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内容摘要:为使小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也为了使他们在今后充满强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从“帮助学生对挫折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利用榜样教育;挖掘教材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挫折教育;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挫折 心理健康 榜样教育 教育资源 家校 竞赛活动 心理咨询
如今在报纸上、电视上、网络各大论坛中,一则则小学生自杀的新闻不时地刺痛我们的眼睛。这些孩子,正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年龄,原本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然而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往往会不知所措,有的表现出紧张、痛苦、一蹶不振,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学习效率降低,影响自身的成长。严重的还会失去心理平衡,引起身心疾病,导致行为失常,甚至在绝望中轻生。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关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当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既会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失败与成功尤如孪生兄弟,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最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失败和挫折并不是坏事。它能给人以打击,甚至使人丧志和沉沦,但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及奋起的勇气。大凡有成就之人都经历艰险和磨难,而在逆境中崛起。挫折和失败打破人们主观的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的幻想,教育学生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用理智的态度面对现实,使学生懂得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所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激发迎接挑战和战胜挫折的内在动力。陶行曾经说过创造的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并告诫学生要懂得“失败为成功之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想要退缩时,教师要适时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去面对挫折。当学生因目标过高而产生挫折感甚至引起心理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学会放弃,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例如在这个学期里,我任教的班级里有名学生,成绩一向很好,平时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可有一次考试成绩却较差,她从此一蹶不振,连上课都常常走神。这时我就抓住这件事,利用课前五分钟讲了《无腿小鸭》的故事,使学生们明白:失败是正常的,只有经过失败,人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都可能经过长期的失败才取得成功的。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次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败都化为零的起点。
二、利用榜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能适时向学生提供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上进心战胜困难。榜样主要有以下三类:中外著名的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全国著名的同龄人中的英雄模范;学生身边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如学生因患病对学习、生活感到灰心,教师可以举出榜样让他们学习。故事主人公对待困难的积极精神,乐观态度以及两相对比激起的上进心会不知不觉影响学生,使他们今后遇到挫折就有方法对待。如张海迪桑兰身残志坚犹自奋斗不息,歌星刘若英成名前曾在某著名音乐人的制作室被判为:“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样不漂亮,我看你很难在歌坛有所发展。”但她没选择离开,默默留下,端茶倒水,替歌手拿演出服。别人问她为什么,她郑重地说:“因为这是离我梦想最近的地方。”一直的不放弃一直的努力终于让她站上了梦想的舞台。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女子足球世界杯金靴奖得主孙雯,她最初也是个被拒之门外失败者,可是她也选择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默默努力,最终一鸣惊人。她们用事实告诉我们:经历挫折犹自站在成功的边上储蓄能量积累智慧,终有一天迎来成功。他们用事实证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经历挫折不断成长的过程。
三、挖掘教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抗挫折教育的丰富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的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抗挫折资源来为学校抗挫折教育服务。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炼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抗挫折教育渗透。例如,讲述患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勇敢踏上讲台的《掌声》。又如介绍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强自信地与儿童队员们一起出现在波兰国庆检阅的赛场上的《检阅》等课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所以可以采取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可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挫折是磨练意志,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利器。家长端正了挫折观点后,要积极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遇到困难要有意识锻炼子女,甚至有意识地给子女制造一些“挫折”,不断地磨练他们。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五、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教师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比赛中就会有输赢,就会有人失败。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先让学生明确比赛总有胜负,竞争就会有输赢。当比赛输掉以后,对于学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下次再接再厉。新课程所提倡的激励性的评价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但是绝不能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有评价都是肯定,这不见的是好事情。对了得到的是表扬,错了得到的也是表扬,学生听到的都是好话,用得多了也就没有是非之分了。
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进行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 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因此,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挫折教育,使我国孩子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主编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情商》上
2、宋宁、陈世锦等主编 《儿童心理解读》
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万明春,陶元红.《班主任工作规范与技能》.重庆出版集团社
第二篇: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
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中学时代是一个热你成长的关键时期,它是一个人从依赖、被保护的少儿向独立负责的成人转变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里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积极热情,勇于展示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挫折,而挫折,用心里学家的话来说,是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以一种消极情绪状态,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做某事,却因为种种阻碍而失败的。
一、原因分析
1、生理方面原因: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间出现了个体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人事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造成比较重的心里负担。
2、心里方面缺陷
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人事,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满的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嫉妒,心胸狭窄,不团结同学,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学生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高,怀疑教师的不公正,有偏见,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胜
任一等,比赛中总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而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同学的肯定,面对这些内心的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的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学习时心里的极不稳定。
3、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和偶尔失败而给孩子造成的心里障碍,a.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挫折,这类学生平时成绩突出,在学习正有威信,老师偏爱,家长喜欢,他们对失败往往缺乏必要的心里准备,一旦失误即产生强烈的挫折感,b.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学习挫折,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很想把学习搞上去,但由于基础薄弱或自我控制能力差原因,往往事与愿违,自尊心受挫,他们自卑、抑郁,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4、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得愉快感情体验的途径,但有些孩子却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和恐慌,产生交往挫折。
5、情感挫折
由于父母利益或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使家长和孩子产生沟通的障碍,或是与异性交往又受到老师的批评阻止而产生挫折。
二、对策
逐步培养学生的挫折能力
挫折能毁掉一个学生,从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人生的经历,让人理性,让人产生心灵感,在挫折、困难面前是悲观失望,一蹶不振,还是勇敢的面对,以顽强的意志客服它,或者变换策略,都有赖于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各种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折的能力,对中学生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里上做好准备。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半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里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挫折。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和支配作用,事实证明:意志顽强的人,其抗挫折能力强;而意志薄弱的人,抗挫折能力也弱。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
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不已。
《2》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从小事做起,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努力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4、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负起责任
对学生而言,自己去发现错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行为,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找他谈话的时候,不要说;你犯了怎样的错误,而应该说:你自己反思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让学生亲自体验,自我发现发现错误后,不要推卸责任,这样才能总结教训,反思自己,这样在面对挫折时就不会怨天尤人,抱怨问题无法解决,而是学会用正确的错发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应该负哪些责任,学生在学会为自己做的事负责的同时会感受到应该用自己的肩膀去承受,这样他们的翅膀才会越来越强壮有力,应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他他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该鼓励引导学生敢做敢为,用于承担责任,不给学生逃避责任的机会,一面淡漠学生的责任感。
5、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断的调整
个人的心态目标。
中学生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梦想,对生活、学习抱着很高的期望,但对自己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求胜新切,对困难估计过低,致使困难失败,失败到来时,心灰意冷,痛苦流涕,因此,老师要对哪些争强好胜,但现有水平、能力不高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教育他们客观,冷江的评价自己,做事不要感情用事,学习目标不要定的过高,要循序渐进,要承诺股份考虑前进道路上肯那个遇到的困难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通过其它途径达到目标。
6、注意交流,多方施治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学生会情绪化家长和教师应多找学生沟通,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鼓励他们,给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用自身的行为和行动机器他们潜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别致的系统工程,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是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联系电话***
第三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编码:研究类型 基础研究 学科分类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提高抗挫折能力研究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需求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损失挫折等等。
在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中专有挫折理论,即研究挫折的内容、特点、形式、原因及解决挫折的方法等问题。该理论认为,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失去对生活的追求,给群体和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易辙,或砥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挫折,善于转败为胜,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成为乐观、坚强的人。从教育的视角看,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产生挫折感,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罢了。其中,比较常见的挫折,如学业失败、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恶化、班级地位偏低、个人形象受损等等。那么,该如何面对孩子受到的挫折呢?毫无疑问,父母与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但能否抗挫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本人。尽管许多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但命运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自信,就是心理健康。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由原来的“没有疾病、不虚弱”而转化为“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然而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又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甚至导致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体育运动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消灭文明力量的惯性影响,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非常微妙的快感,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使由于工作和劳动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与放松。
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对同伴、对集体和社会的适应力。使人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在严寒、酷暑、高山、高空等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锻炼对自我知觉和自信心的提高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有氧素质和应付应激的自我感觉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增加幸福感。
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
由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是主动参与,并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因而个体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积极、稳定的,或是为了达到积极的状态,改善不稳定的状态而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心境,它与个体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等相关。改善恶劣的心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需要,而体育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情绪状态下,成年女子在一天任何时候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对心境的改善都有显著的益处。另有研究表明,在平常的条件下,缓解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程度。
四.体育锻炼对体育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的改善
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Lobitz等人的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
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某些心理缺陷
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这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六.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据基恩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医生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即宣泄疗法来治疗焦虑症,80%的医生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减缓和消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因此,抑郁者参与运动显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通过运动的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结论: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能够积极的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1】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n].黄山学院学2006
【2】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4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作者姓名:彭海英
单位: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地址:秦皇岛市卢龙县邮编:066400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提高抗挫折能力研究
第四篇: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初中学生产生挫折心理,一是由于学生个体思想需要和内部动机无法实现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如理想挫折、情感挫折、追求挫折等;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然等方面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交往挫折、学习挫折、健康挫折等。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多变迁、高竞争、广信息、新变化,虽然给学生的心理成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因素,但同时也使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对挫折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自信精神,是适应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体会,供各位同行探讨:
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俗话说就是“碰钉子”。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 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信是一个生命的灵魂,是一种无敌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剖析自信,就是指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踏实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从而保持乐观的情绪;相信自己可以改正错误,从而具有进取的精神。有了自信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拚搏,才能不骄、不躁、不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信和勤奋是人取得好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长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这两个重要因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自信。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具有这种自信就更为重要。
可见充满自信的心理是做人与成才的基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小就打好这一 基础。教师保护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怎样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护自信,培养自信的实践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三、再次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性格耐受力 一个学生如果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恒心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那么他的抗挫折的能力就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就强。像张海迪、桑兰,因为她们都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所以能够身残志更坚。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一个学生具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比锻炼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
所谓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认准一个目标并长期坚持向这一 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做事不虎头蛇尾,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某一 学生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可关系到他将来的成就与发展,某一 民族学生心理耐受力的强弱则可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那么学生心理的耐受力是从哪里获得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只能从挫折中来,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四、最后要给予学生抗挫折能力发展的氛围和机会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生所遭受的挫折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自然来临的,而不是教师预设故意施加的。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挫折的数量和强度。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学生增加知识才干,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超出一定数量、突破一定强度的挫折,教师就要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以增强受挫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
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比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可以推出“中国青年共青团行动——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倡导学生不要做“笼中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这样,以吃“苦”为核心内容的各种夏令营就会应运而生。这些方式有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但是更持久的、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 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都认为,人们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所谓“吃一 堑,长一智”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与挫折困难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场所,应该更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篇:如何训练学生抗挫折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抗挫折能力(2007-03-07 19:34:27)转载▼
分类: 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需要,而抗挫折能力在现代竞争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抗挫折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当代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而高中阶段是人生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时期,是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时期,却也是一个不稳定时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挫折情景,如考试发挥不好,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等等,这些打击可能在学生不经意时让他们体验到挫折。此刻,教师给予一定的挫折教育、心理疏导,能为他们完善人生提供相当的能力基础。只有正确地认识挫折,才能学会抵抗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
什么叫挫折?挫折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心理学中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高中学生的挫折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挫折。学习是极为复杂的活动,学习中的学业压力、同学间的竞争、考试失败、成绩陡降、教师的误解和指责等导致的心理压力总难免让学生感受到或大或小的挫折,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有的同学初中时学习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感受到极强的挫折感,被烦恼、苦闷和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所围困,以致有点怕学,甚至有的产生厌学。二是交往挫折。学校是一个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总要和不同性格的同学、教师交往。高中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对事有一定的见解,很容易因为自己与别人的意见、观点不同而产生矛盾,一旦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即使是细小的问题,容易产生交往挫折。如有的同学由于成绩问题与父母闹得比较僵;有的同学因为某些事而搞得同学关系紧张不和。
挫折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两重性。因为客观事物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要达到目标也要有一个积聚力量、创造条件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碰到困难是很难避免的。某一目标能否实现,既取决于这种目标是否具备实现的客观条件和环境,也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吻合的程度。无论是客观条件的影响,还是主观认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挫折的产生具有客观性。
挫折也具有两重性。尽管各种各样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但挫折本身并不可怕。虽然遭受挫折容易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烦恼、痛苦、悲观失望,甚至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但它同样可以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使学生努力去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境遇。然而,高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还不完善,被挫折感控制的学生往往无从进行有效的推理或采取有效的行动,只会“意气用事”。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教师的责任是要学生认识到经历挫折是难免的,适度的挫折感并不是坏事。教育他们以积极的心理态度去对待挫折,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甚至可以把挫折看作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和考验,砥砺自己的意志,这样更有利于摆脱挫折,走出挫折的困境。
二、培养抗挫折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的社会,为了更好地适应并立足于这个现代竞争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高中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才能从容应付并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首先,教育学生要经得起逆境和艰苦的磨练。经得起逆境和艰苦的磨练,应有意识增强积极的心理态度。心态积极,就能潇洒自如,就会特别自信。考试的失败对学生无疑是最大的打击,由于成绩很不理想导致自信心下降,一个恶性循环可能由此开始。此时此刻,教师及时的疏导、鼓劲真可谓雪中送碳。我在一次主题教育课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太太,她的大儿子是晒盐的,二儿子是卖伞的。晴天时,她为二儿子担心伞卖不出去,阴雨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晒不了盐,每天忧忧郁郁。后来,有人对她说,晴天时,你应为大儿子高兴能晒好盐,阴雨天,你应为二儿子高兴能卖好伞。从此,这位老太太整天兴高采烈。同样一件事,这位老太太为何前后判若两人???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刻认识到凡事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心灵才会一片灿烂。我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应正确地对待考试的失败,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暴露自己知识的缺陷,从而得以补救,以便以后能学得更优秀。
要经得起逆境和艰苦的磨练,也应有意识地通过逆境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因为坚韧的毅力更能抵抗挫折。如班中一位同学,有轻微的精神疾病,时常出现一种幻想状态,思想不能集中,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他感到很苦、很悲。又由于成绩不理想与父母的关系也有些僵。在高
一、高二两年中,我时常和他谈心,了解病情,提供一些解决方法,指导他如何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学习,帮助他尽快地恢复。每次症状发生,我要求他能说出来,共同分析解决,并不断地鼓励他。经过努力,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三来,他的心理疾病基本没有了),也增强了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对自己有了极大的信心。
其次,教育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要摆脱因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的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尤其是自我调适能力,因为抵抗挫折只有靠自我内在力才是最有效的。而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因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能调动一个人的潜能,令人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去应付不寻常的挑战。如班中一位女同学,高一时因为成绩不好一度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感到失望,对学习失去信心。我询问她以前的情况,她说人家都说高中的课程很难,尤其是女同学到了高中成绩肯定会落后,她很怕自己象他人所说的那样。显然,这位同学一进高中,就已经丧失了信心。为了消除她这种“我不行”的潜意识,我要求她找回以前的自我,发掘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学好高中的课程。给她讲女性成功的先例,希望她在以后的学习中始终暗示自己“我能行”,加倍努力,拼搏一番,终会有成效的。如今,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中是优秀的。
再次,面对挫折不妨重新调整自我目标。挫折尤其是学业挫折,有时是因为学生所定的目标过高而引起的。当他们预定的目标没有实现而遭受挫折时,应当及时反省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达到目标的途径是否恰当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有利于减轻压力,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如班中一位女同学,进高中时,雄心勃勃,自己定下一个很高的目标。但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较低,成绩一直上不去,她感到很苦闷,甚至有点自卑。我要求她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个恰当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教育她要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
最后,教育学生要采取宽容态度。由于有些学生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挫折也就往往产生于主观臆断,此时学生宽阔的心胸、大度的气量是抵抗挫折的最好方法。如一位同学借了别人的学习摘要,却不知后面的日记,无意中翻到(还没有看)正好被撞见,引起误会。他在解释了还不被同学理解、信任之下感到很苦闷,而且影响了学习。我一方面让他真诚地向同学道歉,教导他“心底无私天地宽”,并向另一同学做工作,教育该同学要真诚、信任地对待同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导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补偿法应付挫折)。后来,他们相互谅解,和好如初。
总之,高中生身处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我们教师有义务教育他们如何去对待挫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经验。不但通过理性的思考,更是通过学习与生活实践,使学生学会抵抗挫折,磨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毅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