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
每人脑中都有一个故事, 讲述着我是怎样的人。这个故事成为我们脑中念念不忘的旋律, 不曾一刻远离我的每一个人生决定, 就像它将一直影响我未来的选择。
每人脑中都有一个故事, 讲述着我是怎样的人。
1.New York Magazine 讲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的一个实验.Dweck 让纽约市两组5年级的小学生分别做了智力题.孩子们做完后, 实验人员给他们予以赞扬.对于其中第一组孩子, 给予的赞扬是 “你一定很聪明”, 对于第二组孩子, 给予的赞扬是 “你一定很努力.”
实验的目的就是考察这么一句话的区别, 会给孩子们造成什么影响.影响立刻就体现出来了.当这些孩子被给予第二轮智力题的时候, 他们可以选择.他们被告知可以选择一套更难的, 但是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东西的题.或者他们可以选择一套简单的, 跟刚才做过的差不多的题目.那些被赞扬 _努力_ 的孩子中, 90% 选择了 _更难_ 的题目.而那些被称赞 _聪明_ 的孩子中, 大多数选择了 _简
单_ 的题目.影响还不只是如此.这些孩子们又被给予了一套题目.这次他们没有选择, 而且题目是适龄那些7年级(相当中国初一)学生, 也就是大大超过这些孩子能力和知识的.虽然所有孩子都没有及格, 但是那些 _努力_ 的孩子们付出更多的努力.相比之下, 那些 _聪明_ 的孩子早早就放弃了.最意外和惊人的结果是, 当这些孩子们最后又被给予了一套简单的题目(类似他们做的最初的一套题目难度).那些 _努力_ 的孩子们的分数大约进步了30%.而那些 _聪明_ 的孩子, 则 _退步_ 了约20%.2.Dweck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_努力_ 是一个个人能够控制的变量.那些被赞扬 _努力_ 的孩子也由此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来把握自己的成功.而 _聪明_ 是一个天生的能力, 那些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则更容易相信成功(如果是基于聪明的话)是命中注定, 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们也更不能够乐观的面对
失败.一句话能够对孩子对成功的认识, 以及之后的行为, 造成如此的影响.用咱们天朝的语境来说, 三观很重要呀.比起咱们的 _三观_, 我觉得一个更具体的形容是英文中的 “narrative”这个单词.其本意是”故事”, 但被引申成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 narrative, 在不断的回放着, 它告诉我们成功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是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等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成语“疑邻盗斧” 里的那个人.当他脑中有一个 narrative 邻居偷了他的斧子的时候, 他眼
中的邻居, 一举一动真的像是一个盗贼.按照 Dweck 的实验结果, 似乎我们更应该去追求一个 _努力_ 的自我认识, 而不是一个 _聪明_ 的自我认识.可我所接受过的反馈是, 人们更喜欢被赞扬 _聪明_ , 而不是 _努力_.我们是一个对 _聪明_ 赋予更高价值的社会, 哪怕这实际上更阻碍了我们的成功.我曾听过一种说法解释这个现象: 如果我们更看重 _努力_, 并且承认 _努力_ 是导致成功的更重要的原因, 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就真的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而如果我们承认 _聪明_ 或者 _天才_ 是更重要的原因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推脱大部分的责任, 因为 _聪明_ 是爹妈给的.如果你认同那些成功的人, 牛顿, 爱因斯坦, 马云, 冯小刚, 莫言..., 本质上是与你我无异的人, 那么你就要面对一个痛苦的现实: 如果他们也是平凡的人, 要达到他们那样的成就, 那是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我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 一个不带来那么大痛苦的 narrative 会是 “成功要靠天才和运气”, 从而逃避掉自己对自己所负的责任.3.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chronic accessible construct.每个人都有一些长期(chronic)能够随时读取的观点, 信仰, 对世界的认知.虽然能够短期用一些技巧来影响一个人(心理学上被成为 priming), 但是这些效果不能持久.他很快就会回归到原本的思维模式.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真正改变一个人思维是件及其困难, 而
不是压根不可能, 的事情.举例来说, 如果你对成功的认识是像那第二组孩子 _天道酬勤_ , 短期内也许可以通过让你读一个人完全通过天生聪明获得成功的故事, 让你暂时动摇对成功的看法.但是这是不会持久的.不久之后, 也许当你自己面对学习工作上的困境的时候, 你一直信仰的天道酬勤的观念又会占据主导, 并指导你的行为.4.我们的 narrative(或者三观, 或者 chronic accessible construct)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如何看这个世界.它就像我们眼前一副有色眼镜, 我们虽然不察觉, 但是它过滤掉了这世界的一部分色彩, 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变形变色的世界.更可怕的是, 我们的三观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灌输给我们的.我们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 就接受了来自家庭, 学校, 社会所认可的观念.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无产阶级的思想包袱”, 其中提到有些美国中产阶级的小孩, 虽然天资优秀, 勤奋努力, 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对权威的或畏惧或不屑的态度, 使得他们的事业发展受损.这也是 narrative在起作
用.从一个人, 到一个国家, 都有自己的 narrative.我们可能都认识这样的人, 以一种敌意来看待这世界, 认为人人都没存好心, 会觉得全世界都试图在欺负TA, 以一种强烈的被害者心态去提防和挑战他人.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也不会有什么朋友.但TA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 而是更加觉得这世界没好人.如此恶性循环, 把自己陷入一个可悲的境地.从受过伤害的剩女宅男, 到曾在历史上被侵略的国家, 都有可能受害于
这种心态而不自觉.5.Narrative 有时是一种局限, 比如有被害者心态的人, 会错过与别人真诚交流的机会.但 narrative 也可能是一种解放和动力, 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鼓励和认可, 从而更加相信成功和认可都是自己可以通过努
力而改变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_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_ 的实验.上世纪60年代末,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Seligman 把一群狗关进一个笼子里, 并且给他们施加电击.这些可怜的狗们刚开始会在笼子里左冲右突, 但是无法逃离.过了一段时间, 他们放弃了反抗和逃离, 而是躺下哀嚎, 忍受着电击.这时候 Seligman 把笼子打开, 也就是说, 他们现在可以逃离苦海.但是这些狗们已经习得了 _无助_, 即是笼子已经网开一面, 他们还是躺着哀嚎, 忍受电击.他们脑中已经有了一个 narrative, 那就是: 一切试图逃离得努力都是无用的.即便环境改变了, 他们得 narrative 并不改变.6.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 Narrative 中.我们甚至不能够选择我们要生活哪一个 Narrative.我们脑中的 Narrative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遍一遍的回放着, 不断被强化.我们通过这 Narrative
去理解世界, 决定如何行为.@简里里 曾经跟我说过一个心理治疗上的观点: 儿童在5岁的时候, 很多观念就已经固定了.这在幼儿园里能够观察到.孩子们在来到幼儿园之前, 他们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他们的家庭, 就是他们世界的全部.当他们来到幼儿园, 他们自然的认为幼儿园里的世界, 和他们各自家庭的世界是一样的.一个家里管教严厉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也是胆小谨慎.一个家里给以安全感和鼓励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也是大胆敢于冒险.虽然是同样的幼儿园的环境, 这些孩子们以各自的 narrative 解读着.比及我们成长为成年人, 我们脑中的 narrative 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我们无法察觉它的存在, 和对我们的巨大影响.对我们来说, “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就像生活在水中的鱼, 浑然不觉.成年人如何能够意识到自己脑子里的 narrative, 考察之, 甚至去改变自己的 narrative? 我的经验是, 只能让别人帮助自己判断.去求助于那些能够坦诚相告, 又熟悉你的好朋友, 或者有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我最推荐的方法, 是从自己亲密关系(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人那里得到反馈.TA是你朝夕相处的人, 同时
又了解你的人生经历, 往往能够有更深刻的洞察.我有一次特别鲜明的经历, 印证这点.当时我在给女朋友讲述大学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故事.当我激动的讲闭, 女朋友说, 这个故事让她突然理解了我的所作所为, 包括创业去做点名时间, 对教育的态度, 对生活的热情.我听了恍然大悟.这个故事, 虽然我并未察觉, 但多年来就是我脑中的 narrative.以下就是当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7.我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 突然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而且不仅仅是欣赏, 我想学弹钢琴!于是我跑去学校的音乐系.找到系里的 department secretary, 问有没有可能跟某位教授学习演奏课.Department secretary 是位和蔼的大妈, 向我解释: 系里课是给已经有相当演奏功底的同学开设的, 如我这样, 以前完全没有碰过钢琴, 不识五线谱的初学者, 实在没有合适的课程.虽然失望, 但是这结果也并不很意外.我大约也料到大学里专业的院系恐怕不会接收我这样从零开始的初学
者.我谢了她, 离开了.过了几天, 她来了个电话, 说系里的教授虽然教不了, 但是系里的学生很多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她帮我问了问, 有位大四的主修钢琴表演的同学愿意给我上课.但是这不是通过学校系里, 而是同学间私下的事情, 要
按课时收费.当我听到这些课程的价格, 刚刚燃起的希望就又破灭了.每节一小时的课程需要几十美金.一个学期大约要近千美金.对于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 每个学期之初都要仔细的打点一学期的收入支出, 一不小心就会青黄
不接的我来说, 这是一笔无法负担的费用.没想到过了几天, 她又打来电话到我宿舍.我接起电话, 她就高兴的说, 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原来是我大学所在的小镇 Swarthmore, 有一群退休的老头老太太, 热爱古典音乐.他们组织成一个小社团, 每逢学校的乐队演出, 他们就结伴来听, 也由此与学校的音乐系很熟悉.Department secretary 跟他们聊天的时候, 说起了我的事情.这帮素不相识的美国退休老头老太们, 听说了我的事情, 讨论了一下, 觉得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热爱, 要支持.于是他们在自己的小社团里介绍了这个情况, 大家力所能及, 20, 30美金的捐助一些钱, 共凑集了800美金, 资助我一个学期的钢琴课程.“你接受吗?” Department secretary 在电话上给我讲述了这笔钱的由来, 然后问到.我感动的热烈盈眶, 简直无法相信这件事情.当我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就有一群素昧平生的人, 毫无所求的来帮助我.我接受了这笔钱, 开始了我的音乐课.后来, 那个音乐社团的负责人, 一位老爷爷, 找到我, 希望能够邀请我做个采访, 刊登在社团的小刊物上.我当然欣然同意.我还记得从学校走出来, 按照他所给的地址, 在他家做的采访.我和老爷爷对坐, 聊了大半个下午, 讲述我怎么从中国来到美国求学, 为什么喜欢音乐, 以后想要做什么.我记得他后来把文章发给我, 其中说到 “何峰一边说一边挥动双手.他的手和他的话, 一起讲述他的故事.”
这件事情过去十年多了.十年后我第一次讲起这件事是在北京的一个晚上, 跟我的女友聊天的时候.讲着讲着, 我激动的起来踱步, 就像那天接到 department secretary 电话一样热泪盈眶.当故事讲完, 女朋友对我说, “现在我懂了你为什么做你做的这些事情.” 我知道她是对的.当年一个学期的钢琴课并没有让我成为音乐家.但是, 我收获了一个珍贵得多的礼物.十年以来, 这个故事成为我脑中的
narrative, 不曾一刻远离我的每一个人生决定, 就像它将一直影响我未来的选择.
第二篇: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
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一张网,一张由各种社会关系结成的一张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点,每个人都通过其中的网络与其他的点发生关系,从而生活在这张关系网中。如果网破了,人就全完了。
每个人在娘肚子里就有了自己的关系网,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关系网中生活。在这张巨大的关系网中,亲戚关系是最早拥有的,也是对一个人影响最直接最主要最垣久的。《红楼梦》里维系四大家族荣损的核心,就是一张典型的亲戚关系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今天也不例外,一般的情景是:某个人或某家人“发”了,他或他家的亲戚也会或多或少跟着“沾光”;反过来,如果某个人或某家人遇到了困难甚或灾难,首先来帮助的也是亲戚。不过,特殊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为了某种利益,父子翻脸、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姨表相害等等,都有可能把亲戚关系这张网弄出一个缺口来。由此推及开去,世交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伙关系等等,在这些所有的熟人关系中,都会出现“一般”和“特殊”的情况,每个人都要在这“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转换中去体味生活的甜酸苦辣,去经历人生的成败得失。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只生活在熟人关系中,在随时可能遇到的萍水相逢中,两个、数个甚至一群陌生人之间,由于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点”,就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网,由生人变成熟人甚或变成生死之交。一趟旅行、一次聚会、一回住院、一场灾难等等,都有可能使这种关系形成。湖南湘雅医院里曾住着两个白血病患者,一个是来自浏阳的彭敦辉,一个是来自邵阳的欧阳志成,两个小伙子同病相怜、经历相似、处境相仿,因而很快就从病友发展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两个人都从亲人那里找到了合适的骨髓配型,但两个人的医疗费都不够。手术临近,欧阳志成“舍生取义”,毅然把自己的3.5万元“救命钱”捐给彭敦辉,让他完成手术。这个“生命捐赠”的故事一下子感动了长沙、感动了湖南、感动了全国。最终一位江苏籍的潘姓老板闻讯后又为欧阳志成捐出23万元,让欧阳志成和彭敦辉都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场石破天惊的“生命捐赠”,不仅让欧阳志成、彭敦辉和潘老板三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比亲情还亲、比金子还值钱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会深刻而美好地影响他们一生。
诚然,并不是非熟人关系都会像欧阳志成、彭敦辉、潘老板三者之间这样纯美的。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两辆摩托车街头相撞了,交警前来处理,两个当事人爬起来后既无口角也不相互道歉,而是各自掏出手机给熟人打电话,双方熟人又各自给熟悉的交警打电话,交警把情况给两个当事人一说,原来“大家都是熟人”,那就算了,不用依法依章处理了,不仅握手言和,而且相互间又多了两个“熟人”,关系网上又多了一条脉络。关系网就是这样,它从来不买党纪国法的账,也从来不造党纪国法的反,但有时却比党纪国法的力量大。原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徐国健通过权权交易、买官卖官等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腐败关系网,虽然许多人对徐国健的腐败早就洞若观火,但多年来他就是能稳坐钓鱼台,“没事”。因为他处在那张关系网的中心,能够保护网上每一个点的安全,网上的每一个点也就自然对他百般“效忠”,因而多次去“查”,也多次“查无实据”。只是后来百密一疏,有一个点破了,这张腐败网也就一步步破了,徐国健等一帮贪官也就玩完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系网,都在一个个关系网中生活,而且随着境遇的变化,不断或扩大或缩小或维持着这一个个关系网。同时,两个再陌生的人要扯上“关系”也
非常容易。有研究表明:你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四个人,不管那个人身在何处、哪个民族、何种人等。用不着惊奇,你和市长、省长、部长以至国家领导人之间也只隔着四个人,而且构成这个奇特六人链中的第二个人,绝对就是你的熟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你的大学同学,更可能是在办公室里每天帮你抹桌子做清洁的阿姨„„仔细想来,通过清洁工阿姨的关系网竟然可以让你联系到市长、省长、部长以至国家领导人,这真的很奇妙!这样看来,关系网不仅有着无限制的凝聚力,而且有着无限制的扩张性,任何看上去没有一点联系的事物,经过“关系”的一番运动,都可以建立起关系;同样,任何看上没有关系网的人,他其实就生活在一个个的关系网中。
■◆■ 关系网是个啥东西
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知道关系网为何物。关系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要真正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委实有点难。我们不妨用下述四个比喻来形容和描述,或许会让我们比较感性地感知关系网的内涵与外延。
关系网是个隐蔽的“组织”。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是由许多个人经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可标识、有功能的统一体;它是公开的、显形的;它的典型特征最低要有白纸黑字的明文章程,每个成员都要手持准入证书,加入这个组织,遵守这个组织的章程。对照起来看,关系网也类似一个“组织”,好像也有它独特的标识、独特的功能,凝聚着一群“志趣”相同的人,形成一个可被观察甚至可被称呼的结构。但是,细致观察,关系网又不是一个正式“组织”,因为它没有正经八百的明文制度,更没有成员与非成员间的明确分界线,奉行的是不成文的规则,是关系网内模糊不清、心照不宣的“规矩”;你遵守这些“规矩”时你就在网内,你不遵守这些“规矩”时你就在网外,进出非常自由;即使同为某个关系网中的两个人之间,你守“规矩”时两人就有“关系”,你不守“规矩”时两人的“关系”随即解除。因此,关系网这个“组织”很隐蔽也很松散。
关系网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维生素”。人的生命如果没有维生素就会自然消亡,人的生存如果离开关系网也会无法维持。几乎没有人一生完全不利用关系网而生存下来的,差别只是依赖的程度不同。人与人之间是否是“关系”,自古以来就没有正式依据,既无法较真也无需钻牛角尖,也许这回是下回却不是。关系在不断演变,确认是否是“关系”,标准就是人情授受,人情在则关系在,人情亡则关系亡。譬如说,一个人拎点礼物到对方家里,说:“哥们,有件事想请你帮帮忙。”那“哥们”若心口不一地用眼角余光斜瞄礼物,一边瞄一边客气问什么事,并假意推搡后就应承下来了,这就是关系。若对方没应承,还不问什么事就说:“请您回去吧!把东西一起拿走!”那就不是关系。应承,等于确认人情交往的游戏规则;不应承,就是否决。人情很关键,是关系的内在标准。那人若说:“事情交给我了,下次不许带东西!”那就不仅确认关系,还说明关系特“铁”。每个人都有人情和人情往来,这人情就是关系网中的最重要“维生素”。
关系网是一个个社交“圈子”。虽然关系网隐蔽而松散、人人不可或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想加入哪个关系网就能加入得了的,尽管不需要写申请书不需要履行审批
手续。因为每个关系网聚集哪些人,大体上还是有其共同的志向、爱好、功利和习俗的,因而形成的关系网也就成了人们所说的一个个社交“圈子”。圈子里也是有“秩序”的,往往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等等划分成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一层一层套下去,圈子里面套圈子。核心层通吃一切资源,紧密层左右逢源,外围层不过是看看热闹、帮帮忙帮帮闲而已。诚然,所有圈子肯定是良莠不齐的。良性圈子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力量,能够帮助国家和政府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甚至解决不了可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恶性圈子就像黑色江湖,是一种社会和谐的破坏力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任何圈子任何关系网都不可能如此良莠分明,即使是同一个圈子同一个关系网内的某个小单元,也常常会出现良莠不齐甚至良莠交叉的情形。所以,许多人成也圈子,败也圈子;所以,关系网一直被人拿来随意臧否褒贬,却又一直无法给它定性。
关系网是一种权力“传销”。当今的中国,离现代社会还有点远,还基本上是个乡村社会、熟人社会,政治权力在整个社会关系中还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关系网实质上就是“官”系网。在这样一个乡村社会、熟人社会,要建立、维护和发展好这个“官”系网,就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传销”。“传销”的最大特点就是“杀熟”,关系网之于权力,就是把权力最大限度地互相授受给“熟人”。这就是为什么在干部选拔中,时常会出现有“关系”的人总是领先别人一步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利用“关系”去“寻租”的原因;这还是一般的乡镇基层官员即使政绩突出、群众基础不错,也往往向上“走”的空间不大、发展前景有限的原因,一者他们离上一级上上级的权力中心偏远,“上边”没有认识以至赏识自己的“熟人”,二者即便有幸向上“走”了一步,也可能“水土不服”就此止步。同时,这种权力“传销”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乡村,大家都是熟人,有限的权力资源再怎么巧妙“传销”,大家都会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只好回到公平原则上来;而在大城市,太少,基本上是个生人社会了,你想把权力成功“传销”下去,许多环节都会“卡”住,而你要把这些关节打通,不仅难度太大,而且成本也太大,于是也只好基本上依法依规办事;而唯独在县城和一般的地级市,权力“传销”不仅有市场,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于是,从权力“传销”的角度看,关系网在中国各地域便大致有了这样的发育状态:中小城市盛行关系网,没有关系网几乎寸步难行;大城市伴行关系网,如果盛行负担不起;而乡村社会无需关系网,如果需要又都是关系网。
说过去说过来,我们仍然无法给关系网下一个定义,而实质上,关系网是不需要下定义的。那么,关系网这个东西到底是好是坏呢?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我们利用关系网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关系网就是个好东西;当我们侧重于玩零和游戏的时候,关系网便是个坏东西;当我们既不玩零和游戏,也不伤害国家和社会肌体,只是依赖关系网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时候,关系网则是个不好不坏的东西。
■◆■ 打造健康的关系网
关系网就是关系网,它本身无所谓对与错。我们每个人一生都生活在关系网中,造关系网也就自然成了我们的人生要义。如何打造关系网呢?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不同的研究、分析和总结,都有各自的道理。譬如,有人归纳了14条途径或方法,用 因此打个字来“熟人”又1
4概括,就是拉、托、攀、套、做、捧、拍、拜、跟、认、串、应、培、袭。14条打造关系网的途径或方法虽然各自的具体内容和技巧不尽相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最有效的途径或方法,建立起自己需要的最有效的关系网。
如果我们把这些途径或方法,在打造关系网的过程中用来厚黑,那我们不管生活在哪个地方,从事何种事业,我们定然会成为投机钻营者,一生都在蝇营狗苟,光明正大不起来,失掉的人的尊严,甚至自寻绝路。我们离不开关系网,我们必须打造关系网,我们需要的,则是健康的关系网。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打造出健康的关系网呢?笔者认为,有这样四句俗语,我们必须记住并践行。
第一句是“朋友多了路好走”。有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成功,靠
我定位和60%的关系网。而在分量最重的关系网中,除了天然拥有的关系网外,最重要的就是广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关系资源,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广交朋友,当然是多交那些正直的、代表主流价值的朋友,而不是那些狐朋狗友。朋友多了,富了,而且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是真诚相交的朋友,每个人都是你人生的一座金矿,随时有可能助你成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贵人”一说,而贵人相助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平时广结善缘、广交朋友,把关系网的基础打好,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贵人”适时地翩然而至,助你走向成功,那是对你“朋友多了”的奖赏与回报。
第二句是“亲君子远小人”。广交朋友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建立无数的关系,娘”、“是佛就烧香”的做法肯定失之于滥,健康的关系网必须讲究质量,而讲究质量的总原则,就是“亲君子远小人”。怎样做到“亲君子远小人”呢?一是选择合适的人。那些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那些与自己志向情趣相投的人,亲近。二是学会“筛选”。人是不断变化的,关系也是不断演变的。专家告诉我们,每三个月把自己结识的人进行一次“过滤”,留下“君子”,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淘汰“小人”,并渐渐疏远之,最终与之“绝交”。如果我们交朋友不讲“亲君子远小”的原则,到头来不仅会给我们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而且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抹去的伤害。
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往往如此残酷:你在得势的时候,朋友多,朋友少,但真的多;你在得势的时候离你最近的人,很可能就是你在失势的时候离你最远的人。
第三句是“友谊是棵常青树”。友谊需要不断培植,处处会给我们的人生提供荫庇。要保持友谊常在,首先要建立一个大约
关系网,并保持相对稳固、持久、良好的紧密互动,为对方的成功和更大成功竭尽全力。其次要保持与核心关系网外围的关系的积极联系和经常联络。
需要,也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扩大和充实健康关系网的发展需要。保持联络的方式方法很多,打个电话、共进午餐、写封邮件、发条短信、节假日祝福一下、会面时恭维几句、拟规划写稿子时“请教请教”等等,都会增加友谊的累积,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付出。健康关系网的建立,而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在回答朋友的问题时,不妨再接着问一句:
这不仅是培植友谊的品格,也是艺术。
第四句话是“人和万事兴”。有道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管是在官场、10%的成绩、30%的自关系资源也就丰机会从来“有奶就是因为现实生活给你在失势的时候,一棵常青的友谊树,10个人组成的核心“别人能为你做什么”,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把朋友资源储存好。就是自己合适的交往对象,就值得但真的少;才能四季常青。这不仅是调整核心关系网的后备不是“
职场、战场,还是在任何生活场,要想获得成功,人和是最重要的。要做到人和,必须要有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胸怀。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仇人一堵墙,堵啥也别堵人的路。诚然,健康的“人和”也需要挚言和诤言,并不是一团和气。现在官场上流行一种“革命感情+个人感情”的关系模式,如果这种关系是健康的、纯洁的、高尚的,那么在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的表现上,就会显示出一种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由此形成的关系网就会折射出一种崇高美、人情美、和谐美。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还是个关系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关系网。因此,为了我们能够更加和谐地生存和生活,更加顺利地成长和成功,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关系网、发展关系网、利用关系网,并尽心尽力地打造一张健康的关系网。
第三篇:每个人都只会在自己的故事中哭泣
每个人都只会在自己的故事中哭泣
在北京学德语的那些日子,我的前排坐着一个瘦瘦的清华男生。他人很风趣,又懂很多人文地理的东西,是班上很活跃的男生,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
他经常和我说话,又要我和他坐同桌。我一直拒绝。因为我喜欢安静的一个人待着。我是插班进去的,对德语没什么热情。每天就是盼望赶紧上完课回去打游戏。我也不打算和这些同学熟识,没有接触新朋友的愿望。我只是在北京办签证的同时,顺便学学德语。
但他天天说,天天说,直到把我说烦了。不就是同桌么,往前移动一排而已,也不会死。
课程进行到中期,我逃课越来越厉害。但他会在一大清早发短信,游说我去上课,或者课中时,发信息说今天老师讲了什么什么,你快来之类的。或者每天下课前让我保证第二天来上课。实在游说失败的话,第二天去上课时,他会递给我一沓笔记,说是给我复印好的。
有一天照例逃课,上完早上的就趁中午他不在背上书包就跑——因为他真的会用各种方式让你留下来上课。结果才走到北航北门,就被他一条幽怨的短信整没辙了,他说,小A要走,他打算下午叫大家去川办吃饭给小A送行。我只好说,那我下午去。
吃饭时他坐我旁边,很照顾的给我夹菜。他真的很细心,但是我却觉得和他的气氛有一些不太一样了。从那顿饭之后,我更加避开他,他一直说要带我去吃西门烤翅,都被我拒绝。我不想在出国前给自己添乱。
终于,在我们最后一节课后他对我说,今天错过了这个免费导游,就没机会了。他用一辆破破的自行车,载着我从展春园到五道口,再到清华。一路上给我讲很多好笑的事情,说他宿舍的哥们们,洒哥、文西、小明,说清华丢车很厉害,说各种各样的事情。临近北大时他问我,你知道这么个说法么,北大是鱼翔潜底,清华是鹰击长空。因为北大自杀都投未名湖,清华自杀都跳主楼。
我在自行车后座上笑得肚子疼,那一瞬,我觉的自己也许有点喜欢这个人了。
那天过的非常愉快。他带着我和他哥们文西去吃鸡翅,然后又用那小破车载着我在清华里面乱转,给我指他住过的楼,我只是傻傻的跟着他东看西看。是啊,我好奇心这么重的人,在北京4年竟然都没想过去清华玩。晚上他送我回去,只是笑笑,什么都没有说。
以为就将这样不会再见。
结果一周后德语班组织散伙聚会,毕竟大家天天相处四个月,也有些感情,要搞得正式一些,先看电影后唱歌。
看电影时我们没有坐一起,电影中间他发短信,像个小孩子一样赌气的说,哼,XX大哥抢了他的座位。我看他,看到他也在回头看我。
去钱柜K歌,大家唱的热火朝天。他唱歌不错,又超级会拉气氛,大家玩的十分尽兴。他跑前跑后,最后稍微安静一会在我旁边坐下,突然伸手示意我离近点,他有话说。周围很吵,我很自然的就靠过去,他突然在我脸颊上轻吻了一下。
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我觉得当时全身的血都涌到头上了,幸好包厢里很黑看不见。我站起来,坐下,又站起来,又坐下。完全的不知所措了。
他说,我们出去走走吧。
后来他说,当时很怕我给他一耳光。后来我说,我当时都没有反应的能力了,哪能想到打你一耳光这么高深的点子。
再后来,就在一起。在一起的一个月,生活点滴如今仍历历在目。我就像个温柔的小妇人一样,穿他的衬衣,在他和哥们看历史剧讨论的云里雾里时坐在旁边吃瓜子,大半夜站在大门口给他开门,在他打游戏时从后面搂住他的脖子,和他边走路边对诗,当他静静的坐着看一本厚书时伸手抱着他的腰,或者,一直盯着看他长长的睫毛和微笑时会露出的虎牙。
再后来,我出国。
再后来,他开始犹豫留国内发展。
再后来,他给我的信件越来越少。
再后来,他开始拒接我电话。
再后来,我在绝望中提了分手,他说,好的。
在一起,或者分开。
爱情无非这两种形态。
我很爱他。如果他没有变心,是的,后来我辗转得之他在还没有和我分手前就和他前女友复合了,如果他没有变心,我会一直爱他,我对他的感情如此强烈和持久,以至于我第一次对自己动荡的感情有了坚定的信念,我相信自己会一直爱这个人,不管多远,不管多久。
我不敢说我会永久的爱一个人,但这一次,我本希望和他走一辈子。
他见过我父母。妈妈不喜欢他是南方人,不喜欢他个子矮,不喜欢他学法律,都被我一一驳回,未料到最终换来我一句滴血的”分了“。
我说的很轻巧,怕父母担心。但是这伤却永远的刻在了心里,刚分手时,常常觉得自己要在这痛里窒息而死。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爱一个人是这种感觉,是这样的,是不在身边的时时挂念,是接到电话时的欣喜若狂,是早上站在楼下等邮差的执着,是恨不得将心掏给对方的狂热。原来我之前多年感情都不是爱,原来爱是伴随着仇恨的,爱多深,恨多深。
从此,我就害怕看到甜蜜的爱情了。那甜蜜,因我的记忆而变成了炼狱。我就是害怕,就是害怕,别人的甜蜜,今时今日竟还能令我哭泣,关于这个男人的记忆就如毒蛇一样缠绕在我的心上,让我痛苦,让我窒息。
我也害怕看到美好的爱情被迫分离。看着屏幕上男女主角的无奈,我只能在屏幕外拼命的掉泪,我爱这爱情!不要让他们分开,不要!还有什么比两情相悦更幸福,为什么要这么残忍?
所以,我还是决定以后不看爱情剧了。
第四篇:在岁月跋涉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有自己的故事
在岁月跋涉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有自己的故事
【一】
在岁月跋涉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有自己的故事;在人生历程里,会审视自己,悲欢、苦乐不去倾诉。岁月的印痕本是浮沉坎坷,所走过的路是幸运还是跌撞,是对还是错,谁也无法看透。珍惜现在,走过了就不要后悔;淡然完美,看淡了,才有良好的心境,才有沉淀后的宁静,才有更多的包容和对生命的理解。
彷徨时,面带笑容轻轻一笑,什么话都不说,安慰自己,发生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多想一想,给自己一丝坦然,从容对待,明天的阳光一定会灿烂;快乐时,多笑一笑,给生命一份感激,真实、真诚,带着美丽的心情享受生活。不要去背负太多期盼,做真实的自己,随遇而安,平平静静生活,平平淡淡做人。
迷惘时,不要刻意去回避;清醒时,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痛苦是生命的航程;欢乐是人生的驿站。不苛求做完美的自己,无论好与坏,不管喜欢不喜欢,欢笑着接纳,付出真诚与倾心,温暖自己温暖别人,就是美的。透过灿烂的晨曦,稳健地迈出生活的每一步,未来的日子温暖无比,也是对生命的敬重和热爱。
【二】
所有事,苦也好,甜也好,看淡了苦,欣然接受每一次失落与馈赠,生活就会美好;所有梦,空也好,得也好,知道了空,相信自己,坦然面对,揣着梦想,人生就有希望;所有路,弯也好,平也好,都必须去走,守一份宁静安然,继续而行,前面就平坦。每天给自己的一个好心情,天空会更晴朗。
当你心情无法平静下来时,抬起头来闭上眼睛想想,其实我们已经有过无数次的失望,再多一次又何妨?生活,想象很完美,现实很无奈,许多时候,生活并不由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世上有一些东西,也是我们支配不了的。静能安心,怒则生火,喜能化忧,淡则释焦,一切得意和处变都自在心中,别太累自己就好。
让阳光悄然地抚慰、温暖自己,一如既往地行进在路上,一如从前地穿越岁月时光。感谢生活的磨砺,它已给予我们许多许多,多了些理性,多了些理解,多了些淡然和坦然。懂得,简单的生命,才能享受到生命原本的静美与色彩!就这样走着走着,会在凄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未来的每一天一定是美好的!【三】
人生之路,有崎岖有平坦,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生活之味,有苦辣有甘甜,总有许多咸涩需要品尝。走过岁月,有阴霾有温暖,暗的亮的都是歌;走过自己,有迷茫有收获,不后悔不得意。一路走过来都是人生经历,是人生一笔珍贵的财富,使自己更加淡定、从容。做好自己,做一个坚强的人,让心空一片光明。
人生是一次穿行,走过来,注定要错过很多人,错失很多事,不管如何,仍要前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与努力,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要怪自己,谁再快乐,也会有烦忧。我们虽改变不许多事,但可以拥有一颗宁淡、恬怡的心态,凡事顺其自然,看开些,看淡些,失意时淡然,得意时坦然,一切就会简单得多。登过山,才知道有高有矮;做过事,才知道有繁有简;趟过河,才知道有深有浅。生命如流,有小溪的舒逸,也有大河的激越;淡看人生,如在天空飘浮着有彩云,也有乌云,变化多姿,所以才会有五彩缤纷。多一份淡然,不要背负太多不必要的包袱,简单生活,以良好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
我们心情,有欢喜,还有忧郁;人生之路,有甜美,也有汗水;生活给予你的,有精彩,更多是平淡。人无完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生活无常,无须抱怨心中的苦痛。不要因为晚上没有月光,而白天就不会来;不要因为自己伤心、失落,就认为是天意弄人。学会安慰自己,生活就是磨练,风雨后还会看到彩虹的。
我们只是凡间的平常人,每一天,哪怕再迷茫,也要让自己微笑,凡事看淡些,珍惜自己,不沉沦,生活还要继续。旅途在前进时候总有拐弯的地方,面对痛苦,无需躲避;不避生活百态,坦然面对。做一枝倾情绽放的花朵,盛开时无须肆意遮掩,凋零时坦然面对凄凉,用简单快乐之心,笑迎人生。
累时,歇一歇,安慰自己,穿过黑暗,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顺时,乐一乐,品尝喜悦,感谢生活的赐予,让阳光洒满心田。生活,潮起潮落,不要每次跌倒一次就消极一次,逆境时,释然,往好处想,徘徊、低迷,会在光阴里,悄然走散。把自己做好,总有沮丧时候,别怕,醒了就重头再来,笑着,等春暖花开!
第五篇: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丨舅舅,这不是我幼儿园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丨舅舅,这不是我幼儿园 前几天,新闻报导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某幼儿园多了个孩子,让老师们不知所措,只好报警处理。调查的结果出乎意料——因为天气不好,爸爸委托舅舅送孩子,结果舅舅把他送到了哥哥从前所在的幼儿园,即使孩子说了“舅舅,这不是我幼儿园”,可舅舅依然坚定地认为“孩子不想上幼儿园”,于是说“你给我进去”,并把孩子强行推了进去。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看到这个新闻,再一次印证了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和课程讲解中经常提到的这句话。虽然我们有耳朵可以听、有眼睛可以看、有各种其他的感官可以感受,但是,我们依然只能听到、看到和感觉到与自己相关的部分。至于其他的部分,我们根本就听不到、看不到也感觉不到。我们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无法跳出自己的世界去看待整个世界。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生气了,就看不到孩子的委屈,而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不停地指责、批评甚至攻击孩子,直到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才发现孩子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
生活中一件事让你不满意了,你就钻进了牛角尖,认定这个世界对不起你,即使除了这件事之外的一切都非常好,你也会一叶障目,什么都看不到。
朋友对你善意的提醒,如果刚好点到你的痛处,你就会开始怀疑他是故意要揭你的伤疤,并因此怀疑他之前对你所有的付出都是虚情假意。你成功了好多次,只有这一次失败了,你就开始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于是开始畏首畏尾,再也不敢尝试新的东西。
这些以偏概全的经验,就如同那个送错孩子的舅舅一样,所有的认定都停留在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想当然”里。直到事件的发展超出了你认定的范围,或者最后的结果与你当初的认定截然相反或背道而驰,你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心理成长可以改变你的世界。当你成长了,你就会知道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你一个人看不到全世界,所以你会多听他人的建议、多看别人的行为、多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以此弥补一个人无法看到的全貌。
当你成长了,你就会更多的关注自己,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同时你也能够照顾到他人的情绪,这种先关注自己、同时兼顾他人的心理状态,才是最健康的状态。
当你成长了,你就能够及时分辨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而不是固执己见、以偏概全。
当你成长了,你就能接纳全部的自己,并懂得好的部分和不够好的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你。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你的世界越变越大、越变越强,你也就收获了一个完全不同却又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