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时间:2019-05-13 06: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第一篇: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艺术研究与训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一提起田园诗派的代表,我们总会想到几位颇具盛名的诗人,而王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品王维的诗,总能通过其诗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一幅幅静虚、悲美,亦或虚幻的画面。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所以,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其实既包含着苏轼对王维画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是指王维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用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其实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而王维的诗画则在最大程度上诠释了这一理论。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一、色彩美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来源于盛唐时期所受到的儒释道影响以及他坎坷的一生。即使这样,诗人仍不缺乏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庄禅精神的贯通。在他的山水诗中,饱含了中国古典画的清丽淡雅之美。

首先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在色彩渲染方面,王维似乎对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写山水田园诗时,善于用一个高明画家的眼睛去发现、捕捉一种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再选用一个最能代表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例如: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春中田园作》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乐》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早春行》

在准确的色彩里寄托悠悠情愫,在淡泊的诗意里吐露娓娓心音,这就是诗画大师王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诗中提供的色彩,绘制出一幅幅水墨淡雅的水画来。

当然,任何一个诗人在写作时不免都会抒发自己的感慨,而这感慨则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王维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诗作中颜色算得上是姹紫嫣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王维诗作中色

彩出现最多的还是“白”与“青”,造成王维诗中有画这种色彩美的特点的原因是与其性格思想与时代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的。我们都知道,王维与许多著名诗人的经历类似,壮志难酬,而又中年丧妻,静心于禅道则又使他对人生多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感悟。在禅学中,加入一些青或白,使得生活中活泼的颜色变得清丽明晰,更增添了一丝的梦幻感与虚渺感。对于王维来说,他喜爱禅的哲理思考,也不排斥现世的生活。在这样的诗中,我们总是对人,对生命,对宇宙有了更深的看法与思考。这是一种参禅的体验。例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其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使整幅诗作画面的主色调是一种介于青与黑的苍色,仿佛进入了一个空灵的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皆渐渐地远去,此时的心境一定是静如止水的,就连一滴水珠落在水上的叮咚声也变得柔和了起来。慢慢的,人开始变得飘渺起来,远处的白云一团团,富有灵气的变换着多样的造型。远处那一团团的白渐渐地聚成了青,青褪去,又渐渐怀来了白。色彩不停断地在青白苍之间转换,缓缓地,缓缓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渐渐地,自己与宇宙与生命融在了一起。仅这一句,我们就参出了禅的意味,沉溺在诗人织出的清丽画面中,与诗人一同参悟人生。

二、动静美

王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两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初秋的傍晚,金灿灿的夕阳斜撒在渭川农家的村落中,到处是一片安详与静谧。老人们拄着拐杖,坐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闲适地迎接着自己的孙儿放牧归来。画面的镜头由近及远,橘红的斜阳中质朴简陋的小巷里的尽头被喂食很饱的牛羊缓缓地出现了,视觉越来越清晰,牛背上的稚嫩的牧童嘻笑着回来了。王维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照”“归”“念”“候”,使得诗中所构建的画面具有动态的连贯性,静态的墟落与动态的阳光相照应,静态的灰白的穷巷与动态的回归的牛羊相照应,静态的野老与动态的牧童相照应。质朴纯真的农夫在回家的路上与相识的人热情的打着招呼,画面不仅动静结合,还穿插了人们热情的招呼声,使得画面的真实感增加,给读者以和谐闲适之感。

三、层次美

为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我们可以看两首诗中王

维对于空间层次感的诠释: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又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其中“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四、意境美

王维作为一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作诗时也必定会充分发挥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我们可以先来看他的一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总之,诗与画,毕竟是两门不同门类的艺术,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绘画是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绘画靠着众多的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直接感受,是视觉的艺术,一种“有形”的、“无

声”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汇、诗行,它并不给人以直接感觉,不能给人以物象和视觉形象,却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输入大脑,转换成诗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组合成诗歌意境,供人欣赏。语言文字供人阅读、朗诵,有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因此,诗成为一种“有声的、无形的”艺术。但是,诗与画的异同,正所谓“诗中有画”,说到底,无非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这其实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和要求。诗与画是须臾不可分割的。是诗画融通的前提,这两种艺术互有短长,通过融合、渗透,可以取长补短,起着互补作用。中国山水在于诗兴,所以看中国画要看里面的“诗兴”,即画虽有形,却要借助诗的意蕴使诗扩大到无形。而王维的诗,则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地将诗与画融为了一体,为后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 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 禅宗 诗歌 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禅宗又分南、北两宗。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意思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受此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出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出诗人灵魂的极度自由。前人称赞道:“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在修习北宗。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使诗人的精神倍受苦痛和折磨,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如灵魂的归宿也是诗人投向禅宗怀抱的重要原因。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怀济世的抱负,他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即受到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不得施展,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除仕途不畅之外,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故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迫使诗人出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带来的心里创伤是巨大的。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于是,诗人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恬淡自然的心境,融入到清净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徜徉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静谧。用动词“照”、“流”、“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末句王维取“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楚辞·招隐士》)典故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气息。

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

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首先,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偏爱与刻画。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描写”。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

另一种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巧妙运用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出诗人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鹿柴》仅用“空山”二字就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意境,“人语响”更加突出了空寂之感,诗人仅用20个字,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禅宗里“无为则静”的思想。同样写“空山”,《鸟鸣涧》则色调明朗,清辉素月、芬芳桂花、啼鸣山鸟,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其次,王维诗中表现的对禅寂生活的向往。

王维把幽淡清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就有了一首又一首吟诵田园的优美诗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这是一副宁静闲逸的乡村晚景图。村落映称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暮色苍茫,牛羊从田野中结伴归来。接着又转到人物描写,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又撷取了麦子吐华,野鸡鸣叫的声音片断,表示他们找到了归宿。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农人们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热切地交谈着,一派乐而忘返的景象。这些画面看起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散漫无序,实则都紧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诗人此时仍在宦海中沉浮,处在极度苦闷与失意的状态,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地触动了他,一方面他对这种生活衷地羡慕,另一方面,更为惆怅感慨自己仍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王维以自然精炼、朴质清新的语言将这些农村的普通景物、人物一一平实地展现出来,从牛羊、柴扉、牧童、麦田、眠蚕„„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来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村中宁静闲逸的画面,人和物皆有所归,衬托自己的孤独、苦闷和无所归。王维的许多诗寄托了浓厚的佛教情怀,但他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怀,而是把它寄寓到自然的美中,于是,作为后世读者,我们便看到了王维一首首精美的田园诗。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首帘描写了一副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生活的画面,接下来又描绘了这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四周是漠漠的水田,翩飞的白鹭,阴阴的夏木和鸣啭的黄鹂,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诗人领悟到隐逸之乐。他放下了俗世的功名利禄,与人无碍,与世无争,乐得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在与自然的契合中,诗人找到了灵魂的依托。

第三,王维以禅法入诗。

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第二句采用设问的句式,问友人向哪里去。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回答,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友人用“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归隐的原因,同时也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王维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他进行劝慰。他劝友人“便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只管到山中去吧,不必再苦恼尘世间的得与失,只有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以山中白云的无尽,反衬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诗中有王维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令人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王维的诗歌创作,处处浸润着禅宗的痕迹,他将文学修养与宗教审美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盛唐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开创了不朽的诗歌艺术境界,并将情境相偕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王维的诗歌胜在境界,如霁云微雨。他把“禅境”与“意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对社会、对仕途的体悟,他不像李白的诗那样奔放豪迈、天马行空,也不像杜甫诗那样忧国忧民、力透纸背,他的诗如小家碧玉、钟灵隽秀,需在含蓄中品鉴和回味。

参考文献:

[1]刘向阳.禅诗三百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篇: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李金娥

(唐山市第八中学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 归隐田园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

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如他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的大弟子,神秀灭后,其法众由普寂统领。《唐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24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其次,唐朝是一个佛教全面成熟的时期,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家皆知的“大唐西域记”就发生在唐代,当时可以说是广普佛法,寺院的建筑不亚于“四百八十寺”的南朝。除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外,华严宗和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士大夫学佛佞佛的风气极盛。王维作为一位虔诚的奉佛者,对中国佛学,不但有很深的领会,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王维年近三十丧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

(《旧唐书•王维传》)。王维交游的僧人居士很多,在其诗文中有名有姓的就有近三十人。

另外,王维仕途的不畅,也是他笃信佛教的一个原因。早期的王维也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张九龄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表示积极支持。大约在他四十岁后,李林甫上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

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独揽朝政,国事日非。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就这样,早年就笃信佛教的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从开元二十八年(740)起,他先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别墅,后来在蓝田西南鹿苑寺畔辋川得到唐初诗人宋之问的别墅,遂迁于此,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这首诗给人一种“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让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静,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一个沉浸在寂的欢乐之中的诗人形象透露了出来。清朝诗论巨擘沈德潜说王维诗句“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在本诗中很能体现。在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禅意,用热闹的字眼透出幽静的意境,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在此方面,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那么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诗歌中极力营造一种空、寂、闲的氛围,表现诗人清静虚空的心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王维在这些诗中,由空寂表现出了一种浓浓的禅趣。在《鸟鸣涧》中作者营造的氛围是多么幽静:这是一个远离尘世的春山,万籁进入了夜所搭建的帐幕之中沉沉睡去,显得一片寂静。静到月亮出来,一片月的清辉竟然惊醒了睡中的鸟儿,鸟儿不时地在空旷的山谷鸣叫,这叫声更加衬托了静夜的空旷寂静。这春山的寂静其实是清闲无为的诗人的心之静。佛教寂灭的思想在其中体现了出来。同样《鹿柴》也描写了一个空明寥落的意境。只“空山”一句就表现了山的空寂清冷。空山里幽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一缕夕阳的反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清幽。而《辛夷坞》则被胡应麟定为“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在这首诗中,作者艺术地表现了“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不喜其开放。王维的诗意境是很优美的,在自然的山花鸟之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精神,他欣赏着环境的冷漠,体验着内心的孤独。他把恬静的心境旨趣,融入了诗中,从而使诗歌显现出了禅光佛影。其二,王维在诗中极力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赞赏,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田园之中,诗人悟出了隐居山林的禅寂之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诗人以陶令自比,把自己生活的环境描绘得极其闲适、恬静、美好。这是一个达到极高境界的居士的生活,苍翠的寒山,潺湲的秋水,落日在渡头,孤烟于墟里,这一切都如同在画里。

那画里的人儿是多么的悠闲,在柴门之外,惬意地听蝉儿鸣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无忧无虑的农家劳动生活。在这首诗中,使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了起来,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黄鹂、白鹭自由自在的飞翔,水田、炊烟透出农家温馨的消息。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臵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就在这田园之中,诗人悟出了隐居山林的禅寂之乐。“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运,与人无碍,与世无争,还有谁会无端的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他的这一生活态度使王维保持心的清静,万事不关,一尘不染。这在他的《田园乐》之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对于远离尘世的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使王维把佛家求闲的清幽精神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如《泛前陂》:

秋空自明回,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诗作写尽了诗人静极空怀的心灵,把读者带进他构筑的仙界之中。这是一个远离人间的空秋境地,有沙际之鹤,云外之心,闲适的皓月,将夕的澄波。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好一个神仙去处,一叶扁舟荡游于素波之上,渐渐远去而不归。在仕宦之中,王维总有不如归去的想法,于是他的一曲又一曲对田园进行了唱吟。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外青山明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人不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其三,王维在诗中写出自己“闲居静坐”的乐趣。《旧唐书•王维传》中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在诗中有所体现: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

轻音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我们看出:王维的“闲居静坐”一般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静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他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其四,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带衣巾。

——《戏赠张五弟湮》

该诗将佛教无我的思想和庄子哲学结合在了一起。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心境清静,了无自我。他的《山中示弟等》也表现了无我的境界: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缘合”“性空”均为佛教术语,《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王维借助于大自然的一切景物,为我们营造了明秀悠远的意境,在其中既有澄澹精致的一面,又有邈远灵动的情韵,空静、平淡、幽深,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但是王维的诗中除了通过自然风物来阐释禅理之外,也有些诗是禅学的枯燥说教。如“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酬黎居士淅川作》)“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这些纯属佛理的说教,枯燥乏味。可见,禅宗思想深深渗透到了王维的血液里。安史之乱后,他摒弃世事,专心事佛,以求精深的安慰和解脱。《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他这期间的生活说: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元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在这样的心境里,王维送走了他的余年。

王维从禅修中得到解脱,也开创了不朽的诗歌艺术境界。他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对仕途对社会的了悟,达到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能够企及。今天,我们在对王维诗歌审美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禅诵、斋戒、笃信宗教的右丞形象。透过王维及其诗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造成他此种思想的唐朝政治及当时的宗教情况。剖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对于深入了解唐代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书目: [1]《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意境》

宗白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谈艺录》

钱钟书

中华书局 [4]《中国文学史》

(二)游国恩 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5]《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The “Magie”

in Wangwei ' Poems Li Jin-e(No.8 Middle School of Tangshan Hebei Tangshan 063000)Abstract: Wangwei is the only poet who enjoy the prestige“Poem Buddha”.There is

thick “magie”in his poems.That’s because of the flourishing of Buddhism in his time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family.That is also because of the failure in his official career.The magie in his poems lays directly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beauty of the nature and was expressed directly in his poems.Key words:magie;empty;solitary;stay free;sit still;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第四篇:浅谈王维诗中的桃源意象

浅谈王维诗中桃源意象

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天台遇仙故事共同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意象——桃园意象。王维在自己的作品中多处运用这一意象来叙述自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桃源意象与自身情感的结合使得作品充满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 诗歌 桃源意象 美学意蕴 宁静 闲适 绚丽

正文:

一.桃源意象的源起

桃源意象的源起可以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南朝宋刘义庆所著《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入天台的故事。

《桃花源记》及其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桃花源”的魅力传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够了了一幅非常理想化的农耕社会的生活图景。桃花源中不仅土地辽阔富饶,而且人人安居乐业,它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完全没有压力与负担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他们过的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定生活,那种“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情景不禁使人联想到古人理想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有用所养”的大同社会。桃花源中生活的和乐美与宁静淳朴使它成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并在后代不断受到文人们的咏歌与赞美。桃花源记产生之后,便从诸多方面对中国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桃花源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在尘世中难以寻觅的美丽场所——那里不但精致绝佳,并且人们的生活和乐美满,从此,在后来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桃源”作为一种美丽生活的象征不断地被向往.歌咏与传颂。

其次,中国古代就有垂钓的传统,瞒迹于江边浦上的渔人常常是隐者的代名

词。桃花源记中,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忽逢桃花林”’,进而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美丽天地,这样的情节扩展了后代文学中的隐逸题材,而“桃源”也变成了无数想逃离喧嚣尘世的人的最理想的去处。

最后,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常常会存在遇仙的情节,如广泛的流传如天上浮搓的传说,就述说了汉代张骞泛溪而入天河遭遇神仙的故事,《桃花源记》中岁没有直接明显的神圣情节,但桃花源人所处环境的美丽与神秘及问津者皆无过而终的结局已经使这个故事带上了很明显的“遇仙”色彩,在以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成为神仙洞府的关键意象,这不能说没有《桃花源记》的影响。

王维以他闲雅淡远,幽静清新、健朗优美的艺术风格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王维的山水诗语言清新流畅,旋律和谐优美,描绘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相宜,用词遣句精炼准确,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具体说来,王维的诗桃源意象的美学意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宁静之美.闲适之美.绚丽之美。

二.“桃花源”的审美意蕴

(一)宁静之美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平常人难以到达的世处之所,源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源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多年秀丽宁静的一幅图画!在王维的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一幅幅的宁静画面,给我们一直宁静美的感受。诗中有画是王维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在这,王维带着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可以寄予想象画面的宁静美。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与桃花源相似,环境描写让读者有了想象空间。

(二)闲适之美

“桃花源”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绝佳的住所,在那里,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由此使得唐宋词中的桃源意象也有一种宁静之美,同时,“桃花源”作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个符号,它还象征着一种与现实中充满现实中充满着各种压力的生活对立的轻松、美好的生活理想,《桃花源记》中所记载的源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常常是很多人向往不已。

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桃花意象”本身其实就寄托着人们对那种幸福、闲适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作品在借助“桃源”这一意象描写自己的生活图景时常常给人一种闲适的美感。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对现在闲适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中的更体现了桃源意象的闲适之美。

总之,“桃花源”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其中既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调,又有着丰富甚至奢华的物质生活。这些传说中的内容与士大夫对闲适、雅致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便是唐宋词中的桃源作品有一种闲适雍容之美。

(三)绚丽之美

桃花源记中泛流的溪水,盛开的桃花以及缤纷的落英构成了后代人心目中最为绚丽的景致,这些景致都是自然美。王维诗中桃园意象的绚丽美也体现在他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

《桃园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气和容众,心静如空

王维的众多诗歌中,都渗入了桃源意象,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中。

(一)诗中有画。他以诗人的敏感摄取与主观情感浑然契合的景象,组成清幽淡远空灵的意境;运笔虚实结合。构图讲究经营位置;敷色明暗浓淡相间;还善于捕捉自然界的音响,有机的契入景色之中。作品中将桃源意象中的自然美还有宁静美都渗透在作品中,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有

声画。

(二)追求自然美。在对自然美的追求中,王维的的诗意境风格主要是清幽澄净的幽静美,还有自然景色的绚丽美。“王维的诗中,静象之静,其静非为死寂,乃意中之静,故静中有动。空象之空,乃实象之有,故空中有心”"王维的诗虽然环境幽静,但也充满了勃勃生机,诗中不仅有桃源意象中的幽静美还充满着生命力。

结语:总之,王维诗中的桃源意象不仅表现在他的形式上也有内容也有情感,他笔下的桃源意象将桃源具体化了,是意境,是追求,亦是情感的寄托,给人带来了无限美以及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1、作者:陈铁民,《王维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王维集校注》(全四册)[唐]王维 撰 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出发行 1997

年8月第一版 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

3、陶渊明《桃花源记》

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

第五篇:《泼墨山水》教案

《泼墨山水》教案

教材分析:

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教学难点:

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1)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达出怎样的特点?(2)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的,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

二、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三、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四、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五、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下载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也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静”

    也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静” 摘要:王维善于借助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色衬静等动静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可感性和直观性相结合的“静”界,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关键词......

    论白居易诗中唯美感伤

    论白居易诗中感伤请怀的艺术价值 摘要白居易一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倍受称颂,但是他诗中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多才多艺,风......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静逸明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同时,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

    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绘画美

    内容摘要 绘画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突出特点,本文从经营结构、光色映衬、音声律动、气韵生发等四个层面具体剖示绘画美的表现形式,并经由绘画美的内涵探讨其画意的生成背景与......

    论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论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2011级文学院 摘要: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诗中说:“愤世疾邪意,寄在草木虫。”“愤世疾邪”是“意”,“草木虫”是......

    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美定稿

    目录 前言 „„„„„„„„„„„„„„„„„„„„„„„„„„„„„„„„„„„„„„„„„11、浓厚的亲农意识之自然美 „„„„„„„„„„„„„„„„„„„„......

    论中国古代儿童诗中的儿童观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杨庆 运城学院 2017 年6 月 论中国古代儿童诗中的儿童观 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