他的家乡。当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回来想看一看他的家乡,然而那时他却不知道他的家乡确切在哪个地方。他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满足,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有一种凄凉,因为他不能够投到那个准确的位置,他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寄于一个人、一所房子或一个物体。但是他依旧感觉到这个大地在散发着一种情感,在拥抱着他。他会激动得要流泪,他不知道需要说什么,他不需要说,但是他感觉到家乡在欢迎他,他感觉到他的情感在家乡的情感里边,他感觉到家乡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存在。那时这个家乡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物,不是一个生命,但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情感,它是有情呀!
经由有情你就会知道这个大自然、这个宇宙是有情的,造物主是有情的,“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我们是从那边生的,这是性的根本。我们不要把性的根本停留在只是一个躯体、一个生命现象上去认识,那样我们的思维层面就僵死了。臻达到这种觉悟程度就是妙觉,你们知道吗?所以师父有四句话:对缘如镜,对事如梦,对人如我,对物如情。
我们不珍惜人的情感,不珍惜东西,我们总带有破坏性、冲动性、挑剔性。挑剔、抛弃本身就是一种取舍,就是一种破坏性,我们中国人这种破坏性特别强——与我们不相干的我们也不允许它存在,它本来好端端地保留在那边,我们就把它打碎。你们要不相信可以试一试,就放一个电话亭在那边,只要三天没有人看,玻璃就被砸碎了。没有人需要把玻璃拿回去盖房子,没有。他只是要把它破坏掉,他就满足了,这就是东方人的破坏欲,你们懂吗?这就是地狱品质。
所以,当你仅仅感悟到生命状态的那种情感还是绝对不完美的,你就会不珍惜提供生命状态的那些因缘,你就会破坏你的生活环境。所以今天的人不对大自然被破坏的后果负责,就殃及自己必定被惩罚,你们懂不懂?没有人觉悟到自己做了些什么,这就是物质追求的结果,这就是物欲的结果,这就是愚昧的结果。然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被破坏了的、不和谐的环境里蒙受灾难,这就是人间地狱,烦恼随时发生,谁能逃离?惩罚已经开始了,因为那一切都是有情啊,那是有情!
当你谈恋爱时,你的恋人给你一条小手帕,你会非常珍惜,你不可能用它擤鼻涕,不可能擦嘴、擦汗,你只会把它好好保留,一尘不染地保留着,就是为了保留它,不是为了使用它,只有珍惜,珍惜它的永恒。当你一旦用了一下,只要进入了“用”,你就不珍惜它了,你就可以 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是相对于恋人来说那个普通的物品就是无价的,你给他多少他都不换,那就是情感,懂吗?
人的觉悟情感臻达到这个层面的时候,他就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海洋里,他尊重一切因缘,他是一切的庇护者、保护者,他的生命散发着美的质感。这样的人相处在一起能没有安全感吗?能没有信任感吗?能有烦恼吗?这样的人都在一起生活,不就是极乐世界吗?能把地球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吗?能把社会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吗?能把家庭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吗?人生从哪儿能生起叫烦恼的东西,你们说给我听听?这个不是道,更要求一个什么是道?真荒唐啊!真荒唐!所以经由这个觉悟,我们再往上升,就是那个叫正等正觉的层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那个层面,你们懂了吗?
我们是人生的了解者,我们又是整个宇宙的了解者。经由人生的自我了解,我们反观到整个宇宙展示的内在,而不是停留在现象上的认知,那个叫知识。理念的不是知识,但是这一切我们要先搞懂它,我们要从权威处聆听到它。比如说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一个小孩子要学到它,要先从老师处聆听。同样,关于灵魂科学的知识需要我们先从明师处聆听,他是权威,他懂,他亲证,他说的话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被他慑服。真理就是具有诱惑和慑服性,他是权威,他就是力量,没有人能战胜真理,你们懂吗?
当我们被打败时我们自在,我们轻松,我们解脱。虽然会有一点点痛楚或尴尬,表现为不好意思,但是那个就是一种痛快,因为快感里有一点痛才叫痛快。你们有没有挠过痒痒?知不知道隔靴挠痒是怎么样?听没听明白?
听懂就叫明白,你就是明白,你就是真的听懂;如果没有听懂,就叫听得糊涂,你就是糊涂,没有高贵的品质,出不来份量,是不是?
爱〃奉献〃觉悟 <页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我们执行自己的责任、职分时,我们也是附加条件的。我们做爸爸,那就是说,“儿子,你得尊敬我,我说不对,我带着情绪去管你时,你也不能违背爸爸,否则我就揍你屁股。”当爹的打儿子都对吗?我告诉你:“算了吧!”不过我不能大声说,我要是大声说就乱了套了。父母管小孩都是带有一种情绪,不完全是孩子错了。
当我们带有情绪去做任何事时,去处理与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时,那个事情本身就已经远离了那个意义了。我们加进去另外一种成份,强加了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给对方,懂吗?我们一直把对方应该对我们怎么样作为一个附加条件,然后我们才可以、才可能对对方怎么样,否则就变成了“拜拜”。这是一种讨价还价的品质,一种讨和要的关系,它是典型的商人的关系。
在与一切人之间的关系中,我们没有办法摆脱这种,没有办法实现真实的自我,没有办法实现爱人的境界。我们一直希望在我们穷途末路时,贫困潦倒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时,能够被别人关照,被别人爱护,那时我们才觉到爱是多么重要。然而,我们唱归唱,说归说,谁也不肯拿出来那个东西,你说世界能变成什么?然而,你就在那个世界里边呢!你说你能得到什么?啥也得不到。
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修行人,就是要拿出来的人。拿出来你的爱吧,给别人,给需要的人!尽你的所能,你不要管你能帮助多少人。我不是要你把房子卖了,把地卖了,拿钱去布施人,不是这样。在大事小事中,尽你的所能做最需要的那种。
尤其那些做好事的人,不应该专门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我们不是这样。该做我们就做了,不该做我们就不做了;能做就做了,不能做就不做了;能做大就做大,能做小就做小,懂吗?你得这样,不要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如果是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的话,应该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和需要去做你该做的事。离开了这个,就没有人格;离开了这个,就没有爱;离开了这个,就没有做人的必要,你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可是人们在今天都没有把这个作为课程,都没有把这个作为做人的根本,你们说怎么办?大家苦不苦?我们不要说别人怎么样,就说家庭内部、六亲眷属之间、家族内部、邻里、单位,行不行?然而这一切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啊,是不是?
如果我们这些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你们想想看,每一个人都不是钻在物质欲望的死角里,都不是只为自己活着,都不是那种彻底的物利主义者,那么哪怕国家有什么困难,企业有什么困难,家庭有什么困难,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我们都不会计较太多的、太丰厚的物质作为生活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会勉强去忍受低谷状况——这个总是会发生的,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欣然领受,用充分的心态去面对它。这时我们就没有失望,就没有失落,就没有所谓的苦。
可是我们一直要求很高的标准去收受物质,然后一旦开支不那么多,我们就抱怨工厂,就抱怨政府,是不是?我们养成了一种依赖。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是很优越的社会,但是优越的社会有种弊端,就是使民众养成了一种懒散、依赖的品质。
马克思先生本来想象的那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最后臻达到“按需分配”的原则,真的是一个很高等的境界。然而到我们这儿,只剩下了去追求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单位不能给我们提供所需时,我们就抱怨,请问大家是否各尽所能了?大家是否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企业了,当成是自己的家了?我们被冠以是企业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我们真正在工作时的心态是什么?
社会主义这种制度真的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然而,它的弊端就在于当那些人的觉悟没有臻达到这个层次时,民众会对国家的要求太高,国家养成了民众这种依赖性,使得民众非常难以在国家面临困难时共同分担点儿什么,真的是这样!
我从来不主张任何一个富有的国家或富有的家庭都把眼光盯在消费标准上。我们过日子就得富也能过,穷也能过,人有病时也得挺着,好时候也能过,不好时候也能过,我们得这样。生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刮风下雨啊,春夏秋冬啊,是不是?你不能说“今天我真的不想下雨”,然而,它就下了,怎么办?下了你就烦恼,你烦恼它能不下吗?根本不相干嘛!来什么受什么嘛!
生活中的那些都在练你的心呀!你不加取舍地去面对它时,你会轻松愉快,然后你发现你真的需要那样。就跟吃完大鱼大肉的人,再吃吃素,哇!好痛快的事。天天不干活的那种人,筋骨都散了,然后让他出去旅旅游,活动活动,屁股扭扭,脖子扭扭,也挺好啊,人得运动,就这样!
所有这些最简单的、最基本的道理,本来就是做人的事,它都是在讲一个奉献的准则,讲一个觉悟的层面,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个。假设一个社会离开了启迪人的自觉,离开了这个真谛,人的生活也就不真实了。
如果说是真正的宗教,它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真正的宗教不应该去介入政治,不应该去鼓动教徒躁动、狂热,不应该去鼓动他们偏离生活的原则,偏离做人的原则,激激动动地去追求形式,不是这样的,不应该,师父绝对不主张这一点。
在任何时、任何地,宗教都应该是维系民族、维系国家、维系社会安宁的一个最有利的因素,那绝对是对的,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共同分担嘛!如果说政治的话,这也算政治;如果说不是政治的话,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人,我们不要去做国家不允许的事情,不要去做国家不高兴的事情,不要去做别人不高兴的事情,不要去做太太不高兴的事情,或丈夫不高兴的事情,好不好?这是多简单的事情,有什么难的?
只要你有觉悟,你总会知道你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火候,什么分寸。然后在这些细行中你会去体会生活的乐趣,生活的艺术,生活的美质、美感,这个人生就很有意义了,是不是?我们把这些道理传给人是让人学习这么做人,这就叫佛的工作,就叫造物主的工作。
造物主不可以用眼见,我们不要说唯心,不要说唯物,不要说什么,因为人类目前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毕竟还是个问号,还是局限的,还不能揭开万物造化之因,自然科学的根本还不能到达这个尽头,是不是?那么好,我们包容一下自己,等着看一看,人类还能发现什么,也许我们明天发现的正是今天不知道的,我们得面对这个现实呀!
没关系,真实一点,不管怎么样,宇宙存在一个动因,而我们只能察觉到一切景象的显现。假设我们经由这些显现做出一切结论,它就将使你在局限的生活里边产生偏见、偏解,然后人生就变成夹角,你就变得心胸非常狭窄。在你所面临的这个环境和局面里边,你不容易展开你的品质去利益这个环境,去利益别人。这就使人生失去了美好,这也是造物主要教给我们的课程,要教给我们的作业。
我们要修道就是修这个。你们要修什么我不晓得,我要教给你们的就是这个。造物主就是这个概念,他就是这么说的!你这么做人,这么树立你做人的原则,这么树立你修行的原则,谁会不喜欢?
所以安处于自己的职分,需要一种觉悟,这个觉悟层面是一种原动力,它是一个使社会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我们应该做这股动力的先驱,去倡导大家爱国、爱家、爱人、爱自己、爱生活、爱生活中的一切、爱弱小、爱受苦者、爱受难者、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有所过失,我们要学会包容、宽容、谅解、怜悯。
我们也同样犯有错误,难道就因为错了,我们就该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吗?那就惨了,是不是?所以,做人就要有这些品质。这么做人做下去,有错我们就改,彼此之间不会因为过失就成为敌人,而且不必因为过失就保留这种气氛,让它延续到永远,成为彼此不愉快的障碍,把人生搞得那么苦。然后你就会善待与一切人之间的关系,生活就能达到安处的境界,你会把生活搞得和花园一样,跟佛土一样。
这是修行的内容,修行的根本,修行的要旨。然后佛说,讲这些道理的人就叫明师,他们就是造物主的使者,就是造物主的化身。他们要显世时是一定有依据的,因为佛有先知先觉的一面,所以当下佛知道当来佛,他要授记当来佛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我们做人也知道几月几日过春节,我们有生活规律,我们懂得那个情况。小孩子不知道,得大人说。小孩说:“你怎么能知道?”我们说:“唉,黄历上有嘛。”我们信黄历是不是?黄历上有授记,你得信它,就是这样。这是一种生活的规律,这也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自然规律也在里面,这个整体和谐的里边,其实什么也不缺少。
我讲这个是在告诉大家:上古的佛在讲到这些东西时是怎么讲的,今天的修行人应该怎么看待这些经典,看待当下自己的因缘,然后应该怎么选择,怎么做。这样你就会明明白白地做你的人。假设你不想修行,你也是个明白人;你想修行,你也是个明白的行者,都没有关系,都是好事情。
不然,不明不白地,我们就去议论别人的是非,议论什么?除了造业,一点别的作用都没有。那件事情与你没有关系,别人是什么都与你没有关系。问题是:你自己是什么你知道不?你要完成的是你自己怎么样,别人怎么样不关你的事,他是佛是魔都不关你的事。你要怎么样,你现在正在怎么样,这个事情应该是你关注的问题。你反而放下它,操闲心,不知趣!这种人生是最惨淡的,是灰色的人生。
牵起他的手 <页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我们把眼睛擦亮,然后跳开我们是修行人的角度,就会看到这个尘世有很多佛菩萨,他们都是在行菩萨道。一个智者的眼里看一切人身上都有佛性——就是真挚的一面、美好的一面;一个愚者到处看人都不如自己。他们之间就差这么一点。所以当初我的弟子们都说:“师父,不要那么累,会累死。保护一点自己。”我说:“你们不理解这种情感,因为只有我理解自己是怎么开悟的。我的开悟全是仰赖众生。”
众生在苦,众生在乐,他们在收受这一切时,我经由自己的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就是他们的体验,得到了最真实的感觉。如果那些间接的体验都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我需要太多的寿命、太多的时间、太多的因缘,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今天铁器时代的人要想即世成就,没有这种超然的觉悟,绝对成不了。他需要具足百千万亿人的因缘于己身,通过别人的因缘去明白,不要等自己去“嘣”撞头了,“嘣”又撞一下,才想起小心撞头。你看到别人撞头不知道低头吗?你看到别人沾了油漆不知道躲远一点吗?这个本来你就是有的,造物主让每一个人在那边发生,就让你去知觉,然而你却呆若木鸡,跟木头疙瘩似的。你总认为你不会,结果会的就是你。
我是通过众生的苦乐而觉悟的,他们慈悲,使我少了一次身临其境的因缘,节省了我的时间,也减少了我的痛苦。那么当我把这个道理找到了以后,我能不把这个传授给他们吗?我对他们的情感能不是百分之百的真挚吗?我不会看他们是什么身份,和我是什么关系,对无故者,我一定同情。
我有一个徒弟,他是一个残疾人,又没有妻室,自己辛辛苦苦经营一个小卖店,挣一点钱,然后干什么呢?他是一个信佛的人,不会去奢侈。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个人得癌症,家里非常困难,他就自己省吃俭用,然后每个月给那家寄三十块钱。后来那个人就找到当地,声扬了这件事情。然后当地媒体就把他推向新闻部门了。这下工商部门就来气了:“哦,你做好事有钱了,好了,减免没有了。”减免 没有了!他说:“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们要税我就给他们税,他们要什么我就给他们什么,我不乐意听那些,那个话听了扎心。”
当那个病人知道这件事后,跑过来说:“都是我害了你呀,都是我害了你。”他说:“你走吧。你不要再来这儿了。”后来他跟师父说:“我害怕呀,做好事也害怕。因为我太没有能耐了。如果他死在我这儿,我就算是打发不起了,我没有钱,我一点钱没有啊!”
他经常这么做,结果他的小买卖越做就越没有本钱进货。再说一个小食杂店,是怎么做也不行的。当师父听到了这个情况,立即让他把地址留下来。他说:“我太苦了,师父,我想跟你走。”我说:“孩子,你跟我去哪?”他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他说:“我只是想跟你去不苦的地方,因为我太苦了。”他说的“太苦”跟平常人不一样,我是太理解他了,一刻都不想让他耽搁。
我说:“好,我答应你。”然后师父就安排他留在道场,让他能做点什么就帮大家做点什么。我说:“你把家底儿都给折了,去还你的债,还不完的——师父知道你还不完,而且差很多,师父全部给你还!”那儿的院子里都是大砂粒,他穿着一个大裤头,跪地下就磕头。他不是因为获得了师父的恩赐,他是找到了一种情感。他说:“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要对我负责,从来没有!我现在就想死了,我最满足了。不过,师父,我不用你帮我还,我不用你。”我说:“你是师父的弟子,就是师父的孩子,怎么可以拒绝呢?我除了对你承诺——承诺你那份苦,一位灵性导师就没有别的义务了。”
物质的世界,这些苦一定跟物质发生关系,只要我还有一点能力——它都来源于我的弟子,我分文无有,我无有立锥之地。什么是我的?我会把什么看成是我的?我会把什么带走?我干嘛不给他们?我如果有三件衣服,我一定要给别人一件,我带着就会包裹太大,包裹太大我就会苦,我一定不让我的包裹大起来,就只有那么大,绝对不准再大。大家都用可以封起来的包,师父这个包是敞口的,你们看到吗?里面装什么东西一看就知道,没有拉链,是不是这样?难道买一个带拉链的包也算太奢侈吗?这个包已经用比较久了,就这么一个小手提包就够了,难道我不亦乐乎?
实际真正的乐是在当你发现自己能帮助人做点什么时,那是真正的喜悦,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此,尽管有时会吃点苦,会少一点钱,会少很多物质。所以当我们真的爱一个人,那种爱是体会在他最需要的时刻真的帮了他,并且一点不求回报。哇,心里太舒服了!真过瘾!赤裸裸的过瘾!是不是?
但是我们一定有局限。我们喜欢这个人就愿意承诺一切,而对我们不喜欢的就一定不,这就是众生的分别心。我们承诺自己的小家庭,承诺自己的眷属、小孩,有时候我们对朋友的小孩也很客气,不过时间太短暂,来做一会儿客,优先于我们的小孩很多,但是走了„„实际我们心里太知道了,那完全是礼节上的原因,并不是情感上的原因。就跟岳父对姑爷一样,对儿子绝不是那份情感,是不是?是礼节上的原因。
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有局限了,因为我们本身有这种品质。比如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实际妈妈有什么好?她只对自己的小孩好,她对人家的孩子就一点也不好。我不主张歌颂母亲,母亲应该把这份爱长养一下。
就跟我们交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一定有血缘,但可以莫逆,沟通很深,跟家里人不能说的话跟朋友都能讲。想一想朋友是怎么交的?是你生就带来的吗?你既 然可以和这个人做朋友为什么不可以和那个人做朋友?为什么不能用平等心看一切人?只要他需要,任何一个人在他需要时无有善恶,只要你帮了他,他一定会还你一个真实的情感,他告诉你他满足了。那时真正满足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你和他一起,你在他的满足里。
所以我爱听《牵手》,那个歌词很有深度。一个人从来不会在自我享受里边、在自我觉受里边获得满足,那永远是空虚的。你去体会帮助你最爱的人那种感觉,就可以了解当你能帮助所有人能获得什么样的感觉,那时你是菩萨行,你眼里看人都是佛。
它跟吃素未必有真正的关系,吃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不知道,在英国差不多百分之三十的人是纯素食者,他们大部分都是那些很高等的议员;在新加坡,百分之六十是纯素食者,绝对不吃一点肉的。他们不是为了可怜众生,不是从情感角度出发,而是为自己负责,他们知道现在太污染——新加坡没有足够的牧场,这些肉类都是从外地进口来的。现在进入商品经济的时代,所有的东西肥得快就卖钱多,要肥得快就不能自然生长,就要有添加成份,那都是化学物质。
人家很明智,不吃它,但是傻帽儿什么都吃。你看中国的那些拿个大哥大到处“喂、喂、喂”,越是有钱叫得越响,他们都是最愚蠢者。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绝不显露,他很充实。
真的情感一旦发现,你能从那里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涵义和乐趣,不然的话就生不如死,是一个活的木乃伊。人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他以个体的方式展示,然而他的得失和他的利益是共性的,殃及所有人。人没有办法独处,但是当整体的人类都不对后果负责时,人类就将逐渐走向衰败、愚昧、纷争、暴戾,直至灭亡。
我们听说尧、舜、禹吗?在圣人治世的时代,他们是最神圣的人,他们什么都精通,什么都能做,不过他们什么都替百姓考虑,是在为百姓服务。让那种人做首领能够服务于大家,能教会大家觉悟,是不是?或许那个时代的物质会相对的不如今天的文明,但是人的心比今天的人纯朴得太多太多了。你不要觉得他们会苦,使你苦和使你乐的并不是物质,反而是精神。
我们步入了一个误区,我们一直认为是物质决定精神,实际不是,是精神决定物质的。这是唯物者和唯心者矛盾的焦点所在。我们听说那时的人划地为牢,做错事自己打坐,检点自己,不像现在盖那么多班房,养那么多警察;那时的商人做起生意来没有后顾之忧,他对结果负责,圣人就那么教的。一个商人如果想获得利润的话,他就必须首先取得人心,不然他赚了钱,还要想办法把窗栏杆搞得粗粗的,把门搞成是双层的“盼盼”。不然的话,他还是有恶梦发生。
所以应该有人去呼唤怎样恢复觉悟,考虑他人的情感利益,而不是为自己活着。假如整个世界的人都是这样的,我们不必说太久以前,年纪稍大一点的人还会记得,五十年代的人是不是大家很少用锁头?农村就是干脆没有锁。那时的人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真的是很干净。工人下了班没有一听打铃立即往家跑的。我小时候每天等父母回来,我说:“为什么回来那么晚?”因为我知道他们下班的时间,他们说:“还有事情没做。”我说:“不是下班了吗?”他们说:“是下班了,可你不把工作做完,怎么能回来呢?”
所以我接受的就是这个思想。能力虽然有限,但是我在职分内尽可能去负我的责任,我得负责。它不是我的,但是我得负责,因为我干的就是这个。现在的人没有承诺,没有责任心,所以最后他自己被殃及。人都没有责任心时,大家共同生活 在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没有真实、没有爱的世界里,那他自己就是一个最悲惨者。我应该呼唤他,我们是同胞,是吗?
有情来下种 <页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把有情看成是众生,实际上有情就是那个动因,有情就是上帝,有情就是造物主。只有他有情,他是造化的本源,就是那个下种的人。
一个明师与一切生物接触,他的那种爱力在物质世界展示为情感。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如果离开了情感的渠道,一切都枉然。烦恼从此生,智慧从此生,爱力从此生,苦从此生,乐从此生,逍遥从此生。这实际就是人生的大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大主题,这个自然里面就展示着情。有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那么天若无情,花从哪里开?你看到那个性的时候,表现为造物主不以人格形象展示他的情、展示他的爱力,然而他真就赤裸裸地在那边,你为什么睁着眼睛看不见?真奇怪啊!
就跟我们人一样,夫妻在家里吵架,赤裸裸地就没情了。那么点小事就这样,他们就不能沟通,况乎大自然?没有一个有形有相的把这个情赋予这一切,然而它们自然生发,你一直欣赏着它们的勃勃生机,姹紫嫣红,缤纷的姿彩,然而你却感觉不到这一切从何来,感觉不到是谁使然,感觉不到那个动因。
你没有见到那个有情,没有见到法身,感觉不到,你就不入理,不入法,所以还是一个没有得法的人。不是一个法人,就没有道,就称不上是一个道人。所以一个道人不会没有情,他的核心展示出来的就是那个。有情怎么会无感呢?因情而感即觉、即受,这觉受就发生了;情感与觉受交融就产生沟通,就产生共体的情感。是由此而作用于彼,由彼而作用于此,我们说那个叫慈悲,那个就是爱。
他们难受,我们哭;他们乐,我们也笑;他们恼,我们也跟着恼,都展示为同体性,看到没有?经此,你找到了那个。不管什么层面的展示,它都是性的根本,实际都是情感不同层面的变化。体会到这点就是悟性,悟到性了,就不是觉的层次了。由情而感,由感而觉,由觉而受,由受而证,由证而悟。
悟了以后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怎么用怎么有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烦恼全无啊!你是跳开看了。这就是四祖道信讲的“看山”的道理。初见性的人没有烦恼了,等真回家去了,就又有烦恼了。有时有,有时没有;有时没有,有时又有;等再过一段,没有了。当没有了那个时候,再看生活,看人生,看家庭,看夫妻,一切还在那边,没增没减,没生没灭,没变,就是烦恼没了。(师父笑)谁改了谁命?没发生啊!
外面的世界还是外面的世界,只是内在的世界变了,灵性知觉取代了感官知觉,真我取代了假我。做人哪,一个情感的转换,由满足自我感官而转化为方便他人的利益和情感,那么就把整个世界交宫换位了。天上有龙华会,那个虚伪、纷争的世界就变成极乐了,激激动动的世界就变得平和了,不和谐的世界就变得安宁、和谐了,人生就有美的质、美的感了。
所以,一个得道的人,一个开悟的人,他的生活就像一首诗。你天天听他在那里说,天天看他在那里展示,你感觉到他真的是得心应手,真的是心想事成,真的是逍遥,真的是权威,真的是富有,真的是全知。他什么也不缺,他就在那里让你去感觉,你还说他不是,不是什么?你是,你是什么?
他就那么赤裸裸的。你再回头看他,跟你也没有任何区别了。你也是一个人,他也是一个人。奇怪的就是当我们到这个层次时,我们竟然和那个大能、大灵、那个最伟大的灵魂沟通了。然后我们具有了他的某些或许多品质,就得以运用这些品质去替他工作。这时,我们还是一个普通的躯体,但展示出来的能量却是超然的。它有一种驱动力,不是驱动一个小群体,是一个大的趋势,不只是一个地球,一个娑婆而已。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的,一切都是现成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这时,你就超越了那个小的制约,处于遍存万有的、不受制约的、大能量的海洋里,然后你可以挥洒自如。当你有这个能量的时候,造物主就要调任你去管理三千大千世界了。(师父笑)你们要成的那个佛就是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对物质自然有管理能力、有理解能力、有支配能力、有责任感的人。这样的人才配在那个位置上指手划脚,才配拥有。要不然,他只会祸害,他不会爱那个世界里的一切众生,包括会说话的、不会说话的、走的、爬的,不都让他糟塌了吗?
今天的人爱吃什么就吃什么,看见什么吃什么,他就学着吃什么。他看公鸡吃蝎子,他也学公鸡吃蝎子;他看见蛇吃蛤蟆,他也学蛇吃蛤蟆;他看见狗啃死尸,他也学着啃死尸,就差一层,没学着猪吃屎了。实际你们认为没有啊?日本人就有吃屎啊,那么伟大的民族,那么高度的文明,最后没东西吃,吃屎。吃什么屎?吃人屎,人吃人屎,说好吃。那是相当高等的人,相当有身份的人去吃人屎,你说颠不颠倒?那不是狗吗?那不是投生做猪狗吗?
所以你的觉悟到什么层次,就扮演什么角色,充当什么化身,你就一定具足什么能量。造物主有一套自然的法则,就在那边,当你与那个接近时,他让你拥有那个,然后你就去做那个。所以不是造物主的事,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微小的独立性,那就是当我们想怎么样时,我们可以选择做,他不干预。但是你想怎么样都得对那个结果负责,他不替你对那个结果负责;而当你把一切都交给他时,他不需要你为结果负责,他来负责。梵歌里讲的最高等的机密就是这个。
所以当我们活生生地生活在这边时,我们不要以展示自我为目的,不要企图享受结果。我们应该以仆人的心态生活着,我们的一切任由造物主安排。他满足我们的一切,他不是按需分配,因为没有一个分配,他说:“孩子,你自己拿吧,因为这都是你的。”都没有一个分配存在。
我们的能量和智慧一定随着我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着。所以一个人彻底变了,是他的情感彻底真实了,就是那么个事情。如果你来在这些生物面前,你让他们觉得你像个石头,或者像个木头,像个硬头,他怎么靠拢你?怎么和你沟通?你没有把造物主的那个灵灵明明的情感接收过来带给他,让他去体会,让他去感觉,是你的过失。
当下面的同修听说你是从师父身边来的人,他高看你啊,他看你的举动,看你做人。你给他一个小小的关怀,他感觉到不一样,他感觉到被尊重,然后他不知该几倍地尊重你才能满足他的心愿。而你错失了一个情感,他一看:“哦,他不理解我,这个人那么淡漠,他没有看到我在需要什么,他没有觉悟,这不是师父的高徒。”他否定了你。然后你要想再把这个情感的门打开,你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还不知能不能呢!
当我们有一个过失发生时,赶快声明:“对不起,这件事情我做错了。”别让它成业。你一声明,所有人都会为之震惊。他一看,“哎呀,到底是从明师身边来的人,他们真是业不当下。人家可以有业发生,但是绝不让它错过当下,即业即 消,一点后有也不受,所以遍行无过。”孔夫子七十岁时证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我心里怎么想怎么做,但是怎么做都不过格。难道他一件事都不错吗?他做错了就改;而你掩饰过失,你不改,你把它盖起来了,它就有后有了。圣人和普通人就差这么点。
高等的品质都是从这里展发出来的,我们要学会去接受热情,学会去接受冷漠,随时观察自己的情绪,学会在任何状态中都能够调服它。我们说能够控制感官的人具有伟大的灵魂。控制感官、驾驭感官就是控制情绪、控制眼耳鼻舌身。要控制它们就需要时时处于灵明状态,一再地实践,一再地学习,不离开觉性,绝不放纵自己。那么你做的这些事情看似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你是在超然状态。同样的事他们只是为自己做,而你只是为别人做;他们归于轮回,有业,而你超然,有功德。
师父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贤。这个世界的众生为了活都可以忍饥挨饿,挨打受骂,受侮辱,受痛苦,没怨言;如果他们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忍让的品质用在修行上,他们个个成佛。然而他们为了功利都可以忍受那些,可以下贱,可以吃苦;要是修行,他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窝囊都不干,你信不信?他们本来不需要学习什么,他们已经学会忍让,学会包容,学会被歧视,学会在那个过程里忍受,只是为了那个不需要的,他可以做得到;为了那个需要的,他就做不到了。
这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任何一个品质原本都有,都具足,只要你拿过来用在该用的地方,没业力可言,没粗糙可言。什么叫暴力?再暴力能比过阿尔诸那吗?他是六亲不认,对不对?可他是千秋大功德。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归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归邪。”这就是佛的无善恶的观点,就是事物本身无正邪,只缘人心有分别。人心一产生分别的时候,你是什么,一切就是什么。事物无善恶,是中性的,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看来是“为”,只要不为了自己,是为而不为,叫“为无为”,这就是老子的观点。
当你们来到师父身边的时候,你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每时每刻都是在全然奉献中,这个过程是纯粹奉献阶段。但当师父离开你们身边以后,你们的心就掉下来了。你们收拾家、拾掇桌椅、擦杯子、洗碗,认为这是家里事,那时心就掉下来了,情绪就转为消极了。就是这样的。
你得这样:刷这个杯,这个杯是师父用过的,刷好等师父再来时用。你天天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待着,就像师父明天就要回来那样。你保持这种心态做事,家里就保持一种祥和、干净的气氛。这时实际一直是你自己在享受着,但是你一直期待着师父回来。那就是师父在用你的身体作为工具、作为化身,在享受这个物质。你就在那个安乐的气氛里边,师父通过你自己就完成了你与明师的联谊。你看看,一分钟也没有离开,是不是?而我们是在师父身边就好,离开师父就不好,这就是一起一落呀!
记住,师父在哪儿待过,哪儿就是师父的家,珍惜着那里的一切。(鼓掌)
佛门广大善为本 <页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奉献。我们可以施舍,然而我们如果施舍别人正不想要的东西,那无异于施暴;它不是一种给予,它不是一种慈悲,它不是一种善,这 个不妥当。“佛门广大善为本”,“善”是指妥善。如果善良而不对、善良而愚昧,这种善良更可怕、更邪恶。
我们如何能融入到别人的情感中去了解别人,这个问题是人生的大主题。而现在人们都是围绕自己的心理去活着,都变得越来越狭隘、越自私,也越来越虚伪,结果必定经由虚伪走向纷争,经由纷争走向暴力。我们不适应于真实,我们接受的就是不真实的教育,一直满足于自己的感官,我们一直在追求这个。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熟悉别人的感官、熟悉别人的情感时,我们变得陌生,我们发现一直做不对,“我好心,你还这样!”那是谁错了,是他错了吗?(师父笑)一个有悟性的人,他在点滴的行为中都能够迸发出利益他人的爱心,是在点滴,不一定惊天动地,不一定需要大,一定是这样的。他是一种觉悟,他能觉得到,他能钻到对方的心里去看透对方正在想什么。如果你能讨这么个媳妇,你无疑是一个最有福气的大丈夫;不然的话,你就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大豆腐”。师父可不管那一套,当着你的面就说这种窝囊你的话,因为这个真实。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不,不是那样。别人并不一定那么认同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认同别人,因为“同”是在理解里,“同”是在同品中。佛学把它叫做共体概念,所以叫同体大悲。
比方说我们都在看电视,看《泰坦尼克号》,那个时候大家都有一个频道,心都是一样的,无你无他,只有悲哀:“哎呀,太可惜!这个太美,但是也太悲惨了。”而那个美就藏在悲惨里,如果没有那个悲惨,那一切都不称其为美,仅仅是奢侈而已,信不信?所以,我们说痛快,什么是痛快?那个痛快如果没有痛,它就一定不快。
任何一种美好的享受,留给你的印迹都不会深刻,都没有那个最绝痛的苦留下来的印迹深刻。所以,我们经由深刻而感悟,因为它将触及到我们的意识层面的极限,而不会经由肤浅而感悟。
圆顿功是从心修,它符合老子那个“为无为”的思想;圆顿功离不开德,当然它治病好使。就跟我们说“得有钱,没有钱不行”。不过如果只有五分钱,我看也没有什么大行啊!能行什么?行不到哪儿去。五分钱也是钱,一百元也是钱,虽然五分钱和一百元同属是钱,但是五分钱里绝对没有那个一百元,而一百元里却有若干若干个不展示的五分钱。
所以老子的那个“为”,不过他说“无为”,太高等太高等了!他说做,不过没做什么。你看,不为什么做,去理会那个“不为什么做”是一种什么做?当我们有为什么做的那个想法,那么我们就会执着那个做的结果。如果那个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就会烦恼,当我们没有为什么做时,那么那个结果对我们来说几乎不管怎么样都是好的。
如果我们真的爱那个人,我们只是为了爱那个人,而绝不想爱那个人是为了让他对我怎么样,那么他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算了,包括你给他也没讨好,你也应该不会生气,不会在意;如果我们为了对他好,结果还是被他骂了,然后我们生气,我想你这个并不是对他好而已,你不过是狗咬狗,只想拿你这个好换一个好,纯属功利心态、商人逻辑,师父通常把这个叫驴啃痒。所以真正的施舍无所谓善恶,他只是为,不过无为;他不希求结果,所以他没有烦恼。
蜜蜂从没有考虑:“我采的蜜,被哪个王八犊子给吃了?我天天去采,结果自己吃一点点。”冬天它还吃不饱,最后累死。不过它没有那个烦恼,是吗?我们精 心地炒了一个菜,要给师父吃,当师父吃了,我们特别高兴;当看见让小丽吃了,“你吃了这个菜,真的是糟糕。哼!”开始恨了。你本来炒菜那阵儿是爱,可是现在开始恨了。等过了一会儿,小丽说:“刚才炒的那个菜都让我吃了,你知道为什么吗?那个菜太咸了,我怕师父吃了会骂你,我就把它都吃了。”你说:“哎呀,小丽,我谢谢你,你真是我的好哥们!”
不要依据表面现象去理解问题,也不要隔着肚皮去看人心。你不了解他,不要猜,那个叫推理,那叫心智思辩的层面。感官是没有根据的,不同层次看不同层次的问题,所得结论不同,但统统不代表那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究其根本,通达它的内在规律,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视为究竟。
何以臻达爱 <页首> <上一主题>
那些佛菩萨下来,看到世间这种苦,想把每一个人都救了。然而世人没准备好,他们不愿意,佛也没有办法。
比方说像姚总,她本身有一个智慧的根基,又有一个知识的层面,又有一个道德的基础,其他人不一定有这诸方面的因缘。她仅有一方面的因缘时,她的认定力不能到达这一步。所以,她的执着会起作用,会起反弹的作用。虽然她苦,但她还苦的不甘心,她还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拼一把。这儿破了,去拼一把,那儿也破了,再去拼一把,最后整个儿都破了。他们总是这样。所以你没有办法帮助她。那么她在功利中苦着,我就不应该帮助她吗?不是那样,不是。
我不把什么当做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生活中一切事,小到小孩子拉屎、尿尿,大到老人病、死,中到这些所有的年轻人在功利中熏染,这一切,造物主为什么使然?那一定有他存在的必要,给他一个觉醒的机会。他如果已经觉醒了,那就是明师该到位的时刻,他如果没觉醒,你得方便他,不去打扰他,让他继续苦着。他感觉乐的话,或苦乐参半的话,或还没彻底醒过来,你要让他去。他已经全醒了,他呼唤你,你就不能说:“我没听见,你这是功利。”
所以我非常愿意听《牵手》这首歌。人哪,本来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他人活着,就是奉献爱。但是这个爱绝对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把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爱,那个正好不是。那是一种索取,那是欲界的一种情感堕落的表现,它的等级太低,它大致等同于畜牲的那种生理的要求。那么,彼此都为了那个满足而希求对方能够和你沟通、配合,实际是彼此作为工具去要求,动物也懂得这个。我去过齐齐哈尔,鹤城啊,仙鹤在那个时候那个举动很美,比人会做事,人还做得粗粗鲁鲁、颠颠倒倒,它不会。对不对?爱不是那个。
爱,是完全的一种给予,是一种完全的给,是一种施舍。那天,我看到刘兄对他女儿的那份细细地观察,那种观察往往潜藏在父亲对女儿的,尤其是对他最得意的女儿的那份情感里有那种爱。实际那种爱是一种恋人关系,而不是夫妻关系,请不要搞错了,是恋人关系。那是一种爱,那个远离欲望,只有一种美好,一种给予。
她的父亲为爱他的女儿,为了替她承诺,你说要了他的脑袋,他连寻思都不寻思。虽然他知道很苦、很悲,但是他愿意,很情愿。那是一种完全的给予,真正是爱。母亲与儿子之间也有那么一种。但是,由于母亲本身„„老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的那种纯度远远没有父亲的那种。你看他好像不展示、不 露、不理,但是看到女儿遭受苦难时,他心里默默在那儿着急。而母亲喋喋不休的那个多数是把自己的情感强加给女儿,强加给儿子。她那个等级比较低。
那么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多半是一见钟情的恋人最初的那个火花是真的,剩下的就掉下去了,就掉到欲界里去了,就不是真的了,就变成驴啃痒、狗咬狗。离婚的时候就是狗咬狗,上法庭没一个说人话的。所以这个世界的人都在呼唤向别人那里要,包括夫妻关系,它都是这么卑鄙,这么龌龊。
人真正把人的本性这个核心当作什么了?从哪儿能展示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向社会去要,要这个爱,要,要„„韦唯唱“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假如每个人都先从自己做起,多好,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先拿出一点儿,那么就有人可以从这里得到一点儿。
我们每一个人都说“假如人人”,就是没有“假如我怎么样”。没有爱,谁也不拿出来,你从哪里去拿到啊?没有人施舍,你从哪里获得?如果每一个人都施舍,你也施舍,施舍出来的就是爱,它充满在这个世界里边。你也是世界的一部分,难道你是例外者?你不整个的都生活在这个爱海里吗?你能没有安全感吗?能不被同情、不被怜悯、不被关照?怎么会?
我们有问题时,很多有能力的人可以帮助我们轻而易举的解决,然而他们没有这种慈悲心。如果能的话,多棒,是不是?人都苦于在他最难的时候,他想求求不到,因为在他最能帮助别人时,他不舍。所以整体的道德沦丧、堕落啊,人变得越来越冷血。住个对门,老死不相往来,谁也不帮谁。我说的对不对?是不是太露骨了一点?
佛学就是探讨人生。所以那个爱,只有佛、只有圣人能到达那种境界。他是一个全然的给予,绝对没有一点点索取,因为他不需要。一个拥有神力的人,他岂不能支配物质?他都能支配国王,他不能支配物质?笑话!他能把整个物质世界的因果规律都给打乱了。不过他那种支配是不支配,你那种支配是更不支配,你那个叫“为有为”,他那个叫“为无为”。所以他总是对的,你总是错的,他遍行无过,做什么什么成,叫心想事成。你怎么想也不成,什么心想事成?都说过年话呢,三十儿一下就过去了,初一完了就初二,初七上班,还不开支,怎么啦?雇员苦着,老板也苦着。
实际宗教到今天,被这些教徒远离道德规范,远离佛的初衷,而改变到另外一个极端去了。所以,我们不参与任何宗教派别,不以任何宗教形态的活动作为佛法去追求,不可以,佛法就是佛法。政治家做政治家的事,经济学家做经济学家的事,考古就考古嘛,种田就种田嘛,你不要做不相干的,就这样。
纵然之,大家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彼此不能不相往来,处于任何一个角度,假设你能够在你的职分内帮助一下别人,我想你就帮助嘛,不要求那个回报和结果,你就去帮助。他能好,我就不相信你能看着不好。最后他说你不对,说你怎么都是一样的。他说你对,你还这么粗;他说你不对,你还这么长,他好着就得了,你不是就为了他好吗?然后你还有何可求?他已经好了,那么你就好了吧!爱就是这样,人需要这样。
今天这个很少,大家到处呼唤、感叹。那些歌星比总统值钱,名气高,因为他们能用他们的歌喉唱出大家的感叹。然而光有感叹有什么用?得有行动,得有实践,生活是实践的含义,生活不是在那里表面涂抹。那个虚幻的概念于生活中没有 实在的意义存在,改变不了你的苦,是不是?进入嘛!走进去,到里边去。不进入生活是不对的,对社会没有起到最积极的作用,对家庭也没有,对自己也没有。
真正的佛学、佛法不离开人的道德。我不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当局会不关心社会的安宁,会不需要他的那些公民做顺民。我们只是一味去鼓励消费,经济进入低谷的时候谁配合?老百姓只会过富日子,穷日子过不过?你们有没有看到在医院住院的那些病人死去活来的,他们一个也不打扮修饰,是不是?对嘛!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得面对着。
生活总是这么多姿多彩。我们需要有多种品格,我们得培养公民有多方面的适应能力,与国家共患难,善待人生,高也能高,低也能低才行。光能那样,不能这样,光要一面不中,这也是佛法的内涵。
所以真正的苦和乐不在于环境的改变,不是环境的问题。环境本自具足,是我们的心态偏了,我们执着在概念上,我们那个追求本身就没有意义。我们找不到生命的内涵,找不到生活的真谛。我们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本领,我们用有为的方法去做,结果是错。拿牛套子去套狗,秃噜把子,然后再去套猪,也是不中,套驴也不好使,那叫经验主义,叫知见,那个不是智慧。佛法是开你的智慧。
药是死的,什么都不缺,得有一个高明的医生,有一个高明的药方。那个处方是活的,值钱的是那个处方,药是不缺的。可你知道哪味药和哪味药配在一起,才有别的药起不到的作用?微妙、不可思议处就在这儿。那个结果既不是这个药,也不是那个药,不是不是,这就是佛法。佛法能离开人生吗?能离开生活吗?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你看他好像抽象,他最实际,最有应对性,他真是手到病除啊!
然而,你如果没有觉悟,你就不懂得这个内涵,你就不能驾驭宇宙规律与你生命的和谐,你改变不了生命的内容,你改变不了你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你改变不了别人的那个心态,你改变不了他的那种执着。他已经沿着那个执着的轨道去前进着,这样他就继续苦着。
这些道理一讲,听明白了,你就是一个开悟的人了。你的生活是全新的形式,虽然你还是在那个生活圈子里,可是由于你的取舍方法变了,你的生活观念也随之改变了。你就像一个厨师,买那么七八样菜,然后啪啪啪,呱呱呱,几个好菜就出来了。如果给一般的人,就会咚咚咚,一锅乱炖,都炖进去了,吃不了就成了剩菜,是不是?唉,这叫造化的艺术。
一个造化者,简简单单,他就可以把生活打扮得多姿多彩。有的富翁家里很有钱,但是你看他的小孩脏兮兮的样子,他的太太又肥又蠢,家里不干净,所以他不回去。就这样,生活不和谐,那个不是富有,那是贫穷。
当我们不执着要求环境的改变而解决我们的苦恼时,环境就真的改变了。它顺随着我们的心态,通过一个自然系统,就改变了。不过,调整那个自然系统的不是你,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不可思议处就在这儿。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意没改变,那一切还那么苦着,即便环境改变了,你也不会乐到哪儿去。
你祈求钱,但当这个目的达到了,你还继续苦别的;你祈求车,当车有了,你还苦别的;你什么都有了那阵儿,你发现情感没了;情感也有了那阵儿,你发现身体不行了;当身体行了那阵儿,突然间,好了,你发现没命了,这一切是不是就没有了?是啊,是啊!这玩意儿不能说,越说越明白,太明白了不好。(师父笑)活不起呀!
你发现从前都弄错了,拥有主宰权的不是你,你连个身体都管不住,你解啥脱呀?你惯它个毛病,它就是个毛病,你不理它了,它就完了,你懂不懂?所以你别顺着它。你咋能顺着它?你顺着它就得轮回。它死了,它就说“走,跟我走,跟我走吧”,你就跟它走了。(大家笑)你说怎么弄?你们真懂得了这个理了吗?真懂了,好,记住,不惯它毛病。就像小孩子,你让他跟着走,他不走,你把他扔下不管,你走你的,他直跺脚,没关系,你就不用管他,你走你的,一个没有办法也得办的,那个就是佛啦!”这个课就是“无生法忍”课。她说:“我就求这个法,你是怎么忍的?”
你们现在想听吗?(大家回答:想。)你们真想听?真想听,鼓个小掌。(鼓掌)于是我就这么忍着:来一个这么一挡时,我看成是你,我总得让着吧,再来一个我看成是陈伟,再来一个我看成是张姐,再来一个我看成是金梅„„我总是看着我的徒弟那么着急,我就得让着他们,怎么办?那阵儿我感觉也不急了。我的心没在我要拉屎上,我说“你得听我的,憋着”。
然后,她自己明白了,“噢,是,是不一样,佛就是佛。”她才皈依呢!你们听见我说什么了?(鼓掌)如果在你忍无可忍的状态,你把自己换作他去理解这件事情,你就接受了,看透了,心里就自在了,就不苦了。你为什么不这样?你不是爱着他的爱吗?你把每一个陌生的面孔看成是佛,好不好?你是在利乐有情,你是在把他当佛看,你让给他,是要供养他这么一个方便,行不行?大不了你就是拉一裤子吗?大不了就是这样。你看看,拉一裤子再怎么了?人家都嘲笑你,说你,往后再咋的?再剩下去你看看还有什么可挂碍的?再还有没有?哎呀!就完了!
我其实什么招都没有,我就这么点儿招。每一件事你就是这么做着,这就是觉悟。这就是爱你的敌人,爱你的亲人,爱一切人。这就是爱的境界,这就是觉悟的境界,我能教给你的就是这个。如果离开这个,你还要求一个别的什么,我不会。可是你只要有了这个,你没有化不开的冰山。
你们知道今天来的那个老板吗?她要供养师父一台面包车,还有一辆大卡车。她是一个很有道德、很有水平、很有能力的人,她有很大一个摊子,然而她的命运进入了一个低谷,她自己焦头烂额,苦不堪言,什么能力都没有了。从春节的时候她就要找师父,然后老刘就跟我说了。因为我知道她的时间还不到,她还不够苦着,所以我就等了差不多半年,这次才见她,要不她就准备投江了。多少次她都端量好了,哪块石头可以搬起来,从哪个地方跳。半夜十一点出去,到两点才转回来,这样的事多少次了。
她想如果不行了,准备把厂子卖一卖,把工人工资开了,然后自己就准备走了。到这个时候我应该救她了,你们知道吗?她只要三百多万就可以启动,这个能力师父大大的有,不过我一分钱也不用就可以启动,你们懂吗?她昨天来到师父这边时,求如何能够解决她的问题。可是师父根本不给她讲如何解决她的问题,师父只讲应该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看待问题。教了她用这么一个角度,然后她就感觉自己没事了,她感觉这些事情不是他的了,她立即解脱。当她的心态转变了时,一切都变了。你们懂吗?
当你不在意环境,不要求环境的改变时,环境才改变;你只执着于环境的改变时,环境绝不会改变。然后你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造物主就不管你,他不负责任。他只能在那儿看着,就看着那只吃果子的鸟,梵歌有讲这个。但是当你托庇于造物主时,他说:“好,我来帮你管。”然后他一下子„„他太富有了,他可以使一切人在瞬间成为不是拥有者,也不是债务者,所以你不能不顺着他。
然后那个人就解决问题了,她真的就解决问题了。就在师父让老刘准备去看车的当口,她提出用自己公司的轴承去机电公司换车,或者公司现有的一台面包车也可以开出来用。她自己在这个情况下,还是什么也不顾。师父不是说她这里完全都没有有求心哪,但是,有很多世俗的人即便是在有求心的情况下,也是在那儿算 帐,三加五等于几,再减几等于几,加减法一算他看有没有了,如果能够吃小亏占大便宜,那干了。
所以我告诉你们,真的是这样,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因缘到了的时候,不管他处于什么境界,一下子就可以度了,然后当即解脱。如果你们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跟我来,如果你们自己能行,请走开。
页首
第二篇:生活是作文之源
生活是作文之源,但学生的生活枯燥、单调、乏味。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作文之源无处不在,只要充分挖掘,就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关注大自然
大自然是写作素材的“聚宝盆”,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着好奇。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大自然这个“聚宝盆”中不断获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二、关注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是别林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文学作品塑造出的成功的艺术典型。本文借用这一概念,想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生活中那些我们觉得熟悉,实际上却较为陌生的人。说“熟悉”,是因为在车站、路上、闹市,甚至学校,我们经常见到他们;说“陌生”,是因为我们总是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并没有注意他们的音容笑貌,不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熟悉的陌生人”,从观察入手,抱着关心、关爱的态度,主动拓展视野,体察生活,引进源头活水。
三、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画竹》中曾说过他画竹的情形:“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板桥的这段话生动而精当地概括了他画竹时的一种境界。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负担依然在加重,他们不但要承受沉重的学习负担,而且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缺少了生活的情趣,有时写作文真觉得无话可说。缺少了“自然米”,我们可以人为地生产“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学着“做饭”。如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带领孩子们去公园寻找春天;烈日炎炎里,与同学们一起游泳;秋日的余晖中,看累累硕果;冬天,从积雪覆盖中寻觅生命的踪迹。
四、重视写作积累
1.临阵磨枪,为时已晚。司马迁游历积累,蒲松龄聊斋积累,都说明了要攻克写作的“难”,必须十分重视素材的积累。老舍也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2.写作不仅仅要随处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郊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观察、体验、储存。茅盾说:“一个作家常常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妙处,并且每再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又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
3.我们还要让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每读一篇(部)文章和书籍,要能据情顺理地领略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并能挑选出作品中的优美词句,引为我用,就所读作品的主题编故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这样的一读数得,就抵得上读好多篇(部)文章和书籍了。这样,学生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五、引导学生联想、想象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作文教学,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作文的天空需要想象的翅膀,丰富的联想、想象,会进一步拓展写作的素材。
比如,课本知识反映的生活尽管是间接的,但往往能够展示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而教师一旦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把他们带到一个驰骋想象的新天地,学生就会迸发出绚烂多彩的思维火花。如在学了《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让学生想象皇帝回宫以后的事情会是怎样的。学生们兴致勃勃,反响强烈,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同学想象皇帝出尽洋相之后,痛改前非;有的同学想象皇帝如何严惩了一群说假话的大臣们,赏赐了小孩一家……
作文素材的探索,是写作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还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就能成为一个有心人,从而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素材,挖掘素材,积累素材,写作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第三篇:梵·高传渴望生活读后感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言以对,我想,我也只能选择沉默。在温森特·梵·高的不同寻常的一生中,坎坷与苦难始终萦绕于他的左右;而当所有的激情、狂热与执著在这个生命行将结束时,它们都会烟消云散,在人世间不留一丝痕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至死他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灵魂,他用生命给予了世间一个超乎于常人的、但却是一个至真至纯的答案:我是生命中的孤独行者。有什么还能比这个更为残酷的么?
说偶然受到了某种神灵的启发而豁然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这样的话实在是夸张得有些滑稽。如果说困苦也不过是一种美丽的内涵的话,那么我只想弄明白在这人世间令人不堪忍受的东西究竟还有哪些。与其说刻意追求的完美在一瞬间就化为了泡影也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雾里看花式的心理满足是不是一种更大的嘲讽呢?
然而,在人的所谓心理情结上,不可理喻的孤芳自赏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心理行为。同时,这种心理行为所导致的又必然是可悲的人生结局。这是因为孤独总是发自心灵的一瞬间的真诚呼叫,这使得处于孤独之外的人群时不时迸发出的有意无意的自怜自爱与诸种感觉都成为了虚伪与多余的东西。但是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这缘由也很简单:凡意识到了的,孤独总是时时伴随着你。
毕竟梵·高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走向了自己的理想之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梵·高的幸运源自于他的真诚,而真诚是构筑了梵·高生命的所有要素。他用真诚来描绘自己孤独的生命,色彩则是他周身流淌的血液。在他活着时,他几乎得不到理解与同情,这使他的生命连同色彩一同疯狂地流动。他之所以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举动是因为他决心与世间的庸俗与鄙陋远离,但他不知道自己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但对于后人来说,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这是因为他使他的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了,并且长存。
圣经上说,是耶和华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他那颗伟大而慈善的心灵拯救了世间这些本是他所创造出的人类,因为人类具有了“原罪”。但是耶和华只拯救了人类那么一次,往后他就再也不管了。这使得善良与宽宥的美好根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植入越来越少,以至在一个相对时期几乎消失殆尽;不再相信纯净与真诚的人们开始选择一种“另类”的精神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又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那已经失却了的精神家园,那被人弃置了的心灵中的最后一块净土。这样的人或许是智者,因为他们把丢失与找寻看得太轻易了,就像生命逝去还能“归去来兮”一样。于是他们开始有理有据地放纵自我,说是在寻找;他们开始无尽无休地寻欢作乐,自诩为“迷失的一代”。看来,智者总是对自己宽容的。
梵·高不是智者,因为他对自己不宽容,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第一次看见梵·高的作品时我感到无比的震惊,不,那已经不是震惊,而是颤栗,是一种从心底深处迸发出来的扩展到每个毛孔的颤栗。我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竟会出现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那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里,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腾至那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一齐向下,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在这时,一切生命中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共同体,那奇伟,那佳妙!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所要寻找的东西了,那曾在我心中驻留良久的困惑与迷惘也终于有了答案,并且我坚信这充满了伟大激情的作品不是色彩的组合,而是由一颗伟大心灵铸造而成,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能够让我将生命的含义如此真实而形象地呈现于脑海之中。
这就是我们曾不小心遗失在不知何处的美好,这就是上苍给予我们的寻觅明日之希望的福音书;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它纯净如水淡泊若云,是这样的一种遥远而切近的生命状态。这个来自荷兰的高尚的灵魂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在铸造一种无法替代的生命形式,他在由茧到蝶的痛苦的蜕变中固定着自己的生命形式,因此他注定了要走向孤独,屏弃喧嚣。
剥去了生活中表层的浮华我才明白简单就是生命的真谛,艺术的真谛,但我曾被生活的表象迷惑了头脑,蒙住了双眼,束缚了手脚。在这之前的我沉迷于华丽与复杂中实在是太久,混沌的生命湮没了简单朴实的心灵,只有涤清了的生命才会创造与升华世间最真挚最动人的激情,也只有怀着这样情感的人才能尊重自己,敬畏生命,相信未来之存在。在温森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即便这样沉重的代价也没有换来世人的同情与怜悯,恰恰相反,他被世人视作疯子,不可理喻的精神病患者。这样的人间悲剧,梵·高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天才,人世间既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我在阅读温森特的一生时,深感世人的鄙俗与偏见的可憎可惧,他们认为所有的荒诞与谬误都出自这位天才的画家一人,“生者何悲凄,死者而已己”,这样的结局已是够凄凉的了,但是梵·高在他死后却连“悲凄”他的人都没有,即使时间的推移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溢美之词也不能弥补他内心中永远的痛苦与孤独。他追寻人世间美好的爱情却无情地为世俗所吞噬,他渴望身边最真挚的友谊而朋友却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一切的一切,后世人无论怎样华丽的笔饰也无法揭示出他内心的巨大的痛苦与孤独。他活着时,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死去后,照样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孤独。诚然,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我却发现了人世间真正伟大者都是孤独的,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定义,却是一个可悲的事实。
阅读此书时我常常激动不已。我曾试图将自己融入其中,以寻找出那颗孤寂的心灵的分量,但我做不到这一点。当合上书的时候我才明白,我在开始阅读时就已犯了错误:远离尘世的温森特已不再需要什么理解,更何谈怜悯。因为这个无须上帝和世人拯救的灵魂已将他全部的生命与热情融汇进了他自己所创造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由此他的生命的升华过程已经完成,他已经
不再需要人世间的一切:爱情、艺术、朋友,直至生命。
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承认他在撰写《梵·高传》时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他也承认自己无法完全理解这个荷兰画家。人同此心,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同感,因为我不曾有他那样的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热情。即使我曾丢失过什么,即使我曾有过片刻的迷惑,那也只不过是一种极其浅显的体验,因为我们的生命没有抵达那里。我们脆弱的根性使我们太容易被物欲的横流所淹没,我们无法将复杂与简单进行剥离,于是鄙陋随着物质的充裕悄然无声地产生了,同时,生命中的宁静与孤独却远逝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是什么,梵·高在他的一生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只是因为他把他的生命融汇进了那色彩斑斓的画面里,使之燃烧、沸腾,故陷入物欲与世俗中人已无法分辨了。
--------------
第四篇:生产生活歌
五.生产生活歌
1.一九四五年 郭瑞贞 唱 谭继新 记
一九四五年 反攻在眼前,咱们的毛主席 号召大生产,军民有吃有穿来抗战。
我们的妇救会 和咱识字班,不但光纺线 还要种庄田,咱们脚小走不动 怎么办?
咱们的王大嫂 没把脚来缠,走路多方便 赶集也上店,走起个路来好像个男子汉。
叫声我的儿,我去干主力,你是儿童团,好好把书念,不要调皮和捣乱。
去年三月天 耕地在家南,一天更了二亩三。
叫声我的妻,我去干主力,你那个心里乐不乐意,哎哎咳哟。
2.太石公路北 森 森 词 肖之民 曲
1.太石公路北,受了多年罪,八路到这里呀,打跑害民贼呀,打跑害民贼,百姓有福气。
2.打跑害民贼,百姓得解放,八路开大会呀,说得真是理呀,说得真是理。
3.减租又减息,办法真不离,穷富要团结呀,合伙种田地呀,合伙种田地。
4.组织自卫团,站岗捉汉奸,配合主力军啊,保卫咱家园呀,保卫咱家园。
5.太石公路北,成了根据地,靠着八路军呀,百姓有福气呀,百姓有福气。
3.前湾柳条青又青 临沂 苏玉峰 唱 王信德 记
前湾柳条青又青,恨透了汉奸鬼子兵,借口今日收成孬,欺骗我们庄户人家下关东 呀呼嗨。下关来下关东,出外好比跳火坑,财物掉了个干干净净呀,杀的我们同胞遍地红呀呼嗨,哎咳哎咳哟,杀的我们同胞遍地红呀呼嗨,抗日抗了八年整,鬼子死了个干干净净,军费花了个千千万呀,即了即了死在关东 咿呀呼嗨。
4.提起每年好心酸 沂源县 唐学英 唱 褚忠理 翟慎东 记
1.提起每年好心酸呀,咱这里住这些狗汉奸,要吃又要穿,要吃又要穿。
2.光这些汉奸就够受呀,地主还要收地租,统统一律苦,统统一律苦。
3.汉奸有白面有大烟呀,保长家里钱如山,就是苦了咱,就是苦了咱。4.咱们永远不受罪呀,赶快组织起农救会,再不受压迫,哎哟,再不受压迫。
5.组织起来 元 尧
1.张大哥 李大哥,毛主席他对咱说,大家呀组织起来呀,咱们的力量就强大呀。
2.共同锄,共同耕,互相帮助把地种,大家呀组织起来呀,咱们要争取劳动英雄啊。
3.你一钁,我一钁,一齐开荒开得多,大家呀组织起来呀,不愁呀吃来不愁喝啊。
4.都出力,都流汗,未的生活都改善,大家呀组织起来呀,反对二流子和懒汉啊。
5.老和少,女和男,青年壮丁起模范,大家呀组织起来呀,看一看谁把飞机站啊。
6.张老四,李老三,生产计划快打算,大家呀组织起来呀,毛主席都是为的咱呀。
6.开荒号子 罗 明 词 艾 力 曲
1.(呵)咱们都是贫穷汉,不怕北风寒哪,扛起䦆头上高山,开荒流血汗哪,咳呀,咳咳哟。
2.(呵)老婆苦呀孩子喊,穷人谁来管哪,又愁吃呵又愁穿,年年渡难关哪,咳呀,咳咳哟。
3.(呵)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咱生产哪,穷人的困难多照管,开荒免负担哪,咳呀,咳咳哟。
4.(呵)咱们的两手赛神仙,荒山变好田哪,也有吃呵也有穿,才能把身翻哪,咳呀,咳咳哟。
7.割麦小调 毛业夫 词
1.五月里来好风光,好风光,二麦黄,家家户户割麦忙。2.漫山遍野镰刀响,镰刀响,响叮当,哪怕火热的太阳。3.男女老幼喜洋洋,喜洋洋,齐下手,黄金的麦子上了场。4.快割快打快收藏,快收藏,要提防,汉奸鬼子来抢粮。5.干干净净交公粮,交公粮,送前方,军民合作反抢粮。
8.开荒谣 赵宗喜 唱 李洪运 秦守印 记
1.山上的荒地是什么人来开?地里的鲜花是什么人来栽?什么的花儿开放结成了果?什么的花儿开放幸呀幸福来呀啊 嗨呀嗨呀嗨呀嗨?
2.山上的荒地是我们大伙开,地里的鲜花是我们大伙栽,和平的花儿开放结成了自由的果,民主的花儿开放幸呀幸福来呀啊 嗨呀嗨呀嗨呀嗨。
和平民主花儿开,自由幸福的日子来,咱们大家多自在,快快的看着花果树,让它快快长起来,别让他再遭灾,别让他再遭灾。
9.集合上学堂 寄 萍 词曲
1.忽听得门外哨子响,冬学里集体上学堂,夹着那书本上学去,读书呀识字乐洋洋,隆格哩格隆 读书呀识字乐洋洋。2.学会了识字真正强,看书报写信会上帐,从今后努力勤学习,睁眼的瞎子不好当,隆格哩格隆 睁眼的瞎子不好当。3.政治课讲的真漂亮,大道理咱也学着讲,别说是我们不懂事,国家的大事在心上,隆格哩格隆 国家的大事在心上。4.上了那冬学好欢畅,唱的那歌子满在行,要说那演戏咱也会,还把那秧歌扭几场,隆格哩格隆 还把那秧歌扭几场。5.闲空里集和在场上,体操呀游戏耍刀枪,别说是民兵庄户汉,一样的抗日保家乡,隆格哩格隆 一样的抗日保家乡。
10.上冬学 师 征 作
1.小兄弟 老大哥 大家快来上冬学,读书识字不花钱,这个机会莫错过,快快来上冬学。
2.庄稼汉 别瞎说 手硬嘴笨心眼拙,知识不能侥幸得,全靠自己用心学,靠自己用心学。
3.今日学 明日学 一天学上三五个,天长日久学得多,写信算账难不着,一点也难不着。4.学会了 好处多 什么事情都会作,谁也不敢欺辱咱,庄稼人都来上冬学,快快来上冬学。
学个文武两双全,看谁是英雄,看谁是模范。
11.八路开盐田 吴 荣 词 荣 堂 曲
1.谁能忘记今年的初春,我们扛起䦆和锨,东海边上开盐田,不怕辛苦个个争先。
2.应该这样人民的队伍,要为人民打算,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
3.伟大的工程建立在海边,广漠的海滩成盐田,人民声声称赞,八路军真能干。
4.海水清又浑像个聚宝盆,海雁似的风车在旋转,晒成盐山像玉像棉,好滋味人人尝遍。
5.谁能忘记今年的初春,我们扛起䦆和锨,血和汗流在边疆,伟大的工程建设在海边。
11.开荒大生产 程凤九 唱 江桂英 记
1.开荒开荒前方的战士要军粮,大嫂嫂老爸爸丈夫娃娃不要惦记他呀,我们努力耕织,不缺他们吃穿,打败鬼子好回家。2.织布织布前方的战士要军服,大嫂嫂老爸爸丈夫娃娃不要惦记他呀,我们努力耕织,不缺他们吃穿,打败鬼子好回家。
12.自由的海滨 方平词曲
明郎的天空,明朗的海洋,在太阳光辉里,放出银样的光,这是我们自由的海滨,祖国的边疆,祖国的边疆已经解放,我们自由的边疆,这里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纵情地歌唱,这里没有饥饿和灾荒,像那人间的天堂,这里没有黑暗和忧伤,永远呈现着新的气象,自由的海滨,这里是祖国的边疆,也是我们的家乡。幸福的生活用我们的血汗创造,和平的家乡永远屹立在祖国的边疆,明朗的天空,明朗的海洋,在太阳光辉里,放出银样的光,这是我们自由的海滨,祖国的边疆。
13.抗日烈士山纪念歌
方 仪词 方平曲
白云在山巅缭绕,海风在迎面呼啸,烈士们的英灵啊,你们该在九泉含笑。你们的血换来了祖国的光荣,你们的死换得了人民的骄傲。敌人倒下去,倒下去,人民翻身了,翻身了。这血的代价啊,像黄海一样深沉,像泰山一样的崇高一样的崇高。今朝今朝天亮了,天亮了,千万颗心在想你们凭吊。我们的眼里没有泪,更不怕荆棘阻扰,誓肩起你们的担子,让一切敌人都死掉,像那高空的红旗,永远飞飘。
14.小河水
伟 强 词 李 淦 曲
1.小河水,哗哗响,日本鬼子投了降,俺听到这个好消息,真是恣得慌,赶快找庄长,请你替我寄个信儿 寄前方。
2.小河水,快快流,托你把信送到哥哥手,叫他快快扛起枪,排队跑步走,做个好英雄,你可千万不要落人后。
15.互助组 广饶 任秀兰 唱 萍 生 记
1.丈夫前年把军参,我在后方勤生产,浸种选种准备好,春耕到了俺积极干。
2.俺组五人插伙干,别和人家有意见,今晚准备开个会,会上大家来商谈。
16.四季生产 惠民 苗 晶记
1.春季里来百花儿开,大家伙儿快快把荒开,你一䦆我一䦆荒地变良田,种上高粱种上棉,人人有吃穿。
2.夏季里来石榴花儿红,军队百姓生呀生产忙,你帮我我帮你劳动真紧张,哪怕太阳火样红,除草不留情。
3.秋季里来桂花儿香,高粱红来棉花齐开放,拾棉花砍高梁大家喜洋洋,收的收来藏的藏,准备反扫荡。
4.冬季里来雪花飘,军民一家人大家一条心(咿呀儿哟),有饭吃有衣穿哪怕天气寒,劳动英雄开大会,庆祝胜利年(噢呀哎哟)。
17.开荒歌 诸城 张西美 唱 周 殿 记
1.咱们都是贫穷汉,不怕北风寒哪,扛起䦆头上高山,开荒流血汗哪,开荒流血汗。
2.老婆哭来孩子喊,穷人谁来管哪,又愁吃来又愁穿,年年都难看哪,年年都难看。
3.共产党来八路军,领导咱生产哪,穷人的日子多照管,开荒来增产哪,开荒来增产。
4.咱的两手赛神仙,荒山变良田哪,也有吃来也有穿,才能把身翻哪,才能把身翻。
18.四季小调平度市 周道媛 唱 袁延书 记
1.春(呀么)春季里,百(呀么)百草生,整好(哪个)农具忙(呀么)忙春耕,耕地送粪快下种,男女老少不消停,男女老少不消停。
2.夏(呀么)夏季里,麦(呀么)麦穗黄,急忙(哪个)收割快(呀么)快打场,打下粮食送前方,战士们吃了打东洋,战士们吃了打东洋。3.秋(呀么)秋季里,桂(呀么)桂花香,家家(哪个)户户粮(呀么)粮满仓,眼看着粮食心发笑,感谢八路领导强,感谢八路领导强。
4.冬(呀么)冬季里,过(呀么)过新年,一齐(哪个)都把新(呀么)新衣穿给咱毛主席行个礼,人民江山万万年,人民江山万万年。
19四季歌 莱 西 赵信风 唱
姜连文 记
1.春季里来百花香,家家户户把花纺,纺花织布大生产呀,保证我们有衣穿。
2.夏季里来好热天,树下旁边做针线,做着针线把岗站呀,盘查行人捉汉奸。
3.秋季里来秋风凉,棉衣做好送前方,战士们穿呀,穿着棉衣打胜仗。
4.冬季里来雪花扬,下在身上浑身凉,为了解放全中国呀,再苦再累也荣光。
20.纺棉纱 志 昂 词 路 曼 曲
秋风凉 桂花香,姐在门前纺棉纱,纺车儿声声叫不住,吐出棉纱细又长。细又长细又长,姐的心思棉纱一样,哥哥杀敌在前方,纺纱织布勤劳在后方。
前方后放一条心肠,一定能把鬼子打出鸭绿江,等到明年桂花香,哥哥得胜回家乡。
21.春耕小调
济 宁
春天来了万物都发青啊,咱们老百姓啊家家忙春耕啊,有主力有民兵保卫大春耕啊,有主力有民兵保卫大春耕啊。
主力和民兵保卫大春耕啊,连夜往东行攻打蒙阴城啊,机枪扫炸弹轰我军齐冲锋啊,机枪扫炸弹轰我军齐出动啊。
血战两夜收复蒙阴城啊,活捉唐一兴啊,消灭鬼子兵啊,俘虏了汉奸队两千多名啊,俘虏了汉奸队两千多名啊。
八路军打仗为咱老百姓啊,依靠八路军反攻有保证啊,打胜仗多生产保卫大春耕啊,打胜仗多生产保卫大春耕啊。
第五篇:学习歌
学习歌-姜紫轩
妈妈说 中国有一句话爸爸说 我听着它长大奶奶说 做人要勤劳爷爷说 活到老学到老哈咿呀咿呦 嘿 哈咿呀咿呦哈咿呀咿呦 嘿 哈咿呀呀姐姐说 该学的真不少哥哥说 书里书外都重要老师说 他是手中的宝我们说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道理都知道
活到老学到老
不是谁都能做到
活到老学到老
白发也能变年少
活到老学到老
不枉人生走一朝
中国有一句话
我听着它长大
做人一定要勤劳
活到老学到老
该学的真不少
书里书外都重要 他是你手中的宝
活到老学到老
妈妈说 中国有一句话
爸爸说 我听着它长大
奶奶说 做人要勤劳
爷爷说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道理都知道
活到老学到老
不是谁都能做到
活到老学到老
白发也能变年少
活到老学到老
不枉人生走一朝
妈妈说 中国有一句话
爸爸说 我听着它长大
奶奶说 做人要勤劳
爷爷说 活到老学到老
哈咿呀咿呦 嘿 哈咿呀咿呦哈咿呀咿呦 嘿 哈咿呀呀
哈咿呀咿呦 嘿 哈咿呀咿呦哈咿呀咿呦 嘿 哈咿呀呀我们说 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