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

时间:2019-05-12 13: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

第一篇: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作业

我认为我属于阴盛体质。

首先,从生理基础上讲,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比较具有活力,但是体质较弱,遇到危险并不能完全保护自己。从体格特征上看,我身高有185CM,体重仅有67KG,所以看起来比较高,而且指节关节很明显。而且我的面部特征也符合,我的额头较大且下巴较尖,抬头纹明显。动作特征上,我做事比较急躁,动作快。总之从外部特征上来讲,我十分符合阴盛体质,几乎是个典型。

然后从性格上看,我做人强势,很容易着急生气,也比较喜欢独立完成工作。我能够比较敏捷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指使别人的欲望很强。但是容易突然热情爆发,也很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和打击,总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用心理的角度讲,我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做事激进,很容易变成“出头鸟”。总的来说,虽然我比较急躁,但我追求完美,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

最后推导到社会学特征来分析,我比较阳光,和别人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在和别人共事的容易强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说到工作,我以前比较向往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

总之我看完中医对体质的分类,我认为我是个典型的阴盛体质。并且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惊叹其中描述的准确性。中医真的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从对我体质的探讨上,他的魅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会记住他在最后对我这种体质的警告和建议。同时,这也是让我继续好好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动力,相信这门课程会给我更多的惊喜。

时间: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第二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

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唇齿相依。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际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是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形态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悠久的,灿烂的。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这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药的制剂常常需要借助炼丹术———传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上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现存中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这是典型的辞赋体。唐高宗时敕命修订本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这部书原本是有彩绘药图的,所谓“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可以想见其逼真与精美。这是中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自然不能离开雕塑的技术。至于可供吟唱的汤头歌赋等,又与音乐关联了起来。中医的语言表达,至今仍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文辞古雅,行文简练,讲究声律与修辞,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所以,中医吸收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在在“传统失落”的今天,这种吸收与承载更显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

中医与传统文化

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中医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乃至外国的医疗经验和方法,但其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是没有争议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表现为极其多样的形态,却往往有着基本一致的内核。文化的形态可以随着年移代革而有所不同,但精神的内核则往往历久而恒新。中医在中国的土地上迁演数千年之久,药物从数百种增加到数千种乃至上万种,方剂从数百首增加到数万首乃至数十万首,文献从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增加到洋洋万种之多,理论的更新、方法的丰富、技术的创新、疗效的提高,自不必言说,但其内在精神则一直是稳定的,并且总是贯穿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在它的千年之旅中是变而不变的,变的是形态与数量,不变的是精神。

改朝换代是历史上常有的事,但民族精神却一直被秉持着,绵延着。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伦理与秩序、关注人事、注重整体、主张和谐,是中国人一贯的情结。中医历经千年而其内在精神始终不曾有大移易,原因也在于此。中医早已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

“天行有常”,并不因尧或桀的作为而变易,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当顺应自然,而后可以“长有天命”。先秦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了中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违背自然规律有关,与精神情志失调有关,于是强调外慎风寒,内调情志;中医认为内在的病变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征象,于是主张“司外揣内 ”;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除“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邪气,扶助“冲气以为和”的正气,于是有了扶正与驱邪的治则治法。所有这些,既是医学家专门提出的概念,也是一般人普遍理解的思想。实际上,中医的理念一直便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反映。中医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据此而发明的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凝聚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蕴涵着中国人一直持守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从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中医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厚重博大的学术体系,但其在形成之初便已深深烙下的精神记忆却是亘古不变的,是世代秉持的,中医的血脉中始终充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风采且无可替代的精神。

中医虽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他形式具有基本一致的精神内核,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借助了其他的文化形式,但其本身却始终是独立的,而且是强大的和系统的。从医学角度看,中医具有唯一的价值,是一种不能被任何其他文化形态替代的医药学术,是一种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这种唯一的价值决定了它不仅曾经在历史上呈现过精彩,也一定会在人类未来的天空中放射出光辉。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理念与方法,一定会对未来的医学模式产生影响。再者,中国传统思想的的重要内容,如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等,在中医的园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在现代人眼中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思想,由于中

中医与传统文化

医的运用而更加丰富、全面、深刻而系统。中医强调天人关系,提倡顺应自然,调和七情,葆精毓神,主张扶正祛邪,养生全德,深刻地影响了并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渗透力和说服力。

第三篇:浅谈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

浅谈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

纵观古今中医的发展,从其理论的形成到建立、完善可以看到她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医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就源于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易相通”等观点自古既有,说明中医与易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易经中的象思维,阴阳的概念,有关气的概念,有关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在中医理论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正如吴润秋教授所言:要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必须要掌握象思维这一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建立象思维就需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比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等。

同样,中医的许多思想内涵与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解之缘。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相互呼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唐·王冰注释此句说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不偏不倚,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正体现了中医与儒家的思想相通之处。

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互相照应。如《素问·脉要精微论》里: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就体现这二者的相通之处。

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等仁义观点与中医道德的“大医精诚”思想相互影响。儒道佛三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所以,我们初学中医者在夯实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主动去了解一些易经的知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观点,佛家的禅语我想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四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通过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我了解到了体质不仅与健康有关,还与人的性格、生理以及行为习惯有关,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本课程中我了解到自己是阴盛体质,虽然在面部特征和生理特征中是属于阳盛体质,但是在性格特征,行为特征以及皮肤等身体特征中阴盛体质占了一大部分,所以整体上属于阴盛体质。

本人面颊丰腴,天庭饱满,地颔方圆,额头多纵向皱纹,五官大气,不紧凑;在生理特征方面,生命活力强,有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表现出急躁,焦虑的情绪,有时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给人以冷漠的感觉;意志比较坚定,喜欢特立独行,比较勤快,但不是特别勤奋,追求完美,善于迎合他人,缺乏主见,不易和人发生剧烈的冲突,生活能力强,善于安排生活,擅长做家务,有小资情调;在行为特征方面,反应快,能很好的把握挑战,时间观念强,总是提前完成任务,行为能力较强,严谨,注意细节,不易马虎,易疲劳,疲劳程度与身体结构的健康程度不适应,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面部皮肤属于油性皮肤,皮肤薄,易得痤疮等皮肤病;能积极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随机应变,但容易被外界的环境变化所牵制,使自己的行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被动的跟随潮流;思维活动目的性强,但过于功利,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缺乏深邃的思维能力,常常随大流;在人际交往方面,遇事从容淡定,慷慨大方,重情重义,亲和力强,人缘较好,朴实憨厚,但不容易体察他人。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初步认识,实际上中医的博大精深是难以想象的,其中所蕴含的更多是古人对天地与人本身关系的思考。比如“阴阳”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人体的阴与阳。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部分,具体来讲,就是内面是阴,外面是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腹面是阴,背面是阳;五脏是阴,六腑是阳;血是阴,气是阳;物质是阴,功能是阳;抑制是阴,兴奋是阳;静止是阴,活动是阳;减退是阴,增长是阳;下降是因,上升是阳;向内是阴,向外是阳。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依一定的条件而改变。从结构上讲,如果将人体的皮肤看作阳的话,皮肤包裹着的部分均属于阴。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依一定的条件而改变。如就胸背的关系来说,胸属阴而背属阳;但在胸与腹关联时,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中国的阴阳观不等同于矛盾观,它注重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调合,百事俱昌,二者不是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

我觉得这门课不只是一门传统学科、不只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种坚定的信仰。它净化了我的内心,培养了我正确的人生观,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是它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学习了这门课,我对养生和修养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这门课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养生,顺应自然规律、阴阳变化规律和四季气候,适度的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鼓足勇气多与人交流,对待事情不能太敏感,试着承担压力,迎接每一次挑战,这样才能抓住每一次机遇,高质量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还有就是要适度的运动。虽说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但要运动有度,动静结合,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

通过《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了很多感悟,学会了通过表面身体情况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生活态度和习惯等,同时也更加的了解自己,帮助自己。我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

我觉得人的相貌和生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然而,后天的教育、环境、经历等对性格和命运也有很大的影响,有意识地修养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处境,也能够对相貌和身体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 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 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 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 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 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1.中医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中和”,一切以“平” 为好。枟中庸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天地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老子曰:“损有余而补不足”,经过“损”和“补”,恢复到一个“平”,中医治病就是如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结就要散,逸就要劳。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枟黄帝内经· 素问·平人气象论枠云:“平人者,不病也。” 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身心和谐就不会生病。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治病。”中医的根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2.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一是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二是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三是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天地万物本原于一气,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成长、升降出入的形气转化运动的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静有常,互涵平衡,意味着健康。四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中医学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未病之先。正如枟黄帝内经枠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三.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

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 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 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

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名词也受传统文化影响,比如枟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枠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脾胃者,仓廪之官,无为出焉? ” 以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官制类比人的脏腑功能。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2.中医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化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 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由上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医发展的起点和根据。中医和传统文化是相浮沉的。

下载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感谢武老师一个学期的教学与细致的解答为我构建了中医的一个大概框架,从生活小事到疑难杂症无处不见中医的智慧,从养生健体到修炼修身处处体现中医......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这学期的选修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是义无返顾的选择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经过之前两年的选课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就我个人而言,选择某一门,也不......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学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么课之后,根据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特性的一些表现,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让我觉得收获颇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诊......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合集]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利用寒假,我阅读了曲黎敏先生所著的《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整本书留给我最直观的印象便是二字——深情,曲老先生对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切而诚挚......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 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合集)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

    杂感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杂 感 中 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专业:姓名: 学号: 03110801 杂感中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前言: 华夏大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如汉字有象形、......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