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共5篇)

时间:2019-05-15 16: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第一篇:《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原创: 刘可心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确实是秦历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秦统一中国是必然的。

第二篇:《战国策》读后感

远交近攻尽显战争风云,纵横捭阖方显沙场谋略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比,将名禄至上的功利社会,“认官不认亲”的封建社会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无形揭露了高官的虚伪。

相比家喻户晓的成语,《战国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纵横家游说的精彩案例。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战争。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产生最大的利益,避免大大小小的战争,便是自古以来人类发展的难题。春秋战国历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政客的出现,改变了单纯武力战争的粗暴与轻率。战国时期,乃至当今社会,利益与冲突是永恒的,在利益面前,人总会出现两难境界。而利欲熏心,不让利益冲昏头脑,实属不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高级动物,我们更该利用的是大脑而非拳脚。脱口而出与凭感觉做事,并不是万全之策。我们应向《秦攻宜阳篇》中谋士赵累一样。善于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而采取进一步行动。

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中国上下五千年,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战国策》,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启示„„

第三篇:出自战国策齐策的成语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安步当车

读音: ān bù dàng chē

释义: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造句: 反正路不远,我们还是安步当车吧!安然无恙

读音: ān rán wú yàng

释义: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出自: 《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造句: 只求处士每岁元旦,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立于苑东,吾辈则安然无恙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经历危险的事故没有受近义词:平安无事 安然无事 反义词: 九死一生 在劫难逃 兵临城下

读音: bīng lín chãng xià

释义: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造句: 若侯兵临城下,将至壕边,然后拒敌,事已迟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形势十分危险紧要近义词: 十万火急 燃眉之急 反义词: 安如泰山 安然无恙 不自量力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读音: bù zì liàng lì

释义: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自: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造句: 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不自量力,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布衣之交

读音: bù yī zhī jiāo

释义: 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造句: 敕与太子诸王为布衣之交。(唐·无名氏《邺侯外传》)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表示贫民间的友谊近义词: 生死之交 患难之交 反义词: 酒肉朋友 反璞归真

读音: fǎn pǔ guī zhēn

释义: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扶老携幼

读音: fú lǎo xiã yîu

释义: 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造句: 乡里人听见锣响,一个个扶老携幼,挨挤了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近义词: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读音: zhàn wú bù shâng

释义: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造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 攻无不克 百战百胜 反义词: 一触即溃 不堪一击 狗吠非主

读音: gǒu fâi fēi zhǔ

释义: 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践尧也,狗固吠其主也。” 用法: 紧缩式;作宾语;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主人近义词: 吠非其主 各为其主 归真反璞

读音: guī zhēn fǎn pú

释义: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造句: “归真反璞”是要回到现在的口语,还有语录派,更主张回到中古的的口语。(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去掉外饰,还其本质近义词: 返朴归真 归真反朴 国富兵强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读音: guï fù bīng qiáng 释义: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出自: 《韩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 国富民强 画蛇添足

读音: huà shã tiān zú

释义: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造句: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近义词: 徒劳无功 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 恰到好处 挥汗成雨

读音: huī hàn chãng yǔ

释义: 挥:洒,泼。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形容人多。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造句: 正是摩肩如云,挥汗成雨的时候,烦渴的了不得。(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用法: 兼语式;作谓语;形容人多近义词: 挥汗如雨 挥汗如雨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读音: huī hàn rú yǔ

释义: 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用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劳累或热得出汗多近义词: 挥汗成雨 汗流浃背 肩摩毂击

读音: jiān mï gǔ jī

释义: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造句: 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肩摩毂击,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肩摩踵接

读音: jiān mï zhǒng jiē

释义: 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造句:平常是异常清静的街面,到这时候两边的街檐便成为肩摩踵接的市场了。(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行人拥挤近义词: 挨肩接踵 狡兔三窟

读音: jiǎo tù sān kū

释义: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造句: 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 移花接木 掩人耳目 反义词: 瓮中之鳖 坐以待毙 接踵而至

读音: jiē zhǒng ãr zhì

释义: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造句: 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章炳麟《箴新党论》)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近义词: 联翩而至 川流不息 桀犬吠尧

读音: jiã quǎn fâi yáo

释义: 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奴才一心为他的主了效劳。

出自: 《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它也。”汉·邹阳《狱中上吴王书》:“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造句: 当初奉献公之命,去伐蒲城,又奉惠公所差,去刺重耳,这是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六回)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坏人攻击好人近义词: 各为其主 金尽裘弊

读音: jīn jìn qiú bì

释义: 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门闾之望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读音: mãn lǚ zhī wàng 释义: 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门庭若市

读音: mãn tíng ruî shì

释义: 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近义词: 车水马龙 反义词: 门可罗雀 摩肩击毂

读音: mï jiān jī gǔ

释义: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摩肩接踵

读音: mï jiān jiē zhǒng

释义: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造句: 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拥挤。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近义词: 熙熙攘攘 熙来攘往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反义词: 地广人稀 寝不安席

读音: qǐn bù ān xí

释义: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造句: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用法: 臣受命之日,~,食不甘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 寝食不安

读音: qǐn shí bù ān

释义: 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十分忧虑近义词: 心神不定 如坐针毡 反义词: 心安理得 泰然处之 裘弊金尽

读音: qiú bì jīn jìn

释义: 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 穷困落拓 裘敝金尽 犬兔俱毙

读音: quān tù jǜ bì 释义: 比喻双方同归于尽。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食不甘味

读音: shí bù gān wâi

释义: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出自: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造句: 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食不甘味,麻衣茹素,稍谢罪戾。(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随踵而至

读音: suí zhǒng ãr zhì

释义: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大璞不完

读音: tài bú bù wán

释义: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田父之功

读音: tián fǔ zhī gōng

释义: 比喻两者相争,第三者得利。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晚食当肉

读音: wǎn shí dàng rîu

释义: 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倚门倚闾

读音: yǐ mãn yǐ lǚ

释义: 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造句: 倚门倚闾久相望,不可以留行束装。(清·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用法: ~久相望,不可以留行束装。◎清·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 以一当十

读音: yǐ yī dāng shí

释义: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战无不胜

读音: zhàn wú bù shâng

释义: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造句: 自先王以来,楚兵战无不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九回)折冲尊俎

读音: zhã chōng zūn zǔ

释义: 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原指诸侯国会盟的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造句: 总算没有另外赔款割地,已经是他折冲尊俎的大功。(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 折冲樽俎 跖犬吠尧

读音: zhí quán fâi yáo

释义: 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

出自: 《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它也。” 自愧不如

读音: zì kuì bù rú

释义: 弗:不。自己惭愧不如别人。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造句: 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怪和苏格拉底都自愧不如的特权阶级。(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自卑近义词: 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反义词: 自鸣得意 自高自大 比肩而立

读音: bǐ jiān ãr lì

释义: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造句: 虽使间世而生,何异比肩而立!(宋·陈亮《贺周丞相启》)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距离极近近义词: 并肩而立 北宫婴儿

读音: běi gōng yīng ãr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释义: 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用作孝女的代称 不愧下学

读音: bù kuì xià xuã

释义: 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出自: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近义词: 不耻下问 城北徐公

读音: chãng běi xǘ gōng

释义: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斗鸡走犬

读音: dîu jī zǒu quǎn

释义: 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返朴归真

读音: fǎn pǔ guī zhēn

释义: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回复本真近义词: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冯驩弹铗

读音: fãng huān dàn jiá

释义: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出自: 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史记·孟尝君列传》引作“冯驩”)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用法: 博士乘车依鄠杜,~老平原。◎清·蒲松龄《赠毕子韦仲》诗 干将莫邪

读音: gān jiàng mî yã

释义: 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韩卢逐逡

读音: hán lú zhú qūn

释义: 逡,狡兔名。比喻争强斗胜,两败俱伤。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鲍彪注:“逡,狡兔名。”

用法: 宁骖罢服羸全以自终,岂能与~而斗行步之工。◎明·何景明《蹇赋》 矫国革俗

读音: jiǎo guï gã sú 释义: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矫国更俗

读音: jiǎo guï gēng sú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释义: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击毂摩肩

读音: jī gǔ mï jiān 释义: 形容车马众多。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 用法: 故得填郊溢郭,~。◎清·俞樾《春在堂随笔》 军临城下

读音: jūn lín chãng xià

释义: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用法: 元帅~,将至壕边,觑南唐一鼓而下也。◎明·无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为蛇画足

读音: wãi shã huà zú

释义: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出自: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忧国爱民

读音: yōu guï ài mín 释义: 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出自: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用法: 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明·宋濂《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一以当十

读音: yī yǐ dāng shí

释义: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一剑之任

读音: yī jiàn zhī rân

释义: 指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亦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出自: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用法: 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可当百万之师。◎《燕丹子》卷上 早出晚归

读音: zǎo chū wǎn guī 释义: 早晨出动,晚上归来。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

造句: 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孙犁《芦花荡》)

用法: 他按照~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孙犁《芦花荡》 折冲樽俎

读音: zhã chōng zūn zǔ

释义: 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

出自: 语本《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晋·张协《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矜功不立 出自三国志齐策的成语:http://

读音: jīn gōng bù lì

释义: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足高气扬

读音: zú gāo qì yáng 释义: 犹言趾高气扬。

出自: 《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用法: 若初进者~,凌轹前辈。◎明·沈德符《野获编·谐谑·术艺》 直言正谏

读音: zhí yán zhâng jiàn

释义: 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出自: 《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用法: 其有~之士,敢决徇义之夫,二十五日,悉集华林东门,人别引见,共论得失。◎《北史·魏纪四·肃宗孝明帝》 蹠犬噬尧

读音: zhí quǎn shì yáo

释义: 原指人臣各为其主。后用以比喻嫉妒贤才。

出自: 《战国策·齐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用法: 咎繇不作谁与平兮,~理则然兮。◎明·刘基《吊泰不华元帅赋》

第四篇:战国策赵策三原文翻译

导语:《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策赵策三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战国策赵策三原文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 赵奢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 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茧;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 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钩缳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缳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不过三百丈者。人虽众,不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 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战国策赵策三原文翻译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国安平君田单与赵奢交谈,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将军您的用兵策略,让我不怎么敬佩的只是您使用的兵员太多。使用的兵员多,百姓就不能很好地耕种,粮食也要从别国卖入,远距离输送,不能保证军队供应,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办法,我不会这样做。我听说过,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归服。现在将军您每次一定要凭借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员才能作战,这是我所不佩服的。”

马服君赵奢说:“看来您不仅不通晓用兵之道,而且也不明了如今的军事形势。那 吴国的干将之剑,加之于肉体可以砍断牛、马,加之于金属可以割断盘、匝。如果把它靠在柱子上砸,就会折为三段;把它垫在石头上砸,就会碎为百片。现在用三万兵力去对付强大国家的军队,这就像是把宝剑靠在柱子上、垫在石头上砸它一样。况且那 吴国的干将之剑虽然锋利,更难得的是如果剑背不足够厚,剑尖就无法刺人;剑面不足够轻薄,剑刃就无法断物。如果同时具备了这样的剑背和剑面,但是没有剑环、剑刃、剑珥、佩带等辅助之物,那就只好手持剑刃去刺物了,这样的话,剑还没有入物,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断了。您如果不拥有十几、二十万的兵力作为像剑环、剑珥这样的配合部分,只想凭借三万名精英横行于天下,怎么能做到呢?何况,古时候天下分成很多个 诸侯国。即使是大城邑,城墙也没有超过三百丈的;人口即使多,也没有超过三千家的。如果用训练有素的三万军队去攻打这样的城邑,还有什么困难呢?如今,古代众多的 诸侯国已经归并成为战国七雄,它们可以召集十万兵力,打旷日持久的 消耗战,如果这样持续几个年头,就会出现你们 齐国(被燕攻破)那样的状况。齐国动用二十万兵力攻楚,五年才结束战争; 赵国出动二十万兵力灭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说,现在齐、韩两国势均力敌,又相互围攻,有谁敢对我夸下海口,说他能用三万兵力去援救这两国呢?现在方圆千丈的大城、户口上万的大邑相互对峙,如果想用三万的兵力去包围千丈的大城,恐怕连城的一角都围不住,至于进行野战就更加不够了,你能拿这点兵力去干什么呢?”安平君田单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确实比不上您的高明呀!”

第五篇: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07.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盍可忽乎哉?」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8.女娲补天 《淮南子》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

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

[1]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一部综合性论说著作,其思想于诸子中属杂家学派。女娲(wā蛙),女神名,据说是我国化育万物的古创生神,有“抟(tuán团)黄土作人”的故事流传。该篇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止水、拯救人类的又一奇迹。

[2]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水中陆地。

[4]天不兼覆:此指天体有塌落而不能全面覆盖大地。[5]地不周载:此指大地有崩裂溢水而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6]爁炎(lànyàn烂焰):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7]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子。[8]颛(zhuān专):纯朴厚实。

[9]鸷鸟:凶猛的鸟。攫(jué决):抓取。[10]鼇(áo熬):同“鳌”,海里的一种大龟。

[11]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济:救助。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此代指九州大地。

[12]水涸(hé禾):这里指洪水消退了。涸:干枯。[13]狡虫:凶猛的禽兽。

9.《毛诗序》

【原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4]。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注释】

[1] 风: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2] 风:这里的“风”即现在的“讽”,动词,是委婉地劝告的意思。“风”有两种用法,读音也不一样,注意区分作为名词的“风”与作为动词的“风”的区别,凡是诵本教材上“风”旁注“讽”字的,即读作“fěng”,劝告的意思。

[3] 乡人:乡间百姓,与“邦国”相对。邦国的本义是指都城,大者为邦,小者为国,后指都城所统领的封地和疆域等。

[4] 志:心意,情感。之:到达,所致。

【点评】《毛诗故训传》在《诗经》每篇的原文前都有一些序言性质的文字,世称“诗序”。而《关雎》原文前的这篇序言属篇幅最长,历史上称《关雎》前的序为“诗大序”,其他为“诗小序”。《关雎》前的“诗大序”看起来也是一篇总序,所以历史上又称《毛诗序》。这篇序的第一段,主要强调人的情感是 “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强调喜怒哀乐必然通过“言→嗟叹→咏歌→舞蹈”等感情逐渐浓烈的行为表现出来,此正应了《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礼记•乐记》“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三者本乎人心”的基本道理。

第2课【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注释】

[1] “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2] 经: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第3课【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1]: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3],而变风变雅作矣。

【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注释】

[1] 六义:六种形式,大致地说赋、比、兴指表现手法,风、雅、颂指题材类型。

[2] 风刺:这里的“风刺”不同于现在的“讽刺”,这里的“风刺”是用“风”这种诗歌来委婉含蓄地批评、劝告的意思,所以叫“谲谏”(jué jiàn);因为委婉含蓄而不易伤害或激怒被批评者,所以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这已是一个成语了。

[3] 国家:古代“国”和“家”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由于实行辖地或属地的分封制,所以天子称“天下”,诸侯称“国”,大夫称“家”。

第4课【原文】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1],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2],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3]。是谓“四始”,诗之至也[5]。

【译文】(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 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注释】

[1] 国史:国之史官,《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2] 形容:名词,“形”和“容”的合称,指形象容貌或形状样态。[3] 成功:指天地万物在祖先、神灵的庇护下各得其所、兴兴向荣。

[4] 至:到达,极致。

第5课【原文】

然则[1],《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2]。南[3],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4]。《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5]。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衷]窈窕、思贤才 [6],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译文】《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

【注释】

[1]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这是古代表示承上启下一个常用之词,无实义。

[2] 周公:姓姬(jī)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于鲁,为鲁国的始祖,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和平定有关叛乱,有制礼作乐、文治武略之功,为孔子所称赞。

[3] 南:《周南》、《召南》之“南”,代指《周南》、《召南》。

[4] 召公:姓姬名奭(shì),封于燕,为燕国的始祖,周武王即位时与太公、周公、召公、毕公等一起辅佐武王,《召南•甘棠》这首诗就是写召公的。

[5] 正始:端正其初始。王化:王业风化或王者教化。

[6] 哀:即“衷”的误写,《毛诗正义》说“衷谓中心恕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下载《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0例)“策”字写作提纲

    “策”字写作提纲(30例)1. “三策同步”深化协作机构管理一是采取“统筹优化”之策。二是采取“资源整合”之策。三是采取“创新升级”之策。2. “三策”转变干部作风一是紧......

    《治安策》读后感

    有关贾谊《治安策》读后感: 学者对贾谊的评论中,影响很大的是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

    秦晖读后感

    左手自由,右手福利,中国何去何从? ——读秦晖《左手自由,右手福利》选择秦晖这篇文章阅读是从题目开始的。在谈阅读这篇文章的感触之前我想小小谈一下这个标题。它让我自然的想......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英语教学策略论》读后感 王笃勤教授编著的《英语教学策略论》是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书是09年在西安学习期间发现购买的, 当时感觉这本书像一本工具书,......

    战国策秦攻赵蔺离石祁拔原文及翻译

    原文赵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作者:刘向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蔺、离石、祁于赵。赵背秦,不予焦、黎、牛狐。秦王怒,令公子缯请地......

    秦时明月读后感

    《秦时明月》读书笔记郑中实验学校 s904 荆杉梗概《秦时明月》台湾作家温世仁先生的遗著,取用历史人物,但故事为原创。温世仁先生病逝后由相声瓦舍续写。这部书讲述的是秦国时......

    《秦王朝》读后感550字

    读了《秦王朝》这本书,我觉得秦始皇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首先,我先说说秦始皇的优点:第一:统一六国。秦朝早期在战国时期是不进而退的,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就开始大肆东征......

    政 策(共5则)

    3月26日消息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深圳表示,现在是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通过推动产业化,实际是更加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住宅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