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标准观照下的说明性文章教学解读
课程标准观照下的说明性文章教学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困境
与以往的说明文相比,课程标准提出的“说明性文章”扩大了这类文章的范围,这一提法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按照文体进行教学的观念,但是,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困扰在于,语文教科书涉及的文本内容尽管不一定就是“教学内容”,但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加工。而且,语文知识不断更新、充实,呈动态性的发展样态。语文教科书的这些特点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因此,对很多说明性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的,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语文教师任意择取的文本内容,也就是有些专家所言的:教师所教的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课程的语文”。由于不明确说明性文章的课程标准导向和教学内容,部分老师以文章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代替教学,对科学精神进行僵硬说教,或是强化说明文的“老三样”(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特点)。
二、问题的解决――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解读
(一)立足课标,明确导向
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了,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课程标准的教师还不多,处处以课程标准指引教学工作的教师则更少。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出现了种种“教师的语文”。
文本解读基于教科书。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有必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其优化和整合的基准就是课程,具体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优化和整合的目的正是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表述了对学生的基本期望,其落实是由课时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主题、内容和活动。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分步转换的过程:课程标准(各学段结束后预期达到的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基点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转化为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解析文本包含以下步骤:
1.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导向;
2.明确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学生需知道的文本内容)和能力(学生需要形成或迁移的相应能力);
3.链接教学单元,分析文本的主要知识技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文本内容。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教师要“明确与教学相符合的目标导向”,即了解并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方面的目标和教学建议。“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写作方面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据此,第四学段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教学导向如下:
1.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2.能够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并懂得说明事物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用说明性语言明白、清楚地说明某个事物;
3.能够把握说明性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类型;
4.能够快速地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够体会说明性文章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
以上教学导向,并不直接等同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简单地列为每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出现的说明性文章《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我们并不需要把它们当做说明文来教。对于“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些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的时候,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作介绍。
(二)立足单元,整体解读
日常阅读时,对于一个普通文本,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文本时,则要考虑其在整个学段、整册课本、整个单元中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兴趣爱好等等,并且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如今,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以主题为主线设计,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使每篇课文的教学“各司其职”。各篇课文要为我所用,不必顾虑编者定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根据各篇文章的特色,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使单元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掌握。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单元导读提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据此可见,该单元教学关注课标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这应当成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这一单元要求则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各有侧重。
《化石吟》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诗歌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行文之中对化石的赞美之情,以此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对于单元教学重点,教师不妨教授以点评标注法简练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自主归纳,以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内容要点,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教学《看云识天气》,同样是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这课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学会以图表概括法(或找出关键句)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一文,继续学习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如何描绘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品味作者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浓浓的生命意识,理解和尊重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信息较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用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山市》是自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疏通文意,以创造性复述再现“山市”奇景,以此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记录神奇怪异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生命所在,《山市》是其中一篇,当然也要记录神奇怪异的内容。对这件怪异的事情,首先是令人惊疑:“世间真有此事?”接着是令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最后就该是羡慕、是可惜了:“我要是也能身处其中该有多好!”因此,教学不妨由“鬼市”二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初步体会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神奇怪异”之特点。同时,拓展与“山市”一样的其他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之奥妙。
(三)立足文本,突出个性
从叶圣陶、夏?D尊在《国文百八课》里提出“说明文”(解说文)概念始,至今说明文教学仍然是“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就被肢解为文体知识几个要素的圈点勾画,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进行着低水平的循环教学。因此,教师还应立足文本,突出个性,驾驭课程文本的生成转化。这里所谈“个性”,一是文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二是指文章作品的独特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里的“要点”,是指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而不是文本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常识这些表面层次的内容。我们在进行说明文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即作者写作这篇说明文的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写给谁看的?)和个性特色(作者介绍了什么知识要点?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介绍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欣赏(科学性和知识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提醒与纠正。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做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把握文本规定性意义的过程。教师驾驭说明性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课堂授予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相似的自然、社会现象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认识它、介绍它。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或者仅停留在对故宫的对象性解释,《故宫博物院》的美在于体现了故宫的博大,更在于文章展示了说明顺序的理性美,作者介绍的简洁美。该文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又如,《苏州园林》一课,一般教学这篇课文会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美和特点,于是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概括园林的特点就成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了。殊不知,此文原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原文题目是《拙政诸园寄深眷》。既然是序文,那么文章对读者了解“拙政诸园”有没有帮助呢?文内并没有一句抒情的语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眷恋”呢?如果教师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标本”,何谓“标本”?再细读文本,我们会知道这“标本”带来的典范性就是观者无论怎么看苏州园林,“眼前总是一幅图画”。画意如何让突出?图画如何构图?教学内容应当始终围绕标本式的“图画”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要点的同时,感悟语言文字,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
第二篇:存在主义观照下《小王子》的主题解读(范文)
摘要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小王子》讲述了主人公小王子在荒诞的大人世界进行星际旅行的故事。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对《小王子》的主题进行解读:小王子在大人世界的荒诞体验背后隐藏着爱的缺失这一本质;小王子通过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从最初的对爱迷茫开始,历经辛苦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可以说,小王子星际旅行的过程就是他寻找爱的真谛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实现真实而完整的自我存在的过程。这也正是童话故事的主题之所在。
关键词:存在主义 《小王子》 主题
一 引言
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法国作家、飞行员。他生前只出版过7部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尤以1943年出版的《小王子》最为受欢迎。这本薄薄的小说和狄更斯的《双城记》并列为史上第二畅销图书,销量仅次于钦定版英文《圣经》;还曾被法国读者选为20世纪最佳图书,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上百万册的销量,总销量更是高达两亿册以上。
大多数读者往往认为《小王子》是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书,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凄美的故事:在宇宙的一个小星球上生活着一位小王子,由于和星球上唯一的一朵玫瑰闹了别扭,小王子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开始了他的星际之旅;他先后拜访过6个小行星,最后降落在地球上;在旅行途中,小王子遇到了形形色色“奇怪的大人”;在地球上,他还遇到了狐狸,并和狐狸成为了朋友,在狐狸的教导下,小王子幡然醒悟,最终毅然返回了他的小星球。但《小王子》显然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畅销童话书而已,其貌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小王子周游星际的旅行是他对爱的真谛的找寻,而他在此期间所经历的困惑和进行的探求正是人类思索自身命运的写照,因此,小王子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深刻反思。同时,小王子在寻找爱的真谛的过程中实现了真实而又完整的自我存在。
二 爱的缺失――荒诞体验与焦虑
作为流行于欧美的文学流派之一,出现于二战之后的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潮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存在主义哲学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剖析人的忧虑和绝望的情感,但要求人们具有为了光明生活而斗争的勇气。荒诞原是一个音乐词汇,但在存在主义这里上升成了一个哲学术语,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对立、失序的状态。“荒诞产生于人类的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存在主义文学探讨的正是人类个体在荒诞世界的出路和可能性问题。人类只有深陷绝境,才能发掘生命的潜能,彰显人的意志和尊严,反思自己所面临的生存现状。对于小王子而言,在星际旅行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荒诞的、不可理喻的人和事,这些荒诞体验正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小王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却被置身于一个“几乎不比一幢房子更大”的b612小行星上;在一朵玫瑰长出来之前,小王子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小星球上;他每天清扫火山灰,拔掉猴面包树的芽,有一天看了四十四次日落,他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啊!后来他离开了这个小星球,进行了他的星际之旅,这是小说中最明显的具有荒诞感的部分:自以为统治着一切的号称宇宙君主的国王实际上是个孤家寡人,但他迷恋权势,下达虚无的命令;爱虚荣的人以为自己令人仰慕,从来只听得见赞美之词,然而他的星球除了他自己并没有别人;酒鬼沉迷喝酒,自诩是为了忘却喝酒的羞愧,但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商人忙于计算他占有的星星的数目,并把写有数目的小纸片锁在抽屉里,其实他并不能占有任何一颗星星;点灯人按照命令不停地点灯熄灯,累得疲惫不堪,但仍然尽忠职守;地理学家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星球,去往别的任何地方,但却依靠探险家的记忆研究着他从来不知道的地方。最后,小王子来到了住着许多国王、地理学家、商人、酒鬼、爱虚荣的人的地球,这里同样荒诞――匆忙的旅客乘着火车不知去向何方,不知在寻找什么;商人卖“每星期吃一片便不再感到口渴”的止渴药丸,这样每星期便可节省五十三分钟,可是又不知道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这就是小王子在找寻爱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的荒诞的大人世界,荒诞体验的背后却隐藏着爱的缺乏这一本质:大人们没有爱过也没有被爱过,他们的内心如撒哈拉沙漠一样,一片荒芜。因而,小王子在大人身上找不到爱和爱的启迪。
小王子因为孤独,到外面的世界来找朋友;为他和他的玫瑰之间的问题寻找答案。可是,大人们太令他失望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感慨“大人真奇特”。当他向地理学家谈起他的玫瑰时,地理学家说“我们不记录花儿„„因为花转瞬即逝”;而“从来没有闻过一朵花、看过一颗星星、爱过一个人的”的脸色绯红的先生以“我有正经事”拒绝他。大人们都很认真地做着“正经事”,根本不会关心一朵玫瑰花,因此,小王子对爱的理解仍然是迷茫的,如在他的星球时一样不知所措。
在荒诞体验后,则是一种焦虑。对于小王子而言,那6个小行星上的大人们已令他忧虑不堪;而到了地球上,这个“怪人大本营”的星球上的大人们更是让他焦虑不已。“人们挤进快车,却再也不知道寻找什么。”“在同一个花园培育着五千朵玫瑰„„他们却找不到要寻找的东西„„”“但是他们要找的东西可以在一朵玫瑰或一点水中找到„„”这是小王子的焦虑,也是大人们的困惑。我们需要反思,重新认识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三 爱的寻找――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
自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作为哲学概念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意识活动,其特征为主观性和超越性,体现人格尊严和独立思考,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是个体主观意识的存在,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塑造自己,这就决定了个体有责任、要选择、要承担、要行动。
“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精义。自由选择意味着人在选择自己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也就是说,不管环境如何、采取什么行动以及怎样采取行动,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对其存在、行为就负有完全的责任。简言之,自由选择就是“自己设计自己,自由承担责任”。起初生活在b612号小行星上的小王子是一个“自在的存在”,他如同生活在宇宙中无数小行星上的众多小孩子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当一朵玫瑰花出现在这个小行星时,作为“自在的存在”的小王子发生了改变,他做出了选择:“守护这株不同寻常的嫩枝”,赞叹她的美丽,给她浇水,树立屏风,听她吹嘘,陪她聊天。小王子的这种自由选择和行动使他成为了“自为的存在”,而他的本质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有了玫瑰的陪伴,小王子不再孤独,他的情绪也随着这朵花波动起伏。“虽然小王子喜欢她是发自内心的,他还是很快对她产生了怀疑。”他决定离开这朵花,因为他“不懂得去爱她”。此时的小王子对爱迷茫。
小王子选择离开自己的小行星,去访问这个区域中的其他一些小行星,找点事做,长长见识。其实,小王子是想到外面的世界找个良师益友,解答他关于他和玫瑰之间的问题。可是,当小王子想向遇到的大人诉说他的玫瑰时,总是被拒;连“我”这个和小王子建立了友谊的大人也拿“我有正经事”敷衍过小王子,这都是因为荒诞的大人对爱缺乏。
后来,来到地球的小王子遇到了狐狸。狐狸创造性地使用了“驯养”一词,并告诉小王子:“驯养意思是产生联系”,“如果你喜欢,就驯养我吧!”小王子听后感动不已,选择并驯养了狐狸,这实际上是达成了一种爱的契约。于是,狐狸的生活会像阳光一样明媚,金黄色的小麦会让它想起小王子,它会喜欢风吹麦浪的声音,听从小王子脚步声的召唤,这就是狐狸存在的价值。狐狸通过被驯养,从小王子那里得到了爱与关怀。
小王子通过驯养狐狸,和狐狸成为了朋友,并找到了关于他和玫瑰之间的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从狐狸那里明白了爱的真谛,可以说狐狸的教导是小王子思想变化的关键原因。狐狸告诉小王子:“你的玫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他选择了留下这朵花,并在这朵花上付出了行动,他和花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他们互为依赖,不可或缺,就像他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的关系一样。换句话说,小王子的自由选择和行动使他们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自我和相对自我的对象在行动中确立起来。而花园里那五千朵玫瑰却只是花而已,正如小王子所说:“你们很美丽,可是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肯为你们去死。当然,我那朵玫瑰,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会以为和你们相像。可是虽然她只有一朵,却比你们全体都重要,因为我给她浇水。因为我把她放在罩子里。因为我用屏风把她庇护起来。因为我为她杀死毛虫(除了两三只要变成蝴蝶的毛虫)。因为我倾听她抱怨,或者自吹自擂,甚至有时沉默无言。因为这是我的玫瑰。”所以说,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才能证明自我和他者的存在,同时,学会爱与被爱。
然而,行动还必须承担责任,只有进行选择并且承担责任,存在才会真正的有意义。狐狸一语道破天机:“你要对你驯养过的东西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小王子从狐狸口中顿悟爱的真谛――爱是一种责任,他对玫瑰采取了谅解、宽容的态度。在爱里,责任是一种荣幸,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对于小王子而言,被驯养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责任同行动一样重要,只有承担责任才能证明存在的价值。因而,作为爱存在的人,责任的担当也就证明了人之为人的价值。
明白了爱的真谛的小王子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他要对他的玫瑰负责。他选择在蛇的帮助下,在来到地球一年之后,返回他的b612号小行星,他告诉“我”:“我不能带走这身躯。太重了。但这好像丢弃的旧壳。旧壳就无所谓了„„”这就是小王子做出的高贵自由选择。在漫漫求索爱的真谛之后,他还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才能重获真爱。而这样的小王子才真正实现了完整的自我存在。
四 结语
对爱的歌颂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圣埃克絮佩里也为童话《小王子》赋予了爱的主题。在童话里,大人和孩子形成鲜明对比,大人荒诞不羁、缺乏爱,孩子天真善良、怀有爱,正是有了小王子这样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存在,世界才充满爱与希望,这也正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小王子星际旅行的过程就是他寻找爱的真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小王子实现了真实而完整的自我存在。他学会了选择与承担,实现了由自在的存在向自为的存在的转变,在狐狸的教导下,明白了爱的真谛――爱是一种责任,他带着对爱、对生活的使命飞回b612号小行星。我们相信,此刻的小王子一定幸福无比。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聂茂:《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童话书写――以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为例》,《求索》,2007年第9期。
[2] 加缪,沈志明译:《西西弗神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圣埃克絮佩里,郑克鲁译:《小王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4] 王继荣:《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几个问题之拙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5]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吴双:《略论〈小王子〉的存在主义意义》,《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第三篇:说明性文章阅读复习
说明性文章阅读复习
一.回顾所学说明性文章
1、回顾我们学过的说明性文章有哪些?
2、那么,什么是说明性文章呢?指名读说明性文章的概念及分类。
3、课件出示:说明事理文章有——说明事理的文章有——
4、无论是说明事物的,还是说明事理的的我们小学阶段的考察主要是三个方面。
说明性文章阅读能力的考查要点
(1)说明对象,把握其特点。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今天我们就以说明事物的文章为例,进行以上三方面的复习。二 能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其特点。
1、一般情况下,有些文章的标题就告诉我们说明的对象。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埃及金字塔》
2、但是练习时我们会遇到文章没有标题,甚至还要我们加标题,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出示方法二:从材料入手,逐段梳理,找各段的总括句,中心句,再加以概括。如《练习册》
人类是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不但产生电,而且,整个生命运动都离不开电刺激来传递信息。据计算,人的心脏正常跳动时,可以产生1一2毫伏、频率为几十赫兹的电流。大脑也可以产生20一100微伏、频率约10赫兹的电流.心电图仪和脑电图仪就是根据这种生物电的存在进行工作的,并通过它们的变化过程来诊断人体的疾病。除此之外,肌肉、耳蜗、肠胃等也会产生“肌电”、“耳蜗电”、“肠胃电”等强度不同的微弱电流。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发现水中的鱼类就有500多种能够放电。其中,非洲和意大利的电鳗、电鳐的放电量都达到220伏以上,电压强度超过了我们日常用电,至今还被用来治病。更为有趣的是,电鳗的头上还有一个微微突起部,可以接收其它水中生物发出的电波。而生长在非洲内河中的象鼻鱼,能够连续发出电流,遇到障碍物便被反射回来,被它的接收器官接收后,就可以判别对方是敌人还是猎物。随着对生物电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领域纷纷应用生物电技术和方法,相继取得了新的成就。在现代医学中,除了心电、脑电以外,胃肠道的生物电活动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与重视,用来进行胃癌及腹部手术后的观察有很好的效果。还有的国家通过对人体皮肤电位的测定,从变化中研究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和变化。在航天、航空方面,可以利用心电扫描器来记录人在高空飞行中的心率变化和地心引力与心脏位置的关系.利用脑电记录仪来测知飞行者精神状态和觉醒程度。甚至可以利用动物产生的生物电作为宇宙飞行中无线电发射机的电源,来进行通讯联络。
此外,在电子仿生学中,生物电的作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仿造电鳗身体结构制造的潜艇,使人很难分辨出是船还是鱼。日本通过接收鳗鱼、金鱼发出的电流,可以判断水源污染及气象变化。有的科学家用电子元件,制作出模拟人鼻子功能的“电子嗅觉器”,来进行环境监督和检测。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直接利用生物电来用作能源。在法国举办的一个展览会上,一座走时准确的时钟竟用一条电鱼来驱动。还有的用生物电控制假手,其握力可达1公斤,能提起10公斤重物,还可以推测出承受力的大小。一次,一个15岁的孩子,利用自身产生的生物电控制假手,写了一排大字,受到在场人们的赞叹。
学生分析回顾每一段落的意思,最后做出总结: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生物电。
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3、掌握了说明对象的方法还不够,还要弄清事物的特点。其方法可以遵循找说明对象的方法。(出示幻灯:)练一练:
语段一: 地震后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公里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08年镇江市调研试卷阅读理解《堰塞湖》)语段二: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六上课文《麋鹿》)
1.两段文字所属课文都是________(事物说明性文章、事理说明性文章)。2.语段一,说明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 3.语段二,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方法:通过练习,你记住了哪些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其特点的方法?(一从标题入手;二从文章入手)三.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性文章中,作者往往都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这些说明方法为说明的事物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还是在练习中体会吧。2练一练: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海洋像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六下《海洋 ——21世纪的希望》)
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海洋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五下《埃及的金字塔》)
列数字、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具体、准确的数据,并将这些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金字塔外观的宏伟。
3总结方法: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更准确无误。作比较:用相关事物对比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特点。
看来对于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大家掌握较好,常用的说明方法还有哪些呢?(出示:下定义,举例子)指名读一读。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神奇的克隆》)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具体说明事物.(《埃及金字塔》)
5总结过渡:适当的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就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使人一看就明白事物的特点。那么,说明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四 理解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出示语言特点)在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词,这些词是不能更改的,也不能删除。练一练:
1句中“放养”和“饲养”能不能交换,为什么?
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六上《麋鹿》)
总结方法:首先表态,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最后说明这是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综合练习:
阅读《苍蝇防病的绝招》完成练习。
从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苍蝇全身都带着病菌,而自己却不被病菌所感染。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原来苍蝇有着奇妙的防病绝招。它吃了带有多种病菌的食物后,能在消化道内进行快速处理,迅速摄取食物的营养价值,把无用的糟粕、病菌很快的排除体外。一般只需要7—11秒钟时间。细菌进入苍蝇体内后,刚要“繁衍子孙”已被苍蝇用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排出了体外。如此高速度、高效率的处理方法,是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哺乳动物从进食到排便,最快的也要几十分钟,有的要几小时。我们人类在正常情况下,是24小时排便一次。所以当人们吃了带有病菌的食物后,一旦不能将病菌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它们就会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大闹天宫”。
苍蝇纵然有快速“排外”的本领,但有些病菌也有快速“繁衍子孙”的能力。遇到这些“对手”时,病菌就会在苍蝇体内大肆活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苍蝇会用 “原子弹”和“氢弹”。最近,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病菌 “侵犯”苍蝇机体时,苍蝇的免疫系统就会“发射” 两种特殊的球蛋白。这两种球蛋白像人类使用的原子弹和氢弹一样,会射向病菌爆炸,与“敌人”同归于尽。有趣的是,这两种球蛋白从免疫系统内“发射”出来时,一前一后,成双成对,从不错乱,而且发射快,制造也快,好象发射不完的“原子弹”“氢弹”,很快就能将“敌人”消灭。
科学家感叹地说,这真是奇迹啊!这两种特殊球蛋白杀菌力要比青霉素强千百倍。如果能提取出来用于人类抗病,该有多好啊!
1.归纳一下,苍蝇有哪些防病绝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苍蝇排便“一般只需要7—11秒钟时间”,而哺乳动物从进食到排便,“最快的也要几十分钟,有的要几小时”。人类在正常情况下,是“24小时排便一次”。这里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段中:苍蝇会用“原子弹”和“氢弹”。这里的“原子弹”和“氢弹”指_______________,这里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更加突出的表明。
3.第三自然段中:最近,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病菌 “侵犯”苍蝇机体时,苍蝇的免疫系统就会“发射” 两种特殊的球蛋白。句中 “最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防防病绝招(1)把病菌很快的排除体外;(2)苍蝇有两种特殊球蛋白杀菌力极强。
2.列数字和作比较 , 说明苍蝇排便的速度快.两种特殊的球蛋白 打比方 这两种特殊球蛋白杀菌力极强
3.“最近”一词不能删去。“最近”一词告诉我们这项发现是刚刚不久前的,如果删去了不符合实际.“最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篇: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
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
实用性阅读的教学
所谓实用性阅读,是相对于文学性阅读而言的。文学性阅读是为了培养审美能力,实用性阅读则旨在培养一种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而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用性阅读的阅读材料主要涉及这几类文章:说明性文章、新闻、科技作品、非连续文本、简单的议论文。课程标准从第三学段开始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文本。初中阶段,实用性阅读的文本更为多样,加上了新闻、简单议论文、科技作品等。这里重点说一说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兼及其他实用性文章。
1.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
说明性文章,是在向人们传达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严谨的、科学的、不容臆造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实用性文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介绍景点及景物特征为主的写景文章,如《三亚落日》;一类是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如《恐龙》。
关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目标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由此可见,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和“获取主要信息”。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要体现语文自身的特点,应该充满着“语文味”,切不能把它上成自然常识课。因此,对于此类课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把握文本的特点,关注文本的语言,捕捉文本中的特殊的词句和语言形式,以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语文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的顺序
文本的表达顺序,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体现,这同样需要读者去认真地发现,并形成读者、作者间的认知共鸣。比如,《三亚落日》作者按日落过程的时间顺序来布局谋篇,说明海南三亚夕阳滑落时的景象;《烟台的海》作者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构思行文,说明北面临海的烟台的海上景观;《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先后顺序运思成文,说明双龙洞的秀丽神奇;《航天飞机》作者运用了童话的体裁,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较为完整地说明航天飞机的特点。教学说明性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事物的特点和知识的理趣。
(2)说明的要点
任何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总是从几个方面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的。比如,《石头书》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抓住了“石头书的样子”“石头书上的‘字’和‘画’”“石头书里的学问”这三个要点来展开人物对话,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教学时,就可以抓住文中的6组对话,通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来把握课文的说明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
(3)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性文章,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某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比如,《神奇的克隆》的作者在具体介绍“克隆”的时候,就采用了多样说明方法:一是把深奥的话通俗地说——“<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孙悟空可以快速克隆自己”。二是把深奥的话对比着说——“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如果不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三是把深奥的话举例子说——“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些形式多样的说明方法,把“神奇的克隆”说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再如,《鲸》的作者为了说明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打比方、做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这些说明方法的渗透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这些方法来说明什么,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好在哪里等。
(4)词句的运用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有这样的句子:“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锤词炼句,非常考究,运用了“推测”“可能”“只要„„就„„”“如果”等词语,保持着一种缜密、严谨的科学态度。该文中还有“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形象鲜活的词语,这些词句的运用,准确、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火星上关于“水”的来源和消失的推测。这些词语的运用精准妥帖,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教学中,就是要紧扣这些语言,引导学生品味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
把握顺序,抓住要点,了解方法,品味语言,这是说明性文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只要有了这些方面的发掘与解读,学生自然就会对此类课文产生兴趣,文本中的知识理趣和语文味道,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把握了这些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实施呢?下面试以《麋鹿》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文章内容丰富,层次清晰,语言简洁,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来安排教学流程的:
第一步,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在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要求学生提取出一些关键词句来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本文讲了几方面的内容,尽量用课文中的语句。
第二步,自读课文,了解特点。
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自己对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认真读读那个方面,看看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的?然后按三个方面,引导进行交流。
第三步,品读语言,掌握方法。
朗读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较深刻印象?仔细品味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第四步,语言实践,鼓励创造。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充分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也可以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语言,学着讲解员的样子,给同学们作一番介绍。
第五步,巩固练习,延伸课外。
设计这样一个语文活动:假如请你编写《动物词典》“麋鹿”的条目,100字左右,你将如何概括?请写下来。回家后,仿照动物讲解员的样子,给家人介绍麋鹿。
如此教学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把激发兴趣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掌握知识与学习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把课文学习与培养语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的课例可以看出,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要彰显其个性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性课文的积极性。第二,要引导学生在抓住要点、了解方法的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性文章的理趣和情趣。第三,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能够有效地拓展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第四,要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注重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努力做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篇:语用理念观照下的《黄果树瀑布》文本解读及教学例谈
立足语用的《黄果树瀑布》文本解读及教学例谈
听过好几节五年级上册17课《黄果树瀑布》的课,大家的着力点都放在“反复读,理解内容;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壮美”上。不能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错误的,只能说,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导向存在问题。一个老师,他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当下,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他目标像“思想、人文、道德、政治、情意、审美、文化”等都是语言文字这个主干上的衍生物,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语言实现的。我所听到的几节《黄果树瀑布》课都是以“内容、情感感悟”为教学目标的,自然,课堂教学也就是围绕感知、理解、情感为读写取向。当下,我们要确立以“语用”为目标,以语用理念解读文本,立足语用进行教学。
一、语用理念关照下对文本的解读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中,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1、从写作视角看。前面一片课文是《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黄果树瀑布》,同是写景的,但写作视角是不同的。《黄山奇松》是第三人陈的全知全能的写景,所写景是客观的;《黄果树瀑布》是第一人称的限知限能的写景,是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写的,所写景带有主观情感。前者是选择典型的景物来写,如同别人向你介绍,娓娓道来;后者是移步换景来写,随着脚步变换,一切景都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两篇写景文章进行对比,感知写作视角的不同,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小学的习作中,写景的习作比较多,学习了本文后,学生对写景习作有了基本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第三人称来写客观写景,第二是以个人见和闻来写景,当然,也可以把两者进行互搭进行写作。大的写作框架搭建起来,学生自然不会感到无从下笔了!
2、从表达的方法看。《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那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标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篇课文,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多样的表达方法。(1)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描绘。可以让学生拿笔用横线画出表明’“移步换景”的词句。如“刚进入黄果树瀑布风景区”、“渐近渐响”、“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离开潭边,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等等。(2)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课文中表现黄果树瀑布形态、声响特点的语句,大多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如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将瀑布比作“宽幅白练”,第二句中,将“哗哗”的水声,比作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品读着这些打比方的语句,我们很容易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获得真切实在的感受。(3)采用“多个角度描写”的方法。如课文第六自然段,分别从瀑布的形态、声响、作者的感受三个角度,具体表现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特点。(4)先总写后分写。课文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开篇,接着,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别具体描叙作者的所闻、所见、所感,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3、从审美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在开展语用训练的同时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把语用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运用班班通的畅言系统,出示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资料。第二是文本中精彩传神的关键性的字词语句,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中,使他们在美得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比如,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声响来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可以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声响的词句,如:哗哗、渐进渐响、潮水般涌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雷声轰鸣、山谷回应、訇然作响,等等。第三是运用齐读渲染出瀑布无比的壮美。
4、从积累优语言角度看。本篇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准确传神的动词。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飘’””“拂”“涌”“盖”等,一方面反映了作者游踪的由远及近,另一方面,形象的写出瀑布的声音从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听觉变化过程,让人的心不由自主的向往瀑布、飞向瀑布了。可以利用ppt引导学生进行填空。(2)大量的四字词语。用心品读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四字词语,就是一幅画,就是一种意境,都表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如“人喧马嘶”“腾空而起”“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体会多积累多运用。(3)形象生动的比喻句。
二、以语用为目标的《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段
片段一,导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2)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
(3)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语句,用“-”画下来。
(4)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个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的幻灯片。语句一:“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语句二:“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语句三:“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5)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做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结合板书:声响---大 形态--宽)
(6)大声练读这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你最喜欢那一段?为什么?
(7)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
(8)播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洒金街”的情景。
片段一就是采用读、思、议、想等多种手法,让学生穿行在文字中,感受文字、品味文字、内化文字、表达语言,切实得到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得到表达之美、表达之序的能力养成。
片断二,投影写作者感受的三个句子。
语句一: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语句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活力。语句三: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1)反复品读语句,并想象画面.(2)同桌互说,交流自己的感受。
(3)引导: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春游,到大自然中感受美好的春光,春光打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时常会听音乐,美妙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感受呢?我们时常会读一本本课外书,这些课外书带给你什么感受呢?(4)让学生从生活层面谈自己的感受。
(5)世界上的景物千差外别,各有姿态,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景与情自然交融。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自然之景中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6)指名说,同时相应纠正并作讲解。语句一是水珠带给作者的感觉舒服,语句二是作者感受大自然勃勃生机,自己也似乎充满活力,从“每个细胞”体会出瀑布声影响之逛,之深;“灌”感受到瀑布声力量之大和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语句三,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给人带来生命活力,体现出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
(7)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从自然中谈感受。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是相生和相融的。如何从景中感受,或者说清晰准确表达作者细腻甚至隐含的情感呢?教学中,设置阶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品味字词,来谈感受。
语文教学最终落脚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中,我们只有用语用理念解读文本,以语用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语用才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