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这学期的选修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是义无返顾的选择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经过之前两年的选课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就我个人而言,选择某一门,也不是因为看到朋友选它自己也跟着选它的跟风行为,因为临近毕业,所以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谨慎,我想我选择的这门课让我获得的知识必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选择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
通过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初步认定自己是阳虚体质。在外貌特征表现为:面色偏白没有光泽,唇舌淡白,皮肤经常出现过敏现象,对蚊虫叮咬很敏感,易长痤疮、冻疮,头发旺盛却枯燥散乱无光泽,反应比较迟钝,动作慢。我的体质在生理特征表现是平时怕冷,尤其是在冬季,四肢发冷,容易疲劳,气虚,腰膝背冷痛、经常小腹痛,月经延后并且会出现痛经的症状。精力偏弱,喜欢昏睡且常常感到乏力。
阳虚体质的社会学表现为:生命力不旺盛,抵抗外界伤害的能力比较弱,能力和承受力差,缺乏定力,不大气,不容易有大的成就和大的过失。朴实真诚,长远可靠,与人沟通障碍,生活中很难通过人际关系获取利益,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与人有冲突时,愿意自己吃亏化解矛盾。
在实际生活中,我是一个安静,喜静少动、沉默寡言、性格有些内向的人,不喜欢热闹与喧嚣,不太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听劲的音乐,比较敏感,不喜欢刺激,害怕承担压力,逃避挑战,缺乏勇气。喜静少动的性格会致使我动手能力差,做事常优柔寡断,丢三落四,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逃避挑战缺乏勇气会让我错失很多良机,所以不容易有大的成就。性格内向、比较敏感也导致我承受能力差、不大气。喜静少动不利于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培养,导致定力差,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阳虚体质会让我的注意力和耐力受到影响,容易犯低级错误,对细节问题不容易把持,但对问题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大势有较清晰的判断,所以不容易犯大的过失。
中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从儒家的“中庸思想”到中医上的“阴阳平衡”理论都阐明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从道家的“法到自然”思想到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都表明要顺应自然规律;从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
为怀”的境界和中医的“大医精诚”的医德都注重行善积德,拯救苍生,这些无一不是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中医学是在传统文化的哺育下才得以茁壮成长,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里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我觉得这门课不只是一门传统学科、不只是一门自然科学、也不只是一种睿智深邃的生活方式,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种坚定不一定信仰。它净化了我们的内心,培养了我正确的人生观,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是它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学习了这门课,我对养生和修养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这门课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养生,顺应自然规律、阴阳变化规律和四季气候,适度的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鼓足勇气多与人交流,对待事情不能太敏感,试着承担压力,迎接每一次挑战,这样才能抓住每一次机遇,多运动,高质量睡眠和是昂达饮食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还有就是要适度的运动,运动量不足,则体能低下,运动量过度则伤身耗神。虽说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但要运动有度,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动可活血,气血流通方能增强体质;静能养气,消除疲劳才可恢复精力。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
养生是毕生的要事,每人对养生理解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再加上人们随时随地都处在自己内心的干扰之中,所以没有办法速成。所以要想养生,必须要排除自己内心的干扰,古人云:精以养生,俭以养德,宁静致远。这些主张对于修身养性都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只有用恬静的心态修养自身,用俭朴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适度的满足自己的嗜好欲望,积极的调整自我,才不会被外界那些私心杂念的物欲干扰了内心。这样,人自身的行为和道德就符合了养生和修养之道。
通过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我受益匪浅,我会从先现在开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中华传统文化是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广阔而肥沃的土壤,中医学就是植于这片土地上的一株美丽的奇葩,积累了无数学者的智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只有从这些智慧中汲取营养才能解决身心痛苦,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
2013/1/2
第二篇: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
学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么课之后,根据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特性的一些表现,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让我觉得收获颇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诊判断出体质的类型,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平常的生活中对自身起到一种调节和养生的作用,在蓝天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体质指一个人的秉赋。她源于父母之精,又经由后天调养而成。中华养生讲究辨证,而体质辨识是辨证养生的基础。个人的特质特征表型为:性格开朗阳关,状态积极向上,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但是有掉头发的情况。体型匀称健壮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没有口气。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夏天出汗较多而感觉温和,寒热均有叫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平时患病少,感冒发烧一年不会有几次,小病很快痊愈,只是肠胃不太好,受凉受较大刺激会犯病。心理受到了挫折,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能够应对社会、应对自然,能够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事情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中医在判定体质类型的时候一般会根据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症状表现,一个是这个人的地域、职业特点,还有他饮食结构上的一些特点,主要根据这几类因素来判定一个人的体质分型。中医体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用中医病理表现特点来确定病理体质分型,因为体质理论本身是中医认知病症的特色。中国人的体质在古代的时候分为五种,金木水火土,但这个方法现在不适用,所以根据研究和调查,将中医体质类型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一共分为这9类。对比自身的情况,我认为自己的体质属于健康的平和型。
针对自身的体质,结合老师的教导和自己在此方面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找,我的感悟是在以后的日程生活中,多多注意此方面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采取中庸之道,首先要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所以要消除不良情绪,就要学会静心,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可以采用瑜伽、冥想、静心音乐等来静心,只有让心静了才能气顺,气顺了人才能强健,人强健了当然就百病不生,体质也不会有失偏颇了。在饮食方面,平和体质者要寒温适中,不宜过于偏食寒性或热性的食物,以免日益影响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体质的变异。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选择平性或稍具温凉之性的食品。也可以利用相反附件炎症状的食性来调节食物的寒温之性,如水产品玉、鳖之类多有寒凉之性,烹调时多佐以葱、姜等调味品,或加料酒,可借其辛温之性以消除水产食物的寒性。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平和质的人应力求五味调和,不可偏嗜。五味各有所归之脏,兼有寒热之性,欲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协调,必须均衡的摄入五味。不使五味有所偏胜,以保证气旺盛,身健壮。平和体质养生宜食韭菜、香菜、豆豉、萝卜、枣、猪肉等;夏季心火当令,宜多食辛味助肺以制心,且饮食宜清淡而不宜食肥甘厚味,宜食菠菜、黄瓜、丝瓜、冬瓜、桃、李、绿豆、鸡肉、鸭肉等;秋季干燥易伤津液,宜食性润之品以生津液,而不宜食辛散之品,宜食银耳、杏、梨、白扁豆、蚕豆、鸭肉、猪肉等;冬季 阳气衰微,故宜食温补之品以保护阳气,而不宜寒凉之品,宜食大白菜、板栗、枣、黑豆、刀豆、羊肉、狗肉等。
如平时辣椒吃得过多,会促进身体向湿热体质和阴虚体质方向变化;常吃寒凉冰冷的食物,损伤体内的阳气,影响血脉的运行,会形成阳虚体质或血瘀体质;长期食量过多、营养过剩,很容易形成痰湿体质;偏食、节食等造成的营养不良,会促生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而饮食中咸味过重则是促生痰湿体质和瘀血体质的重要根源。也就是说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以上是对平和体质饮食注意做出的分析,不同季节平和体质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不一样的,关于平和体质养生,一定要做到健康、科学,而健康、科学的平和体质养生方法就要做到饮食健康,膳食合理,三餐营养,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才能够实现健康的养生。这就要求需要认真的把握相关常识,积极做到健康养生。运动上,一般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就可以。如:慢跑,爬楼梯,快步走
寒气除伤阳外,另有凝滞、收引的特性,令体温降低、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经络、筋脉收缩,对付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动能升阳,动助血行气畅。慢跑,爬楼梯,快步走都好,只是衣服不要穿得过多,令身热,微汗,脚上产生 热感,胸中充满暖意就可以了。伸展运动一天也不要落下,最简单的立位体前驱,久坐开始发冷则起来做做,很快便暖和起来。
在起居方面需要注意避寒就温,养护阳气小雪时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会逐步达到0℃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此时的感觉已经不是深秋凉意,而是湿冷。养生就是顺四时,此时只有重视外在的气候变化,避寒就温才能祛病于身外。在温暖的室内不要捂得太严,以温暖不出汗为好;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一冷一热促生感冒;开窗通风时,不要站在风口迎风而吹,以免被寒邪伤到。养成每晚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的习惯,既可祛寒湿,又有助于睡眠。冬季的阳光不烈不燥,暖度适宜,正是寒冷的天气下人体最需要的阳气之源,在无风的暖阳天气多晒晒后背,比吃什么补药都养生。
在进行平和体质养生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运动和锻炼,还要养生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是保证大家健康的重要保证。
本门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很好、实用性又很大的课程,对于我们认识自身体质类型以及在日程的生活中如何养生保健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这也激发了我学习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沿着老师打开的这扇知识的大门向前探索,增加这方面的学习,增加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养生保健的方法。
第三篇:杂感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杂 感 中 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专业:
姓名:
学号:
03110801
杂感中医
——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学习心得
前言:
华夏大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如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二维构形”,而英文仅仅是一些字母的一维排列;茶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茶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品茶间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即使不是中医专业的学生,作为华夏儿女,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也是我们必须去做的,所以,藉此选修课的机会,我从各个方面对中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很多。
一、中药店为何称为“堂”
很多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典故源于名医张仲景。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打破官府的规矩,在办公大堂上行医,为
03110801 病人诊脉开方,签名之前常写上“坐堂医生”四个字,以表示不为功名、为民治病之决心。
后人敬仰这位“医圣”,便效仿其坐堂行医方法,在中药店行医时沿用“坐堂医生”之称呼,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成为“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从此也可以看出,中医不仅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德,救死扶伤,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医医德从久远的古代孕生,如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中医医德正是经过历代像张仲景、孙思邈一样的名医“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经久不衰。
二、中医的现状
先来看一组来自《沈阳华商晨报》的数据“清末,我国有中医八十万人;而目前,各中医院,仅有约百分之十的中医按传统中医思路看病开药而且不到三万。一九四九年西医仅为八点七万;现在西医一百五十七万,增长十七倍。全国医务工作者有五百二十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有五十万人,不足西医的十分之一”。
单从人数上来看,中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正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中医的基本理论气、阴阳、五行不科学”,其实气、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基础而非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脏象和经络学说。又有
03110801 人说了,近现代文化名人鲁迅曾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梁启超即使在割错了肾的情况下依然说“不能想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更多的是源于那个时代复杂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原因。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西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国人看到了和西方的差距,给国人以强烈的刺激:中国要想摆脱落后挨打的处境,必须改弦易辙,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与科学技术。这也就有了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
中医之所以没能够走向繁荣,究其本源还是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没能够普及,造成了大众对中医的一些误解。此外,一些所谓的“神医”的泛滥也影响了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可信度。中医注重整体,激发人体本身的机能去抵抗疾病,而不只是集中在患病的部位;西医则大多认为疾病一定与各种细菌侵入、局部病变等有关。中医是基于直觉,概括而成的归纳思维;西医是基于假设,证明而形成的推理思维。中医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确定病因,全面了解病人;而现在的一些西医诊所,仅仅是根据表象看病,而不去深究起病因,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中医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同样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例如欧盟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将于3个多月后正式生效,中药必须按照上述这一严格规定以及其他约束性条件申请注册,才能合法销售和使用,这也意味着至今尚无一例在欧注册成功的中药将面临一次生死劫难。而在欧盟的中医很有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这无疑对
03110801 中医是一个挑战,中医学一直讲究一针、二拿、三用药,而如今在中医治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中药无法使用,这岂不是将中医陷入只能“看”病,而不能“治”病的境地。中药没能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国际化,同样属于中医学范围的针灸在国外就受到热捧,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见效快,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比较容易进行标准化,与针灸相比,中医药的复杂程度要大得多,不仅在配方、药物、用量等方面不好掌握,而且中药的种类特别多,难于标准化。
不难看出,解决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是解决其标准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药的标准化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从中成药的标准化做起,因为中成药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整合,虽然中成药灵活性较差,但其有服用方便等优点,当国际上看到中成药的疗效并对中医药有一定的认可后,便可以进一步推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同时,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偏方和中医治病方法也比较多、较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医理论发扬光大,造福国人。要想让世界认可你,首先得让本国的民众认可。只要中医自身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不怕国际社会的不接受。
三、中医与我的日常生活
通过传统文化与中医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也掌握了一些日常小病的判断以及治疗的方法,比如一般的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时鼻流清涕、身体收紧,这时喝点姜糖水就可以了;风热时鼻涕黄粘干,常伴有腹泻,这时板蓝根有很好的效果。又如冬天手脚
03110801 凉,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阳气不达四末,属于肾阳虚,可以用附子理中丸。还有近视是现在学生的普遍现象,中医认为是眼部缺少气血,眼保健操可以增加眼部的供血供氧,改善近视,中医强调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而不是外物的辅助。仔细想想中医药的构成,大部分是“纯天然”的药材,而不是西医那些纯化合物的人工合成,而且有时取材也可能简单到让人有些无法相信的地步,比如再平常不过的水,沸腾后5分钟,变凉后就是一味药——太和汤,对于易患的扁桃体发炎的有一定的效果,和汤喝的时候要小口、缓慢地咽下去,这样能使肠胃的阳气慢慢地升发上来,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作用。
去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看病时通过简单的“望、闻、问、切”,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病人,而不想西医那样通过各种冰冷的仪器去检查身体,和西医相比,中医更具有“人情味”。这也是我对中医情有独钟的一个原因。
结语: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几千年行医经验的总结。拥有中医是中国人幸运,同时也是中国人的责任。相信,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定能将中医发扬光大,造福国人,造福人类。
03110801
参考文献
[1]杨金长,李艳,张会萍.中医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2]常宇,温长路,李红珠.文化中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 [3]胡献国.中医原来这么有趣[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1
第四篇:《针灸》课程梳理与感悟(中医专业)
针灸课程梳理与感悟
班级:10级中医七年制一班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针灸课程的学习到现在已经一大部分过去了,这门课程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散中有收。学习腧穴的时候觉得知识内容特别零散,但是归经非常明晰,其主治病症大都为局部病症及所循经脉的病症,时常总结与梳理有助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这门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针灸的发展可以用三本书来进行概括与总结,《黄帝内经》是其第一次大总结,《针灸甲乙经》是其第二次大总结,此书也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大成》是其第三次大总结。经过三次大总结,这些文献汇编了历代诸家学术观点、实践经验,现如今针灸学日益完善,近年来国外也兴起了针灸热。我们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学好针灸,勤于实践,熟练地掌握针灸操作技术,将国粹发扬光大。
本书将所有内容分为三篇,上篇针灸理论,中篇针灸技术,下篇针灸应用。因为这三部分内容不同,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这里我将分篇梳理一下知识要点。
在针灸理论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采用总分总的学习模式进行掌握知识点。也就是说在掌握总论部分的基础上再学习与记忆各论部分,最后再将零碎的知识点汇总融会贯通以加强记忆与掌握。
首先我们得熟知经络系统的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其属络表里关系与脏腑器官联络也是很重要的一块知识点,对于这部分的掌握有助于后面分经学习的理解。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循喉咙,挟舌本入肺中,络心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除此之外,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也有一定规律,其循行走向总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也是比较重要的经脉,它指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联系密切。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这几部分的内容较少,在了解了这些基本框架知识内容之后,还得清楚其作用及临床运用。经络的主要作用有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这三方面。
腧穴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最主要也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其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三方面,腧穴的主治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另外得特别强调一部分内容就是特定穴,包括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分布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分布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经脉交会穴等十类穴。在各论部分的学习中得注意其特殊治疗效果。
对于上篇部分的总括大概就这么多内容。
在分经掌握腧穴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背好每条经的循行原文或者记清楚其循行路线大致走向。在记忆腧穴时,我们应该注重循经路线图与文字的结合,以便掌握好每条经重点穴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掌握其主治病症。
由于腧穴数量太多,且有些穴并不是临床常用穴,所以在记忆过程中应该抓住重点,在这部分我们应该采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忆以免造成混淆。所谓纵向记忆即分经记忆,横向即分部记忆。
下面我对这部分做个纵向总结。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肘髎、臂臑、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百、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
足太阴脾经——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
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天宗、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腧、心腧、肝腧、膈腧、脾腧、胃腧、肾腧、大肠腧、膀胱腧、次髎、承扶、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筋、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大钟、照海、复溜、大赫。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童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
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水沟。
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我所列出穴大都为老师上课讲的重点穴或临床常用穴,对于这些穴,我们应该加强记忆,不仅定位要清晰治疗效果也应熟记,这些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花大量的时间去巩固。至于横行记忆,我将人体大致分为头面部、前胸腹部、后背部、胳膊部、手掌部、大腿部、小腿部、脚部等几部分进行各经对比记忆,以头面部为例,我简要提一下。
头部穴:天柱、哑门、风府、风池、翳风、百会、率谷、上星、头维、头临泣。
面部:水沟、承浆、迎香、攒竹、睛明、承泣、四白、地仓、丝竹空、童子髎、颧髎、下关、听宫、耳门、听会、颊车。
就是这样,纵向理解掌握其主治病症等知识内容后之后,横向的定位对比记忆可以加深我们对归经的印象。
在分经掌握各腧穴后,应该回过头来整合知识,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总分总记忆模式,所谓总分总,也就是寓收于散之中,化整为零,合零为整。在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某些学位的特殊治疗效果进行记忆,我觉得,想要学好针灸这门课程,高强度的记忆是必须具备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
关于上篇的梳理与总结大致就这些内容。中篇主要介绍了针灸技术,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针具与刺法的源流、灸法的起源与发展、刺法与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等三部分。各论的介绍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头针、耳针等几部分操作手法、其中常用的手法为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这三种方式,在这部分总结中,我将主要从这三种操作手法做以简单梳理。
第一、毫针刺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毫针刺法要勤于练习,指力大小、各种手法都得掌握,在施治时要恰当选择合适的毫针并做好消毒处理。对于患者,体位的选择,在施治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刺入毫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等手法,其中双手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针刺的角度包括直刺、斜刺和平刺,至于深度则依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和部位等的不同而定。行针手法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包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和震颤法。值得注意的是,行针手法的操作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得气后便可进行相关手法。补泻手法包括单式和复式两种。单式补泻手法主要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主要手法和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其他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包括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烧山火为补法,透天凉则为泻法。在施治过程中,作为医者,我们必须考虑一些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如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具及手法等因素。掌握留针和出针的方法,对于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和预防。
第二,灸法。灸法的作用主要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四个方面。灸法可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包括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针器灸。其他灸法分灯火灸和药物灸。在使用灸法时应该了解其注意事项,如施灸的先后顺序、补泻手法、禁忌及灸后的处理。
第三,拔罐法。罐的种类主要包括竹管、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罐的吸附方法有火吸法、水吸法、抽气吸法,拔罐方法包括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和留针拔罐法。采取不同的拔罐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篇的内容操作性强,所以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在平时强加练习,以助达到更好的施治效果。
课程第三部分也就是下篇针灸应用,治疗总论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原则、作用、针灸处方及特定穴的应用四大方面。针灸治疗原则包括: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治宜。针灸治疗作用包括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治疗各论详细阐述了头面躯体痛证、内科病证、妇儿科病证、皮外骨伤科病证、五官科病症、急症、其他病症等。详细介绍了每个证的概念特点、病因病机、辨证、主穴、配穴的治疗及其他的治疗。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在理解与熟记个腧穴的基础上灵活的进行记忆。
针灸课程到这里梳理部分大致总结完了,我的感悟在梳理的过程中也有所提及。针灸是一门需要大强度记忆的课程,有道“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只有在熟记腧穴定位与主治的基础上才能到得到很好地运用,所以在记忆数学的过程中我采用分经与分部两种记忆模式比较记忆,这样横纵对比记忆相对来说会记得比较清楚一些,这个是我个人经验,可能也会因人而异。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掌握腧穴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熟练各种操作手法,毫针刺法中指力的练习我得加强,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临床中揣穴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平时的练习中我有好几次都没有找到得气的感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在治疗效果上很重要,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强加练习。这些操作技能想要熟练的掌握必须做大量的训练,所以针灸不仅仅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更是我们今后应长期学习与训练的内容。
现如今,针灸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我了解到近20年来,中国针灸医学已传至世界五大洲,中国针灸常常使外国人赞叹不已。针灸对人体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它是通过针刺或艾灸,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只要不违反针灸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各国应将针灸医学作为现代医疗体系的一环,加以学习和应用。”因此,针灸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医的传承者,我们更应该学好、学精针灸,这样才能保持我国针灸医学的国际领先地位,在针灸发扬传承的这条路上,我们中医学子,任重而道远。
—
END
—
第五篇:中医与传统文化(模版)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作业
我认为我属于阴盛体质。
首先,从生理基础上讲,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比较具有活力,但是体质较弱,遇到危险并不能完全保护自己。从体格特征上看,我身高有185CM,体重仅有67KG,所以看起来比较高,而且指节关节很明显。而且我的面部特征也符合,我的额头较大且下巴较尖,抬头纹明显。动作特征上,我做事比较急躁,动作快。总之从外部特征上来讲,我十分符合阴盛体质,几乎是个典型。
然后从性格上看,我做人强势,很容易着急生气,也比较喜欢独立完成工作。我能够比较敏捷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指使别人的欲望很强。但是容易突然热情爆发,也很容易受到失败的影响和打击,总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用心理的角度讲,我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做事激进,很容易变成“出头鸟”。总的来说,虽然我比较急躁,但我追求完美,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
最后推导到社会学特征来分析,我比较阳光,和别人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在和别人共事的容易强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说到工作,我以前比较向往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
总之我看完中医对体质的分类,我认为我是个典型的阴盛体质。并且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惊叹其中描述的准确性。中医真的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从对我体质的探讨上,他的魅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会记住他在最后对我这种体质的警告和建议。同时,这也是让我继续好好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动力,相信这门课程会给我更多的惊喜。
时间: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