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蹲下身来看孩子,错误也美丽
蹲下身来看孩子,错误也美丽
在这一阶段的执教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课堂一瞬有两处。
第一处——教材有这样一道题:
师:你们想先估计谁的身高?大部分孩子想先估小明的。
好家伙,还挺聪明的,显然小明的身高容易估一些。我让孩子们先尝试着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全班来交流结果和想法。汇报时,我从每个小组里挑一个代表,先让他们报出估的结果,前面3个小组的代表估的结果都在110厘米左右,可是第四小组的代表报出了一个令全班哄堂大笑的结果——25厘米,好多孩子喊起来啦:有这么矮的人吗?边说边还用手比划,当时我也认定他在乱说一气,但我没露声色。接着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估的方法,估110厘米左右的孩子都注意到了门上锁的位置,而锁大概在门的中间,小明的身高比锁高一点点,就说明小明的身高比半个门的高度多一点点。轮到估25厘米的李浩小朋友汇报时,他不吭声了,这时陈机朝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是吗?那你替他说一说。”“他是用尺子量的。”我心里一惊,这个我倒真没想到。再问李浩,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多可爱的小朋友!
第二处——在一次计算课教学中,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这样一道题“25-2=”时,有个学生说等于5,也是引得全班学生大笑,因为稍微有点数感的孩子就会发现那是不可能的。
教后反思: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来分析,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你会觉得这样的“错误”是不可思议,但若站在7、8岁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待这些错误,其实这很正常。第一个孩子的错误来自于直觉思维,他只想到眼睛所看到的长度,不会把题目附加的信息加以综合,更没法理解六年级才开始学的有关比例的知识;第二个孩子显然还没有建立“数位位置”的表象,没有理解“数”在不同的数位上,它所表示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虽然这样的孩子是少数,但如果做一个有心的教师的话,能蹲下来看孩子,把平时课堂上孩子们出的类似的错误加以收集、整理与分析,你就会从这些不经意的错误中,发现自己教学上存在的漏洞,或找到犯这样错误的孩子们学习上的知识盲点,从而诊断自己的教学策略并加以改进,或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辅导效率,教学相长,一举两得。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美丽”吗?
第二篇:错误也美丽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中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教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师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不同,但不管结果如何,它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是啊!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蕴含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确实实是一种“美丽”。“错误”也因此而“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的错误”吧!
第三篇:蹲下身聆听花开的声音
蹲下身聆听花开的声音
------关于给小学生作文写评语的一些思考
[摘要]
评语,也叫批语,就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提出优缺点并分析原因或给予提示的话。作文评语是教师对一篇学生作文所做出的总的评价。但是现在许多学生越来越不关心作文的评语了。我认为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要转变观念,切实尊重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把孩子当成知心朋友,充分信任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步的搀扶着孩子迈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
尊重
欣赏
激励
精彩的作文评语会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文评语为老师和学生架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让老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着教与学的乐趣。一直以来,老师不仅全批全改,而且还精批细改。孰不知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学生收获却甚微。原因一,对老师细致的眉批与总评,大部分学生并没去认真思考、研究,只是一看等第了事;原因二,学生不知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原因三,修改后的文意并非是学生本意,久之,老师绞尽脑汁写的批语,做的修改就不能起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效果,还会渐渐产生抵触的情绪。
那么如今学生习作应该如何改,特别是对刚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作文,我们应该如何改,才能更好的实践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师生共批互阅中品尝快乐
三年级的孩子,初学写作文,若看着自己分下来的作文被全批全改,“大好河山,一片红”,他肯定很难为情,认为自己不是块写作的料,就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了,使他的写作兴趣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他们还会有兴趣再写作文吗?
《新课标》在设定习作初始阶段的目标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增强习作自信心上,目的是首先要让孩子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差异的,学生的习作也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别,注意因材施教,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其潜能。因此,对习作我们可以采取评赏性的评改方法,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的取向,在不同的层次上针对不同层次的习作进行不同层次的批改,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
(一)条精彩的评语对优秀习作来说,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鼓励,激起孩子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欲望。我们可以用欣赏的角度去修改他的文章,错字和病句这一定得改,这对于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来说挺重要的,孩子毕竟还小,对于纠错的文字和语句接受能力还是挺快的,看了老师的修改后,他下次也不易再犯了。
(二)对于中等作文的批改。我们除了抓那些确实有毛病而且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地方加以批改,写得好而值得赞扬的地方,加以适当的眉批,给予鼓励,“批”与“改”都用到点子上,还可适时地给他提些小小的要求,能否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文章句子写得更生动些?
(三)对差等习作来说,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能帮助差生分析作文的得失,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要拉直文章的语句,多给他一些鼓励,以他们消除习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让他们乐于写、敢于写。差生的文章再怎么面目全非,也是他们的心血之作。改太多了会挫败他们的兴致,伤他们的自尊。
所以,我认为,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对于不同层次的文章需进行不同层次的修改,不全批全改,只抓“精”批“细”改,写贴心的评语。
除了老师批改外,偶尔也可以让学生互改,让学生有个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促进的机会,互改后老师再收起来修改一下。当然这种情况不宜多用,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只是利用这种形式让孩子体验批改作文的乐趣。
不管用什么方式批改学生的作文,老师批改都要及时,尊重儿童的实际,能蹲下身子,倾听花开的声音,不能以成人的意识代替儿童的童心童趣。
二、让学生在阅读评语中品尝快乐
三年级的孩子才刚触摸“作”文,刚学“作”文,面对刚学写作文的他们,老师的评语如何写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开始练习习作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也就是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强调真实表达,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发挥评语、评分的更大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评语要具体,有鼓励性、建议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存在的问题及怎样修改。比如,我对学生的游记习作评语:“看到你写了这么多令人感兴趣的东西,老师恨不得马上飞过去去感受下你的快乐,如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大家一定可以更快更省力地分享你的旅行快乐,你能否试试?”又如,对学生平时习作给等第时,宜多“纵比”(学生现在跟以前比),少用“横比”(同学跟同学比)。评分时,我们不能用优生的“尺子”来衡量中等生或差生的作文成绩,对那些尽管还有某些不足但已基本达到本次训练目标或有鲜明个性创意的习作,都应给高分甚至满分。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别对待。
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孩子的心声,领略孩子的心情。写的评语要通俗易懂,要从孩子的角度来写,与孩子同感受,多鼓励、表扬他们的优点。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句生动的语句、一个逼真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都应给予肯定,增强他们习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更贴近孩子的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学生在老师的评语中明白道理,提高认识,品尝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快乐作文;只有捧出真心,才能收获到一片炽热的童真„„当孩子们阅读到这些评语时,无不为老师的理解、欣赏而陶醉,无不为自己的杰作而骄傲。
三、品尝作文成功的喜悦
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成功的快乐最甜美。成功能让人精神焕发,对自己充满信心。充分让学生在成功中品尝快乐是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批改作文中,尽可能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还可以把学生的佳作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往校刊《小点心报》投稿,或投到其他报刊杂志上,以点燃他们的写作火花。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习作至关重要。我们写评语,一要站在学生的思想高度和心理水平上看学生的作文,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作文的基础水平客观地评价;二要做到语言简练,有针对性地直截了当地指出一篇作文最突出的优点和最突出的缺点,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三要在评语中充分表达出老师对学生信任、期望和勉励的情感,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最大心愿;四要指出具体的修改任务和修改方法,以便学生在修改中确定努力的目标,使他们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作文的兴趣,逐步形成学习作文的内在动机,最后达到经过锻炼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一条精彩的评语,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认为,一条好的评语不仅要准确,恰当,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针对性、文学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启发性。
(一)评语的针对性
宋朝诗人叶绍翁有一句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独具匠心,抓住一枝红杏来写满园春色,以少胜多,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做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折下这“一枝红杏”加以欣赏与点评,其次,学生习作中有优点,也有缺点,或优为主,或劣为主,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点评,抓住一点,切中要害。再者,针对性还在于对写作意图的体现上。在评阅作文时要注意写作意图做为点评的焦点,带着这一针对意识去批阅。
(二)评语的文学性
一条好的评语应尽可能地具有适当程度的文学色彩,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自身仿效的榜样。我们要求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有文彩,那我们的评语就应该首先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比如:主题不鲜明、“难识庐山真面目”,“似曾相识燕归来”、内容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当然,写评语讲究文学性,关键是语言要有“文味”。另外,讲究评语的文学性还要看接受的对象,决不是盲目地卖弄词藻。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重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三)评语的趣味性
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多是幽默风趣,知识广博,能说会道的,给学生写评语也是一样,一条有趣的评语,学生会竞相传阅,仔细体会评语中的“味道”,最终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不正是我们写评语的最终目的吗?
记得野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会考,文章中错将“枇杷”二字写成“琵琶”,结果,主考官提笔批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得琵琶能结果,满城尽开管弦花。”这位主考官的评语实在妙趣横生,难道我们不可以借鉴吗?
(四)评语的情感性
中国有句俗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学生的作文,还应该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爷爷”生前对他的疼爱,写得质朴感人。我读后,动了真情,写下了这样一条批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爷爷思念之情,质朴的语言,纯朴的感情,令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们写评语就应该像温馨的春风,带着我们真诚的情感,吹进学生智慧的心田,拨动学生感应的心弦。
(五)评语的启发性
在教育过程中,只教学生“知其然”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教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一条评语若仅仅指出了习作的得失,让学生知道了文章是好还是不好,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思索的冲动和再创作的欲望。这才是一条真正有作用有价值的评语。因此,教师在写评语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启发性的语气。常言说:终生为人之师,难免一时有错。为人师者应以谦虚为美德,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学生。教育学生最好不使用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语气,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顺从心理或逆反心理。给学生习作指出缺点,最好用启发性、建设性的口气。例如我写过这样几条评语:想一想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呢?将题目换成《未来的房屋》是否更加妥当呢?对于这样的评语,学生能不为之思考吗?。作文评语不仅是学生作文成绩的总结,也是教师作文教学成效的归纳,是连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写好作文评语。那么,写好评语应把握好哪些分寸呢?
鼓励为主。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留心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在评语中应该指出来,给予肯定的赞扬。有时优点并不容易发现,甚至要教师带着放大镜去看。即使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应该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们分开行吗?”等。而要尽量避免一些判决书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同,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确”等。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绝不是盲目的吹捧、廉价的赞扬,而是事实求是,恰如其分。例如我曾经见到过这样一条评语:“你的文章如春雷般唤醒沉睡的大地,为新的一天增添新绿„„”很有诗意,也很美,但对小学生来讲,太深奥了,他们不懂其中的真正意思。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长。”把握好鼓励为主的原则,写好评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功和乐趣。
评有所指。这里的“所指”,即是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吕淑湘先生曾谈到他读小学时一位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批改重点。有人错别字多,就着重批他的错别字;有人说话罗嗦,就着重批他的罗嗦;有人说话不照前顾后,就着重批他的失于照应。
这段话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小学生初学习作,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毛病,我们不能从文学的高度去要求同时们,也不可能指望一次评语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应因文而异,有所针对,有所侧重,各个击破,最终取得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评语的针对性还要做到因人而异。小学生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有人骄傲,有人谦虚,有人进取,有人懒惰,因而导致了他们对接受事物有不同的一面。所以,写作文评语时,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品味你写的作文评语会给他带去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对易骄傲的学生应诚恳地向他提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殷切的希望,才可让他清楚、正确地认识自己、改进自我。对懒惰的学生应在勉励中加一丝认可方能让他认识到习作的可取与不可取之处。
生动有趣。评语的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也要掌握分寸,否则使学生认为老师在讽刺他,从而产生抵触情绪,那样就弄巧成拙了。
合乎规范。作文评语是写给学生看的,是对学作文和人的评点和指导。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给学生做出一个榜样。所以教师在写评语时,各方面都要做到合乎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首先要做到。
老师写的评语,卷面要干净、整齐,使人看了感到舒服;遣词造句要力求准确、生动;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恰当,合乎规范;书写汉字要正确、工整,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如果老师龙飞凤舞的写上几个字:字迹不工整,错别字太多。很难想象学生会从中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
评语很难写,我们应该慎重对待。对一株幼苗,浇一瓢清水,可促其茁壮成长,若浇一瓢烫水,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第四篇:错误 也美丽 案例
错误 也美丽
在人们的脑海中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人就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把“错误”当成了我们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让我一直坚信的这个观点发生了变化。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
这个教例对我感触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学过郑愁予的《美丽的错误》,权且也以此为题吧)
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又因学生会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回答畏之如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第五篇:多向思维_“错误”也美丽
多向思维,“错误”也美丽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了。”
——【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
——【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德国】普朗克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体裁不限;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给材料作文题,从三则材料来看,涉及的中心词是“错误”,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错误”的理解。要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作文,就要正确解读每则材料的内涵,弄清材料传递的信息,然后根据其内涵,选择切入角度,确定写作中心。
第一则材料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阐释了“错误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拒绝错误就是拒绝真理”“没有对错误的修正,就不会有真理的发现”“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
由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朗根尼西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错误,去改正错误,犯错误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要畏惧犯错误。
第三则材料是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的是“在追求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也就是说,在追求中犯了错误,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担心害怕,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
综合来看,第一句话点明了“错误和真理”的关系,第二句话点明了不要害怕犯错误,第三句话点明了犯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用平常心态去看待,根据三句话的内涵,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立论:
角度一:拒绝错误,就是拒绝真理。
角度二:学会在错误中寻找真理的身影。
角度三: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角度四:要用平常心态看待错误。
角度五:在人生的历程中,难免犯错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角度六:要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接近真理。
„„
只要围绕如何“对待错误”,紧扣三则材料中一则材料的含义立意,都是切合题意的,关键在于所确立的论点要来自于题目中所出示的材料,不能出现如下的一些伪命题:
犯错误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不犯错误就不会发现真理;成功不可能不犯错误;有追求,就必定犯错误„„以这些论点为中心,都偏离了材料的内在含义,所以要注意审清题目,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提出一个正确的论点,作为全文写作的中心。
【构思举例】
构思一:错误是进步的阶梯
开篇: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一世,免不了会犯一些错误。有些人对所犯错误后悔不已,有些人不把错误当一回事。殊不知,只要敢于正视错误,错误就是进步的阶梯。
主体部分:
分论点一:错误是个人进步的阶梯。(如以周处知错就改为实例进行论证)
分论点二:错误是集体进步的阶梯。(如以海尔集团砸毁不合格的冰箱保证质量的实例进行论证)
分论点三:错误是国家进步的阶梯。(如以中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而发展经济的实例进行论证)
小结:错误是难免的,正视错误,可以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完美。排比提升主题:论述错误的作用。
总结:
引用名言,再次点题:“人们若要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普朗克如是说。是的,错误是进步的阶梯。
构思二:拒绝错误便是拒绝人生
开篇:
错误,有时是一种痛。
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
主体部分:
拒绝错误,便是拒绝人生。
角度一:人生因为追求,难免会犯许许多多的错误。
角度二:人生在错误中前行,人在错误中成长。
角度三:成功的大厦是建在错误的地基上的。
总结:
错误,如同大自然中的风雨,不能逃避。
拒绝错误,便是拒绝了人生。
构思三:善待错误
开篇: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你是否将错误当做了包袱?是否认识到了错误给予你成功的暗示?是否在错误面前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主体部分:
层层深入进行论证。
错误,不应该是一种罪过。
错误,应该是对成功的一种启示。
面对错误,我们应该正确抉择。
总结:
对比阐释,表明观点。
错误,在我们畏惧它的时候,它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将我们拦截在寻找真理的途中。错误,在我们正视并勇于面对它的时候,它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将我们前进的小舟托起,送往成功的彼岸。
网上优秀作文:【佳作展示】
直面错误
面对错误,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有的人则带着必胜的信心勇敢面对。我想,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直面错误。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的。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建设新中国的年代,我们的党都犯过错误,如王明“左倾”路线使红军被迫长征;“大跃进”“文革”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等等。尽管我们党犯了一些错误,但仍带领着我们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党敢于直面错误,在犯了错误后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吸取教训。这样,我们党才渐渐成熟起来,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祖国。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就说过:“我们要不怕错误,不犯大错误,尽量少犯错误,敢打敢拼,这样,我们的明天才有希望。”这句话也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成功,要想有所追求,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就必须直面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在生活中肯定要犯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误,什么都不敢干,那么结果只能是无所作为。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君赵孝成王,错误地将名将廉颇换成年轻气盛的赵括,使得赵国40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认为是自己的失误使得40万大军被杀,此后,他不敢面对王公大臣,害怕他们说自己犯错误,整日消沉,国力一日比一日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就是不敢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敢面对的后果。其实,长平之战后,如果赵孝成王能够直面错误,尽快振作起来,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历史将被改写。
人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避不开错误,因为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无论是人、国家还是民族,都不要惧怕错误,因为只有直面错误,才能改正错误,才能日渐成熟。
所以,在错误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直面错误。
【点评】
文章在认真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直面错误,对材料把握准确,立论恰当。在行文中,围绕着如何面对所犯错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举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的例子作为正面的论据,阐释直面错误才可取得成功,分析说理到位。举赵孝成王的实例,从反面说明不敢直面错误的危害,形成对比,说服力较强。开篇提出观点,到行文中分析实例,到结尾总结,反复点明要“直面错误”,扣题意识很强,值得肯定。
学生优秀作文:
从犯错之中渐臻佳境
曾裕
尼采说过,人的性格不是由经历的事决定的,而是由于缺乏某些经历来决定。
那么,人生中犯下的错误正是缺乏某些经历来决定所致的,却又恰恰弥补了这些经历,从而使人生日臻佳境。
近来,鲁迅文章从中学课本中删减引发争议,其中原因正是其文章语句不通,晦涩难懂,更有甚者指出词语生捏硬造,语法错误。这都令我想起,一九三三年,广东一小学教师吕蓬尊写信给鲁迅说,在《老屋》后序中,他错将原作者梭罗古勃写成安特莱夫。而大师级别的鲁迅信后,并没有对这们默默无闻教师表现出丝毫不屑,因为他深知,犯错是给他完善自我的机会,是无损颜面之事,反而促使他愈发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他坦率认错,表示感谢。
出错犹如百密中一疏,看似微不足道,但鲁迅对小错却依然重视,珍惜之宝贵点滴契机,使自己文学造诣渐臻佳境,既追求深刻,又不忘细节。
大作家鲁迅犯错是做事的疏忽。但在做人的态度上,女作家林湄却摔了一跤。
她访问钱钟书,被要求不做笔记,不准录音,然后凭记忆写了篇《速写钱钟书》寄给钱老,但钱老将那些溢美之词全部删掉,并回信说要还原真实。林湄也明白到在对人对事上犯了大错——吹捧他人,打了虚名幌子。她深有感触,实事求是,辩证对待也是处世要义。从此,她褪下自身光环,踏实研究学问,使人生有偏不倚,从而渐臻佳境。
犯错是揭开虚伪面皮的锋刀,它刺穿笼罩着头脑的名气负累,唤发起自我反省,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出错,使身后的脚印显得尤为突出。这一切只为潜质臻人生佳境。
很多人,一遇到错误,就想到放弃,殊不知错误是一个成功的转机,只需要换个方向去思考。
一九六八年,斯班赛因比例调配错误,研发的胶水粘不牢物件。但正是这一个错误,成为不于胶的生产原料。人们想要的是有黏性但不会永久粘住的胶水,这个错误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自八十年始,不于胶已经行全球,而博士人生也迈入佳境。
给错误换个方向,却使自己人在柳暗花明中渐臻佳境,开创出一番成就。斯班赛博士从错误之中,收获成功,使人生日臻佳境。
从错误中渐致佳境,是人生智慧的倒嚼,更是潜在力量的定位爆发。
勇敢直面错误
陈聪敏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的历程中,难免会犯下许多或大或小的错误,犯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以后不去改正,吸取教训,而是继续沉沦于错误中,不能自拔,直至被错误吞噬„„所以,我们要勇敢地直面错误,改正错误,让错误转变为教训,成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
勇敢直面错误,需要一种勇于改错的精神,更需勇气。
丰田公司自今年发现在汽车刹安全问题后,就下令召回汽车。丰田所面对,不仅是几个亿的损失,还有企业的形象。要知道,企业形象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一部分,若企业形象坍塌了,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可丰田公司没有躲避自己的错误,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面对错误,纠正错误。他们这一份“纠正错误”的心实属可贵,这也足以证明丰田公司在中国汽车销售市场中占据多数份额的必然的,因为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给了消费者足够的信心。
但是,如果在犯错误后,不但不改正,而且对错误遮遮掩掩,又有何后果呢?
看看近几年的中国奶粉、牛奶市场低迷的状况就知道,从它们身上就可知晓答案!中国奶粉、牛奶市场近些年业不断出状况,从“大头娃娃”奶粉到三聚氰氨等一系列的错误中,中国奶粉企业不但没有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而是对其遮遮掩掩或是直接无视,这也导致中国人不也喝中国奶,给中国市场蒙上了阴霾,时至今日也挥之不去„„
对比两间公司的经营策略,我们不难发现,勇敢地直面错误、改正错误,才能使公司“更上一层楼”,而懦弱地逃避错误,只会令其没有翻身只可能。
大到公司的经营策略,小到做人的方法,何不如此?
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一个有名望的家庭,青少年时期整天游荡,盛气凌人,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到时整天梦想当一名王公大人。但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女伯爵对其说:“请站远一点,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这句话如同针扎一样刺痛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开始悔恨过去。从此,他在里昂刻苦学习,并得到有机化学界权威专家菲利普·巴尔的器重。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实验中格压试剂诞生了。成长过程中,人难免会犯错误、走些弯路,但庆幸的是维克多能够幡然醒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缺点。
所以,我们要勇于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