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
年 月
内容提要: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王维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上进,才华横溢,以隐终南山为契机,等待机会出世一展抱负,为国为民。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的隐慢慢发生了变化,逐渐倾向了淡泊。欲罢官归隐,享受山水的清净与心灵的净土,但顾及到家中清贫,而田园生活的耕种王维又无力支撑,不得不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求得自由纯真的愿望。王维在无力追求孔子“尽其在我”而成败与不计的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超脱。”他选择了佛禅对“身”即生死的超越。既然他从现实中的逃避不能解决它面临的打击,禅佛所宣扬的万法皆空,边更容易被王维所接纳。由于王维转向了对心灵深处的归隐。佛禅“无生”之学实际上充满人生关怀,可以说佛体念到对死的恐惧才产生了“无生”,诗性与佛性能达到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沟通就在于对生与有关生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从而摆脱世俗的一切奢华,走进自然,走进心灵的最深处,达到自然与人高度和谐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王维;禅佛;心路;人与自然
论王维的心路历程及生存方式
王维的一生有过“孰知不向边庭若,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情,也有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缘任远的态度。这是与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以及家庭对他的熏陶有直接的关系!王维幼年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王维的母亲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直耳濡目染,对王维的影响很大!王维的名字本身就含有禅意。他名维,字“摩诘”,连起来恰恰是“维摩诘”。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所以禅佛思想一直引领着王维的生活以及心路历程。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存方式。为什么要首先考察王维的生存方式? 关于生存方式的问题,中国古人热衷于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生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欲和财富欲。这种欲望,从私有制开始就陪伴着人类,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也正是这种所有欲让推动着人们的追求和发展。作为物质的人,在生理上对于物质必然有种种的需求,而人的欲望的崇高处在于“去奢去泰”,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趣。
在唐代,特别是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盛唐,王维的生活方式极其简单,也极其富有诗意,简直就谈不上什么对物质的占有欲了,也更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癫狂,他衣食上的要求是极低的,“居常素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他的居室里面更没有一点点士大夫式的排场,而王维的生活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简直就是清贫和寒酸。这种简衣素食的生活状态同样体现出王维淡泊名利的生存方式。同样也从王维不同时段的人生经历中体现他的心路历程以及生存方式!从早年到晚年,40岁可以说是王维的一个转折,伴随着思想的转变和生活的重大倾向。
一、年轻才俊,才华横溢的王维
王维生活的唐朝,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鼎盛时期,历史上一个思想兼收并容的时期。而唐人的胸襟气度扩大非凡,对于任何一种思想都能做到兼容并存。
王维的身上还兼并着道家小国寡民、清净无为思想。王维19岁时写的七言
乐府诗《桃源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自是神仙世界。桃源中照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气息。但王维早年更多的是儒家济事思想,十七岁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九岁创作被翁方刚誉为“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州诗话》的《桃源行》)。二十一岁中进士,作大乐丞,可谓平步青云,落魄洒脱,率直不羁,积极也超然,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但是王维不但积极进取也是相当的自傲,这种性格是他在仕途的路上遭遇了种种的挫折,心理上也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即使仕途受挫,诗人也积极乐观,不哀怨泄气。第一次贬官歧州后不久,王维回到长安,仍然表现出极大的求仕热情;隐居于终南山同时,仍密切关注着朝廷人事的变动,一旦有合适的能够援引自己的人物掌权,王维便会赠诗表明心机。王维早期的诗歌里反映了渴望建功立业,为民、为苍生的立功报国思想。如:“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树功勋”(《老将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从军行》);
“隐”是王维一生摆脱不了的情结。“隐”不仅为王维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自然的背景,更为山水诗的惊魂涵养了主体的存在。孔子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奠定了唐以前中国文人先仕后隐、从追求人生主体的张扬到退守于自我精神的生存模式。盛唐文人则有异与这一点,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始终都没有放弃出仕,仕与隐地统一,反映了唐人社会价值与个性自由合二为一的人生追求与唐人昂扬肆张的生命意识。
王维十五岁已经进京谋求进取,引起了贵族集团的重视。十八岁在京都附近的终南山隐居,显然是循着前人的终南捷径以期进一步一起朝廷的重视和提拔。终南位于京郊,求仕者选择在此隐居,他们的品德才能很容易声名远播直达朝廷,再加上之前代代隐士的声明影响,终南山成为“隐”地品质与“仕”的追求的结晶。选择在终南山隐居暗示着两个不言而喻的信息,即隐者的用世之心与不同流俗。早期他以儒家思想为贯穿,以积极入世、跻身于官场仕途的生存方式诠释着为国为民、一心付出的心理历程。
然而王维一生官宦不绝,即使李林甫和安史之乱也没有断绝为官的道路。虽然这以后王维的思想与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始终无法截然割舍与仕途为官的联系。但也正是这个时候,“隐”对于王维来说有了新的释义。
二、中年转变,历尽沧桑
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政治上的腐败黑暗,战乱的动荡不安,被掳入狱后的监禁生涯,平乱后因被授伪职而定罪。这一遭遇对一生自视甚高的王维却造成莫大的刺痛,成为有生之年抹不去、忘不掉的污点,并时时为之忏悔不安。王维在经历了贬谪左迁后,又遭受中年丧妻这些心灵创伤、人生磨难,对“人生如梦”瞬间得到了切身的体验,于是这种似旷达而实悲苦的叹惋,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困难挫折接踵而来,在痛苦和厌倦之后,诗人把向外的目光收敛回来,这时诗人对政治生涯以及个人的前途逐渐的失望!宁愿到内心深处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情感的慰藉。诗人思想开始改变的关键便是从张九龄罢相到李林甫掌权的政治变动中。李林甫为官的方式与王维当初甚为推崇的“所部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大相径庭,不论是从人事关系还是政治思想上考虑,王维都没有理由再像早年那样意气昂扬了。张九龄罢相之后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开始了。王维对他早年奔波求仕的生活重新进行了思考。这一时期,王维所作的诗也反映了他心中的失落和无奈。《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种清淡的,带有自我苦虐色彩的生活方式,使诗人的灵魂重新得以安顿。而与名僧禅师的交往,则促使他原有的佛禅思想进一步向内心转化,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人生趣味。诗人对佛教的信仰深入了。在佛学的典籍中,把人生视为如梦如幻的空相。对于士大夫来说,“人生如梦”的观念,无疑是心灵遭受创伤,人生遭到挫折后的“最佳麻醉剂”。
但这一时期面对现实的疏远反而启迪王维进入个体心灵的世界,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五帝与三王,谷米称天子。干戈将揖让,毕竟何者是?”(《偶然作》二)。对历史功业的疑问从本质上回到庄子关于人的异化与自由的问题上来。
这时的王维固然可以寻觅到一种禅的情趣,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不满现实的激愤之情。那么《归嵩山作》的“归来且闭关”、《春中田园作》的“惆怅思远客”等句子则明显可见他的愤愤不满和不能忘怀于世事。这时,他的政治思想受到严重的压抑,早就具有的佛教思想开始膨胀,思想渐趋消极,内佛外儒成了他的主要思想。退隐田园,躲避现实,借山水美景以排遣苦闷,成为他生活的主要方式,离现实和社会越来越远。开始了半官半隐地生活。诗人不甘也不愿在官场中游走,也不愿身心受到束缚,不止一次诗人在诗里表达愿离开世俗,归隐山野的愿望。可诗人一生清廉,家境贫寒,作为兄长实在出于无奈,想归隐,可身体瘦弱的王维又无力耕种以满足田园生活,只能半官半隐,享受田园的同时,又感受着世事带来的劳累心路。所以说王维的亦官亦隐的生存方式说明他对现实不可能有完全决裂的意念,即使知道现实的不可为,和障碍之重重,但他仍不能决然摆脱现实的羁绊。因此,山水自然对王维与其说是精神人格的寄托,不如说是美学欣赏的对象。他寄情山水,专注诗话,渴望回归自然的畅游,宁静安详的心境。
三、晚年心如止水,万事都已不再关心
后期王维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田园乡野,几乎不论政治!后期王维的身上体现出佛与道兼杂的思想,这种复杂性不仅可以从诗歌中体现出来,还可以从他的生活态度中观察到。
陈允吉先生曾说过:“佛教思想无论说的多么动听,归根结蒂都是一种厌世的思想。而诗歌中的那些艺术佳篇,无一不是对美好世界,以及美好未来的向往······”而王维的这种杂乱思想如何看待呢?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么弘扬光大,就是因为佛教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一个主要的契机就是道家思想的渗入,成为包含道家的佛教。几千年来中国积极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无不体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采取积极救世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璞归真、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即追求建功立业、壮烈而活的有激情,又追求自然淡泊、安静无忧的生活。
王维无力追求孔子“尽其在我”而成败与不计的执着于现实人生的超脱。”他选择了佛禅对“身”即生死的超越。既然他从现实中的逃避不能解决他面临的打击,禅佛所宣扬的万法皆空,便更容易被王维所接纳。由于王维转向了对心灵深处的归隐。禅佛“无生”之学实际上充满人生关怀,可以说佛体念到对死的恐惧才产生了“无生”,诗性与佛性能达到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沟通就在于对生与有关生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
王维一生隐居多次,隐的思想也在慢慢的变化。以开始盛唐时期的积极乐观,一气冲天的心态;然后是为了远离仕途、怡情养性的归隐心态;最后才是进一步到心灵境界的禅佛的心态。每一个阶段较之之前都是与“仕途”进一步的疏远了。
同时也是对个体灵魂的再一次深入。这种从社会走向自然的生命历程,其实是将自我完成从外转向内省的过程。而内省就是生命的本源。这就是王维一生的心路历程!
而此期间也可以明显的看的出王维的生存方式给王维来带的与生态高度和谐的事态。如:
王维晚年向往的“出世”绝对不是无情的“厌世”,只不过是想摆脱名利,摆脱束缚和羁绊而已。也许是因为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事事都不尽如人意,也让王维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诗人安于清净孤寂,全心向道,无念为宗。最终王维为理想的人生选择平淡自足的生存方式,反映在对待自然生态上必然是顺其自然的自足自适,而尽最大可能保持人的原有的自然本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混为一体的生态追求!
而王维走向的自然生命历程,在反应内省直至灵魂深入的同时,达到了王维心灵的回归,这一转折并非完全自觉,也含有社会异己力量逼迫的结果,这一向心灵回归的历程就不会给人以“风飘飘儿吹衣”的畅快的感觉,而要包含更多的迫不得已的心痛,从本质上讲也算是生命力量为保全自己的一种退守。
王维深入禅佛思想,从另一层意义上说是一种逃避!而深层生态学已经指出,现代生态的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学发展的前提,也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尊严加以提升,佛法提倡“慈悲”,这就是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精神。“慈悲”简单地说就是“与乐拔苦”。“拔苦”是建立在“同苦”的基础上,也就是去感受对方的痛苦,感同身受,来根除这种痛苦;“与乐”就是给予其他生命的“生之快乐”,这种乐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的纯洁、强有力的快乐。王维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中保险除了高度的自由,从他的诗歌与心路中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和生态智慧!王维的这种闲适的心态和生存状态,这种抱朴见素而生成的生存智慧,对调谐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克服过度追求物质的贪欲而造成的消费上的挥霍性。保持一个心里的平衡,具有很好的疗救意义。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渐渐觉醒的时候,现代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多多忧患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与王维的生活智慧发生了深刻的合拍。研究王维的心路历程
及生存方式,满足了我们对自然和谐的渴望,摆脱利己主义“去奢去泰”,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规划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旧唐书·王维传:卷190[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91 【3】 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青海人民出版社
【4】 吴在庆·王维与盛唐气象及气韵[A]王维研究[C]·北京:中国出版社·1992.45—63
第二篇: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摘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影响其诗歌创作。前期他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这时期创作主要是游侠诗和边塞诗。这些诗笔力雄厚,情调激昂,风格豪放,意境雄浑,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后期因政治挫折和妻子去世,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禅趣高度统一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心路历程;影响;诗歌风格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于其心路历程相应。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基本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状况和人生历程,显示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上,他一方面积极进取,入世立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信佛参禅,流露出空静自然的性情。前者使他写出或丹心报国、或仗义游侠、或讽喻现实的豪迈诗章;后者使他在较为闲适的生活中独辟蹊径表现自然,写出一些或空灵秀美、或壮丽多彩的山水诗篇。当然,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诗中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人生经历
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出于官/ 11
宦世家,高祖、曾祖、父亲都曾任司马,祖父也做过一个协律郎的小官。其父亲任汾州司马时,全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王维在蒲州出生。他少年早慧,富有诗才,精通书画音乐,而且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他十五岁写的《题友人云母障子》可见一斑。
十八、岁时,他和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两地,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等作品,很受上流社会的推重,显示出卓越的才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官廷乐队,从此走上仕途。不过,他的官运难尽人意,使他后半生不得不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就在他任太乐丞时,因为让伶人表演黄狮子舞(只供皇帝观赏的舞蹈),被指责为越禁犯上,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司仓参军,一去就是十来年,竟使今人很难去了解他的这段生活。再回长安,王维已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此时的他,父亲早已亡故,爱妻去世不久,母亲一心奉佛。于是他隐居终南,研究佛理,并为母亲经营辋川,有时还去他的离东都不远的嵩山别业小住。
开元二十二年(724)冬,张九龄作中书令,成为唐朝的开明宰相。王维曾去登门拜访,受到张九龄的赏识提他为右拾遗,从八品上。王维跻身朝堂,心中的激动自不必说,诗风也当向上豪放。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林甫执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唐朝政治走入黑暗。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的转折,心中压抑不畅,便萌发了退隐的念头。不过李林甫虽然排斥异己,王维的官位却渐渐升高。他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塞上,写出《使至塞上》等名篇,也曾以侍御史兼殿中身份出知南选,写出《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佳作。天宝初年,王维任左补阙,后迁库部郎中,天宝十一载转文部郎中,官至五品。这年李林甫死,杨国忠任宰相。王维诗风又变得清新活泼,写出《敕赐百官樱桃》、《同崔员外秋宵寓直》等诗。天宝十三载,他升为给事中。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六月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原职出任伪官。只是他伪装喑哑,被囚禁在长安菩提寺中,过后又转移到洛阳普施寺。在菩提寺囚禁时,他的好友裴迪去看他,他曾口占凝碧池一诗给裴迪。正是这首诗加上弟弟王缙自愿削官为其赎罪,才使得他在两京收复后免罪降为太子中允。不久升为太子中庶舍人,又拜给事中。其间他曾请求出家,不允。他献出辋川别业作为清源寺,又在终南山开了一片瓜园。乾元二年(760)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去世。卒年61岁,葬于清源寺西。/ 11
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国力的繁荣也促变了盛唐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深层次上塑造出盛唐诗人豪迈狂放的性格特点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养成了盛唐诗人无所不能、永不言败、不甘人后的精神气概。
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并且诗人这时仕途得意使得他自豪自信。这些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游侠诗和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
盛唐的英雄意识、英雄主义,是以节义为本的秦汉侠士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激活和升华。在当时社会心理高度自信的时期,那种任侠行举的自由意志和节义精神被王维转换为狂放豪迈的主体意识和忘身报国的荣辱观念。这种人格理想,又对象化在他的那些游侠边塞诗中。
少年人都有少年人的梦想,盛唐时代的少年都梦想着建功立业,梦想着杀敌报国,而对于二十一岁刚中进士的王维来说,这样的想法也许更加强烈。其《燕支行》曰:“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画戟雕戈百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 11
诗歌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宏大的场面,用“完乘亲推”烘托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军形象。随后八句几乎句句用典,将历史上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附于此将军一身,尽情地抒写了天朝将军英勇杀敌和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诗人跟随这位将军来到边关,来到战场,带我们领略了这位将军带部下行军、战斗和获胜时的情景。最后,又着重点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这一点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这位雄才大略的将军才是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将军,而更多的是王维的梦想。他梦想着像这位将军一样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句,可以想象作为刚刚进士及第的王维心中多么渴望有一天也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这四句句句用典,凸显一种狂放和自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盛唐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还能从王维那描写战斗的场面感受到他那一颗飞往边塞的心,它热情、激昂、蓬勃向上。这种精神正是王维前期少年精神的附丽。
如果说《燕支行》是游侠少年从军戎边和建功立业的一种向往,那么《少年行四首》就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从游侠到将军的转变,这正是王维所希望的。“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组诗连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性格豪爽、风流倜傥的游侠少年是怎样转变为国家栋梁的故事。第一组诗写出那个时代游侠少年的普遍性格,他们性格豪爽、雄姿英发,遇见意气相投之士,则将战马系在高楼旁的柳树上,和来人把酒畅饮,也因此才有“新丰美酒斗十千”的夸张描写。在畅饮酒的时候,少年说到自己的出生和其坚定的报国信念。作为羽林郎的他,也已经跟随大将出征过了,随后一句反问说那少年在经历了边塞艰苦环境的磨练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而这样艰苦的战争更坚定了他“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决心,就算死也要流芳百世。第三组诗进一步描写了少年在沙场上的英勇神武。他武艺超群、一身是胆、驰骋沙场,最终以辉煌的战绩赢得战争。也许就是这样的铁血男儿,这样的坚定信念,/ 11
使得他终于成长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他胜利凯旋,群臣欢聚一堂,论功行赏,而将军最终得以封侯,佩戴侯印。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
也许这就是王维少年时期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几度宦海的沉浮,王维迅速的成长起来,他也真正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风光,他的诗出现了新的内容。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任监察御史,这一年他创作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通过自己在边塞的所见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壮美的边塞图。同前面的边塞诗相比,去往边塞的真实经历,使王维看到真正的边塞风光,也体会到真正的边塞生活。他从懵懂少年对边塞的憧憬中走了出来,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实诗歌。其实,开元二十五年这次的边塞之行王维的心情大概是抑郁的,所以才会有“征蓬”和“汉塞”这样的比喻。但是“大漠”和“孤烟”是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相交,“长河”与“落日”是水平线和圆形的相切,这几个极为简单明了的几何图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辽阔、气象宏伟、意境深远的壮美境界。表现了诗人粗狂情怀与开阔的胸襟。歌颂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显示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更彰显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
王维在仕途上一直积极奋发,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朝气蓬勃的少年,王维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名,他也关心现实关注民生,为百姓而不惜与权贵对立。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是王维作于二十岁的《息夫人》诗。此诗以春秋楚国息夫人为原型,隐射当时宁王抢占饼师的妻子,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劣行径。诗中没有用词语来渲染息夫人的悲痛,也没用一个字形容楚王的蛮横霸道,但仅一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足以使闻者落泪,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可以想见,在当时王维依然能够一身正气,不怕得罪权贵为百姓说话,这正是他关心现实的一种体现。
作为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天下的少年,王维还有一些讽刺权贵当道无功受禄的现象和对不公平的黑暗社会的揭露。如《寓言二首》“(一)朱绂谁家子,无乃/ 11
金张孙。骊驹从白马,出入铜龙门。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斗鸡平乐馆,射雉上林园。曲陌车骑盛,高堂珠翠繁。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
(二)君家御沟上,垂柳夹朱门。列鼎会中贵,鸣珂朝至尊。生死在八议,穷达由一言。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这两首诗通过揭露贵族子弟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批判那些出生显贵,不需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出将如相的权贵子弟。而诗中“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和“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则揭露当时政治制度对出生贫寒人们的不公平。
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 11
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怎么知道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怎会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在这些诗歌中表达出诗人希望能有个理想的政治环境,让那些能人志士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作为,不要被不公平的制度所压抑导致终身不得志。王维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向上的,代表了一种进步思想。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形成一种对峙。
二、后期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
如果说王维前期诗歌精神得益于青少年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那样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那么经历安史之乱和人生低谷之后的王维,还会创作出怎样的诗歌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这是王维一生中最为屈辱的时刻,在其《谢除太子中允》一表中,王维深刻的忏悔自己的罪过。他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又说:“污秽残骸,死灭余气。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侧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这样的检讨,可堪痛心疾首,近乎自虐。
王维在经历这样一场浩劫后,身心受到重创,他以文章为武器,和大乱带来的心灵痛苦展开了对决。开元十五载,长安沦陷,王维在狱中作《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写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又写了《口号又示裴迪》云: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在王维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他仍然忠君爱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诗表明自己永不叛国的决心。一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表明王/ 11
维渴望平乱安禄山叛党,恢复祖国河山的迫切心情。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期,这一首诗引来了无数人的痛苦流涕,也成为王维后来获得宽恕的直接原因。后一首诗则表露出了王维归隐的愿望。
后期诗人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活上半官半隐
政局的变化使王维看到了仕途的艰险,他便萌生出归隐山林、超脱尘俗的念头。在王维为官期间他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这个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地方,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很多房屋。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从官场走入林场,王维走了过去失意士大夫常走的道路。山林的清新空寂让这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有了更多新鲜的题材和灵感。隐居终南山是王维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的转折点。从此隐逸山林,不问政治,享受山水田园的无忧之乐。是这一时期诗人的主要生活内容。《终南别业》写的正是这一时期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中岁颇耗到,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写出诗人淡泊恬静,超然物外的风采。作为晚唐山水诗人的代表此诗也反映出这一时期诗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风格。
这首《青溪》写: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题又名《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全诗描写了青溪的素淡美好。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 11
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这首《渭川田家》写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目睹万物在暮色苍茫下找到各自的归宿。这一切,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所以有闲逸的感觉。《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表达出诗人对归隐的喜爱之情。
(二)思想上崇佛好道
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诗佛之誉。曾皈依荷泽神会,从之参禅。归隐后,常与高僧交游,并与裴迪泛舟往来于辋川之间,谈经说道,啸咏终日。我们可以想象王维之信佛是深受庭训的影响 ,他母亲正是北宗禅师普寂的虔诚弟子。王维晚年遭受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王维被俘拘禁在菩提寺中。于是意气消沉,一心向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愿意归耕为老农。他只好另外寻觅心灵的归宿,所以他皈依自然,皈依佛教。他的诗《叹白发》写到: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 11
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徘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又有诗《山中寄诸弟妹》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因此可以知道王维之所以奉佛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环境的逼迫,在丧乱之中,无可奈何,于是只有投靠佛门,奉佛吃斋;他归隐之后也是焚香打坐诵念佛经。
王维信仰佛教,他的思想更为深邃,而心境也更趋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王维在“凝碧诗”之事后,思想转变最大,深深领悟到富贵功名如过眼云烟。隐居蓝天别墅,游山玩水,和好友裴迪以弹琴赋诗为乐。而且不愿意为生活而忙碌,其衣食住行简单朴实。例如: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田家》)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在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调和的背后是对生活深刻的爱惜,他早已“倦于仕途,厌于奉制”,而所以“沉吟未能去”者,多因“世纲婴我故 ,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徊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人厌恶仕途之“人情翻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又慨叹“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似是别无选择。然而,这不过是王维精神灵魂的逋逃薮,这里的“自在”“自由”属于诗,精神、灵魂对“世累”、“时累”的摆脱。但是,即使是皈依佛门,诗人的思想也并非浮躁和死寂,体现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一种幽远、恬淡、宁静的佛理禅趣,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立,并非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王维深知“亦忙亦闲”的真正滋味,他寄情于山水田园逃遁于佛禅借重于文学的炉砧进行熔冶锻打, 创造了量多特优的诗歌篇什,铸就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山水田园诗到了王维那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壮丽的奇观。王维大多数山水田园诗歌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实则表露出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另一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引导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人生。
综上所述,王维的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决定了其诗歌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源于其不同的心路历程。而心路历程的形成和变化则是由当时时代经历所导致的。/ 11
注释:
1、陈敏昭,《王维,<使至塞上>欣赏》,三门峡上阳书院,2009.11.25
2、刘德重,《唐诗鉴赏辞典》,秋水诗韵吧,2007.11.25
3、朱竞,《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道客巴巴,2012.1.4
4、陈氏论,《王维与佛教》,中华民族宗教网,2011.4.26
5、《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月第二版,P267
参考文献:
1、《王维孟浩然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6月第二版
2、《唐代文学年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6月第一版
3、王志清,《纵横论王维》,齐鲁书社,2008.7月第一版
4、柳晟俊,《王维诗比较研究》,京华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
5、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月第二版
6、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黄山书社,2008.5第一版
7、李婷婷,《王维诗歌用典研究》,湖南大学,2013,4
8、何春图,《王维的诗歌与其佛教信仰》,四川大学,2006,3
9、王志清,《王维诗歌盛唐接受的现实与意义》,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0、袁晓薇,《解读一个“全面的典型”——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阜阳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第二期 / 11
第三篇: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讲解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姓 名:杨 伟 学 号:***26 写作时间:2016年3月29日 联系方式:***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 键 词…………………………………………第1页 正 文…………………………………………第2页
一、人生经历……………………………………第2页
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第4页
(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第5页
(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第8页
三、后期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第11页
(一)生活上半官半隐……………………第12页
(二)思想上崇佛好道……………………第14页 注 释…………………………………………第16页
参考文献…………………………………………第17页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
【内容摘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影响与其诗歌创作。前期他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这时期的创作主要是游侠诗和边塞诗。这些诗笔力雄厚,情调激昂,风格豪放,意境雄浑,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后期因政治挫折和妻子去世,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禅趣高度统一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心路历程;影响;诗歌风格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于其心路历程相应。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
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基本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状况和人生历程,显示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上,他一方面积极进取,入世立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信佛参禅,流露出空静自然的性情。前者使他写出或丹心报国、或仗义游侠、或讽喻现实的豪迈诗章;后者使他在较为闲适的生活中独辟蹊径表现自然,写出一些或空灵秀美、或壮丽多彩的山水诗篇。当然,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诗中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人生经历
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出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父亲都曾任司马,祖父也做过一个协律郎的小官。其父亲任汾州司马时,全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王维在蒲州出生。他少年早慧,富有诗才,精通书画音乐,而且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他十五岁写的《题友人云母障子》可见一斑。
十八、岁时,他和弟弟王缙游历长安、洛阳两地,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等作品,很受上流社会的推重,显示出卓越的才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官廷乐队,从此走上仕途。不过,他的官运难尽人意,使他后半生不得不
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就在他任太乐丞时,因为让伶人表演黄狮子舞(只供皇帝观赏的舞蹈),被指责为越禁犯上,贬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司仓参军,一去就是十来年,竟使今人很难去了解他的这段生活。再回长安,王维已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此时的他,父亲早已亡故,爱妻去世不久,母亲一心奉佛。于是他隐居终南,研究佛理,并为母亲经营辋川,有时还去他的离东都不远的嵩山别业小住。
开元二十二年(724)冬,张九龄作中书令,成为唐朝的开明宰相。王维曾去登门拜访,受到张九龄的赏识提他为右拾遗,从八品上。王维跻身朝堂,心中的激动自不必说,诗风也当向上豪放。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李林甫执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唐朝政治走入黑暗。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的转折,心中压抑不畅,便萌发了退隐的念头。不过李林甫虽然排斥异己,王维的官位却渐渐升高。他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塞上,写出《使至塞上》等名篇,也曾以侍御史兼殿中身份出知南选,写出《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佳作。天宝初年,王维任左补阙,后迁库部郎中,天宝十一载转文部郎中,官至五品。这年李林甫死,杨国忠任宰相。王维诗风又变得清新活泼,写出《敕赐百官樱桃》、《同崔员外秋宵寓直》等诗。天宝十三载,他升为给事中。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六月攻陷长安。王维被俘,被迫原职出任伪官。只是他伪装喑哑,被囚禁在长安菩提寺中,过后又转移到洛阳普施寺。在菩提寺囚禁时,他的好友裴迪去看他,他曾口占凝碧池
一诗给裴迪。正是这首诗加上弟弟王缙自愿削官为其赎罪,才使得他在两京收复后免罪降为太子中允。不久升为太子中庶舍人,又拜给事中。其间他曾请求出家,不允。他献出辋川别业作为清源寺,又在终南山开了一片瓜园。乾元二年(760)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去世。卒年61岁,葬于清源寺西。
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国力的繁荣也促变了盛唐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深层次上塑造出盛唐诗人豪迈狂放的性格特点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养成了盛唐诗人无所不能、永不言败、不甘人后的精神气概。
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并且诗人这时仕途得意使得他自豪自信。这些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游侠诗和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
盛唐的英雄意识、英雄主义,是以节义为本的秦汉侠士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激活和升华。在当时社会心理高度自信的时期,那种任侠行举的自由意志和节义精神被王维转换为狂放豪迈的主体意识和忘身报国的荣辱观念。这种人格理想,又对象化在他的那些游侠边塞诗中。
少年人都有少年人的梦想,盛唐时代的少年都梦想着建功立业,梦想着杀敌报国,而对于二十一岁刚中进士的王维来说,这样的想法也许更加强烈。其《燕支行》曰:“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画戟雕戈百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诗歌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宏大的场面,用“完乘亲推”烘托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将军形象。随后八句几乎句句用典,将历史上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附于此将军一身,尽情地抒写了天朝将军英勇杀敌和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诗人跟随这位将军来到边关,来到战场,带我们领略了这位将军带部下行军、战斗和获胜时的情景。最后,又着重点
出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这一点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这位雄才大略的将军才是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将军,而更多的是王维的梦想。他梦想着像这位将军一样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从“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句,可以想象作为刚刚进士及第的王维心中多么渴望有一天也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这四句句句用典,凸显一种狂放和自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盛唐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还能从王维那描写战斗的场面感受到他那一颗飞往边塞的心,它热情、激昂、蓬勃向上。这种精神正是王维前期少年精神的附丽。
如果说《燕支行》是游侠少年从军戎边和建功立业的一种向往,那么《少年行四首》就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从游侠到将军的转变,这正是王维所希望的。“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杨边。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组诗连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性格豪爽、风流倜傥的游侠少年是怎样转变为国家栋梁的故事。第一组诗写出那个时代游侠少年的普遍性格,他们性格豪爽、雄姿英发,遇见意气相投之士,则将战马系在高楼旁的柳树上,和来人把酒畅饮,也因此才有
“新丰美酒斗十千”的夸张描写。在畅饮酒的时候,少年说到自己的出生和其坚定的报国信念。作为羽林郎的他,也已经跟随大将出征过了,随后一句反问说那少年在经历了边塞艰苦环境的磨练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而这样艰苦的战争更坚定了他“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决心,就算死也要流芳百世。第三组诗进一步描写了少年在沙场上的英勇神武。他武艺超群、一身是胆、驰骋沙场,最终以辉煌的战绩赢得战争。也许就是这样的铁血男儿,这样的坚定信念,使得他终于成长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他胜利凯旋,群臣欢聚一堂,论功行赏,而将军最终得以封侯,佩戴侯印。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
也许这就是王维少年时期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几度宦海的沉浮,王维迅速的成长起来,他也真正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风光,他的诗出现了新的内容。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任监察御史,这一年他创作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通过自己在边塞的所见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壮美的边塞图。同前面的边塞诗相比,去往边塞的真实经历,使王维看到真正的边塞风光,也体会到真正的边塞生活。他从懵懂少年对边塞的憧憬中走了出来,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实诗歌。其实,开元二十五年这次的边塞之行王维的心情大概是抑郁的,所以才会有“征蓬”和“汉塞”这样的比喻。但是“大漠”和“孤烟”是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相交,“长河”与“落日”是水平线和圆形的相
切,这几个极为简单明了的几何图形,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辽阔、气象宏伟、意境深远的壮美境界。表现了诗人粗狂情怀与开阔的胸襟。歌颂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显示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更彰显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
王维在仕途上一直积极奋发,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朝气蓬勃的少年,王维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名,他也关心现实关注民生,为百姓而不惜与权贵对立。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是王维作于二十岁的《息夫人》诗。此诗以春秋楚国息夫人为原型,隐射当时宁王抢占饼师的妻子,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劣行径。诗中没有用词语来渲染息夫人的悲痛,也没用一个字形容楚王的蛮横霸道,但仅一句“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足以使闻者落泪,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可以想见,在当时王维依然能够一身正气,不怕得罪权贵为百姓说话,这正是他关心现实的一种体现。
作为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天下的少年,王维还有一些讽刺权贵当道无功受禄的现象和对不公平的黑暗社会的揭露。如《寓言二首》“(一)朱绂谁家子,无乃金张孙。骊驹从白马,出入铜龙门。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斗鸡平乐馆,射雉上林园。曲陌车骑盛,高堂珠翠繁。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
(二)君家御沟上,垂柳夹朱门。列鼎会
中贵,鸣珂朝至尊。生死在八议,穷达由一言。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这两首诗通过揭露贵族子弟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批判那些出生显贵,不需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出将如相的权贵子弟。而诗中“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和“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则揭露当时政治制度对出生贫寒人们的不公平。
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
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怎么知道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怎会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在这些诗歌中表达出诗人希望能有个理想的政治环境,让那些能人志士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所作为,不要被不公平的制度所压抑导致终身不得志。王维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向上的,代表了一种进步思想。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形成一种对峙。
二,后期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
如果说王维前期诗歌精神得益于青少年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那样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那么经历安史之乱和人生低谷之后的王维,还会创作出怎样的诗歌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这是王维一生中最为屈辱的时刻,在其《谢除太子中允》一表中,王维深刻的忏悔自己的罪过。他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又说:“污秽残骸,死灭余气。伏谒明主,岂不自愧于心;仰侧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这样的检讨,可堪痛心疾首,近乎自虐。
王维在经历这样一场浩劫后,身心受到重创,他以文章为武器,和大乱带来的心灵痛苦展开了对决。开元十五载,长安沦陷,王维在狱中作《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写到: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又写了《口号又示裴迪》云: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在王维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他仍然忠君爱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诗表明自己永不叛国的决心。一句“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表明王维渴望平乱安禄山叛党,恢复祖国河山的迫切心情。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期,这一首诗引来了无数人的痛苦流涕,也成为王维后来获得宽恕的直接原因。后一首诗则表露出了王维归隐的愿望。
后期诗人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活上半官半隐
政局的变化使王维看到了仕途的艰险,他便萌生出归隐山林、超脱尘俗的念头。在王维为官期间他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这个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地方,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很多房屋。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从官场走入林场,王维走了过去失意士大夫常走的道路。山林的清新空寂让这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有了更多新鲜的题材和灵感。隐居终南山是王维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的转折点。从此隐逸山林,不问政治,享受山水田园的无忧之乐。是这一时期诗人的主要生活内容。《终南别业》写的正是这一时期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中岁颇耗到,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写出诗人淡泊恬静,超然物外的风采。作为晚唐山水诗人的代表此诗也反映出这一时期诗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风格。
这首《青溪》写: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
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诗题又名《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全诗描写了青溪的素淡美好。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这首《渭川田家》写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目睹万物在暮色苍茫下找到各自的归宿。这一切,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
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所以有闲逸的感觉。《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表达出诗人对归隐的喜爱之情。
(二)思想上崇佛好道
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诗佛之誉。曾皈依荷泽神会,从之参禅。归隐后,常与高僧交游,并与裴迪泛舟往来于辋川之间,谈经说道,啸咏终日。我们可以想象王维之信佛是深受庭训的影响 ,他母亲正是北宗禅师普寂的虔诚弟子。王维晚年遭受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王维被俘拘禁在菩提寺中。于是意气消沉,一心向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愿意归耕为老农。他只好另外寻觅心灵的归宿,所以他皈依自然,皈依佛教。他的诗《叹白发》写到: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徘
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又有诗《山中寄诸弟妹》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因此可以知道王维之所以奉佛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环境的逼迫,在丧乱之中,无可奈何,于是只有投靠佛门,奉佛吃斋;他归隐之后也是焚香打坐诵念佛经。
王维信仰佛教,他的思想更为深邃,而心境也更趋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王维在“凝碧诗”之事后,思想转变最大,深深领悟到富贵功名如过眼云烟。隐居蓝天别墅,游山玩水,和好友裴迪以弹琴赋诗为乐。而且不愿意为生活而忙碌,其衣食住行简单朴实。例如: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田家》)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在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调和的背后是对生活深刻的爱惜,他早已“倦于仕途,厌于奉制”,而所以“沉吟未能去”者,多因“世纲婴我故 ,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徊欲奋飞 ,踟蹰复相顾。”(《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人厌恶仕途之“人情翻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又慨叹“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似是别无选择。然而,这不过是王维精神灵魂的逋逃薮,这里的“自在”“自由”属于诗,精神、灵魂对“世累”、“时累”的摆脱。但是,即使是皈依佛门,诗人的思想也并非浮躁和死寂,体现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一种幽远、恬淡、宁静的佛理禅趣,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立,并非心灵空虚幻灭的反映。王维深知“亦忙亦闲”的真正滋味,他寄情于山水田园逃遁于佛禅借重于文学的炉砧
进行熔冶锻打, 创造了量多特优的诗歌篇什,铸就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山水田园诗到了王维那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壮丽的奇观。王维大多数山水田园诗歌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实则表露出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另一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引导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人生。
综上所述,王维的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决定了其诗歌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源于其不同的心路历程。而心路历程的形成和变化则是由当时时代经历所导致的。
第四篇: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我们从结构、炼材、语言、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
“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画家
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根于不满现实的基础上的。《文杏馆》、《斤竹岑》、《木兰柴》、《临湖亭》等为一类,基本上是描绘优美的景色的,生活气息比较健康。这是因为作者的隐居,从摆脱官场生活的角度来说,有心情愉快的一面。同时,也因为王维是在唐王朝长期繁荣的局面下成长起来的人物,早期又抱有积极的事业心,尽管晚期的黑暗现实使他失望,还不可能完全摧毁他对生活的热情,在他心情开朗的一面占上风时,比较健康的生活气息也就容易抒发出来。《孟城坳》、《华子岗》、《鹿柴》、《宫槐柏》、《竹里馆》等为一类,有的写孤独的心情,有的写清冷的景色,有的表示对神仙的向往,有的涉及人生虚幻的感伤,总之,消极的色彩是很浓厚的。这是因为作者的隐居固然是为了逃避现实,却并不是甘心的,因此,也就有心情苦闷的一面。当作者感到苦闷而无法解脱时,消极伤感的色彩自然要表现出来,这正说明作者对现实的态度是非常软弱的。就在这些软弱的表现里面,仍然可以窥见作者的是非爱憎,是作者不同流合污的心情的表白。以上三类诗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以第一类诗为线索,把第二类和第三类都贯穿起来,成为完整的组诗。分开来看,每首诗都可以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为一幅和谐的全景。据记载,王维还就《辋川集》组诗的内容画了一幅《辋川图》,可见《辋川集》组诗在结构上融有绘画的特色。
二、炼材:
这是就选材、炼意的某些部分结合起来说的,指的是选择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加以融炼组合,是指表现出一种吸引人的意境,从而加深主题的表达。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如:《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十个字就抓住了塞外景色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辽阔荒凉的画面,对全诗的豪迈气息,起了有力的衬映作用。其中“孤烟直”可见观察之细,而“落日圆”更见体会之深。落日总是圆的,似乎是一般的常识,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然而在大漠、长河的环境中,什么景物也看不到,只有为旋风所卷、直上天空的黄沙,以及映在长河中的日影,“落日”在这里正是突出的景色,于是也就分外觉得“圆”了。这种观察、体会的工夫,和深厚的绘画修养是密切联系着的。
以上所举的写景色的例句,都可以当得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评语。其他诗人的集子里,虽可找出这类名句,但就数量之多,方面之广,刻画之精细,色彩之丰富来说,是很难同等看待的。而且王维诗的这种在炼材上的绘画的特色还表现在非景色山水的作品上。
三、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基本材料,杰出的诗人同时也必然是语言的巨匠。语言到了他们的笔下,无不得心应手,而比较起来,又各有特色。
诗人玉屑引《癯翁诗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从语言的风格来推求,和画家的“使笔无痕,用墨精彩”(见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是息息相通的。殷蟠编选的《河岳英灵录》中论王维的诗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可见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早被他同时代的诗歌评论家发现了。
上文谈结构、炼材两部分所举的例子,都可以作为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的说明,下文只就王维诗歌中描绘景色的部分,如何对事物的声、光、色、态摄取、融合,补充几个例子。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一个“劲”字和一个“鸣”字扣的多么紧,既从“弓鸣”显出“风劲”,又从“风劲”体现弓力,并从而体现出会猎的声势。然而在第二句中点出将军来,真可说是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到身临其境的氛围之中。画固不可以传声,但从构图的意境中仍可以作适当的表达,所以我们常说“绘影绘声”,正是说明那种手法极为高妙,而运用到诗里面来,结合文学的功能,效果就愈加明显了。
如上所述,从“诗中有画”来考察王维的作品,无论在结构、炼材或语言上,都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印证。由于这三部分本是相互结合,表现在同一篇诗作中的,分开来论述,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因此,每一部分的某些论证和分析,往往有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
四、色彩
关于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本文的重点。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运用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但总的来看,以冷色调为主体,以暖色调为补充。“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传情达意就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王维的诗歌创作自然与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不仅在内容上有直接的反映,连着色的基调也微妙地透露着作者的心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对他隐居过的终南山、辋川景色的描写,还有他一生历经的山川河流风光的记载。他的诗再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首小诗就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条屏,但与诗人那与生俱来的恬静性格和挥之不去的隐逸思想相应和,其大多数诗作中都笼罩着一层清冷的色调。
当然,由于王维具有超脱飘逸的胸襟,他乐意在清新秀丽的大自然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陶冶自己的淡泊情操,所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就在物我两忘中不知不觉地渗进了他的诗作。“黄鹂转深木,朱槿照中园”(《瓜园诗并序》),“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早春行》),“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送康太守》),“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等,这些诗作中也呈现出热烈明快的调子。再如:“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诗人用艳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春光明媚”的暖调子山水画。在这里,由于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冷色的“青”也变得暖和了。但总的看,这类暖色调的句子在王维的作品中数量并不多,且多数与冷色调的句子交融运用。甚至,尽管在一些句子中也缀有一二暖色字眼,但全诗的色调却如“鸟鸣山更幽”一样,益发显得清冷。
二是浓淡相宜的着色原则。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讲究色彩的相谐、相衬、相生,淡雅优美,意境清远。王维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六)。他能诗擅画,深知诗与画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每每运用绘画中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色彩与物象、意境和谐统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注意色彩的相谐。王维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
三是善于把色彩和光、声、态综合运用的着色技巧。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因为他成功地突破了语言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声、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佘庆华在《王维诗中的色彩》一文中认为,用动化、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把色彩同光、声、态组合进行描写,是王维山水诗中运用色彩的重要特点。
王维在诗中常用“以光缀色”的绘画手法来描写景物,非常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得画面流光溢彩。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他善于运用“以声壮色”的着色技巧。《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他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莺啼、暮鼓晨钟、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长啸„„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秋思二首》
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如:《山居即事》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都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之“坎坎”、锄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
“诗中有画”尽管吸收了绘画的某些表现因素,但仍是诗的效能的发挥,仍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诗的表现范围。就其属于诗的效能的发挥来说,一般作者也就有可能在个别题材中、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接触,差异只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诗的效能中的这种特点,发挥到具有深厚绘画素养的王维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才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对古典诗歌艺术,有着卓越的贡献。多艺而又精研佛理的王维,在盛唐文化全面高涨和一生仕途荣辱无常的大环境下,并没有“目迷五色”,而是别具慧眼,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进而息心静虑的对象,创作出一首首宁静优美而又神韵缥缈的佳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着色艺术只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侧面,但是他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和巧妙运用,他创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纯美诗境,却永远值得后人的珍惜和鉴赏。
第五篇: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艺术研究与训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一提起田园诗派的代表,我们总会想到几位颇具盛名的诗人,而王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品王维的诗,总能通过其诗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一幅幅静虚、悲美,亦或虚幻的画面。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所以,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其实既包含着苏轼对王维画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是指王维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用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其实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而王维的诗画则在最大程度上诠释了这一理论。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一、色彩美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来源于盛唐时期所受到的儒释道影响以及他坎坷的一生。即使这样,诗人仍不缺乏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庄禅精神的贯通。在他的山水诗中,饱含了中国古典画的清丽淡雅之美。
首先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在色彩渲染方面,王维似乎对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写山水田园诗时,善于用一个高明画家的眼睛去发现、捕捉一种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再选用一个最能代表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例如: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春中田园作》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乐》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早春行》
在准确的色彩里寄托悠悠情愫,在淡泊的诗意里吐露娓娓心音,这就是诗画大师王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诗中提供的色彩,绘制出一幅幅水墨淡雅的水画来。
当然,任何一个诗人在写作时不免都会抒发自己的感慨,而这感慨则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王维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诗作中颜色算得上是姹紫嫣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王维诗作中色
彩出现最多的还是“白”与“青”,造成王维诗中有画这种色彩美的特点的原因是与其性格思想与时代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的。我们都知道,王维与许多著名诗人的经历类似,壮志难酬,而又中年丧妻,静心于禅道则又使他对人生多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感悟。在禅学中,加入一些青或白,使得生活中活泼的颜色变得清丽明晰,更增添了一丝的梦幻感与虚渺感。对于王维来说,他喜爱禅的哲理思考,也不排斥现世的生活。在这样的诗中,我们总是对人,对生命,对宇宙有了更深的看法与思考。这是一种参禅的体验。例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其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使整幅诗作画面的主色调是一种介于青与黑的苍色,仿佛进入了一个空灵的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皆渐渐地远去,此时的心境一定是静如止水的,就连一滴水珠落在水上的叮咚声也变得柔和了起来。慢慢的,人开始变得飘渺起来,远处的白云一团团,富有灵气的变换着多样的造型。远处那一团团的白渐渐地聚成了青,青褪去,又渐渐怀来了白。色彩不停断地在青白苍之间转换,缓缓地,缓缓地。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渐渐地,自己与宇宙与生命融在了一起。仅这一句,我们就参出了禅的意味,沉溺在诗人织出的清丽画面中,与诗人一同参悟人生。
二、动静美
王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两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初秋的傍晚,金灿灿的夕阳斜撒在渭川农家的村落中,到处是一片安详与静谧。老人们拄着拐杖,坐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闲适地迎接着自己的孙儿放牧归来。画面的镜头由近及远,橘红的斜阳中质朴简陋的小巷里的尽头被喂食很饱的牛羊缓缓地出现了,视觉越来越清晰,牛背上的稚嫩的牧童嘻笑着回来了。王维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照”“归”“念”“候”,使得诗中所构建的画面具有动态的连贯性,静态的墟落与动态的阳光相照应,静态的灰白的穷巷与动态的回归的牛羊相照应,静态的野老与动态的牧童相照应。质朴纯真的农夫在回家的路上与相识的人热情的打着招呼,画面不仅动静结合,还穿插了人们热情的招呼声,使得画面的真实感增加,给读者以和谐闲适之感。
三、层次美
为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我们可以看两首诗中王
维对于空间层次感的诠释: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又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其中“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四、意境美
王维作为一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作诗时也必定会充分发挥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我们可以先来看他的一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总之,诗与画,毕竟是两门不同门类的艺术,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绘画是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绘画靠着众多的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直接感受,是视觉的艺术,一种“有形”的、“无
声”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汇、诗行,它并不给人以直接感觉,不能给人以物象和视觉形象,却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输入大脑,转换成诗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组合成诗歌意境,供人欣赏。语言文字供人阅读、朗诵,有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因此,诗成为一种“有声的、无形的”艺术。但是,诗与画的异同,正所谓“诗中有画”,说到底,无非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这其实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和要求。诗与画是须臾不可分割的。是诗画融通的前提,这两种艺术互有短长,通过融合、渗透,可以取长补短,起着互补作用。中国山水在于诗兴,所以看中国画要看里面的“诗兴”,即画虽有形,却要借助诗的意蕴使诗扩大到无形。而王维的诗,则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地将诗与画融为了一体,为后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