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时间:2019-05-12 13: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李海涛

同志们好!

首先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邀请,给了我和同志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很高兴和同志们相会,一道学习和感悟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现在人们已时常提及,“至今已觉不新鲜”。“ 百家讲坛” 把学术殿堂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物鉴赏等传统文化引至平民百姓;北京奥运开幕式有一轴长卷尽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又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著名论述: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个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

又:“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22009年2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时专门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看来,尽管“传统文化”虽已不觉新鲜,但仍有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愿将我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同志们做一个交流。相信这种交流只要源自心灵间的真诚,就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时时闪亮。

我们就从源头说起吧。

一、你从哪里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

1、从汤因比、李光耀的预言说起: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20世纪英国的世界级历史学大家)

“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4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 12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选2 / 533-534页。

《新民主主义论》2 / 708、668 3 《论语·子罕》 《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为影响世界的中心。”5

﹝按:当然,今天重要的是谁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预测谁能充当未来统一世界的领袖。﹞

东方时空:水均益访李光耀谈中国崛起——李预言崛起,水问其故,李曰:“一个民族的历史!”

(1)、“中国”概念的形成与内涵的变化发展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维德用,和怿先後迷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史记·货殖列传》:“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明史·宦官传·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外国传·琉球传》:“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

《今晚报》2009年2月19日:“绝版李鸿章”:“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既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改写国号之例。”

2009年3月13日:网载:李氏朝鲜与美国条约——1882年5月22日,大朝鲜国四百九十一年即中国光绪八年四月初六日,大美国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China与昌南镇:

俄语“中国”与契丹。

(2)、历史一词的起源与内涵。

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说文解字》 历——经过、经历。

——左民安《细说汉字》 历史——《三国志 ·吴主传· 裴松之注》:“魏帝曰‘吴王颇知学乎?’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明朝,李廷机,袁黄著《历史大方纲鉴》、《历史大方纲鉴补》,(在日本流行)

——19世纪末,清设京师大学堂仿日本设“历史”课。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1页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既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的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5 《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版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内涵:

 客观过程——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是已经稳定的凝结下来的活动。

 主体化的记载——历史家、历史记述者对人类活动的记录。

 学科

(3)“传统”与“历史”密不可分:

传——传递;

流传、传承。

统——纪,茧性为丝,煮以热汤而抽统纪,方能成丝。

引申,纲纪,本、始。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4)、“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文——文身,引申:文字

文章——文采、礼法制度

文饰

文明、文化 文化:《易经· 贲卦· 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广义——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

泛指——一般知识、语文知识

考古学用语——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文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二、如何认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华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独创性——一枝独秀,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文字与文学——用心为文可雕龙,北风南骚韵深长。文字的独创性:文—形—音—义 陶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唐诗 宋词

元曲——诗的国度 对联:苏州留园对联

上联:读书取正,读诗取志,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与兰同芳,与莲同洁,与梅同疏,与菊同野,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②史学——绵延五彩纂著,三通两鉴廿四史

③哲学——重德言道轻神,天人理气知行辩

④科技、医学——九章祖率恒表

四大发明耀中华

望闻问切辩证

一枚银针行天下

⑤文物艺术——君子无故玉不去

表里如一可比德

南青北白青为主

李唐越器时间无

求意丹青无限美 东方神韵有奇葩 莫道一币形微小 已纳百学在其中

(2)悠久性与连续性——一脉相承,不尽长江滚滚来

史官制度

史馆制度

黑格尔“中国历史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

不上的。”《历史哲学》

李约瑟:“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多的一千多年前的历史

资料来写历史。可是,当人们从无可争辩的真迹——安阳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三十个帝王中的二十三个帝王名字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许多人该是何等惊异!由此可见,司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中国科技史导论》

汤因比:《历史研究》——世界26种文明形态,唯中国文明未中断。

(3)凝聚性、融合性与共创性——一统向心,天下华人一家亲

四次民族大融合、三种文化大交流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季羡林先生:传统文化——大国学 感悟魅力:

a)天津驻新疆办事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精华:千般主张论人文

重民贵和说精华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郑师渠:“在我们看来,‘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神韵,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许更恰当些。”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寻根探源说“民本”

① 敬德保民说周公——周公庙里思无穷

《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史记· 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以接天下

之士。”“勿以国骄人”“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尚书· 召诰》“惟命不于常”“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

不鉴于有殷”“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

《尚书· 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 康诰》“用保乂民”“永康保民”“怀保小民”

曹操 《短歌行》: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周公庙对联)

[感悟:“以人为本,天下归心”原文见《新滨海》2008年22期]

② 仁者爱人说 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论语·宪问》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姓足,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③ 民贵君轻说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 君舟民水说太宗——人为本 存百姓 不夺农时

《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道篇)

贞观二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务农篇)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太宗深嘉纳之。”(君臣鉴戒篇)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事:

1、纳魏征谏“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乃停

中男”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马周)

3、杜佑——富国安人;刘晏——米麦数斛,杂书两乘。

⑤ 枝叶关情说郑燮——冯伟林《谁与历史同行》“枝叶世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⑥ 普渡众生说佛教(汶川地震,四川什邡市佛寺素全主持,108个婴儿)

感悟:

1、传统文化民本观的本质:(1)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说到底“君”是主体。

(2)“重民”、“亲民”——御民、使民之道。

2、传统文化民本观的精华:(1)重民、亲民——对民的态度

(2)保民、惠民——对民的政策

(3)听于民——问计于民

3、今之民本观: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主人;

领导者——人民公仆

重民、执政为民

听于民——逐渐完善的制度 4、有感而发:

一、霜冷长河忆半生,青云蜀道写真诚。

一腔热忱赋学子,玉壶冰心慕雪清。

二、累累军章百战功,珍存只为英烈情。农工厂长皆本色,解甲数载不扬名。老来多病贫无计,卖却军章失却灵。

侠骨闻知柔肠断,白衣听罢泪纵横。

几多感慨吾谁语,悄言知己诉衷情。

三、闻语“老乡”喜欲狂,总理与民拉家常。

深居高坐帝王寡,问暖嘘寒公仆详。

工钱紧追手紧握,真情溢见泪溢行。

莫道尚需体制改,无情怎论为民忙?

四、吾观任长霞,感时泪眼花。

心中民常在,真诚实堪夸。

庶人咏召公,决狱棠树下。

郑人歌子产,为政德天下。

诸葛为丞相,开诚布公明赏罚。

历览前贤迹,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今民为本,诚出于心利万家。

一把红标尺,量出英雄步履满天涯。

路漫漫其修远兮,千里始足下。

宁静淡泊心如火,一腔热忱育才华。

五、入板房,手相握,老人泪两行。

千车砖,望一行,涛兵语深长。

最是令人动情处,孩子笑声满课堂。

爱自为民,源自本,依依08去,切切09望!

(2)、奥运表演说“和”字

①、“和”字的本义与意义的延伸。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和:乐器,引申义:和顺、和谐。

《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②、以和保和说西周——一个时代的思考——和谐理论文化初成 周公庙:(中周、左召、右太)

召公殿: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甘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

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③、礼用贵和说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有子曰)

背景:天下大乱,乱极思治,乱极思一 —— 思的时代。孔子:仁、礼、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子路》)怎样达到和:修己、举贤才、乐教

修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举贤才:“为政在人”、“不以言取人”、“听其言观其行”、“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乐记》

“乐者,乐也。”

(《史记·乐书》)

按: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感悟:

学习并快乐着!

音乐承载着历史!岁月是流逝的,精神是永存的,音乐是永恒的。(同一首歌、喀秋莎、歌唱祖国——指挥)

音乐表达着感情:同窗情、朋友情——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

亲情——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

爱情——月亮代表我的心、泉水叮咚响

爱国情——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历史教育之情——太行山上、历史的天空

④、兼爱、非攻说墨子:

“我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孙中山。

兼相爱则治,交相利则安。—— 双赢、共富

⑤、道法自然以求和——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柔弱谦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

⑥、兵家论战本为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

感悟:刘伯承元帅的故事,周恩来送叶挺三书——《史记》《离骚.》《孙子兵法》

⑦、“法不阿贵”论法家——行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分析)

感悟:和战不绝对,辩证看和谐

ⅰ:时代主旋律不同,和战有异。

ⅱ:和战可转化,仁智促和谐。

例子:楚汉之战、从颂三杰到歌大风

一幅长联说诸葛: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故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陈寿:“臣寿等言„„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感悟: 岷水湖光映翠林,锦城诗意尽诗文。

武侯祠里凝一对,为政得及千古人。

巴山蜀地共君行,一景一情思无穷。

ⅲ:民为本,和为贵——相辅相成,以民为本可致和,以和为贵可安民

温家宝: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廉洁

三、现实需要你——“史之为用”与“古为今用”

1、古人论史之为用: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满纸英雄言,一把悲愤泪,可知红楼外,更有太史味。

刘知几:“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岂可缺之哉!”

2、今人“古为今用”:(略)

三、与你同行——举起人本、尊重、和谐的大旗,完善自我,践行科学发展观

1、尊重人、人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精华

《史记·管晏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

剔除糟粕利发展——个人权力过大,乏监督,乏约束。

“一封朝奏九重天”

2、和谐——闫崇年“四和”新解

(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1)和谐个人——与己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好——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读经典——梁启超:“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诗经》、《论语》、《史记》、《红楼梦》、《道德经》 学点歌曲,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2)和谐他人、家庭、单位、社会、世界——与人和

①、于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我的和谐课堂——三言两语

三言:交益友,真诚获相知;

相切磋,述往而知来; 学思问,体道识穷达。

两语:留一片净土赋学子,存一份真情伴今生。

教学相长——随风潜入夜,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

朋友,我与你同行;欢迎你—来自天山的朋友。

③、《相知年年岁岁》——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心便可记一世

杨柳青青;咏月怀古——他乡也有问候;留住真情集册

④、和谐家庭

互敬互爱,互谅互为。相知相助,相进相随。琴瑟和鸣,举案齐眉。腹有诗书,德言萦回。关雎之乐,夫妇和美。

常怀父母爱,情比河海深。而今虚花甲,痛不见双亲。双亲虽已逝,慈容遗儿孙。可为处世鉴,可为仁德心。穿针平和貌,教我淡浮尘。待人诚和意,教我贵情真。毕生持二宝,可得和谐音。人生长路行,最念父母恩。

⑤、和谐社会——歌颂平民,关注弱者,与人为善,与人为友。

给三叔子女的一封信;累累军章百战功;结识项城新知;贺召师傅八十寿辰

⑥、和谐世界

一国两制——和谐中国的创举

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

和谐世界

久慕西花厅,今见不染亭。

最念周总理,容颜沐春风。

满园温馨意,教我毕世铭。

物显和为贵,但祈永太平。

琴曲:彩云追月,泉水叮当响。

2009年6月13日

第二篇: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自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已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所有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璀璨瑰宝。

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当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文化传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不断地开拓创新,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对其加以发展,使其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积极主动地接触、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其核心即是道德教育。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增强了你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团结一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对待人生态度的问题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自古以来,不论是在天灾还是在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未屈服和放弃,面对种种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个人的成长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家的繁荣昌盛更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古人所看重的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对真理的执着,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探寻真理不仅仅对个人的发展十分有利,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道德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百善孝为先”让我们明白如何为人子女;“君子之交淡如水”教会我们怎样与他人交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懂得何为博爱、何为真善美;“业精于勤荒于嬉”引导着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十分积极地影响。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学习独特东方智慧。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大力弘扬自己国家古老的历史文化。正如罗素所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了下来。它受到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学习历史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篇: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模版)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在地球的东方,生活着我们中国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风俗各异,方言口音千差万别,是什么纽带把我们维系在一起,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呢?显然不仅仅是地域,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传统。数千年里,中国人同敬天地,祭奠共同的祖先,使用同样的文字,学习一样的典籍„„在西方人的眼里,那里曾经是礼仪之邦。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中华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千古艺文多神迹

除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经典,中华神传文化的另一大系,在于文学、艺术、中医与科技。

它们浩如烟海,是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结晶。催生它们的大家,犹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睱接。然而,它们与他们的初衷与宗旨,都在体道与济世:前者是实质,借以教化人心;后者是功用,借以归正人心。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人的一贯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屈原开“楚辞”之风,《问天》而后殉国。相如好为大赋,却并不看重功名。司马迁写《史记》,意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无不与儒、释、道相关。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画家名作,更是如此。画多神来之笔,即因他们心中有神佛,灵感自天外,下笔如神助。书画同源,都重写“意”,意在敬天畏命,超凡脱俗,堂堂正正。人类数千种文字,唯汉字有书法艺术,即因汉字也自神传,形、音、义都与天上的文字近似。古代中国建筑,多见天人合一的绝唱:上合天象,下应风水,中通人情,自成多维一体的神奇世界。

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俱通阴阳五行之学,俱怀神奇莫测之术,故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譬如华佗,一眼可以看清曹操脑袋里面的瘤子;譬如经络,古人早就画出图谱,今人却仍不能发现。今人将其特异的修养方式与表现手段视为迷信或糟粕,只是继承少许药方,所以中医已至消亡的绝境。

古代科技,真个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譬如秦始皇陵,至今也不敢挖掘;东汉地动仪,至今也不能破解;赵州桥雄跨千年,绝非今日“豆腐渣”工程可以并论。何也?古人用“心”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天地大义”;今人用“术”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名利双收”。所以,前者精益求精,感天动地,宛若天成;后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毫无神韵。

中华文明,如此意味深长,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艺,都能体现天意、启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纯真、纯善、纯美,所以珍贵莫比,影响至深。

三、复兴中华神传文化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去向何方;天是什么,神在哪里,宇宙间有没有地狱或天堂;人生终该如何经营,如何修养,才不至于堕落或迷茫?

本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全面回答,答案即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即是儒家、佛家、道家与无数圣哲先贤的经典与教化。

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仅以水资源为例,由于抛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污染,目前中国五万公里河流,有四分之三以上鱼类无法生存,地下水污染比例十几年前就超过了三分之一,现在仍然在继续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气候异常、河流泛滥、地质构造失恒,灾难频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盐碱化,工业发达地区的污染,都与人心中失去对自然的敬畏有关。

统文化敬畏生命。“与人斗其乐无穷”,由此带来人们对生命的漠视,造成了假货、毒货的流行。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怪病致死案,究其原因,是黑心的商人为赚钱而贩卖毒奶粉。有人用激素和抗菌素喂螃蟹、蛇、乌龟,用工业酒精兑假酒,用工业油抛光大米,用工业用增白剂漂白面粉,用垃圾油、泔水油、白土油等致癌物质生产有毒的“食用油”„„这与文化破坏后,人心失去道德约束,而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息息相关。

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唐代的鼎盛时期,佛家思想、基督教和其他西方宗教都可以与道家、儒家思想和谐共处,真正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西方文明也必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亚洲四小龙形成了“新儒家文化圈”,它们的腾飞已经明证传统文化并非社会发展的阻碍。

同时,真正的传统文化以人内心的喜悦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来衡量人的生活品质。“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陶渊明穷困但并不潦倒,依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复古。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重德行善、敬天知命的内涵,是“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的优良传统。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的现实、身处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但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源泉,它培育了我们分清善恶是非的能力,使我们在面临生命的重大选择时不会走错路。真正的传统文化回归应该是恢复人对天、地、自然的谦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神的敬畏,让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 才”了。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考中为贡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这样的科举考试也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制度,不计其数的人不惜花费一生去考试。这样的制度既有利又有弊。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 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作弊成风的真正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感悟

经常看电视剧,我们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礼仪非常有意思。什么宫廷礼仪---见了臣子见了皇帝要有三头九叩。草民上县里告状要给县令磕头。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古代政治礼仪有很多,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对先师先圣的祭奠、相见礼、军礼。

在农村,找个对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见面,如果愿意就拿一点见面礼,接这就是相家。这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对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感悟

现代的建筑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形状是各种各样。比如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都是很有艺术的。然而当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们就会更加惊讶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建筑是那么奇特,那么让人难以想象。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 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 “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雍和宫、布达拉宫、大明宫、建章宫、未央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杰作。其实不止是皇宫建筑水平高超,古代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陵墓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说秦兵马俑的建造就已经让全世界人折服。

四、中国宗教文化之感悟

我记忆中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宗教。我最熟悉的还是佛教。看《西游记》,知道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佛是一种信仰,在人心中占据很大位置。对佛教有一点了解也是很需要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唐僧这个为中国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因为《西游记》名垂青史。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佛教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不可企及,如果想深入研究,也许一生也不能够说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少生活中不知道的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还更加珍惜现在大学里的学习机会。文化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文化就是一个趵突泉,让我们在增加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中国传统文化课将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热爱学习。

111308304 董清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 才”了。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考中为贡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

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这样的科举考试也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制度,不计其数的人不惜花费一生去考试。这样的制度既有利又有弊。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 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作弊成风的真正原因。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中国礼仪文化之感悟

经常看电视剧,我们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礼仪非常有意思。什么宫廷礼仪---见了臣子见了皇帝要有三头九叩。草民上县里告状要给县令磕头。其实,还有好多好多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古代政治礼

仪有很多,比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对先师先圣的祭奠、相见礼、军礼。

在农村,找个对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见面,如果愿意就拿一点见面礼,接这就是相家。这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吧。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有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文化对以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国建筑文化之感悟

现代的建筑都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形状是各种各样。比如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都是很有艺术的。然而当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时,我们就会更加惊讶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建筑是那么奇特,那么让人难以想象。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 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 “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圆明园是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雍和宫、布达拉宫、大明宫、建章宫、未央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杰作。

其实不止是皇宫建筑水平高超,古代皇帝以及达官贵人的陵墓建筑也是很有特点的。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说秦兵马俑的建造就已经让全世界人折服。

四、中国宗教文化之感悟

我记忆中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宗教。我最熟悉的还是佛教。看《西游记》,知道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教的,法力无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佛是一种信仰,在人心中占据很大位置。对佛教有一点了解也是很需要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

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唐僧这个为中国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因为《西游记》名垂青史。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佛教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不可企及,如果想深入研究,也许一生也不能够说完。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少生活中不知道的文化,不仅增加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还更加珍惜现在大学里的学习机会。文化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文化就是一个趵突泉,让我们在增加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中国传统文化课将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热爱学习。

111308304

董清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450字感悟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450字感悟 我现在是怎么赶也赶不上了;服从主人的命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作文喜欢这5个字。450字作文灵魂被阳光拷问,脱离肉体还剩下什么?难道是那些征文、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精选5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悟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们,大家好!我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是一位中职教师,在赣州工作,叫谢香福。经过三天的短暂的二次培训,共同来学习一下“人生哲学”。其......

    传统文化感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一、众里寻她当时选课时,我是本着“爱好”与“实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感悟

    吃亏是福 难得糊涂益身心。有些亏吃得难受,但你又何必自己苦自己,不妨装装糊涂,才有安然平顺的心情。 “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

    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汇编)

    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

    元宵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元宵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老师们同学们:新年好!按照中国传统,不出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我们刚欢度了喜庆祥和的春节,再过三天,我们又将迎来元宵节了。元宵节目前虽然还没有像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