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时间:2019-05-13 06:2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第一篇: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雷锋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内容摘要:

当今中国正在大力弘扬雷锋乐于助人精神,人们在互帮互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由帮助引发的弊病。就学习帮扶而论,由于有了别人的帮扶,使受助者的自主意识懈怠了,过度依赖与别人的帮扶而忽略了自身的努力,认为有了别人的帮扶就可以放松了,结果反而导致受助者的学习成绩下降。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学习帮扶的作用,还浪费了宝贵的青春。

故本论文的论述重点在于诠释助人为乐精神中的“助”字,论述能从根本上解决受助者问题的助应当是什么,解释为什么应当如此帮助别人以及如何去实现这种助。

关键字:乐于助人

雷锋

主观能动性

自主意识

雷锋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1 一.引言...................................................................................................................................2 1.1论文的目的:.............................................................................................................2 1.2论文的意义:.............................................................................................................2 1.3论文的论述范围:.....................................................................................................2 1.4论文中的一些名词解释.............................................................................................3 二. 现今社会由助人而引起的常见问题.............................................................................3 2.1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背离教育本质.........................................................................3 2.2人情网导致各种问题出现.........................................................................................5 三. 受助者因为哪些主观问题而去需要帮助.....................................................................6 四.助应当是什么...................................................................................................................7 五. 为什么应当如此助.........................................................................................................7 六. 怎样实现助(以教育为例).......................................................................................10 七. 结束语...........................................................................................................................12 八. 参考文献.......................................................................................................................13

一.引言 1.1论文的目的:

① 论述现今社会由助人而引发的各种问题 ② 明确雷锋乐于助人精神的内涵 ③ 论述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受助者问题

1.2论文的意义:

为帮扶他人提供理论指导,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帮助者的各种问题。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践行雷锋乐于助人精神的活动中去,并从根本上解决受助者的问题。

1.3论文的论述范围:

本文旨在明确雷锋乐于助人精神的内涵,解释应当如何去助人。本文中所指的“人”不是指所有的自然人,而是指有能力或有潜力做好事情但却不愿付出努力或总是依靠别人的人。

1.4论文中的一些名词解释

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乐于助人:这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别人给予的帮助。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胧,雷锋就是乐于助人的楷模。

二.现今社会由助人而引起的常见问题 2.1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背离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让他们能够改造世界。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须依靠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严重背离了这个本质。仅仅是一味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没有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小学生升初中理应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顺理成章的事,如今却面试成风,而且还衍生出许多培训、辅导项目,总结出不少应对技巧,这已远远背离义务教育的原则,变异成孩子的恐惧、家长的纠结、学校的烦恼、商家的算盘。又到招生时节,报上又见“公益”信息:为提高小升初面试成功率,某教育培训机构日前举办公益讲座,专授面试九大技巧。

看了家长当场认真记下的应对面试技巧,真让人哭笑不得:技巧一,提前3个月参加训练,根据历年面试中的偏题难题,找老师辅导,在家里模拟演练;技巧二,自我介绍多准备几个版本,时间最好有长有短,形式最好有说有演;技巧三,面试神态一定要谦恭,以下表情都可能加分:给老师一个微笑,对老师说“您好”,答题时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娓娓道来……这哪是小学生面试,简直就是戏剧学院的入学考试!

且不去讨论小升初该不该面试,就看看上面这些所谓的技巧,无非是教孩子应对脑筋急转弯,让他们学会顺从、学会表演甚至弄虚作假。我们的培训机构想过没有,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心智的时候,给他们灌输所谓的取胜技巧,将会给幼稚的心灵染上什么样的色彩?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想过没有,你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知或许孩子学会了面试技巧,却很可能输掉了自然的童真、可贵的童趣和健康的人格。同样,我们主持面试的学校想过没有,在面试这个环节的考量上,需要提前准备、悉心设计的恰恰不应是孩子,而应是学校和老师;测试的内容也不该是那些奥数题、才艺表演和脑筋急转弯,而应是如何真实地了解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心智状态和性格特点。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只关注挑选那些智力和才艺出色的学生。

更让人担忧的是,时下对“技巧”的追逐和迷恋,已经成了一些老师和许多家长的一种嗜好。“技巧”之风盛行让教育本身已经变味。

例如,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应“我手写我心”。然而,有些把关教师却总结推广什么“模块组装作文”技巧,让学生死记几种开头、结尾,硬背几个典型素材,见招拆招,应对考试。这样的新八股文法,造就的无非是千篇一律的谎言。

再如,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然而,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却卖弄“恋爱技巧”,声称“傻爱不如巧爱”。然而,这些小技巧一旦离开了真情和坦诚,就会变得虚假和苍白。

还有一些所谓的名师热衷于宣传“押题技巧”、推销“应试必杀技”,更有教育界的“张悟本”公然宣称:要批量培养神童,“20年后,将贡献1000名杰出人才”,结果让数百家长趋之若鹜。如此等等,早已将教育的本意和原则抛之九霄云外。

请记住一位教育家的忠告:“如果教育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切莫让那些急功近利的“技巧”蛊惑了孩子的心灵,败坏了教育的本质。

2.2人情网导致各种问题出现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本来这种人情网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比如与自己的熟人合作做生意,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实现双赢的局面。再如利用自己知识阅历教自己的熟人如何做好事情。但少数腐败分子利用亲属、同学、同事等关系打通上下左右环节,甚至沆瀣一气、共谋共贪,导致各种腐败的出现。是本来的好心帮助变成了贪污腐败。

近几年来,村官贪腐案频发,而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再到如今几十个亿,这些连“官”都算不上的小“村官”频繁制造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腐败大案,不断挑战着公众的神经,也让公众不禁要问“对他们是不是还管得住”?

“村官不是官”,对其的监督机制、监督网络确实很不健全,监督起来难度不小。但难度不小不等于没法监督,昨年中纪委出台了《农廉规定》,不少地方还出台了村官管理办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公开、村财乡管等,退一万步说,就算什么监督渠道都没有,在“小村官”动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贪腐生涯中,其上级党委、纪检部门不可能点风声都听不到,然而在此情况下依然“小官大贪”案件频发,可怕最关键已不是有没有监督渠道的问题,而是监督渠道是否有效的问题。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讲话指出“这些年干部队伍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讲认真、不敢监督,对干部的一些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批评、不纠正,导致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甚至滑向犯罪深渊”。说白了,就是碍于人情不敢认真监督、不敢大胆监督,让“人情网”架空了“监督网”。

一方面,中国人向来讲究“与人为善”,反映在对腐败的监督上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三缄其口,对身边的腐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还有一些派驻基层的纪检干部,在与当地干部打成一片后,因碍于人情也对干部疏于监督、不敢监督。

明确助人的内涵势在必行,需要一种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这种因为人情而帮助别人的行为。

三.受助者因为哪些主观问题而去需要帮助

① 受助者想做好某件事,也有能力做好,但害怕自己做不好而不做。比如有些人见到小偷偷东西而不敢去制止。

② 受助者想做好某件事,也有能力做好,但害怕自己做不好而请别人去做。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③ 受助者想做好某件事,也知道自己有潜力做好,但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做,总是想直接获得结果,于是请别人帮忙或走不正当途径甚至直接不做。比如请别人在考试的时候发答案,带小抄进考场以及上文提到的借关系升官发财。

④ 受助者有能力做好某件事,但认为自己做不到而不做。比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可能达到优秀而干脆不去学习。

总的来说受助者的认为自己需要帮助的主观原因有两点:恐惧和懒惰。

要解决受助者的问题首先得从受助者自身的原因着手,帮助受助者克服心理的恐惧和懒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受助者的问题。

四.助应当是什么

通过外界压力而产生的动力远不及自发产生的动力,这就好比一个为了生存而工作的科学家比不上一个为了理想而工作的科学家。因为由外界所产生的动力是不能长久的,而内在动力可以。如果我们能激发受助者的内在动力,难道不是做到了最大效率的帮助了吗?换句话说真正起到实质意义的帮助不是对受助者给予物质帮助,而是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让受助者自己努力并由此获得成功,即使受助者没有成功,对受助者来说也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帮助者要做的就是在思想或行为上引导受助者。帮助受助者克服心理问题,令其自主意识觉醒,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让受助者最终能独挡一面。

五.为什么应当如此助

笔者认为帮助一个人首先要提高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再从思想和行为上引导受助者。为什么要提高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 7 的需要;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就是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以及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受助者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是受助者做好事情的基础。

第一个获得福布斯终身成就奖的企业家、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

一、香港《资本》杂志评选的香港十大最具权势的财经人物之首,拥有这些殊荣和名望的是一个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名字——李嘉诚。从一无所有到“塑胶花大王”、“地产大亨”,成为到今天风光无限的世界华人首富。从未遇过一年亏损,被世人奉为“超人”。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卑微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他缔造的“商业神话”已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楷模他的名字就是成功者的代名词。

分析:李嘉诚有一段关于鸡蛋的理论。他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李嘉诚用一个鸡蛋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是的,人生就像是一个鸡蛋,外表看上去毫无吸引人的地方,而且还极容易破碎。可是,如果这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那么最终就能打破包裹自己的这层蛋壳,不但可以就此看见外面的世界而且将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种突破是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去想,去做,并且面对挫折能够坚持不懈

受助者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能受助者的办事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最好例子。青年时期,奥巴马因为自己的多种族背 8

景,很难取得社会认同。十几岁的他成了一个瘾君子,他和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家境是贫穷的,肤色是被人嘲笑的,前途是无望的,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曾以吸食大麻和可卡因来“将‘我是谁’的问题挤出脑袋”。但是渐渐地他背弃了这种荒唐的日子。上大学时他需要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当众议员之前是个低级律师,没有担任过辩护律师,只是做一些庭外的工作生活依然贫困。不过奥巴马善演讲,当上众议员后借助商业演讲,选总统前总算有了百万家产,也是是一般的富有而已,但这百万家产在各总统候选人之中算是最穷酸的一个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境不好的黑人小子却当上了美国的总统。在获选的那一刻全世界都沸腾了。奥巴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一个男人的一生或者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期望或者是为了弥补父亲的错误。对我而言则两者都有。”

分析:对他来说,梦想和动力来源于父亲。“父亲”就是他的精神力量,当他被人歧视被现实打败时,对父亲的爱让他站了起来。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主观能动性的最好说明。

受助者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能够为受助者提高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的飞人、民族的骄傲,他结束了西方人垄断的田径项目的局面,并以平世界纪录的好成绩获得了冠军。他就是刘翔。然而在08年奥运和12年奥运时都因脚伤临时退赛的行为,国人诧异不理解一度让曾经的英雄背负了各种骂名。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总结中国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时专门表扬了刘翔等健儿:“刘翔面对挫折,不屈不挠,表现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毅力。”刘翔在受伤后对媒体这样说:“当然,上届奥运会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够伤愈重新回来并不容易,这将会激励我,有时候受一些挫折也是好事,能让你变的更为强大。”

分析:脚部受伤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在舆论压力下一蹶不振还是重新开始,这对刘翔来说是个选择。挫折有时教会我们成长,让自己更强大。

六.怎样实现助

帮助别人首先要了解受助者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办法。切不可盲干,瞎干,蛮干。要灵活处理问题。但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 可以给他一个机会,但不要直接给他结果。② 可以让他明白利弊,但不要帮他选择。③ 可以给他一个希望,但不要一直陪着她。

下面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例,说明如何实现助。第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努力的过程、感受获得的喜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设置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这就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

为学生设计、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事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将学生引入情景后,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可以作为旁观者或其中一员,留心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位学生,记录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之后作简明扼要的小结,就学生在活动中对信息的接受、及语言的应用等情况加以讲解讲评。而作为主角的学生,便可以大胆积极地投入交际实践活动。从而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共同参与,营造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全体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主要起着控制学习的方向和步伐的作用,掌握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引导出学生的主动性。可能有个别学生不太自觉参与课堂活动,此时教师要鼓励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勇敢的挑战自己。其实只要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参与的活动对自己的学习很重要,就会投入其中。

课堂活动需要每个学生的积极投入。在活动中,学生被分成小组,就不同的内容分给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和学习。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发言,或者被提问。讨论完后,要求小组中推荐一位同学对问题进行总结。这时学生不再是仅仅静坐和聆听,他们还必须思考和理解。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观察更多地从其他学生身上学习,让学生体验了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思考’的主人翁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以超于寻常的想象力,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产生疑问,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改变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思考的主人翁意思,没有主题意思就没有创新。第二教师应该在“导”字上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的行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热爱学生就是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课堂上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找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当学生没有思路时,或者回答不准确时,教师从旁引导,对正确的要及时给于肯定和鼓励,答错了也不随意批评斥责。同时注意他们上课时的状况,对个别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应及时地善意地进行提醒,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创造课堂情感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和谐”环境。

总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启发和发散。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形成一种新格局,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将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

七.结束语

如果一个人想要美丽,我不会直接给他,而是告诉他获取美丽的正确途径;

如果一个人想要家庭和睦,我不会用强权改变他家人的想法,而是给他一个和父母妻儿谈话 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想要勇敢,我不可能直接改变他的内心,而是告诉他获得勇敢的办法并改变他的行为......雷锋的助人精神没有错,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错误的方法只会将助人变成害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碍于人情而帮人可结果却害了更多的人。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的知识水平而强制性地给灌输知识反而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意识。这些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要扶起一个人得先让这个人的内心站起来!

八.参考文献

《雷锋日记》 《雷锋箴言》 《雷锋全集》

《雷锋:1940-1962》 《雷锋评传》 《雷锋的故事》 《雷锋读本》、《学习雷锋好榜样》

第二篇:乐于助人的精神

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白兔参加了跑步这个项目,因为上次输给了乌龟,所以这次决定要把冠军给夺过来,把面子给争回来。它每天都很刻苦地练习,坚持锻炼身体,也很注意饮食的搭配,把身体养的棒棒的,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这次的比赛。

在来看看其他的小动物们,小狗参加了跑步,小猴参加了跳高,袋鼠报名了跳远,大家都在积极的准备着,都想在比赛那天发挥自已最好的水平。

运动会这天终于来到了,森林里的广播一早就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平常空荡的操场此刻聚满了小动物们,它们都在热情的欢呼着,气氛显得异常的热闹。这时,狐狸裁判发出预告声:“运动会正式开始,请选手们入场。”小白兔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运动场,站在起跑线上,只听裁判“叭”的一声枪响,选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小白兔跑在最前面,把其他的选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它得意的想:“这回冠军就是我的了,谁也别想超过我。”眼看就快要跑到终点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啊!”小白兔四处张望,发现远处松鼠奶奶正倒在地上,腿被一块大石头压着,鲜血直流,情况很危急。小白兔急忙跑过去问:“松鼠奶奶,你怎么了?”松鼠奶奶说:“我的脚给石头压住了,动不了,你能把我送到医院去吗?”小白兔点点头,想想又摇摇头“我正在跑步比赛呢,如果送你去医院了,我就没有第一名了。“但是看着奶奶痛苦的表情,小白兔连忙背起松鼠奶奶往医院跑。

等它回来的时候,比赛已经结束了,大家正在为小狗获得跑步冠军庆贺呢!小白兔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小狗心想“虽然我没有拿到奖,但是,我帮助松鼠奶奶夺回了一条性命,我更高兴。”这时广播传来了狐狸裁判的声音“刚刚医院传来消息,小白兔因为帮助松鼠奶奶而放弃了比赛,我们被它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我们都要向它学习。

第三篇:新时代精神

秉承精神,唱响粤地

我在看报纸的时候不经意看到征稿“广东精神”,我很好奇,好奇的后面是广东需要赋予新内涵的“新时期广东精神”,让其它的外省的人们看到,广东在改革开放面前不单是经济动力的先锋,而且还是新时代的“精神先锋”,秉承优良传统,开阔创新,广东人是说干就干的,这种干不是武断的干,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引下实现改革开放,广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离不开出党的正确路线和省民的勤劳、实干,如果有哪些词来形容广东人的话,我觉得“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真是广东人的真是写照,张显出广东人开阔创新、奋发图强,唱响广东人的心声。

“厚于德”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首要内容,是广东精神的灵魂需要我们传承与弘扬。“厚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之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也代表了广东人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但是很多人多出现“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只照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死活,现在电视、报纸、网络讲到现代人的道德在走“滑坡路”,甚至报道讨论路边的老人倒在马路旁该不该帮忙的问题?我觉得道德的现状岌岌可危,为什么会出现现代冷漠的眼神呢?不可否认的是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贪婪无知等;但我们也应该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觉得还是社会氛围问题,如果社会道德氛围好的话,是不是更加和谐完美呢?就不会出现倒在马路旁的老人遇到冷人冷眼,我觉得托举哥——周冲的故事确实值得大家思考,一个外省的小伙子都能毫不犹豫的挺身出来求人,求人成功后默默离开现场,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前几个月沸沸扬扬的报道政府机构对他的慰问和奖励等,我希望这不是作秀也不是一阵风,是一次心灵的呼唤,是一次思想的震撼,让打家都思考起来,这是国民需要的精神。我们广东人一直提倡建设幸福广东,我觉得首先广东的道德社会氛围更上一个台阶,怎样营造良好的道德社会氛围?我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教育,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正面宣传,大力营造一个积极向善,互助友好的厚德氛围;

二、加强道德制度建设,完善道德奖惩机制。必须从制度机制入手,对厚德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和奖励,对违德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谴责或者一定程度的罚款等,使社会形成一个人人讲道德,你追我赶的态势;

三、每年评选十大好人好事进行宣传,让大家多多思考多多学习;

四、各市各区每年可以举办“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全名参与全名学习等。

“诚于信”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核心元素。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企业生存之基础、社会和谐之基石,社会和谐离不开诚信,建设幸福广东更需要诚信二字,如果一个国家连诚信都丢失的话,这个国家不会走的远,诚信是立足之本,广东精神需要这样的“两个字”,怎样构建诚信社会?谈谈我的感想:

一、政府机构机关单位要构建政务诚信,做到诚信于民,政务公开、公正、公平(如:三公经费透明度公开等),诚信于民、执政于民,这样也塑造了政府良好的形象,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

二、创造良好诚信社会氛围,利用网络、报纸、报刊宣传诚信标语;

三、每年举办一次广东诚信标语评比活动,全名参与其乐融融;

四、构建完善制度政府引导企业努力构建商务诚信,对诚信企业、公司进行奖励(如:减税、部分免税等)对不诚信的公司、企业进行一定程度惩罚(如:罚款、增税、吊销执照等);

五、把“诚信”故事带进学校课堂、机关企业、乡村街道,教育部门和出版部门可以合作,把好的诚信故事和事迹记入学生课本、报刊等,娃娃是我们的未来,让娃娃们心里播下“诚信”的种子健康成长,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诚信文化意识见诸实践,见诸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敏于行”实干创未来,多做实事,少讲空话。“敏于行”既是广东的传统,也是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知道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争做全国排头兵,创造了发展奇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给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广东“敏于行”要有胆,先行先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升全民福祉,为建设幸福广东鼓劲。

看看我们80后:大家都认为80后的人没有斗志、没有理想,不能吃苦头,只会享受,甚至只会“啃老”游手好闲等;但我对大家说,你们只看到一些表面,要深入了解80后的一代,我们80后是“新生代农民工”,是以后的中坚力量,我们能耐得住寂寞,能吃苦,有梦想,请大家给80后一个舞台,我们会绽放光彩,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中坚力量。我是一名80后的山区教师,我执着我的职业,我热爱我的工作,虽然山区条件落后,待遇也不好,但是山区的娃娃需要我们,很多人认为走出山区奔向大城市,希望享受大城市的美好的物质条件,反过来想想,假设大家都奔向城市,等待着山区儿童们的是落伍、被人放弃,为什么奔向大城市流动人口那样大、为什么山区的“留守儿童”那样多,这跟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点联系,我觉得要建设幸福广东需要和谐发展作为作为前提,你们知道吗?其实小孩的心灵的是很纯洁的,他们接触外界的事物很快,我要把广东的精神精髓教给这些渴望知识的山区娃,我能做到,我也能坚守自己的岗位,我会把周冲、吴斌、陈贤妹、廖乐年、古魁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们的广东,因为是爱才有这样的力量,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共建设幸福广东的蓝图,秉承优良传统,开阔前进,铸造美好明天。谈谈新时期广东精神宣传方案:

一是;公益传播;体现“广东精神”公益行动:启动主题栏目成为宣传传播广东精神门户网站,发起公益传递“广东精神”倡导:善行天下 开放兼容 敢为天下先!开展系列网络弘扬“广东精神”的行动;可以专题栏目宣传学习生活在世界各地广东好人,传播推荐弘扬践行广东精神优秀代表性的人优秀事迹,以推动广东精神。

二是;实行市、县、乡镇的宣传;通过这个渠道宣传让大家都了解广东精神的意义,每个市、县、乡镇的宣传干部们搜集“新广东精神的先进个人事迹”整理成资料进行报刊出版,让全民阅读学习。

三是:把“广东精神”进学校课堂、机关企业、乡村街道,各个群体将引导社会风尚,把“广东精神”转化为社会前行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四是:每年举办一次“新广东精神先进好人好事”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网络投票,让全名了解和参与,让大家宣传,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会家喻户晓。

这是我一些愚拙的想法,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姓名:李远峰 地址:梅州五华锡坑 联系电话:*** 邮政:514423 职业:山区教师

第四篇:2018两会精神解读 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

《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

胡锦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键词】宪法

宪法修正案

宪法解释

宣誓制度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合宪性审查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宪法为什么需要发展,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宪法形式的发展,前四次宪法修改的内容,2018年宪法修改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其中,胡锦光副院长着重介绍了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大纲】

一、宪法需要发展的原因

二、现行宪法概况

三、宪法形式的发展

四、前四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五、宪法修改的背景

六、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改

七、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八、宣誓制度的修改

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一、国家主席

十二、扩大地方立法权

十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十四、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第一节 宪法需要发展的原因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围绕着2018年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来谈一谈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今天所讲的主题是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

今天主要讲五个问题,宪法为什么需要发展?我国现行宪法为什么说是一部好宪法?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四次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2018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要的一个问题。

各位都很关注这一次就2018年的宪法修改。2018年3月11号下午3:52,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高票表决通过,只有两票反对,三票弃权。按照宪法修正案的排序,这一次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第32条到52条。

我们先来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宪法为什么需要发展?

我们知道制宪的目的是为了行线,宪法必须要有权威和尊严。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宪法的稳定性,一个就是宪法的适应性。宪法如果朝令夕改,不具有稳定性,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也没法树立。如果宪法和社会实际不相适应,就没有办法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效果,所以两者都特别重要。

但是两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平衡,就是在维护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因为宪法规范属于上层建筑,社会实际是第一位的,宪法规范必须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它才能起到这种法规范的作用和效果。

有些国家的宪法叫永久宪法,但实际上这部宪法是不可能是永久性的。任何一部宪法都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保持这种时代性。所以宪法需要在实践当中根据实践的进步发展,相应地要做出修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改,使我们宪法与社会实际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也就具备了实施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节 现行宪法概况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现行宪法为什么是一部好宪法? 我们知道1949年以来,我们有一个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第二部宪法是1975年宪法;第三部宪法是1978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所以我们现在确立的国家宪法日为12月4号,就是依据现行宪法,通过这个时间来确定的。为什么说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这部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后制定的。所以这部宪法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所以这部宪法可以说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的需要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1982年宪法是1954年宪法为基础来起草修改的。一般说来,后一部宪法要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来修改,为什么1982年宪法没有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修改呢?因为1978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通过的。这部宪法无论是从指导思想、规定的内容,还是在规范上都存在很大缺陷,不能作为修改的基础。

所以1982年宪法是以我们国家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为基础来修改,这就保证了这部宪法无论从指导思想、内容、规范,还是制定程序的民主性、科学性上,是一部好宪法,这部宪法采取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这样一种起草修改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们知道这部宪法草案通过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全民讨论,收集了大量的意见,最后经过民主集中,予以通过。

这部宪法是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路线,也就是说能够做到的,在宪法当中作出规定;要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也加以规定;暂时做不到的,在宪法当中就没有规定。这就保证了这部宪法的现实性。

现行宪法,也总结了新中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比如各位能看到宪法当中有一个条款,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个条款在前几部宪法当中是没有的,是现行宪法当中增加规定的。之所以要作出这个规定,是考虑到文化大革命当中采用一些极端的侮辱或者羞辱人格的一些做法,而新加的一个规定。

现行宪法吸取了外国的一些有益经验,也强调了稳定性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

宪法的一些规定,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由于在修改1982年宪法当中采用了这样一些原则和做法,使得这部宪法能够保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现行宪法从结构上讲,有一部序言,还有四章。内容上,它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机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基本外交政策、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标志等内容。

第三节 宪法形式的发展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宪法形式上的发展。

现行宪法在形式上有一些发展,第一个就是宪法结构的发展。那么我们国家前几部宪法的结构当中,都是把国家机构这一章放在前面,把公民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放在后面。

那么现行宪法把这两章倒过来,就是把公民基本权利放在前面,把国家机构这一章放在后边,这样更加突出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国家机构的设立,国家权力的分配,它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形式上的第二个发展,就是宪法修改方式的发展。我们知道在现行宪法之前,我们国家的宪法那么有一些修改。修改以前采用的这个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叫整体修改。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那采用的是这样一种修改方式。

整体修改的方式,就是另外起草一部宪法予以通过,将前面这个宪法全部予以废除,用新的宪法来代替旧的宪法,这样一种修改方式。

这种修改方式他有一些优点,优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呃宪法的这些条款,都是现行有效的条款,无效的条款都已经作废。

这种修改方式也有一些不不足的地方,就是每隔几年又新通过一部宪法代替旧的宪法,就是说整部宪法都已经更换了,这样容易给社会成员感觉到,现宪法修改的频率非常快,就很难保证宪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尊严和神圣感。

我们国家又采用了另外一种宪法修改的方式,叫决议的方式,就是由全国人大先通过一个修宪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的内容,在对宪法文本当中相关的条款进行修改,然后重新颁布一部宪法。

决议这种方式,我们国家在历史上采用过两次,第一次就是1979年,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主要是从1979年开始的,所以1979年,通过了选举法的修改,关于全国人大组织法,关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关于人民检察院的组织法,等等。这些法律的修改,涉及到一些国家机构的变化,由此就涉及到宪法当中相关的条款也要进行修改,为这些法律的修改提供依据。因此,1979年,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全国人大又以决议的方式,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的内容主要是在宪法当中废除了“四大自由”的规定。

决议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哪些内容被改掉了,重新颁布一部宪法,使得我们看到的条款都是现行有效的条款。这个效果和整体修改的效果是相同的。

但是,它不利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就是说它需要根据宪法修改的决议,重新颁布一部宪法。给人感觉这个宪法又进行了修改,影响了这个宪法的稳定性。

那么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通过,通过以后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进步,这部宪法有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我国实际的需要,就需要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

1988年我们国家第一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在修改的时候,首先讨论的就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修改,既要考虑到要保证宪法的稳定性,又要保证宪法的适应性,采用了这个宪法修正案的这种方式。所谓宪法修正案就是不改变宪法文本当中的文字,而是根据修改年代的不同,另起序号,一直添加。

我们国家前四次修改,一共修改了31条。这一次呢,2018年,通过了21条宪法修正案,五次加起来一共是52条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正案这种方式,不去改变宪法文本的文字,就是保留原有的文字。这样的话,宪法原来的文本给人产生尊严、神圣感和历史感,就是我们看到这个文本就知道原来是怎么规定的。所以,这种方式应该说对于平衡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所以,2018年这次宪法修正案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这种添加这种方式。

经过五次修改,我们在讨论说中国的现行宪法是什么呢?中国的现行宪法就是1982年通过的宪法,加上五次修正案通过的52条,合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现行宪法。这是宪法在形式上第二个发展,应用修正案的方式来发展宪法的内容。

宪法发展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宪法修改。这种方式应该说我们国家目前用得不太多。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宪法解释制度目前还不健全。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里讲到,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将来我相信以宪法修改的这种方式来推进宪法的发展会逐渐减少,而以宪法解释这种方式来推进宪法发展会采用得越来越多。

我们一说到宪法修正案,各位了解比较多的,可能就联想到美国。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宪法的后面已经增加了52条宪法修正案。美国200多年来,在原来的宪法文本后面,新增加的宪法修正案只有27条。有人由此可能会得出结论,说我们宪法的修改的频率太快。实际上,我们知道美国采用修正这种方式来推进宪法发展非常慎重。它更多的是采用宪法解释的这种方式,来既保持宪法稳定性,又推进宪法发展。所以,宪法解释这种方式,我们国家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多地采用。

第四节 前四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要讲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从1982年以来,在这一次2018年修宪之前,已经四次采用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进行了修改。下面我简单的来介绍一下,前四次宪法修改,都修改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1988年,一共是增加了两条宪法修正案:

第一条,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原来宪法里面关于土地的使用权是不允许以买卖、出租等任何方式进行转让的。在改革开发当中,有必要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让,所以,在宪法里面对这样一种需要进行了肯定。

第二条,承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82年宪法当中只规定了个体经济,没有去规定私营经济。当然个体经济规模扩大之后,在法律上就有一个需要去承认私营经济的问题。

所以,1988年修改的是这样两个内容。

1993年,又以修正案的方式,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这一次修改,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项。

第一项,就是规定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这样一个判断在宪法序言当中做了确认。宪法学序言里讲到,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是我们在制定任何制度政策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项,就是承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这个宪法原来规定的是计划经济。在1991年,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所以,宪法里面把计划经济,改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相应的条款也做了修改。

第三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做了确认。原来的宪法里面,对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没有规定,那是以文件的形式,而没有以宪法的形式来规定。

我们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样一个制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有必要在宪法里面予以确认。所以,在1993年修改的时候,把这样一个制度在宪法序言里面做了规定。

第四项,就是把县级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成五年。根据1982年通过的宪法规定,有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的任期是三年,就是县、乡两级人大,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都是三年。县级以上的人大,也就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任期是五年。在实践当中,由于两者任期不同,衔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在1993年,就把县级人大有三年改成五年,和上级的人大的任期保持了一致。

1999年,又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有以下六个内容。

第一,宪法序言关于指导思想这一部分,增加了邓小平理论。第二,在宪法里面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在全民形成共识之后,认为在宪法里面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第三,宪法里面把基本经济制度做了改变。经过改革开放,认为我们国家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应当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这样一种基本经济制度。根据党的文件,把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关部分作出了修改。

第四,把分配制度做了改变。按照宪法原来的规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我们国家所实行的分配制度。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分配制度,相应地也要做出改变。所以,经过修改,认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辅的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第五,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原来宪法里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而言,是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地位。所以,宪法经过修改规定,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它就取得了跟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地位。

第六,把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2004年,对现行宪法做了第四次修改,这一次修改的内容比较多,大概有这么11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就是在宪法序言部分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个内容,就是规定了三个文明。原来宪法的规定是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又经过发展,增加了政治文明,第三个内容,就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部分,经过修改,增加了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四个内容,就是关于土地的征用及其补偿。我们知道土地分为征收和征用。所谓的土地的征收是所有权的转移,土地的征用是使用权的临时性的一种限制,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对合法的权益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应地就有一个补偿问题。所以,在宪法当中,根据实际的需要作出了规定。

第五个内容,就是保障私有财产。原来宪法里面关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做了规定,但是这个规定应该说不是很全面,原来只规定了保障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另外关于征收征用没有明确的规定。经过修改,应该说在宪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私有财产的保障的规范体系。主要是由三款来组成。

第一款就是个宣誓条款,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二款就是征收征用条款,规定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经过法律程序,才可以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征用。第三款就是补偿条款。在征收征用的情况下,应当予以补偿。

第六个内容,就是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

第七个内容,就是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这个条款进入宪法,应该说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以往对人权持的是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是资产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后来,我们把人权作为国际斗争的工具。再后来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资本主义制度只保障少数人的人权。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与人权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讲人权。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写入了宪法。这个条款写入宪法,不仅仅是人权这个概念进入了宪法,也意味着人权这个理念进入了宪法。

我们在解释宪法当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部分规定的时候,就可以站在人权的高度来理解。我们在理解国家和个人关系的时候,我们在理解国家的目的和国家权力分配运行的时候,都可以站在人权这个角度去分析、理解。

第八个内容,是把原来的戒严改为紧急状态。我们知道,戒严是紧急状态里面的一种情况,不能去包含紧急状态所适应的所有的情况。而且戒严,只是讲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的一些问题。在实践当中还出现了一些不需要用军事手段、武装力量来解决问题。比如,在2003年遇到的非典。在处理非典的时候,我们就不一定要用军事力量。我们在遇到地震的时候,也不一定要用军事力量。基于实践的丰富多彩,情况各异,把原来的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相关的条款也做了修改。

第九个内容,就是在国家主席的权力部分增加了一个进行国事活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大国,国家主席作为国家元首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对外交往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进行国事活动的这种必要性越来越增强,所以在宪法当中那么增加了这一项。

第十个内容,就是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成五年。这一点我们前面在讲到县级人大任期的时候已经做了介绍。乡镇人大任期原来是三年,为了和上级的人大保持一致,所以也把它由三年改成五年。经过修改之后,我们国家目前所有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都是五年。

第十一个内容,就是增加了国歌。宪法正文部分最后一章,就是国家标志或者叫国家象征。国歌、国旗、国徽,这都是国家的标志或者象征。但是除了国歌以外的其他的国家象征,在宪法里做了规定,而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在宪法里并没有规定,所以也有必要把国歌作为国家象征和其他的国家象征并列地在宪法当中作出规定。

国歌在宪法里没有规定的原因,我相信各位可能也知道。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没有正式国歌。1949年到1978年之间,我们只是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78年,我们国家才确定了正式国歌。那是采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由集体重新填词,但是1978年所确定这个国歌到了1982年已经被废除了。

在1982年现行宪法通过的时候,才确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正式的国歌。1982年12月4号通过了现行宪法,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了我们现在正式的国歌。这是没有把国歌写入宪法的这样一个背景。

那么,后来几次修改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2004年在修改征求意见的时候,许多人建议,也要把国歌作为国家象征,写到宪法里去。

第五节 宪法修改的背景 我要介绍的重点是第五个问题,就是2018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为什么要做这些修改?

关于2018年宪法修改的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秘书长王晨做了一个说明。在说明里讲到,2004年以来,14年时间里边没有对现行宪法进行过修改。我们看到前几部宪法,1988年宪法修改,到1993年又修改了,到1999年又修改了,2004年修改了。但是从2004年以后,14年时间里面没有对现行宪法再进行修改。而14年以来,我们国家又取得了很多新的发展进步和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在一些方针政策和策略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这个指导思想。这样一些变化和发展,需要在宪法当中进行反映。

根据完成秘书长的这个说明,这一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这次修改所要坚持的总体要求是,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根据这样一个总体要求,那就是宪法总体上不做大的修改,只对其中相应的部分需要修改的部分或者说成熟的部分,进行修改。

根据王晨秘书长的这个说明,这次修改是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这个原则的体现,主要是宪法修改的草案,由党中央经过征求意见来形成,始终体现党的领导。

第二个原则,就是严格依法程序,来推进宪法修改。宪法修正案现在已经通过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这次修改是严格按照宪法所规定的宪法修改的程序,以及以往我们修改宪法所遵循的惯例来进行。

第三个原则,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根据王晨秘书长这个说明里面讲到,这次修改,中共中央广泛征求了各界、各地方、各领域的意见,来形成的这次宪法修正案。

第四个原则,就是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做大改。1982年以来,对现行宪法所做的几次修改,都是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成熟的部分进行修改,还不太成熟的部分,先不做修改。所以每次都是进行部分修改,不做大的修改。这次宪法修改之前,应该说在学术界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学者也谈了自己对宪法修改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宪法里面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我们从1982年以来都没有进行过修改,只是在2004年增加一个条款,就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对具体的公民基本权利就没有做修改。有的学者就提出来,是不是要增加一些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说生命权、环境权、健康权、知情权等。再比如说诉讼权,学者提出了这些看法。当然大家看法还不完全一致,就哪些应该入宪,哪些还不会入宪。我们看到这次修改是对成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所以它属于部分修改。

宪法修改的程序,1982年宪法第64条做了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法律只需要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就可以。

根据宪法的条款规定,在我们国家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只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个是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给全国人大之后,再以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在实践当中,宪法修正案主要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提议,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这种情况在实践里边还比较少见。

在2004年修改的时候,就是以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这种形式,曾经提议过一次。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就是有一部分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一部分是由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两部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或者说完整的宪法修正案,最后由全国人大予以通过。

2008年这一次宪法修改,提议的主体是第一个,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这种方式就没有采用。

刚才我介绍的是宪法条款里面关于宪法修改的这个规定。在实践当中,宪法修改的程序在惯例上是有以下这些程序。

第一个程序,就是由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修改宪法。

第二个程序,就是中共中央成立宪法修改领导小组,来负责领导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的形成。2018年这次修改,也成立了宪法修改领导小组,这个组长是张德江委员长,副组长是栗战书和王沪宁两位。

第三个程序,就是中共中央在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形成宪法修改建议的草案,并且进一步去征求意见。

第四个程序,就是中共中央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个建议我们各位都知道,是由十八届二中全会专门召开这次会议来讨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建议。

第五个程序,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去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并且予以公布。

在以往这个整体修改的情况下,要进行全民讨论。这一次没有进行全民讨论,仅仅是网络上公布,以这种方式再去征求意见。第六个程序,就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然后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2018年这次通过,我们在一开始就讲了,我们全国人大代表总数是将近3000人。在这么多代表参加投票的情况下,只有2票反对,3票弃权,可以说是高票通过。这是我们介绍这次修改的一些背景的东西。

第六节 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改

2018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我归纳起来主要有九个方面,下面我们把每一个方面具体来介绍和分析一下。

第一个内容,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思想内涵,在宪法序言里做了确认。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宪法序言里边,把国家的指导思想予以规定。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都采用这样一种做法,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在现行宪法当中,当时已经规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后来通过前几次宪法修正案,又增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次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内容规定在宪法序言当中去,王晨秘书长在说明里面讲到,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王晨秘书长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修正案把这两个指导思想和原有的指导思想一起确立在这宪法序言里边。把这个指导思想规定在宪法序言里面,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这个指导思想就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吧?原来已经规定在党章当中去了。这两个指导思想进入党章,它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两个指导思想,它也应该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所有社会成员的指导思想。进入党章,它只具有全党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意义和价值。进入宪法之后,成为全国的这个指导思想。因为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法,是所有全体国民他的行为准则。两者由于性质不一样,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把这个内容经过修改载入宪法。

这次宪法修改不仅把这两个指导思想写入到宪法,而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在序言部分和总纲部分也相应地做了修改。比如说这次修改增加了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布局国家发展的目标,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的民族关系,等等内容也规定在宪法当中去,这样就作为我们这个行为的一个准则。

这是这次宪法修改的第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在宪法里增加了这个国家的指导思想。经过增加之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样一个体系。

第七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第二个内容,就是把立刀旁的社会主义法制改革,三点水旁的社会主义法治。

为什么要做这个修改?我们知道三点水的法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形成体系化的法律制度,就是解决一个有法可依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我们不仅要有一套法律制度,而且我们的工作当中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也就是形成规则之治。第三个层次,就是我们在严格依法办事的时候,如果有人来质疑说这个制度不合理,怎么解决?就是保证它良法之治。

立刀法的法制在三个层次里面,指的是第一个层次,就是制度建设。这个层次的任务在我们国家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吴邦国在担任委员长的时候就已经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所以,有法可依问题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解决。我们国家今天可以说是一个法律大国。我们国家目前有260多部法律,超过上万个法规、规章。我们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后面两个层次的问题。我们制定了这么多法律,这些法律都得到严格实施了吗?应该说没有完全做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制度如果不合理,我们怎么去解决?我们有什么机制去解决它?应该说我们现在机制是有,但是这机制的实效性还不够。

所以我们在新时代,无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重点是解决后面两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把立刀旁改成三点水旁,就是要告诉人们,在中国的新时代是要解决后面两个层次。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里边,关于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吧,由原来的16个字改成新的16个字了。原来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现在的16个字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今天面临的任务,就是在立法当中要科学,在执法当中严格依法办事,在司法当中做到公正。

我们全体国民都要有法治意识,这个修改也是与宪法里面要保持一致。我们前面介绍了,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当中增加了一个条款,就是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条款用的都是三点水的法治。

另外,和党的文件保持一致。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里面讲的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什么,全部用的都是三点水的法治。这次19大报告里要讲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讲到我们怎么去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使用的法治都是三点水的法治。所以,这个修改一方面是我们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所决定的,另外一个就是与宪法的内部保持一致。

同时也是和党的文件,特别是19大报告保持一致的要求。

第八节 宣誓制度的修改

第三个内容,就是关于宣誓制度,这次修正案里增加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关于宪法宣誓制度,最早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讲到领导干部就职的时候要进行宣誓。为了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了一个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这个决定里面讲到了宣誓的领导干部人员范围,宣誓的程序,等等。同时在这个决定里面也讲到宣誓的誓词,这个誓词一共是70个字。前不久在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的誓词又做了进行修改,修改之后改变了几个字,也就是现在的宪法宣誓的誓词一共是75个字。

王晨秘书长做了一个说明,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以后,进行了宣誓,还有其他的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也进行了宣誓。中央领导公开向全国人民进行宣誓,可以说带了一个好头。

为什么领导干部在就职的时候要进行宣誓,我认为它具有这么三重意义。第一,就是就职宣誓的形式意义,这个形式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一种仪式感,显得神圣,庄严。第二,宣誓要求必须要公开,之所以要公开宣誓,就是向公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人民和社会公开承诺。第三,就是要就职的时候来宣誓,就表明是行使权力的正式开始。这是就职宣誓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它的形式意义。

那么,宣誓的时候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我们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据法律来行使权力,我们并不依据宪法来行使权利。

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而不是向法律宣誓?我认为它的形式意义就是表明了或者彰显了宪法的尊严和权威。那就说明所有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是来自于宪法。所有领导干部都在宪法之下,都要服从宪法,都要遵从宪法。

向宪法宣誓的实质意义,就是经过宣誓,表明你在内心遵守宪法,依照宪法来行使权利。

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宪法的誓词为什么是这样来写的?我在现场也目睹过一些领导干部宣誓,在电视里也看过一些领导干部宣誓。我们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我们宣誓的这些领导,是不是都了解宪法里有什么值得你宣誓,值得你去效忠。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进行宣誓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心里知道的,宪法当中之所以要把宣誓制度规定进去,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领导干部知道宪法是什么?宪法当中蕴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我们要按照这样一个原理、原则,在行使权力的时候,遵守这些原理和原则。

宪法是什么呢?首先,宪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规则,我们到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规则,规则当然不能是一个规则,规则要有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化的规则当中,必然就有一个最高规则,宪法就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最高规则,而且是唯一的最高规则。关于这一点,我们国家宪法序言里规定得非常明确,序言规定,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现行宪法第五条,关于宪法的地位,宪法和其他国家机关、其他法律文件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全面的规定。这个规定可以说在世界各国宪法当中,都是非常少见的,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宪法的地位。

党章里也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面讲,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特别是关于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十八届四中全会说的非常明确、非常清晰。

宪法除了是国家的最高规则之外,宪法还是什么?宪法是一种秩序。我们国家、社会的所有的规则都必须依据宪法,以宪法为基础来形成。这些规则实施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秩序,这个秩序就是宪法秩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秩序当中,所以说宪法是一种秩序。

宪法还是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所选择的一种生活。宪法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宪法就能过上什么生活呢?那就是又涉及到我们后面要讲到的,这次宪法修改又增加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里面是有八个字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八个字是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在哪里?在一个国家的宪法里,宪法的实施就是弘扬彰显捍卫这八个字的核心价值观。

宪法经过实施就变成一种生活。我们每个人就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生活。宪法生活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生活。我们领导干部经常这个做报告,讲到我们要信仰宪法,我们要发自内心地要遵从宪法。信仰宪法,你就能过上这个生活。如果你不信仰宪法,你就过不上这个生活。

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最高规则。宪法是一种秩序,宪法也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领导干部向宪法宣誓,宪法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效忠呢?就我们国家的宪法来说,我认为其中蕴含了六个基本原理。我们向宪法宣誓,就是像这六个基本原理宣誓。

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民主权。我们国家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权力都属于人民。我们所有领导干部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来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个权力不是我们私有的,这个权力也不是属于上级的,我们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我们宣誓就是告诉自己,我这个权力不是属于自己的,不是私有,是属于人民的。

第二个基本的原理,就是人权保障。我前面讲了,2004年经过修改,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写入了宪法。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宪法的字里行间,尤其是我们国家,宪法的所有的规定都是围绕着尊重和保障人权来展开的。

我们看到宪法的文本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民基本权利,一部分就是国家机构。宪法里面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是为了保障人权,这是不言而喻的。宪法当中关于国家机构这一部分是怎么保证人权的呢?国家机构为什么按照这个原则来设立?国家权力为什么这样分配?国家权力的行使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的。

宪法主要扮演角色,就是针对国家权力。宪法针对国家权力,主要的功能是三个,就是赋予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权力充分有效运行,还有限制国家权力。这三个功能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个基本原理,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的第一条做了明确规定,宪法里还规定了其他的制度,所有这些制度都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派生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还有加强社会主义文明作为基本文化制度;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些相比较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它是基本制度。还有一些其他制度,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派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向宪法宣誓,就是向社会主义制度宣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符合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个基本原理,就是权力制约与监督。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我们掌握的所有的权力都不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权力都是相对的,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五个基本原理,就是法治。法治具体来说,就是宪法之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宪法思维,行使权利,处理问题。我们所有的权力都必须根据宪法的设定,赋予分配来行使权利。

第六个基本原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党领导。我们前面讲了,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不同。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的规定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也不同。

就其他国家来讲,这个政党是不是合法,主要的判断的标志就是登记。登记的就是合法的,没有登记的就是非法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其他国家政党的合法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在宪法当中明确规定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个规定就赋予了共产党在中国执政的这种合法性和正当性。我们向宪法宣誓,就是要维护共产党的一党领导。

第九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个内容,就是把共产党的领导写到宪法的第一条,增加一款。这个条款的表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宪法第一条主要规定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国家性质,第二个内容就是根本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到宪法的正文第一条当中去呢?王晨秘书长的说明里面是这样解释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现在宪法修正案这个表述实际上也是涉及到报告里面已有的这个表述。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宪法原来对中国共产领导是怎么规定的,这一次为什么要在正文的第一条增加这个规定。

1949年的共同纲领里面,在序言部分讲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54年宪法在序言里面多次讲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75年宪法里面,除了在宪法序言里面规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外,在宪法的正文里面还规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在正文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们所有公民的基本义务。1978年宪法里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规定和1975年宪法基本上差不多,除了在序言部分作出规定之外,在正文部分相应地也做了规定,尤其是在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认为公民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82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多处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正文部分就没有直接再出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认为这一次在正文部分,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起到的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来论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我们各位可以看一下宪法序言里面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序言部分,它主要完成的是这样一个任务。当然我们从原来正文的第一条里面,可以通过解释得出结论。因为宪法正文的第一条规定,是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工人阶级领导当然是以他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但是要通过解释。现在宪法正文第一条增加这个规定,就回答了共产党在中国怎么进行领导的问题。

第十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个内容,就是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原来的规定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在这个五爱之前新增加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总书记多次讲到这一点,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他还认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做了明确规定,讲了24个字,24个字可以分成三组,第一个8个字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个8个字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个8个字是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24个字里面,我个人认为中间的这8个字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4亿多人组成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我们靠什么把这么多人凝聚起来呢?靠的就是这个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组成成员在利益上显然是有差异的,无论你的利益有多大的差异,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东西就是核心价值观。按照十八大报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应该是我们全民所共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8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在哪里呢?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个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共同追求的生活,是我们社会成员发自内心要追求的生活,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灌输下去的。

宪法和法律作为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实施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秩序,这个秩序就是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这个秩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秩序当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一种观念,其次它是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实施的结果就变成一套秩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秩序当中。中国的新时代,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全民共识,所以在宪法里增加这个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第十一节 国家主席

第六个内容,就是把原来宪法里边关于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这个规定删去了。

关于国家主席这个制度在宪法里有个演变,我们简单的来回顾一下。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里面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个主席和后来的国家主席还是有一些不同。

1954年宪法第一次设立了国家主席,关于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和任期做了规定,任职资格就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35周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席的任期每届是四年,当时全国人大的任期也是四年,主席的任期是一样的。

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国家主席具有实权,所谓具有实权主要是两个重要权力,一个就是国家主席统帅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另一个就是国家主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召开最高国务会议,担任最高国务会议的会议主席。后来的两部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里面就没有规定国家主席的设置,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设置。原来的国家主席的权力,分别由中共中央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来行使。

1982年宪法恢复设立了国家主席,恢复设立的国家主席和1954年宪法相比较,又有一些不同。

第一,把担任国家主席的年龄提高了10岁,就是45周岁。第二,1982年宪法中的国家主席是虚位元首,没有任何实权。第三,增加了一个规定,就是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在2004年修改宪法的时候,增加了进行国事活动。

1982年宪法,我们各位看了以后就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关于某些国家领导人的任职期限做了一个规定,也就是所谓的限任制,这个规定的范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就是这个范围的人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每届是五年。

这一次要取消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的规定,王晨委员长还有人民日报发了评论,概括起来有这么六个理由。

第一,宪法修改在征求意见时,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致呼吁,要修改过宪法当中关于国家主席这个任职限制的规定。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党章里面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没有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第二,取消这个规定,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第三,党的十四大以后,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也就是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由一个人来担任。在三位一体当中,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没有限任制的规定,仅仅只有宪法上关于国家主席的规定,所以应该保持一致性。

第四,党的十九大通过修改党章,对于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做了规定。宪法里规定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原来党章里没有规定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后来修改了党章和宪法的这个规定,保持了一致,就完善了这个三位一体的这样一个体制。

第五,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做出这样一个修改,是着眼于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宪法上作出的制度安排。这个修改并不意味着改变党和国家领导干部退休制,也不意味着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

第六,在三位一体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安排,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第十二节

扩大地方立法权

第七个内容,就是扩大了地方立法权,就是设区的市的人大、人大常委会有权去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个修改的原因就是在2015年《立法法》已经对这一点作了增加。宪法的修改实际上是为了确认《立法法》里的这样一个修改。旧立法法先改了,那么宪法里面把这个规定做出一定的确认。当然设区的市有立法权,根据宪法的这个规定,它还是有很独辙制。

这个限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必须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第二,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第三,只限于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四,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

为什么要把立法权要扩大,我认为主要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在这一次扩大之前,全国设区的市有284个,其中已经有49个有地方立法权,还有235个没有地方立法权,那就应该保持一致性。

第二个理由,现行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的原则,是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就是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一个具体的举措。

第十三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第八个内容,就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在宪法当中做了肯定。这是这次宪法修正案当中应该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内容。宪法当中增加了关于监察委员会这个有关的条款,并且对相关的宪法条款进行了修改。为什么在这次修改要专门来讲这个监察委员会,我认为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宪法当中关于国家机构这一章里面,原来没有监察委员会,现在要新增加这样一个国家机关。我们原来是一府两院,现在是一府一委两院。第二个原因,就是增设监察委员会,丰富了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个原因,就是增设了监察委员会,宪法上原来的权力分配要重新改变,而且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也要进行改变。第四个原因,就是增加这个机构就必须要在宪法当中明确它的性质、地位、职权。

监察委员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我们需要做到有法有据,增加监察委员会就必须相应地制定监察法。监察法作为一个法律,它需要有宪法依据,所以宪法当中经过修改,规定了监察委员会,为监察法的制定提供了宪法依据。

增设监察委员会,就是制定监察法,应不应该先修改宪法?关于这一点,在2017年是有较大争论的一个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设立监察委员会不需要修改宪法。理由主要有四个,第一,监察法是对行政监察法的修改,所以不需要。第二,由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监察法就可以了。第三,宪法没有禁止设立监察委员会。第四,仅仅为了制定监察法而修改宪法,就可能影响到宪法的稳定性,得不偿失。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还是应该修改宪法,那么,最后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结果是非常完美的。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监察委员会,然后再制定监察法,宪法修正案在前,制定监察法在后,宪法修正案已经生效了,根据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然后再来制定监察法,这就保证了宪法的权威性。

第十四节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第九个内容,就是把原来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个修改我们一般不太注意,觉得这个就是名字改了。但是,这个修改应该说跟我们每一位未来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这个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合宪性审查。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专门有一段话讲到,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举行的宪法学习会上,总书记也专门讲到,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什么是合宪性审查?为什么十九大报告和习总书记要专门讲到要推进。所谓合宪性审查,就是依据宪法对宪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合宪性审查被俗称为宪法的“牙齿”。宪法的权威,宪法的尊严,宪法的维护,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合宪性审查。可以说,在世界上凡是制定宪法的国家都建立了合宪性审查制度。

我们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合宪性审查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权,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协助审查,审查对象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授权法规。谁有权去启动审查?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制定法规规章的机关,要把法规规章要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备案,在备案过程当中,就要对它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第二个途径,就是五大主体,有权要求全国人大进行审查。五大主体包括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省级人大常委会。第三个途径,就是除了五大主体以外,其他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有权请求、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

经过审查,如果认为这个法律文件违反宪法,那么采取的步骤,第一,要求制定机关自我纠正。第二,如果拒不纠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把它予以撤销。

习总书记曾指出,要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合宪性审查可以说是现代成熟国家的标志,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

合宪性审查主要有四个功能,保障人权的功能,保障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制度纠错功能,维护国家机关合理的权力分配的功能。

2000年的《立法法》第99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了启动合宪性的主体、对象和程序。

2000年10月1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委员长会议通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内还设立了法规备案审查工作室,作为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的专门机构。

2005年12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委员长会议完成了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的修订。

2017年12月14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百零五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暨2017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暨2017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相关工作报告。

据上述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共接收各类审查建议1527件(2013年62件,2014年43件,2015年246件,2016年92件,2017年1084件),其中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范围的有1206件,占79.0%;不属于审查范围的有321件,占21.0%,涉及国务院决定、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对应当由其他国家机关审查的,全部转送至了相应机关,并要求其对研究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一万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有重点地开展了专项审查研究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公布了五起典型的审查案件。从2017年12月底到2018年2月初,不足两月时间,全国人大法工委就已经收到了三四千件备案审查建议。备案审查工作室主任梁鹰说这一数据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梁鹰说:“开展‘回头看’,是今年备案审查的第一项重点工作。要防止出现‘你提你的,我做我的’,以及对审查研究意见不理不睬不办的现象发生。” 除此之外,今年的备案审查工作还将重点针对以下内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中出现的问题、环境生态保护领域法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两院”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现行宪法起草过程当中,还有以后的时间里面,学者提出来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宪法委员会来做这个工作,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一次把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目的就是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大量的审查任务,必须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除了把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之外,在合宪性审查推进方面,我们将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又指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总书记讲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在新时代无论是完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还是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当中,依宪治国的作用越来越大。希望各位领导要自觉认真地学习宪法,掌握宪法的原理精神和规范内涵,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法律,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

谢谢大家。

第五篇:奶奶乐于助人的精神

最美桂林

华亭县安口小学五年级一班

陈苗苗

指导老师:陈龙涛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它有着5000年的文化历史,有着广阔的占地面积和人文经济。而中国的富饶,也离不开一方水土的养育。

水、一个神奇而富有瑕想的心灵之泉,一个通过人们内心世界的源泉,一个甘甜而又像妈妈汗水的山泉。而令我最大瑕想的便是桂林山水,一个神奇而悠悦的地方,在一座座蜿蜒盘旋的山角下,是一条无污染,无喧闹的漓江之水,在一座高大而又陡峭山的衬托下,水势更加庞大,像一条条巨龙盘龙卧虎,带着人们的希望,带着人们的瑕想,用自己崇高而高尚的心流入山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佳话家喻户晓,桂林的水好比人间天堂正所谓一橹渔歌一橹春,天光云影了无尘。清晨,你站在窗前向湖面上望去清晰如玉,一条条细小的波纹从未间停过,好像天真少女的光辉,让人留恋。中午,你却可以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由于阳光的衬托,湖面变得轻盈如颊,好像看不到任何东西,听不到任何声音,似乎一切都是恬静的,都与喧闹隔离,共同欣赏着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共同品味着如同仙境,又如同梦幻一般的景。

山,一座气势庞大而又奇妙的庞然大景,听老一辈说:“山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形成的。大约在几亿年以前,地球表面并不连在一起,由于它们互相碰来碰去,形成了地壳运动,最后,经过小溪变成岩石,再变成湖水„„慢慢地就成了现在所让我们看到的山,看到桂林的山,我不得不想,这如此庞大的山究竟要经过多少年才可以形成如此庞大景观,也许,它的故事我们还不能了解,也许,它的故事薄如绸缎,但它陡峭、庞大、峻险的特点历历在目。”桂林的山东,富有神奇,当你走上前去,山的陡峭让你望而生畏,尽管它如此陡峭不平,但当你感动疲惫时,也会感到如此欣慰,当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时,你不只可以看到它庞大,还可以看到它千百年矗立在那里,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永不退缩,也不动摇,当你去爬它时,也不会觉的峻险,而是会觉得它是一个多么富有奇妙,多么令人回味的一座山。

桂林山就是这样神奇,就这样富有神话,这难道不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吗?

我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繁荣而努力。

下载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乐于助人精神的新时代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塑乐于助人精神一辩稿

    一辩稿 谢谢主席: 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重塑乐于助人主要靠教育引导。首先让我来阐述一下我方对几个关键词的解释:“重塑”就是将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事物重新塑造出来,乐于助人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解读两会精神

    “解读两会精神”主题演讲比赛 一.举办方:江苏大学菁英学校 校团委菁英学校工作部 二.时间:待定 三.地点:第一报告厅 四.参与对象:菁英学校全体成员 五.活动背景:2015年3月5日至15......

    七一讲话精神及解读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解读 《讲话》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与展望;第二部分:概括170多年的历史;第三部分:敬仰、怀念、问候;第四部分:伟大成就;第五部分:党的建设;第六......

    解读中国精神

    解读中国精神 2011-06-07 2009年,全国开展了“中国魂”主题教育。前旗关心下代工作委员会,据此安排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我受关工委的指派,来给......

    解读2013两会精神

    解读2013两会精神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回顾了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2013年政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分......

    解读广西精神[本站推荐]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当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这句耳熟能详的的话语,这也让我们回到中国共产党曾经的沧桑历史。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

    解读新疆精神

    解读:新疆人的精神——爱国 爱国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川土地和传统文化的眷恋,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