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三)

时间:2019-05-13 06: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阅读(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阅读(三)》。

第一篇:散文阅读(三)

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记忆 李清明

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人口骤然增长的年代,祖辈们在浩渺的洞庭湖边上,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锄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譬如洞庭围乡、临河围乡、湖滨围镇等等。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洪水汹涌而至,洪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记得我离开家乡的1982年,水乡的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多米高了。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看垸内,人们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年九涝,不得安生。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汤,树枝瓜藤,木柜门板,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为苍凉。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为了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何方。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臵于一个陶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如此这般,于水乡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们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一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会跟着上涨。夜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孩,大都会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老人们便会说,孩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这时孩子的母亲大都会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方法:找到小孩受到惊吓的地方,点上几根香烛,跪在香烛前将小孩的生辰年月、病症等一一禀告,然后虔诚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这时,坐在小孩睡床边的家人,便会回应道:“回来哒——回来哒„„”

寂寥的夜空下,一个母亲的喊声,往往引来好几个母亲在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母亲呼唤孩儿的声音在孤星残月的夜晚,经水波的回应,由小变大,由近而远——声音凄厉而惊悚。

似乎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为何故乡的人们爱唱花鼓戏,又总是选择一些有悲苦剧情的曲目,然后将唱词变换成一种长长的哭腔,拉得很长很长„„也许那是他们对长期遭受苦难的一种宣泄和倾诉啊!

如今的水乡垸堤加固了,汛期也少了,就连过去通往境外的水路也都由政府花巨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大桥。虽久住都市,但只要回到水乡,遥望着自己“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开启着早已油漆斑驳,吱呀作响的木柜,我仿佛一下子明白—— 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有删改)1.文中“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垸子什么样的情形?反映了那时人们怎样的生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相关语境,分析文中加点的“早”和“总是”两个词的含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本中大量描写了以前水乡的艰苦生活,与最后一段的“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是否相符?请简要探究。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禅悟红茶 马亭华

茶花开了,总会让人想起那含苞的春天,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一枚瘦到最后的茶,瘦出的是风骨和君子的品性,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红茶的蕴藏太丰富,其内涵是一派甘醇的心境。

把春天泡成一壶鲜红的茶。水中有山,山中有雾,雾中有林,林中有甘露,微苦,掬一捧情丝入壶,洒三两点眼泪冲泡。月光,但须文火煮茶,松涛的背景,但须山谷的清音,满筐春色溢出了石壁。

真正的好茶总是挟天地之灵气,禅于内,形于外,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跳跃着的茶的小小嫩芽,却有铁的品质,蝶的梦境,好茶最好是用好泉水冲泡,那种感觉会让你顿时感受到清纯的雪沸腾着,冶炼着玫瑰的幽香。

端起一杯茶,细细品味,就品出了高蹈的灵魂,就瞧见那每一枚绿叶都呈现神圣的光芒。用茶盖轻轻撩拨茶汤,杯沿上常常浮起如烟的潋滟,给人启迪,像启明星的眼睛常常打开凡人拥塞的思路,茶盖和杯沿叮当响碰,越发让人听出紫砂烧制时暗藏着的春雷的爱,深奥的紫砂,响彻着内心清脆的泉音。

细细地看一枚枚茶叶,会顿觉情致盎然,妙趣横生。一枚枚茶叶在茶杯里荡漾,如小舟涉过浩波缥缈的春雨江南。好的茶叶,像极其懂得修行禅悟的人。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

茶的心中仰慕名山胜水,自然显露锋芒。洗尽一生的疲倦,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像修行的高僧,又似山中的隐士,忽而峰回路转,坐看风行云起,青山云雾,你守住自身的香,那是一生的苦,令人刻骨铭心的微苦。

茶是极受中国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修行连着苦痛,那些志趣高远的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孤独清高。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幡然醒悟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直,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兼备,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漫漫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可以君子坦荡荡,一种好茶生长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的希望。

座上红炉烹雪,漫谈禅茶诗酒,堂前碧叶舒展,已不知度过多少春夏秋冬。满堂风雅颂,明吐茶道;半壶日月星,暗含禅机。

一杯红茶让你释怀良久,默念红尘,笑含杯中日月乾坤之深意。(有删改)4.请体会文中画线语句“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的含意。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的前三段似乎与标题中的“禅悟”无关,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通过对“红茶”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人工围起来的垸子比作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垸子在洪水中颠簸流荡的形象,突出了垸子在洪水中朝不保夕的境况。反映了那里人们生活的困苦。

2.“早”一词突出了家乡水患时常发生,人们也经常背井离乡、痛失亲人,这在乡亲们心中已经平常无奇了。“总是”一词突出了人们的这种行为成了一种必然,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了。

3.相符。因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家乡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生活条件,突出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对现在政府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的感激,也表达了作者因家乡变化之大而产生的自豪之情。

4.“红色的海洋”指红茶;“苦胆”既指茶的苦味,也寓指人生的苦痛;“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指红茶有悠久的历史,成为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暗指文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经历,有如冲泡红茶的过程,在苦味中弥漫出亘古悠远的香气。

5.在结构上:由“茶花”开篇,并着力描写“泡茶”的过程,引出下文的“品茶”,为后文“悟茶”作铺垫。在内容上:从“茶花”以及“泡茶”联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展现了由茶中感悟到的“风骨”和君子的“品性”,从而突出了标题中的“禅悟”。

6.红茶在制作过程中要经受诸多煎熬,可它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人生需要这种义无反顾的拼搏精神;饮茶可以提神,“像启明星的眼睛”打开“凡人拥塞的思路”,寓指心智的开启;茶能“守住自身的香”,正如人须坚定自己的信念;茶“神形兼备,内敛,通达”,正是人所追求的一种君子坦荡荡的状态。

第二篇:三不与经典散文

如果要说不与什么人为伍,我选择三种人:

1、刀子嘴豆腐心的人,2、别人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别人的人,3、宇宙离了他都不复存在的人。

第一种,跟谁都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就是在伪装下肆意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的人,这无异于道德绑架,因为如果你疏远他,那么他就会说你“亲小人远贤臣”,如果你继续和他接触,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将浑浑噩噩,痛苦不堪,饱受身心折磨。

第二种,如果别人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满足他的需求,那么他便会“以牙还牙”,从不考虑他人身处的环境和是否有苦说不出,而当他把你逼急你告诉他实情的时候,他会说“谁让你不告诉我的?我就是这么直爽的人,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别人,其实我很好相处的,只要你好好对我。”这种人不仅幼稚而且自私,为了自己的欲望去道德绑架他人,最后还把自己甩的一干二净。

第三种,不论你做了什么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功,他都会很合时宜的跳出来说:“哼,要不是因为我,你能这样吗?哦,得了便宜了就忘记我了,真是个没良心的人,忘了当初不帮你了。”然而,你的成功与他毫无关联。

综上所述,我更喜欢与口蜜腹剑的人相处既然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矛盾,那么我干嘛不选择一个让自己听起来很舒服的环境呢?

我更喜欢和处变不惊的人相处,或者不耻下问的人,就是只要不明白就会说出来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时刻在变的,所以别人当然与自己不同,看不明白的,心里明白就好,或者干脆直接问出来。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但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所以,成功的人一般都会心存感激,而那些眼红别人成功的人却总说是自己当了垫脚石,而且是任何事。所以,如果当我得到了人生的任何一个提升,我会重新提纯我的朋友圈,不是没感情,而是正是因为有感情,才不让真正没感情的人钻了空子,这也应了一句话“站的高,看的远!”

也许有人会说我虚伪,有人会说我没人情味但我想说所谓人情,不过是人创造出来的,世界本没有人情,现在的人情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如若一个人强大到一定程度,那么他基本也不需要人情这种似善非善的东西了,可以换种思路来想,大家是喜欢跟真小人相处还是被伪君子折磨?

撕掉伪善估计是很多人都想追求的强大内心,但别忘了,看破不说破也是一种美德。

第三篇:雪中三景散文

一、落日

雪停了,在去山里的路上,我一直在向着夕阳滑落的地方张望,期望那些霞光会吻着山岭的唇沿,透过挂满雪球的林梢斑斓地射我,我会安静地沐浴着它的光芒去咀嚼一份温馨与恬静。

此刻,家乡那座山林一定是闪烁了斑斓的光晕,那些光晕还会不断地变换着层次不一的色彩,如梦幻般神秘地摇晃着。还有那座住满了雪花的老屋,屋顶上一定落满了一层紫红色的晕,晕里有一些炊烟从屋檐下曼妙地升起,如柔软袅娜的弦音。炊烟消散时,母亲就会站在村头那棵老槐树下,用手握成喇叭状亲切地唤我,而童年的我便踩着雪地上跳动的影子,如小鸟归巢般地飞回那个有点贫困却很温暖的家。

其实,现在,我是看不到落日的,因为那一层灰色的薄薄的云气早已经把它裹进了梦里,我只是在向着那个落日的方向行走,想象着在这样一个瑞雪刚刚停息的傍晚,山林的上空,是应该有一盏橘红色的灯正在诱惑地照我的。

我只是在回忆中想象雪晴的黄昏,茫茫雪野上,如果真的那么一轮淡淡的落日照着,有那么一些温馨的光亮抵达,将是一种多么奢侈而美好的晚景啊,它会散发着落日温馨的光晖,给寒冷抚摸的地方带来片刻的哪怕是一瞬的光芒,让所有的事物都体味着一种温馨和安详的静美,让一些孤独甚或冰凉的灵魂,在寒冷中获得一些温暖的抚慰。

人有时是需要靠想象来支撑思想的,就像现在,面对白雪覆盖的山野,在云气弥漫里,去想象那落日的存在,尽管看不到,意识里却会萌生一些朦胧的意象,心里似乎就挂了一盏落日,它用暖暖的手指蘸着橘红色的光晕抚摸着我的身体和灵魂,让我有了一些隐隐的快感。

山野氤氲在柔曼的雾里,淡淡地泛着白色的光,一切都是这么恬静。那些比金子还贵重的雪躺在乡野的小路上,铺地的麦苗上,洁白无尘,如纯净的笺,让我在自然的空濛中感受到一种肃穆的静美。以至我想在这张笺上画一张画,写一首诗,让充满灵性的霞光镀上一层橘红色的油彩,用宁谧温馨的语言去书写冬天的情思,这将会是一个超然的世界,它如梦幻般浪漫,它朴素而盎然的清新与纯粹,将会如一首清扬的弦乐,让人享受到天籁般的和谐与安详,让人欣喜有雪的冬天,来年的春天将会更加风韵而诗意。

是的,有雪的冬天,一切单调的冷色都不再显得枯燥乏味,而雪霁的落日,注定是冬天一页充满了神秘而晶莹的诗,它会让山梁与洼地里一丛丛雪朵如锦簇的花团,在霞光中呈现出迷离的光泽,然后将一丝丝花露渗进岩缝和土层,滋润着那些休养的蕨根,让蓄满了力量的生命预备来年的重生,那么我们将会遭遇一个彩色的春天,我们将会在青翠的鸟鸣中去感恩一个雪霁的黄昏抚摸过大地及万物的落日。

云气渐暗的时候,我看到一些灯光在弥散的雾中如星星一样点亮了黄昏。这是一个没有霞光的黄昏,它黯淡而游弋的色彩让我不忍从一团充满霞光的遐想里走开。然而车子停下了,我从落日的想象中扭回头来,村庄已经隐去了,雪花没有消融的山坡,正安静地躺在松林里做梦。

我走到一丛堆满了雪团的藤条前,俯下身去掬起一捧冰花,让火热的唇去亲吻它洁白的花蕊,我看到那蕊里有一个圣洁的梦,梦里有一轮涂满了橘红色的温馨,还有一只飞翔的鸟。

二、雾霭

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雪霁的黄昏,我站在这高高的半山坡上,是想眺望什么。

大雪覆盖下的山坡安静地裹在一层淡淡的雾气里。我顺着山的走势向西方望去,遥远的晚霞穿透厚厚的云层努力地折射着微弱的光芒,那微微紫红的光晕,如同神的光环,用变幻不定的色彩召唤着大地灵魂的回归。

天色越来越晚,山里的雾气渐渐变得有点浓了,如生了双翼的棉絮在风中若断若续地撕扯着,遇到山林的阻碍就堆积在一起,如蹒跚的羊群蠕动。黯淡的雪光在缥缈的雾气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如挂在林枝上氤氲的花簇,如铺在山石上的一些深深浅浅的印花图案。

风是雾的脚,风行雾动,风住雾停,雾在风中舒卷,在林间缠绵,聚聚散散,开开阖阖。西边雪峰上开始出现一层淡红色的云气,头顶的天空上也呈现出一片淡淡的蓝光,一颗星星从里面拱了出来,如亮晶晶的小眼睛在觊觎山林的秘密。夜色越来越浓,那些光色少顷也淡了,散了,如一场迅疾纷乱的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捉摸不定。寄身在雾霭里,山谷如蒙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只可感觉它的神韵却看不到真实的风采。

霞光彻底消散之后,雾气从山脚下的城市、村庄蔓延开来,严严实实地将山的下半部裹了,直至我站立的崖上。一切都消隐了,天地万物如一片混沌,没有了形状,没有了方向。我被雾纱重重地包裹了,如这个世界的一枚心脏,在幻化的景象里走向鸿蒙。然而这种情形只持续了一刻钟,一阵风过,我先是看到那被雪花亲吻的松林露出了含蓄的形体,然后便看到山坡上突兀的岩石,再接着便是山脚下影影绰绰的灯光,而村庄和城市还被雾气笼罩着,如一片迷茫的海。

远处的雾霭里似乎隐约着一座座小岛,偶尔亮起一两点灯光,便会让人产生一些想象,那小岛上一定是住了几户人家,那灯光就是从一个渔家的木窗里发出的,那小院没有院墙,或者只是围了一圈篱笆,篱笆上还爬了一些紫薇花和青藤,院里是几株果树,院外的山地上有一些庄稼,或者青绿的菜地,这里生活着一些安居乐业的渔民,他们过着简单平实的日子,却多了一些温馨和安静。而此刻那扇小窗的灯光下会坐了一个人,我想一定是个女人,她在灯光下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在等待出海未归的亲人,她静静地做着事情,却不能安心,一会站起来向窗外望望,一会又坐下来心不在焉地穿线走针。突然她的手指被针尖刺了一下,流出了红红的液体,而女人没有吭声,只是将手指含在嘴里轻轻地吮吸着,眉尖轻轻皱起,眼睛望向窗外,一层忧虑挂上心头……

就在这时,不远处的地方亮起了几点行走的灯光,似乎是归航的帆船,其中一个停在那闪着灯光的窗前,而另一些继续向岛屿深处去了。我想那岛屿深处还会藏着一些人家,也会有一些温馨的灯光在等待着它们吧,而那会是什么样的地方呢?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把家安置在那里?

也许人跟草一样吧,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一点生存的条件,比如一滴水、一线光,一抔土,就会在那里生存。而似乎人的命也很贱或很硬,只要在某个地方扎下了跟,那地方就会成为他永远也走不出的家。有时候想象,世界再大,而能够让灵魂安家的地方却永远只有一个;无论人们走得多远,而心却一直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赶着。

接近午夜时,雾气散淡了许多,雪光也越来越强烈了,夜色如一首淡雅的朦胧诗。从山上望下去,蛇行的公路上三三两两的车灯如小小的灯笼在淡淡的雾霭里移动着,映着路两边晶莹的雪,折射出淡白的光,颇有一些神奇的色彩。山脚下村庄渐渐走进梦中,而城市的灯火却更加辉煌了,虽然笼着一层淡淡的纱,却比以往那些强烈的光色多了些迷幻般的韵味,如充满诱惑的神秘女郎。那些五光十色的灯光如天上的星星在淡淡的雾岚中朦胧了一些迷离的光辉,如天上的街市,而我就仿佛行走在天街的更高处,天就匍匐在我的脚下,让我感觉不是在人间,倒是在仙乡,在“烟霞明灭或可睹”的瀛州般的只有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在一幅画中行走,在一首诗中行走,我的思绪神游起来,仰视山顶上那隐约的寺庙,在夜幕的陪衬下时时发出清凉的木鱼声,如梵音般地美妙,我似乎要融化在这如梦如仙的禅境里了。

有风来时,雾岚在天地间飘逸,松林在雪光中婆娑,城市在霓虹中闪烁,天光、雪光、灯光交相辉映在朦胧的纱里,我闭上眼睛,想象那雪后山林,凉雾弥漫,任红尘喧闹烟云般散过,我在自然的腹心,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以雾为纱,以星为灯,取三两点雪光,澹然笑对浮华如梦,那作古的才人骚笔可否在一声声清吟中淡了那万种愁积,消了那千般憔悴,只在一首梵音般的诗里成为一种追忆,而我已迷失在一个梦中,与变幻的光雾以及万物交融,忘记了人间归路……

三、松林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雪后的山村往往提早进入黄昏,除了有三两个窗口还透射出一两点恹恹的灯光,一切都被宁静包裹了。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松林的。

山坡并不高,只是因了其兀立于平地的独特高度而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尤其在这样一个大雪封山的时候,更是引起了一些略具雅兴人的情趣。山上植满了松树,有几百年的光景了。那枝叶茂密的松林上开满了雪花,如顶着圣洁的花冠,在宁谧的黄昏里显得有些庄重。

阴阳催短景,霜雪霁寒霄。走入松林,沿着一斜斜的山径向深处攀登,夜来的格外利落,还不到五点光景,整个松林就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中了。而因了雪光的映照,路面还是清晰可见,只是多了一些寂静,显得十分干净、清幽,让人如身置尘外。一阵风过,松林柔柔地摆动,依依有韵,款款生情,如莲步轻移,如裙裾婆娑,其优雅柔曼,实在是妙不可言。随着一袭寒意侵来,身上顿觉清凉,似乎有拂尘扫过,心底顿时变得空灵起来,浓浓的禅味在一片寂静中蔓延,我体味到了一种特殊的轻松。

伸手采一枝雪花,握在手心,用嘴唇去亲吻那洁白的颗粒,里面似乎蕴蓄了天地元气,日月光华,还有松柏千年青翠的精髓。我把它们一点点含进口中,如吮吸着母亲甘甜的乳汁,找到了一种归依的感觉。那晶莹如玉的光泽让我的身体剔透清凉,我好想与雪花一起融进那苍翠的枝杆里,与它们永恒相依。

我静静地站着,在松林均匀的呼吸声里沉醉。忽然一群鸟雀的鸣叫从寂林深处传来,那单调而清脆的声音,顷刻打破了松林的安静。我从沉醉中走出来,开始用视线去寻找、追随那一群鸟儿。我看见鸟儿飞过旷谷,一批又一批,成群地接连不断地飞了过来,有时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我惊喜地对同行的朋友们说。

鸟儿自由自在朝着松林的方向飞翔着,那姿态如丝绸舞蹈的弧线,曼妙而优雅。它们如一群充满性情的精灵,互相召唤着,互相激励着,互相安慰着,互相亲密着,那和睦相处的友好让我羡慕而嫉妒。它们的声音很亲切,叽叽喳喳地,似乎在欢喜地说:“到家了,到家了!”在这方土地上,它们俨然是这松林的主人。而我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坚守在这里与寒冬相伴,而不像其他鸟儿一样离开。

一只鸟经过我们身旁时,先是踌躇地望了我一下,似乎在询问我是谁。我友好地朝它笑了笑,它便打了一个旋儿,然后站在一棵最高的松树枝头,用响亮的声音向其他的伙伴喊着,一会几只张着黑色羽翅的小鸟也飞了过来,轻巧地倚在枝头,向我们热烈地叫着,那声音很欢快,这种特殊的迎接方式让我感到温暖,它们竟然一点也不怀疑我们会不会是前来袭击它们的敌人。

我为鸟的这份真诚感动了,我向它们挥挥手,并学着它们的声音用手指在嘴角吹了个哨音,于是,这寂静的松林一下子便活跃起来了。我看到那些鸟儿快乐地抖动着翅膀,口里发出一阵呼啸的翠音,然后箭一般地窜出去,消失在松林深处。鸟音在松林间回荡,震落了雪花凝在松枝上的梦,我看到那些雪花微微颤抖地洒落一些激动的颗粒,顷刻之间,山林又恢复了宁静。

在鸟的的余音里走向松林的腹部,让灵魂与鸟的家园对话,我发现那里面种满了许多安适恬静的声音,它们在松林的枝桠间缠绵,那些鸟儿就栖息在这神秘的幽静里做梦,那痴痴的梦呓让我在这个雪后的松林感受到了温馨与宁静的美好。我不由地大声唱了一句,而那声音似乎惊醒了一只正在酣睡的鸟,它从巢里探出小小的脑袋朝我打量了一下,友好地摇摇头又缩回去了,似乎在告诉我:“嘘,注意安静。”我不觉有些内疚,急忙收束了歌声,不敢再破坏这里的宁静。一片流动的银光在鸟巢的上空清清凉凉的招摇着,我看见一弯月牙正悄悄地爬上林梢,清婉地照着,而整个松林就如一个植入银色中的梦,深深地醉我了。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鸟在冬天不离开的原因了。这里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鸟儿们在这里筑巢,生子,劳动,欢娱,它们安享着岁月的自然流转,守候着这一方山林,守候着自己生死相依的家园。我突然感觉松林的温馨了,此刻,裸露在松林的怀抱,我似乎看见自己也是一只鸟,我在这里筑巢,与鸟们为邻,在挂满雪花的松林间做梦,虽然我们彼此陌生,听不懂彼此的语言,但是恪守自然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在梦中呼唤阳光的温馨沐浴,渴望清风的轻柔抚慰,享受生命中最宁静最纯洁最自由的快乐。

松林是鸟儿的家,是雪花的家,我们与松林耳语,与雪花舞蹈,与大山一起呼吸;我们彼此相偎,感受月亮纯净的抚摸,聆听雪汁与松脂交融的声音,让灵魂作自由的飞翔。此时,我们没有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感慨,没有了“大荒沉沉飞雪白”的叹息,我们不再感到寂静是一种可怕的孤独。

依偎在松林的怀抱,抛一团瑞雪在玉炉,焙一壶老酒在手中,将百般心思去了,将千种愁积消了,与鸟儿一起聆听山顶寺院里传来的钟声,将心植入渺远清幽的禅境里,眼前似乎有甘露渗落,有清泉溢出,有一片青葱的草在招摇,有一溪清澈的泉在流动,有一个宁静而恬美的春天正在松林的雪花中温馨地绽放……

第四篇:论朱自清散文三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三特色

佚 名

【内容摘要】

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招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亲切 真意 文美 情致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1925年8月,他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曾自认为一方面是“诗情枯竭”,另一方面又觉得缺乏创作小说和戏剧的条件。自从1924年12月出版的诗文集《踪迹》中收散文七篇后,散文作品源源问世。散文专集《背影》(1928)、《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等相继出版。终于使他从一名热情的诗人转而成为一名出色的散文家。并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色是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首先来自于作者的“立诚”意识。散文和诗歌一样可以言志载道、抒情述怀,但由于它摆脱了音韵格律之类的束缚,使得在直抒胸臆上更贴近真实的心境。郁达夫曾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稍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眼前。”(《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可见现代散文诸大家都能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然而,许多显示作家独特个性的文章未必都能给读者带来亲切感。例如,鲁迅的《野草》曾使人感到难以捉摸,许地山的《空山灵雨》较多哲理的玄机,叶圣陶的过于冷静,郁达夫的感伤色彩,周作人的自我冲淡„„这些都不影响其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然而,比起朱自清那种坦率而真诚、自然而恳切、质朴而清新的文字来,终觉在亲切感上稍逊一筹。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赡的文词,却那么动人,却能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原因在于作者是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人生中平凡的一幕!“依我看这就是全部因为写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这样一个文学话题„„这样一片真挚感情的人叙写,不论它是否与人性论、人情论、人道主义这样的理论大道理搭界,毕竟总是最能扣响人们的心弦,引来心坎深处的深深共鸣的。”(丁亚平:《朱自清名作欣赏》)

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攫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端末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请看,描写背影时最先显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态,色调十分浓重。这一高洁的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给人以憨厚朴实的印象,而且为下面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写他的动作,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继则“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最后推出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特写镜头:“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样子”。这里写的是背影,揭示的实是父亲内在的感情,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人们不是真切地窥见到他为儿子不惜劳苦的深情?通过洁净的文笔以绘态传神,揭示主旨,这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典型手法。作者写父亲的对话都很简短,只有四次,但话短情深。四句都集中在送别时,这些话可谓语语平常,再简朴不过了,但其中却是蕴含着千情万绪。其实作者当时已是二十岁青年,来往北京已多次了,但父亲心目中他仍是个孩子,因而如此牵肠挂肚,一百个放心不下。在这里,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揭示心理的手段,它把父亲临别时的心绪、心态──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就加重了“背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从上可见,“背影”之所以如此动人,关键是在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的心理动态和内在情绪作了深入的揣摩,有深刻的体会,正如他所说的,“仔仔细细下一番推勘的工夫,体贴的工夫,才能写出种种心情和关系”。这种全物察真的态度正是朱自清缜密细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表现,而“背影”的魅力也恰是由这一“工夫”得来的。

其次,“背影”的动人处还在于作者倾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力量。在淡到《背影》成因时,朱自清曾说,这是因为他当时接到父亲的来信,其中说他“膀子疼痛得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完信他泪如泉涌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特别是浦口车站分别的情形,“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可见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但作者并没有以抽象语言表述自己对父亲的刻骨思念,而是把感情熔铸于为自己所塑造的形象之中。作品写父亲均从“我”的视角出发,三次“背影”都是从“晶莹的泪光”中映现出来的,儿子眼泪和父亲背影的交相融汇,从“背影”这一最佳角度下笔,大大增强了形象内蕴的浓度,把俗话所说的“人之常情”跃然纸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产生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此外,在作品里,作者也没有向读者直接诉说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相反的却是不断叙说自己的悔恨心情,后悔当年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从而使思念之情显得格外深沉了。因此,通过“我”对“背影”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很自然地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引起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朱自清成功的散文创作,当然不止《背影》,他的《给亡妇》、《儿女》等,同样以肺腑之言感染着无数读者;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虽不似《给亡妇》等以家庭生活引起读者的共鸣,却照样以赤子之心树起“立诚”文学的标帜;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写景抒情中不忘自我,而《荷塘月色》更是以不忘社会的独特心境贯穿始终,即如《春》和《绿》这样的景色描述文章也能给读者深深感受到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叶圣陶先生还曾指出,朱自清收在《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中的许多作品文字越见得周密妥帖,可是平淡质朴,读下去真个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

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色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弦歌画舫,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象一个导游把“游客”步步引入,都往往能招人入内,生亲临其境之感。《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写于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执教时期。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则较难描写;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张白山:《朱自清品作欣赏》)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淘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光”。画画尚且如此困难,我们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画笔所不能表达的事情,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不愧为现代语言大师;我们在这短短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比如写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对荷叶的描写,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不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吗?再看作者笔下的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那荷花的洁白,晶莹美好,就更不仅仅是月光下荷花的写实了,作者主观上对荷花的特有的深情厚爱,在这里是十分明显的。即便是写荷香,作者也绝不肯作平庸的描写,而是借助通感,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这随着微风飘拂而来的似断还续的缕缕幽香,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思。风过荷塘是一瞬间的现象,但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啊!这些描写不都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并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的吗?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描绘了它照在夜间塘面上的氤氲水气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美的景观,和照在花叶上所涂上的象在牛奶中洗过一般”的柔和的色调,在这两个比喻的基础上用“又象笼着轻纱的梦”来表示置身于这种境界所引起的梦幻似的感觉,而这三种意象的朦胧飘渺,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不又是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吗?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

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就这样,原只是清华园中僻静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充满诗情画意,似乎比之曹氏父子的邺水朱华都更胜一筹。关于这一点,他自己在他的《论逼真于如画》中就说过:“文学的文字媒介,文字表示意义,意义构成想象,想象里有人物,花鸟,草虫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实物也有境界,但这种实物只是想象中的实物,至于境界,原只是存在于想象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朱自清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便是文质并茂、富有情致。

要写好一篇散文是很不容易的。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曾提到散文家应“收视反听,耽思谤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自古以来,散文高手如林,流传遐迩的白话散文杰作也层出不穷。“五四”文学革命中倡导白话散文,但白话散文能否也能象古代散文杰作那样做到漂亮和缜密,关系到新文学的成败。鲁迅先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五四’以后,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写法也有漂亮的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那么,哪些现代散文家的作品可以称作“漂亮和缜密”的楷模呢?迄今为止,许多评论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总是把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是以漂亮缜密取胜,向旧文学示威的代表。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长,构思更见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便是如此。《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关于伦敦与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在质朴中见风华,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就以《绿》为例,写游仙岩梅雨潭,并无人为的曲笔,但写景色之美,不在“景”上做文章,却在“色”上下功夫,抓住一个“绿”字,写尽了梅雨潭之诱人可爱!文章给人的艺术美感与古代散文中的《小石潭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七板子”的雕栏、家具、家具上的大理石、玻璃、灯彩、光影„„都用表现各种色彩的词语细致形容,选词十分精当。爱用叠词,造成了朱自清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如《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脉脉的”、“阴阴的”,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这使行文的气势变得雍容舒徐,不至令人读时感到躁急和逼迫。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加倍的描写,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是由于他的词藻华美、精雕细刻,像这样加倍的描写,才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程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一点儿也为显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不象徐志摩散文的词藻那样,显得过度的繁复和铺陈,简直是堆砌和雕琢到了极点,已经浓得化不开,变得十分滞涩,这就影响了形象的鲜明,阻塞了感情的倾泻。朱自清却尽力将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朱自清华美的文采,与朴素无华的风格、平常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从朴素无华的构思中显出惊警的,确实是讲出了这个散文大师取得成功的奥妙之处,极具艺术辩证法的见地。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40年代,他的散文创作渐趋议论说理,向杂文演化,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辩色彩与哲理意味,用语朴实无华,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雅俗共赏,可说彻底汰除了早年某些散文中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的抒情小品奠定的。他的散文创作之成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五篇:三梅现代散文

“三梅”是指:“克梅、才梅、志梅”,她们是我教过的三位学生。今年十月初的一天下午“三梅”专程来我家看望我,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

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大有作为”的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在我决心“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的时候,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要“批林批孔”就得有人写标语口号,写批判文章。那时候的农村,会写写画画的人不多,高中生更是凤毛麟角了。经大队革委会研究决定,让我抓大队里的政治宣传工作。贴标语,喊口号,写批叛稿子……“批林批孔”接近尾声时,大队革委会又研究决定让我到学校做代课教师。一去学校,校长就按排我教小学二年级,这就有缘结识了二年级班上的“三梅”。

胡克梅是随父母一起下放到农村的,当时她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小姑娘,脸圆圆的,皮肤白白的,脸上挂着微笑十分的可爱。张志梅长得娇小玲珑,爱说爱笑,是个争强好胜的小女生。张才梅个子高挑,扎着两条长长的小辫子,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煞是好看。

那是80年代初期,农村贫穷落后。村小学连课桌都没有,当时孩子们,坐的凳子是从家里带来的,而课桌就是个泥墩子。泥课桌是用泥土垒成个桌子大小的墩子,用榔头夯实,用铁锹铲平,又在泥墩下方开挖两个拱形的孔,可让孩子们坐下后好放腿脚。在这泥课桌上写作业,孩子们一到数九寒冬,小手就冻得跟个馒头似的。特别是胡克梅的一双小手,常常被冻破,生了冻疮。后来泥课桌又换成了水泥板的课桌。这种课桌的四条腿是用砖头砌成的,上面铺块水泥板。一到冬天水泥板课桌比泥课桌还要冰冷,同学们冻得几乎受不了。当时张志梅的爸爸是公社多服公司的负责人,家里常积累些报纸和硬纸板。张志梅就把这些纸拿来分给同学们,铺垫在水泥板的课桌上,这样就好多了。她为同学们做了一件好事,同学们从内心里感激她。当时张志梅是班里的干部,她不但学习认真,工作负责,而且对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十分关心。记得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胡克梅生病住进了医院,她和同学们先后几次去医院看望胡克梅,并发动全班同学为胡克梅捐款治病。

张才梅是个爱笑的小女孩,平时见人都是笑嘻嘻的,她爱学习、爱劳动、爱帮助同学。胡克梅生病住院时,她带头捐款,在她的小小善举带动下,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一件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五年级上学期的一天下午,张才梅与堂哥张才龙一起放学回家。那时候农村里刚装上电灯,因张才龙用手去抓落在地上的电线而触电。张才梅见了急中生智,操起一根竹杆迅速打掉张才龙手中的电线,救了她堂哥的命。后来,这事被同学们传为佳话。

那个时候的学校,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里的学生都要爱农、学农、支农。教师假期假日也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学生要寻旱草(割青草)、捡稻麦橞、拾鸡屎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别看胡克梅是城里下放来的小姑娘,她干起活来并不比农村孩子差。她拾鸡屎斤数最多,上过光荣榜。她寻旱草自己挑不动,就请自己哥哥挑旱草送到学校……

我教“三梅”语文课教了四年,从小学二年级教到五年级,在这四年里“三梅”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她们活泼可爱,在学习上是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在班级里是事事带头、处处做榜样;在同学之间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还记得联产承包政策落实后,“三梅”还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同学家里,脱过粒,栽过秧,捆过草。

尊师是“三梅”的共性,这可能与她们父母的教养有很大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本是封建社会的古训,而她们从小就铭记在心里。有一年,我患了胸膜炎在家休息,“三梅”隔三差五地来看我,她们问这问那一副担心的样子,如同父女。有时候,她们还把自己的零花钱凑在一起,买来鸡蛋、烧饼、油条等给我补养身体。我生病怎么能让孩子们花钱给我买吃的?我一次又一次地退回去,可她们一次又一次地送来,恳求我收下她们的一点心意。我深知她们的这点心意是难能可贵的,我一直铭刻在心里。当我的身体稍微好点,我就到学校上班了。因为我教的是五年级(那时小学是五年制)语文,“三梅”她们正面临升学考试。为能把落下的课程迅速补上,我连续十几个星期天都没有休息,班上的孩子们非常懂事,学起来也非常用功,“三梅”与其他孩子一样,以较好的考试成绩升入初中。

“三梅”离开小学一晃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她们从来没有忘记我。胡克梅因落实政策随父母回到福建,她每次回高邮都要来看望我。我的Q、微信里有许多学生与我保持联系,他(她)们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你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一位好老师!”听到学生们这句话,我心满意足了。就在九五年的九月,我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这是我一生中莫大的荣誉,我没有愧对!

下载散文阅读(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阅读(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弟网络亲情散文

    三弟比我小七岁,是我们兄弟三人中最聪明,也是最顽劣的一个。二十多年前家庭条件很差,为了一家人能够填饱肚子,父母总是愁容不减,起早贪黑的劳动。那时候家里唯一指望的苹果也开始......

    春食野菜三味散文

    春天里的野菜可真好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前几天我刚吃过妻从老家剜的苦菜,这两天又吃了她从娘家剜回的蒲公英、车前草,也就敢壮起胆来说这个话。吃了这三种野菜,便在我心里折腾起......

    五点三十五分的青春散文

    五点三十五分,换了运动服,和舍友两个人,迎着落日,到操场跑步。从绿色的宿舍区,经过灰色的马路,看着路上五颜六色的人影,走到红色和绿色的田径场。和舍友边做准备运动边感受空气中弥......

    秋三花荷花优美散文

    走在秋天里,看着荷花、桂花、菊花,就想起“春花秋月”这个充满诗意的词语,原先总以为这里“春花”与“秋月”是一种对举,现在才觉得不妥当,其实应该是互文,表示春花春月,秋花秋月。......

    三写老婆的情感散文

    初见老婆,便有想牵她手的冲动。经她姐和我姐的串和,我和老婆在医院见的面。老婆很白,一头乌黑的发如瀑布般散在脑后,脸上挂着爽朗的笑。给人的感觉很大气,令我有几分不敢仰视。老......

    杨连山三千佳丽秀三散文

    正月十六十一点,早早做了小米汤吃了,对老婆大人感慨道,人啊,不敢有个爱好。一有个爱好就主贱了。明知道也没有什么好书,还是忍不住想去看看。于是匆匆来到淘书城,刚刚开门呢!麻利搬......

    散文 材料

    【复习目标】 1、回顾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的中考考点,学会判断散文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3、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复习重点】总结归纳散文题型......

    散文精选

    篇一:现代散文精选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