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时间:2019-05-13 06:2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一篇: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也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多,而作为二战的亲历者、作为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指挥者——英国政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创作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具有超乎寻常的可读性和史学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一书以丘吉尔个人的经历为线索,从1919年的《凡尔赛合约》着笔,一直写到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二战结束。以时间为顺序,精选了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史料、图片、带领读者一同回顾二战,重塑战时氛围,全景在线战役、战场细节,全面解读二战史。书中既有对战争的原因、经过的描写,又有战争过程细节的再现;既有重大国际事件的叙述,又有战争中各国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为广大读者了解二战、研究二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面对外来的挑衅亦或是侵犯,当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丘吉尔结合二战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德国入侵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珍珠港事件、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对后人有用的历史借鉴。评判一类事情,决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情况。那些一遇到外国挑衅就一级准备应战的人,并非都是对的。另一方面,那些倾向于剔透人手,耐心真诚地寻求和平妥协的人,也不一定都是错的……无论处于民族主义抑或意识形态的目的,首先应当确保与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避免产生冲突和战争,以及各种形式的侵略行为。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本国同胞的生命和自由,在不得不采取最后手段时,或者经过深思熟虑有了肯定而明确的判断时,也不排除使用武力。

另外,我们不得不佩服丘吉尔面对历史的态度。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力求做到客观公正。除非事前曾公开或正式发表过意见,或提出过警告的,绝不对任何在战争或政策上的措施做事后的批评。这有助于读者更加客观地认识二战。另外,在整部回忆录中,严谨中不失通俗,诙谐中不无心酸的语言,使得二战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的悲惨故事。既便于专业史学家的研究学习,又满足了普通历史学爱好者的阅读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这位世界最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丘吉尔为我们讲述的精彩的二战故事,让我们在了解二战那段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的同时,也见证了这位充满智慧和远见的卓越的政治家的成长历程。他在二战中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乐观、热情、自信、勇气和智慧。

第二篇:不可尽信的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不可尽信的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周年,七十年来虽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却几乎没有间断过。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现状,乌克兰危机,还有安倍上台后的日本,都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

丘吉尔曾经说二战是“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造成几千万人丧生,这样惨痛的悲剧,一已为多,其可再乎?不记取那次“并非不可避免的战争”的教训,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中国读书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对欧洲-地中海战场的了解,大概主要来自丘吉尔那著名的回忆录。

该书卷帙浩繁,中译文三百六十万字,真正读过它的人恐怕不多,许多人是通过我们一些学者、专家的著作间接受其影响。这些著作颇不乏“学舌”的痕迹,所学主要就是丘吉尔回忆录和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有的且几近抄袭。不读书的人,对二战的认识则大多来自《巴顿将军》、《漫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加里森敢死队》、《二战中的指挥官》等美国电影、电视。不得不承认西方的宣传工作确实是成功的。

其实,只要还能独立思考,就不难看出所有这些书籍、电影、电视都是在站在西方大国立场上、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评述那次战争的,给出的是严重扭曲的历史画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此我根据1982—1984年在联邦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的观察,又查阅大量英、德、俄文资料,写成《德国为什么要“二战”》一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我赞成孔子“述而不作”和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主张,主要是引述相关资料,希望能对读者全面、客观了解那场战争有所助益。

二战转折点

我注意到,联邦德国虽为西方国家,对二战的认识却与丘吉尔、夏伊勒有很大不同,最突出的便是对二战转折点的认识。

丘吉尔回忆录洋洋二百二十六章,没有一章以斯大林格勒为标题。虽然也提到那个战役,但只占四页篇幅,据说还是因为协助他写书的一位助手坚持才加进去的,第四卷“命运的关键”却专有一章“阿拉曼战役”,用了十五页。夏伊勒的书稍好一点,第二十六章以“伟大的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为题,也只把两个战役等量齐观。

与这些形成鲜明对照,从1982年10月起,德国电视一台在每星期天晚上二十点十五分黄金时段播出十三集文献记录片《纳粹卐字下的欧洲》,回顾了从纳粹起家、疯狂到覆亡的全过程,不啻德国电视版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它明确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才是二战转折点,第十集标题便是“决定命运的斯大林格勒”,附有解说:“1943年,在整整一个德国集团军投降以后,希特勒独裁统治的终结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丘吉尔有一个名言:“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其实阿拉曼只有局部意义,远非二战转折点。而且对于德国,在局部战场里北非也算不得重要。

原来,意大利一直想称霸北非、地中海东部地区,其对手起初是奥斯曼帝国,后来是英国。德、意、日三大轴心国瓜分世界,也就把它划作意大利的地盘。1940年夏德国发动法国战役,法国迅即投降,英军(及部分法军)敦刻尔克“胜利大逃亡”。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到来,9月进攻英国殖民地埃及,10月进攻希腊。但意军战斗力实在是差得出奇,很快就被远称不上强大的希腊军队打败,接着又被英军打败,还丢了此前从奥斯曼帝国夺来的北非殖民地昔兰尼加(现在利比亚东部)。

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求援,这才有德国远征军出现在北非。起初仅为团级规模,后来扩建成第五轻装师,隆美尔任师长。再后发展成“德国非洲军”,主要力量也只是第十五坦克师和由第五轻装师改编成的第二十一坦克师。

有人称它“德国非洲军团”,让人误以为是“兵团”那样的大部队,实有虚夸误导之嫌。德语名字表示得很清楚,它就是一个“军”,而且还不是原来就成建制的部队,是由先后派往北非的一些小部队拼凑起来的。

北非轴心国武装力量始终以意大利军队为主,总司令自然也由意大利人担任,起初是艾托尔·巴斯提科,后为原意军总参谋长乌戈·卡瓦莱罗。不过德军统帅部对隆美尔有指示:“不投入对德国无意义的战斗。”

由于丘吉尔、夏伊勒两本书以及美国电影、电视的误导,不少人以为盟军在北非的主要对手是德军,有悖史实。

还要指出,美军在欧洲-地中海地区首次作战的“火炬行动”,对手更连意大利都不是,是维希法国的军队。行动期间德军只有一名上尉指挥的两艘潜艇在摩洛哥以西大西洋海域活动。

丘吉尔极力夸赞的阿拉曼战役,其实只指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历时仅十一天,此前第一次阿拉曼战役(1942年7月1日至31日)打成消耗战,以转入僵持状态结束。

斯大林格勒战役通常从1942年8月23日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城郊开始攻城算起,到1943年2月2日被围部队全部投降,历时五个多月。

阿拉曼战役轴心国军队伤、亡共计约三万人,而且意大利军队占多数,英军伤亡约一万三千人;斯大林格勒战役轴心国军队伤、亡、被俘超过八十万,而且主要是德军,苏军伤亡更多,超过百万。

无论战争规模还是有生力量损失,两个战役都完全不能相比。

阿拉曼战役主要是地面战斗,而且双方武器装备都以老旧型号为主。有一张人们熟悉的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在坦克上指挥作战的老相片就很能说明问题,那辆坦克现陈列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是美国生产、以美国内战时期联邦军总司令、后来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869至1877)的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命名的“格兰特坦克”。主炮固定,只能向前方射击,虽然口径较大,但炮筒短,炮弹速度慢,不具穿透力,显然不是为与敌方坦克作战设计的。车顶旋转炮塔内的副炮虽然可以向各个方向射击,但口径只有三十七毫米。这种坦克有二千八百五十五辆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1942年首次亮相便在北非战场。一千三百八十六辆给了苏联,红军战士对它评价不高,起了一个诨名“БМ-6”,为“六人墓”之略,因其乘员六人,高大笨重(重二十七吨,高三点一二米),目标大容易被击中。

阿拉曼战役德军几乎完全没有得到空军的支援,这与正在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后者有关,隆美尔的参谋长弗里茨·拜尔莱茵说得很清楚:“希特勒需要把他拿到手的每一架飞机都用于俄国前线。”

从1941年进攻苏联开始,德国就把它的绝大部分空军投入苏联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更把它在苏联百分之八十的空军用在那里。攻城第一天(8月23日)就出动超过一千架次实施轰炸,10月14日更达两千架次。这样做损失自然不小,到11月初,可用的轰炸机就从四百八十架减少到二百三十二架,有经验的机组人员更损失近千人。

第六集团军被包围以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的德国空军还进行了恐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补给与人员撤离行动,撤离三万余人(其中伤员二万四千七百六十人,后勤、技术等非战斗人员五千一百五十人)。那很不容易,因为当时德国没有大型运输机,用得最多的容克斯Ju52型三引擎飞机一次只能运送十八名士兵,或者十二名伤员。由于苏联战场上运输机已经损失了四分之三,不得不把许多轰炸机改作运输机使用,这样在损失二百七十四架运输机之外又损失了一百六十五架轰炸机。

为了保证斯大林格勒的油料供给,德国不得不减少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还减少了其他战场(包括北非)空军的使用。

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开始前(6月22日)晋升元帅,他的反应如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欣喜若狂,一说他表现平静,表示宁可多要一个师的兵力。这个愿望不算高,但他的元首也没能让他如愿。对斯大林格勒就不同了,为了救出被围德军,希特勒专门组建了“顿河集群”,由他最器重的曼施坦因元帅指挥。还配备了一个装备重型“虎式坦克”的坦克营,那可是德国1942年底才开始生产、1943年春生产能力只达到每月二十五辆的最新武器。然而,曼施坦因也没能完成任务。在希特勒的战争天平上,斯大林格勒与阿拉曼孰重孰轻?

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丘吉尔极力抬高阿拉曼战役,当然是在为英国争地位,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作说辞。

其实,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最早是由英国提出来的,1941年6月22日晚9点丘吉尔广播讲话便宣布:“我们将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27日战时内阁重要成员威廉·比弗布鲁克男爵告诉苏联驻英大使伊凡·麦斯基:英国政府“准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减轻德国对苏联的压力”,具体计划是:

第一,皇家空军将加强对德国西部和法国北部的轰炸;

第二,派遣部分皇家海军舰队到摩尔曼斯克和佩特萨莫参加对德海上作战;

第三,英军将在法国北部沿岸进行“大规模袭击”。英国驻苏大使斯塔福·克里普斯也迅速返回莫斯科,6月29日告诉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英国政府已经决定给苏联一切可能的援助,并且说计划在法国登陆。和他一起到莫斯科的还有一个军事代表团,也向苏联保证:英国将以一切可能的办法援助苏联,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了解苏联战场的详细情况。

丘吉尔这样主动提出援助苏联,当然不是因为对苏联的看法有什么改变,他那个著名广播讲话便说:“过去二十五年里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而是因为他和他的几乎所有内阁成员都担心苏联抵抗不了多久,苏联一旦步波兰或者法国后尘,德国很快就能集中力量对付自己。尤其可怕的是苏联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还有粮食和木材(那时制造飞机还大量使用木材),以及与西欧相比廉价得多的劳动力,都将为纳粹所用,所有这些对英国意味着什么?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

当时只有比弗布鲁克一个人表示“坚信俄国人的力量和他们的抵抗能力”,被紧急召回的驻苏大使克里普斯更描绘了一幅极其黯淡的画面,说俄国不可能经受住德国“闪电战”的打击,将遭到与法国同样的命运。德国进攻苏联之前,他已经向伦敦报告过驻莫斯科各国外交官的看法,普遍认为战争一旦爆发,俄国能坚持的时间将不是以月、而是以星期计,不少人估计三、四个星期以后基辅、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就将在德国人手中。帝国陆军参谋长约翰·迪尔将军稍微乐观一点,也承认:“多于六或七个星期的估计是不恰当的。”

然而,即使是在最初的溃败中,苏联红军也有一些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不乏布列斯特保卫战那样的亮点。苏联不同于波兰和法国,这一点德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了,当时担任德军第四集团军参谋长的君特·布鲁门特里特便说:“甚至在第一个战役中,俄罗斯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人和西方盟军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被包围了,他们仍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8月11日的日记里写道:“越来越清楚,我们低估了俄罗斯巨人的力量。”

精明的丘吉尔当然也很快就看清楚苏联不会成为第二个波兰或者第二个法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事迅即改采虚与委蛇的态度。8月29日对苏联大使说,他不认为目前有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并且对1942年春季是否有可能开辟表示怀疑。他说英国计划1942年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实施重大战役,为此在那里集结了大量兵力。9月初给斯大林的一封信说,英国打算在1941年年底前把在北非的军队扩充到七十五万人,到1942年夏季增加到一百万人。

对英国的安全,是北非重要还是英国本土重要?想必是任何人都不难回答的问题。不把大量兵力用于保卫本土而集结在北非,说明他们很清楚,德国已经深深陷在苏联战场,不可能再威胁英国本土的安全了。

正是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让英国得到了弥足珍贵的安全,然而他们给苏联军民的回报却是自食其言,在盟友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并不施以援手。

当然,在苏联军民成功保卫莫斯科以后,2月11日,丘吉尔还是不失时机地给斯大林写信表示祝贺:“贵国军队在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屡建奇功,我们大家的钦佩之情绝非言词可以形容。但我不禁要对俄国为共同事业所作的一切,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和祝贺。”

1942年夏德国发起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苏联又一次面临严重考验,英、美两国却在这时中断了对苏联的物资援助,理由是要把运输船队用于北非。但战役结束,丘吉尔便及时发来贺信,称“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来信祝贺,说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史诗般的战斗和苏联军队取得的成果,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不过在寄来的“荣誉状”里还是说了点实在话,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就这样,开辟第二战场的事从1941年拖到1942年,又拖到1943年,再拖到1944年,才有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丘吉尔本来还想再拖到1945年,这一次是美国不干了,因为那样一来德国就将全部由苏军解放,战后欧洲政治地图将会是什么样子?

丘吉尔还专门从参战部队数量、牺牲人数、海战战绩、运输船队损失、所投炸弹重量等方面对英国和美国做了对比,提醒人们注意英国为“共同事业”所做的贡献,但他显然忘了也和苏联做一点比较。一个大概被他“遗忘”、也被夏伊勒“忽略”的基本史实,是二战德军有生力量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五都发生在对苏作战中。这里指的是战死和失踪,不包括受伤,而失踪者后来证明大多数也已死亡。2008年7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谁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出的数字小一点,也为百分之九十三。不管哪一个数字,对在打败纳粹德国上苏联和英、美各自起到的作用都是再清楚不过的说明。

数字为什么是这样?其实很简单,一般都说当时纳粹德国把它百分之七、八十的军队都用于和苏联作战,那是静态的,并不科学,因为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开始到到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为止,几乎三年时间德国部署在其他地方的军队基本上是占领军,没有什么战斗。衡量空军作战规模通常用出动飞机多少“架次”的办法,仿此不妨以出动多少师作战多少月、即“师月”为单位,那样一算苏联和德国打了多少仗,英、美和德国又打了多少仗,就很清楚了。

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西方自然推崇备至,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便说:“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然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但我们不少人全盘接受那样的评价,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很可悲了。有人说他那部回忆录“既不溢美也不扭曲„„始终保持史家客观立场”,符合历史事实吗?

第三篇:听妈妈讲中药故事

1.李时珍与三七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李时珍去南京参加药材展览会,在药王庙前的地摊上,看到一个云南药商摆着一种圆锥形褐黄色植物根,见过许多药材的李时珍也不认识这种药,便上前询问,药商说:“它叫三七,云南特产,可止血化瘀镇痛,是西南军队中治疗枪伤的重要药材。”李时珍取一细根头放入口中咀嚼,其味先苦后甜,凭借着往日的经验,觉得可带点回去一试,便问:“我买一两怎么样?”药商告诉他,这药的价格能和黄金相比,非常贵重,李时珍把钱袋里所有的钱拿出来都还不够,只得轻轻叹息一声,准备离开。云南药商见他面善清瘦,身后跟着一个背着装有多种药材大包的青年,估计这是位对医药深有研究的人,便叫住他请教名字,李时珍说:“我叫李东璧。”“啊,原来是蕲州李先生,久仰久仰!今日有缘相见,荣幸荣幸!我送你一两三七,愿你能为更多人治好病,也算是我的见面礼。”云南药商抓起几块三七递到李时珍手中。李时珍回去后取三七给好几个病人试用,效果非常棒,就从各个方面收集三七的治疗作用,首先将其载入《本草纲目》中。

2.小和尚和人参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山东有个云梦寺,寺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老和尚不但无心拜佛,而且天天下山游玩。小和尚在寺中,还时常挨老和尚怪罪刁难,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一天,老和尚下山前,给小和尚安排了很多工作。小和尚干活累得腰酸背痛。这时,不知从何处跑来一个穿红肚兜的小孩,不声不响地帮小和尚干起活来。说来也怪,在穿红肚兜小孩的帮助下,活儿很快做完了。此后,只要老和尚下山去,穿红兜肚的小孩就会来帮助小和尚忙这忙那。老和尚返回寺中,小孩就不知去向了。

时间久了,老和尚很奇怪小和尚每次都能把任务完成。就逼迫小和尚说出了实情。老和尚威逼小和尚:“小孩如果再来的时候,你悄悄地把这根穿了红线的针别在他的红肚兜上。”小和尚非常为难,又无法抗拒。终于有一天,红兜肚小孩干完活,准备离开时,小和尚趁其不备将针别在了小孩的肚兜上。第二天,老和尚把小和尚锁在库房中,手持镐头,顺着红线,来到一株老松树下,只见那针插在一棵人参苗上。他高兴极了,举起镐头,恶狠狠地刨下去,不一会就挖出了一个“人参娃”来。小和尚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老和尚伤害后,心里非常的懊悔。

3.成吉思汗与肉苁蓉的传说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个部落之前的名字叫做铁木真,他曾经历过一场殊死之战,历史上称为“十三翼之战”。公元1190年,札木合嫉恨铁木真领导的蒙古乞颜部落不断壮大,联合泰赤乌等十三部落共三万人进攻铁木真。铁木真得悉后,将自己所属的三万人分为“十三翼”分别应战。经过惨烈的战争,铁木真失利,退避于斡难河上源的狭地。那里都是沙地,水草很稀少,人和战马都没有吃的,到处都长着成片的梭梭树。铁木真的残兵缺衣少食,筋疲力乏,士气低落。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给,札木合乘虚杀来,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千钧一发之际,只见铁木真的坐骑一跃而起,仰天长啸。后蹄在梭梭树丛中奋力猛刨,从梭梭树的根部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肉苁蓉”。将士们饥渴难耐,纷纷以此充饥。神奇的是,吃下肉苁蓉,不但不饥不渴了,而且精神抖擞,士气大增。铁木真认为这是天神相助,于是集结将士,冲出重围„„后来经过多次战争,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成为成吉思汗。

4.大黄和眼疾患者的故事

以前有位老中医叫做韦文贵,他非常擅长诊治眼部疾病,而且在全中国的名气都非常大。有一次他到一个医院会诊,这个病人是一个农民,因为收割麦子的时候麦芒刺伤右眼,生了一种叫做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的病。这个患者年轻体壮,同时有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难以排出的症状。老中医就给他开了一个处方,里边用到一个药物:大黄五钱。患者拿了处方就走了。三天后患者来复诊时说配药的时候和药房吵架了。原来是配药的医生一看处方,问:这个方子是给人吃还是给牛吃?这个病人非常生气,说:“我是人,不是牛,吃死了不要你负责。”配药的医生看处方签字的医生是那个非常有名的医生,也就不再追究,直接配药了。老中医听了,非常惊讶,把原处方拿来一看,才知道原来是抄处方的医生把大黄“五钱”抄成了大黄“五两”。老中医当时没有仔细核对就签字了。大家都非常的惊奇,因为大黄是一味非常猛烈的药物,超量服用,要导致非常严重的医疗事故。还好患者体格壮实,加上阴差阳错的把药煎煮时间过长,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减小了,疾病也痊愈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管是谁,做事都要非常的仔细,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

5.老中医巧用山药救人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心地很坏,没有孝心,这媳妇总盼着年老的婆婆早点过世,每天给婆婆吃的饭就是一碗稀粥,一段时间以后,婆母浑身无力,卧床不起。这个事儿让村里的一个老中医知道了,他将计就计地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这一对夫妇叫来,给了他们一种药粉,说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吃,保管她活不到一百天。这小两口回去以后就照这个方法做了,把这个药粉混和在粥里边,天天给她婆婆吃。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十天之后,老婆婆能够起床活动了,三个月以后老人身体养的白白胖胖。婆婆身体好了,在村里边逢人就夸这儿子媳妇对她好。这对夫妇此时方知老中医的良苦用心,想起以前所作所为,真是羞愧难当。老中医因势利导,并告诉他们,那个药粉就是山药磨成的粉。经过这番调教,这一对不孝夫妇变成了一对孝顺的夫妻。这一味“山药”救了一家三口,从此山药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6.丹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个村庄,有一个年轻人叫阿康,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一人辛辛苦苦把阿康抚养成人。因为从小在风浪中长大,阿康游泳的本领非常好。有一年,阿康的母亲患了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没治好。阿康非常着急,正当此时,有人告诉他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他母亲的病。阿康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康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非常危险。但阿康救母心切,毅然出海上岛采药。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康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村里人对阿康冒死采药为母亲治病的事,非常敬佩。因为这个药草是红色的,又非常难得,像人参一样珍贵,所以便取名叫“丹参”。

7.白芍治疗腹痛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钱塘江边住着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和他们的女儿。女儿名字叫白韶,聪明俊秀,心地善良,十分可爱。她18岁时嫁给邻村一个名叫王贵的小伙子,小夫妻男耕女织,生活过得很美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结婚三年了,白韶不但没有生育,而且还常常小腹疼痛,月经也不准时,还有眩晕、耳鸣等症状。春末夏初的一天,王贵到离家不远的一座大山上砍柴,看见一种野草,株高不到三尺,繁枝茂叶,葱茏欲滴;花朵色彩鲜艳,幽雅高洁,潇洒华丽,清香流溢,笑靥迎人。王贵心想:要是把这种野草移栽到自家庭院让白韶观赏,心情一定会好一些。于是,王贵挖取一大捆野草,精心地栽种在家中庭院。一天,王贵外出干活。到了黄昏王贵还没回家,白韶饥饿难受,忽然闻到门外吹来一股醇正而清爽的香气,精神陡然一振。她走出门口一看,栽种在庭院里的那些野草正向她点头,白韶心想这草说不定是可以当做食物的,便走向野草,拔了几株,洗净草根上的泥土,一口气吃下肚子。不一会儿,白韶感觉一身轻松,手脚有力,精神大振。从此,白韶不管口渴还是饿了,就到庭院园里拔几株野草根来吃。转眼一年过去了,白韶身体康复,随之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后来,村民们知道这种野草能治好白韶的病,就将它起名为“白韶”,年深日久,就叫成现在的‘白芍”。

8.熟地治瘟疫

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的中下游发生瘟疫,流行很广,很多老百姓失去了生命,县太爷来到神农山的药王庙祈求老天保佑。这时,从庙的外边来了一个人,他送给县太爷一株根状的草药,送药人将这个药草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边的洼地里有许多这种药草。县太爷非常高兴,立即安排了很多人上山采挖,老百姓吃了这个药草的汁疾病就痊愈了,百姓们得救了。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种植,并且流传到全国各地。因为它的颜色发黄,百姓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

9.当归不归,让人后悔

相传在古代的四川地区,那里药草非常丰富,有一户人家,常年采药,然后卖给药店来换取生活的物资。那一年,他们家的年轻男子阿明结婚了,新婚不久,又要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一年没有来信,二年也没有回音,三年仍不见阿明回来。媳妇因长期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得了气血亏损的妇科疾病。媳妇等了三年,失去了信心,只好改嫁了。谁知过了一年,她的丈夫阿明回来了。阿明找到自己家里,媳妇却不在了,找到她的新家,媳妇对阿明哭诉着说:“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阿明也懊悔自己没有按时回来,于是把采集的草药根拿去给媳妇治病,竟然治好了她的妇科疾病。从此,人们才知道这种草药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是一种妇科良药。为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惨痛教训,便把这个药草叫做“当归”。

10.红景天和金国国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三位天上的仙女经常到长白山天池中沐浴。有一天三姐妹正在小天池嬉戏之时,从远方飞来一只美丽的小鸟,将口中衔着的一枚红果吐在小妹佛库伦的衣衫之上。三姐妹上岸后,佛库伦发现了这枚红果,于是便将其含于口中,不料一不小心将这枚红果咽入腹内。小妹发现自己飞不起来了,只好将刚才吃红果之事告诉了两个姐姐。两位仙女回天宫之后向父母诉说此事,父母也毫无办法。这样佛库伦就只好留在长白山下的一个古洞居住。不久后佛库伦产下一男婴,取名阿骨打。天上的父母日夜挂念着佛库伦,为了使她能于人间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力,就派佛库伦的两个姐姐把景天仙草的种子带到长白山,让佛库伦种在古洞四周,以经常采挖食用,强筋健骨,增加身心的活力。就这样,佛库伦凭着景天仙草的神力,将阿骨打扶养长大。长大后的阿骨打英姿神武,勇猛彪悍。后来他成为部落首领。并逐步统一了长白山的各个部落,势力益发强大,最终打败了大辽,建立了金国,成为国王。

11.天冬和麦冬的姐妹传说

天冬、麦冬本来是天上两个仙女。大姐天冬干练灵巧,爽直,性格比妹妹强盛;小妹麦冬文静秀气,貌美,并喜用淡紫色或白色的花朵装扮自己。她们在天上见到人间虚痨热病的病魔到处行凶,致使人们面黄肌瘦,燥咳吐血,口渴便秘,死者很多,十分可怜。姐妹俩十分同情人间疾苦,决心下凡解救。大姐就在我国东南、西南、河北、山东、甘肃的山谷、坡地疏林、灌木丛中生根落户,小妹麦冬就在我国的秦岭以南浙江、四川一带的溪边、林下安家落户。姐妹俩出没在偏僻地带为那些被病魔缠身的病人奉献自己,和病魔作斗争。姐妹俩虽然都能赶出使肺胃阴虚、燥热和令人便秘的病魔,但两个人的性格又有所侧重。大姐对火、燥二魔的清除的力度大于妹妹,直至入侵肾部的魔鬼;小妹性格文静力弱,但主攻心中燥魔不在话下。二人合作,水火既济,促人康泰。

12.何首乌助人长寿

相传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嵩山封禅,发现卢岩山瀑布附近的村民都很长寿,于是问村民,得知这个地方的村民都有食用首乌长寿粥的习惯,这种长寿粥是将何首乌和小黑豆一起煮粥,所使用的的水,来自一口井,这个井的内壁长满了何首乌的根。汉武帝来到那口井边,见井周围长满何首乌,于是赐名长寿井,这个井到今天依旧存在。从那以后,长寿粥作为御用品每日贡膳,汉武帝寿至70岁。及至武则天称帝,为求长寿,命国师胡超炼仙药。胡超来到嵩山脚下,得到黑豆与何首乌,炼得仙药,专供武则天食用,武则天82岁才寿终。

13.生姜制药

一天,苏轼与他的文学好友姜志之喝茶闲聊,姜志之提议道:“苏子,我们玩个游戏吧,指座中一物为药名。”苏轼以赞同的口气连声说:“好!好!”姜志之沉思片刻说:“你就是个药名。”苏轼不解其意。志之笑着说:“苏子嘛!”苏轼随即说道:“你也是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姜志之也很茫然,问其缘故。苏轼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为什么要用姜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 那“姜”与“制之”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在中药的制作方法法上有净选、切制和炮制等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的疗效,确保用药安全。姜制法就是诸多炮制方法之一,而半夏和厚朴就是需要用姜来炮制的药物。不得不佩服苏轼的学识广博和文思敏捷啊。

14.天麻的传说

有一年,大山深处的村子里突然流行起一种奇怪的疾病:头会痛得像裂开一样,严重时还会四肢抽搐,半身瘫痪。村里的乡亲到处求医吃药,但都不见效果。村里有个小伙子叫天生,他听说滴翠峡有个神医能治这种病,于是带了干粮,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一处山顶,没想到刚登上山顶,天生就感到头晕目眩,一头栽到地上,四肢抽搐,什么也不知道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间茅屋中,头也不痛了,四肢也不再抽搐。他起身打量茅屋里的东西,发现桌子上堆着一些像马铃薯一样的植物块茎。正在这时,从屋外走进来一位老人,手中端着一碗药,让天生喝下。老人告诉天生,他生的病和村里百姓的病一样,要靠一种药材医治。药材已准备好,就放在桌子上,让天生病好后带回村子。天生赶紧起身下床,向老人恭恭敬敬地叩了一个头,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老人接着告诉天生,药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不显眼的烂树叶里,它就会永远用不完。说罢,老人转身就不见了。为了纪念神医送的药材,乡亲们都说这是天赐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了。

15.太子参的由来

春秋时期,郑国国王的儿子,年龄才5岁,就天资聪慧,能分辨忠臣奸臣,深得国王厚爱。但这位王子却体质娇弱,常常生病,皇宫里的医生也没有好办法。国王通告天下求补益的药物,并许诺丰厚的回报。一时间,各地献宝荐医者络绎不绝,但所用皆为参类补药,却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发老人揭榜献药,声称非为悬赏,而实为王子贵体、国家大计着想。国王对老者说:“你诚心可鉴,但如果药不灵验,可是有欺上之罪哦。”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身体稚嫩,难以承受强烈的补药,需慢慢补养。我有一个药物,服用百日必能见效。”于是,王子按照方法服用老者所献的这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三个月后,果见形体丰满,病恙不染。这时,国王才相信老人所说的话,大喜之余,晋封王子为太子,又急寻老者以封赏,但老者已行踪难觅。国王问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皆摇头不知。近臣就说:“药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参吧。”于是,“太子参”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

16.黄精的奇妙功效

从前,有个为坏财主,不但虐待佣人,而且色迷心窍。他家有一个丫环名叫黄精,长得很漂亮,因此被财主看上了。财主传话给黄精和她爹娘,要娶黄精做小老婆,否则让他家立即还清所欠债务,并且让黄精姑娘滚出财主家门。黄精姑娘不愿屈从。一天深夜,黄精姑娘趁人不备逃出了财主的庄园,来到一座山上。山上没有食物,无奈之下,她只能以身旁的野草充饥。一次,她拔了一棵有手指般粗的草根,放在嘴里一嚼,觉得又香又甜,比那些草梗草叶好吃得多!于是,之后黄精姑娘就把这种草根当粮食。转眼过了几个月,在山里寻找逃生之路的黄精姑娘爬上了一块大岩石后面,只见一棵酒杯粗的黄藤从崖顶上垂了下来,她抓住藤萝向上攀爬,这时感觉自己的身子变得非常轻盈,像燕子一样,轻松地爬上了山顶,连气都不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一个村落。一位好心肠的老婆婆听了黄精姑娘的遭遇收留了她。村里人听到黄精姑娘吃草根不但维持了生命,而且身体日趋健壮,连连称奇。因为这种能够治病的草根是黄精姑娘发现的,所以大家就给它起名叫“黄精”。

17.葛根美颜的传说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有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妻,男的读书,希望考取功名,女的耕种,供养家庭。十年寒窗苦读,丈夫高中进士,本是喜从天降,但是丈夫却烦恼满怀,只因长安城里富家女子个个都很漂亮,丰盈美丽,想到自己家里妻子长年劳作,瘦弱不堪,于是有心休妻。他托乡人带信回家,妻子打开只见两句诗“缘似落花如流水,驿道春风是牡丹”,妻子明白丈夫看不上自己了,将要把自己抛弃,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更是容颜憔悴。

山神得知后,怜爱善良苦命的女子,梦中指引这位妻子每日上山挖食葛根,不久,畲女竟脱胎换骨,变得丰盈美丽,光彩照人。但丈夫托走乡人后,思来想去:患难之妻,怎能抛弃!于是快马加鞭,赶回故里,发现妻子变得异常美丽,更加大喜过望,夫妻团圆,共同过上了美好生活。

18.藕的故事

南宋隆兴元年,宋高宗隐退让位,孝宗继位当朝。这孝宗生活很讲究奢华,山珍海味吃腻了,又挖空心思要吃湖蟹,每天派几十个人下湖捉蟹。这湖蟹虽是美味佳肴,但多食反而对身体有害。不久,孝宗腹部不适,每日腹泻数次,御医诊为热痢,用了不少药都没有效果。高宗亲自微服私访,为孝宗寻医找药。这天,高宗打扮成一个老人来到药市,见一药坊面前摆了一大提鲜藕节,人们争相购买。高宗看不懂了,上前问道:“请问药师,众人购买藕节是什么原因?”药师答道:“长老不知,如今天下流行冷痢这种疾病,新采藕节乃治疗冷痢之良药。”高宗听罢,沉思片刻,叫药师跟他到皇宫,药师仔细搭脉叩诊,只见孝宗汗出肢冷,脉细舌白。药师道:“陛下过食湖蟹,伤脾胃,久已脾胃阳虎,故成冷痢。服新采藕节汁,数日可康复。”高宗大喜,忙令人取来金杵棒,将藕节捣汁,送孝宗热酒调服,不几日,孝宗的病就好了。

19.百合传奇

从前,山东兖州的徂徕山有座光化寺,里面住着一位书生,平日读书习文。盛夏的一天,他到寺院廊下看两厢的壁画,忽见一位十五六岁的白衣美女,姿貌超群,便诱她至居室,两人谈情说爱,非常亲密。临到分别时,书生赠给白衣少女一白玉环指。白衣少女走出寺门百余步便消逝看不到人影了。书生赶紧奔到那里,却见地上长着一株百合,开着硕大的白色花朵,与其他百合花迥然不同。书生将百合挖出一看,其根大如拳头,颜色洁白像块玉石,捧回居室仔细观察,也没有发现什么奥秘,于是就把百合球茎层层剥开,突然发现玉指环藏在其中,这才悟到原来那位白衣少女就是百合花的化身。他懊悔不及,伤害了亲密爱人,大哭一场,收拾行李下山去了。

20.玉竹养颜

相传,在唐代有一个宫女,因不堪忍受皇帝的蹂躏,想尽办法,终于逃出皇宫,但又害怕官兵抓捕,只好躲入深山老林之中。在山中到处是丛林树木,还有毒蛇野兽,找不到食物充饥,便采玉竹当做食物,久而久之,身体竟然变得轻盈如燕,皮肤光洁细腻。后来,宫女与一猎人相遇,两人相爱,在深山里建造了一个木屋,生儿育女,直到60岁时才与丈夫子女回到家乡。家乡父老见她依然是当年进宫时的青春容貌,惊叹不已。从那以后,玉竹的功效就为世人所知了。

第四篇:听爷爷讲党的故事

听爷爷讲党的故事

开发区内族学校 六年级 李林康

爷爷今年74岁了,听爸爸说爷爷是“哈工大“的高材生,还是学生会的主席,爷爷的党龄比爸爸的年龄还大!这时陈爷爷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们都坐下,听一听当年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打“鬼子”的”,爷爷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的抗战情节。

那个年代,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东北的大地上肆意践踏,同胞被杀虏,祖**亲在哭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的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等等抗日武装,后来发展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各地的党组织与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对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反目统一战线,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日,伪军进行顽强的斗争。陈爷爷说: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 4年抗日历程,共与日军作战多达66611次消灭了18万日伪军,牵制了70万日伪军,.为全民族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说到这,陈爷爷的眼睛潮湿了,他接着说:“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吃、没有穿。义勇军的将士们在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用血肉之躯与日军进行搏杀!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烈士就是抗日英雄的代表,为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个爷爷说到动情的地方,不约而同的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爷爷的病房里回荡着!小朋友,你知道小先队员的红领巾是怎么来的吗?知道!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我长大了,也要当共产党员!嗯,说的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两个爷爷都满意的笑了„„

第五篇:听姥姥讲党的故事

听姥姥讲党的故事

“姥姥,我想听党的故事!”姥姥沉思片刻,说:“党的故事有可多!你想听哪一个?”姥姥马上说,“我给你讲讲刘胡兰的故事吧!”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人,1946年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刘胡兰参加村长的行动,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逮捕,因为誓死不屈,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那时她才十五岁。随后,刘胡兰被追认为正式共产党员。毛主席当年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原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说刘胡兰的呀!”

“真伟大啊!”“我再给你讲讲黄继光都有什么奖章吧!”

“‘特级英雄’称号、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徽章。”

“好厉害啊!”“是啊,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全中国人都感到自豪!我再给你讲讲董存瑞怎么牺牲的吧。”

“董存瑞,河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1948年在河北省的战斗中舍身炸碉堡阵亡。”

“姥姥,我要听毛主席童年的故事!”“好!”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毛主席的日子过得真苦啊!”“是啊!跟我们现在比起来,他们家的那种房子,都没有了。”

姥姥讲的每一个关于党的故事,都像一颗颗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东升二小(南院)六年级:代替谁

下载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丘吉尔讲二战故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前的故事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前的故事 这天的晚饭后,我和爷爷、奶奶坐在阳台的椅子上乘凉。这时奶奶轻轻地哼了一首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

    听老战士讲抗日战争的故事

    听老战士讲抗日战争的故事 天津求真小学五年级六班卢欣怡 今天早上,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来到裕国小区居委会,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听老战士讲抗日战争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听爷爷讲革命故事作文(大全)

    听爷爷讲革命故事作文我的爷爷是土生土长的xx人,今年90多岁了,说起解放xx的事情,他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在xx解放前夕,部队上有两个同志找到爷爷。他们对爷爷说,老乡你们马上就要翻......

    听妈妈讲童年的故事

    我想,我会是国王!没有妈妈断然回答:我们甚至没有看着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这就像你这么高兴,什么什么,虽然没有电视,玩得很开心。我听,请求我的母亲:我不骑国王,我想听听你的童年故事......

    听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

    听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 “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能换来......

    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

    文章标题: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长垣河务局尚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判断一切工作能否进行的......

    读《听真话与讲真话》有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判断一切工作能否进行的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

    听财务总监讲成才的故事6

    听财务总监讲成才的故事6——半生的借与货(第四部分) 领导的艺术 时间:1990年 地点:上海 公司:美资通信 十里洋场的上海,与往昔相比在90年代初期我在上海工作时,是没有什么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