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讲义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内容:
一、高考中小说阅读的地位
在过去多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散文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反而很少在高考中考到。但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有2套试卷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2008年有4套试卷选用了小说。特别要提醒的是,4个课改区除山东外都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所以,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2008年课改区选用小说考查的影响下,可能会有更多的试卷采用小说这种体裁,不排除我们江苏2009再考小说的可能性。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二、分析小说体裁特征,进而突出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三、高考形象分析题命题方式
(一)出示历年考题
1、江苏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2、江苏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3、江苏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4、(2007宁夏、海南)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5、(2007湖北)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6、(2008浙江)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7、(2008广东)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8、(2008宁夏、海南)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二)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或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 XXX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四、讨论、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学生做练习——《二十年以后》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答案A 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第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每答对一点给2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案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2、讨论
重友情,守信用;企图逃避法律制裁←故事情节
鲍勃和杰米是一对最好的朋友。二十年前,杰米留在了纽约,鲍勃则去西部发财。分手前,两人约定二十年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会。这期间,鲍勃果然在西部发了财,但他此时已是警方捉拿的对象。二十年后,鲍勃冒着被捕的风险千里迢迢回到纽约赴约。在等待时被当了警察的杰米认出,最终被捉拿归案。
心直口快,乐观开朗←言行外貌神态心理等
A、“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B、“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C、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D、“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E、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企图逃避法律制裁←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A、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B、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C、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
D、“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二)归纳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举例:《最后的常春藤叶》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举例:《林黛玉见贾府》王熙风——语言、外貌、动作、侧面(察言观色、6
机变逢迎);林黛玉——心理(寄人篱下的谨慎)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细节(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举例:《祝福》祥林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如《祝福》)如《西游记》如《水浒传》
(三)答题模式
1、XXX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列举要点:XXX具有以下性格特点:(1)(2)
(3)
2、分析文中XXX(如鲍勃)的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描述性语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标签式核心名词)的形象。
答案示例:鲍勃是一个重视友情、信守诺言,心直口快、乐观开朗但又顽劣不改、怙恶不悛的逃犯形象。
(四)误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五、课堂练习
二、课堂练习1、09安徽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
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 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 评分细则:
回答“董师傅领小翠游湖”,4分;回答“董师傅游湖”,2分;
回答“董师傅送小翠回家”1分。注意两点:一,紧扣主要情节评分;二,“游湖”“参观湖边景色”“环顾湖上风光”“看到湖中景色”也算对。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7分)董师傅是一个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评分细则:
从两个方面评分,其中,指出人物身份(木匠)2分;概括人物特点5分,5点各占1分。
“技艺精湛”,1分,可答“高超”“不凡”。
“质朴、善良”,1分,只提一词,也可得1分,用词只要出现“质”“善”即可。
“乐于助人”:扣住“助”,帮助别人。
“有平常心”:处事态度,不计较得失,不争名夺利,如淡定平和、心静如水。
“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生活、自然美,有爱好,能形成情感愉快。
注意两点:一是,要概括,就不能只描述;二是允许稍作延伸,如心灵手巧,但是回答喜欢安静、安于现状,不给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评分细则:
①用“淡定”“平和”“怡适”“悠然”“自足”“静谧”“安详”“沉稳自然”“热爱、喜爱生活”等词语反映董师傅的精神情感世界,给2分。
仅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董师傅的性格特征”等笼统的表述,没有有具体内涵的关键词,给1分。
如从自然之美、湖之美等方面来回答,不给分。
②指出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或承上启下,给1分。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或其他具体的某种描写,如果推究其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安排(也有人称是情节安排)两方面回答,一般有两个要点。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 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 评分细则:
①提到比喻、拟人(或比拟)修辞手法,各给1分。
②若能针对比喻、拟人,任何一种修辞手法作出赏析,给1分。
③若没有提到任何修辞手法,只是泛泛地谈及景色美好、环境优美,给1分。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1)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他得意的雕花窗子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树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④因工作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作品——雕花窗户。
答出两点即可。
▲评分细则:
①快乐缘由与列举事例,各2分。缘由应该与参考答案相同或相近。
②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并有相应事例者,得4分。只有一个相应事例者得3分。
③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没有列举事例,得2分。
④只举事例,没有涉及缘由,最多得2分。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得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存环境怎样变化,不变的应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里寻找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里,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加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评分细则:
①能扣住作品中的“校园向公司靠拢”这一背景发表议论,得1分;能抽象出正确观点或真情实感,并言之有理,得2分。
②语言流畅得1分。
③所议论与作品中“校园向公司靠拢”这一内容背景、人物、情节无关,不得分。
2、2008高考江苏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3、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是更沉默寡言一点。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是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什么特为的神情。他象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著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船的影子象一条鳄鱼,静静地从水上划过。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
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上经过的行人和住在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有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象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父亲离家的头一天,全家人在河滩上燃起篝火,对天祈祷,朝他呼喊。我感觉到深深的痛苦,想为他多做点什么。第二天,我带着一块玉米饼、一串香蕉和一些红糖来到河边,焦躁不安地等了很久,很久。终于,我看见那条小船,远远的,孤独的。父亲坐在船板上。他看见了我,却不向我划过来,也没做任何手势。我把食物远远地拿给他看,然后放在堤岸的一个小石穴里,从此以后,我天天这样。
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在废弃和空寂中流逝,父亲却一点都不在意。他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仅仅拿走我放在石穴里的一点点食物,对我来说,那是不足维生的。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着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和丈夫一起远远地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我渐渐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他的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15
发疯似的跑开了,逃掉了。因为他象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我一边跑一边祈求宽恕,祈求,祈求。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作品赏析
徘徊于此岸彼岸间的灵魂
——《河的第三条岸》赏析
唐金龙 安素英
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一以其代表作《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和短篇小说集《萨加拉纳》名世, 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小说文体、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河的第三条岸》便是其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 通过清晰而单纯的叙述, 渐次展开了一幅图画, 无论是“远观”还是“表玩”, 都满蕴着悠长的意味。
“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 与常人相异之处仅在于他“更沉默寡言一些”。然而, 正是这位看似平庸的父亲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毅然决然地离家, 走进了一种漂流的生活状态。直到终老, 他再未离开过那条“用含羞草特制”的船。
“父亲”义无反顾地选择与河流终生相伴的原因似乎是难以捉摸的。但长期以来“河的第三条岸”这一充满理想光环却又遥不可及的意象, 令很多人心脑神往。那是人的心灵在家庭、社会甚至人生中无所依凭时的一种精神支撑, 具体在本文中便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母亲是一个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司空见惯了的形象她善良勤劳, 渴望幸福生活但又因循守旧。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 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 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 就呆在外面, 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 她觉得羞辱, 但在物质方面她却“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而“我”每天放置在河边的食物, 是父亲这种“漂流状态”得以维持的原因之一。“我”是父亲精神的理解者和支持者, “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 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父亲, 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甚至下定决心“无论何时, 我会踏上你的船, 顶上你的位置”。“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似乎全力支持, 但对于“父亲”的行为, “我”的内心又不甚理解,当父亲接受“我”的提议后, 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 甚至“发疯似的逃掉”, 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而自己则被冰冷的极度恐惧感彻底庵没。
神秘的土地, 如火的骄阳, 绵延的雨季, 缓缓流淌的河流,希望还是绝望, 灵魂因困惑而萎靡。父亲无论怎样漂浮都走不出生他养他更有着他生命延续的此岸, 但父亲终归还是开始了漂泊, 在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中, 携着灵魂的失落与精神的孤独碑镯上路。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此岸, 但真正能够将精神凌驾于肉体之上的又有几人?
作者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灵魂的寓言, 过去或者未来。作为一种精神绝对自由的至境的彼岸, 毫无疑问是虚幻的。人们都在上下求索, 但很多时候结果又都同父亲一样—我们到达不了那个美轮美夹的彼岸。于是, 命运便在“孤独—漂泊—孤独”的轮回中延续。
但幸运的是, 无论如何, 我们都在选择“漂泊”, 哪怕最后我们还是在“尽职、本分、坦白”中终老, 可我们毕竟有过了对“河的第三条岸”的向往和追寻。因为不管到达与否, “又宽又深, 一眼望不到对岸”的生命河流都需要我们穿越,不管是乘
风破浪还是长眠水底。
第二篇: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目 录
①论文提纲„„„„„„„„„„„„„„„„„„„„2——3 ②内容摘要、关键字„„„„„„„„„„„„„„„„4——5 ③正文„„„„„„„„„„„„„„„„„„„„„„6——17 ④参考文献„„„„„„„„„„„„„„„„„„„„„„„18 论文提纲
看平凡世界,品悲壮人生
_________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一、绪论
路遥先生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强烈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
1、路遥作品简介
在路遥的文学巨著《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他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物事,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刘巧珍等几位堪称“典型”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路遥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研究路遥作品特有的奋进与悲壮。
二、本论
在路遥的小说中,有一群勇于同命运进行抗争的男子汉林立于其人物画廊,并在当时受到空前的关注,同时,还有一群崎丽多彩的女性值得我们驻足。他在 “城乡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 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本文主要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分析:
1.男主人公:才华横溢的农村知识青年。
2.女主人公: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她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
三、结论
从人物形象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生活道路的痛苦思考,对爱情婚姻、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现实考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个祖辈世代务农、憨厚、纯朴、执拗、有文化、有理想、敢于拼了命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内容摘要
看平凡世界,品悲壮人生
________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人物的缩影,男主人公才华横溢,挖掘自身价值,体现自我,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女主人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婚姻,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一群平凡的人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关键字:知识青年;纯朴;执着;劳动与爱情Content abstract
Watching the ordinary world,appreciating the grief life
____Lu Yao`s Characters’image analyzation in the novels Abstract: In the Lu Yao`s works, the character image is great amount character's miniature during that time.The male leading character’s talent overflows, excavating own value, manifesting oneself.They are full of the intense of the modern rebelling to realize.They propose the question and the denial to the traditional life style and the provincialism and attempt to get rid of the land the fetter in the form of the individual struggle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change oneself historical status and traditional nature of “the farmer”.The heroines are simple、kind、selfless、rigid and loyal.Theirs purpose is to run to the love and the happy marriage, They have manifested mainly and represented the Chinese nation feminine tradition moral excellence and profoundly demonstrated average person difficult path in the great time historic course.Group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have deducted a section of the extraordinary lives.Key words : The knowladge younth , simple , rigid, labor and love
看平凡世界,品悲壮人生
________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千千万万那个时代奋进人物的缩影,是千百年来农民意识和知识分子骨气的结合体。他在 “城乡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1.男主人公:才华横溢的农村知识青年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不可能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挖刨一生”,①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所以当他被辞退民办教师的资格,巨大的郁闷袭击着他,使他一时之间无法承受,他还不能接受自己农民的身份,用劳动来折磨自己,企图解脱精神上的失落,这时是巧珍的爱情激起他生活的勇气,但是他依然恐惧沦落为农民,他不愿像父辈一样泯灭自我,委曲求全。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想办法进城,一次拉粪遭受克南妈的侮辱,使他对城市人厌恶和敌视,也更激起他要征服城市的意念和野心。他才华不凡,倔强自负,不甘平庸,终于有机会再次进城,他当通讯员,以自己的出众才华他写出的新闻报道炙手可热,而且获取了黄亚 萍的爱情,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克南妈一纸告状,让他从彩虹掉进了泥土,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他迷恋又想摆脱的黄土地。
高加林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其实也是精神上的自我超越,面对乡村古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明的极度匮乏,他从内心感到焦虑和悲哀,从而发起了对古老文明的的挑战和批判,对现代文明主动的积极追求与靠拢,可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选择,不可指责。然而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高加林在卖馍时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一样受辱,可见他不具备真正的受苦精神,从教师变成农民,他精神不振,如遭五雷轰顶,是巧珍的爱情使他恢复元气。在他们恋爱的过程中,高加林也一直是处于被爱的地位。从心灵慰藉方面,他脆弱的心灵需要巧珍爱心的抚贴,可从精神追求来说,巧珍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进城之后,他痛苦地和巧珍分手,与志同道合的黄亚萍在一起。而黄亚萍时刻显示出城市人的高傲,使他有时无法忍受。高加林既羡慕又仇恨城市人的这种复杂情绪预示着他悲剧的到来——一纸告状使他又回到了黄土地上。我们看出他的悲剧既有社会不能为其提供表演舞台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他个性的悲哀,太多的个人主义成分,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心理左右着他。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如果缺乏了 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准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②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③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④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 梦。”⑤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⑥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从上分析可见,在路遥的作品中,主人公多是才华横溢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不是以往高大全的形象,高加林就是一个让文学界一时很难分辨清楚的好人还是坏人。路遥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在改革浪潮 中从文化心理,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恋土与离乡的矛盾,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冲突,使主人公的性格及心理都时刻在经受考验,呈现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物也显得更加丰满,深刻和厚重。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高加林宣称“我有我的活法”,豪迈的气势洋溢着破釜沉舟的倔强和悲壮。孙少平在惊心动魄的苦难中,在人生价值的坐标系中,执着地追求自己应有的位置。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2.女主人公: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
在路遥小说的人物世界里,由刘巧珍、贺秀莲、惠英嫂、孙兰花等人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而鲜明的传统女性的人物系列。她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人生》中的刘巧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刘巧珍这位家喻户晓的乡村少女,几乎成了中国农村妇女传统美德的代名词。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 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不可否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里滋生出新的价值观念,而刘巧珍也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有悖于传统思想的东西。比如,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坚决反对父母给撮合的婚事,对身边那些追求者不屑一顾,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她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内心有着丰富的幻想,执着地渴望寻求一个有文化,在精神上有追求的男人做自己的人生伴侣。于是,有着漂亮外型、潇洒风度,特别是浑身散发着现代文化人气质的高加林,成了她心中图腾般的向往。当高加林处于困境时,她大胆向其表白,文中这样写道: 巧珍猛地停住脚步,扬起头,看着加林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会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 刘巧珍的话表现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她反叛的一面,这一点是反传统的,但我们从深层次挖掘可以看出另外传统的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她的善良、纯真,因为她在高加林处于困境是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更重要的是她对两人爱情所持的态度:第一,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低位置,是她在向高加林求爱;第二,她做好了为高加林牺牲的准备,她会对他绝对忠诚。刘巧珍后来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两点,虽然从表面上她是反对世袭的生活方式,但实际是她为了自己的爱和选择,为了她忠于的男人而做出的牺牲和让步。这种思想也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即便高加林抛弃她后,被县里清退回村时,刘巧珍也阻止了姐姐巧英欲对加林的侮辱行为,坚决站在高加林一边: 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告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 在这里刘巧珍的善良、宽容令人潸然泪下,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的忍让、懦弱和她始终把自己低处理及忠于高加林的心态,这也正是在中国社会中已沿袭几千年的“忠夫”思想的活生生的体现。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在刘巧珍身上看到很多东西。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而且从深层次里影射出中国妇女能够忍受苦难,坚韧顽强的内在生命力。不同于刘巧珍,贺秀莲和孙兰花是风格更为相近的一类传统女性。二人都以一个看似简单又让自己终生恪守的理由选择了一个男人,并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选择而去承受苦难。贺秀莲为支持丈夫的事业,终日操劳,以至积劳成疾,患上绝症,最终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自己所爱的人。从婚姻中只能得到劳累、贫穷、寂寞的兰花,却死心塌地地守侯,并且“不管别人对她丈夫怎么看,这个忠厚善良的农家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男人,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啊!” 在《平凡的世界》中的惠英嫂却是一个不起眼但又不容忽视的角色,因为我们看看孙少平最后的选择就知道 惠英嫂的分量了。作为路遥心血所聚的《平凡的世界》的主人翁的归宿,惠英嫂身上肯定具有为作者内心最认可的品质。就如她的出场一样,表面看起来惠英嫂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吸引人的特点。其身份由作者作简略带出,但每一个涉及她的场景,作者都用其行为表现出她的性格特点:细心、温柔、贤惠,对男人顺从、依赖和忠诚。这其实正是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典型,也正是路遥自己心灵的归宿和向往。通过对上述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和传统女性在心灵上的契合,这充分证明了路遥身上具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封建儒家的伦理道德又包含了陕地的民族传统文化。
如果说巧珍是一个传统女性的典型,那么《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人生》中的黄亚萍就是与她迥然不同的现代女性的突出代表。她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在她们的心理,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没有沉淀为稳定不变的结构,并且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比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意识和比较开放的心态,她们大胆、开放、自立、刚强,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充溢着生命的力量。她们眼中,爱情不是缠绵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而是注重相互的尊重,理解和沟通,趋向与内在精神的契合与情感共鸣,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企图摆脱经济政治地位的世俗观念。
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善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 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力。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在高中读书期间,她就发现孙少平气质不错,还经常借书给他看,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互为导师,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搏,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
孙少平承受困难,而且敢征服苦难的毅力和对于生活的见解感化和吸引了田晓霞,他们的情感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和浪漫的色彩。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少平结合,会使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再从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就人物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背现 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
《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孙兰香、金秀她们身上既有对传统思想的保留,又有对现代意识的接受,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物的心理及行动,在她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哪种思想处于强势地位。所以,把这些形象归为复合型女性,其中田润叶最为典型。这一类形象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她们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后,生活的重心转向城市。首先她们身上自然有着农村人的善良、淳朴;而在接受现代教育后,思想上又续接了现代意识。田润叶这一形象具有明显的特征。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即使以后学习、工作在城里,但仍然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情结,思考问题是往往受到传统思想的左右。回村时,没有一点城市人的印记,不嫌弃贫穷的邻居,更是经常去看望连村里人都嘲笑的田二,这些举动无不体现出她善良的本性。其传统与现代思想的聚焦点,作者仍把它放在了她对自己爱情生活的选择上。她与孙少安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当面临婚姻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孙少安,在她的意识中,还没有另一个男人走进自己的世界,无论身边压力多大,他都没有屈服,美好的回忆成了她无穷的动力。在对于爱情的选择上,她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意识,即注重自己的情感感受,把爱放在第一位。在这点上她是固执的,而不是现实的,即便少安结婚后她仍坚守着这块情感的阵地,和李向前结婚数年仍是如此。但她最后对于婚姻 的选择又显示出其传统的一面,她是为了二叔好工作而屈服于现实中的恩情,这无疑是对自己感情的背叛;另外,她还因自己不幸的婚姻让父母难过而不安并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动摇(其实她婚姻的悲剧父亲是应负一定责任的),这些一方面说明了她心地的善良,更让人意识到传统思想在她身上的地位。作为大学生的孙兰香和金秀,两人必然会带有一些现代思想,她们从农村来到省会,生活环境和习惯变了,意识领域必然发生变化。但她们身上从儿时便形成的一些农村人的优秀品质却丝毫没有减少。孙兰香勤俭节约、好学上进、体贴亲人;金秀乐于帮助人,不嫌贫爱富,和孙兰香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情,后来又爱上被毁容的孙少平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从上述人物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生活道路的痛苦思考,对爱情婚姻、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现实考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个祖辈世代务农、憨厚、纯朴、执拗、有文化、有理想、敢于拼了命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
.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参考文献: ①《人生》,路遥,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
②《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 李星,《花城》,1987年
③《价值的迷失——读张承志、路遥、张炜的小说》, 靳原,《文艺评论》,1992年第2期
④《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⑤《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⑥《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2005年 17
第三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教案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 执笔:边慧 2014/2/28 高三(5)班
【复习目标】
1、初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方法。
2、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建构答题思路。
3、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复习重难点】
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建构答题思路。【复习设想】
本课针对高考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特点进行教学,重在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方法的指导,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复习安排】
1课时
【课前自主复习】
一、分析小说体裁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课堂互动学习】
一、精题点评
1、试题回顾
2012·江苏《邮差先生》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A.“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B.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我的经验: 概括性格特点的词语应为形容词、动词短语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小说中侯银匠的形象,结合文本,分析作家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6分)(改编题)
①一个勤劳、手艺精巧的工匠;
②爱女儿,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劳(精选女婿、准备首饰)的好父亲; ③晚景凄凉、寂寞孤独而居的老人。
2、简要分析小说中侯菊的形象(3分)(改编题)
① 精细、勤劳
很早她就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②心灵手巧
改装花轿
③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出租花轿
我的经验: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
三、应对训练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 3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参考答案: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我的经验:
1、找出文本中分散的有关人物的描写;
2、准确评点;
3、相同性格材料合并、整合答案。
【反思总结】
学生课堂进行自主质疑,反思总结。
【课后巩固】
1、马罗大叔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统观全文,对这个形象作简要分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P163《马罗大叔》
2、根据小说内容,请你简要分析蔡老头的形象特点。
《步步高——练出高分》P297《信仰》
附:2012·江苏《邮差先生》
邮差先生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第四篇:浅谈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浅谈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陕西省乾县二中)康鹏
小说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是把人物性格的描写放在首要地位的。因此,细致、多方面刻画人物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形象,就成为小说的首要要素了。但是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人物形象深处的,因此,鉴赏小说,重视人物形象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所选四篇小说为例,谈谈如何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一、抓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虽然是“这一个”,但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不只是观察一个人,而是把一群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典型化塑造成一个人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把旧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种种悲惨遭遇集中起来塑造的典型形象。《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把对丈夫的忠贞爱情融会到崇高民族气节中的一群农村妇女形象的“组合体”。《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融像他那一类人古怪、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思想发动、害怕新事物、扼杀新思想、喜欢空想等性格于一身的“套中人”的形象。虽然他们都是一个人,却是集众人于一身的“典型体”。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必须通过“这一个”认识“这一群”,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
二、抓住小说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个性和特点。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介绍。”欣赏小说人物语言的过程,就是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好的人物语言,共同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如:《祝福》中祥林嫂同”我“的谈话,“你回来了?”“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等等语言,很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时代的特征。《荷花淀》中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以及五女探夫时的对话将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摆在读者面前。小说的叙述语言,是为描写人物形象做的铺垫。《祝福》沉郁悲哀的情调,预示着人物形象命运的悲剧性。《边城》的浓郁乡土气息,给我们一位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的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幽默讽刺的风格,表现出人物形象的可恶。《荷花淀》的清新明快、简洁流畅,烘托出水生嫂的善良纯朴、勤劳勇敢。因此,欣赏叙述语言,就要把握语言的情调及风格,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迅速的鉴赏人物形象。
三、抓住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
作家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鉴赏人物形象,离不开表现他们形象的事件。我们要从人物之间关系上,亦即从某些人与其他人或事构成的各种事件上去看他们的行为,并从他们的行为上透视他们的思想感情倾向。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勤劳、善良、愚昧,受封建宗法制度毒害而死去,这样的性格、命运就是在她与婆婆、鲁四老爷夫妇、鲁镇上以柳妈为代表的愚昧群众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边城》中翠翠情窦初开,天真纯朴、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对感情纯洁真挚对爱无比执著的形象正是在她与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鉴赏人物形象时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四、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作者描写环境,或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烘托人物心境,或展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条件。我们在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生活在封建、迷信、落后、冷漠无情的社会。阅读《祝福》如果注意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外貌变化以及镇上各家预备”祝福“的情景和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节描写,就能正确理解环境与人物形象命运的关系,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这样的人物形象。《边城》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翠翠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纯洁美好的心灵世界。《荷花淀》中第一段用环境反衬出环境主人的勤快利落。文章最后对月光下的水乡风光的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像“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给我们形象的描绘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勇敢爱国的形象。总之,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必须把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去理解。
第五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广州市协和中学 粟嘉
【教学设想】
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而小说鉴赏的着眼点正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必考的考点之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高考考纲对于人物形象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根据考纲的要求,就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准备从人物形象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几个部分进行教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学情分析】
在高
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但在高三的综合测试中,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不知道在文本的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2、规范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3、提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紧扣主题,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复习《备考指南》P203 内容提要、P206 复习指引,梳理小说的考点,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根据已复习的小说鉴赏基本知识,完成学案上文本研读1-3。
二、导入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叙事写人,以塑造人物形象观照人生世相。因此小说鉴赏的着眼点要摆在人物形象上,要看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方法塑造的,人物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历年来都是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附:近年高考考题中人物形象分析题的命题方式
【2008广东卷】《河的第三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2009海南卷】《孕妇和牛》 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2009浙江卷】《魔盒》 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010安徽卷】《无题》 根据小说第4—6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2011山东卷】《审丑》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2010陕西卷】《保护人》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12安徽卷】《邮差先生》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2013新课标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文本研读
(一)学生展示文本1、2的习题答案,教师加以点评。
文本1:(2011全国课标卷)《血的故事》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文本2:《木笛》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二)小结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人物的外貌、语音、动作、心理等细节去把握人物形象。
2、从情节发展中去分析人物形象。
3、要结合小说的环境去分析人物形象。
4、要关注小说中其他人对于人物的评价。
5、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去分析人物形象。
(三)规范答题思路
人物形象:XX是一个XX(性格+身份)的人。
性格特点:(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课堂演练
1、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互相修改文本3《老人和鹰》的答案。
2、学生展示并互评答案,教师加以点评。
五、布置课后作业:(2013全国新课标卷2)《峡谷》 附: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够规范作答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
二、课前预习:
复习《备考指南》P203 内容提要、P206 复习指引,梳理小说的考点,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根据已复习的小说鉴赏基本知识,完成学案上文本研读1-3。
三、了解近年考题中人物形象分析题的命题方式 :
【2008广东卷】《河的第三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2009海南卷】《孕妇和牛》 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2009浙江卷】《魔盒》 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010安徽卷】《无题》 根据小说第4—6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2011山东卷】《审丑》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2010陕西卷】《保护人》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12安徽卷】《邮差先生》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2013新课标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文本研读
文本一:(2011全国课标卷)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整体阅读】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习题】“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文本二:(2011•百校论坛第二次联考)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是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整体阅读】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习题】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自主探讨】你认为应该如何把握人物形象? 文本三:(2013茂名市一模)
老人和鹰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种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他才在小区的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您在干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种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能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息了。
过后,老人更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老人就出问题了,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很急,每天开导着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
“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老人兴奋地跟儿子说。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
“是吧。” 儿子说,“一定是!”
那时已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离河不远,为了看鹰,第二天他自己去了河边。“鹰!”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一只,两只,好几只呢!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看鹰在天上飞。”
“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到了河边,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他们也是老人,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
老人走到他们中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好多人都这么说。”
“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你也能。”
“我也能?”
“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他放,但他总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这以后,老人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开始走得很慢,慢慢地就快起来了。后来,也能跑起来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在天上盘旋着,往下俯冲着。老人开心极了。
一天,老人放飞他的鹰,天上又来了几只鹰,那是几只真的鹰!
“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老人们跟他说。
“是真的鹰啊!”
“是真的!”
“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取材于刘国芳的同名小说,有改动)【整体阅读】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习题】 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预习时作答: 修改后作答:
四、【课后作业】(2013全国新课标卷2)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