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精选]
关于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调查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
学院:商学院
班级:201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名:陈明、朱劲、戴嘉辉、蔡顺鑫、占建明
摘要
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大学生肩负这重要的责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中国。
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有着严重的危机,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此次调查正是针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调查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以及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等问题,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网络问卷主要转发到一岭南师范学院学生为主的社交网络,如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共收到150份答卷,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这一人群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传承情况进行调查,抽样性地了解其对传统文化看法。
一、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很一般。而认为氛围好的人占15%。80%的人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的仅占调查的6.6%。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大多为长辈的传授,书籍和网络。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60%的人支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展。多数人认为造成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原因是周围文化氛围低,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以及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更大。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86.67%的人认为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中存在问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层次不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文化充斥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世界,很多传统问话得不到重视。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件可怕的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情况产生的种种问题呢?
一、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人生发展最灿烂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塑造一个人兴趣爱好最关键的时期。与70后、80后相比,90后具有他们有着这个新时代的特点,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早熟又不成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力,渴望追求新事物。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存在的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在某种形式上不具备新事物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这个特殊阶段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征导致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和距离感。
二、据调查得知,有得同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听长辈讲授。因此,家庭的力量也很可观。因为家是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要是家庭里的长辈对传统文化很热爱,那么家里的孩子肯定也会受其影响而喜欢传统文化,因为从小接受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那些文化感兴趣,甚至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这样可能就在不自觉中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由于现在科技的发达,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想知道某一件事就会上网查,省时又方便而不再是查阅书籍典献,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只能更快,于是家人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久而久之“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里似乎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反而是外国那些浪漫新鲜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们。
三、当前各大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渐不重视,使大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校课程开设不合理。大部分大学在文化素质教育这方面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少,师资力量较少,硬件资源也较少。虽然,有些高校在校开设了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这实际并没有多大效果,其原因有某些课程未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设定位不当;老师教育方式不合适,课堂上无氛围;学生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等。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文化教育将影响着每一名学生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因此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家的发展,很多高校的文化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把就业率当作方向,传统文化被摆在很尴尬的位置。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学子就相信学好专业的技术知识是最重要的,以后更能找到好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而不重视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的意识偏差,造成社会观念的严重错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正常发展。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但中国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形式有效的,创新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满足不聊社会需求。而西方文化则创新形式,花样层出不穷,标新立异,迎合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中国越来越与世界各国接轨,而正是这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倾向,许多当代大学生认为现在是经济时代,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利益,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然而,如何然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这需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自觉意识。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抱着更高的自觉意识: 培养兴趣,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可塑性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生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中国人,传承是每个人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枯燥中发现乐趣,有了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学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灌输,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学校通过课堂教材传播知识进行文化的传承,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是否能有效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习中国历史,进了大学,历史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仅仅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是很难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的内容应该实现多样化,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方面,因为在研习经典中,学生能思考生命、感受人生、构建起正确的生活方式。
社会教育应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说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足够大的,因此,国家更应该将社会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确保年轻人能够受到正确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传统节日应予以更高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但是当代大学生不爱过传统节日,弄不清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但却很了解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这种现象对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摧残。国人不重视,别国却费尽心机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占为己有,像韩国就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在警醒我们,我们的财富怎么能这样拱手让人呢。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遗产,只有所有的人都重视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坚韧如铁,不会被外人所掠夺。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里,我们的脑海也会被这种文化所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被认知和传承。
最后,经过这次的团队的调查,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如今的现实需要我们具有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希望,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而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自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民族的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
(指导教师:陈文庆)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关怀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关怀
一、填空题
1、孔子重视。
2、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和天人合一。
3、荀子人文思想有等。
4、重视礼仪道德教育。
5、朱熹重视道德教育。
6、墨家主张
7、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节日是春节。
8、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是。9、10、宗教雕塑主要指佛教雕塑。
11、传统乐器分乐器四类
1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
13、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14、传统书体有
15、伦理道德是封建社会的行为准则。
16、传统文化指
17、古代农业器械有
1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满江红》。
19、“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
20、提出“民无信不立”思想主张的是
21、隋代从中央到地方设立
22、秦汉时期设立的音乐机关被称为。
23、皇家建筑主要表现在宫殿和陵墓两个方面。24、25、是元、明、清时期的民居。
26、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讲究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和多种感官享受。
27、唐代歌舞小戏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28、元杂剧体制基本形式为。
29、赵盼儿是《救风尘》中的旦角。
30、是《西厢记》中的旦角。
31、唱、念、打、做被称为传统戏曲的四功。
32、传统戏曲舞台艺术形式为
3334、《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刘巧儿》是评剧。
35、汉代最高学府是
36、传统国画包括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37、先秦时期法家集大成是
38、隋代出现了教育官员。
39、宋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蒙学最优秀教材。
40、六艺指
41、古代私学开办得最好的是4243、44、嵩阳书院注重钻研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5、是人类农耕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耕作制度。
46、汉武帝时用井渠法开凿了地下水渠。
47、汉代
48、农历最后一天称。
49、汉代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
50、关于“八股取士”:自儒家经典。
51、关于“科举考试”:试制度④内容限于《四书五经》⑤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52、夏代的《夏历》规定以正月为岁首。
53、成为唐代女子必学手艺。
54、宋代毕昇发明了
55、春节风俗有吃饺子、燃放爆竹、贴春联、扫尘。
56、白族、苗族、壮族春节习俗是。
57、古代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
58、古代女子十五六岁时要举行
59、中医四诊法是指
60、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的是孔子。
6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的是。
62.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
63.64.西周时期的官办学校称为。
65、北宋时期大城市戏曲演出场所叫瓦舍和勾栏。
66、传统戏曲角色分
67、传统文化的特质是
68、传统行为举止礼仪要求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坐有坐相。
69、中国造船史上的四大发明是
70、传统书法五种字体是
71、大学生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大学生科学成长、全面发展。
72、《四书》指。
73、《五经》指《诗经》、《易经》、《尚书》、《礼记》和《春秋》。
74、司马光的。
75、是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取向。
76、汉代从西域传入的箜篌和琵琶成为唐代的主打乐器。
77、传统建筑
78、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的焦点是关爱。
二、简答题
1、人文关怀的基本特点:①以人为本②关爱性③发展性④全面性⑤文化性⑥先进性⑦科学性⑧长期性
2、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①古代哲学②古代文学③古代教育④古代科技⑤传统艺术⑥传统戏曲⑦传统节目⑧传统礼仪⑨传统饮食
3、列举古代圣贤仁爱思想: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③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⑤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⑩孟子日:仁则荣,不仁则辱★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子日:学不可以已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④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⑦故治国,在齐其家⑧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资治通鉴》的经验教训:①继承人人选要谨慎②法律宽严要适度③治国理政取信于民④以大局为重⑤节约财务⑥加强粮食生产⑦勤于政务、体恤百姓⑧不盲从⑨不贪赃枉法⑩不称职的官员要罢免★①成大事必须经历丰富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③居安思危④做人做事分清主次
5、《吕氏春秋》的治国思想: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民生③举荐人才、公平公正④居安思危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⑦推己及人、推今知古⑧以史为鉴⑨面对强敌、以智取胜
6、孔子的教育思想: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⑤有教无类⑥因材施教⑦启发诱导
7、传统礼仪的社会功效:①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有利于调整和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起到稳定与和谐整个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三、论述题
1、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①传统文化历史悠久②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众多③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④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美德⑤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⑥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尚存的没有断层的优秀文化
2、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质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成长③有利于培养有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才④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⑤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是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需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3、传统节日的历史经验:①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②展示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③体现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④体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⑤传统节日能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功能⑦传统节日浓缩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4、《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感悟:没有“自知”是人生的一大悲哀。虽然如此,很多人还是“不自知”。自知很重要,不但老子说过,孔子也曾谈过。有很多毕业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就是因为“不自知”。所以,要善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还有那些方面的不足。知道这些,才便于作出抉择。不但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别人。了解别人,才更有益于沟通与交往。只有多沟通、多交往,才能增进团结,促进彼此间的人际和谐。
5、《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感悟: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班级:工业设计1103 姓名:XXX 学号:2011120203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奠定了中国人的一切文化行为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的存在,能够辨别基本的善恶。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打滚爬,它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着这国人浩瀚历史的点点滴滴。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确保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同时这些也为当代大学生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提供了一个坚实持久的道路。
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发展的历史,就会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愈悠久其传统文化也就愈雄厚。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传统,且不说夏商周,就说我们一般人很熟悉的春秋、三国,“百家争鸣”是思想火花无限迸发的 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以往的思想伦理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孔子创立了儒 家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的思想学说也广为后世所传播,当然,除了历史大局所蕴含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又都是服从于历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中国古典诗词文章,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当今能看到的只是经过时间的筛选而保存下来的经典,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都无比的震撼。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精髓,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更是由来已久,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节日;这些节日是中国所特有的,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而中国的传统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更是中华民族对美学的卓越贡献。当然,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除去历史大局所蕴含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其他的诸多方面又都是服从于历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经过历代的继承与发展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和结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这种“生态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文化素养呢?文化素养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
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的就是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纵观如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作为应当最有朝气最富素养的一大团体所遭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质疑与否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行为在一些方面存在严重的脱节。比如,在公交车上积极主动让座的极少能见到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或睡觉或听歌,目不斜视,对旁边站着的老人视若无睹。再如在大街上,随手丢弃的纸巾、易拉罐、以及口香糖大多都是出自大学生人群,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旁若无人的情侣是大学生,乘公交、食堂打饭等插队,出口脏话的也是大学生,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愤青,在网上发布那些过激的言论而在实际生活中浑浑噩噩的也大都是逃了课在寝室蜗居的学生,在那些时候,他们所接受过的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等的思想不自觉地就被忘却了。
那么,怎么来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首先,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失去这些环节,也将会丧失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智慧、能力和方法。其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另外,在中国现今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难免淡薄,并且心理素质偏低,难以承受挫折感,常常产生叛逆心理,另外他们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教养缺失严重,情感淡漠,看网上新闻报道,今日某某大学学生因为失恋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因为与室友矛盾杀死室友等等,动辄就因为一些小事杀人、自残、自杀的现象在各大高校时有发生。虽然整个社会鱼龙混杂,物欲横流,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受过高端教育的人群,社会文明的传承和拓荒者,我觉得大学生其实应该还是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发展潜力的。大学生们掌握着各自的专业知识,能有机会参与各种增长素质、增加知识的活动,获得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广泛多样,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巨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辨别真假、善恶、丑美的能力。学习中,我们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慎学慎思,拥有明辨笃行的学习态度,端正心态,做知书达理的中国人。在为人处事上,要怀有一颗宽大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群体和社会,坚持平等和谐的民生态度。其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讲继承研究也许言之尚早,但是,至少现在的我们应做好精神以及思想上的准备,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积极调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学习热情。良好的知识储备才是将来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须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基础。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然而现在的人,再难以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不得不引人深思。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属于华夏儿女,她更属于全人类。而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有责任,也是有义务的去传承,去发扬。让我泱泱大国流淌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全世界都能够认识了解我们血液中流淌的炎黄血脉,能够感受到在华夏大地传承了五千年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其与时俱进,以此可以让其更具青春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让血脉的跳动更具活力和感染力,让这种精神力量得以更长久的保存,让后人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五千来的经典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自我本身的人文素养,以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弘扬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是一项不可推却的历史任务,并且迫在眉睫任重道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助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大学生的廉耻观,有所为有所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会这一代独生子女推己及人,摒除自私的习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说明了自身胸怀的重要性,要严以自律,做最好的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我们心系天下,学会奉献,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考验的是大学生的毅力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书名: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作者: 教育部高教司 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调研 豆丁网
3、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四篇: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作者:张延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代代传承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包括爱国主义、人际和谐、治学与修养、文化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重理轻文、功利心重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建立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30-0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代代传承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趋向多元化,一些不利因素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某种程度的迷茫和空虚,人文素养缺失,甚至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扭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大学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热衷过“洋节”,崇尚吃西餐,用“洋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等这样一些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感到困惑、悲观、失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取向,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重理轻文,传统文化知识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人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然而缺乏人文素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一问三不知的人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当中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儒家文化语焉不详,对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
2.重技能,轻修养,功利心重。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阅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往往就是上网、看电视或者参加各种对将来就业有利的培训班。不看书,不写字,使得一些人提笔忘字,读写技能退化。很多学生学习和深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一些大学生甚至开口闭口谈钱,终日把名和利挂在嘴边。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摩擦,使人们的功利心理增强。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各类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分数、文凭、证书成为社会上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社会普遍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一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感到较为茫然。
2.学校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普及和滋润。高考指挥棒下,课业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一切唯考独尊。大学校园本应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但现在大学生主要看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就是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书籍以及面试求职技巧、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升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少有问津。很多大学生读书与求职的目的和心态非常明确和务实,他们考虑的只是获得文凭和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性知识和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和人际交往知识。
3.家庭原因。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期望很高,在当前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的促使下,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才能出人头地的思想意识。很多家长“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孩子能考高分,毕业后能找份又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父母的成功,其他事情则置之不理,概不关心。
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精华。
(一)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的整体意识和爱国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因此,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把个
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反抗外民族的压迫与侵略,开创中华文明、建设祖国大好河山都是爱国的集中体现。
(二)“仁爱”思想和人际和谐
传统文化提倡“仁爱”,注重人际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天人合一”,强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君子以自强不息;模仿地的广厚之象,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思想教育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包容万物,奋发图强,争创一流,促进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同时,能够使学生确立人与大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尊重并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为开创人类美好生活空间而奋斗。
(三)治学方法与道德修养
我国从古至今的大学问家数不胜数,传承下来的治学方法和态度能够有效改进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立志”“一寸光阴一寸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大学生的求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非常看重人的道德修养,在人生价值上推崇“立德”“立功”“立言”,在个人修养上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慎独”,把精神和道德的需要看成是人的最高需要,把道德价值看成是最高价值,把精神幸福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对他人、对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向社会索取。
(四)传统文化礼仪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华礼仪的论述极为精辟和富有哲理。“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曰:“礼者,养也”。礼仪是每个人内在修养的外部表现,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明发展、社会文化风俗。“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对长者、师者恭敬有礼。礼仪对我们的日常活动加以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的有序、平稳、健康,让人们和谐共处。学习传统文化中礼仪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和道德修养。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和优化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势在必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高校都应当积极参与。要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社会公共舆论和大众传播的领域内,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鼓励影视剧、报刊书籍、网络等传媒,严肃而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校园的花坛草地、广场楼房等的景观设计中,用古人名言、古典名句装点和美化环境,使大家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品味传统文化美的内涵。结合时代主题、爱国情怀,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爱国纪念日、各种宣传日、开学典礼、升国旗仪式等时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利用教师节,在学生中开展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利用中秋节、重阳节,开展尊老爱幼、民风民俗教育;通过诚信教育、礼仪规范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大学生团结友善、真诚相待、关爱他人的品格。
(三)改革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开设中国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国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应该像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治学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和社会。教师不但应该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应该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画面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5).[2]赵峰峰.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J].湘潮,2007(6).
第五篇:《周易》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4-11 10:07:00 ] 作者:张岱年 编辑:studa9ngns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周易》为汉、唐、宋明的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但是有两件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第一,《大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授的;第二,《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发生影响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已为各国卿大夫所传诵。《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救郑”,知庄子评论云:“此师殆哉!”引用《周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又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引《周易·蛊卦》:“女惑男,风落山”云云。此外以《周易》进行占卜的事例尚多,足证《周易》在春秋时已流传于周、鲁、秦、晋诸国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当是根据当时儒家学者的传说。《大传》对“上下经”作了较详的诠释,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哲学典籍。《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其所谓《易》显然包括上下经与《大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上下经”及“十翼”统称为《易经》了。
《周易大传》的一个特点是提出了一个博大深微的天道论。《论语》和《孟子》中关于天道的言论很少,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惟有《周易大传》含有较详的天道论。对于天地的本原,对于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都提出了精湛的观点。这些学说补充了《论》、《孟》的不足,为后儒建立本体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周易》经传在汉代居于五经之首。《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首列《易经》。《汉书·扬雄传》赞述扬雄云:“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以为经莫大于《易》,这是汉儒的共识。三国时代,玄学兴起,老庄之说流行起来,儒家经典之中唯有《周易》仍受尊崇,与《老》、《庄》并称“三玄”,列为玄学的经典之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佛教逐渐流行,到隋唐时代,佛教高度繁荣,出现了中国化的佛学。当时“儒门淡泊,收拾不住人才”,许多人都被佛教吸引去了。韩愈力图复兴儒学而未获成功。直到北宋中期,理学兴起,才恢复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权威。理学何以能回应佛教的挑战而赢得统治的地位呢?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张载以及程颢、程颐,大都“出入老释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几十年是说几乎十年,不是说数十年)。即在儒学经典中找到了理论根据,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完整遂密的学说体系、超越了佛老的思想水平。从理学家创始人的学说来看,他们主要是得力于《周易》经传,他们都是凭藉《周易》经传而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然接受了道家的影响,但其中“太极”、“阴阳”都是来自《易传》的,篇末赞《易》云:“故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渊源。所著《通书》首章亦云:“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本名《易通》,亦与《易传》有密切的关系。
张载早年著《易说》(即《横渠易说》),着重阐发了《周易大传》中的辩证观念与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又将《易说》中的精粹文句收入所著《正蒙》之中,这表明张载的主要思想是在钻研《周易》时提出的。《正蒙·太和篇》云:“太和所谓道,„„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又云:“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这即表明,他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深研《易经》而引发出来的。
二程论学,经常引用《周易》、《论语》、《孟子》、《大学》及《中庸》。他们的伦理学说宗述《论》、《孟》,在认识论方面兼采《中庸》“学、问、思、辨”与《大学》“格物致知”之说,在本体论方面,则归本于《易传》。二程的基本范畴,如“道、器”、“形上、形下”、“生”、“易”等等,都来自《易传》。《周易大传》是二程学说的重要根源。
隋唐佛学,如天台、华严,虽各自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论其传承,则远绍天竺,尊仰释迦。禅宗最具特色,论其传承,亦远尊释迦,近亲达摩,都推崇印度佛教的“法统”。宋代理学,虽吸取容纳了佛学的一些思想资料,但论其传承,则莫不绍述孔颜思孟。韩愈以来的“道统”之说,虽有其狭隘的束缚人们思想的一面,也有其维护民族传统、保卫民族尊严的一面,这都是值得注意的。佞佛之士诽谤宋儒为“阳儒阴释”,那是不合事实的。理学兼取释老的一些思想观点,突破了汉唐儒生之拘陋,这正是宋儒的长处。值得惋惜的是,宋儒对于墨家之学无所了解,不能容纳墨学的优长。
《周易大传》内容丰湛,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具有令人赞叹的感染力,因而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象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说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两条是以孔子的名义发生影响的,在长期历史中,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服膺尊崇,激励着广大民众奋发前进、在困难面前决不屈服,同时保持着泛阔的胸怀。直至今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我们仍然起着鼓舞激励的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历代易学亦多虚妄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讥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至于今日,异论叠出,《易》说较往昔更繁了。我们今天研究《周易》经传,应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力求避免任何穿凿附会之谈。
应该承认,《周易》经传在历史上对于文化学术的发展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后仍能发人神智,仍然具有充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