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
有多少年没有写过读后感了?打上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羞愧啊,紧接着觉得自己很有装13的感觉啊,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不过这个是用来留念的,如果有人不幸进来看到了,拍砖什么的,我也不会反抗了,用力,用力......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在历史课本上对于李斯只是提了那么一点点,除了知道他是秦国丞相之外,我基本不认识这个人。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李斯师从荀子,跟韩非子是同学,而且两个人关系非常的好。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原来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时候你再能遇到一个跟你旗鼓相当的对手,那就更是很难得了,读后感《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在看后来,发现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也出自李斯之手,这真的是让我很惊奇了,由于我的无知,过去一直以为那个东西是武侠电视剧里面杜撰的,没想到还真有这么个东西,而且他居然跟中国历史上两个这么有名的人物有关!只可惜这宝贝在明朝的时候就消失了,以后再有出现也都是名副其实的赝品了。再看李斯从一个地方小吏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其政治手段实在是了不得,除了蒙毅蒙括等从小跟嬴政一起长大的寥寥数人之外,唯一一个屹立不倒的人也就只有他了。从吕不韦手下众多门人中脱颖而出,跟嬴政斗醪毐,在辅佐嬴政一统六国,这个人是在不简单。在看到今天的这部分才发现,原来焚书坑儒中的焚书就是这位老先生提出来的,但是跟我过去想的有点差别,过去一直以为焚书是把除了桑农养殖以及医术之外其他的书都烧掉了,当时心想,这真是罪人啊,太可悲了,现在在看,人家只是把老百姓手上的书都烧了,但是无论烧的是什么书,国家都有备份,要说焚书真正的罪过,那也得把这罪算到项羽头上,谁让他当年除了抢劫金银珠宝跟漂亮姑娘,其他的东西都不要,而且还把秦宫给烧了呢,想来,他才是真正的造孽啊。(未完)
第二篇:李斯与大秦帝国读后感
1、意料之外的临终之言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李斯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句台词,背景是他与家族共一千多人即将腰斩,说话的对象是一同行刑的次子。“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大秦的第一丞相竟会沦落至此!李斯临终前的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心里触动不小,不仅仅是因为这位叱咤一生的风云人物晚年如此凄惨,更多是感佩于生死最后,李斯没有怀念过往的丰功伟绩,而是含笑问了儿子这句话。这句临终遗言透露出的辛酸悲凉难以名状,也让人看到了一往无前的治世能臣李斯真的被打趴下了,也看开了,大秦的气数尽了。从这句话的侧面也能看出,李斯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死前不忘用这句话安慰一同赴死的儿子。我想,如果这是一个电影镜头,这句话更多是伴随着李斯回忆年轻时带着孩子在楚国上蔡逐兔的场景而说出的,或是导演采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宿将还山不论兵”,年老的李斯退休后回归故里带着孙儿逐兔,过着悠哉的晚年生活,笑看风云变幻。无论是哪一个场景,我相信都足以打动观众。
李斯能发出这句意料之外的遗言,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此前狱中的酷刑已经把他的意志和尊严摧垮,若是未经刑讯逼供就被赵高立刻押赴刑场,或许李斯还会大声疾呼“我对大秦有不世功勋,何故害我!”但一遍又一遍的审问逼供已经摧毁了这位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的心理防线,或许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在狱卒的轮番羞辱中,在酷刑停歇的间隙,他的悔恨,他的功绩,全部都已经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也想通了一切,故而在死前能做到如此坦然……
这位大秦的二号人物见证了秦国走向巅峰,也看到了属于大秦的时代即将落幕,不知他说出这句话时,除了对功名利禄早已看破外,对自己一手辅佐起来的大秦江山是否还心存强烈的痛惜?
2、一生背负的两大争议性黑锅
李斯这一生的功绩在此不多做赘述,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对他五花八门的各种评价,笔者只说说他这一生背负的两口争议性黑锅。先看看这第一口锅,这口锅是赵高强加的——叛国造反罪,理应赐死。但这口锅无论后人的野史如何编撰,都不能让人信服,他若是造反,在沙丘秦皇驾崩之时就是最好的时机,彼时蒙氏兄弟和太子扶苏都远在天边,李斯若刺杀赵高夺取大印借机篡位简直易如反掌,但他没有,而是与赵高合谋走了另一条路。另一口锅则是嬴政甩给他的——韩非之死。如今的史学界对于韩非的死因仍有争议,记得我们的高中历史书上对于韩非的介绍,是说韩非之死是因为李斯嫉贤妒能而遭受其谗害,但《李斯与大秦帝国》是遵循了始皇帝畏惧韩非之才因而杀之这一说法,我个人比较偏向这种说法。韩非出生皇室,是韩国皇子,目睹过皇族内部同室操戈,得天独厚的出生背景加上自身惊世才华让他深谙帝王治世之术,他的论述几乎都是站在君王的视角来看待。对于英明的帝王而言,与一个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初出见面,可能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相见恨晚之感,但韩非把封建帝王之术写得太透彻,让帝王隐讳的治世驭人之法以及某些不可告人的暗黑心貌一览无遗,此种论述一旦流传开去,也会令帝王细思极恐,因而始皇帝借李斯之手杀了韩非,可以说是韩非过人的才华害了他自己。
我之所以认为韩非不是死于谗害,并非出于妄加揣测,而是根据书籍内容的记载进行推测的。一是李斯与韩非早年师从荀子,两人同窗三载,韩非的个性李斯不是不了解,韩非为人孤傲,著书立说是他的志向,而权臣最不畏惧恃才孤傲之人,更不会畏惧专注立说的学者,读书笔记.反而畏惧奸佞宵小之辈,何况韩非入秦犹如人质,李斯只是出于昔日相济之恩和对人才的爱惜才想保住韩非的命。二是韩非是韩国公子,出生韩国皇室,老爹也差点成为韩王,出身皇室的孤傲之人怎么可能侍奉死对头秦皇帝。三是秦皇当时还没统一六国,正是用人之际,且不说秦皇的聪明智慧是难以误听谗言的,就从他因无意中读到韩非的两篇文章就派兵攻打韩国,只为一睹韩非风采的行为,就能看出秦始皇对韩非的敬服可见一斑。四是韩非死后,他所著的论述也就是后世尊称为《韩非子》一书,始皇将其作为帝国建立的理论依据,没有选择那部“一字千金”的鸿篇巨制《吕氏春秋》,并且让皇子们研习韩非的著述,由此可见,始皇杀他是因为忌惮韩非对帝王思想的刻画太过真实,无奈李斯去求情反而撞在了枪口上,背上了谗害韩非的千古骂名!
3、闯过了千千劫,却闯不过这一生死劫
看看最终斗败李斯的人为何是赵高,除了年过六十的李斯老糊涂以外,最主要的是赵高对李斯攻心攻到了实处。赵高与李斯有个共同点,都是历尽艰难险阻,受尽多少士人欺凌才爬到高位上,嫪毐吕不韦那类暴发户对李斯担心失去功名地位的内心隐忧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而被世人白眼荼毒更深的赵高太了解不过了,尤其是在皇权新旧交替的千钧之际,只要赵高稍微用言语相激就会让李斯心生疑窦,如史书记载,李斯上钩了。一念之差便成为了千百年来“功也至极,过也至极”的争议性人物,所以在拉李斯上贼船这点上,我深深“佩服”赵高的段位。他是奸臣,他耍阴耍得快准狠,他把一向聪明过人的李斯玩弄于手掌间,李斯何许人也?铲除了吕不韦嫪毐两大派系,辅佐青年秦始皇稳固了政权,一封八百字的《谏逐客书》就让秦始皇收回逐客令,让六国之士慕名而来为大秦所用,舌战秦国宗室救下了郑国,使郑国渠得以顺利完工,成就关中千里沃野,这些都为秦始皇横扫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更不用说天下统一后为巩固中央集权而实施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但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的李斯却栽在了赵高的手中,真是“叹人世,终难定”!
简要说说对赵高这个人的看法,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极强的封建时代,个人觉得赵高心理多少有些扭曲变态,他最亢奋的事情就是毁灭再毁灭。行刑李斯的刑场上有家族一千多人,从个人私欲的角度看,浸淫封建宦海大半生的他晚年顾及家族富贵兴衰而着了赵高的道也无可厚非,但赵高行事无所畏惧,在他看来,“忠孝节义”全是废话,篡改遗诏后对李斯的两次要挟都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指鹿为马”的典故至今看来都让人脊背发凉,他要把秦宗室杀尽,将不驯服的人都杀尽,无论你是左丞相还是右丞相,无论你是杀匈奴的大将军还是食万邑的列侯,反正他的尊严和生命早已不足为惜,他仇视整个世界,从奴役所有人中寻求快感,他要把整个秦帝国都踩在他的脚下,可叹英明一世的李斯闯过了千千劫难,却躲不过赵高这一劫!可叹经历了数代帝王几百年艰辛开拓的大秦基业,竟一夕间轰然崩塌!
第三篇: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有感
成功之道
——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有感
总是不想去触碰这不如人意的最后几章,这几章注定是历史的荒谬与悲剧,注定是嬴政万世伟业的崩塌,注定是李斯糊涂一时却身败名裂的悲哀。但历史如同人生一样,既没有如果的假设,也没有逃避的跳跃。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这不能左右的现实。然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便因此有了借鉴。历史使我们不曾参与便无权去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我们只有虚心思考来指引自己,在成功路上少走些许弯路。
读罢《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种对李斯的景仰之心油然而生,他执着了一生的梦想,成就了他——一个秦帝国政坛之上的二号人物,也毁灭了他——一个秦国乃至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屈打成招的无罪囚犯。
说他无罪其也有罪,其罪在于对梦想信念的过分执着,而忽略了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分析,诱使他背叛了他的王、他的国以及他的信仰,也最终造成了不朽的秦帝国与二世而亡的速朽秦国。真可谓帝国的悲哀:成也李斯,敗也李斯。然而,我们无权评判他是否真的有罪,因为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也没有像电影中的镜头回放。根本不可能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更无可能去舍身处地地敢收到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情。
正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即使史官不依当朝者的思想秉笔直书,但他仍旧逃脱不掉他是人的客观事实。是人便有自己的主观
思维,多少都会将自己的个人好恶夹杂在史书之中,使我们后人无从考证其客观史实。就算科学家研发出了时间机器,能够带我们回到那段令人神往的《神话》历史,谁又敢保证不会因为我们的冒然造访而改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既不能复原,更不能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去评述。
那么我们就当是在听一段关于李斯的励志故事吧,细细地聆听讲故事人所想给我们传达的心声,从中去感悟我们真正需要学习与借鉴的成功之道吧。故事的主人公当然就是这位李斯先生,故事讲述的便是他终其一生追寻梦想、拼搏梦想、成就梦想的励志经历。他的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行动者的力量,最终成就了自己。读李斯,我读到了什么:
1、大凡成大事者都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并且夜以继日地提醒着自己要为这个梦想奋斗。整天所思考的也是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将这个伟大的梦想实现。李斯的梦想便是成天下之大一统。
2、大凡成大事者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学习力。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谁学习更重要。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试问今日之老师有几人做到了这几点。要学就学最好的,要做就做第一名,向行业之中的第一名学习,争取同他看齐。李斯的老师荀老夫子是也。
3、成功没有捷径,有的只是看不到终点的迷茫,与不断需要克服的障碍。研究障碍固然重要,然则必然会因为障碍而固步自封。成功的人则是不断地去实践,去找寻更好更快达成目标的方法。正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自手;持百谋而莫决,不如得一谋而急行”。
李斯如是说:“夫某事者,先虑败,后虑胜。”以此来直谏嬴政,要求他切莫投鼠忌器。
4、成功路上多的是岔路,有岔路便少不了选择,甚至是抉择。所以,选择大于努力。努力固然重要,但倘若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便南辕北辙,非但不能成功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李斯之败就败在了后期选择了错误的领导,站错了队伍(选择同什么样的人为伍也很重要),纵使他使出浑身解数,用再大的努力也无力扭转大秦帝国走向灭亡的悲哀。当然,我们不能将亡国的罪名完全归咎于李斯一人,这样对于李斯来说也着实太不公平了,当然他也担当不起,更伤不起。
5、成功的道路之上,除了那些客观存在的挫折,同样也少不了由主观臆想出来的恐惧。我们必须迫使自己摆脱恐惧者的心态,以及突破“如果······怎么办?”的思维定式。要知道人生路上没有如果,所有的恐惧都只是事先幻想出来吓唬自己的错觉。我也必须学着同恐惧做朋友,将这样的恐惧感转化成对人生改变的正面能动的力量,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些。李斯初见嬴政时就存在着恐惧,当然也是他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他最终克服了恐惧心理,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王,也从此踏出了成就梦想的第一步,同时也为嬴政绘出了他帝国伟业的宏伟蓝图。
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现代,不论是仕途也或是职场生涯,都有其一成不变的成功之道。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深谙成功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助使自己有能力打破禁锢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束缚自己的客观局限。
第四篇:流血的仕途——感悟李斯政治思想对秦帝国的影响
流血的仕途
感悟李斯政治思想对秦帝国的影响
【内容概要】:李斯是推动秦帝国建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对秦帝国的建立,发展,巩固乃至灭亡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他为秦国振兴与发展倾其一生,本文主要讲述李斯的思想及其实践对秦国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想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李斯。
【关键字】:
李斯
秦国
思想
实践
学习了李斯的思想之后,我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虽然后人并不怎么看好他,认为他是唯利是图,带有贬义色彩的大臣。阅读了大量有关他的文章,也发现大多数学者也是以一种鄙夷的眼光看待他。所写文章或研究也大都侧重对他政治活动的分析,亦或是对其人格的缺陷进行道德伦理的评价。而从他政治思想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他对秦国的影响的研究很少。其实,在我看来,一个能被称作“千古第一相”,并且协助秦王嬴政成就一番霸业的人,其才能不可小视。但是只因一些人格上的缺陷而抹杀了他为后人所带来的巨大功绩,实属不公平。今天,我想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的思想及其实践以及对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秦帝国建立前后的李斯
了解了李斯的生平之后,我感觉李斯之所以能成就千古第一丞相的地位。除了他本身具有的才学外,还有他年轻时不甘平庸的性格。
二十六岁的李斯,是楚国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粮囤附近有草苇围住的粪坑。李斯如厕时,见到枯瘦瑟缩又沾了粪的小耗子,他想:“人生如鼠啊,不在仓就在厕。”不禁长叹:“一辈子有无出息,全看为自己找一个什么位臵。”
就是在这个月夜,李斯决定,要换一种活法。于是他匆匆离开家乡,放弃了也算衣食无忧的职务,远赴皇城,这一走,终其一生没有再回来。他就这样踩踏着无数人的肩膀爬了上去,直到风云之颠。也许他不想做一只粪坑里的鼠,一定要择高枝而栖,每一个人,当他选择过另一种生活时,必定也同时有另一种结局在等他。其实这也也就是李斯贯穿一生的为人做事作风,他的一生对功名利禄的欲望是相当的强烈的。不管是他做学问还是上书甚至得倡导变法都存在保身的异己私利:从弃小吏而学帝王之术;从为避免遭驱逐而上《谏逐客书》;从妒才而杀同仁韩非;从为毁灭儒教而焚书;等等,都可以看出李斯舍身而取利、趋利避害的保身思想。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后来为秦皇积极献策,离间六国,向秦皇上呈《谏逐客书》,一步步得到秦皇的赏识和提拔。
其实,从《谏逐客书》就可以看出李斯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也体现出他敢于进谏的政治勇气。再奏疏中,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经过了十多年的残酷征战,秦王终于同一了天下。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李斯的政治思想也继续对秦国的巩固,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力,这也集中体现在秦国建立后的两次廷议上。
第一次,是在始皇二十六年的廷议上。当时任廷尉的李斯像皇帝极力劝谏废除传统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李斯清楚的看到建立后的秦国在新体制上必须与传统体制相区别,绝不能沿用周代的封建体制。只有改革创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才能使秦朝万世一系。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实行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李斯的思想充分体现坚持君主专制,崇尚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这在当时切实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更反映出他不同凡响的政治远见。
第二次,是在始皇三十四年的廷议上。群臣聚集在咸阳宫称颂秦始皇时,儒学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现在的一些儒生总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李斯的这种禁抑文化的主张对古代文化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浩劫,但这次焚书的原因,是由于讨论是否分封的问题而引起的,无论是主张分封还是反对分封的大臣,都是为了秦始皇长久统治打算,他们并无根本利益上的对立。李斯借题发挥,最后竟造成焚书的结局,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另外,李斯对秦帝国的迅速灭亡也发挥了重要影响。据史实记载,李斯在“沙丘之变”中起重要作用,是重要推动者。由于秦始皇在巡游中突然病逝,他一面冷静的安排后事,不让侍卫泄露皇帝驾崩之事,任然每天派侍卫往皇帝寝宫送饭。这体现出了李斯遇事之时所表现的冷静与机智,果敢和谋略。但是为了保有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现实利益,他的利益之心被赵高所利用。与赵高沆瀣一气篡改始皇遗诏,伪诏胡亥为秦二世,这使已经危机四伏的秦国在政治阴谋中越发摇摇欲坠。而历史证明,“沙丘之变”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二世的暴政和胡作非为终于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最终葬送了秦朝。
二.李斯的政治思想及其特点 李斯在秦国建立过程中的实践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李斯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李斯主张通过兼并战争来消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离开荀子曾经说过:以秦国现在的实力,足以灭掉六国。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从这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局势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他已预见到秦国将来统一六国是必然之势,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他的这一思想也是为他日后在秦国的实践打下了一个根基,为此,他不遗余力的协助秦王统一六国,为的就是完成这一政治目的。第二.李斯认为要完成流过的统一,就必须重视网罗和使用各国人才。他认为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各国优秀人才的才能为秦国服务,这一思想在《谏逐客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立刻为秦王所采纳,后来证明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秦朝建立之后,李斯明确的主张抛弃传统的分封诸侯的做法,改为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虽然这一主张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最终得到了秦王认可。在他的建议下,秦王嬴政改称始皇帝,从此就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的统一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后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李斯从法家思想出发,主张禁绝私学,焚烧书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最坚定、最彻底的执行者之一。李斯在秦王朝建国之初,对法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基本采取兼收并用的宽容态度,但后来为了政治需要,提出了焚书、以吏为师和今绝百家三项具体措施,并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这种禁抑文化的思想根本上是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但却对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从以上思想可以看出,李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崇法尚刑,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他虽然师出儒家,却没在儒家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崇尚法家思想。他的一系列改革实践中无不透射出浓烈的法家气息,可以说是法家思想最坚定、最彻底的执行者。
(二)崇尚功利,具有极端的务实性。他从小出生低微,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又不甘平庸,对功名利禄有强烈的渴望。这从“仓鼠论“那段就可看的很清楚,这种对下层贫贱生活的强烈厌倦与鄙夷导致了他在日后政治实践中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性。
(三)重视思想、文化的统一,极力强调君主的专制权力。他很早就清晰地预见秦国统一是历史大势,所以当秦国统一后,他又主张在思想和文化上的统一。在思想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消灭思想言论自由,焚书坑儒。定法家学说于一尊,要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他看来,只有最大限度的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权利,才能使秦朝长治久安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虽然他为人做事都是其趋利避害的思想角度考虑的,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所作所为为中国历史发展和国家制度的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皇时期明法度、定律例、书同文、治宫殿、外巡守、攘外夷中都有他卓越的功绩。总而言之,李斯的政治思想是随着秦帝国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展开的。在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建立发挥过积极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说,他的思想也是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部分,他也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向后人展示出法家思想在现实政治中局限性和弊端,对后世在专制王朝的建立都起过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李斯》
1975年著
《李斯与秦帝国》
《李斯政治思想之解读》
《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李斯---中国古代思想分水岭》
散文百家
《论李斯的法律思想》
第五篇:李斯列传读后感
紫竹儿子的原创
今天我读了《史记》当中《李斯列传》这一部分,我对李斯的人生经历深有感悟,李斯列传读后感。
李斯是楚国人,当时只是一个地方小官。有一次,李斯发现厕所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差;而粮仓里的老鼠,生活环境特别好,有着吃不完的粮食,于是李斯感慨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有才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平台。
于是,李斯就把官辞了,投奔了当时齐国一位大师,这位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子,李斯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也就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的道理,读后感《李斯列传读后感》。过了一段时间,李斯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应该找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去当时最强大的秦国。
李斯到了秦国之后,投奔到当时秦国最有权势的吕不韦门下,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就把他引荐给秦始皇,于是,李斯终于有了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在秦国消灭诸侯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觉得李斯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从老鼠哲学中受到启发,并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付诸行动,辞官投学,努力提升自我的能力,最终在秦国统一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人生好戏。
我感悟到:一个人首先有心存远大志向,然后付诸行动,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才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相反,如果一味好吃懒做,只能让理想变成梦想和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