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
学 院 专 业
年级班别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同时东盟博览会也随着广西的发展,逐渐成为广西的名片符号,她代表的是广西互利共赢,双边合作,开放自由贸易的经济态度和精神。
四、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
1.节日起源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2.节日历史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由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
从1999年11月到今年11月民歌节成功举办,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气息一路走来,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3.节日意义
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艺术节期间,国内著名艺术家、歌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演出。与民歌节同时举办的还有时装大赛、壮族节日联欢、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大赛、旅游美食节、广西山歌擂台赛以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广西绣球文化
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也是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也被当作壮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六、广西铜鼓文化
众所周知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广西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种类繁多,数量逾千,居全球第一。广西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藏着丰富的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铜鼓的花纹瑰丽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1、铜鼓特点
通体皆铜,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形似圆墩,平面曲腰。它的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1米以上,小者仅10余厘米,重量几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精美大方。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有的鼓边还环铸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亦多环铸各种纹饰,并铸有鼓耳和合范缝。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他们生活中财富、权力的象征和顶礼膜拜的神器[4]。时至今日,在我国苗、瑶、壮、侗、布依、水、仡佬、佤等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民族中仍有传承与使用。可以说它是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
2、铜鼓的历史与现状
铜鼓的前身是一种炊具,在春秋晚期出现,据考证已有2700多年历史。在十六世纪晚期开始存在的壮族祖先在商朝时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铜鼓最早源与陶釜,个体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4]唐以后又逐渐变小。迄今除了部分铜鼓被博物馆珍藏之外,仍有数千面铜鼓以它们独特的魅力活跃于民间。
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中国馆藏量1400面,为世界之最。在广西,馆藏的铜鼓达900多面,民间珍藏的铜鼓也十分丰富,因而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七、饮食文化——广西特色小吃
俗话说得好“名以食为天”,吃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享受,在广西,好吃的美食更是数不甚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柳州螺蛳粉
在外游学的莘莘学子们,哪怕是从美国回来,短短的几天,也一定要去巷子里尝尝自己朝思暮想的螺蛳粉,体味那浓浓的乡情。螺蛳粉:顾名思义,用螺蛳汤煮泡的米粉。但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大有作为。螺蛳汤一定要熬得浓,米粉具有弹性。配料要有地道的酸笋与腐竹以及新鲜蔬菜(一般为空心菜、菜花、生菜任选其一),外加点萝卜干。而且自己可以随喜好加猪蹄儿或者鸭掌,均为美味上乘之选。
2、酸
酸是将大白菜、黄瓜、莲藕、刀豆、木瓜、辣椒、萝卜、笋子等各种蔬菜或水果,用纯正的白米醋浸泡而成,“酸”就是指这个腌制品。广西人都爱好吃酸,微带辣椒,味道十分之美。解渴解乏,促进食欲。
3、打油茶
阳春三月,春意正浓。南下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4、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玉林牛巴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5、老友粉
有人说:到过广西南宁如果没有吃老友粉就不算来过广西南宁,要想融入到广西南宁生活,和朋友一起去吃碗老友粉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很多人刚开始都有点吃不惯广西南宁酸笋的味道,认为有点怪臭味,但是这就是老友的味道。俗话说得好,臭味相投!如果不是喜欢同样的味道又怎么能成为“老友”呢?!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们广西的五种文化符号,我认为只有考虑人们对吃住行三方面的需求,这样的宣传才更到位,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广西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 罗昭祥 《广西地理大发现》 中国审计出版社,98,34-37
[2]广西少数民族简介 海峡之声网 2009,06(07)
[3]历史简介 广西新闻网 2010,08(07)[4]广西铜鼓文化 1991 56-59
第二篇:广西百色文化
广西百色:打造文化品牌 促进经济发展
2009年,广西百色市着力整合文化资源,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文化亮点闪现。正以一座“文化名市”的姿态从幕后走向台前。
文化品牌遍地开花
在2009年自治区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百色市推出的广西首部大型原生态壮民族歌舞剧《壮锦》作为重头大戏浓情登场,以一位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寻找带有壮族“幸福密码”的壮锦为线索,将民歌、民舞、民饰、民俗融为一体,把“壮锦”、“马骨胡”、“驮娘江”、“红棉树”等广西最富特色的传说故事,“黑衣壮尼的呀”、“嘹歌”、“八音”、“壮剧”等壮民族经典艺术元素和壮族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以及内涵丰富的民风习俗展现在观众面前。
去年9月该剧参加第七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型剧目展荣获桂花金奖,同时获得7个单项奖。12月,该剧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展演,荣获“中国戏剧剧目奖”,主演韦艺荣获优秀表演奖。
由乐业县和区直文化团体联合创作的古骆越歌舞剧《谷魂》也在第七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型剧目展上将桂花银奖收入囊中。《壮锦》、《谷魂》这两部剧一亮相,各界好评如潮,成为了外界了解壮民族文化、了解百色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右江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爷孙》荣获节目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编导一等奖、作曲二等奖;隆林各族自治县歌舞团创作的舞蹈《迁徙记忆—腊染》荣获舞蹈编导一等奖、节目二等奖、乐舞表演二等奖、作曲二等奖、服装设计奖,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舞蹈比赛;西林县歌舞团创作的舞蹈《彝乡酒趣》荣获节目二等奖、表演二等奖、编导二等奖、作曲三等奖;百色市粤剧团创作的小粤剧《红棉》荣获第七届广西剧展小戏小品展桂花铜奖。
舞台文艺大放异彩,县(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年来,田阳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田林瑶族盘王节,平果“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吃新节,田东芒果节,西林句町文化艺术节,那坡彝族跳弓节,靖西端午药市,乐业映山红摄影艺术节,凌云茶文化艺术节,右江区山歌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不但繁荣了民族文化,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在节庆活动中,促进了民族和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深入探讨,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层次。在布洛陀文化、古句町文化、百色起义红色经典文化、壮族歌圩文化的探讨上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艺术创作也找到了新的基点,有了新的尝试。
文化走在广西前列
在百色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从来都不缺乏文化食粮,而相关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广西的前列。去年,百色市稳步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市累计投入普查经费210.36万元。全市12 个县(区)全部启动实地文物调查,按乡(镇)计,全境普查启动率97%,全境普查完成率89.6%,平均完成普查任务87.9%,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99处,其中新发现430处,复查459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73处;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专题调查工作也正式开展。
在抓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12个县(区)共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17035项(条),其中完成重点项目普查488项。
百色市文化局一名负责人介绍,目前,百色市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237项,居广西第一位。其中,田阳布洛陀、那坡壮族民歌等6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等12个项目列入自治区民族文化保护名录,另有16个项目和203个项目分别被列入百色市、县(区)级民族文化保护名录,形成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百色市花大力气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去年,百色市争取到国家、自治区项目经费890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凌云、乐业、平果3县文化中心,3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县(区)图书馆的馆舍维修,7个县级、65个乡(镇)级、46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任务已经顺利完成;65个乡(镇)文化站的基本设备、200个村级业余文艺队的演出器材得到配备;百色旧石器檀河遗址保护工程、红七军军部旧址安全技防工程、右江民主政府旧址安全技防工程、右江民族博物馆安保监控系统、凌云县水源洞石刻保护工程、隆林民族博物馆建设等项目全面实施。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近来年,百色市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权益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百色素来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厚富足,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拥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七彩民族文化、古人类文化、特色生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如此,百色奇特瑰丽的山水地理资源,琳琅满目的物产,无一不展示百色这座城市的恢宏与神秘。
有民间文化研究人士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城市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活力与凝聚力,而且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城市经济发展的背后必须要靠城市文化作支撑。
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证明,经济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越需要文化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在2010年百色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百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提到要把发掘、发展百色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百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将成为百色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载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第三篇:如何推广广西文化发展
如何促进广西文化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广西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广西壮族自治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产业。如何发展广西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指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等,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面对这么多个领域,想要每个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很难做到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在哪一方面有竞争力或者是哪一方面加强后可以有更强的竞争力,然后重点打造和建设才能事倍功半,才能更高效率地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我认为广西文化产业的落后并不因为广西缺少资源,而因为广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整合与利用。
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特色城镇的建设。事实上广西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很多特色却只被当地人或是广西人了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推广至全国甚至推广至世界,然后让它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呢?这还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与改变。
1、加强地方重点项目的发展与宣传,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例如:横县是 “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横县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每两年举办一次茉莉花节。这可以说是广西的一个骄傲,可是不说全国有多少人知道有横县这个地方,知道横县是茉莉花之乡,就连广西人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节日。但我们发现问题了,很多人甚至知道远在贵州荔波的梅花节却不知道就在自己家门口的茉莉花节。显而易见,那么这个资源就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宣传,其价值就会被大打折扣。要想提高知名度,就必须有吸引人的特色活动,有一个好的宣传语和活动主题,最重要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广西自有的民族特色,在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比如,可以把打造成具有当在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在那里旅客们可以品尝纯正的茉莉花茶和广西特色小吃,还能看到茉莉花的盛景,还可以加入一些民族表演,和民族娱乐活动。活动有特色是关键,但是要取得成功重中之重的还是在于宣传,为了活动能取得更好的收益,一定要保证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媒体作为主要宣传方式,其它宣传作辅助,这样宣传范围很广,大大提高了宣传的力度。但是光有大力度宣传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宣传的质量。要保证宣传的质量就必须有能吸引人,让人记得的东西,如:一条沁人心脾,容易上口的宣传语,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动等等。
类似横县的还有田东县,田东是“中国的芒果之乡”。田东也可以举办关于芒果的特色活动,加入创新元素,作出自己的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
2、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是全国居住少数民族种数最多的省份,形成特色的文化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壮族文化,为最多人知道的也是壮族文化,壮族的绣球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广西可以以壮族的文化发展,带动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虽然广西具有丰富的天然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族风俗已经被时代的车轮碾去,很多民族风情已经流失,很多民族文化已经不再纯正。而且各民族分散在广西的各个地方,这不便于让外界感受和了解各民族风情文化,也增大了各民族文化推广和发展的难度,阻碍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进程。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还可以指派相关人员指导那些文化稀缺民族找回遗失的传统和文化。
虽然民族文化资源很多,但是资源也分散得很广,不利于我们使用,也就不能发挥基价值。我们可以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可以把地方特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加入其他的少数民族入住,然后形成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旅游点,再在这些景点加入广西特色活动或中国的传统活动(舞龙、舞狮、宾阳的炮龙节等等),还可以加入广西的特色食品(玉林市牛巴、盛产的热带水果)。例如:可以在现有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加入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再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部落,再与当地的民俗风情、风景特色组合成旅游景点。这样可以丰富原来的民族特色,使原来单一的民族文化变得多元化,聚集到一起后,便于游客的参观游玩,使得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得以实现。
3、当我们把资源都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城镇后,就应借助大舞台大力宣传与推广广西各地方风情。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广西东盟博览会、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柳州水上摩托艇大赛,这些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是向全国及至东盟展示广西的窗口,向全国乃至东盟各国的人民展示了广西的魅力,也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但是想要这些活动得以持续发展,影响力度不断扩大,就要把这些活动特色鲜明化,做大做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已经有名气的活动来打响,其它特色活动的名声。在以上这些活动中,穿插其它的特色活动的宣传。
为什么桂林的知名度这么高呢?还不是因为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口号响亮,有气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那么广西的文化宣传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出一句有特点,有容易上口的宣传语,将广西的品牌文化打响。有了知名度才有客源,才有经济收入,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不仅需要钱,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广西人。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宣传广西文化,只有人人都奉出一点力量,广西的文化发展才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广西天峨县文化消费现状
广西天峨县文化消费现状
抽样调查报告
要目
一、综述 „„„„„„„„„„„„„„„„„„„„„
11.1调查目的„„„„„„„„„„„„„„„„„„„ 1
1.2调查对象„„„„„„„„„„„„„„„„„„„ 1
1.3调查方法„„„„„„„„„„„„„„„„„„„ 1
1.4调查内容„„„„„„„„„„„„„„„„„„„
21.5调查情况„„„„„„„„„„„„„„„„„„„ 2
二、数据分析
1.1 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及现状
1.2 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3促进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对策建议
三、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访谈情况报告 „„„„„„„„„ 1
2四、具体建议 „„„„„„„„„„„„„„„„„„„ 1
4五、附件:调查问卷 „„„„„„„„„„„„„„„„ 1
5一、综述
1.1调查目的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为适应鹿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全面了解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和意向、文化消费热点及城镇居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开展了文化消费调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2调查对象
依据近年来广西天峨县当地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以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群众、学生等不等阶层人群进行抽样调查,计划投放样本量为80份。
1.3调查方法
1.3.1 上门调查
针对调查对象分散的情况,我调查小组分为3路分别对天峨县人民政府、文化局、旅游局、县图书馆、天峨县一中等事业单位进行上门调查,共发放问卷28份,回收22份。
1.3.2 网络调查
针对部分长期有联络的文化公司以及其他企业的相关部门,我们采用网络传输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32份,回收24份。
1.3.3 访谈
针对问卷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在抽样调查时,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访谈,访谈对象为6人。另外,针对文化局、旅游局,我们采取自由式访谈的形式进行,共采访了3个处室(具体访谈内容参见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访谈情况报告P12部分),获取问卷之外其他具有参考价值的人才需求及培养意见。
1.4调查内容
本次抽样调查的主体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艺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辅助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规模、近年来的用人情况、常用的招聘方式及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情况等。
1.5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其中:
从事文化管理的政府机关单位………………发放5份回收4份 文化事业单位………………………………发放22份回收22份 文化企业……………………………………发放20份回收12份 民间文化组织………………………………发放5份回收2份 其他非文化企业……………………………发放3份回收2份 历届毕业生曾任职的公司/事业单位……… 发放5份回收4份
二、数据分析
1.1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及现状
1.1.1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主体内容。
为全面了解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活动情况和具体内容,我们对城镇6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和电子光盘、上网、旅游等。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差别较大,其突出的特点是:18-25岁的人最喜欢上网; 26-35岁的人比较喜欢看电视和旅游。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喜欢看报纸超过了看电视;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除了看电视、报纸外,更喜欢上网。
深入了解居民每天都会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发现,93.5%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此外是看报纸、杂志、读书、上网,这些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所占比例依次为75.5%、49.7%、36.4%和35.3%。
1.1.2天峨城镇居民平均每天用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
天峨城镇居民用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足。有68.6%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用2-5小时,其中10.6%的人每天用的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这部分人主要是退休人员、学生、机关公务员。25.2%的人每天用1-2小时。每天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仅有
6.2%,这部分人主要是个体民营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1.1.3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无论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还是消费意向调查,均显示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下。70.4%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在100元以下,21.1%的文化消费支出在100-200元,只有8%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200元以上。同时45.4%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于文化消费,愿意支出5-10%的人占34.3%,愿意支出10-20%的居民仅占12.6%,还有5%的居民表示在文化消费方面会“一分不花”。从年龄结构看,愿意在文化消费方面支出10%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
1.1.4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位置及文化消费的目的。
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75%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者并重;只有8.5%的人选择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产品”。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和“休闲娱乐”,选择这两项的人次占全部被调查者的比例为67.2%和65.2%;其次才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分别为64.6%和58.1%。
1.1.5天峨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及要求。
有2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文化娱乐生活内容、质量等感到“较满意”和“很满意”,57.7%的城镇居民感到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一般”,12.4%和4.8%的人则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80.3%的被调查者认为丰富和提高文化娱乐生活内容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娱乐环境的改善”,其次是“文化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60%的调查者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新颖度和内容丰富程度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文化娱乐活动中创新和多元素的内容的意义。
1.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2.1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2006年天峨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为263.2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天峨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居民文化生活内容和质量一般,居民文化娱乐生活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
1.2.2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调查显示,居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看休闲消遣类书刊、看影碟、看电子光盘、上网、看戏。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构成单一,除上网属于新兴文化消费项目以外,其它主要内容属于传统项目,这些活动消费范围和环境局限性大,文化消费层次偏低。同时,调查中居民表示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我、休闲娱乐,说明目前我县城镇居民文化需求尚处于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文化消费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调查反映出居民对自己文化娱乐生活质量和水平满意程度不高,也说明了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1.2.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未来预期较低。
《天峨县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要使乡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8%以上。2006年天峨县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1%,比2005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增速较慢。通过结构分析看出,构成文化消费主要内容的文化娱乐产品消费反而比2005年下降5.6元,这一因素影响文化消费比重增速0.6个百分点。稳步实现文化消费目标,这一结构性问题应引起重视。然而本次调查显示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意向中,未来文化消费预期不高。对于居民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15.8%的居民选择“物质产品”,8.5%的居民选择“精神产品”,前者人数是后者人数的近2倍。同时,对于未来文化消费支出,超过半数的人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按2006年天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6874元计算,城镇居民平均每月只愿意拿出28.6元花费在文化消费上。
1.3促进天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对策建议
1.3.1树立并强化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意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
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观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化是发展的核心,文化繁荣和居民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样一种共识,引导居民自觉地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满足精神享受、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1.3.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氛围。
通过体制改革使现有的文化团体(单位)转变观念,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充分了解研究并尊重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生产、服务什么,不断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市场注入活力,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1.3.3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带动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天峨县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虽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政府要加大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的增长,走“政府投资、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发展——文化市场逐渐发育、充满活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提高、潜在支付能力得以实现——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繁荣”这样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1.3.4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文化消费环境。
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鉴于天峨县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消费得不到满足,人口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政府应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社区文化设施等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并依托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要在满足居民实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先进文化理念、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居民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1.3.5培育和扩大新的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提高热点文化消费项目的比重和服务。对目前居民最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掘,提升起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中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如目前几乎所有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读报纸,电视服务、报纸出版就可以通过增设、调整电视栏目,发展数字电视或扩大报纸发行种类等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多往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消费热点和领域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
1.3.6依据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要调整目前文化市场定价过高的产品和项目,如电影、景区门票等,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文化消费定价过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势必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单纯靠高价位反而不能换取高额利润。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的经典项目,更要贴近群众、社会、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引导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最终实现不断提高全体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和谐文明社会氛围的目的。
第五篇: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广西灵山粽文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Zongzi Culture of Guangxi Lingshan
姓 名:邓秋婷 学 号:200905010034 学院: 文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陈 波 完成时间: 2013年4月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2 英文摘要、关键词„„„„„„„„„„„„„„„„„„„„„„„„3 引言„„„„„„„„„„„„„„„„„„„„„„„„„„„„„„4
一、粽子在广西灵山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5
(一)粽子的选材 „„„„„„„„„„„„„„„„„„„„„„„5
(二)粽子的制作过程 „„„„„„„„„„„„„„„„„„„„„7
(三)粽子的熬煮 „„„„„„„„„„„„„„„„„„„„„„„7
二、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8
(一)粽子与端午节 „„„„„„„„„„„„„„„„„„„„„„8
(二)粽子与春节 „„„„„„„„„„„„„„„„„„„„„„„10
(三)粽子与广西灵山当地的婚俗 „„„„„„„„„„„„„„„„10
(四)丧葬习俗中的粽子 „„„„„„„„„„„„„„„„„„„„11
(五)粽子与住宅的微妙关系 „„„„„„„„„„„„„„„„„„12
三、结语„„„„„„„„„„„„„„„„„„„„„„„„„„„„13 参考文献„„„„„„„„„„„„„„„„„„„„„„„„„„„„14 后记„„„„„„„„„„„„„„„„„„„„„„„„„„„„„„15
引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之名,最早见于晋朝人周处的《风土记》,然其源头可上溯到秦汉甚至更古老的时代。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然而,在探寻这一节日饮食文化渊源时,我们便会发现,其实粽子最初并不是供人食用的,古人最初也并不只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之说更有待考究。
东晋范汪的《祠制》有“仲夏荐角黍”的记载,这说明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在夏至用角黍祭祀祖先的风俗。而从“仲夏端午,烹鹜角黍”1可知,最初人们不只在端午包粽子,还在夏至包粽子。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是龙的节日。古人由于受到瘟疫虫害和水旱灾害的威胁,便以有神力的“龙”作为自己民族的神,对其顶礼膜拜,希望得到保护。于是便把食物用叶子包裹起来,扔到水中取悦龙,并以“角黍”的“角”表明他们对龙的无限崇拜。因此,粽子是先民们祭祖和祭神、祈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而当屈原的故事广泛流传之后,人们就把端午食粽和屈原联系起来,既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人们爱国情怀的一种寄托。
古时的粽子种类繁多,有角粽、锥粽、九子粽、枕头粽和棱粽等。广西灵山的粽子经过历史的洗礼,继承了“枕头粽”的传统,从出现就在灵山人民日常生活重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婚嫁、丧葬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因此而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粽文化。研究广西灵山粽文化,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灵山民俗文化的内涵,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1(西晋)周处《风土记》
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近世多用糯米。”那为何选用糯米,而不用其他谷物呢?糯稻的种仁,含有多量糊精,性粘柔软,所以取名糯米。糯米,自古就是重要的滋补食物,与粳米相比,性温。“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的谷物”6,《本草纲目》把糯米的功效归纳为四种:一是温脾胃,二是止腹泻,三是缩小便,四是收自汗。糯米虽有如此功效,却由于性粘,不宜多吃,尤其是病人。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加之产量较低,糯米便成了祭神的场合或重大仪式的必需品,体现出明显的临时性文化意义。
时代变迁,包粽子的原料在历史的洪流中发生了的变化。由于地方物产不同,各地所包的粽子也就有所差异。广西灵山的粽子更是与众不同。以前,广西灵山人民的生活条件不好,包粽子时,除了糯米,一般只会放一根苏木。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顶多也就放点猪肉。而今,除了采用灵山优质龙渊野生大糯米,还有美味可口的馅料。包粽子的前一天,选用自家种的优质大糯米,淘洗干净,然后把糯米放在冷水里浸泡一个晚上,次日再捞出;也可以用热水浸泡,两三个小时后捞出即可。馅料一般有猪肉、绿豆、板栗、花生等,而馅料的准备也十分考究。猪肉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切成条状,放盐、酒、五香粉、虾仁、黄蓝(一种植物香料)、酱油等腌制两三个小时,使之完全入味。绿豆要去皮,使之更易煮,味道也更好。过去有的家庭爱用石磨将绿豆碾磨,除去外壳;也有用热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手搓掉绿豆皮,这是件需要耐心的事情。现在市场上都会有磨好的绿豆出卖,人们不用再那么辛苦地去除绿豆皮了。另外,还要再糯米里加些盐拌匀,粽子才更有味道。
广西灵山的粽叶也很有特色。先人包粽子,用的是箛叶、芦叶;楚地有用粽叶。粽叶又称杜若,《楚辞》中就曾多次提及。“或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楚地山中时有之”7,“高良姜也符合《楚辞》所说的香草类,因此应为‘杜若’所指的植物种类”8。听说五月间采杜若包粽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广西灵山人民一般用“冬叶”来包粽子(端午节除外)。冬叶长圆形,形似芭蕉叶,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只产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等地的密林深处。后经栽种培育,冬叶在广西灵山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冬叶的柔韧性极好,经过热开水烫过后,可以任意折叠而不断不裂,很适合用来包裹粽子,尤其是体积庞大的灵山大粽。神奇的是,这用开水烫焯过的冬叶,能散发出一种清新的异香,包好的粽子经过长时间的熬煮后,这清香就深深地渗透到粽子里面,整条粽子就成了“香粽”,将糯米带给人的滞胀感一扫而光。
以前,灵山人包粽子,都会到芭蕉树上撕下一根根绳子,用来捆绑粽子,也 67(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论》卷一续序例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四卷草部 8 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76页
否则粽子会半生不熟。
叠好了粽子,还要从锅的边沿放水进去,水以刚没过粽子为宜。熬粽子时,要注意火候,开始时用猛火煮至水沸腾,然后用慢火,保持锅内的水滚开为好。在熬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防止水烧干后粽子被烧焦。熬了5至6个小时后,要翻粽子——把锅底的粽子调上来,把上面的粽子翻入锅底,这样就能确保每个粽子都能熬煮熟透。听老一辈的人说,古时灵山人还有一种十分有特色的熬煮粽子的方法。
古时煮大粽,不用大锅,而用缸。当家里的主妇们忙着包粽子的时候,男人们就到晒谷场边上,用稻草编一条约手掌宽、2寸厚、十多米长的大草绳。当粽子包好后,将其垒叠于缸中,加上开水盖好。然后把大草绳沿着大缸从下往上缠绕成草龙,再堆上谷壳,搁上火炭,让草绳从下往上慢慢燃起。当草龙烧成灰烬时,粽子也就熬熟了。馅心浸化、五花肉的油从内透过绿豆渗透到糯米之中,粽叶的清香从外渗入糯米是粽子熟透的标准。此时,粽香芬芳,味道鲜美,真是“闻到大粽香,神仙也跳墙”。
据中医文献记载:整个包粽子的材料有“补中益气,固肾缩水”之良效。馅料当中的猪肉味甘,性平,能“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其中肥肉经高温蒸煮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食之“强身健脑,延年益寿。”除此之外,采自天然野生环境的冬叶(虽然广西灵山普通人家会种植冬叶,但都是让其自然生长),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解表退热、凉血止血、利咽开音、解酒醒神的功效”9,还有舒郁、开膈、灭菌防腐和防癌的神奇作用。
二、粽子在广西灵山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广西灵山的粽子沿袭了粽子最初的文化意义,既是作为敬神祭祖的媒介来取悦神灵、祈求丰年的供品,也是纪念屈原、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品,更是人们表现爱国情怀的寄托品。然而,任何文化事象在传播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历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其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内涵已经消失或淡漠,但是新的内容和活动又在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着,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传统民俗文化。粽子、粽文化是灵山的民俗文化中宝贵财富,已然成为广西灵山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广西灵山,粽子不仅在端午节出现,在很多重大节庆时也会出现其身影。粽子已在灵山人民的民族心理上扎根。
(一)粽子与端午节
明冠华《粽叶传奇》《生命世界》2008年06期
闷热,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得病,民间群众固有包灰水粽来吃消署解毒、避免“邪气”入侵的习俗。因此,灰水粽又有“凉粽”之称。
(二)粽子与春节
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只在端午包粽子的习俗,广西灵山人民更注重的是过年包粽子,称之为“年粽”。在广西灵山当地有“无粽不成年”之说。年粽的制作方法和前面提到的粽子的制作方法是一样。除此之外,包完大粽之后,还会包几个小“枕头粽”,大概七八两左右,专门给小孩子吃的,十分方便。
灵山人一般会选择在除夕这天包年粽,男人们忙着杀鸡宰鸭,祭拜祖先,主妇们就着手包粽子。包粽子主要是妇女们的工作,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在广西灵山,粽子是展现妇女心灵手巧的一个重要象征。灵山人十分注重粽子的外观,很是讲究粽子的漂亮,粽子包得不好看,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那些形状饱满结实、棱角平整的粽子被认为是最好看的。包粽子时,全家妇女聚在一起,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包,青年女子则是在学习。妇女们互相谈天说地,使得整个包粽子的过程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
之所以会选择在除夕这天包粽子,是因为自古以来,灵山人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吃完团圆饭之后,家庭主妇就着手炖大粽”11,然后一家人就围坐在火旁,边聊天边熬大粽。在广西灵山过年熬粽守岁时,为了给小孩提神,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子讲一个有意思“老鼠嫁女”的故事。小孩子刚开始都会兴致勃勃,可终究敌不过睡意,粽子还没熬熟,小孩就已经呼呼大睡了。粽子熬熟后不会马上出锅,要等第二天早上,谓之“起粽”。起锅后的粽子还是温热的,可以马上解开来吃;冷了的粽子,普通食用法有煎、蒸两种。
广西灵山人大年初一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粽,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团圆和睦。在吃年粽的时候,还有所讲究:粽子解开后,一家人按辈分做好,由老人动筷先吃,小辈们才能开始吃,并且都要吃得一点不剩。春节里,去拜年的人要送主人家两个或四个粽子,主人家回礼时也要有粽子,一般是两个,但有一点:不能将客人送来的粽子作为回礼,而应该用自家做的粽子来回礼。这就是礼尚往来。
广西灵山的年粽即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体现,也表达了人们希望团结和睦、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三)粽子与广西灵山当地的婚俗
婚姻是人类传宗之大礼。古时各地、各民族由于受到社会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一些古朴而各具特色的传统婚俗。把粽子与婚姻联系起来,11 薛勇《灵山县志》第1261页
0
位,早晚饭前供饭菜。一周年后就要为死者“脱服”。“脱服”的时候,死者的亲人就要包粽子。一是把两个粽子放在角落的灵位的两边,意为让死者做踏脚石,登上祖宗灵位,成为列祖列宗的成员,不再单独供祭。二是答谢前来参加功德的人,让他们吃过粽子,以后事事顺利,平安幸福。“脱服”之后,死者家人行动就可如常人,不再有什么禁忌。
从粽子的禁忌可以略知一二,广西灵山旧时的丧葬习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而今虽迷信色彩仍在,却更多表现的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粽子,既是表达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帮助死者超脱的必不可少的踏脚石,在灵山人的心里是独一无二的。
(五)粽子与住宅的微妙关系
房子,在人类演变过程中充当着守护者的角色。自从人类有了稳定居所之后,人类社会也才有了稳步的发展。因此,房子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住宅的风水、吉利问题。那粽子有和住宅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呢? 在广西灵山人的观念里,建房子有很多讲究,最重要的就是风水要好,这样才能大吉大利。因此,在建房子之前,就要挑日子,然后拿去给先生评,合适了就如期动工;不合适另挑日子,直到合适为止。开始动工后,“入墙角”、“过门头”都要包粽子和做发糕。糯米性粘,粽子的寓意是所建房子的各个连接部位也会如粽子般粘得结结实实的,房子就牢不可破。
新宅建好后入住,主人家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庆贺,在这个重要而喜庆的日子里,粽子也是必需品。广西灵山的枕头粽,方方正正,放在哪里都稳稳当当的,有镇宅之意。因此,主人会在入住当天,在房子的四个角落各放一个枕头粽。一是镇宅,希望入住新房后一切顺利,少病少灾。二是希望家人能够和睦相处,和气生财。而且,每张餐桌上都会有一盘切成圈块状的粽子,供客人品尝,希望主人家的好运能够带给宾客,大吉大利。
综上所述,广西灵山人在长期的生活活动中,对粽子产生了一种偏爱的嗜好和兴趣,赋予了粽子一定的人性和相应的文化内涵,是粽子在特定的时日能够把人们的各种愿望、情感等宣泄和表露出来,进而达到了一种比较满足的状态的媒介。粽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节庆,就有不同的含义,是广西灵山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M].广汉魏丛书出版社.2001年.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3]宗懔著.谭麟译.《荆楚岁时记译注》[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5](清)张孝涛主修.梁炅纂修.《灵山县志》[M].1820年.[6]薛勇主编.《灵山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刘石林.《民俗文化——粽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J].2010年.[8]林海.《壮族粽文化剖析——以广西武鸣县壮族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1期.[9]滕广茂主编.《钦州文史第12辑——钦州民俗文化》[M].广西钦州市政协文史委出版.2005年.[1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民俗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明冠华.《粽叶传奇》[J].《生命世界》2008年06期.[12]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13]徐桂兰.《广西民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14]刘小林.《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0卷第1期.[15]覃桂清.《婚姻的奥秘》[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