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 资料
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
3.孔子周游列国(14)年。
4.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
5.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孔子只有(3)岁,父亲便亡故了。6.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来说,他乃是第一个予以系统批评的人。
7.孔子(15)岁时已经立下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愿望。
8.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
9.孔子 在二十六七岁时,才做过一两回小官。一回是(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一回是(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他做得都非常出色。10.孔子说:我到了(30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了主意了。11.孔子所教的学生大多是(士)这一社会阶层的。也就是多半是有钱人。12.孔子在(30)岁时,有了第一批弟子。
13.孔子见老子,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孔子说他像 龙 一样。14.孔子的第一次政治活动是在齐国,由于(晏婴)的反对,失败了。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6.孔子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常提起(命)。
17.鲁国的政权被季氏把持。季氏三个最有实力的家臣:仲怀梁、阳虎、公山不狃。
18.孔子最终没有帮(公山不狃)。
19.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循循善诱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耻下问…… 20.孔子在(51)岁时真正从政,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21.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举行(夹谷之会),鲁国、孔子在(外交)上胜利了。22.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受了晏婴的启发。
23.齐国用(美人计)离间了孔子和鲁定公,孔子离开了鲁国,来到了卫国。24.孔子在卫国得到和鲁国一样的待遇,但受到监视。仅仅在卫国几个月。25.孔子从卫国走时,被人嘲笑为(丧家狗)。在(匡城)被卫国贵族(公孙戌)拘留。
26.孔子没有到晋国去,是因为:晋国发生了内乱。只好 又回到了卫国。27.孔子过了(14)年漂泊的生活,又回到了鲁国,已经(68)岁了。28.孔子唯一的儿子叫(孔鲤)。29.孔子认为(颜渊)比自己聪明。30.子 路死在(卫国)。
31.(哲人)是孔子最后对自己的形容。32.孔子死的时候是(73)岁,葬在(孔林)。33.《孔子的故事》的作者是(李长之)。
34.孔子周游过的国家有: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没有到晋国。
35.孔子63岁时,在(陈蔡之间),师徒被困绝粮,后被(楚人)所救。36.孔子性格特点:德高望重、虚心求学。37.孔子编写了(《春秋》),整理了《诗经》。38.孔子的学费是(十条肉干)。39.鲁庄公给孔子送了(鲤鱼)。40.孔子在(宋国)受到了的迫害。
41.孔子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贤弟子(72)人。
第二篇: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
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故事二: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便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故事三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在两个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诚实的表现,为后人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四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值得后世所有读书人学习、敬仰。
故事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春秋时期,孔子带他的学生子路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勤快,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就道歉,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原谅了子路,还邀请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可老丈已经走了。孔子知道后,认为老农是位隐士,心中敬佩、感叹不已。
故事六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故事七
后生可畏
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这就是“后生可畏”的典故。
现在,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第三篇:孔子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第四篇:孔子的故事
孔子故事
一、智慧圆融
——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穷通皆乐
——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
孔子故事
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三、艺通他心
——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孔子故事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四、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五、圣者情怀
——故事取材于《说苑》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
孔子故事
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第五篇: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腰围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她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起,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煮食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到的事情也不确切,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唨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埠,过着清平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上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大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佣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是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祀,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此,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的好,她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自己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任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就先说到:“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以说是位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廷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改错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学生周游各地,讲学传道。一天,他们来到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登山。孔子一鼓作气攀登到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边好大的海哟!这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迎面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呀!”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鱼叉,肩后背着鱼篓,腰间系着葫芦,迎着他们走过来,边走边说:“不要慌,跟我来!”
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领进了一个山洞里。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鱼落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得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子问:“怎们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了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孔子把学生招拢在一起,严肃的说:“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完,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从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遵为素王——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通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能力。他的智慧超出常人,他的勇敢要一般人,他的腿脚快速灵敏的程度能赶得上狡兔,他的力气之大能举起城门上的杠子。可是人并不了解孔子有这些才能,不知道他竟然还是勇敢的力大无比的人。因为孔子只选了一样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传道授业。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了,专心致志,培养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尊称为“素王”。
春秋时代242年,灭亡了52个国家,被臣子杀掉的国君有36位。对发生在春秋时代的这些事情,孔子采集善事,隐去恶行,编著成一部《春秋》。他对历史了解得很深,主张弘扬王道,施行仁义。
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时候,被匡人围困。身处危难,孔子面不改色,据理行事;生死之间,孔子弹琴唱歌,毫无惧色。
孔子晚年担任鲁国司寇,处理案件案非常谨慎细致,鲁国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路不拾遗、市场上没有高抬物价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鲁国,年轻人处处都让着年长的,老年人不用肩背手提重东西。社会安定,长幼有序。
由近知远
一次,子路看待一个落水的人,就把他救了上来。被救的人为了感谢子路,就送给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很赞成这样的举动,说:“这样一来,鲁国就会形成一种救人的风气。”从子路接受答谢的举动上,孔子看到,此事可以引导进而培养人们向善行德的品行。
又有一次,子贡为救一个鲁国人,就用自己的钱把他赎了回来。官府为表彰子贡的行动,就奖励了子贡金钱,但是子贡没有要这些钱。
孔子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说:“如果这样做的话,鲁国不会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了。”从子贡不接受奖赏的行为上,孔子看到,此事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做一些善心善行的事。
孔子就是这样能够由小知大,由近知远。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够从事物开始的细微迹象上,预知到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