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共5则)

时间:2019-05-13 06:4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

第一篇: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 寓言故事 分类 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寓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哲理寓言,另一类是现实寓言。其中哲理寓言又分为讲道理的寓言和含教训的寓言;现实寓言又分为讽刺寓言和劝诫寓言。

(一)哲理寓言 1.讲道理寓言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御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季梁听说魏王攻打邯郸,谒见魏王时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其实故事中要去楚国的人就是要攻打邯郸的魏王。季梁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告诉魏王行动与目的相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的道理。

出资《战国策·齐策二》)中的“画蛇添足”寓言,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暗含着引人深思的道理:凡事不能多此一举,以致弄巧成拙。2.含教训的寓言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战国策·楚策四》)庄辛在此用“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意在劝诫楚襄王不能沉溺于荒淫无度的生活中,而是及时改正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以“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既是让楚襄王吸取教训,又是庄辛对楚襄王的鼓励,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二)现实寓言 1.讽刺寓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相对于其他寓言故事,这则“海大鱼”便是鲜为人知了。靖郭君要给薛铸高城墙,身边有许多人不同意,邻国也要震恐。一开始,靖郭君听不进谏言,一位门客用“海大鱼”三个字说服了他。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却深藏着复杂的内容,把薛国比作大鱼,一旦离开水,便成为蝼蚁的食物,齐国就是这水。在齐国的荫蔽下,薛国没有危险,若没有齐国,薛国的城防工事修到天上也无济于事。讽刺了靖郭君的盲目,在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的情况下盲目行动。2.劝诫寓言

《战国策》中,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舍篇》),由于人君的权力、地位决定他们注定是闭门塞听,一意孤行的。策士说客为达到游说、劝谏的效果,常常用劝诫寓言来提高说服效力。

苏秦一“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入秦。“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在孟尝君不听门客的劝诫下,一“土偶和桃梗”的寓言阻止了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打算。在此则寓言中,把孟尝君比作桃梗,当淄水涨水时,桃梗的漂流无依暗示着孟尝君若受邀去秦国其下场将与桃梗的命运相同,形象生动,同时也成功达到劝谏的效果。

(三)《战国策》中寓言的功能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寓言故事应用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同时,寓言故事的应用也给《战国策》增添了不少的艺术魅力,可见其功能举足轻重,下面将分别从策士说客,读者的角度分析说明《战国策》中寓言的功能。

(一)从策士说客的角度

《战国策》作为策士说客游说活动及时人巧说材料的汇编,其中大量篇幅涉及策士说客在政治、外交手段上的谋略、辞说等。策士说客在说辞是恰当使用寓言故事,意在增强自保,求达的可能性和提高说服劝谏的效力。1.增强自保、求达的可能性

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相互掠夺,竞争,攻伐变得异常激烈,列国之间的分合关系也变得十分错综复杂。这些特有的形势给了这些策士说客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机会,善言巧 便必不可少,同时巧妙运用寓言故事也增强了他们自保、求达的可能性。

《甘茂之秦且之齐》(《战国策·秦策二》)中甘茂从秦国逃之时,以“江上女子”的寓言故事说服苏子。以“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主,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引出“今臣不育,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的观点。甘茂用江上处女和群女会织,先到纺织处洒扫布席的寓言,希望苏子也能效仿,做这种无损于己而有益于人的是,拉他一把,最终得到苏子“善。请重公于齐”的答复。

《四国为一》(《战国策·秦策五》)姚贾在荆、吴、燕、代四国联合准备攻秦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他的出使,顺利完成任务,“绝某谋,止其兵”改善了和四国的关系,得秦王的重用,但姚贾的成功招来了韩非的妒忌,在秦王面前以“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诋毁姚贾。聪明的姚贾巧妙用“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住堆不席,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的例子,此四人皆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仍被明君重用,为国立功。姚贾用四人之事成功对付韩非的谗言,同时也提出了人君应当如何用人的深刻道理。2.提高说服、劝谏的效力

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权力、地位决定了他们语泣闭门塞听,一意孤行,如何克服对方的拒听态度或心理成为策士说客的难题。巧妙运用寓言故事在他们劝谏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将道理蕴含在寓言故事当中,增强了说话兴味,也提高了说服效力。《昭阳为楚代魏》(《战国策·齐策二》)中陈轸本是齐人,此时见宗国被兵,于是挺身而出,劝说昭阳罢兵,使自己国家免遭战祸。说辞中陈轸一“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之其酒。”的故事相楚将昭阳讲明其位高爵重无以复加,必须知足,不然会有爵夺身之的危险。陈轸“画蛇添足”寓言故事的运用成功说服昭阳罢兵,同时也告诫人们,办事应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避免劳而无功。

《魏王欲攻邯郸》(《战国策·魏策四》)中季梁为阻止魏王攻打邯郸,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比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故事向魏王分析了攻邯郸离王天下愈远的道理。“南辕北辙”的应用即为成功的组织了魏王攻打邯郸,同时也揭示了“方向不对,南辕北辙,愈努力问题愈多,愈坚持错误愈大”的道理。

《感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战国策·燕策一》)中燕昭王复国后,面对残破的燕国,如何复仇雪耻,是个严峻的问题。郭隗为劝燕昭王求贤,向昭王讲述“千金市骨”的寓言故事,以“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为前提而提出“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的道理,成功的劝谏了昭王广招贤士,“昭王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最终完成昭王复仇的心愿。

(二)从读者欣赏的角度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失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其文学艺术的特点更突出表现在人物说辞的绝妙和魅力,策士说客的善言巧,话锋机敏睿智也使言谈形象生动,富于文学色彩,同时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也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魅力,突出表现在简约质朴,具有生活气息和幽默形象,具有感染力两方面上。1.简约质朴,具有生活气息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多以民间口头创作的形式进行流传,寓言故事与人们生活相关,且简短精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明白晓畅。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赵且伐燕》(《战国策·燕策二》)在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的情况下,苏代为燕国向赵惠文王进言讲述了自己经过易水的所见所感。“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致使“渔者得而并擒之”成功阻止赵惠文王攻燕的计划。苏代所举“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故事,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动物之间的一个小片段,简短却揭示了双方相争而让第三者得利的深刻道理。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中范雎以“郑人之智”的故事抨击平原君,指摘平原君徒有贤名名不副实。文中“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其实是当时郑人和周人对“璞”和“朴”的不同定义,通俗质朴,贴近生活。2.幽默开缘,具有感染力

《战国策》中策士说客说辞中所运用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改编袭用还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战国策》中的寓言运用了拟人、类比、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动物寓言中,通过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动植物一人的性格特征,含蓄的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意味深远,幽默形象且具有感染力。

《江乙对荆宣王》(《战国策·楚策一》)中江乙用“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回答荆宣王“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的问题。以“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揭示“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的真相。文章用狐比作昭奚恤,把虎比作荆宣王,分析说明北方畏惧昭奚恤,实为畏惧荆宣王的军队。形象生动但不失深刻的哲理,具有感染力,提高可读性。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毋庸置疑,文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讲求行文辞说艺术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其策谋辞说,不但开启了汉代正论文,大赋也受其沾溉,直至唐宋八大家。其中寓言故事的运用更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但寓言的分类的标准界限仍不明确,其功能涉及者更少,以及《战国策》中国寓言对后世的影响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战国策寓言故事目录

《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

一、治国为政 美女破舌,美男破老 《秦策一》P30-31 寓意:田莘以晋献公送美女美男给其他国家的国君迫害直言敢谏的大臣,而最终灭掉两国的故事提醒秦慧王不可偏听偏信。楚人有两妻 《秦策一》P31-33 寓意:陈轸以楚人两妻与挑逗者的故事来表白自己的忠心。3 智伯之亡 《秦策四》P72-73 寓意:以智伯生死国亡之教训,告诫秦昭王不可贪图眼前的利益。4 邹忌窥镜 《齐策一》P101 寓意:故事以小见大,深刻说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5 庄辛说楚襄王 《楚策四》P195 寓意:幸臣危国。卫赎胥靡 《宋卫策》P361 寓意:国家安定在人不物。

二、识人用人 魏文侯示乐羊谤书 《秦策二》P39-40 寓意:善于用人也要能善于控制人。骥服盐车 《楚策四》P201-201 寓意:培养“千里马”固然重要,而拥有慧眼识真才的“伯乐”更重要。3 乐羊食子 《魏策一》P264 寓意:看一个人,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要全面地考察。4 中山君飨都士 《中山策》P369-370 寓意:救人要救困,伤人莫伤心。

三、现象本质 曾参杀人 《秦策二》P39-40 寓意:流言可畏,众口铄金,提醒人们要理智看待舆论。2 土偶与桃梗 《齐策二》P118

寓意:通过木偶和桃梗可能的遭遇,寓意看问题要抓住根本。3 惊弓之鸟 《楚策四》P199-200 寓意:如果徘徊在失败的阴影里而失去斗志,那么失败孕育的只会是又一次失,说明心有余悸者不堪委以重任。图穷匕见 《燕策三》P354 寓意: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显露出来。

四、为人处事之道 百发百中 《西周策》P11-12 寓意:故事本意是劝说秦将白起,功高震世,无以复加,必须知足。寓意做事应掌握节奏,适可而止,不可一味蛮干、死干,否则,将前功尽弃。2 江上之船女 《秦策二》P41-42 寓意:与人为善。海大鱼 《齐策一》P94-95 寓意:生动说明了个体与整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个体如何强大,离开了整体,将孤立无援,乃至有毁灭的危险。狡兔三窟 《齐策四》P127-128 寓意:隐蔽的地方或方法众多,有充分的准备。5 安步当车 《齐策四》P137 寓意:做事不能自乱阵脚,不要慌张。文侯期猎 《魏策一》P264 寓意:诚信守约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柳下惠不去鲁 《燕策三》P342-343 寓意:坚守原则。

五、讽刺嘲笑 群狗争骨 《秦策三》P59 寓意:以“狗”喻“天下之士”,以“骨”喻利。辛辣地嘲讽了策士唯利是图的本质。画蛇添足 《齐策二》P109-110 寓意:讽刺那种不顾客观实际而做出多余举动的人,提示人们不要自作聪明,不然就会弄巧成拙。3 狗吠 《齐策六》P166 寓意:讽刺他人贪图名利。不死之药 《楚策四》P199 寓意:讽刺那些相信无稽之谈、充满妄想的愚人。5 卫人迎新妇 《宋卫策》P362 寓意:故事中新妇说的话不一定错,而是不合时宜,所以被人耻笑。寓意说话做事必须选择恰当时机。六、二者相争,第三者得利 两虎相争 《秦策二》P37 2 鹬蚌相争 《燕策二》P399 寓意:两则寓言都含有认识共同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认清主要的敌人,共同对敌,而不要鼠目寸光,做出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

第三篇: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具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成语故事:

13、鹬蚌相争 《战国策·燕策二》

一只蚌【bàng】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yù】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提要】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苏代只用这样一个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国的一场兵祸。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评析】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今天我们的话语相对于古人,显得贫乏和苍白,只有不断地在语言的形象、生动、直白上多下点工夫,才能不愧为是他们的后代。

第四篇:浅谈《战国策》中的言论自由

浅谈《战国策》中的言论自由

关键字:思想解放 言论自由直言不讳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概括了战国时代近二百年史实。《战国策》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全书共三十三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一书有鲜明突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书中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使《战国策》成为一部反映战国时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战国策》深刻揭露和鞭笞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和腐朽。对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的专横跋扈、贪婪狠毒、荒淫无耻、穷奢极欲、昏庸无能等丑恶行为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战国策》中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歌颂了在谋臣策士中那些廉洁正直、功成身退、不为强暴、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刻画了那些投机取巧、惟利是图、朝秦暮楚、背叛盟友等丑恶行为。那些策士的游说有的简洁明快、流利酣畅;有的委婉含蓄、情正意切;有的巧比妙喻、言理切中;有的悲壮不已、催人泪下;有的旁征博引、持论宏深-----总之〈〈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应给予肯定。但是,〈〈战国策〉〉这部史学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论大胆自由,“放言无惮”的特点,在历代史学著作中的确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追溯根源,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最解放的时代,时代的特色思想的解放必然导致言论的大胆与自由。

战国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历史阶段。此时,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雄对峙的形势已经形成。七雄之间,无论强弱,各国统治者或为吞并别国;或为保存壮大自己;或为转危为安、易亡为存,为此各国都寻找盟友,导致各国之间互相倾轧,彼此兼并。出现了互相利用互相联合、你争我夺征战不休的“朝秦暮楚”的局面。为了顺应此种形势,一批游说之士研究各国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揣摩统治者的心理。有的为合纵游说,有的为连横鼓唇。苏秦便是众多游说者中比较突出的一位。苏秦沉湎于对功名利禄的的追求,他不惜用一切手段去游说七国。当时的秦国是大国,素有依仗国势吞并天下之心。于是苏秦肆意夸说,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煽动秦王依仗自己国家的雄厚实力用武力去兼并其他六国。苏秦本以为他的这一主张会正合秦王吞并六国的野心,必定得到秦王的赏识,不料秦王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为了达到劝说秦王的目的,苏秦上了十次奏章,直到皮袍破旧了,带的黄金也用完了,他的建议也未被秦王采纳。苏秦只好离开秦国回家。〈〈战国策 秦策一〉〉中记载:苏秦“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面对家人的冷淡,苏秦没有灰心,反而坚定了他追求富贵显达的决心,“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以后,苏秦研究兵书已有一些成绩,他在各诸侯国的宫廷上高谈阔论,以至于山东六国纷纷拜倒在苏秦的脚下,苏秦在各诸侯国中名声大振。家人的态度也今非昔比,“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倾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前

后两次家人对苏秦的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地位。“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一语道破当时人们追求金钱地位的心理,毫不掩饰,没有隐瞒,更没有尴尬和难堪。苏秦的“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一席话既是切身体验,又是对趋炎附势、贪慕富贵的世风的高度概括。

战国时期,人们对权势的爱慕敢于坦然相告,对权势的藐视同样毫不掩饰。封建社会,“国君至高无上,最为尊贵”这似乎是被人们一直公认的真理,是天经地义的。然而,齐国的颜黜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国君应“趋士”的看法。《战国策 齐策四》中记载:“齐宣王见颜黜,曰:黜前!黜亦曰:王前!”齐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黜,人臣也。王曰:黜前,亦曰:王前,可乎?”黜对曰:“夫黜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黜为趋士,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在等级森严、君贵臣轻的封建社会,颜黜不顾世俗观念,敢于违抗王命;不顾众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大臣的煽动威胁,与齐宣王针锋相对,实在是难能可贵。颜黜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概,藐视权贵的铮铮铁骨,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都是令人钦佩的。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是有着相当的言论自由,百姓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是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极为少见的。战国处于大变动时期,各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势力,都大力网络人才,培植亲信,养士之风盛行。齐国的孟尝君就以“养士”最多而著称。《冯瑗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久为传诵的名篇。

有个贫士冯瑗请人推荐做了冯瑗的“门下客”,在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问答中以及被收留时,他故做平庸,且又追求礼遇而无所作为。冯瑗问他有“何能”,“何好”,冯瑗的回答是“客无能也”,“客无好也”。孟尝君收留了他。只是“食以草具”,给他“士”的地位,冯瑗弹铗而歌,“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他三次用弹铗作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出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以致引起周围人的“笑之恶之”,冯瑗也不管孟尝君如何瞧不起他,他依然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再三歌曰:“长铗归来乎”直到孟尝君满足了他的全部要求,他才“不复歌”。这段情节写出了策士冯瑗不卑不亢、异于常客的奇特风采。冯瑗对孟尝君的真诚态度恰恰是冯瑗后来愿为孟尝君竭尽才智效力的原因。“士为知己者死”是战国时策士的道德信条。冯瑗为孟尝君买“义”颂扬了冯瑗的政治远见。不管孟尝君愿不愿意,他自作主张,“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不管孟尝君做何感想,他认为“君家有寡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冯瑗的明智远虑,就在于他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尽管一时可以占有大量财富,但如果失去民心,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冯瑗看到孟尝君虽然势位显赫,但如若不抚爱百姓,一旦在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失势,就将无立足之地。冯瑗的“焚券市义”的动机,虽仍属为统治者孟尝君着想,但是充分体现出他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这是与当时进步的重民思想、民本思想相一致的。冯瑗焚券而归,这意外的举动使孟尝君大失所望,极为不满。而直到暮年以后,孟尝君罢相归薛,“趋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其民,因烧其券,民呼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此时孟尝君才突然意识到冯瑗果然是能士,眼光长远,深谋远虑。冯瑗处理事情胸有成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性格在这一情节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冯瑗归来复命的情节,他对孟尝君的那番答话,滔滔不绝的言辞,理直气壮的气势,显示出冯瑗作为一个策士的机警、从容、多辞善辩的风度。铮铮的言语口声,大胆果断的行动,真真切切的传达出了冯瑗所独至的性格特征。

另外,战国时代的策士们,还擅长用比喻说理以增强言辞的说服力。“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鹬蚌相争”都是深刻而优美的寓言故事。特别是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章中,写邹忌用与徐公比美的故事,向齐王进行讽谏,劝他广开言路:如今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广,有一百二十多座城邑,宫中的后妃和身边的侍臣没有一个不偏爱您的。朝廷上下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由此看来,您所受的蒙蔽也实在太厉害了。齐威王听了以后有所醒悟,于是颁布了一条激励广开言路的命令。齐国后来果然富国强兵。邹忌虽是委婉劝说,但是齐王能够采纳,就足以说明当时进谏、纳谏的民主氛围。

作为一部文学著作,《战国策》文笔清新流利,富于文采,又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作为一部史学著作,《战国策》记述了战国时代许多历史事实,虽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非一人、一时之作,思想也颇为庞杂,它对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活动和他们的奇谋异策作了真实记载,对战国之世纵横卑阖的复杂斗争形式,作了毫不掩饰的颂扬。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虞诈、角逐都可以通过个性话的语言表现出来。文章雄辩的论说,鞭辟入里的分析,淋漓尖刻的讽刺与战国时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氛围,开放的思想,大胆的言论,使《战国策》不但对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举贤授能、任人唯贤、“察纳雅言”有警醒之用,而且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样有现实意义,它值得后人研究借鉴。

第五篇:战国策读后感

导语: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战国策读后感范文三篇,希望有所帮助!《战国策》读后感(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战国策》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战国策》里面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能遇上像孟尝君这样的主公,是冯谖八辈子修来的福气。面对冯谖这样要才能没才能要爱好么爱好的人,孟尝君不仅毫不犹豫地收他做家臣,还满足了他种种无理的要求。事实证明,冯谖并不是吃白饭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冯谖在关键时刻不负众望,为孟尝君赢得信誉,从而保住了丞相的地位。

这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鲜活真实的冯谖。面对别人的恩惠不要故作矜持,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既为己,又为人,做个聪明人。

《战国策》读后感(三)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读后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下载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寓言故事中的哲理

    哲学趣味案例 疑人偷斧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战国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三类人物

    2.1《战国策》中的君臣形象 2.1.1 君主形象 君臣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也是占有核心利益的少数群体的代表,在战火纷仍的战国时代,他们的言行和形象,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战国策》中......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共5篇)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原创: 刘可心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解读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方恒月 【摘要】任务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法。文章阐述了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恰当......

    瑞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解读

    瑞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 雅健孟香果杨艳超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麻醉科(050011) 摘要瑞芬太尼因其起效迅速、消除快,可有效减轻产妇疼痛和应激反应,而且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作用,......

    寓言故事中的管理智慧(精选)

    寓言故事中的管理智慧 故事一: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去打猎的时候,便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空而归。晚上,他躺在床十分......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题,不仅蕴含哲理,而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下面十个寓言故事带你细细体会,说不定......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解读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 学院 :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