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今社会的科学道德
论当今社会的科学道德
摘要 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就是: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做基础研究,当然主要是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科学发展既要有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支撑,又不能离开它们的约束和规范,这是被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所实践和明证了的精神品质。科学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衡量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 科学道德 科学精神 学术诚信 社会道德责任感
一.科学道德要求
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 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 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学术诚信就是研究 生在诚信的原则下追求真理,研究学问。它一般包括:实验或调查报告要有充分的客 观依据,不能歪曲作假、主观臆想,随意改动数据;学术论文著作要反映自己的思想 观点与研究成果,避免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及论文间相互署名等现象发 生;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定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并认真贯彻 双盲评审制度,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学术奖惩机制的作用;正视学术不诚信现象,并给予积极回应,切实维护学术环境的净化。第二,谈问题: 目前,少数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学术诚信方面存在诸多不良表现: 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获取科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任何研究要想获得 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都必须尊重实验事实,来不得半点捏造或伪造。研究生认真 做好科学实验,不仅仅可以获取客观、可靠的实验数据,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 察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某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经过亲自实验研 究而是编造实验数据,或是直接挪用改造已有文献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这些做 法严重有悖于“忠实于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者基本的道德原则。而伪造、篡 改实验数据带来的后果要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更为恶劣,甚至有可能引起科研事故造 成巨大损失。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当今学界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正是 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中的抄袭与剽窃行为。为了达到评奖、评优、毕业等目的,部分研 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的文献,通过肆意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编造论文。在毕业论文 中,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表等而不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 有甚者,将别人的成果略加改头换面便据为己有,肆意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而网上和 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代写论文的广告,说明代写论文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一定市场。
二.科学道德缺失行为
成果交易、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时有发生。学术工作者为共同分担发表费并完成学位阶段规定的 论文指标要求,而相互挂名的情况时有出现。由于北京、上海等地户籍政策中,专利 等科研学术成果具有很高“含金量”,近年高校中甚至出现“专利挂名”灰色市场。这种以私利为目的的“分享”行为和上述的“剽窃”、“编造”一样,都是严重有损学 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此外,学术研究只有建立在广泛涉猎他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吸收他人成果中的思想精华,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在论文中是否注明所用成果 的出处,不仅体现了作者是否尊重参考文献的所有者以及是否具备起码的学术道德 , 而且也是为后续研究者研究提供检阅资料的方便着想。一些研究生在引用他人研究成 果时,没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列出并未阅读的参考 书目,对参考文献做伪注。有的研究生引用别人的数据和观察,却是改头换面,不加注 释。论文重复发表。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 的论文。于是部分研究生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把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或是 将已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后向另一刊物投送。一稿多投的行为,在我国的期刊界、学 术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总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 投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还有 将翻译后外文论文投稿的情况出现。如果任由科学道德沦落、学术不诚信滋长,不仅败坏了学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 沦丧,贻误年轻一代学人的成长,还会损害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 危害: 污染学术环境,败坏学界名誉。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探索、研习、应用和传承活 动,就需要对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务,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基于诚实性、客观 性基础之上纯朴的学术氛围,离不开追求真理而向善务实的学术道德。而不正的学术 观念及造假行为却逐步地吞噬着学术活动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严重的损害了学 术界的名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学术竞争的恶性循环,带来社会资源浪费,从而形成泡沫、虚假的学术环境,也会使正直学者的尊严、权益 受到威胁和伤害。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直接关系到学术的健康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 量,如果研究生科学道德沦落、学术诚信缺失,学习态度功利化,不再把学术研究看做神圣的事业,就难以专心踏实做学问,学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学术能力大大降低,培养质量便无从谈起。败坏学风,贻误学术新人的培养。学风是学者们在长期的研究活动中养成的一种 学习风气,它表现为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观念决定态度,态度指导 行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者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在学习态度不正确的学 术风气的影响之下,学者们很难坚持对学术良知和学术精神的追求,最后,导致不正 当行为的产生。大学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场所,也是追求真理的圣殿,研究生这一 特殊群体便是一大批高级人才的代表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对社 会的进步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历历在目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事件 等,无疑会给追求学术价值与学术精神的正直学术研究主体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学术造假现象会影响研究生们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建立,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严谨性 是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缺乏严肃的科研作风,其学术研究工作的质量必然会受 到影响,甚至走向伪科学。腐蚀学术,不利于学术的后继发展。
道德约束力,既包括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工作者思想上的自觉约束,又包括外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共同体对违反规范行为的制裁。功利主义的继承人穆勒在论述道德约束力的理论时就注重道德的自觉性和道德良心的培养。他指出,“一切伦理体系的最后约束力是我们自觉心中的一种主观感情”,这种主观感情就是良心。“人要做违犯我们是非标准的行为必定要冲过这个感情的重围,并且假如我们终于违反这个标准,这团感情大概后来要变成了悔恨,而重视于心上”。从穆勒的论述中可见,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学工作者内心的力量来起作用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这种内心的道德力量的形成,必须由科学工作者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地将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不过,在这内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科学工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等内外条件的不同,致使形成的内在的道德境界、道德情操也有高有低,而在这种低的内在道德情操支配下的道德行为的选择出现偏差,做出越轨行为,就不足为怪了。就像现在报纸披露的大量的剽窃、抄袭事件等。而且,由于内在的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固很难达到扬善惩恶的效果,必然更加削弱现实中科技工作者对科学道德责任实际承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在的道德约束力是科学共同体通过舆论制裁、经济制裁等来引导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自觉地实践道德行为和习惯。现在有些国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制定了一些较为严厉但大家都自发遵守的行规,谁违背了将失去诸如申请课题、加入团体协会、参与评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严重者被开除等,以此来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不过,尽管最近几年来媒体揭露了大量科学不端行为,但大多时候是遮遮掩掩,语言不详,连违规者的名字都不敢提。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情况下,科学不端行为暴露并被披露后,某些权威学者或行为人所在的单位本着家丑不可外扬和事属小节的心态,对这种恶劣行为不但熟视无睹,不予处理,而且极力袒护,更有甚者反过来对被侵权者予以“制裁”。这些情况又给其他作弊者以心理上的侥幸,致使剽窃、伪造者越发大胆起来。因此,以舆论制裁和经济制裁为主的外在道德约束并没有达到其约束效果。功利主义的泛滥,功利即功效、效率及便利。即在科技活动中,行为主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科学的功利观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动力,一种催化剂,也可促使新的科学研究迅速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去,促使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而,由培根等学者发展起来的科学功利主义得到人类的支持和拥护。不过,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个人利益被禁锢起来,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们的科研积极性。而现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思想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又出现了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的趋势。再加上现今社会大环境是,以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学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于这一社会环境之外。某些科技工作者在许多不正当的甚至是邪恶的物质享受、权力诱惑前,“暂时”的丧失或“永久”的出卖自己的科学良知,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前些年曾有一所知名大学的几位教授,公开宣称他们亲眼目睹了水可以变成油,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将其称作“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又一大发明,将对世界文明产生划时代的意义,”直到一起经济案件的发生,才彻底揭开了“水变油”的骗局。这种闹剧的产生,归根结底他们不过是为了“名”和“利”而已。
学术研究是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 探索真理、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扎扎实实、潜心研究的过程,是逐步积累、循序渐进 的过程。学术活动不仅创造物质价值,也创造精神价值,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学术研究没有捷径,也不容弄虚作假。学术研究的真谛在于求真,但造假抄袭、伪造 数据等各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却是对学术创造的否定,是对学术 “求真” 本质的否认。而如今不良学术之风的盛行,如果不严抓学术道德规范,整个学术界、知识界很有可 能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恶性循环之中,它使真正潜心钻研的人得不到肯定,并腐蚀了许 多极具创作潜力的学术研究主体,动摇了他们恪守学术道德的信心,还严重损害了学 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面对这些问题和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三,谈措施。首先,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知识界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 心。高校学生是全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之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从源头上治理高校学 术不端行为,形成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 建设高度自觉与自信的大学文化,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文化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积极贡献。在成 长过程中,不断的蜕变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代研究生们才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科学风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与超越,不断推动学术进步。其次,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求真求 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注定与科学无缘。有什么 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 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高校广大学生和科 研工作者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有利于建立开展科学研究的 良好秩序,提升科研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创新 型国家建设。三.科学道德缺失原因
当前我国在科技工作者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现行政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钩。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办法,缺乏良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的氛围。在对科学工作者的考核方面,现行的考核标准一般都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统计,《科学》杂志登多少篇、《自然》杂志登多少篇等等。科技工作者为应对考核,经常将本可以写成一篇好的论文拆成多篇,论文数量凑足了,质量却下来了。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评价体系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因评价者水平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各异;二是评价人有时因为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评价工作;三是评价人滥用职权,利用工作之便拒绝接受同行竞争者的论文,或推迟发表竞争者的论文,甚至将他人的论文或研究计划的信息占为之用或传递给他人;四是评价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有的评价人对著名的专家、学者过分迷信,认为他们的科研成果都是高水平的,对他们所提交的成果审查只是过过场而已,而对未成名的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则予以贬低,缩小其影响。这些不良的科研评价误导了科研实践,助长了科技界的越轨行为。国外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很多规定,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严格规定了评审人员的行为准则和义务包括保密义务、明示原则、明确责任等。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出台,以致对某些人的失范行为一直停留在纸面声讨和旧事重提上,没有给失范者以真正有力的打击,对道德堕落现象显得难有作为。
科学不端行为中的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都是对他人精神财富的非法无偿占有,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对这种个人不能自律,单位和行业又管不了或不愿管的违法行为,只能找其他地方来管,这当然就是法院。比如,法院可以根据著作权法来审理剽窃问题。不过,理论上虽是如此,但现实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出入。虽然著作权法规定了对抄袭、剽窃行为,视情节轻重,罚款100~5 000元人民币,但在实践中则极少执行。况且这区区几千元人民币的罚款,与其利用不端行为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难以起到惩戒作用。而且,还有许多的科学不端行为目前法院或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法治有待健全。
四.维护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导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衡量科学技术工作者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科学道德在古代已有萌芽,在近代开始形成并相对独立化,而在最近几十年里,科学道德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科学研究中道德失范行为日益严重,引发科学道德危机。所以,无论是打好学科研究的基础,还是完成科学研究的实践,都离不开科学道德的支撑和约束。在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研究,以权术代替学术,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科学道德的底线都不要了,难成人才,何谈大师!建设诚信教育的完整体系;建设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建立对科学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相应的问责制、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等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监督体制,完善与科研科技活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界的一项基本建设,它既是一个战略性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建设,又具有紧迫性。拥有高尚的品质和纯净的心境,不怕艰苦,勇于创新才是合格科学家应有的品质。总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技发展对科学道德的要求也日甚。现代科技文明与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翼,科学道德的进步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乔法容,刘二灿.科技道德简论[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 邹承鲁.清除浮躁之风倡导科学道德[N].光明日报.2002年04月10日 3 杨怀中.科技伦理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4 付红芳 科学发展需要道德干预.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2期 赵金义 略论科学的道德的道德的科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8期 6 刘素民 科技行为道德约束的困境与法律制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8月
第二篇:论当今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浅析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和依赖程度愈来愈高,信息化的社会对互联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已不是简单的运算,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安全和稳定,因此,网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在使用计算机中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 网络安全引言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因特网起源于美国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又称国际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安全
2.1 互联网安全 互联网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互联网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互联网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
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设计的系统不规范、不合理以及缺乏安全性考虑,因而使网络系统在稳 定性和可扩充性方面受到影响。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一是文件服务 器,它是网络的中枢,其运行稳定性、功能完善性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质量;网络应用的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和选型考虑欠周密,从而影响网络的可靠性、扩充性和升级换代;二是网卡用工作站选配不当导致网络不稳定,许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忽视了这些权限可能会被其他人员 滥用,从而给他人以可乘之机。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但这为系统安全的攻击者进行破坏提供了机会。由于网络协议实现的复杂性,决定了操作系统必然存在各种实现过程所带来的缺陷和漏洞,不合理的网络设计会成为网络安全的威胁。
2.2 计算机信息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 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确保信息的 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在计算机网络中,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定义,信息系统安全就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 算机的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系统能 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2.2.1 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成因
第一,电磁信号的辐射。目前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传输电缆以及计算机、网络 设备都会因为电磁屏蔽不完善而通过电磁辐射向外泄露。第二,工作环境的安全 漏洞。包括自身的体系结构问题、对特定网络协议实现的错误以及系统开发过程 中遗留的后门和陷门。第三,人为的恶意攻击。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 有效性和完整性,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严重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这是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第四,安全产品自身的问题。自身实现过程中的 安全漏洞或错误都将导致用户内部网络安全防范机制的失效。第五,网络软件的 缺陷和漏洞。
2.2.2 网络安全缺陷产生的原因
第一,TCP/IP 的脆弱性。由于 TCP/IP 协议是公布于众的,如果人们对 TCP/IP 很熟悉,就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第二,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性。如果攻击者利用一台处于用户的数据流传输路 径上的主机,他就可以劫持用户的数据包。第三,易被窃听。由于因特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都没有加密,因此人们利用网上免费提供的工具就很容易对网上的电子邮件、口令和传输的文件进行窃听。第四,缺乏安全意识。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使网络中设置的安全保护屏 障形同虚设。如人们为了避开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的额外认证,进行直接的 PPP 连接从而避开了防火墙的保护。
3网络安全的问题
3.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
网络缺陷:正是由于 Internet 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其保护信息安全存在 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安全监督机制。黑客攻击:现在还缺乏针对网络犯罪卓有成效的反击和跟踪手段,使得黑客攻击的隐蔽性好,“杀伤力”强,这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各种病毒:病毒时时刻刻威胁着整个互联网,促使人们不得不在网络的各个 环节考虑对于各种病毒的检测防治。管理的欠缺及资源滥用:很多上互联网的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于网络上黑客的攻击缺乏基本的应对措施,同时企业内部普遍存在资源滥用现象,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是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信息泄露:恶意、过失的不合理信息上传和发布,可能会造成敏感信息泄漏、有害信息扩散,危及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3.2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受攻击主要有六种形式:①内部窃密和破坏。②截收信息。③非法访问。④利用 TCP/IP 协议上的某些不安全因素进行APR欺骗和IP欺骗攻击。⑤病毒破坏。⑥其 它网络攻击方式。目前网络环境中广泛采用的TCP/IP协议,因为其开放性,故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安全风险。由于大量重要的应用程序都以TCP作为 它们的传输层协议,因此TCP的安全性问题会给网络带来严重的后果。网络结构的安全问题。互联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都没有进行加密,因此黑客利 用工具很容易对网上的电子邮件、口令和传输的文件进行破解,这就是互联网所 固有的安全隐患。系统的后门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考虑到的地方。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 问题,因为对于防火墙来说,该入侵行为的访问过程和正常的Web访问是相似的,唯一区别是入侵访问在请求链接中多加了一个后缀。4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
4.1 安全技术手段 物理措施:例如,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大型计算机等),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访问控制: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
数据加密: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
其他措施: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近年来,围绕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例如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数据加密是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到达目的地后再解密还原为原始数据,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后盗用信息。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访问等方法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从而保护网络资源。其他安全技术包括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智能卡技术和访问控制等等。
4.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通过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能够 有效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确定允许哪些内部服务访问外部服务,以及允许哪些 外部服务访问内部服务,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和攻击。现代防火墙技术已经逐步走向网络层之外的其他安全层次,不仅要完成传统 防火墙的过滤任务,同时还能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
4.3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安全 防范措施,信息加密技术是其他安全技术的基础,加密技术是指通过使用代码或 密码将某些重要信息和数据从一个可以理解的明文形式变换成一种复杂错乱的 不可理解的密文形式,对电子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或存储体内进行保护,以阻止信息泄露或盗取,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从多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中收集信息,再通过此信息分析入侵特征的网络安全系统。IDS 被认为是 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 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 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策略集中,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同类型的入侵。
防病毒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 信息系统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在病毒防范中普遍使用的防病毒软件,从功能 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单机防病毒软件一般安装 在单台 PC 机上,即对本地和本地工作站连接的远程资源采用分析扫描的方式检 测、清除病毒。网络防病毒软件则主要注重网络防病毒,一旦病毒入侵网络或者 从网络向其它资源传染,网络防病毒软件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删除。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安全扫描技术,可以对局域网络、Web 站点、主机操作系统、系统服务以及防火墙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服务,检测在操作系统上存在的可能导致遭受缓冲区溢出攻击或者拒绝服务 攻击的安全漏洞,还可以检测主机系统中是否被安装了窃听程序、防火墙系统是 否存在安全漏洞和配置错误。安全建议
采用防火墙与防病毒技术以提高网络安全性,通过防火墙在网络边界上建立起来的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可以实现局域网与广域网、内网与外网有效地分隔,以阻挡外部网络的侵入,从而实施安全访问控制,提高检察信息网的安全性。安装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加强 病毒检测,及时发现病毒并予以清杀,可有效阻止其在网络上蔓延和破坏。
运用网络加密技术,网络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加密数据传输主要有三种: ①链接加密。②节点加密。③首尾加密。网络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既可以对付恶意软件攻击,又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访问。
加强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正常访问,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 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
加强设备的安全监管,对入网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统一由网络安全技术部门严格把关,对涉及网络安全的核心设备可列入政府专项,由专业人员把关统一购买安装。建立健全管理 制度,防止非法用户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并定期的对运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测试和维护。对于传输线路,要定期检查连接情况,以检测 是否有搭线窃听、非法外连或破坏行为。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对工作人员结合机房、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等各个方面安全问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和责任心;加强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操 作技能; 教育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保密规定,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
设置网络权限,将检察机关内部计算机维护权限与操作权限、数据权限分开,根据检察机关 业务的不同,程序将自动分配其使用权限。设置访问权限可以让用户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时又能控制用户对服务器资源的访问,从而加强网络和服务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计算机的安全与保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黎连业,张维.防火墙及其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2004.[3]杨义先.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王达.网管员必读——网络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石淑华,池瑞楠,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6] 于峰.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7]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 5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 张水平.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9] 陈浩.Internet上的网络攻击与防范[J] .电信技术.1998.[10] 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王其良,高敬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12] 宋乃平、文桦.Internet网络安全管理[J] .天中学刊.2002.
第三篇:论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
论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
前言
在当今电视栏目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栏目,节目主持人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栏目可以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因而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应。决定一个栏目的好坏,其中一个关键在于节目主持人,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一般均具有丰富特色的主持人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除了应具有其他各种要素之外,突出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愈来愈多的节目主持人都脱离了一般的模式化,逐渐的发展成为能突出独特风格的主持方式,从而给人留下生动鲜活的深刻印象。
第一章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主持人相对于节目而言,他处于一个中心地位,是节目的灵魂。从实践来说,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可以带起一个好的节目,同样的节目,由于不同的主持人,所产生的效果、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许多电视台对于主持人主持哪种类型的节目一般情况是相对稳定的,由其主持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主持一个节目。1.1主持人在节目中应处在主导地位
自1981年起,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出现了节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在当今广播、电视荧屏上处处开花,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主持人,也因有了名主持人,节目成了名牌栏目。那么,主持人在他所主持的节目中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呢?“主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从节目的选题、采访、编制到播出有较大发言权。另一方面,指有较强处理节目的能力,包括从采访、编制到播出。这就说明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是中心人物,起主导作用。
整体节目的质量是与主持人在前期节目准备中参与程度成正比的。一个主持人如果能拥有对节目的指挥权,能亲自参加节目的采访、编制等程序,对于他在后期播出中就能运筹帷幄,顺畅自如。主持人的领导权、指挥权表现在具有制定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节目方针、报道计划、编制节目的权力,并贯穿于节目的始终。贯穿可以理解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存在主持人的点拨,都渗透着他的影响,而不必包揽制作的全过程,其他的事要由创作集体来完成。在播出时间长、周期短的节目里,都为主持人配有一个创作集体,这个集体是为主持人服务的,主持人是这个创作集体的领导人、主编,因此他握有充分的主动权。
1.2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样式,一个节目商标式人物,一个节目的灵魂。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是串连节目,招呼观众和听众,掌握节目进行的具体步骤,挑起节目的气氛,推动节目的节奏,主持人象一次次朋友们聚会中的主人,活动的组织者和召集者。提起某个节目,就会让人们想到它的主持人;看到或者听到某一主持人,就会让人认定这是哪一个节目。
当然,节目类型不同,主持人的风格就不同。所以主持人要把握好尺度,充分做好主持工作。
1.2.1谈话类主持人----善于倾听和沟通
如今谈话节目可以讲是方兴未艾,打开电视机,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地到境外,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在各个时间段安排了各式各样、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是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谈话节目来讲,主持人就是节目灵魂、成型的标志、风格的体现并最终把关。拿《实话实说》来说,在崔永元主持的时候他的收视率是居高不下。他对谈话类节目把握的是淋漓尽致,游刃有余。他对于节目有相当的自主权和控制力,他在节目当中表现的非常机智幽默甚至还带点无关紧要却很可爱的小坏水。他很注意和观众的交流,记得他的《不过如此》上写到:他和比他年长的人说话的时候,他就会弯着腰,让对方坐着交流,和他同龄的人,他就会和对方站在同一高度。当和小朋友交流的时候,他就会单膝跪在地上和他们说话。虽然是几个很微小的动作,但是瞬间便拉进了他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他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情感,能够代表听众和观众的意愿,他面对现实生活时的表现,符合听众和观众的心理期待。他在书中还说,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表现应该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做作和表演出来的。所以好多人都在模仿崔永元,却怎么也仿不象跟不上。对于《实话实说》来讲,虽然节目设计之初恐怕并不是为崔永元量身定做,但选择了他,是他的幸运,更是《实话实说》的幸运。《实话实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主持人的成功!当然,节目本身给了崔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永元发挥的空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崔永元走了以后,《实话实说》眩目的光彩渐渐隐退,它已不具备吸引观众的优势了,就象一个没有了灵魂的人,外貌还在,然而,已经是个行尸走肉了。至于何时走到尽头,只剩下了个时间问题,但为时不会太久。
谈话类的主持人一定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能够侃侃而来。例如美国电视界在选择主持人时,最看重的不是个人的容貌和仪表,而是学识、经验和幽默感,因为这些内在的素质和涵养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会魅力倍增。所以一个知识匮乏,毫无人格魅力的主持人主持的谈话节目是不会吸引观众眼球的。
谈话类节目最忌讳的就是主持人要么缺乏感染力和热情,使得现场沉闷,思维呆滞;要么现场调控能力不足,使得现场混乱,谈话节奏无法把握。不具备把握现场的能力,不是引导观众、控制话题,而是“经常跟着观众跑”。总之,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要发挥魅力充分调动激发观众的谈话热情,使现场形成热烈的谈话气氛,又要有相当的能力控制现场的能力,作到随机应变。这样才会作一场精彩的谈话节目。
1.2.2娱乐节目主持人---节目的现场导演
现在的娱乐类节目是林林总总,遍地都是,但真正的精品却极少。大家可能都认为娱乐主持人最容易了,带着大家瞎胡闹就是了。娱乐主持人的作用更为关键。娱乐节目中,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灵魂,甚至可以说是现场的导演。节目中,他得把嘉宾、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充分调动起来。纵观两岸的电视娱乐节目时,却能够明显的发现大陆和台湾娱乐主持人在娱乐节目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了主持人在现场表现时给观众带来的不同感觉。以前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只要串个场就行,但是现在的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如《快乐大本营》是大陆比较成功的一个娱乐节目。节目的青春、幽默、游戏精神令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欢。《快乐大本营》的成功,与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是分不开的。他借鉴了港、台娱乐节目的游戏精神,把游戏作为节目进行的宗旨。主持人在节目现场遇到的想不到的问题时,主持人就会展现自己即兴的口语格调、驾驭节目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创新。“控场”是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千万不要让现场乱成一锅粥。既要热闹还要有秩序。这就需要主持人的智慧。要学会察言观色,顺水推舟。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总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作为娱乐节目中直接面对观众的主持人,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节目质量,给大家带来更多欢乐。1.2.3新闻类主持人---党和人民的喉舌
如杜宪,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之前,她作为央视新闻联播女主播,其端庄高雅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位“中国第一位女主播”曾经因为主持新闻的时候情绪失控,在节目中无所顾忌的释放了自己的感情,被央视开除。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主持是多么重要。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具有六大品质;(1)新闻工作的知识和技巧
对主持人新闻工作知识和技巧的要求不止需要主持人有良好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扎实的新闻写作和编辑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把关的能力。(2)令人愉悦的气质
这是一个较难定义的要求。就是说,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中把重要的新闻事件告知观众,并且让观众不会看到他(她)紧张、刻薄、情绪低沉、狭隘、什么都知道的样子,甚至不能让观众看过节目后只留下主持人的印象而没有留下对新闻的印象。也就是说,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主持人不能喧宾夺主。(3)较为英俊的相貌
主持人不能太过年轻,但同时不能太老。过于年轻漂亮的主持人会给观众难以信任的感觉,并且可能会不被观众群中同性的观众认可和喜欢。(4)令人愉悦的声音
主持人有甜美的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人听起来身心愉悦,这样也能提高主持节目的质量,从而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5)处乱不惊的冷静
电视新闻每天处理的都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如果主持人自己总是大惊小怪,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话,会破坏观众眼中的新闻的权威性,并影响新闻的公允。
(6)权威感
权威感是主持人自己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
总之,主持人和节目的关系犹如鱼水关系。主持人的成长和成名都是与节目的发展和辉煌相辅相成的。主持人成长的“功夫在诗外”,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第二章 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内在因素———张扬的个性
2.1个性与主持人的个性
在研究主持人个性化之前,我们首先应搞清楚什么是个性:
个性就是:“ 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使自己的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1】其中个性的显著特点是稳定性。因此,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就是指在主持节目中,从多方面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里面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独特性;二是稳定性。
独特性就是一事物独有的,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性。那么,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性可以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呢?或者说,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性包含哪些内容呢?语言、形象、音质、气质、修养、以及通过节目所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判断,对未来的预测、把握等。要想成长为一名具有个性化的优秀主持人,并非一日之功。主持人的独特性,也并不是指一时的标新立异,而应该是指:在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自我修练、自我提升之后,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光辉。这个光辉是凝结着智慧和汗水的,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是常人所不能逾越的一个高度。所以,一名主持人要想拥有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就需要对社会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准确判断、独特分析;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具有预见性„„。
稳定性就是稳固安定,没有变动。也就是说,从主持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主持人自身的储备、积累不是在相对较长时间里重点对某些方面进行突破,那么,就无法形成自身的个性。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性在受众的心理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反复刺激,不断重复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完成在受众心目中的个性塑造。从节目的角度来看,节目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一个与节目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没有积累,就谈不上主持人的个性化。
另外,在主持人类型的分工之下(如:新闻类、娱乐类、生活类、经济类等),主持人还应业有专攻。为了保证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深入学习,为了保证自己能成为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有时还要懂得放弃。就好像不修旁枝的小树就不容易长高一样。主持人在积累的过程中,涉猎的范围太宽、太杂,就很难做到在某一方面的“精”。这样,弄成个“门门懂,样样瘟”的人,又怎么谈个性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主持人只有集中在某些方面给受众以足够强度的刺激,或者反复刺激,才更容易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容易让受众接受你的心理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暗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2 节目主持人个性化
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重要特色,也是受众接受主持人节目的特殊审美需求,节目主持人是传播者队伍中的新成员,是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职业的分工要求主持人以淡化了官方色彩,媒体色彩而颇具“个性化”特色的形象出现,作为媒介向大众进行传播的中介人物,主持人以朋友的身份及与大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叙述方式进行传播,使传播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从一般意义上说这里所说的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是指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个性化是相对一般化而言的,同时它又是创作风格的前身。
个性化是主持人自身声音形象等先天条件及文化素养,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性格能力等后天素养,在传播中与栏目个性,与受众审美契合的独特的言语行为的整体形象,在这个前提下,个性化表现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思维,独有的感受,独具特色的表达和气质形象。
第三章 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点
3.1主持人的气质特点
在一般电视栏目的主持人,主持人的气质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呈现出独具的特色,主持人的气质,源于主持人的既有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节目主持人将自己的气质特点贯穿和融注于节目之中,使节目感染上主持人气质的特点,这样,就会使节目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主持人的气质主要可分为几种: 3.1.1柔和型
以亲切,温和而不强烈为特点的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从音色来看,年轻的比较甜美,年长的比较纤细,语气平和,语调平缓,给人亲切感,增加信任度。代表:沈力。
沈力,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又是中国第一位电视主持人,被称作“中国荧屏第一人”。1982年,中央电视台将《为您服务》栏目设为固定栏目,设立固定主持人,由沈力出任。1983年1月1日,《为您服务》以崭新的面貌同观众见面。沈力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主持人。沈力认为主持人就应该主动参与节目,全面深入掌握节目内容,通过富有鲜明个性的语言风格,“面对面”地和观众交谈。主持人的个性与她所主持的栏目的个性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真诚朴实的主持风格很受观众欢迎,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她也成为了观众的知心朋友。《为您服务》栏目也很快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3.1.2儒雅型
即以举止的端正、自然、典雅以及知识的广博和丰厚见长,在主持过程中往往如行云流水,波澜不惊,具有超凡的应变能力,时常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其主持语言既不乏生动,含蓄与深邃,又口若悬河,娓娓动听。代表:赵忠祥、白岩松等。
例如白岩松在中山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中国应多一些像学者的主持人。对于他自己,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他的职业素质紧密联系的。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表面上语言犀利美丽,具有诗情画意。但他的藏在一副眼镜后的一双小小的、明亮的目光显然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更深邃,更沉稳。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在大学就特别喜欢广泛地看书,因而知识面很广。同时,他也练就了很强的职业素质。对于一个记者,一个主持人,博览群书,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所以他擅长的是新闻评论以及访谈节目的主持。
《新闻1+1》是由白岩松和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3.1.3严谨型
即以行为与谈吐的庄重和严谨著称,其主持的过程以理性的阐释为主,往往以论理的深刻、透僻,以及逻辑的严谨和力量取胜。他们的魄力在于其坚实的理论功底,不多流露情感的色彩,却善于将情感隐藏在理性之中。代表:新闻联播主持人。
如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有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阐释。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与编导共同完成节目的制作或直播;要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和个人风格。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智慧形象”通过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和机敏的反应体现出来,其“人格形象”则通过道德品质、气质等表现出来。如李瑞英主持《新闻联播》端庄、大方、得体,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圆润,服饰简洁、庄重、典雅,虽不多流露感情色彩,却已将情感呈现给观众。【2】 3.1.4恬美型
即以表情的恬静,娇柔以及语言的娴雅、温馨,给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类主持人以女性居多,她们富有青春气息和天然的活力,与受众最为贴近,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易于沟通,较少心理的距离,时常以情感的丰盈和诚挚使公众受到感染。代表:王小丫。
因主持《开心辞典》而闻名全国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温文尔雅,充满智慧却不善言谈,身上光环不断,她在节目中的那些肢体语言,比如手势、动作、眼神、表情,能够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从形象上来讲,她清爽明朗、友善可爱。再有就是她天生的一些条件,她的气质,从内到外的表现,使她很适合主持《开心辞典》这样的节目,因而她的主持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被成为央视最机灵的主持人,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一位主持人。3.1.5幽默型
即以举止和语言的幽默,诙谐充盈于主持过程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他们不苟言笑,却富有智慧的火花,不居高临下,却不乏精神的启示,以其个性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风趣的、活泼的、又具有思想深度的境界。代表:台湾主持凌峰、吴宗宪。
如吴宗宪凭其王牌栏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红遍华人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军综艺节目,凭借独特的主持风格迅速窜红、收视率居高不下。他主持节目机智幽默反应快速堪称一流,少有人能赢过,形成独特的吴氏搞笑风格,让他在年轻人的观众族群中颇受欢迎。有台湾“本土天王”、“综艺天王”的称号。
主持人的气质,有时又具有交叉和互融的特点,即一个人可以兼居两种或更多的气质特点,这当然更可以突出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的气质,一方面是个人既有的性格的使然,同时也与个人后天的学养和知识结构有关。知识结构比较全面、学养比较丰厚的主持人,能够在主持过程中将自身的知识特点融注在主持过程中,使节目自然地具有了较浓郁的个性特色,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
3.2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及审美倾向
主持人的思想及审美倾向在节目的主持中是重要的,有时,一定的思想和审美思考便形成了一个节目的灵魂。即使是在一些时事性和政论性较强的节目中,虽然要更多地服务于社会、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与规范,但也可以体现出自己强烈的情感特色和基本审美倾向,而在更多的节目,如科技、文化、娱乐、生活、法制体育等节目的主持过程中,主持人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更能够得以体现,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流露,更易于感染受众,使人们得到启示和教益。
有的主持人在主持中表现出对文化和科学技术及其它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显得典雅、不俗和充满神韵,他们时常在对某一课题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对科学奥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秘的浓郁兴趣和对大千世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对自然和世界的挚爱,导引人们沉浸在科学和文化的海洋中,而使人们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
有的主持人在主持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由衷的向往,他们有时将生活中严肃的课题衍变为轻松的和不乏兴味的话题,有时则以童稚的显现,表达出对于生活情趣的领悟,有时则以幽默和含蓄,透视出对于生活的认知与见解。
3.3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的更为突出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就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言为心声,语言的表达,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同时,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呈现出自身的个性与认识世界的方式。
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述,是以说理见长,一般富有较强的逻辑性,不太强调情感的外露和对于语言的修饰,时常凭借自己的理论底蕴和知识结构,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分析事态的发展以及事物的本质,其语言特点呈现出理性化、逻辑化,具有突出的深刻性与严谨性。他们的语言,经常表现出思想的敏锐与睿智,特别是在充满思想想交锋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思维的敏捷与精神的超越。
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表述,一般以纯朴厚重、气度雍容见长,这类语言常常蕴含着浓郁的书卷气,语气温和、委婉,富有磁性,以对于知识的把握,昭显出城府的深厚和知识的魅力。在这类语言中,时常不乏对遣词造句的不露痕迹的追求,以及对于词汇的造型和形象化的关注,使语言表达的流程体现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性,呈现出音乐之美。而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之中,又间或融入象征、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艺术手法,更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与才华。
富有生活气息的各恬美的语言表现,可以在语言表述过程中,突出其温馨、娴雅、恬静、可亲的特色,他们一般不对语言作出过多的雕饰,不使人感到智慧与才气的外露,而是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这类语言,一般呈现出清新淡雅、洒脱清纯、活泼明丽的气息,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以及对话的自由和交流的畅快。
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风格,则时常体现出风趣、诙谐的语言特色,这类节目的主持,往往最能够反映出主持人的机敏与才智,其语言的主要特点,即时常以巧妙的比附、善意的嘲讽、欲扬故抑、旁敲侧击等语言的技巧来赢得受众惬意的欢笑以及对困惑的化解,他们往往以巧妙、机智的语言,时而将繁复、艰涩的问题转化为轻松、有趣的对话,时而把受众从一个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和谐的充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满谐趣的氛围。
第四章 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
主持人的风格应是主持人在多个或多类节目中所表现的一种带有稳定性的个性特征。包括:鲜明的个性化语言,独特的思维,看问题的角度,对相似事物表现出的一贯明确的态度,对节目总体的驾驭能力等等。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可以托起一个节目,有的甚至成了节目的化身或整个电视台的象征。说起徐曼,就会想到“空中之友”,想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谈到赵忠祥,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解说“动物世界”,直至现今的“人与自然”和稳健持重的“正大综艺”„
风格是节目主持的一个突出特点,主持人的风格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的总和,要把握主持人风格的整体特点,就有必要对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分析。一个节目主持人特定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主持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电视媒介的中介,主持人的风格直接影响到电视传播的效果,具有独创风格的主持人,能够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感染力乃至感召力。他们不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观众从主持人身上看到一种内在的感染力和鼓动作用。
主持人风格的形成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锻造:
4.1外观形象
主持人的风格体现是综合的总体个性的展露,对于主持人来说漂亮男女的面孔倒不如富有个性的外貌更能吸引人。崔永元、王志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形象和优秀的内在气质,他们打动观众的不是他们的外表,而是凭借他们与观众打交道的高超本领,他们以独创的风格为观众展示货真价实的内容。
4.2内在气质
无论主持人的外观形象如何,展现其个人的风格,关键在于内在气质。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一方面具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后天的修养和磨练。内在气质的卓越,对于主持人特别重要,真正具有优秀气质的主持人,大都是受到观众欢迎的主持人,他们用内心的感染力与观众沟通、交流。
4.3个性语言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语言表达是主持人主持节目赖以运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主持人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每个主持人都有各自的个性语言,他们在主持节目时,不可避免的会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个个性差异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主持人。
主持人的语言个性,是体现主持人个性特点最为突出的方面。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表现出个人对于客体世界以及对于主体世界的认识,同时,又可以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吸引受众的目光,呈现给受众一种视听上的享受。
主持人的语言个性可以通过主持人所关注的话题、立意、角度、材料组织、话语方式、表达特点表现出来。纵观优秀节目主持人富于个性的主持人语言十分鲜活,其话语的组织方式和表达手段都具有独特的味道,所形成的语言气氛与格调也带出“这一个”主持人独有的特色。它在让受众便捷地理解话语本身信息的同时,又让受众感觉和体味到“这一个”主持人的作风、品性、修养、性格等方面的信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忠祥,阅历丰富、思维敏捷、感情充沛、语言老到。
年轻的主持人又有他们的时代特色,主持人语言个性更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如王雪纯在主持中对自己要说的话总是认真思考,尽量不说“虽然没有错误,但也没有味道的话”。她感受细腻,体验深刻,喜欢类似童话的语言,把无生命的东西用“拟人化”手法来表现。
如中央气象台的主持人宋英杰,人们公认他播报的气象预报语言个性鲜明,但并非因为他是其中唯一的男性,而是他的播报别具一格。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气象学根底,更重要的是他勇于突破“公事公办”枯燥刻板的传播模式,好像聊家常一样,巧妙地把气象知识融在其中。比如:
其实我们大家都经常地和冷空气打交道,不过,冷空气有强有弱,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冷空气小得在这样的图上都难以看清,但是有的冷空气却是真正庞然大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股冷空气,它们占据的范围足足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大范围的高气压控制之下,天气现象就比较单一,尤其现在北方地区基本上都是比较晴朗的天气,但是南方呢,还有一些地区是偏东风,能够吹来充分的水汽,所以通过今天的卫星云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南方地区上空还有一些降雨云系,不过以后这里的降雨将有所减少。下面是具体的预报结果。【3】
概而言之,被受众公认具有鲜明个性语言的主持人,在节目中都有相当深层次的参与,他们在节目里对受众说的话用心润饰,与受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以个性的思维、个性的感受、个性的语言方式来包装节目。受众也被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所吸引,在富有个性化语言的节目中汲取知识与能量。
4.4品格修养
稳重、机智、热情、诚恳,这是主持人在屏幕上表现的共性,也是主持人的品格修养的反映。从世界范围看,在各种传播媒介中,还没有哪一个从业人员像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受到万众瞩目,有那么大的影响,有那么多的观众群。节目主持人责任重大,是沟通、联络大众情感的最活跃人物。要想做第一流的节目主持人,品格修养这一关非过不可。
第五章 未来节目主持人的发展
5.1发掘主持人独特的个性
发掘主持人独特的个性,是从语言、形象、音质、气质、修养、以及通过节目所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判断,对未来的预测、把握等。要想成长为一名具有个性化的优秀主持人,并非一日之功,是要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自我修练、自我提升之后,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光辉。同时在受众的心理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反复刺激,不断重复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完成在受众心目中的个性塑造。
从赵忠祥、沈力到水均益、白岩松,再到崔永元、李咏,从一般的固定栏目电视节目主持人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再到个性十足的谈话、娱乐节目主持人,二十多年间,中国的节目主持人经历了一个从“职业人时代”到“名人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今随着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发展和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的主持人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能人时代”,探索先进主持理念,发掘个性化主持的“传媒主持人”是“能人时代”对主持人的要求。
所谓个性分众化主持人,就是要树立既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又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和气派。
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咏新节目《百团大战》大改主持风格,随着中央三套的大规模改版,李咏新节目《百团大战》亮相,和他以往的《非常6+1》等节目外露、张扬的主持风格相比,《百团大战》中的李咏显得“低调”了许多,虽然笑容依旧,但开玩笑则少之又少。这一变化得到观众认可,“不抢戏的李咏反而和节目融合得更好了”。
李咏主持个性的改变可能是由于节目本身的需要,也可能是他想迎合观众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喜好的同时又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风格,比起新节目本身,大家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李咏身上。他是央视主持人中个性最张扬的一个,以往《咏乐汇》《非常6+1》等节目中甚至不惜调侃自己,“您觉得他的脸能有我的脸长吗?”除了一身银光闪闪的“战服”之外,他笑容依旧,但开玩笑则少之又少。节目中尺度最大的玩笑也不过是在选手观看舞蹈演员表演时,李咏“友好”提示,“别只看漂亮姑娘了,仔细看表演的内容”。李咏的主持风格很个性,首先是服装的风格,大胆而创新,很有时尚和新意,在主持上也比较有大胆的创意,机智幽默又不乏滑稽搞笑,不拘泥呆板,经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5.2打造个性风格化的主持人
一个有个性的主持人会通过主持其节目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风格是对某种事物的求异思维,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换言之,风格也就是与众不同。主持人的风格既包括节目宏观风格、形成、内容的个性,也包括主持人微观语言、视角、切入点的个性。在未来的传播行业中,个性风格化主持人将是一个“无形的方向”。“方向”是指它是未来主持人的发展的重要流向之一,是以后极有可能被部分受众所接受和认可的。
主持人在中国广播电视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队伍不断成熟壮大的过程,它的沟通引导,监督和建设作用日益明显。优秀的主持人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有灵活敏捷的头脑和高品位的文化精神。主持人不是“传话筒”,主持人应该是人才,是需要展示自己风格的人才。
结论
中国已经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路程,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的电视业也需要更多拥有自己风格的主持人,主持人制度需要更规范化,更先进化,有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把主持权利更多的交给能很好主持的主持人,并建立相应的更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和经济物质文化体系,为个性风格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面对国际的挑战和机遇,主持人更应该努力发展自己,张扬个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从而建设更先进的文化。
注释:
【1】叶奕乾.个性心理学.第一章。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2】壮春雨、崔健.新闻主持概论.第十二章 新闻主持人的形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3】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第169页。
参考文献:
1.壮春雨.节目主持人教程.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1993年6月出版。2.俞 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3.礼 冰.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傲视全球电视网,2003年3月。4.张小琴.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傲视全球电视网,2003年3月。5.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8.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孙利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论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孙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孙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和我一同走过自考本科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所有科目过关和论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养育我长大培养我读书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第四篇:浅谈儒家文化在当今的道德意义
浅谈儒家文化在当今的道德意义
自己吧一直以来就比较喜欢中国的千古文化,因为在我心中,它不仅是遗产,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积淀,更是一种精华所在,它包含着千百年来孔子及其弟子对人生的探索,对人性的教化。从中我可以学习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儒家文化影响更多的是在道德上吧,儒家文化是文静的,是有理可循的。它潜移默化影响人生的轨迹,人生的道路和为人的方式。我甚是喜欢!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积淀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以及大众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传统道德是根植于传统的文化的,特别是受古典哲学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呈现出多元向善和与天友善的关系。简而言之,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就是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基础的道德体系。三家文化各有其气质,这决定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元性。儒家注重入世道德,道家具有出世的风骨,佛家讲究二者兼备。虽然各家有其不同特点,但是他们又是互通的,都强调善,都讲天与人的关系。因此它们能相互融合,这使得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更丰富与完善。并且引导着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走向和人文情操。儒家的道德观大致起源于周的礼,可以这样认为,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儒家文化的根基,这在孔子的言语主张中可以得到信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看到周末的礼崩乐坏的时候,他积极奔走呼号,试图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主张用仁政治理天下,以礼乐维护天下。礼乐文化和其倡导的亲亲·尊尊的家长制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儒家在人生观上是积极地,主张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儒生都把建功立业当做神圣不朽的事业。儒家文化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所倡导的道德体系没能在春秋和战国的乱世中建立起来,但却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步的成为官方倡导的中心文化。儒家道德也得以建立并深入人心。在今日的世界,我们仍旧能看见家长制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在大众中的影响。在家里父亲事一家之主,在单位,领导是一家之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金榜题名为国效力。。但是儒家文化和道德也有一定的缺陷甚至消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平等,强调等级。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本位思想。比如官本位,可以说官本位思想是造成国家现在腐败的很大的原因。强调秩序和等级也扼杀了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民族的劣根性。这是我们在近代无法做出民主制变革的真正原因。虽然儒家道德有缺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却为稳定社会的建立,孝悌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中华道德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以儒为基础的意识,儒家文化更是占据不菲的地位,尤其是大圣人孔子的语录即论语。更是在当代人心中占有一席之重位,它促使人民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迈更好的步伐。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在利他人同时乐自己。更使无论经商处事等方面都不至于过于考虑私利,也不至于做出有违常伦或是违背良心的事情。总而言之,儒家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开启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发扬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并且积极传播儒家经典文化。使之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饶益万民。
第五篇:论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
论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
摘要:社会科学对社会现代化的深刻影响不容否认,但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成果的独特性。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社会科学影响社会的前提条件是作为独立的知识场域进行活动,为保证这种独立性,就要坚持研究选题与方法的学术化标准,同时,研究机构的非行政化也是其必要条件。咨询与启蒙是社会科学直接与间接影响现代社会的两种方式,与前者相比,后者虽然在影响效果方面不够迅捷,但很可能更为持久深入。社会科学家身兼专家与知识分子双重角色。
关键词:社会科学 生产力 社会科学家生产力也称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改造和保护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现实力量,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这些要素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另一类是体现并作用于生产力基本要素非独立、非实体性、渗透性的要素,如科学技术、教育、信息、管理等。
由于生产力总是处在新旧更替的发展变化中,因而无论是从全世界还是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角度看,生产力都是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多层次复合体。所以,必须从社会全局上、从发展趋势上来把握它。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物质性。生产力是在人们的劳动中形成的、人能够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2)系统性。生产力不是生产诸要素的机械叠加,而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结构有机组合起来的复杂系统。在构成要素大致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现实生产力会有很大的差异。(3)客观性。一方面,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当前生产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因而是人类社会进步可衡量的客观标志。(4)发展性。生产力是在人们的需要向劳动的转化中形成的。由于人的需要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扩大,生产力必然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劳动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是社会发展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5)决定性。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社会的总体面貌,也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6)革命性。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随之发展变化,以致带动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源泉和内在依据。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体系,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之间互动的基本规律。除了“两对矛盾”、“两个决定”、“两个反作用”的基本规律外,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具体规律,比如,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生产力循序渐进的规律,生产力在某种条件下跳跃发展的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等。因此,要代表或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着力于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抓住其发展趋向,为正确解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从
政策、途径、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发表论文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发布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生产力与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社会运行及其组织结构的现代化。物质现代化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来推进,人的现代化由人文学科(文化观念)来塑造,社会运行及组织现代化则由社会科学来建构。
现代化的三个方面分别由三种学科类型来推进,这是就主要动力而言,三种现代化的推动力之间也会相互渗透。如,人的现代化离不开观念的现代化,而现代观念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与便捷,但电讯传媒毕竟是媒介、是载体,其传播的内容则是文化,文化则主要由人文学科来塑造。再如,物质现代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这当然离不开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每有新技术出现,便会极大地推动相应领域的飞跃。但不可否认,无论哪一行业、哪一物质领域的发展,其运行与管理同样影响效率的实现,行为与管理科学是促进物质生产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系统的复杂化,人们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关系,而是建立在各种组织化、结构化、系统化之上的关系。社会科学在建构、解释现代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的研究更严密、更科学,能够被证实或证伪,因此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社会科学所受局限更多,研究中主观色彩与学术争议较多,使得结论更模糊,从而降低了可信赖的程度。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这种差异是操作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因此都必须遵循人
类认识活动的法则,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追求认识结果的真理性,作为认识活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仅仅是在对象及由对象特征决定的方法上的差异,而没有在认识论层次上的本质区别”。就基本的研究路径而言,自然科学是通过发现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明与创造;社会科学也是在发现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观念变革与行为改善。二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们发现了自己的秘密(规律)而有所掩饰、甚或加以改变或歪曲;但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却有可能如此,这就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
社会科学既重构着自身的知识,又重构着作为该过程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吉登斯还以现代性的反思性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与观点。可以说,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科学构造而成。
除了社会科学作为知识在塑造现代社会之外,社会传统、政治与经济作为不同的场域力量都在塑造着社会,或者说都在争夺对社会塑造的权力。其中,政治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不仅通过政权的组织形式、意识形态的灌输等方式对社会造成持续的影响,而且也通过左右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内容甚至结论,以达到影响社会的目的。社会科学成为为政治行为提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工具。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增强,政治的影响将不断减弱。只有当政权更迭或政府部门的人事调整不再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时,社会才更接近现代化。同样,政治对社会科学的功利性利用也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区分了两类知识。一种是法理型知识,旨在捍卫现存的社会秩序,依据既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维系社会秩序并匡正与规范不相符合的社会现实,为现存秩序提供合法性。另一种知识,旨在把社会及法理型知识作为自身研究对象并保有对一切规范准则的合法性进行批判。只有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当社会科学不受来自外界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场域,知识(学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并列、对等时,社会科学才能真正起到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社会科学家总是比自然科学家距离公众更近一些,这是由于社会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为直接。人们所享受的各种高科技产品,经过市场环节的多重传递与转化,已经远离了自然科学本身;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问题、解释的现象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社会科学家比自然科学家有更多机会出现在大众传媒与公众场合,向人们解释某种社会现象或表明一种观点、立场。那么,这时社会科学家应当以什么样的形象或角色出现,以便恰当地实现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呢?社会科学家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专家,一是知识分子。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各方面:社会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塑造,社会科学作为独立的知识场域影响现代社会,社会科学家的角色专家与知识分子 可以说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