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爱这样的语文课
我爱这样的语文课
沁阳一中分校学生 张雯静
辅导教师:陈娟
我爱这样的语文课
沁阳一中分校学生 张雯静
新学年刚到来的第一节语文课,历历在目。
语文老师笑脸盈盈地走上讲台,在一番程式化的起立坐下师生问号之后,文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告诉我在去年一年的语文课堂上你们收获了些什么呢?”在同学们一头雾水窃窃私语的同时,语文老师先后叫了几位学生回答,结果几乎都是一些“认识了许多的汉字”“记住了几个成语”“会背了几篇诗词古文”之类的答案。语文老师不断地摇着头表示着对我们回答的不满。接下来她对我们说:“以前的语文课堂让你们和我都不能满意,那么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在课堂上采取多种的形式,努力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属于我们的知识和快乐。”
以后的语文课堂成了这个样子:老师首先给我们发一张预习学案,然后让学生在预习完文章之后自由提问题,并且夸奖提的问题比较深刻的同学;提完问题之后,老师让学生回答,只是再最后稍微的补充或总结一下;比较难的学生回答不好的问题,老师就让小组内首先讨论,然后在请小组代表回答;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都要给我们留下一个和课文相关的但是因其我们期考的问题,让我们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
慢慢地,我发觉我逐渐地爱上了这原本让我觉得枯燥无味的语文课。
我爱语文老师这个大朋友。每次课堂,她总是灿烂的笑容、温和的语言,还时不时加上几句幽默俏皮的话,惹得我们捧腹大笑;在我们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她总是轻轻俯下身子倾听我们的声音;学生回答问题后,她总是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上课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越来越高了;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时,她又会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进来和我们商量问题、解决困难。下课后,我们也总是围着老师诉说我们不愿意讲给别人听的烦恼与快乐。语文老师现在经常给我们讲的一句话是:“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告诉我这个朋友呀。”
我爱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开阔的思维。预习过后,老师让我们自己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开始,我们还只是提一些“某个字该怎么读?”“作者的生平是什么”等之类的简单的问题,但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渐地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时候,就有学生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把主人公起名为‘华老栓’和‘夏瑜’呢?”“红眼睛阿义为什么要是红眼睛呢?”“作者为何让驼背五少爷是驼背呢?”这些问题让我们对文章思考得更深了,也更能理解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以及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问题是要做到思维开阔,开阔的思维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前提。”
我爱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同学们在提出问题后,简单一点的同学之间就可以相互帮助进行解决,而对于比较难点的问题,语文老师就引导我们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分享着各自的想法,如今我们越发明白肖伯纳的那一句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在讨论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互帮互助,也变得更加友爱。每当我们一起解决一个问题,成功的快乐就在我们中间荡漾,我们努力学习的尽头更足了。
我爱语文课堂上领略到的语文的美。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领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世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作者用五彩缤纷的色彩调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妩媚,描绘着细雨的缠绵与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与生机,使我们心鱼飘飞;“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一首轻快的农家丰年曲,作者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日的豪迈和酣壮,使我们思绪飞扬;“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作者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他用激情之火点燃我们的心灯,用诗画之墨滋养我们的心田。这样美的语文课堂让我们身浸其中,如痴如醉。我爱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人生的道理。在语文课上,老师不仅带领我们探究知识,还把人生观教育贯穿其中,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学会奉献、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帮我们树立自信心,以乐观的心态感知一切,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我们从中看到作者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寻找时传祥》让我们明白奉献是伟大而崇高的,奉献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当你向别人伸出手去的时候帮助了别人,其实也惠及了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堰河,我的保姆》教育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一切曾经有助于自己的人,以一颗感恩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便多了很多美好;学习了“霍金”,我们明白了生活的快乐与否,不在于生活本身是否能够一帆风顺,而在于你是否能以一颗快乐的心去感知、去领悟其中的精彩。
我爱这样的语文课堂!她如一绺春风,迈着轻盈的步履,掠过我的思绪,从我身边悄然走过;她如一江春水,蜕去我平庸的外壳。语文给我许多感受,在语文的课堂里,我尽情地咀嚼着那语文的幸福的味道!
(辅导教师:陈娟)
教师简评:
这篇小论文仅仅围绕一个“爱”字来写对课改的感受,从多个方面详细叙述了课改带给自己的收获,主旨比较明确,思路比较清晰。缺点主要在于选取的实例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这篇论文也真实地反映了进行课改后班级学生的一些感受,通过这些我也收获着课改带给老师的收获:学生的认可与喜爱,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绩的提高和领导的肯定等等。
但针对课堂改革,自己认为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以后要加以改进和弥补。
第二篇:语文课,我是这样上
语文课,我是这样上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以来,我们进行了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点滴的进步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并以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为例,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中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最有活力、最具表现情态的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并不风光。虽说“文无定法”,教学方法却似同出一门,多是“字词——段意——中心”这样的固定模式。到头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语文,最不怕耽误的也是语文。
很多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类比成舞台演出,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即可。其实,这种认识完全不合理。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同样,它也不再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地方,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究知识以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课堂中,应尽量充分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授语文课时,一般采用如下组织方式。
一、“读、查、找”三字预习方针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他们按照“读、查、找”的三个字方针来预习。所谓“读”,即读课文及相关材料。“查”,便是查资料或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弄清课文中的新字生词、难解句段、作者情况、背景材料、文学常识等相关内容。而“找”呢?就是找问题。学生可以自个儿找,也可以小组间集体找。找什么问题?找讲课文涉及的所有问题,大到文章特色、结构、主题、重难点、人物形象;小到一个词的用法、一句话的含义、一个修辞的理解。找到的问题干什么?当然是上课时用了。
后来,围绕上述预习方针,我试着编制了“导学案”,在“导学案”帮助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知道了学习方法,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再后来,我把编制导学案的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几课,编好后交给老师,再由老师审阅补充后打印下发给学生。这样不仅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也让学生参与了“教”的过程,学生们受益匪浅。
二、“抢答式”课堂氛围
上课时,我先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奇闻逸事、谜语笑话、新闻热点等导入新课,接着进行简略的课前介绍。例如上《少年闰土》时,给学生介绍关于鲁迅有关内容和趣事,并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讲《只有一个地球》时,先从一个孩子洗地球仪的故事说起,再说到本地由于锻造企业多而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
之后,便进入小组提问的环节。问什么?自然是问预习时“找”到的各种问题。先进行一轮或两轮按顺序问答,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其他小组思考后抢答。如果别的小组没人回答,本组同学可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本组同学也答不上或答不好,老师便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按顺序提问结束后,就进行自由问答,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所准备问题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发问。
以上过程的顺利进行,得益于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那就是小组积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组都有一定的积分,主要由课堂表现分和活动分(比如说特征猜同学、采访任课教、办小报、成语接龙、幽默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组成。授课时,先把这节课之前各小组的积分公布在黑板上,学生每问一个问题便给相应的小组加1分或2分。重要的、意义大的问题给2分,一般的问题给1分。学生的回答也有分,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给1至3分,比如复述、谈感想、现场口头作文等一般是3分,其余为2分或1分。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个小组的同学全答出来,例如分析写作特色等大问题,便采取只要答对一点便给1分的分方式。学生答不全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补充。每结束一个问题,便在积分下写上各组在这道题中所得的分(包括问问题的分和答问题的分)。通过学生们的问答,授课内容大体课完成十之八九,剩下的比较重要还需讲解的地方,便由我来提问。同样,学生答对其中的一点便可给予一定的分数。
这样的授课过程,教师定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课前要认真备课,尽量多地弄清与课文有关的方方面面。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对给的分有一定的意见,我便耐心解释,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这样,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注意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即使有个别想捣乱的学生,为了不因此而扣其小组的积分,他当然也得顾及集体的舆论力量了。最后,我再把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情况一总结,把课后作业题(大部分也已在问题中出现过,便不在重复)一说,把课外作业一布置,这节课便“圆满”结束了。
三、“考试式”自主学习方式
对于一些不太难懂的自读课文,我有时会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例如教《彩色的翅膀》时,一上课,我便出示了六道题。前五道是授课时应该讲到的内容。最后一道是我自己构思的:“读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我还空了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再由自己来回答。我告诉学生们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或商量,做完后,让各小组交一份最满意的答卷,然后公布答案或答题要点,各小组交叉评判,经审核分数无误后加在各小组积分下。
一个月尽了,积分便重新开始。对于上月积分优胜者前两名,我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个本子或一支铅笔,奖品虽小,对得到的学生来说却弥足珍贵,他们都乐不可支。而未得奖小组的同学,会暗暗发誓下一回一定做优胜小组。这样,在平时的预习、上课表现、活动课及纪律等方面他们都会自觉好好表现。否则,小组其他成员群而攻之。
四、最受益的是学生
这一套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一步步逐渐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模式。说是模式,其实也因人因课而异,做到随机应变。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学年,学生们受益不少。首先是胆大了许多,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在集体面前都不敢大声发言,而如今,复述课文、讲一段长的故事、表演一个小的课本剧都不在话下。其次,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加强了,这不仅表现在课堂问答中,也表现在考试中,那些所谓的“活题”,他们不再“无法下口”了,而或多或少都能“诌”几句,这诌来的答案,往往有许多答在“点子”上。还有,这样长期的锻练,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积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道德水平、竞争意识、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第一学期,我所带班语文全年级第六,第二学期便跃居第二。这一学期虽还没期末考试,在期中考试中及格率达75%,优秀率达15%。看来,重视素质的教育同样能在应试教育评价下一显身手。
五、这种方法的好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说,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叶圣陶先生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装纳知识的容器,要充分估价学生,倡导民主的教学,营造轻快、融洽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太谷县“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1)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2)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
我们衡量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内容是丰富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本着“少教多学”的理念,肯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语文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文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我们教学的目的,多渠道、多途径,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观。
当然,对于课程改革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显浅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例如与生活的结合做得还不够好;作文课基本上还是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情境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等。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会把它们作为课题一一“攻克”,争取寻找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同时,我认为自己对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法见识得太少,十分希望多听听别人的课,多看一些专家的课例或报告。集体的智慧,总比自己盲目的研究要强得多。
第三篇: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今天听了张雁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一课,收获颇多。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张雁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挖掘语言文字,处理教材得当,讲课诗情画意,语言规范流畅,设计与众不同。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兴趣为起点、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
一、解读教材,目标明确
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师生只有与文本作深层次的对话,教学才能入情入境。因此“语文教师最好的备课方法就是读书。”张老师执教本节课,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充分的,对教材目标把握准确。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是真挚的。
《海底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点。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目标明确,能抓住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通过清晰的板书引领学生理清楚文章脉络:课文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矿藏等。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是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对文章中部分段落采用引读的方式作略处理,实现了长文短教,对我们教学篇幅长的文章很有借鉴意义。
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张老师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1.情境教学法:张老师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伊始,“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以一段海底录象把学生带进海底美丽的景色情境中。在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读,问问,这样过渡自然得体。
2.媒体演示法:张老师修改了教学与多媒体课件,那缤纷直观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100米,200米,500米……”把学生带入了奇异的海底世界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朗读感悟法: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张老师精心设计朗读,很有创造性。课堂中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字、品词、品句,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出写法之巧、构思之妙。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关联词的学习在中年级要渗透,教师就是以引读法不着痕迹地教学,这是句子训练和内涵理解通过朗读的有机整合。又如,中年级词语教学是重点,课堂中运用了换词、朗读等方法辨析、积累近义词。
三、实践活动、拓展运用
张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的平台。学生们读写结合,展开联想,写一写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还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为开头写段,以小小探究卡的形式延伸课堂,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能力。
总之,这节课,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而不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张老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在推进二期课改,深化课堂改革的今天,这样的课给我很多的借鉴。
第四篇: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以读代讲”观摩研讨会观后感
今天,来自巩义市的近400名小学语文老师来到巩义子美外国语小学,参加郑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研究会举行的“以读代讲”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申晓红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胡珀执教《乡下人家》、刘葱葱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且每节课后郑州市教研室许睿老师都做了精彩的点评,我的收益匪浅—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首先,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在读的过程中,读出理解,读出思考。申晓红的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关注到了孩子的发言。
其次,课堂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文本;丰富又有亲和力的评价语言,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胡珀执教的《乡下人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最后,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代练。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体会,关注字词教学、培养学生会听、爱说、敢问、想写,把老师的引领与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这个方面刘葱葱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表现非常突出,在练笔部分让孩子写生活中爱的两种方式,一个孩子就写了自己考97分时父母的两种表现,确实是把想写发挥到了极致。
许睿老师针对每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诠释了“以读代讲”的含义旨在通过老师的范读引导,通过学生不同方式的读,释放学生内
心的理解与感悟,让语文课堂更有趣、更高效。
今后,在我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在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应该多读少讲,重视范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总之,“以读代讲”中的“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才会让每个孩子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才会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巩义市新中镇茶店小学
张 清 华
2013/11/28
第五篇:我爱上了语文课
王老师的语文课
四年级,我班换了一个新语文老师。是新调来的,后来听说她是特岗老师,大学生。中等个头,很精神,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第一节语文课,看到一个大姐姐样的老师来到我班,我们都很好奇,全班80多人的眼睛都看着她,一点声音也没有,老师的脸红红的,在讲台上,没有说话,在黑板上写了“王培”两个字后,说:“我叫王培,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今后,我们一块学语文,一块成长,一块做朋友,好吗?”我们似乎也感到紧张,回答的声音很小,这时,她笑了,说:“你们咋学老师啊,也紧张呀!”我们全班同学都“哄”的一声笑了。“学语文有方法,第一是读……”王老师介绍学语文的方法,我感到奇怪,她讲的每一句话,我咋都能听进去,还能记住呢?以前不是这样的呀。她的声音甜甜的,普通话标准极了,很柔和,好像带着磁性,吸引我一字不落地用心的听着。
后来上课,王老师说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我们全班分成11个学习小组,每组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老师让学习好的帮差的。上语文课时,老师往往先布置任务,让我们自主学习。如上新课时,先让我们自己读书,找出生字、新词,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自己查字典、词典,读准生字字音,理解新词词义,感悟句子意思。开始,同学们像以往一样,拿出《字、词、句》和《段、篇、章》资料,直接就找到了答案,王老师看到后,说:“字、词典是工具书,同学们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如果只看买的资料,直接得到答案,就没有开动脑筋,知识不是自己钻研得到的,就不利于你们学习……”。“老师,我不会查字典。”“哦,你不会,那还有谁不会呀,请举手。”我也举起了手,大概有一小半同学同时举起了手。“哦,那我就教你们如何查字典吧!”接着,王老师就引导我们如何查字、词典,并让会的同学帮忙引导,过几天后,全班同学们都会查了。
在后来的语文课中,王老师又传授了很多学习语文的好方法。王老师说,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背诵一些好文章,好片段,要动手写一写,摘抄好的句子、段落,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文章……我认为王老师说的对,就按她的要求去做了,我的语文慢慢的学好了。就这样,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语文,更喜欢王老师的语文课。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有很多老师来听王老师的课,有外乡的,还有教育局的领导。那几天王老师感冒了,不住的咳嗽,嗓子哑了,可她还坚持给我们上课。看到来了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暗暗的下决心,一定好好听讲,认真研讨,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不给老师丢脸。这节课是:《22.地图上的发现》。老师把一张大的时界地图挂上黑板,问:“面对这张世界地图,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刹”的一声,都举起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谁也不甘示弱;“发现南极有冰基岩、煤,为什么就可以推测南极以前在温暖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反应出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 “魏格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随着老师布置的一个个探究题,我们认真的思考着,在小组内认真的交流着,对不明白的,查一些材料,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都一个个的弄明白了,小组间的汇报,一个比一个小组精彩,后来,王老师脸上尽是笑容,我们也开心的笑着,那些听课的老师、领导也会心地笑了。我们同学也感到这节课上得太好了。
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同学就更爱学语文课了,也更爱我们的王老师了。
评语: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学习语文?窃以为,第一要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二要让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第三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第四要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在本篇习作中,从习作者眼里,折射出了“王老师”在培养兴趣,指导方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等方面,都作的近乎完美。本篇习作对语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方面,进行了较为实在的叙述、描写与再现。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举例生动,首尾呼应,是一篇较好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