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吊脚楼文化
吊脚楼:山中水边皆成趣,全村同在画中居
简介:
提到吊脚楼,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湘西凤凰秀色迷人之景,进而还会联想到作家沈从文《边城》故事里依山傍水,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居的淡雅之情。《边城》中的一句话:“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被赋予丰富意蕴的居住民俗。
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演进过程中,辛勤耕耘,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而吊脚楼便是其中的一个美丽艺术品,吊脚楼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今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旅游商业价值。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由来,建筑结构以及一定商业改造来评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一、吊脚楼的形成
吊脚楼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分布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选择其作为本民族的特色建筑。吊脚楼作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具有高悬地面使房内干燥,防御野兽,上层住宿,下层畜牧储物等等优点。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民族建筑,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结构,是古代人民受鸟巢这种群居结构的样式而建造而成,其前身便是我国古代南方祖先在树上建造的“巢居”。这是一种强调居住在离地之“楼”的居民文化,是把“巢”的使用功能与居住者认同的文化规则有机的统一起来。长江以南各地因所处环境、地形及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吊脚楼所呈现出的体量和形式也有所不同。现今遗存的吊脚楼建筑广泛分布于湖南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是当地苗、土家、侗、傣等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的武陵山区。一些学者认为,武陵山区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所以产生了吊脚楼这一建筑制式,它的这种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更是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产物。学者们认为,吊脚楼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强调“道法自然”,它的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平衡。这种以最大的创造性、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去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雄浑粗犷、质朴率真的意境以及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吊脚楼中的工匠智慧
吊脚楼是将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统吊脚楼建筑之前需要有以下准备工作。首先便是选址。吊脚楼一般建在方位向阳、顺坡、对山坳的位置最好。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建造较大的房屋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有些人家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条件一般的人家就不太讲究了。其次便是材料。建造吊脚楼的主材是南方普遍有得杉木,一般在6~8 月份砍伐杉木,此时杉木水分多,方便剥皮,此外,充足的阳光会使木料加快变干,将杉木晾干后便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另外建筑最看重工匠。少数民族喜欢名望高、跟从名师学艺的木匠做掌墨师傅,且掌墨师傅要多子多福的为最佳。在少数民族眼中掌握有建筑技艺的师傅往往是具有神性的,而一个神性好的师傅建筑的房屋可给居住者带来健康、财富。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
(一)工匠智慧在吊脚楼建造中的闪现
1、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3、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
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 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二)吊脚楼的居室彰显工匠技艺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三、侗族鲁班杨似玉
今年62岁的杨似玉生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木匠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杨似玉擅长建造侗族传统建筑,据统计,他先后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12座、鼓楼8座、大小凉亭30多座、风雨桥和鼓楼模型3000余座,作品遍布湘、黔、桂、港等地。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杨似玉被评为首批“广西工匠”。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杨似玉已经是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被国家文化部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的中国“侗乡第一楼”、“三江鼓楼”、“世界第一风雨桥”三江风雨桥等均出自其手。他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不仅享誉当地,还成为了广西的第一“文化符号”。
作为一名侗木大师,上门求艺者不在少数,三江大部分侗木工匠曾前来受教。对待求学者,杨似玉有教无类,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分享在侗木建筑方面的心得与经验。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杨似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祖传技艺,继承并发扬侗民族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面向全县热爱木构建筑的村民免费开办了8期非遗传习班并带徒实习,挖掘和培养一批有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的人才,杨似玉现在带了100多位徒弟,都跟着他学手艺,他很希望能把侗族的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吊脚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第二篇:吊脚楼
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演进过程中,辛勤耕耘,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而吊脚楼便是其中的一个美丽艺术品,吊脚楼作为一种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今天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旅游商业价值。本文将从吊脚楼的由来,建筑结构以及一定商业改造来评说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分布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选择其作为本民族的特色建筑。吊脚楼作为一种半干栏式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具有高悬地面使房内干燥,防御野兽,上层住宿,下层畜牧储物等等优点。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民族建筑,是古代民族文化的结晶。
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结构,是古代人民受鸟巢这种群居结构的样式而建造而成,其前身便是我国古代南方祖先在树上建造的“巢居”。这是一种强调居住在离地之“楼”的居民文化,是把“巢”的使用功能与居住者认同的文化规则有机的统一起来。长江以南各地因所处环境、地形及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吊脚楼所呈现出的体量和形式也有所不同。现今遗存的吊脚楼建筑广泛分布于湖南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是当地苗、土家、侗、傣等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的武陵山区。一些学者认为,武陵山区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为了利用地形和争取居住空间,所以产生了吊脚楼这一建筑制式,它的这种充分利用山地空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更是为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产物。学者们认为,吊脚楼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强调“道法自然”,它的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平衡。这种以最大的创造性、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去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体现出雄浑粗犷、质朴率真的意境以及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以土家族为代表的吊脚楼的形成,除了地形的影响外,这些地区的气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武陵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冬暖夏热,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旧唐书》记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少数民族居民为适应居住环境的需要,只有在悬崖陡坡上修建吊脚楼。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吊脚楼多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修建,这种形式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潮热气候下对房屋的隔湿和通风的要求。
传统吊脚楼建筑之前需要有以下准备工作。首先便是选址。吊脚楼一般建在方位向阳、顺坡、对山坳的位置最好。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建造较大的房屋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有些人家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条件一般的人家就不太讲究了。其次便是材料。建造吊脚楼的主材是南方普遍有得杉木,一般在6~8 月份砍伐杉木,此时杉木水分多,方便剥皮,此外,充足的阳光会使木料加快变干,将杉木晾干后便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另外建筑最看重工匠。少数民族喜欢名望高、跟从名师学艺的木匠做掌墨师傅,且掌墨师傅要多子多福的为最佳。在少数民族眼中掌握有建筑技艺的师傅往往是具有神性的,而一个神性好的师傅建筑的房屋可给居住者带来健康、财富。
传统吊脚楼从地域上可以分为沿河而建的城镇型吊脚楼和倚坡地而建的乡村型吊脚楼两种。第一种是城镇型吊脚楼,在南方例如湘西黔南桂北境内共有大小河流上千条。这些村镇多沿河、近水分布, 因山多地少, 生活空间狭小, 城镇房屋较为密集。为争取居住空间和开阔视野, 房屋临河一面多利用河岸陡壁架空建屋,出挑设廊,形成靠水的走廊。沿河的吊脚楼, 一般为前街后河、前店后宅的形式。这类吊脚楼所处的地方坡度大、面宽小, 进深亦受到河与街之间距离的严格限制, 充分利用地形高差, 向空间发展乃在情理之中。这类沿河吊脚楼具有基本相似的特征:一是皆位千陡峭的河岸上, 地景与房屋的关系基本一致;二是错落有致的形态;三是基本相同的材料及构造技术(尤其是支挑方式)。此三点是产生协调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景观的基础。
而第二种则是建于坡地地形的乡村型吊脚楼。坡地吊脚楼不同于沿河吊脚楼,其建造的特色不仅在于所处地形坡度的陡缓,更在于个体形态的差异, 即主房或正房与楼的部分组合关系的不同。常见的坡地吊脚楼, 楼的部分相当于一般民居中厢房的地位, 形成“L”型或“U”型的平面布局,实用而又美观。正房和吊脚楼有一次建成的, 也有后来加建热有在结构上一体的, 也有仅是屋角相抵, 若即若离的。建造吊脚楼, 一般坚持“客不欺主”的原则。即吊脚楼在高度和体量上分别矮于和小于正房, 房屋的间数少, 进深、面宽、层高均较正房为小。若一般正房穿斗排架为五柱八挂或三柱六挂, 吊脚楼部分则仅为三柱二挂或三柱四挂。在功能布局中, 吊脚楼是辅助性的。底层架空供储存杂物, 或做为厨房、牛栏、猪圈;上层为闺房或客房。底层的高度一般在2 米以下,低于1.5 米则一般不派正式用场, 仅置放杂物。同沿河吊脚楼一样, 坡地吊脚楼也是充分利用地形高差, 将楼的部分置于地势低洼之处, 做成两层或三层, 檐口与正房基本保持平齐。吊脚楼的2 层楼板一般高于正房室内地坪1 米余, 楼梯一般设于正房或吊脚楼屋檐下。苗族聚居区的吊脚楼, 楼梯常设于室内火塘间。
伴随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传统上的吊脚楼不得不面临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少数民族地区要想构建起完善的面向大众的旅游经济平台,就要充分挖掘村寨吊脚楼的空间利用。例如,传统的吊脚楼下层用于围养牲畜、鸡鸭等会产生令人不适的异味,应该取缔。可以通过设计把它改造成为商业空间,也可以将成排的吊脚楼底部串联,开辟为娱乐休闲空间,使当地村民的土特产、服饰、民俗表演有销售和展示场所,迎合了当下旅游的热潮。在吊脚楼改造中要充分兼容各种商业设施的建设,满足游客的住宿、餐饮和各种休闲娱乐需求。在旅游旺季来临时,村民可投入到旅游服务业中,竭力为游客服务,而在旅游淡季,村民又可转向农业生产之中。以亦商亦农的形式,形成新型的农村经济实体新趋势,从而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使吊脚楼建筑在当代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观赏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参考文献:
宛志贤.民族民间吊脚楼[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4-6.叶禾.少数民族民居[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9-81.张良皋.巴师八国考[ J].江汉考古.1996 ,(1).张良皋.傣族竹楼中华民族建筑的奇妙发明[ J].长江建设.1996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第三篇: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土家吊脚楼)
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08级资管张
(一)姓名:杨聪 学号:2008027044
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的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精华所在。吊脚楼因为有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居民形式中的古朴粗狂及其原始的狂野。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
吊脚楼的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与此同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中间的 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 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 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 儿媳住小里头(右边).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到了张家界,谁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两边配有厢房或转角楼,有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
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结语
现在,如果想观看张家界土家吊脚楼和民俗风情表演的话,最佳去处是土家博物馆——土家风情园和秀华山馆。
第四篇:恩施民居---吊脚楼__阅读答案
恩施民居——吊脚楼 阅读答案
恩施民居——吊脚楼 顾祥明
①吊脚楼是恩施州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苗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②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音qing)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③吊脚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所以也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④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作支撑用的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⑤吊脚楼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艺水平。窗花雕刻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⑥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吊脚搂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比“干栏”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⑦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苗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吊脚楼,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17.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举例(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并说明其作用。18.吊脚楼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19.第①段说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15.吊脚楼的特点,悠久历史,分布,构造,种类,建筑工艺水平,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说明。16.逻辑顺序 17.分类别和举例子,“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这样使说明对象更系统清晰,特点更突出。18.“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或“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19.不能,一般是限制性词语,告诉我们不是所有吊脚楼都依山而建,有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平地起吊式就可以不依山而建。
第五篇:文化专题
(一)专题性综合例(2010•江苏盐城)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 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
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传四海
情系节日(2)请描述你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个字。
弘扬传统
(3)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4)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解题策略:本题围绕节日的文化常识及其相关的人物信息、文化积淀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民风民俗、关注传统文化,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
参考答案:(1)屈原投江 鼓声阵阵(或:呐喊声声)
(2)示例:十多个人坐在龙舟之上,随着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江面上一艘艘龙舟,你追我赶,蔚为壮观。(赛龙舟的场景)
(3)示例 :传统文化教育滞后,宣传倡导不力,部分青少年传统文化意识比较淡薄。
(4)示例: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