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20170517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
旅发〔2017〕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现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旅游局 2017年5月17日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1.3 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方针,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1.4 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地方申报、审核公布、创建实施、评估监测、考核命名、复核督导的程序进行。其中,示范区创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申报,国家旅游局审核公布;创建工作日常指导、评估监测、复核督导由国家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委托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组织实施。
1.5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所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相关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
第二章 创建原则
2.1 突出改革创新。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2.2 突出党政统筹。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2.3 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磨合、组合和融合,促进旅游功能全面增强,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让游客能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2.4 突出创建特色。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特色,不同层级、不同地区要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等,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2.5 突出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杜绝竭泽而渔,摒弃运动式盲目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2.6 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省、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努力在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方式,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第三章 创建目标
3.1 旅游治理规范化。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坚持依法治旅,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
3.2 旅游发展全域化。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和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
3.3 旅游供给品质化。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发展融合业态,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
3.4 旅游参与全民化。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切实保证居民、企业参与收益分配,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
3.5 旅游效应最大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第四章 创建任务
4.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4.1.1 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政府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1.2 探索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效承担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
4.1.3 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
4.1.4 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建立相应的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项目联审、旅游投融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旅游标准化、文明旅游共创、旅游志愿者组织、旅游人才培养、党政干部培训、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
4.1.5 推动政策创新。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对全域旅游重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因地制宜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鼓励开发性金融为全域旅游项目提供支持。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年度用地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点状供地等用地改革,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
4.2 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4.2.1 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
4.2.2 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可就其旅游影响及相应旅游配套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
4.2.3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大项目设计规划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
4.2.4 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报请人大或政府批准,提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
4.3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创造和谐旅游环境
4.3.1 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5A级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要实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推进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通过使用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新技术,切实解决旱厕、孤厕及其污物处理、厕所信息服务等难题。引导游客爱护设施、文明如厕,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4.3.2 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扩建,优化旅游旺季和通重点客源市地航班配置,加强覆盖旅游景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改善区域公路通达条件,提升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形成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游客运输组织能力,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车和观光巴士等。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4.3.3 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在建好景区游客中心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因地制宜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4.3.4 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在全域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4.3.5 合理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的生态停车场。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4.4 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
4.4.1 充分发挥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
4.4.2 按照旅游需求个性化要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实行旅游服务规范和承诺,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4.3 推进服务智能化。建立地区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游客行前、行中和行后各类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4.4.4 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4.5 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4.5.1 “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突出中国元素、体现区域风格,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等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因地制宜开展工业旅游,鼓励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4.5.2 “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和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鼓励水利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和标准,充分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开发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
4.5.3 “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积极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夏(冬)令营等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
4.5.4 “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推广精品旅游公路自驾游线路,支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避暑旅游等旅游产品。
4.5.5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旅游开发的生态含量。
4.5.6 丰富品牌旅游产品。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建设特色餐饮街区,进一步提升星级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品质,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型和度假型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强化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园区型旅游产品设施配套,实现节约、集成和系统化发展,打造整体品牌。发展目的地型产品,按照村、镇、县、市、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地品牌。
4.5.7 推动主体创新。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促进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特色涉旅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4.6 实施整体营销,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4.6.1 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明确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加强市场推广部门与生产供给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鼓励制定相应的客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
4.6.2 拓展营销内容。在做好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传统产品推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将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拓展为目的地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4.6.3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区域内各类品牌资源,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变旅游产业优势为品牌优势。
4.6.4 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4.6.5 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公众营销、内部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全域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
4.7 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4.7.1 加强旅游执法。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的市场监督执法功能,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实现旅游执法检查的常态化。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4.7.2 加强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咨询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受理热情友好、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
4.7.3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将旅游景区点纳入旅游“红黑榜”评价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积极应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日常监管,保障导游人员合法劳动权益。
4.7.4 加强旅游文明建设。全面推行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培育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组织开展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法庭等工作人员的执法培训,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4.8 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共建共享 4.8.1 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保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优良性、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和建筑元素。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特色的城乡建筑风格。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燃料的使用,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4.8.2 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4.8.3 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加大出游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旅游用车、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管。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4.8.4 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为新型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重视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发展旅游教育,开设特色旅游专业,提升本地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水平。
4.8.5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通过旅游创业、旅游经营、旅游服务、资产收益等方式促进增收致富。
4.8.6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鼓励旅游场所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
第五章 评估管理
5.1 创建工作应由本地区党委政府统筹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
5.2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国家旅游局负责年度评估监测。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示范区创建工作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年度评估监测,并向国家旅游局提交评估报告。
5.3 国家旅游局依据本导则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命名和管理办法》,示范区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依照本导则和相关办法进行,对符合条件和标准并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予以命名。
5.4 对已命名的示范区适时组织复核,对于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不文明旅游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示范区,视情况予以警告或撤销。
第六章 附 则
6.1 本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6.2 本导则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并修订。
第二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解读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解读
为学习和贯彻《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充分发挥其对示范区创建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本解读材料,供参考。
一、出台背景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功能特性,对经济社会、内政外交、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旅游业发展对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情况下,旅游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直接而明显;旅游业是当前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内部制约相对最好,但在社会大潮中,其发展也同样受到外部制约,因此旅游业内部深化改革具有全局示范性;旅游业作为一个文化性非常强的产业,其发展对于文化的提升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旅游业对提升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对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发挥民间外交作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我国正在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更高水平小康目标的实现,旅游成为我国人民追求健康、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必然导致旅游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快速大幅度增长与类型结构的日益多样化。国家以及各个地区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就必须转变旅游业的组织管理、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基础配套、公共服务、推广营销等各方面的思想理念、途径方式、对策措施,实现从景区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战略性调整。正如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所明确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主要依靠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基础旅游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旅游新时代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要“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重要贡献。”
正是在此经济社会大背景和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行业背景下,国家旅游局在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随后连续召开了两次全域旅游推进大会,并持续开展宣传培训、研究出台规划和指导意见、推动重点领域“旅游+”融合发展等,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和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书记2016年7月在宁夏视察时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要求:“完善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并将旅游作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主要标志。为了贯彻总书记的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全面实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促进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旅游局组织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研究机构、重点地区和城市党政机关等方面的力量,认真研究制定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分六章,依次为总则、创建原则、创建目标、创建任务、评估管理和附则,共30条。以下分专题内容进行解读。
二、《导则》制定目的和意义
制定《导则》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第一章第一条。
1.1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制定《导则》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在旅游工作中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主要体现为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其中阐明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次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战略部署和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最后是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这是《导则》制定的直接目的和意义,是前两个目的和意义得以实现的途径和基础,即制定《导则》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通过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此来促进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来体现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战略部署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1.5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所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相关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
本条是为了保证实现《导则》制定的目的和意义而做出的规定,即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所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不论行政层级高低和地区、类型,都必须接受《导则》的指导和规范。
三、创建总体要求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包括基本任务和工作方针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第一章总则有关全域旅游的定义和创建工作基本方针两条中。
(一)基本任务
1.2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导则》以全域旅游定义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基本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内容包括立足点、着力点、途径、主要任务和目标5个方面。①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就是要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省、市、县等不同空间规模、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是创建工作的立足点。②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坚持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是创建工作的着力点。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定义中对途径的列举不可能全面、更不可能穷尽,还必须结合对《导则》其他部分,特别是创建任务一章去全面理解和把握。④创建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一系列转变,本条列出了7个方面,李金早局长曾经归纳出“9个转变”,各个示范区在创建中都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来掌握,不限于列明的7个和9个,只要是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都要调整转变。⑤示范区创建和全域旅游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要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而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生产目的所决定的,是在旅游业发展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的根本目标。
(二)工作方针
1.3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方针,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本条内容包括工作方针及其应用两个方面。方针自身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核心要求即务求实效——这是所有工作和活动功败垂成的基本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示范区创建工作当然不能例外,具体就表现在要能够发挥出示范作用,要成为标杆、榜样,要出经验,要有值得学、可以学的地方,因此,将“注重实效、突出示范”作为首要方针。二是考虑到全域旅游是一种创新,示范区创建需要广泛参与和多途径探索,4要让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具备条件和积极性的地区、城市都有机会参与,所以在创建单位选择上要实行“宽进”方针。但服从首要方针,为了保证实效和切实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在示范区考核认定上必须严格把关,而且要由国家旅游局统一认定。因此,为贯彻落实首要方针,必须实行“宽进严选、统一认定”的方针。三是在示范区及其创建单位管理上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既要让具备条件的参与创建并按照标准考核认定和命名,又要让不具备条件的及时退出创建和示范,不搞“终身制”,这是落实首要方针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常理。“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和“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就是将工作方针具体应用于创建考核和管理工作中。
四、创建原则
创建原则由《导则》第二章进行系统、全面规定,包括6项,逐条逐项明确其含义,旨在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保证。
2.1突出改革创新。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创新居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的主要途径。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方式、路径、理念等创新,改革创新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导则》明确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贯彻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并要求将创新作为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主线。在创新方式上,则要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方面改革创新作为重点,目标是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要站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的高度,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审视旅游业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以“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方向,针对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进行,将解决突出问题与实现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2突出党政统筹。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是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必须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开展,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负责具体的创建工作。全域旅游涉及面广,组织协调任务重、难度大,必须突出党政统筹,实现从部门为主抓旅游到党政统筹抓旅游的转变。同时,由于旅游是综合带动功能强的动力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健康产业、和谐产业等,党和政府统筹协调抓旅游,同时就是在贯彻执行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建生态、促开放、兴文化等基本工作方针,就是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所以,要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合力。
2.3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磨合、组合和融合,促进旅游功能全面增强,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让游客能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融合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共享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诉求。发展全域旅游,资源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力量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旅游开发建设、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需要各个行业、部门和方面的主动参与、密切配合或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又会促进相关行业、部门、地区、方面的发展。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让人民大众共同享受旅游所带来的健康、快乐、幸福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在信息化时代和众筹共享日益广泛的今天,发展全域旅游更需要坚持共建共享,不仅让我国人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而且要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分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成果;不仅要让人民群众通过旅游消费来分享旅游发展成果,而且要让各个部门、行业的企业、事业机构及其从业者来共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成果。突出融合共享,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社会经济的大局中,实现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围绕旅游这个核心优势产业,形成“旅游+”的大发展格局,让游客体验更丰富的旅游产品,让居民增加就业和收入并提高生活水平,让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让各个行业在“旅游+”中得到提升和强化,让所在地政府增加税收和财政实力,最终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2.4突出创建特色。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特色,不同层级、不同地区要形成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等,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形成吝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旅游是体验经济,特色是旅游的本质和生命,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坚持突出特色至关重要。突出特色就是要因地制宜,要在旅游产品、公共服务、营销方式等各方面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以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日益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要;要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形成特色,为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做出贡献,最终在全国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2.5突出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杜绝竭泽而渔,摒弃运动式盲目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优良生态、优美环境、优质空气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旅游更为贴切。因此,在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和推进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破坏环境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运动式盲目开发往往造成环境破坏,必须坚决制止。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绿色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文化先导性产业等功能,积极主动承担起改造优化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引导人们绿色消费,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历史责任。
2.6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省、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努力在推进全域旅游和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方式,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突出示范导向的原则是针对示范区创建工作所设定的一个总体要求——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选择一些地区和城市,通过创建成为其他地区和城市发展全域旅游的样板,为其他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可复制、可学习的经验。突出示范导向,就是要让纳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地区和城市先行先试,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因此,要求各创建单位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全面尝试,以便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五、创建目标
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导则》为示范创建工作设定了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以“五化”为题和“五个典范”为目标,其所构成的第三章相应就分为5条。
3.1旅游治理规范化。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坚持依法治旅,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
旅游治理规范化,首要的是要坚持党委和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在保证旅游发展方向、途径、模式科学有效的基础上,实现旅游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其他重大事项科学决策、有序推进;其次是要建立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形成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实施的大格局,提高旅游决策的执行力和效率;再次就是要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坚持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最后就是用效果来检验旅游治理规范化,看是否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和成为旅游组织领导、协调推进、考核评价等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
3.2旅游发展全域化。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和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
旅游发展全域化是从旅游目的地建设途径和方法角度来设定的示范创建目标,其基本含义包括方法手段和目标两个层面。从方法和手段层面看,就是“四个全域”,即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可以看出这也只是就重点方面所概括列举出的,实际上方法和手段层面的全域化也应该是全面的。方法和手段层面的全域化要实现的目标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的结果和目标就是构建“三个环境”,即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二是从消费者感受角度,要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将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全域旅游中注重全体人民消费感受和整体评价;三是从目的地建设角度,就是要实现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和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
3.3旅游供给品质化。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发展融合业态,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
以旅游消费体验、感受和评价为最终评判标准,所有旅游产品、项目、设施和服务的供给都必须实现品质化。实现旅游供给品质化的途径主要是,第一,通过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发展融合业态,大幅度增加新产品供给;第二,提高旅游供给的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第三,通过各种手段来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第四,在总体上注意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改进和优化旅游供给效果,不断提高旅游供给效率。实现旅游供给品质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示范区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
3.4旅游参与全民化。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切实保证居民、企业参与收益分配,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
旅游参与全民化的目标是从目的地全体居民与旅游建设发展关系的角度设定的,主要从居民作为旅游生产建设者和旅游业发展成果分享者两个角度来明确。在居民作为旅游生产建设者方面,突出强调在思想认识上要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而政府、行业和社会方面有责任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和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突出了目的地旅游消费环境氛围营造这一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持续不断努力的方面。在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成果分享者角度,分别从机制、政策及分配三个方面来明确要求,即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切实保证居民、企业参与收益分配。最终,旅游参与全民化的目标就是使目的地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
3.5旅游效应最大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旅游效应最大化的目标是就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整体效益来设定的,是要引导各示范区将创建和旅游业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明建设等大局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是旅游业本身的效益最大化,而是要让旅游业的整体效益、综合效益最大化。具体要求有四项:一是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工作定位;二是要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既要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又要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三是使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较高水平,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和民生社会效益共同提高,其中在民生社会效益方面突出了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四是在最终目标上要成为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在整体效益目标中没有涉及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在创建任务中有体现,作为目标则突出经济和社会,以紧紧围绕国家当前阶段改革发展的“稳增长、惠民生”等中心任务。
六、创建任务
第四章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任务的规定,是《导则》各章中篇幅最大的,而且每一条都分若干项,目的是按照总体要求、创建原则和目标来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内容,八条依次从体制机制、规划、基础与环境、服务、产品、营销、监管、共建共享来予以明确,比较系统、全面和具体,需要解读的内容相对较少。
4.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4.1.1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政府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1.2探索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效承担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
4.1.3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
4.1.4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建立相应的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项目联审、旅游投融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旅游标准化、文明旅游共创、旅游志愿者组织、旅游人才培养、党政干部培训、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
4.1.5推动政策创新。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将全域旅游重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因地制宜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鼓励开发性金融为全域旅游项目提供支持。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用地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点状供地等用地改革,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
本条以“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为题目,分别就建立党政统筹的组织领导机制、推进“1+3+N”改革和政策创新明确任务。第一项关于建立党政统筹的全域旅游领导机制,强调要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加强部门联动方面要在政府相关部门之外专门强调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宣传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体宣传、氛围和环境营造、形象塑造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在旅游行业包括行业媒体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新闻出版等主流媒体在旅游宣传上的重要作用以及网络媒体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还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目的地人文社会环境营造和居民旅游意识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党委组织部门则主要是在干部配备和教育培训、班子建设和管理考核以及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党委政法机关则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抬理、协调公安司法机关加强旅游环境综合保障和旅游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项关于建立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就是“1+3+N”中的“1”,考虑到需要和可行因素,使用了“探索建立”和名称举例的方式(如旅游发展委员会),重点放在强调其应该有效承担的几个方面综合协调功能:一是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二是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三是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四是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五是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六是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
第三项是“1 +3+N”中的“3”,同样是考虑需要和可行因素,没有提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法庭等直接设计机构谁要求,使用了“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提法,实际上要求也更高。
第四项关于“1+3+N”中的“N”,以“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为题,重点列出了10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当然不是所有的示范区都要全面建立这10项,也不是每个示范区只在这10项之中来选择建立就行了,而是根据需要和条件来决定,完全可能超出这个范围。
第五项任务是政策创新,重点是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4个方面,当然对于不同示范区来说都是具有突破的可能性和相应选择性的。4.2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4.2.1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
4.2.2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要就其旅游影响及相应旅游配套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
4.2.3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大项目设计规划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
4.2.4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报请人大或政府批准,提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
本章第二条以“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为题,依次就旅游进规划、落实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规划管理、旅游规划实施4个方面明确了任务,相应地分为4项。第一项是要求将旅游发展纳入本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所在地人民政府要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并同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第二项要求在相关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就其对旅游的影响和旅游配套建设需求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第三项要求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就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所形成的规划体系要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第四项关于规划实施主要是强调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要报请人大或政府批准以提升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以保证实施效果。
4.3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创造和谐旅游环境
4.3.1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5A级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要实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推进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通过使用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新技术,切实解决旱厕、孤厕及其污物处理、厕所信息服务等难题。引导游客爱护设施、文明如厕,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4.3.2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扩建,优化旅游旺季和通重点客源市地航班配置,加强覆盖旅游景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改善区域公路通达条件,提升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形成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游客运输组织能力,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车和观光巴士等。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4.3.3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在建好景区游客中心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因地制宜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4.3.4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在全域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4.3.5合理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的生态停车场。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释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本章第三条是旅游设施和环境方面的创建任务,以“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创造和谐旅游环境”为题,分5项依次就旅游厕所、交通、游客中心、旅游标识、停车场等的任务予以明确。其中,在厕所革命方面强调第三卫生间设置、乡村旅游厕所改造、厕所服务与开放、厕所维护管理、新技术应用和厕所文明建设6个重点:在交通服务体系上突出大交通服务水平提升、旅游连接交通建设、快进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旅游交通服务产品化等4个方面:在游客中心及旅游集散服务上明确了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和服务的任务要求:在旅游引导标识系统上强调“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和在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在旅游停车场建设上强调满足需要和生态化,同时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等设施,还要求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4.4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 4.4.1充分发挥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
4.4.2按照旅游需求个性化要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实行旅游服务规范和承诺,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4.3推进服务智能化。建立地区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游客行前、行中和行后各类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4.4.4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本章第四条是有关旅游服务,整体上突出人性化和品质化,分别就旅游服务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和志愿服务明确任务。其中,标准化突出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同时要求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在增强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品质化明确要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智能化突出对旅游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移动网络信息全覆盖以及提供网络咨询、导览、导游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旅游志愿服务则突出体系、机构和机制、品牌建设并明确了重点服务内容。
4.5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4.5.1“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突出中国元素、体现区域风格,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因地制宜开展工业旅游,鼓励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休闲服务功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4.5.2“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和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鼓励水利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和标准,充分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开发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
4.5.3“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积极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夏(冬)令营等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
4.5.4“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推广精品旅游公路自驾游线路,支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避暑旅游等旅游产品。
4.5.5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旅游开发的生态含量。
4.5.6丰富品牌旅游产品。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建设特色餐饮街区,进一步提升星级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品质,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型和度假型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强化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园区型旅游产品设施配套,实现节约、集成和系统化发展,打造整体品牌。发展目的地型产品,按照村、镇、县、市、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地品牌。
4.5.7推动主体创新。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促进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特色涉旅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本章第五条是产品供给方面的任务,在标题中即明确要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第一至四项依次就“旅游+”的4个重点领域明确任务,都很具体和明确。第五至七项分别明确产品品质、品牌产品和供给主体建设任务,其中,第五项就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明确了三大途径,分别为提升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生态含量:第六项丰富品牌旅游产品要求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和发展目的地型产品:第七项推动主体创新则分别就大企业、中小微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以及企业品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明确了任务。
4.6实施整体营销,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4.6.1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明确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加强市场推广部门与生产供给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鼓励制定相应的客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
4.6.2拓展营销内容。在做好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传统产品推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将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拓展为目的地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4.6.3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区域内各类品牌资源,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变旅游产业优势为品牌优势。
4.6.4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4.6.5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公众营销、内部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全域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
本章第六条关于旅游营销的任务中,突出整体营销和品牌形象塑造。共5项,依次就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丰富营销内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落实营销责任、创新营销方式明确了任务。其中,第一项明确要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第二项要求在做好传统产品营销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项目,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第四项明确要求建立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第五项要求有效运用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和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
4.7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4.7.1加强旅游执法。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实现旅游执法检查的常态化。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的市场监督执法功能,建立健全旅游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4.7.2加强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咨询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受理热情友好、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
4.7.3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将旅游景区点纳入旅游“红黑榜”评价机制。积极应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日常监管,保障导游人员合法劳动权益。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4.7.4加强旅游文明建设。全面推行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培育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组织开展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和旅游法庭等工作人员的执法培训,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本章第七条关于旅游监管任务,在标题中即将其目的和意义——切实保障游客权益——明确出来。共4项,依次为加强旅游执法、旅游投诉举报处理、事中事后监管和旅游文明建设。其中,第一项强调旅游执法常态化和相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管执法职责并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第二项强调运用信息化方式畅通旅游投诉举报渠道并提高处理效率:第三项强调建立“红黑榜”等信用平台并开展联合惩戒和加强公众、社会、舆论监督:第四项强调要通过文明旅游行为记录等手段来推进文明旅游进程。
4.8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共建共享
4.8.1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保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环境优良性、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和建筑元素。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特色的城乡建筑风格。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的使用,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
4.8.2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4.8.3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加大出游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旅游用车、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管。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4.8.4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为新型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重视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发展旅游教育,开设特色旅游专业,提升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水平。
4.8.5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和乡村旅游后备厢基地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通过旅游创业、旅游经营、旅游服务、资产收益等方式促进增收致富。
4.8.6营造良好旅游发展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鼓励旅游场所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
本章第八条是关于推进旅游共建共享的任务,旨在按照共享发展的理念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共s项,依次为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营造良好旅游发展社会环境。其中,提出要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将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并重,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等理念,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和特定人群旅游服务。
七、评估管理
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其创建的考核与管理,集中在第五章,但第一章第四条有关程序及相关职责分工的规定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
1.4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地方申报、审核确定、创建实施、评估监测、考核命名、复核督导的程序进行。其中,示范区创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申报,国家旅游局审核确定:创建工作日常指导、评估监测、复核督导由国家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委托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组织实施。
此条明确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程序分6步,并就相关程序所发生的责任承担予以明确。
一是“地方申报”,具体就是由参加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区的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其中,省级行政区参加示范创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直接向国家旅游局提出申请: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级人民政府提出示范创建申请的,由所在地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要求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目的既在于明确具体程序及申报主体,更在于落实示范创建的主体责任,既然是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就要由其承担创建的主体责任。
二是“审核确定”,是指国家旅游局对每个申请示范创建单位进行审核并确定是否同意其参加创建,审核还包括所在地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国家旅游局委托对县(市、区、旗)和市(地、州、盟)级示范创建申请所进行的审核。
三是“创建实施”,即各申请单位被确定为示范创建单位后,按照创建工作方案,在《导则》等文件和国家旅游局指导下,开展创建工作,完成创建任务,实现创建目标。
四是“评估监测”,是由国家旅游局和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示范创建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及时反映创建工作成效和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创建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各级评估监测机关可以要求创建单位进行阶段性自检自测并报告结果,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专门机构和专家进行专业评估与明察暗访。
五是“考核命名”,由国家旅游局或其委托所在地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创建工作成效、创建任务完成、创建目标实现情况,根据监测评估和报告,通过集中检查考核和实地检查考核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认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具备示范功能的,由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尚未完成创建任务、实现创建目标和不具备示范功能作用的,则不予命名并指导其继续创建,如果自愿退出示范创建,则将其从示范创建名单中注销。
六是“复核督导”,是由国家旅游局或其委托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已经命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进行定期复核,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指导其解决,以不断提高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示范水平,存在严重间题、不具备示范功能作用的,则撤销其示范区命名。
5.1创建工作应由本地区党委政府统筹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建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
此条是根据创建工作性质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所在地党委和政府承担创建工作主体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同时明确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督考核和协调服务等责任。5.2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评估监测。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示范区创建工作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评估监测,并向国家旅游局提交评估报告。
此条是按照创建工作程序,划分和落实评估监测责任,并明确了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报告责任,贯彻的是实事求是以及分级管理与属地负责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5.3国家旅游局依据本导则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命名和管理办法》,示范区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依照本导则和相关办法进行,对符合条件和标准并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予以命名。
此条是对国家旅游局负责考核命名的方式、原则等做出明确规定。
5.4对已命名的示范区适时组织复核,对于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生产责任安全事故、严重不文明旅游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示范区,视情况予以警告或撤销。
此条是对复核结果处置做出明确规定,旨在贯彻“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示范创建工作基本方针,通过复核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以及及时淘汰不具备示范功能作用者,来实现“注重实效、突出示范”的目标。
八、《导则》实施和解释
6.1本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6.2本导则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并修订
第六章附则的两条内容都是程序性并按通行方式做出的规定,分别就生效施行时间和解释权、修订权做出规定,分别贯彻的是“发布即生效”和“谁制定、谁解释、谁维护修订”的原则。
第三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新闻发布稿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新闻发布稿
规划财务司司长 张吉林(2017年6月12日)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发展全域旅游是顺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必然要求。2016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4.4亿人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从过去只是少数人的奢侈消费转变为大众化日常消费,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消费层次的提高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景点景区为依托的观光旅游模式已不能够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在扩大旅游产品有效供给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善旅游消费软硬环境,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全域旅游应运而生。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 举措。发展全域旅游能够进一步彰显旅游产业的特点和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首先,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刺激引领旅游消费,拉动旅游投资,给处于新常态的我国经济增加发展的新动能,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二,发展全域旅游能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产业的作用和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形成以旅游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新体系,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发展旅游业壮大第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抓手。第三,发展全域旅游能有效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交流,改善城乡风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形成共建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的新局面,是促开放、惠民生的重要载体。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作为新兴产业,我国旅游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以目的地为载体,实现要素的集约化发展。推动旅游业由景点景区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转变,完善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益,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实现“三步走”战略、加快建设集约型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手段。
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契合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全域旅游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是旅游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为此,我们启动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区的创建,探索发展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模式,通过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域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为此,国家旅游局在系统研究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下面,我就其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坚持“三大方针”。方针是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导则》提出,示范区创建要坚持“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三大方针,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二、突出“六项原则”。原则是示范区创建所依据的标准。《导则》提出,创建工作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突出改革创新,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突出党政统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突出创建特色,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突出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三、落实“八方面任务”。《导则》提出,要按照李金早局长关于“九个转变、十个突破、八个防止”总要求,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机制,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旅游部门职能,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推进政策创新,全面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促进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二是加强规划工作,把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就其旅游影响及相应旅游配套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全面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促进分头规划向区域内“多规合一”转变。三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合理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全面创造和谐旅游环境。四是提升旅游服务,充分发挥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服务标准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提高智能化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促进粗放低效旅游服务向精细高效旅游服务转变。五是丰富旅游产品,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做好“旅游+”文章,推进“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增加多样化、常态化、全季节性的旅游产品,注重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面丰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六是实施整体营销,促进传统的旅游产品营销向全域整体营销转变,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建立多方参与的营销机制,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拓展营销内容,全面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七是加强旅游监管,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的市场监督执法功能和相关部门对涉旅领域的执法检查,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加强旅游投诉举报处理、事中事后监管和旅游文明建设,全面强化以法治旅,保障游客权益。八是优化城乡环境,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全面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 求。
四、实现“五个目标”。《导则》提出,示范区要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实现旅游供给品质化,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实现旅游参与全民化,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实现旅游效应最大化,成为旅游业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同时,《导则》明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由当地党委政府统筹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国家旅游局将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命名和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并能够发挥示范作用的予以命名。对已命名的示范区将适时组织复核。国家旅游局将与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承担相应的创建评估监测工作,以确保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科学演进。
我要发布的内容就到这里,下面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提问。谢谢!
第四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
嵩县旅游工作汇报
县长
宗玉红
(2016年8月6日)
尊敬的寇局长,各位领导:
此次,省旅游局全体班子成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在寇局长带领下深入嵩县调研,充分体现了省局对嵩县旅游和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随车导游已经把嵩县旅游整体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了介绍,下面,我重点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旅游扶贫工作,向大家作以汇报,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在省、市旅游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16年2月,嵩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我们按照“5A嵩县”理念,本着“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全域规划、城乡一体”的思路,以旅游景区为核心,以生态景观廊道为连线,以特色旅游村镇为重点,穿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若干特色旅游片区,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真正把嵩县打造成一个生态优良、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全域规划引领
年初,我们对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县委徐书记任第一组长,我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都分别明确领导分管旅游工作,真正把“旅游带动”战略落到实处。我县邀请成都来也股份公司编制《嵩县全域旅游规划》、《嵩县旅游五年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计划下周可完成初稿。我县的两个旅游大镇白河镇、车村镇也分别编制了乡镇全域旅游规划。为统一全县干群思想,我县还邀请来也公司杨振之教授、洛阳市旅发委领导和云台山、重渡沟的负责人,为我县领导干部举办了全域旅游系列讲座。
(二)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特色旅游片区
我县以知名景区为龙头,挖掘整合周边资源,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六大特色旅游片区:一是重点抓好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旅游要素协同发展,加快星级酒店、温泉度假小镇、养生养老度假区、旅游综合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带动周边连片同步发展。二是着力打造云岩寺佛教养生文化旅游区。以白河镇生态环境为基底,以千年古刹云岩寺为依托,培育面向全国市场的佛教文化休闲体验旅游区。
三是强力推动天池山、木札岭景区提升。
进一步提高天池山红色文化旅游档次,打造旅游新亮点,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之成为嵩县第二个5A级景区。木札岭景区重点开发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产品,引领高端消费。四是加快建设陆浑湖滨休闲度假区。持续推进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整合两程故里、曲里温泉、伊尹祠、汤王庙和周边乡村资源,综合开发环湖休闲度假旅游。五是有效推进两程故里开发。建设以北宋建筑为主题风格的两程故里文化园,形成理学文化主题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板块。六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突出豫西山乡生活、生产、生态特点,坚持个性化发展方向,建设一批高水准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强化要素集成,有力支撑特色旅游片区建设,一是大力完善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完善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道路交通、景区内道路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和农家宾馆。二是提升景区生态环境。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使用环保型设施、设备和用具,节约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最大限度降低景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三是实施旅游投资和消费促进计划。加大对“嵩胡”、茵陈汁等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推出嵩县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大力发展健康养老项目,开发适合老年旅游需求的商业保险产品。四是着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全县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三)加大投入,持续升级,精品景区打造强力推进
旅游景区是全域旅游建设的核心和重心。2016年,我县以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档次为重点,通过招商、合作,计划投资16亿元,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
一是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
完成投资近7亿元,实施了庙眼综合服务区停车场、森林木屋、美食街、北欧风情酒吧一条街、小黄山索道、五星级白云山国际大酒店、四星级白云人家度假酒店、黄石崖至庄河拉道路以及玉皇顶观景平台、九龙瀑布下延段、白云湖环湖步道、情人谷、鹿园景点提升等9大项目,景区档次明显提升。二是天桥沟自驾游营地项目。
滑雪场项目于今年1月15日实现试营业,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完成;50套木屋别墅建成;小镇及周边村民饮水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完工;3A级旅游公厕应完成两座,停车场已完成约7000平方米;度假中心加紧办理土地规划手续;自驾营地7月16日正式开营;滑雪场后续配套设施10月底完工。三是莲花山山地运动度假区项目。
目前,景区正在按照3A标准对基础设施进行装修及完善。河道整理已完成,游客接待中心装修已基本完成。二期规划建设30余栋农家宾馆正在规划设计。四是云岩寺文化旅游度假景区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云岩寺保护及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换乘中心、安置房等。目前,停车场跨河大桥已经竣工;4座古塔复建,设计已经全部完成。搬迁安置区、小型拦水坝基础正在处理。五是石头部落3A级景区创建。
一是景区入口至景区道路路基已经完成,正在铺设;二是民俗文化博物馆正在封顶;三是保安楼、柴家大院修复完成;四是5号、8号农家宾馆提升完成;五是景区石头危房、旧房正在进行复修;六是1000亩采摘园果树已经栽植完成;七是游客服务中心、民俗文化园、排污管道等工程正在进行。六是其他景区提升项目。
木札岭景区完成景区入口、官帽峰、原始森林三个停车场以及官帽峰、石林、原始森林三处观景台的提升;天池山景区完成景区道路、旅游公测、饮水工程等设施的提升,6月15日,与洛阳紫金银辉黄金冶炼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四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框架协议;卧龙谷新建一处水上乐园。木札岭滑雪场、白云漂流等景区均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了提升。(四)实施“572510工程”,加快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结合嵩县实际,我县着力推动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每年打造5个特色小镇,三年覆盖全县16个乡镇;提升7条精品线路(生态景观廊道),建设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办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做到以点穿线,以线带面、稳步推进,为全域旅游格局形成提供坚实支撑。
为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大力完善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完善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道路交通、景区内道路交通建设。着力推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目前,正在重点打造洛栾高速公路、洛栾快速通道、尧栾西高速公路、南车路、311国道、九石路、天白路、天城路8条生态景观廊道。二是持续推进“厕所革命”。2016年,嵩县新建旅游公厕20座,改建旅游公厕12座,数量位于全市第二。
(五)创新营销手段,营造全域旅游的良好氛围
一是大力推行新媒体宣传。
除5A嵩县、白云山景区、自驾旅游小镇等官方微博外,旅游局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图文信息,阅读量已经达到390万人次,进入全省自媒体50强;二旅游景区大型节会活动不断。今年,县里组织举办了汽车自驾与露营大会、陆浑游泳大赛,白云山举办了白云山号郑州城际列车冠名、高山牡丹游园会、暑期对学生、教师免票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尤其是7月份刚刚举办的瑞贝卡2017全球趋势发布会,张雨绮、刘诗诗等明星汇集白云山,在森林氧吧召开大型发布会,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白云山景区真正起到了对嵩县旅游发展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天池山、木札岭还举办了中国书画名家采风活动、全省十八地市电视台联合采风活动,木札岭滑雪场、天桥沟滑雪场春节前还联合举办了青少年滑雪节等。
三是乡村旅游好戏连台。
在旅游部门的策划下,城关镇举办了首届免费采摘节,杏花村、百果园、葡萄庄园等生态农庄生意火爆;天桥沟自驾游营地举办了开营仪式;木植街举办了杨山消夏露营森林旅游节,推出了野菜菜盒农家宴、周末篝火晚会、露天电影放映周等系列活动,昔日僻静的山村,现在游人如潮;嵩湖农庄也举办了民俗手工艺展演活动,让铁匠铺、木匠铺等古老的手工艺得到了传承,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工作新模式
旅游资源是嵩县最大的优势,脱贫攻坚是嵩县当前最艰巨的任务,因此,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立县、旅游带动”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坚持旅游与精准扶贫、扶贫搬迁结合,旅游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推动旅游业融合一产、带动二产、融合三产,按照“旅游+”的思路,发挥旅游业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出大景区带动、农旅融合、旅游商品制造、特色乡村发展等四大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嵩县是山区贫困县,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卧龙谷等主要景区周边,基本上也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近年来,通过培育龙头景区,促进了周边交通设施提升、生活环境改善,带动了景区周边乡村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业、商业、建筑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通过开展农业旅游融合,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绿色农产品产业园区,实现农业直接增收和旅游观光体验收益的双获益模式。通过引导旅游商品生产,使村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旅游商品制作和销售。通过开展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对于具有独特文化特色、良好避暑气候或景观效果的乡村古村落,实施整村推进战略,进行整体的挖掘、包装和改造,可以使贫困村迅速整体脱贫。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转化成对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整体拉动,带动一个片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活跃发展。车村镇的木札岭,就是旅游带动脱贫的典型例子。木札岭是个自然村,是龙王村的一个村民组。该区域耕地较少,没有矿产,没有工业,开发旅游之前,大量人口没活干也没钱赚,出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长期以来只有靠山吃山,砍树卖木材。2002年,木札岭36户人家174口人,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木札岭景区2002年4月开园,当地农民开始进入旅游产业链条,成为其中的一环,不仅提供旅游服务,而且从中得到不菲的收益。现在,在木札岭旅游景区的带动下,已经拥有规范化的农家宾馆300多家,标准化旅游床位超过10000张,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最高的农户人均超过10万元,直接就业2000多人,超过该区域全部劳动力的半数以上,并有不少村外的顾工。现在,该村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扩大,农家宾馆从质和量上,几乎是年年升级年年扩大,已经“蔓延”到周边5、6个行政村。目前,当地农民,已经从餐饮住宿逐步向无公害种植、漂流、商业零售、旅游客运、手工制作、花卉、中药材、旅游工程等行业延伸,由一环向多环发展。对比其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则只有3600多元,旅游与非旅游从业者收入相差几近10倍。
政府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企业利润,更在于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嵩县的实践证明,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市场优势强、产业活、造血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实实在在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旅游与农业结合,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旅游与扶贫结合,让嵩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走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嵩县的实践还证明,旅游扶贫是实实在在的扶贫,而且脱贫后不易返贫。
今年,我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县政府文件形式,出台《关于支持农家宾馆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整合资金2000万元,在规划设计、贷款贴息、土地调整、宣传营销等方面对农家宾馆进行重点扶持;出台《关于促进景区周边旅游要素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旅游景区开发或新上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新成立旅行社和旅游购物中心、引进旅游招商项目、旅行社团组团到嵩县旅游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或奖励。
通过旅游与扶贫结合,催生了一批旅游新业态。今年,天桥沟滑雪场、天桥沟自驾游营地、白云山水上乐园、八道沟温泉度假区均建成开业;通过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催生了一大批特色农庄。旧县仙女潭休闲度假区、旧县田园牧歌农业采摘观光、田湖豫西民居风情园、毛庄果蔬采摘园、程村葡萄采摘园、城关镇杏花村农庄、百果园等一大批农庄建成开园。石头部落创3A项目正在实施。通过大景区的脱贫带动作用,农家宾馆蓬勃发展。规划的700家农家宾馆提升改造项目正在进行,目前,全县共完成农家宾馆提升改造登记造册610家,其中,141家正在规划,235家正在建设,234家已经竣工。通过旅游扶持政策的引领,旅游商品生产渐成规模。我县加大对“嵩胡”、“茵陈汁”、“烙画”等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推出嵩县特色旅游商品系列。目前,已经挖掘整理旅游商品种类达12类、208种,全县从事旅游经营的商户达685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1家。可以看出,旅游业对群众脱贫的巨大拉动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三、下步工作
嵩县是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当前,嵩县旅游也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嵩县成为省旅游局的对口帮扶对象。这对我们嵩县来说,是最大的支持,嵩县也赢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不辜负省局的厚爱和期望,抓住扶贫攻坚和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难得机遇,加快嵩县发展。
在真诚感谢的同时,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嵩县县委、县政府,向省旅游局提三点请求:
一是关于A级景区创建。
我县的石场村(石头部落),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石头文化村,已经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目前已累计投入近亿元,正在打造3A景区;天桥沟村位于白云山景区入口,位置优越,是省级美丽乡村。在省局的帮助下,该村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目前,正在按照开放型的4A景区进行打造;天池山、木札岭两个4A景区也在按照5A景区进行提升。以上3A、4A的创建,我们计划年内完成;5A的创建,我们拟于“十三五”期间有所突破,恳望省局给予帮助、支持和指导。二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希望省旅游局在工作思路上给予指导,在人才培训上给予支持,帮助嵩县创建成功;
三是在旅游扶贫攻坚上,希望省旅游局能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培训、农家宾馆管理、宣传营销、智慧旅游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并请帮助我们在旅游扶贫方面探出新路子,总结好经验,推出新亮点,做出新贡献。
最后,再次对寇局长一行莅嵩调研表示欢迎和感谢,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多来嵩县看一看,对嵩县的工作多支持,多指导,多批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各位领导的指示和意见,认认真真抓落实,确保扶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确保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2020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情况汇报
2020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将XX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XX紧紧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以“宁夏旅游小特区”为目标,构建全域旅游“一核、两中心、两轴、三片区”的全域空间布局,铸立“魅力金凤 休闲之都”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快速发展。辖区现有2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4家,高端品质酒店和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26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8个,旅游特色购物店2个、特色旅游街区1个,直接从业人员1881人。2019年,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切实形成了XX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格局。在深入考察学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银川市XX全域旅游规划》《XX全域旅游三年工作计划(2019-2021年)》,全力构建“一核、两中心、两轴、三片区”空间布局。
二、丰富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一是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充分发挥辖区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览山公园、花博园等区域为重点,全面推进阅海滑雪场、水上运动休闲区、夜游银川等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建设,精心打造阅海健身旅游休闲圈和“悦游银川”,环阅海健身旅游休闲圈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推进“旅游+现代农业”,南部以打造良田镇农业观光特色小镇为抓手,打造银川市的“百果园”“后花园”;北部以拓展丰登镇润丰村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功能为主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推进“旅游+商业”,立足商业联盟和“六大商圈”特色优势,推进六大商圈植入旅游元素,先后举办“乐活金凤·悦享生活”、“文化金凤·四季欢歌”等系列惠民活动,推动消费体验升级,擦亮“购物在金凤”品牌名片。四是推进“旅游+研学”活动,统筹宁夏博物馆、科技馆、地质博物馆、大剧院等展馆、剧场资源11家,精心打造“研学游+夜旅游”精品路线。
三、强化基础保障,助力产业发展。出台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宁夏特色旅游商品创新研发与宁夏特色物产馆建设、夜游银川等一批文旅项目,实施良田镇胭川湖123产业融合旅游示范区等6个项目。整合XX旅游景区、宾馆酒店、餐饮美食、节庆活动、特色购物、乡村旅游、新兴业态等各项旅游信息,建立旅游数据中心,通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实现一站式旅游服务的内在需求。
四、优化公共供给,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森淼生态旅游区、阅海国家湿地公园、银川文化城等区域项目产品,推动森淼生态旅游区、“悦游银川”项目创建4A级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投入660万推进旅游厕所、旅游商品研发、旅游特色街区及旅游购物商店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借势宁夏、银川市成熟旅游平台,强化营销推介,宣传“魅力金凤·休闲之都”品牌,不断扩大XX旅游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下一步,我区将加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研究出台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产业要素完善提升、公共基础完善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引进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五大工程,完善全域旅游各项配套系统,整体提升金凤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创建成功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