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能力(英文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6:1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 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能力(英文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 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能力(英文版)(本站推荐)》。

第一篇:传统文化 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能力(英文版)(本站推荐)

传统文化

The picture does demonstrate that,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the in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embodying our shared belief,spirit and history,have been increasingly neglected by us.It is mournful that such time-honored holidays are playing an ever insignificant role in our lives and gradually declining to the background.Much can be done.Government agencies,NGOs and the common sector join hands together by organizing arrays of activities to revitalize the cultural heritages.So that all the people can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is campaign and truly realize that traditions are the blood and spirit of a nation.志愿者精神

People in the need can obtain financial aids,material support,mental comfort or spiritual back from volunteer’s work.Being the beneficiary of a kind of volunteering deeps inspires us to act that way toward a third person.In other words,this quality will set in motion a virtuous cycle promoting overall social advancement.大学生能力

What should be done to reverse this situation?For one thing,instead of just earning their degrees and high exam scores,colleg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cultivate their potentials such as creation,imagination and coordination.Such qualities,though cannot be measured by their college certificates,really matter in their prospective career.For another thing,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supposed to integrate more practical training in their programs so that more competent college graduates can be produced for our society.Above all,the new awareness that all jobs are equal in dignity and that fame and excellence can be reached at any occupation should be enchanced.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一方面,学生不只是要注意文凭和分数,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协调力。这样的素质虽然不能用证书来衡量,却在以后工作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整合一些实用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成为这个社会需要的一员。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认识到:任何工作都是有尊严的,优秀和卓越在任何工作中都能实现。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

《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

姓名:罗继杰

班级:11社工

学号:1111001208037

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

[论文摘要]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2008年奥运会将把中国的志愿服务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将把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来自全中国、全世界的志愿者们汇集北京,携手奥运,通过志愿服务,为北京奥运会增添光彩。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正确处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以大学生为主要力量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行动之初的清扫雪障等做“好人好事”的简单生活服务和公益服务项目,发展成为现在的服务品牌化、管理项目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主要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大型活动、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海外服务六大领域。青年志愿服务总是围绕社会发展的主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把社会事务中的大事和难事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中国的改革开放促使人们对于社区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社区建设从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转变到规划的、有明确指导的状态。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形态是自然存在的,但是人们对于社区的认知、认同却具有历史的变迁。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没有认可“社区”的概念及相关因素的。那时是政治和行政体系完全控制社会的各个层次,包括城市的街道、居委会;农村的镇、村(公社、大队)。进入新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摆脱单一政治化的模式,恢复日常化的丰富多彩形态之后,对社区的需求和体验就逐渐产生。德国早期社会学家藤尼斯对社区的解释,即社区是表示在一定地域内,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守望相助、出入相友、休戚与共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观念逐渐被我国的专家和民众接受。当代丰富之后的解释,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存在日常互动关系的,具有心理文化认同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认同行政化的街居、镇村结构,转变为逐渐认同地域与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社区结构,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革,从而也为社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组织推动发展的一项崇高的事业,是高校共青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着眼于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补充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完善,深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深入城市社区的每个角落,深入工矿企业,送去温暖关爱、送去科学技术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模式更具特色和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他们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累计已有2.68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志愿服务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纵观倡导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总是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动力着眼于国家发展大计中的大事难事,着手于自身力所能及的事:从清洁环境卫生、回收废旧、义务植树、交通协管、扶贫助困、敬老助残、政策法规宣讲、科学知识普及等,到下乡扶贫、扫盲、支教、支农、支医、支商等。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团号召,奋力投身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需要,哪里有落后,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的道德情感,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嚣尘上,其结果就是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分离,虽然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这种荣辱难分,善恶美丑难辨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导,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无论思想上进后进,人人只要愿意皆可成为志愿者。大学生一般都是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具有志愿性质的大学生社团的号召、组织、指导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这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觉得更有正式、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也是大学生向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志愿服务知行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组织和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教育课堂,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得以相互结合的有效方式。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使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满足了大学生成长阶段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在服务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体验服务社会和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愉悦之情的同时,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竖起了一面公平、道义、爱心的旗帜,引领着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践行课堂学到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道德知识,并感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外

化为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达到道德教育“两个转化”的目的。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迅速兴起,与社区居民对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明显增长呢?这与社会转型时代的城乡社区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城市社区的演变情况看,公众生活从“单位”向“社区”的转移是越来越普遍的趋势。过去,城市的大部分居民属于“单位人”,或者直接居住在单位提供的生活区,从户籍管理到生活服务都由单位包揽;或者居住在城市社区,但主要的生活管理与服务仍由单位包揽,街道、居委会仅仅是户籍登记等简单服务。除了“单位人”之外,真正由社区全面管理与服务的居民极少,而且被称为“社会闲散人员”。改革开放以后,有两大趋势使得“单位人”的生活管理与服务逐渐转移给社区。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趋势,首先是冲击“企业福利化”、“企业社会化”,将原来企业承担的员工福利、员工服务功能剥离出来,移交给社区。因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经营、赢利,承担太多的福利与服务就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健康发展。二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承担的大量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功能交回社会,主要由社区承担。因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决定党政对社会领导与管理的传统模式必须转变,形成“社会服务公众”、“社区服务公众”的格局。然而,社区的发育存在欠缺,各种专业服务尚未培育起来,因此,特别需要来自各层次的志愿者参与,以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从乡村社区的演变情况看,对当代中国乡村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化”浪潮。“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一个地方变富以后,集镇化和市镇化的步子就开始了;村变得更像乡镇,乡镇变得更像市镇,县城和小城市变得更像大城市,大中城市变得更为国际化。”如果对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乡村社区演变进行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居民的迁移是两中途径。一种是乡村居民大量迁入中小城镇,购房建房,组成新的生活社区;另一种是在村落选择土地建设新的社区,从而让原村民聚集居住。这两种途径腾空出来的旧房屋,通常租给外来流动人口居住,从而形成了流动人口聚集居住的“社区”。不论是乡村居民迁往新的聚集社区,还是流动人口迁入旧的聚集社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因为,传统乡村守望相助的格局被打破了,居民进入聚集社区又激发许多新的生活需求,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邻里关系,而必须借助社会的互助。那么,在专业社区服务没有健全之前,社区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就非常及时、有效地满足了乡村居民、流动人口的生活需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淡化其政治功能,强调其道德功能,尊重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志愿服务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新风正气,传递文明与爱心,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帮困扶贫,救急救难,减轻了社会压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它引导和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荣辱之分,做光荣之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志愿服务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应该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主导统摄地位,强加过多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而应该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涵上的相通,强调其道德教育功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要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弘扬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塑造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包括志愿精神在内的“软实力”放在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战略位置,提升人类文明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通过奥运志愿服务,推动公众对于志愿者的深刻和广泛了解。在一些国家,把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作为考核政治家的一项标准和公民的义务,并有相应的社会认可。这样就可以大大鼓励全社会对志愿者活动的支持和参与。

第三篇:大学生自强精神和能力

大学生自强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摘要】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自强意识。然而,也存在城市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相比农村学生差的问题。自强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多元性教育形式整合,扩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注重校园文化凝练与熏陶,增强社会舆论与价值引导。同时,要发掘贫困生自强的典型代表,发挥自强型贫困大学生的典范作用。大力宣传贫困大学生的白强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自强;能力;精神

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自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从个体自强的目标与行为指向来看,可分为个人取向自强和社会取向自强。从自强的抽象程度看,可分为总体自强和特定领域自强。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繁荣进步的希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这些都要求作为未来社会建设栋梁的大学生具备自强精神,克服困难,实现自身价值,完成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一、我国大学生自强状况分析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自强意识。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相比农村学生差。在大学生入校时,父母护送进校的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比例悬殊较大。独生子女到校以后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生活。有的父母也不辞辛苦地赶往学校帮忙;个别父母甚至到校买房、租房陪读。一些学生学习不刻苦。面对苦难和挫折退缩,自强意识消沉。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自强意识低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然而,经济困难学生在深层次的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思想上、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困难产生的影响更大。如果忽 视自强教育,则极易使他们滋生等、靠、要或消极抵触等心理和情绪。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意,但对于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也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近些年来,国家都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问题,要求保证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

网络0901黄涛200958080120

第1页

学,高校也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这使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认识,反正学校不会不管自己,因此。“等、靠、要”的思想较为普遍。就算是勤工助学,也多以学校安排为主,有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因为经济压力过大而失去奋斗的勇气,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得过且过。贫困大学生虽然经济上的贫困对他们的心理和性格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们却有着自身的优点:

1.能够正视生活的困难,发挥自强精神。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家庭经济上的贫困。摆正自己的位置,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他们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能吃苦耐劳,有着自强的心理素质,不会因自己是贫困生而感到自卑;把困难当作一种财富,锻炼意志,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

2.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自强。大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校门,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刻苦认真,不断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在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3.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创收,在经济上自强。他们能够利用学习之余和假期,进行勤工助学,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解决生活费用,缓解经济压力。

4.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在思想上自强。积极参与班级建设,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心和参与班级建设,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群体活动。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自强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措施

1.坚持多元性教育形式整合。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需

要整合多种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作用。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网络为拓展,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有步骤地培育大学生 的自强精神。要把现代教育形式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起来。还要多学科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理解自强是中华民族创造辉煌并延存至今的重要品质,从而树立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

2.扩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采用假期社会实践,周末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并将这些活动与成绩和评奖评优相挂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中,达到提高劳动观念,锻炼劳动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自强精神。

3.注重校园文化凝练与熏陶。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大学文化的包容和熏陶之中,其影响是巨大而无形的。良好的校风班风更有助于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学校要普遍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自强精神。还可以开拓勤工助学活动,与家教机构和其他公司等单位合作,广泛开辟勤工助学途径,并对他们进行“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以自食其力的方式解决个人的生活费用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要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这是进行自强教育的宝贵资源。要以此为契机,营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凝练优良校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争创先进,努力培养自强的精神。

4.增强社会舆论与价值引导。发挥健康良好社会风气的引导作

用,把自强精神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社会现实需要自强自立精神,因而,要把自强精神的培育融入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和高校德育建设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好社会大有机体的引导作用。全社会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自强自立教育。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养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

三、发挥自强型贫困大学生典范作用

1.发掘贫困生自强的典型代表,树立学习标杆。作为高校领导和学工干部,要在每年新生入校之初,从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考察、发掘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及时在各院、系树立学习标杆。一个先进典范就是一面旗帜,让同学们以典范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

2.大力宣传贫困大学生的自强精神。学校要发挥媒体和党、团组织的力量,宣传自强型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等形式,请这些优秀的代表到院、系、班进行演讲等近距离的交流,让同学们直接感受这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3.为贫困生提供助学岗位。学校应尽可能的为这一类型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和助学基金,并能通过这些学生的努力获得助学奖学金。还可以利用学校后勤部门的优势,把一些需要临时工的岗位提供给贫困大学生,在减轻他们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

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强调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强调以大学生为中心,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发现发展知识。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事实上,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4)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加以思考,就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我,这就是立志。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而且表现出我能学,我会学。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充分利用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二是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三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2)合作办学

1.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与各种类型的药厂建立联系,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能真正的接触实际生产,增长见识,避免了下厂实习走马观花的局面。教师也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

2.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3.树立服务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报效国家。教师要体察学生的心态,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从生活到学习、到创造、到实践都要跟踪服务,用高尚的师爱的人格魅力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潜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中,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第三、更新教学内容,增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品德的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活动课程,譬如教育类课程、心理修养方面的课程、社会实践类及社会服务性课程。

第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以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地抵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污染青年大学生良好人格修养的消极因素,提供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现如今,虽然教育鼓励改革,但是一些教学评价体制并没有改变,还是以某次竞赛或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它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有时既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堂优质课,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完全在于考试或竞赛的结果,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他们的创新,我们通过系列的课外活动及电化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随着电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和优化,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天空会更蓝、更广阔、更美好。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将成高等院校的永恒主题。

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21世纪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从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要努力创造学习化的社会环境。学生最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学习机会,大学学习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终身教育时代,一切为提高人的素质,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志愿者精神

概述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奉献

“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2.友爱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1999年10月15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3.互助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4.进步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伸出你的手,初次相识却是朋友

放飞和平鸽,蓝天大地响彻我的问候

挽起你的手,风雨同舟并肩向前走

放歌新时代,五湖四海接受新神州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奉献共创温馨家园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爱心把旗帜铸就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真情迎接美好明天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热血来书写春秋

青春似火,青春闪光,青春无悔,青春不朽 让我们用爱谱写明日的赞歌!

下载传统文化 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能力(英文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 志愿者精神 大学生能力(英文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志愿者精神

    浅谈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在......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

    志愿者英文对话集锦

    2011年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经典对话 57、 A: Excuse me. Are you Mr. Steven,the team leader of Australian delegation? B: Yes, I am. A: Great!Let me introduce myself. We a......

    志愿者英文培训资料

    大运会志愿者英文培训资料 Maps  FISU: 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国家大学生体育协会  FNSU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Department 外事联......

    中国传统文化(志愿者服务)(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一、 选择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汤圆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

    志愿者培训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一、 选择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汤圆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

    志愿者精神演讲稿

    志愿者精神演讲稿 志愿者精神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志愿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在这里我非常的感谢学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是您们给了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