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时间:2019-05-12 05:5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第一篇: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感谢武老师一个学期的教学与细致的解答为我构建了中医的一个大概框架,从生活小事到疑难杂症无处不见中医的智慧,从养生健体到修炼修身处处体现中医的奇妙。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颈寻列缺”,看不到摸不着的脉络如神奇的星海云图遍布身体联系着气血起伏,而针灸这种奇特的国学医术在穴位上下针调动人体自身的能量来治疗疾病的过程相比西医的繁复简直如艺术一般。

龟甲,龟板,穿山甲,熊胆,陈皮,丹道医学炼化自然万物,土石虫豸草木血肉毛皮甚至露水四时之气皆可入药,取自然之精华克病邪养气血,人与自然有机互补。以至于古代大贤炼丹食丹不避寒暑者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因自己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

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二、中医药与周易

1、周易起源[2]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书籍,那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2、《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3]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3、《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注释:[1]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南京大学 [2]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 [3] 周易与中医学论文,武汉大学

第二篇:浅谈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

浅谈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

纵观古今中医的发展,从其理论的形成到建立、完善可以看到她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医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就源于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易相通”等观点自古既有,说明中医与易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易经中的象思维,阴阳的概念,有关气的概念,有关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在中医理论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正如吴润秋教授所言:要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必须要掌握象思维这一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建立象思维就需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比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等。

同样,中医的许多思想内涵与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解之缘。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相互呼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唐·王冰注释此句说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不偏不倚,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正体现了中医与儒家的思想相通之处。

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互相照应。如《素问·脉要精微论》里: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就体现这二者的相通之处。

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等仁义观点与中医道德的“大医精诚”思想相互影响。儒道佛三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所以,我们初学中医者在夯实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主动去了解一些易经的知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观点,佛家的禅语我想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篇: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利用寒假,我阅读了曲黎敏先生所著的《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整本书留给我最直观的印象便是二字——深情,曲老先生对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切而诚挚的情感,一往情深深几许怕是最好的概括,这也启迪了我对中医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思考。

从前,我们仰望星空,感到星空是那么浩瀚无边,俯察大地,大地是那么广袤无垠。人们朝夕与自然相处,从自然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草木荣枯、生物兴亡、岁月更迭、生老病死……所有的一切都符合客观规律,沿袭既定的轨道进行着。中医,也是这般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也有着割不断的深情。

曲黎敏先生在《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中医与文化间一派安详和谐的图景,所以在我看来中医与其拆解为中国之医,不如说是中庸之医更为恰当。《中庸》是儒家经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样来看“中医”,一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透析,两者关系可见一斑,二来,中医本身也很讲究“度”的理念,讲究天人合一,凡事有节度,本身也与中庸的论点相契合。

古人感应着自然的变化,集合众人之智慧,撰写下《黄帝内经》,这是一本没有著者姓名,没有产生时间,也无从追溯其原貌的医书,但它同时又是一本慈惠无穷,垂训千载,千百年来当仁不让,被中医奉为第一经典的医本。《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到一个“和”字,当我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才能使自己的身体状态达到峰值,从而远离疾病。

可以说儒家思想在早期,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型。但它又不仅仅是儒,自炼丹、养生方术等技艺盛行开始,中医就融入了大量道学思想,究其原因,和文化发展有关,和历朝历代的统治文化思想有关,汉以前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到魏晋道玄盛行,再到唐代佛教传入,宋代理学发源,中华延绵不断的文化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使得中医可以汇聚百家之长,在历史的洪波里洗练,不断完善融合,终成中华特有的一道风景,是医学还是文化,早已分辨不清。所以曲黎敏先生说:“《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

《中医与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透过书本的纸页,我们仿佛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混沌中睁开眼,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人类,把自己和自然界区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分开来,又在朝夕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秘力量,臣服于自然的造化之力,当一个生命降生,人们感到喜悦,当一个生命凋亡,人们感到恐惧,于是先人开始渴望生命,从语言到文字,从巫术到医学,中医从文明中诞生,文化因生命的存在而得以延续。

静静地读完整本书,闭上眼,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诗经里的一句句子,“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曾经多么朴实而简单的生活写照,也许就是我们文明本来的样子,中医发展到今天,一路磕磕绊绊,但从未绝断,我觉得这也是中医本来的样子,它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充满了韧性,所以不会轻易被破坏,我今天作为一名中医人,多希望能肩负起中医和中华文化传承的担子,让中医返璞归真,溯洄从之,去寻觅佳人倩影,不知伊人是否正在水一方,等一个知心人带她共沐曙光。

我合上书页,任凭着深情在字里行间和指尖流泻……

供稿:张晓燕

第四篇: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作业

我认为我属于阴盛体质。

首先,从生理基础上讲,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比较具有活力,但是体质较弱,遇到危险并不能完全保护自己。从体格特征上看,我身高有185CM,体重仅有67KG,所以看起来比较高,而且指节关节很明显。而且我的面部特征也符合,我的额头较大且下巴较尖,抬头纹明显。动作特征上,我做事比较急躁,动作快。总之从外部特征上来讲,我十分符合阴盛体质,几乎是个典型。

然后从性格上看,我做人强势,很容易着急生气,也比较喜欢独立完成工作。我能够比较敏捷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指使别人的欲望很强。但是容易突然热情爆发,也很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和打击,总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用心理的角度讲,我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做事激进,很容易变成“出头鸟”。总的来说,虽然我比较急躁,但我追求完美,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

最后推导到社会学特征来分析,我比较阳光,和别人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在和别人共事的容易强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说到工作,我以前比较向往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

总之我看完中医对体质的分类,我认为我是个典型的阴盛体质。并且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惊叹其中描述的准确性。中医真的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从对我体质的探讨上,他的魅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会记住他在最后对我这种体质的警告和建议。同时,这也是让我继续好好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动力,相信这门课程会给我更多的惊喜。

时间: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第五篇: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

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者唇齿相依。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际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是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形态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悠久的,灿烂的。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这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药的制剂常常需要借助炼丹术———传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上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现存中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这是典型的辞赋体。唐高宗时敕命修订本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这部书原本是有彩绘药图的,所谓“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可以想见其逼真与精美。这是中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自然不能离开雕塑的技术。至于可供吟唱的汤头歌赋等,又与音乐关联了起来。中医的语言表达,至今仍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文辞古雅,行文简练,讲究声律与修辞,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所以,中医吸收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在在“传统失落”的今天,这种吸收与承载更显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

中医与传统文化

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中医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乃至外国的医疗经验和方法,但其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是没有争议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表现为极其多样的形态,却往往有着基本一致的内核。文化的形态可以随着年移代革而有所不同,但精神的内核则往往历久而恒新。中医在中国的土地上迁演数千年之久,药物从数百种增加到数千种乃至上万种,方剂从数百首增加到数万首乃至数十万首,文献从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增加到洋洋万种之多,理论的更新、方法的丰富、技术的创新、疗效的提高,自不必言说,但其内在精神则一直是稳定的,并且总是贯穿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在它的千年之旅中是变而不变的,变的是形态与数量,不变的是精神。

改朝换代是历史上常有的事,但民族精神却一直被秉持着,绵延着。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伦理与秩序、关注人事、注重整体、主张和谐,是中国人一贯的情结。中医历经千年而其内在精神始终不曾有大移易,原因也在于此。中医早已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

“天行有常”,并不因尧或桀的作为而变易,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当顺应自然,而后可以“长有天命”。先秦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了中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违背自然规律有关,与精神情志失调有关,于是强调外慎风寒,内调情志;中医认为内在的病变一定会表现为外在的征象,于是主张“司外揣内 ”;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除“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邪气,扶助“冲气以为和”的正气,于是有了扶正与驱邪的治则治法。所有这些,既是医学家专门提出的概念,也是一般人普遍理解的思想。实际上,中医的理念一直便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反映。中医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据此而发明的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凝聚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蕴涵着中国人一直持守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从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中医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厚重博大的学术体系,但其在形成之初便已深深烙下的精神记忆却是亘古不变的,是世代秉持的,中医的血脉中始终充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风采且无可替代的精神。

中医虽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他形式具有基本一致的精神内核,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借助了其他的文化形式,但其本身却始终是独立的,而且是强大的和系统的。从医学角度看,中医具有唯一的价值,是一种不能被任何其他文化形态替代的医药学术,是一种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这种唯一的价值决定了它不仅曾经在历史上呈现过精彩,也一定会在人类未来的天空中放射出光辉。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理念与方法,一定会对未来的医学模式产生影响。再者,中国传统思想的的重要内容,如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等,在中医的园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在现代人眼中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思想,由于中

中医与传统文化

医的运用而更加丰富、全面、深刻而系统。中医强调天人关系,提倡顺应自然,调和七情,葆精毓神,主张扶正祛邪,养生全德,深刻地影响了并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渗透力和说服力。

下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通过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我了解到了体质不仅与健康有关,还与人的性格、生理以及行为习惯有关,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本......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5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这学期的选修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是义无返顾的选择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经过之前两年的选课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就我个人而言,选择某一门,也不......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学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么课之后,根据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特性的一些表现,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让我觉得收获颇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诊......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 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 5月24日至5月26日三天,我参加了连云港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之前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论坛,可是听完了以后,我非常感谢公司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这个......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5篇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7月21号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学习。上台分享的有养子对继父的感恩、有媳妇对婆婆的三鞠躬礼、有外甥对姨妈的三叩头礼、有碍于朋友面子来学习受益......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合集)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