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9-05-13 06: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第一篇: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文章从分析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规定入手,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食品安奎监管体系的基本构建。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黄海文,广州市增城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广东广州,511300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027-0002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概念

(一)《食品安全法》的描述

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未明确表述相关定义,但从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食品安全的领导、组织框架和职责;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其他有害因素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标准框架和制定;检验检测机构及职能;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和各自职责等。

(二)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指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应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监管措施,依法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框架和组织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主体是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单位或个人,客体是食品污染、危害、风险和各类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成(一)组织网络体系

1,食品安全国际组织对组织网络的描述。组织网络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在政府部门间的分配及相互关系。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各国的食品安全组织网络体系分为三种类型:单一部门型、多部门型、整合型。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我国自2002年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以来,实行的是多部门分段管理、综合协调的模式,即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和卫生部门分别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监管,各地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监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各部门的分段监管职责,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的构想。进一步构建中央、省、地直至街道政府、居委会的五级监管网络。由于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隐蔽性、地域性特点,要强化基层组织网络建设,赋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应的监管工作职责,对非法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并应当协调、督促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进行查处,或者向上级监管部门报告。发展义务监督员、信息员,协助监管并提供违法案件线索。

(二)责任体系

1,责任体系的构成。将食品安全与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并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由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行业管理、属地监管、综合监管责任组成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主体责任。是指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和餐饮服务业经营者等主体对食品安全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中法定代表人负首要责任。食品展销会和农产品市场的举办者、柜台出租者对销售食品的安全承担连带责任。

3,行业管理责任。国家实行大部门制改革后,工业与信息化,农业、商务等部门要从行业促进、发展和管理角度明确相应的食品安全责任。

4,属地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状况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工作规划,落实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将监测抽检、检测机构建设、技术和执法装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辖区食品安全状况良好。

5,综合监管责任。指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综合协调机构承担的责任,通过落实例会制度、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和联合发布制度、统一抽检制度、案件协作查处机制等,形成监管的整体合力。

(三)信用体系

1,信用体系的构成。食品安全信用应当既包括主体信用,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又包括客体信用,即某品牌、种类食品的信用。主体信用依托于客体信用而存在。信用体系由食品信用的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构成。

2,信用体系的实施。由各省(市)政府牵头,统一归集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案件、消费者投诉举报等信息,按照生产经营者的信誉度对企业实行分级管理;根据监测抽检等结果对食品按风险度实行分类管理。实现监管信用信息和其他领域的社会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建立对生产经营者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和对守信行为的联合激励机制。

(四)法律体系

1,现有法律体系的构成。从层级划分,由国家法律、国务院法规、各部门规章、各地方规章、各地方政府法规和各级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组成。弊端是与当前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总体框架不符,由于部门立法现象导致执法越位和职责缺位现象。

2,完善法律体系的构想。以《食品安全法》作为统筹监管工作的总法,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制定《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工业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作为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执法依据,完善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法规。

国务院和各部门已出台的法规、规章凡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要进行修改或清理。

(五)标准体系

1,标准体系的构成。从标准的性质上划分,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不涉及推荐性标准。从标准制定的层级t划分,包括国际标准,国际先进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从标准的适用范围上划分,包括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

2,标准体系的完善。由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和标准化管理部门牵头清理相关标准,对矛盾、冲突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调整。统一归集食品安全标准,建立信息库并面向社会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健全标准制修订的快速应急机制,监督执法中发现标准不一致、缺失、滞后时,迅速启动评估机制。及时制定、修订标准。密切跟踪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进展情况,健全检验方法标准。

(六)检测体系

1,检测体系的构成。包括全监督抽查、生产经营者委托检验和企业自检三种形式。

2,检测体系的完善。由地方政府制定统一的抽检计划,全面、科学地掌握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统一归集和共享检测信息。加强公益性检测机构的建立,为社会提供检测服务。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自检责任,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经营者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其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

(七)风险管理体系

1,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食品安全理论认为,风险管理是与风险评估、风险信息交流并列的风险分析三要素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体系从环节上涉及风险与危害防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

第二篇:如何构建食品添加剂安全监管体系

如何构建食品添加剂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食品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食品的繁荣带动了食品添加剂企业的迅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艺中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据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名录统计,2005年在册的食品添加剂企业约1200多家,然而,食品添加剂在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食品形态外,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从食品添加剂审批、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加以论述,并就生产者、监管者、消费者在食品添加剂安全体系构建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加以阐述。

1.存在问题分析

1.1 许可审批阶段

我国目前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实行卫生许可,生产企业必须达到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并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方可生产经营。目前的现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审批把关不严,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甚至存在未经审批无证生产现象。

1.2 生产流通阶段

原料索证程序没有落实,缺乏对购进原材料的检验能力,质量不能保证;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操作程序和卫生制度不健全;中小型企业厂房设施、布局不合理,设备设施落后;产品出厂缺乏质量控制,检验能力落后;经营环节缺乏管理,现行标准存在问题;产品标签标注混乱,未按照食品添加剂管理办法和使用卫生标准的要求标注;标准缺失严重,2038种食品添加剂[1]只有200多种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企业标准大都没有经权威部门审定,造成标准缺项或标准值制定不合理。

1.3 使用阶段(食品企业消费阶段)

①食品添加剂使用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缺乏相关的卫生知识,购进未经卫生许可的不合格产品或非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②超标和超范围使用问题。主要是防腐剂、面粉处理剂、高倍甜味剂、复合食品添加剂和部分合成色素,这几类在使用中容易超标或超范围使用。造成超标超范围使用的原因,既有生产企业的问题,也有应用企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防腐剂的作用机制不了解。认为加得越多效果越好,致使防腐剂使用超标。二是高倍甜味剂超标准超量使用主要还是低成本的利益所驱使。三是复合食品添加剂和部分合成色素主要是超范围使用问题,因为GB2760对每种食品食品添加剂都规定了特定的使用范围,由几种添加剂复配的复合添加剂的范围应该是每种添加剂使用范围的交集;而合成色素的使用范围限制较严,有些食品中不允许使用。

2.管理对策

2.1 发挥政府的作用

2.1.1 在许可阶段

①从源头抓起,严格准入。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严格的生产企业审批程序,卫生行政部门应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全面审查包括:原料购进、依据的标准、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人员管理、产品检验、储藏运输、标签等。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又不能对产品进行检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企业,不予许可,提高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门槛,提高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工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对非法生产加工企业坚决予以取缔。②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目前我国2038种食品添加剂只有200多种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急需建立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暂时不具备制定国家标准的产品,应由技术权威部门组织制定企业标准并在省级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2.1.2 在生产流通领域

监管是法律赋予政府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所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与权利,监管部门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把好食品安全这最后一道“卫士”关卡。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者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食品风险。政府依据制定标准和食品安全法规,监督企业进行生产销售,并在必要时采取制裁措施。

2.1.3 加强各环节食品安全意识教育

针对不同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特点,对生产者如何安全生产、经营者如何安全销售和使用者如何安全使用施以不同的内容,把培训真正做到实处。

2.2 强调生产者的责任

2.2.1 树立企业是食品添加剂产品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明确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应该保证在食品添加剂加工链各环节(原材料购进、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的食品安全。主要做法如下:①要建立企业诚信档案[2]。诚信档案是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与诚信有关的各种诚信记录,我们认为应该包括: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承诺书(可在申报卫生许可时签订),在诚信书中应保证生产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政府、社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证做到诚信自律为本;保证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材料;保证生产安全卫生的产品。诚信档案还包括食品添加剂原料及产品自检报告;监督机构对产品的抽检报告;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反馈情况;各种媒体对企业及产品的报道。②落实原料索证制度,强制检验制度。对购进原材料的检验,从源头把住质量关;企业依法履行出厂检验义务,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销售。③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操作程序和卫生管理制度。④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提高生产加工水平。⑤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要求标注产品标识。内容应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名称、主要原料或配方、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使用方法、卫生许可证号、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事项等,让使用者明明白白放心使用。我们还认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除标注可溯源的产品信息外还应标注监管者的信息,使监管者真正负起责任来,有利于消费者监督和信息反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2 建立食品添加剂安全标识与追溯制度所谓标识追溯制度指从生产源头开始,对加工、销售、使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存档,食品要加贴标签标识,标签标识要可以溯源[3]。鉴于食品添加剂具有特定的食品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的特殊性,产品不是被消费者直接食用,而是作为添加成分被添加到食品中去,有的还要作为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原料之一,被再次组合成新的食品添加剂,经过多次加工复配,最终用于食品中去,就这点而言,食品添加剂的标识信息的可溯源性尤为重要,它可以提供从原料的产地信息、到产品的加工信息、直到终端用户使用的各个环节的信息。

2.3 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发挥公共媒体和消费者的作用食品安全是涉及到全民健康生命安全的亲身利益的大事,没有广大消费者的知情和积极参与和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是很难想象的。因此要鼓励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各类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政府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传导机制,把建立有效的信息作为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手段,通过网络、电视、公告等形式定期发布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监测信息,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减少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通过培训教育食品生产企业这一食品添加剂的消费者,使其遵法守法,做到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不购买、不使用,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失去市场;对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添加,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保证食品安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权威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对最终产品的食用者也是食品不安全因素的直接受害者进行正确引导,通过他们的购买意愿信号的传递对生产者的安全食品供给形成内在的激励[4]。

参考文献

[1]陈瑶君。食品添加剂[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1):93-95

[2]孙碧燕。构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J]。档案时空,2005,12(1):26-27

[3]白云峰,陆昌华,李秉柏。畜产品安全的可溯源管理[J]。食品科学,2005,26(8):473

[4]何坪华,何新生,周德翼。从消费者角度检视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的缺失[J]。河南农业科学,2005,12(1):93-96 孟卫东、张博

第三篇:努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共)

努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确保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山西省代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近几年来,我局在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出色的完成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总结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构建领导责任体系

一是明确领导责任。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长期以来,我局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当成为民办实事的“一把手”工程,我局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局长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相关科股室按职能明确分工,基层所队把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了具体岗位和人头,形成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分兵把守、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领导机制。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到了有明确的市场整治目标,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议事制度、定期分析制度、工作协调制度、情况报告制度,建立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导责任机制。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按照有权必有责、有责必履行、失职必追究的原则,我县局与辖区食品经营户层层签订行政监管责任书,实现了“四明确、两不漏”的管理目标。即:明确安全责任人员,明确监管责任区域,明确监督管理范围,明确监督管理任务;坚持做到管理对象一户不漏,管理人员一个不漏。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坚决实行领导班子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测评一票否决,直至给予纪律处分。

二、依法监管,创新制度,构建行政监管体系

一是坚决落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到位。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靠人员,二靠制度。我局在认真学习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精心安排部署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所、队为成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结合实际起草了《关于代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向县政府进行了专题报告。按照省、市局关于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行动”两个方案,以“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为工作思路,继续狠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制定了《食品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监督检查方案》、《开展“五一”劳动节期间食品质量专项抽查和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方案》等。

二是积极创新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为了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使各辖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各负其责,我局制定出台了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区域监管责任制》。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为了使巡查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便于基层监管人员和协管人员开展巡查工作,提高巡查工作质量,帮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我局相继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巡查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食品质量安全巡查工作的开展和食品质量的提高。今年上半年,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协管员的管理,使其在辖区充分发挥有效协管职能,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工作管理制度》。按照省市局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工作规定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以上规章制度及方案的制定实施,为整个专项整治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健全网络,开拓创新,有效保证食品消费安全。

一是健全监管网络。根据《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县质量区域责任制(试行)规定,按照摸清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业“六清楚”,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实行分类动态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按照进村、进厂、进企业的“三进”工作要求,克服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组织专项小组全面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档案。截止目前,我县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业51家(小作坊31家),全部签订了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承诺书,其中4家企业6个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职责分工,对本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实行了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的“五定”工作模式,划分责任片区6个,根据普查建档数据,对照企业的质量安全状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将辖区企业分布、企业分类、监管责任分解、产品质量警示等内容绘制成各种图表,为监管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食品专项整顿工作中,我局特别加强了小作坊的监督管理,依照《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规定,认真落实了10项监管措施。建立了企业档案;签订了承诺书;制定了监管制度;对产品限定了区域销售;依照规定对产品进行了强制检验;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考核;严厉打击小作坊违法生产行为。捣毁生产劣质香油制假窝点2个,依法取缔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18个。2006年同2005年产品合格率相比较,平均提高13.6%。

二是健全宣传网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在各级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典型大要案件公开曝光制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及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典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不法经营者。我局还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监管成效,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向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发放了“食品安全警示牌”,在警示牌上公布了各辖区监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和“12365”举报投诉电话,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的普遍欢迎。并在质量月活动期间正面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不断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提高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监督食品安全的良好局面。三是健全帮扶网络。我县工业基础相对落后,食品生产更是以小型、小作坊为主。为了帮扶基本具备条件的食品企业取证,提高我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局成立了质量安全专项服务队,下基层、进企业帮扶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完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达到取证要求。如:代县四达酒类饮料有限责任公司在2006年申证时,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编写质量手册,申证材料无法报送,影响了取证工作。面对企业的困难,我局及时免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服务,帮助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培训人员,指导实验室建设等,使该企业2006年底顺利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我县4家企业在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中,都得到了我局的积极帮扶。

四、突出重点,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局在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工作中注重抓重点、抓难点,狠抓涉及食品质量安全大要案查办,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抓重点区域监管。目前全县食品生产主体51户,全县流通领域食品经营单位103户,其中食品零售商店占很大比率,从区域分布看,城镇和农村大体各占一半。为此,除了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查无照生产经营行为外,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中型食品经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农村小食品店、小作坊等。一是坚持“五不放过”。组织精兵强将成立执法小分队,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小食品店为重点,村村过、户户入、店店查,进行拉网式排查,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规案件,规范了经营行为。二是抓重点食品监测。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以“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加强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粮、油、酒、蔬菜、水果、熟肉制品、奶及奶制品、豆制品、调味品、水产品、农产品、儿童食品、保健品等15种重点食品的监督检查。三是抓重点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查。在元旦、春节、五

一、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及时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围绕食品销售旺季和夏季饮品、月饼集中销售及时组织专项执法检查。我局执法人员节假日不休息,坚持日常巡查,密切监控食品市场动态,尽心尽责,在维护消费权益和食品安全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还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主动组织专项检查。四是狠抓大案要案查处。对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近年来,我局查处了一大批食品违法案件,较为典型的主要有:我局联合当地公安部门捣毁一销售假冒名酒黑窝点,现场查获五粮液、山西老白汾洒30多箱,案值达4.9万元,没收大量假冒商标标识包装。为了有效的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非食品原料、添加剂进行食品加工,我局出动执法人员55人次,对全县的51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检查,对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进行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给予了严厉打击,减少和消除了食源严厉打击利用有毒有害物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我局一举捣毁一销售假冒“柑粉饮料”的窝点,查获并没收假冒“乐”字牌柑粉饮料5000余袋。在市场准入产品专项检查中,我局查获无食品质量安全QS标志的肉制品3000余袋,桶装饮用水200余桶,假冒调味品200件,伪劣奶粉1000余袋等无证产品,有效地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抓好四项工作,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见到实效。第一,加强食品监管队伍建设。为了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现场检查的能力,构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线,我局以监管人员为重点,专门建立了巡查制度和巡查纪律,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要求监管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必须做到文明执法、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是新购置执法专用车一辆,数码摄相机一部,加强食品监管的能力;二是围绕食品安全监管,投资16万元增加食品检验室仪器设备。在原来仅能对食品检验理化指标的基础上,现能检验卫生指标,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开通12365投诉电话,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

第三,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档案库。通过“走村串户入企”的办法,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统一录入电子档案,做到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等底清数明,并实行“四图”:即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企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和高危食品重点监控图,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监管。

第四,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责任制。对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质量安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将辖区企业分为6个责任区,实施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定区域的五定监管模式,由专人负责对企业实施巡查、回访、监督抽查。要求日常监管工作做到“三个不放过”,即企业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质量安全指标不达要求的不放过,质量教训不吸取的不放过。不仅如此,我局高度重视监管网络的建设,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设立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16名,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做到持证上岗。凡有食品生产企业和家庭作坊的村庄各设一名信息员,作为我局的监管“耳目”。对举报揭发有功的协管员、信息员一律予以300-500元的奖励。这样就确保了监管职责履行到位,对辖区食品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的监管到位,构筑起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强大防线。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食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状况整体有了改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今后我局将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进一步下工夫,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质监工作新局面。

省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

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人民群众营造食品放心消费环境,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尽的职责,更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内外关系,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食品安全的整治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结合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实际,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以实现食品安全无忧、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对食品源头污染治理力度,紧紧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全面推行食品安全区域监管、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分类监管制度、商品承诺制度,强化市场巡查、重点商品抽查、专项整治、企业自律及社会监督、餐饮量化分级管理等措施,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由实体性监管转变为程序化监管,由以打为主转变为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新路子。为消费者营造了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作量大、头绪多、情况复杂,而又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职责,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体现,只有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才能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切实提高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聊城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多次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并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卫生、工商、质监、经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明确职责,市政府分管市长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之间签定了《2006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使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二是积极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广饶劣质奶粉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2006年聊城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聊城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对于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加大了工作力度。同时,我们依托我市的刑事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加强沟通与联系,积极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最大限度的发挥联合执法威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农产品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一是制定国标、省标和地方行业规程110余种,建立县级农产品监测中心3处,市级监测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点也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速检站点。二是我们从实施产地认定入手,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共有绿色食品3个系列9个品种,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82个,基地54个,面积125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今年以来,全市3次抽检了60余个绿色食品、无公害品种,全部达到合格标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组织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7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1000余份,展卖放心农资20余吨。开展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活动。全市农业系统出动执法人员8817人次,检查企业808个(次),整顿市场881个,立案查处940起,结案853起,共查获农药33.35吨,化肥724.85吨,捣毁制售假窝点9个,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1500万元,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为有效控制食品源头污染,进一步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质监部门不断加强对工作力度,一是严格食品企业监管程序。建立了全市69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质量档案,把企业分为4个不同监管等级,按照食品日常监管“六统一”的要求,进行不同频次的现场巡查、定期检查,严把食品出厂关。今年以来共巡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7600余次。二是明确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市局与各县级局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各县级局与区域监管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检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乳饮料、含苏丹红食品、纯净水等食品质量专项检查,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248家,查处食品质量违法行为294起。四是严格市场准入。今年以来共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82家,审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材料220份,为企业提供食品生产许可证咨询780人次,有43家企业获得了4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对204家企业进行了年审、回访和发证后的监督工作。五是制定了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对食品安全事件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一是全面实施流通领域商品准入,严把食品准入关口。今年以来,工商部门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分步实施了流通领域商品准入。根据大中型流通企业辐射面广、示范带动效应强的特点,我们首先在我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实施了商品准入,并逐步在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流通企业和摊位在50个以上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全面展开,制定了《聊城市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实施方案》、《聊城市流通领域商品准入暂行规定》、《聊城市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工作考核办法》。对16家试点企业进行了考核验收,分别授予15家企业“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工作示范单位”、“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工作合格单位”等荣誉称号进行了表彰,带动并促进了商品准入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专项整治,严打违法行为。根据《聊城市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及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2006年聊城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工商部门结合实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消费人群,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了“儿童食品”、“夏季饮品”、“奶制品”“双节“等多次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一经发现,从重处罚,决不姑息,今年以来共查办案件 605 起,查扣假冒伪劣乳制品3174箱、注水肉3222公斤、过期变质食品5187公斤;查处食品商标侵权案件100余件,收缴、销毁商标标识6万余件(套),罚没款86万元。通过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教育和警示了广大经营者,震慑了违法分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完善巡查机制,加强动态监管。为使食品安全工作横到边、纵到底,及时而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状况,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完善了市场巡查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综合监管责任制,重新划定监管区域,以监管示意图的形式明确各监管人员的监管区域、监管内容,责任到人;辖区工商所长与监管人员逐一签定了辖区监管责任书,明确了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了监管人员的监管意识和责任心。突出重点,严格巡查方式。工作中,我们把经营业户的经营资格、商品质量、进货渠道作为市场巡查的重点内容和环节,以“六查六看”为巡查的主要方式进行巡查。对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违法经营者依法处罚,并对其不良行为记入档案。同时,把食品安全监管与诚实守信、商品商标、广告等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食品质量在流通领域的全方位的有效监管。四是推进自律建设,形成齐抓共管。为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工商部门根据行业类别分别聘请了联络员,并建立了联络员制度,成立了行业协会,加强了经营者自我监督与互相监督,大大降低了违法行为的发生空间。同时,工商部门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交流通报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治理措施,做到了经营者自我监督与行政监督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工商“以人为本”的监管理念,做到了人性化监管。五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以“工商所属地综合监管责任制”为基础,全面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制定出台了进货验收制度、购销台帐制度、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召回制度、信用公示制度、食品安全紧急预警制度等各项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并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考核,保障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进行,增强了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对食品经营者按照信用度和风险度实施了分级管理制度,按照信用度将经营户分为A、B、C、D,按风险度将经营户分为甲乙丙三个信用等级,并据此建立经济户口动态档案,片区监管人员人手一份“卡片”式台帐(一个食品经营户一张卡片),根据巡查情况及时将信用和风险情况录入微机,对信用及风险度有变化的随时更换卡片。上述制度的建立,突出了重点,加强了对失信和严重失信的经营户的监管,即降低了监管成本又提高了监管成效。

(四)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建章立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6年聊城市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监督所长和各县(市、区)卫生局长为成员的聊城卫生系统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下发了《聊城市卫生系统2006年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有关单位和人员。各县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食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整治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加强卫生许可规范化治理,严把卫生许可关。为切实加强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行为,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正式启动了“卫生监督执法1号行动”,集中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力量,统一行动,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重点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的中小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持证情况、场所卫生条件、生产经营范围、内部卫生管理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予以了查处。同时实行了卫生许可责任追究制度,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食品经营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将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活动期间,共出动监督力量1593人次,监督专用车辆302辆次,检查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593家,超市等各类食品经营单位4670家,处罚总户数402户,其中警告358户,罚款161户,罚款金额计10.92万元,吊销卫生许可证4个,责令停产15户,取缔27户,查处不合格食品400余公斤。三是大力开展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卫生部门以东阿、阳谷、莘县三县为重点,严格按照GMP的要求,全面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卫生监督检查,及时清理和纠正了部分企业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开展了对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的监督检查。对经销保健食品的商场、药店、保健食品专营店等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对在标签、说明书中宣传疗效和其他特定保健功能的不合格保健食品进行了严历查处。开展了保健食品添加未经批准的原料、添加剂、药物等非食品原料的专项执法检查。四是开展了婴幼儿配方食品及乳制品的专项整治。严格按照《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对在检查中不符合要求的两家企业,下达了责令整改意见书。并对未经卫生许可的违法生产乳制品饮料的企业进行了严历查处。开展了打击劣质奶粉的专项检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发出要求查处劣质奶粉的通知后,卫生部门紧急部署了对劣质奶粉的专项检查工作,各县(市区)按照要求开展了监督抽检,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市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进行了抽查,并将可疑奶粉一律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验。五是餐饮业和学校、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为进一步加大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和食盐的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结合我市实际,卫生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卫生监督执法3号行动的通知》(聊卫监[2006]3号),确定在全市开展以餐饮业、集体食堂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卫生监督执法3号行动”(简称“卫监3号行动”)。一是严格按照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餐饮业和学校食堂进行量化分级管理评定,并向社会公布评定等级,集中开展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B级以下餐饮单位监督检查。截止目前,我市有13家A级餐饮单位通过省卫生厅验收,并在卫生监督网上进行公布,60余家B级餐饮单位通过了市级验收,充分调动了广大餐饮单位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开展了食盐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内容为碘盐加工企业是否取得卫生许可、场所卫生条件、卫生防护、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及餐饮单位使用加碘食盐情况,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劣食盐行为。加强建筑工地食堂监管。我市属农业市,市区建筑工地招用的农民工,距家较近,习惯是早来晚归,自行解决早餐,绝大多数无工地食堂。卫生部门会同建设部门,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心“三农”问题的高度,将建筑工地卫生监督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对工地内食堂进行监督检查,加强食品卫生和防病知识宣传,从技术指导入手,规范食堂经营行为,同时,对距工地较近的餐饮小吃店,加强了卫生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工饮食安全。

(五)畜禽定点屠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市生猪定点屠宰办公室不断加大对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了《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实施方案》,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了注水肉、病死肉上市销售,为全面推进放心肉工程,市政府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城区实行生鸡定点屠宰,制定下发了《关于在聊城城区实行活鸡定点屠宰制度的通知》(聊政办发〔2005〕46号),在城区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管理制度,对保障我市的肉类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按照省政府要求,市、县、乡镇三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全部组建到位。乡镇依托食品药品监管所,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构,村级药品信息员增加了食品监督信息职能,从而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盲区、全覆盖的市、县、乡、村四级食品监管网络,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初步解决了农村食品监管无机构、无人员、信息不畅、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二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抓手”作用。牵头起草了《聊城市政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2006年聊城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主动组织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定期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密切关注食品安全工作动态,在元旦、春节、高考、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和广饶县劣质奶粉、福寿罗等引发的紧急事件期间,及时做出反应,会同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二是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着眼于提高我市食品产业信誉,市政府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单位和行业,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和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条块结合扎实推进的原则,制定了《聊城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信用评价为重点,建立了监管部门信用档案和企业经营档案,初步建立了信用管理、信用征集、信用披露、信用奖惩等制度,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进了聊城市的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开展调研,积极为政府献言献策,组织开展了聊城市食品安全现状和监管工作情况调查,香精香料在酒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调查,并形成了调研报告,通过市政府调研室以参阅件的形式发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四是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信息。根据《聊城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信息的整合,今年共联合发布食品安全信息12期,使食品安全信息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三、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经营与消费,营造良好的食品市场环境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针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产品质量月、《食品卫生法》宣传周等活动期间,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引导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食品消费信心。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始终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密切的联系。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部门的作用,广泛宣传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在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电视台播发专项整治内容信息和报道二十余篇。我们还利用“聊城卫生工作简报”、“聊城食品安全信息”报道各县(市、区)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情况,客观反应问题和解决措施。并针对不同季节易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和食源性疾患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公告,对全国各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通报。禽流感期间,及时通过聊城日报、晚报发布了预警公告,广泛宣传预防人感染禽流感的知识,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截止到目前,共发布各种信息二十余期。一方面通报了工作情况,同时,为我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起到警示作用,也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还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张贴宣传画、现场讲解等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增强了广大市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并印制了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同岗位的卫生制度,张贴上墙,起到警示从业者,保护消费者的作用。积极推进12315双进工程,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为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开展的12315进农村活动,全面开展实施了“12315进农村、进社区”和“12315进商业门店”的双进工程。在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设立了“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统一站点名称、工作职责和登记文本,使农村消费者由过去的被动维权向主动维权转变,由单靠消协部门调解维权向执法维权转变,由主要维护个人的消费权益向维护农民整体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在每个县、市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控点,聘请了监督员并制定了工作职责,随时监控食品安全情况,从而在全市建立起了“食品安全保障监控网络”。12315双进工程的开展,食品监控网络的建立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监督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一个中心、三级网络、四级办理、联动执法”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和社会监管网络,实现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能到位。

四、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散、乱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食品生产环境和技术力量还不能达到要求。食品质量存在一定隐患。

(二)城乡接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接合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大部分流动性强,给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食品质量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对食品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较弱,要继续加大对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力度,牢固`树立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营造良好的食品生产经营环

第四篇:椒江重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椒江重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014-09-19 10:16:34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谷尚辉

黄历中用“九龙治水”预测来年的天气雨水少。是指多条龙治水,结果没有龙去管。现在常用来比喻一件事多个人或多部门共管,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

为改变这种多头管理成效甚微的现象,近年来,椒江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多次职能调整,构建以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主、相关部门配合、职能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原有的分段监管模式存在弊端

近年来,随着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一直是制约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椒江区很早就对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开始反思。

2005年,椒江对农业、海洋渔业等部门的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

2006年,该区开始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将农林、海洋渔业、质技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在镇、街道一级的监管网络进行了整合。

2012年,食品安全攻坚试点工作启动,为此,椒江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联合执法中心,抽调质监、工商、卫生和公安四个部门的业务骨干,主要负责96317食品安全统一投诉举报电话相关的执法工作及监管职责不清领域的食品安全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这种监管方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椒江区食安办工作人员黄临说,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边界存在交叉地带,部门间依旧会出现相互职责不清问题。

如豆芽菜制发小作坊、猪头肉加工小作坊等问题。农业部门认为豆芽菜是加工产物,质技监部门认为豆芽菜是种植的,市里曾下发文件明确由农业部门分管,但是农业部门一直没有接手。

“走法律程序时,多部门执法也会出现问题。”黄临说,现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逐步一体化,各个部门都只是分管其中一个步骤,联合执法时到底由哪个部门出具法律文书,很难说清。

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优势明显

针对分段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椒江大胆探索建立职能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2013年6月,卫生局的餐饮服务职能划转至食品药品监管局。

今年6月,椒江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同工商分局正式合并,组建了椒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生产加工领域监管职能纳入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也划归该局管理。

另外,商务局生猪屠宰管理职能将划转至农林局。这结束了食品安全“九龙治水”的旧局面,实现了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三大环节的统一监管,形成了市场监管和农业、海洋渔业两个部门分段而治的新格局,极大提升了工作效能。

不仅如此,96317食品安全统一举报电话及除工商部门12315以外的其他部门的举报投诉电话全部纳入椒江区96345社会服务公共平台,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统一受理和统一回复。

此外,椒江还着手对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实施改造升级,建立门类更多,功能更全、水平更高的椒江区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建成后通过认证的检测项目将达500余个。

今年上半年,椒江的基层食品安全责任网也得到调整,建立了镇、街道食品安全专管员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及信息员队伍,并明确了工作职责,基本形成了统一完整的基层食品安全“大监管”格局。

第五篇:构建温州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关于构建温州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的建议

据温州市统计局对1800位城乡居民调查显示,随2014年温州“毒凤爪”“黑心油”“假牛肉”等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市民2015年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51.5%,相比2014年大幅提高了24.2个百分点。2015年市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已从2014年的医疗问题转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舌尖上的安全”成为2015年市民心中关心的头等大事。鉴此,2015年,温州市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各项专项整治行动,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对照2015年10月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还存在以下问题:

1、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据《温州市统计局对1800位城乡居民调查报告》显示,滥用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非食用物质、农药残留、过期食品和“黑作坊”“黑窝点”等使得市民对食品安全倍感担忧,而药品领域的“医药企业粗制滥造、虚假宣传”“政府部门监管不严”“医院和药店采购、销售药品把关不严”等也使得市民不能放心用药。不少食品安全专职协管员、信息员在在日常监管和巡查的过程中,仅靠包装印刷的有效期、保质期、商标等标识和个人工作经验进行查证、询问、手摸、眼观等方式做出粗略判断,降低了食品检查的安全率。一些新

组建的检测检验机构仅能对农药残留、二氧化硫、甲醛、吊白块等8个常规项目有检测能力,不能对流通环节的诸多食品种类如孔雀石绿、三聚氰胺、塑化剂等进行全覆盖检测。部分设有快速检测室的农贸市场,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和检测人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源头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当前,温州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由于农民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本地农产品生产记录、质量检测等证明也不完善,准出管理还没真正推广。同时,温州的食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经营户索证索票不完善。

3、协作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监管过程中,各部门缺乏紧密协作联动。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鉴定工作协调难、法律认定适用难。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不够,主动揭发检举少,线索发现难,取证难,影响违法犯罪案件的挖掘和查处。

为此建议:

1、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应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加快理顺各方关系,完善议事规则,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特别要加强市场监管所、街道食安办及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街道食安办的综合协调作用,完善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

机制,真正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

应努力推行食品生产经营岗前培训教育制度,把培训合格作为颁发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前置条件。应加强对经营户索证索票的全面管理,加快推进农产品“五有一追溯”(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并可以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的产地准出管理制度落实。

2、实现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应在从源头到餐桌的生产过程中,按照科学分析设定若干重要的临界标准点,对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处理。企业首先应根据标准要求进行自检,再申请获得有关认证。为鼓励企业根据标准要求进行自检,应出台针对认证企业的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应增强食品行业从业者守法生产经营意识,鼓励社会公众共同抵制不安全食品,为打造安全的温州食品环境共同努力。

3、建立联动办案机制。

应保持高压态势,建立联动办案机制,推行内部、上下、横向联动。通过司法机关提前介入、联合办案等方式,有效加大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

应让公众依法有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决策,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参与食品安全执法,积极行使食品安全诉讼和损害赔偿权。应围绕举报范围、举报机构设置、举报权利实现机制、举报制约机制、举报查处与反馈机制、举报保障机制,以及举报奖励机制等,制定食品安全的公众举报与奖励办法。应赋予消费者保护组织或其他公益组织提起公益性团体诉讼的权力。同时,应围绕食品安全新闻媒体监督环境营造、媒体记者食品安全监督素质培育、监督权力的法律保护、监督结果的披露,以及对被披露单位惩戒等问题,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构建食品安全的新闻媒体监督治理模式,建立社会共治激励机制,建立全民参与监督机制,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监督食品安全的工作格局。

4、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监管新办法。

应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等资源,与互联网携手打造“食品安全监管网”这一开放式系统平台。通过开发管控平台,实现食品安全智慧建设。食品安全监管有关单位在“食品安全监管网”这一开放式系统平台上,通过其“食品经营许可管理系统”、“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电子追溯系统”、“食品生产经营监管系统”等子系统,设立食品安全信用与监控追溯平台,实现覆盖食品经营许可和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建立各行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实施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全过程质量安全及相关信息顺向追踪和逆向回溯,真正做到“以互联网平台提升监管效能,以大数据驱动监管创新,以海量信息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在此平台的实施过程中,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通过电子“一卡通”和“外包装加贴二

维码”,以“数字化”方式,在产品包装袋上注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认证号码等,加工者则应标注加工批量等信息,农产品则要标注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名称、数量和日期,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储存运输过程等信息,促进追溯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

下载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五大特征

    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五大特征 日期:2013-05-23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3.3 尚武 德国是在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方面做得最好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其成功的法宝是确定了三大......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摘要:对新形势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关键词:测绘......

    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

    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

    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显得愈来愈重要,新时期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社会......

    关于构建我市“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构建我市 “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公开透明的监管策略和信息披露机制 实际上,FDA也不是完美无缺。近年来,FDA与制药企业之间的腐败案例被不断发现,甚至FDA2002年至2005年间的前局长莱斯特•克劳福德就因为腐败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