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

时间:2019-05-13 07:1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

第一篇: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

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

2012-5-4 8:14:11 编辑:田野 来源:半月谈网

编者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前中国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投身公益事业作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选择,积极组织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志愿服务。对公益精神的认同与呵护成为当代青年人群体引人注目的新亮点,“公益青年”已闪亮登上时代舞台。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本刊特别刊发此文,与读者共同追寻公益青年的脚步,感受青年公益的蓬勃力量。(《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5期)

大学生志愿者为“课后四点班”的孩子辅导功课。“课后四点班”搭建爱心传递的舞台

4月末的一个周六下午,北京海淀区肖家河社区的一间临时教室里,6个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志愿者们是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过来的,而参加辅导班的孩子们则是周围外来打工者的子女。

“当孩子们问我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可以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了”,1992年出生的郭晓月在当天的服务日记里写道。

肖家河是海淀区外来农民工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常住人口有4000多人,而外来务工人员多达5万人,其中务工人员子女有1500多人。以前,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每天下午4点放学之后经常处于无人看管和照顾的状态,很多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下降。这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病。

2008年,一个名为“课后四点班”的公益项目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温暖。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发起成立,每天下午四点孩子们放学之后,大学生志愿者们便会过来辅导他们做功课,教授他们一些兴趣特长,学生家长不需要交一分钱。

如果没有“课后四点班”,11岁的左宏磊此时应该还在家中独自玩耍。父母都在附近打工,虽然他还有一个姐姐,但姐姐远在石家庄上大学。这个略有些腼腆的男孩告诉半月谈记者:“这里有大学生哥哥姐姐过来辅导,有些不会做的课后作业他们一讲就明白了。在这里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好多了。” 4年来,在这里上课的孩子由最初的30人发展到200多人,来自海淀区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给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辅导、周末选修课等服务。”大学生吴桐现在是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吸引了3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

“春晖支农开发”创新“造血式”公益

春晖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是5年前由位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的大学生发起成立的。这些年来,随着公益项目的运作日趋成熟,规模越来越大,春晖逐渐走上了一条与“课后四点班”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是一个新兴领域,主要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来实现社会公益目标,通过自身的运营而不是依靠募捐获得公益资源。

2010年,春晖的15名大学生志愿者远赴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乡坝滩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中,他们得知石门乡盛产大枣,且品质优良,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受制于落后的交通、薄弱的市场意识和开发能力有限等因素,大枣价格一直被枣贩控制,枣农受益很少。

“那时候我们认识到,帮助当地枣农开发和推广石门大枣、提高附加值可以极大缓解当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多方面社会问题。”项目负责人之

一、1989年出生的大学生张龙说。随后,春晖联系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三位教授一起赴石门乡开展调研,联合当地大学生和枣农成立了枣农合作社,并设立春晖支农开发项目组。当年,枣农合作社运作良好,大枣收购价较往年每斤提高了2元多。

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春晖于2011年下半年成立了支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市场运作开发石门大枣及同类的西部农产品,既逐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教育、卫生等条件,又培养了青年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公司的利润除了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余全部用于当地的教育改善等公益事业。

张龙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针对公益创业的政策还比较少。春晖支农公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年公益背后的公益青年

马煜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报名成为北京志愿者服务平台蓝立方的志愿者后,他就一直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终于凭借自己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在2011年成为蓝立方的站长。

“我喜欢将快乐融入这份志愿工作,不仅能高效率完成任务,还能给周围人带来快乐。”始终洋溢着笑脸的马煜时对半月谈记者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调整蓝立方站点期间,每天带领志愿者们一起工作至深夜,边搬运棚子边齐声歌唱,虽然很累却充满欢乐。

大学生群体天然地成为公益青年的主力军,而很多企业、单位的在职青年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年27岁的杨丞琳是一位在京工作的白领,3年前她就参加了爱心家园义工联。现在,她每周坚持抽出至少一天的时间在老年福利院服务,与老人们聊家常,为老人们做拿手的饭菜。

“他们总让我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善待老人就是善待父母。”杨丞琳说,“这里的老人们都很喜欢我,他们喜欢给我讲年轻时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不少人生的智慧。”

像杨丞琳这样的在职青年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专业的技能与较高的素质,在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中,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蓬勃的青年公益凸显社会整体进步

据中国社科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的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43.9万个,慈善活动公益项目的开展日益频繁。其中,青年公益组织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汶川抗震救灾到服务大型赛事、参与西部计划、关怀困难群体等重大社会议题中,中国青年的公益参与均成为解难事、办大事的重要支撑。青年人彰显自身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为中国“80后”、“90后”的集体形象树立起美好、积极的标杆。

青年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巨大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在公益活动中,青年人身上闪耀的那种守望互助、无私忘我以及爱心传递,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最好诠释,而青年公益事业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青年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民的平等性和参与性。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社会关怀以及公益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环保、扶贫、教育等诸多领域,青年群体的参与意识和公益精神越来越强,并逐渐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助推青年公益仍需完善制度设计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课后四点班”,吴桐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一项目得到了更多肯定和重视,忧的是受到了场地和资金的掣肘。目前,“课后四点班”使用的是肖家河居委会的一间平房,面积小,并且随着肖家河社区的拆迁改造,孩子们的这方课后园地也可能失去。“整个项目基本就是往里搭钱,大家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在做事。”吴桐说,“课后四点班”作为共青团北京市委“社区青年汇”的项目之一,每年仅得到5000元资助。

尽管如此,吴桐面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因为,从2010年起,北京市出资上亿元,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将购买约300个低成本、高质量的公益服务项目。目前,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课后四点班”的烦恼有望得到解决。

共青团北京市朝阳区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文丁认为,与大多数民间社会组织一样,青年公益组织必须尽快从身份困境、资金困境与管理困境中走出来,才有可能不断成长和发展,并发挥出最大的公益价值。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向半月谈记者表示,对于青年公益的发展,要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公共财政上的激励和政策上的扶持。可以将公共预算这种资本化资源和公益性的非资本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青年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寓于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之中。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指出,制度建设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在社会管理创新走向深入,慈善公益制度逐步健全的背景下,青年公益定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与价值。(祝伟 马晓远)让青春之歌唱响改革发展主旋律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中国共青团90年的辉煌历史,是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90年,穿越两个世纪的“青春之歌”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各级团组织努力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带领中国青年持续奏响“我与祖国共奋进”的时代主旋律。我们欣喜地看到,共青团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在不断加强,以广大团员为主体的当代青年在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也更加凸显。

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已成为当代青年的实际行动。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广大青年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组织活动品牌越擦越亮,成为广大青年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科学发展实践的有效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级团组织的推动下,以个人创业带动社会就业成为当代青年投身改革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选择。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群体,被彰显个体选择的时代赋予了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这使他们展现出更多的独立和自信,也造就了不断壮大的自主创业群体,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当前,各级团组织围绕青年创业开展了大量的帮扶活动,对整合社会资源、扶持青年创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级团组织的领导、推动下,各种公益志愿者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公益志愿精神日益成为当代青年的崭新精神风貌。从事公益志愿活动,参与公益志愿组织,投身公益志愿事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当代青年的选择。青年群体中公益志愿精神的成长,为中国公益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当代青年仍然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一代。

青年强则国强。我们相信,在中国共青团90年高高飘扬的旗帜下,当代中国青年必将展现出更多令人振奋的特质,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积极行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谱写更为辉煌的篇章。(王新亚)

第二篇:向上的力量

国旗下讲话——向上的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2011年即将过去。回首2011,有太多事情感人至深,有太多记忆刻骨铭心,有太多风云人物创造辉煌、永载史册。而对于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武汉人而言,最令我们瞩目、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风云人物无疑是李娜。这个武汉姑娘在今年的法网公开赛上,打破了欧美运动员对这一竞技项目的长期垄断,将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写在大满贯单打奖杯上。那场决赛,李娜用激情四射的表现征服了世界观众的心;那次夺冠,李娜创造了奇迹,完成了不可能。为亿万国人定格住一个梦幻般的时刻。

李娜是武汉人的骄傲,是国人的荣耀,她现在更成为了世界的宠儿。“娜姐”、“中国娜”、“国际娜”这些称谓显示她的魅力和影响力超越体育界,也跨越国界。人们对她的喜爱,是因为她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因为她展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美好,更因为她身上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竞技场上,李娜充满斗志、敢闯敢拼;在他人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作为公众人物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在成名前,面对事业的低潮、生活的灰暗,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经受住了考验,翻开了她生命中最光辉的一页。任何场合、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娜身上所具有的向上的力量。她的那种向上的力量,就是一种充满斗志、敢闯敢拼、勇于担当、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向上的力量,成就了李娜的辉煌,使她当仁不让地成为2011年最耀眼的明星。

不仅是李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种向上的力量。向上的力量,不仅是一种方向的指引,还是一种力量的凝聚。它将推动我们奋勇向前、所向披靡。一个人如果有了向上的力量,就能挣脱襁褓、逐渐成长;一群人如果有了向上的力量,就能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一个社会如果有了向上的力量,就能不断超越、进步发展。相信大家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一至今还悬挂在许多中小学教室里的标语十分熟悉。毛主席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对青少年提出了在学习以及各方面都要积极向上、每天都要不断进步的希望。身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激发并积聚向上的力量,自觉做到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坚守信念、傲然挺立;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拼搏、勇往直前;在生活中,坚忍不拔、奋力成长。有了这种向上的力量,我们的人生将变得厚重而绚烂,我们的国家将走向繁荣富强。

2011年即将成为历史,我们将进入崭新的2012年。站在2012年的新起点,同学们,你们想旗开得胜、功成名就吗?面对即将拉开帷幕的期末考试,你们想笑傲江湖、称霸群雄吗?激发并积聚向上的力量吧!向上的力量将指引你不断向上,不断超越自我,直至到达人生的最高点。最后,我祝愿每一位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幸福快乐!祝愿每一位同学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第三篇:向上向善好青年材料

久病床前有孝子——孝老爱亲好青年

王建军材料

在百姓心中,他是食药监界的“急先锋”;在同事眼里,他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在家人心中,他是废寝忘食的“工作狂”;在求情者眼里,他是“六亲不认”的“绝情汉”在邻居眼里他是有情有义的好儿子……王建军,现年35岁,中共党员,现任阳城乡食药监站站长。

他的家庭遭遇了不幸,可在苦难面前他用心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夫妻感情融洽、孝敬老人、邻里团结、热心助人,得到单位及周围邻居的一致好评。在食药战线,一提起他,没有人不为他的孝道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家庭现在共有7口人,丈夫王建军,现在汾阳市阳城乡食药监站工作,妻子蒋娟,是一名牙科医生。

王建军出生40天时,父亲就因在汾阳市煤矿坑底加班作业时矿洞塌方导致下肢疾瘫,从此卧床不起,下肢失去了知觉,没有了行动能力,此后照顾父亲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他的母亲身上。在他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全家熬过了二十几个春秋。建军学校毕业后把压在母亲身上多年的重担接了过来,作为独子面对生活的重担,他和妻子相互鼓励,尽心尽力赡养老人,用孝老爱亲之德演绎平凡人生。每天,妻子做好饭菜,建军总是趁热先喂父亲,直到父亲吃饱了他才捧着已经变凉的饭自己吃。建军父亲因为常年卧病在床,身上的褥疮久治不愈,经常到处求医问药都无法愈合,老人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他就变着法儿哄爸爸开心,建军把在学校得的奖状都贴在爸爸对面的墙上。尽管饱受生活艰辛,建军始终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与家人在一起。他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家人带到哪里,因为家人是他最大的牵挂!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背着父亲在医院的楼层间寻医问药,不厌其烦……

当同事们有闲暇时间娱乐的时候,他却在家里照顾得病的父亲;当节日期间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他却推着父亲让父亲散心;当别人领着全家外出旅游享受山水之乐时,他却守在父亲床边陪父亲聊天解闷儿,就这样无数个日日夜夜……他经常跟同事讲:“当我们在呱呱落地的时候,那一声啼哭催开了爸爸妈妈的笑脸,从此寒来暑往,父母们用他们无微不至的爱,浇灌着我们生命的花朵。要知道你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你的一点孝敬,一句提醒,都会在他们心中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们的多少烦恼和痛楚,都会在你一点一滴的关怀中烟消云散。不论怎样,孝敬父母就是我们的责任!”多么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百善孝为先”!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对自己的孩子严瓷相济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他对子女教育充分体现两个字“严”和“爱”,既不娇惯也不放纵, 从小教育儿子要发奋学习,诚实谦虚,孩子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建军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彰显着勤俭持家的风尚。他们生活上从来不奢侈浪费和追求时髦,但却在照顾好常年疾病缠身的父亲外还要热心资助经济条件较差的亲戚朋友,对同事和邻居友好相处,宽和待人。每当遇到灾区捐款,他们家总是积极踊跃、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在单位,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因为照顾父亲而落下半步,他说他要用实际行动让父亲知道儿子是能干的,儿子并不因为照顾自己影响工作,他要让父亲安心养病。

就是这样一个孝老爱亲的好青年,用大爱作墨,以实际行动为笔,重孝德,以爱的行动,书写着和谐文明美满的家庭篇章!

第四篇:向下的目光 向上的力量

向下的目光 向上的力量

向下的目光 向上的力量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速度”一词已固化成为党报经济报道中最普遍的“激励导向”:在报道选材上,衡量一种现象或者一个典型的报道价值,发展“速度”是起码的“准入门槛”;在报道思路上,因循的也是“为速度寻找理由”的论证性套路。

随着稳增长的“长期化”,“力量”应当成为党报经济报道的全新视域。立足区域发展差异,聚焦稳增长的真实力量,是稳增长政策语境中党报经济报道价值取向的一次深刻嬗变。正在深入开展的 “走转改”活动为党报经济记者提供了改变契机,通过向下的目光,寻找向上的力量。

“走”出理性认知

摆脱“立论困惑”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党报经济记者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立论困惑”:投资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但是,不仅决策层谨慎,企业也因为普遍的产能过剩而收缩投资;企业红火的生产场景一向被认为是“活力见证”,但由于库存严重,生产越多意味着负担越重;扩大信贷投放,被认为是刺激经济的实招,但却遭遇“放贷难”局面„„各种困难和矛盾交织,使得各类媒体上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莫衷一是,正面引导的声音多有陈词旧调之嫌,质疑批评的声音虽有几分刺耳却也言之成理,党报经济记者容易在芜杂的声音中迷失方向。

这种态势凸显了党报经济记者走基层的价值所在:基层,是观察纷繁变动的经济大势的“坐标原点”。

了解真实需求,摆脱“投资有毒”困惑。

由于2008年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带来房价高企、物价高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一系列副作用,目前,任何以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都会招致广泛质疑,既有理性反思,也有口诛笔伐。近期各类媒体对地方政府所谓的“7万亿”投资计划的一片批评之声就是典型例证。“投资有毒”已经成为喧嚣一时的舆论风向。但是,只要沉到基层,就能充分体会到,必要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对改善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仍是当务之急。

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批评“铁公机”领域的投资过剩、重复建设。去年4月12日,安徽省萧县境内的311国道上发生了一起农班客车和货车迎面相撞导致24人死亡的特大车祸。深入调查一下,即可发现这条国道在江苏境内是四车道一级公路,在安徽省是两车道的二级公路,如果在一级公路上,双向车流之间设立了隔离栏,这样的车祸完全可以避免。目前安徽省一级公路只有700公里,而邻近的江苏已经超过10000公里。站在省界上,面对一、二级公路之间的鲜明反差,就会真切感受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省份有着不同的需求,投资并非有毒,只要投资有道,投向合理,仍是加快发展、惠及民生的必要“药方”。

感受真实变化,摆脱“增长无益”困惑。

过去一轮强力保增长举措,较为集中地暴露了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症结所在,各类媒体都对此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和建言。众说纷纭之中,也有否定经济增长必要性的论调,比如,经济增长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样的增长应当“让位”等等。

实际上,只要深入基层,就会直接感受到,经济增长的提速实实在在改善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境遇。近几年,由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加快,安徽一直欠发达的皖北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速。过去一年内,笔者3次赴皖北,采访了9位在这一区域新建的工厂里打工的农民工,由于家门口的工厂越来越多,虽然工资比不上外地,但是他们从此不要再过那种“抛家别子”的生活。在这样的基层真实面前,“增长无益”的说法论证再严密,也显得过于绝对并且脱离差别化的基层现实了。

聚焦企业主体,摆脱“政策毁誉”困惑。

新一轮稳增长中,无论是党报还是各类市场化媒体,都高度关注政策变动。党报集中宣传稳增长政策如何有“含金量”,如何“给力”,过分“心急”地将经济运行中一些并不确定的积极苗头归结为政策的“功劳”。而各类市场化媒体则集中于质疑稳增长政策仍在“走老路”,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矛盾,是为了增长而增长之类云云。

“政策毁誉”已经成为稳增长政策下经济报道难以突破的僵局。这种时候,党报经济记者更应明白,企业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去年8月初,笔者曾到合肥一家新投产的冰箱制造企业采访。安徽是全国冰箱产量最大的省份,但是,去年上半年产销量下滑16.5%。不过,这家冰箱业的“新军”销量却比前年增加3倍以上,原因就在于,在严峻市场形势下,企业坚持“渠道为王”,着力构建覆盖全国各城市的销售网络,很好地发挥了渠道对产销的拉动作用。

面对市场压力,采取各种应对套路,是企业的“生存本能”,当中也一定蕴含着攻坚克难的独到做法和新鲜经验。深入企业,就能发现、提炼、报道企业一些颇具新意且行之有效的举措,并能深入分析、总结、传达企业对于政策的需求,不仅会对其他企业有所启发,而且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党报经济报道的立论根基也会因此更加扎实,更能发挥实实在在的引导与激励力量。

“转”变观察视角

重在“发现基层”

党报经济记者到基层采访是常事,但较为普遍的采访流程是,确定某一选题后,先到主管部门拿到相关总结材料,从材料中总结几个观点,然后再到基层去寻找几个例子来支撑这样的观点。这种“削足适履”式的采访方式,为了先验性的观点而不愿去发现、思考基层鲜活实践中蕴含的新趋势、新问题。结果,基层虽然“走”了,但作风并没有真的“转”过来。

在稳增长大势下,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理论界,都在思考并寻找驱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真实力量,政策也在根据不断变动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着适时的预调微调。前段时间,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曾表示,鼓励官员以记者身份下基层。这一观点虽然引发争议,但也表明,决策层面上希望能够随时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并据此形成决策。党报经济记者理应更加珍视职业所具备的 “天然优势”,真正在“走转改”中走出一条报道新路,让党报经济报道更富洞察力,更具理性和建设性。

转变对基层的观察视角,变“俯视基层”为“发现基层”。

党报经济记者经常带着来自决策层面的先验性观点来“俯视基层”,表面上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更深层次来说,是一种疏于思考和观察的惰性。其实,决策部门的很多观点也都来源于对基层做法的总结,用这种源自基层的观点再回过来到基层去寻找例证,只能是一种了无新意的循环论证。

发现基层,是一种更高要求的“作风之变”。对经济记者来说,这种发现能力,不仅是要到基层捕捉新颖鲜活的故事,更重要的,还要发现这些事例所蕴含的富有新意的观点、趋势的“内核”。显然,对党报经济记者来说,“转作风”,不仅是转变采访作风,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作风”,实现发现能力、思考能力的历练与提升。

近期,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普遍陷入发展困境,引发了对于政府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所谓“无锡模式”的反思。笔者在采写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道时,在合肥创业的一位“海归”曾说,不能用“房地产思维”来看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急功近利,将资源集中于大项目,不仅风险太大,而且不符合创新型产业发展规律。事实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但在当时的报道中,受“大项目带动快速突破”的先验性观点主导,这种有价值的基层声音被“屏蔽”了,这其实也是发现能力、思考能力的退化。

与基层“沉默的大多数”接触和对话,发现并传递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力量。

创新,是一种具有爆发力的驱动力量。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7月底,笔者曾到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创业园采访,这里只有几栋陈旧的办公楼,但却吸引着以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人才为首的一批科技型人才在此创业,这里研发制造的电脑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创业者们介绍,国内每年进口的芯片价值超过1700亿美元,超过原油和铁矿石。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就会打开一个万亿元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安徽日报近期推出的大型主题报道《安徽上来了》,用了较大篇幅报道了这一创新突破,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安徽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

执著和坚韧,是值得尊敬的前行力量。只要真正沉到基层,真心去体验,总会感受到这种力量。前年9月,笔者曾下到铜陵有色集团冬瓜山铜矿千米矿井下,与一位干了30年的老矿工面对面交流,矿上为照顾他,本来准备将他调离一线,但他坚持留在一线。他说自己已经适应了一线,留在一线可以帮助年轻的矿工更快地成长。笔者据此采写的走基层报道获得了2011“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套用一句名言,先验性的观点是灰色的,而基层之树常青。这也正是党报经济记者转变作风的必要性所在。

“改”变报道模式

多一些调查性报道

党报经济报道的文风问题,症结在于报道模式。为材料和文件上的观点在基层寻找事例,这样采写出来的报道,自然通篇都是文件语言和材料腔调。

“观点+例子”论证式报道实际上是“自说自话”。党报经济记者已经熟稔于用搜集来的数据和例子,对某一新战略或者“新提法”进行阐释性、论证式报道,似乎是做到了“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但这种将观点强加于例子的报道模式,其实是“自说自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雅·谢芙琳在论及媒体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时提出:“媒体有利于建构问题,并提供信息,形成讨论的基础”。稳增长背景下的党报经济报道,最需要的就是构建这种形成讨论并达成共识的基础。

党报经济记者必须更多地尝试调查性报道。首先,调查性报道重视对基层创新性探索、独特性个案的深入剖析挖掘,能够满足受众认知的“新奇律”,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其次,调查性报道的得出结论不是“先验式”的,而是“导入式”的,尽管调查性报道在选择报道对象时已经预设了前提,但是,入情入理的事实过程演绎,仍然会让观点具有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2009年的“保增长”报道中,安徽日报曾推出一组“重点企业保增长纪实”报道,每一篇报道都针对一个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展示企业应对危机保增长的进程。中宣部《新闻阅评》对这组报道给予高度评价,称这组报道通过“故事化”的过程演示,彰显重点企业的“突围奥秘”,积极“授人以渔”,能够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时任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的左延安说,当时外界普遍对轿车项目刚刚投产、处于亏损状态的江汽集团并不看好,但很多人在看到安徽日报的报道后都给他打去电话,改变了对公司的看法。

(作者系安徽日报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第五篇:关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调查问卷

关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调查问卷

1.公益机构名称。

2.服务范围。

3.在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你认为目前有什么问题。

4.是否希望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是或否,都请说明原因。

5.是否希望允许公民个人举办事业单位,为什么?

6.你认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时是否应该限定于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直接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是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

务机构?请说明原因。

参考:

1.公益机构名称。

九江市民办晨光中学

2.服务范围。

普通初中、高中基础教育

3.在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你认为目前有什么问题。

近年来,社会力量办学热情逐年下降,政府对民办学校尤其是对基础教育支持力度不大,并且对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如招生、收费等)制约太多。我校自2001年建校以来,学费一直未变,而办学成本不断扩大,教师工资不断提高,教学投入不断增加,学校难以自行解决。要求:1.能根据民办学校的特点,进一步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民办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等条款;2.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基础教育的投入,即实现现在热议的“政府购买服务“。

4.是否希望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是或否,都请说明原因。希望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原因:1.这些年我校办学质量在高位稳定,连续3年蝉联市直中学综合排名第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要求就读的学生众多,可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多优质教育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入学难、住宿难的矛盾。2.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民办学校应该享受政府按公办学校生均标准拨付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保障资金,而不是现在的一半。3.在政府有财力有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补助学生住宿经费,可以按年拨付教学设施设备等有关资金。4.有效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人事、工资制度。让民办学校教师像公办教师一样享受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待遇,在人事管理上让民办教师有归属感,从而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

5.是否希望允许公民个人举办事业单位,为什么?

应该采取公民个人举办事业单位的准入制。因为事业单位首先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利益,举办者在社会上应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社会声誉以及相应的举办条件。从目前看,国内举办者应以成熟、成名、有效益的公司或团体为主。

6.你认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时是否应该限定于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直接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是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请说明原因。

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尚属起步

阶段,许多问题有待在试运行中积累经验,不宜一哄而上。当前应以与群众、社会关系密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直接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为主。

注: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救助减灾、统计调查、技术推广与实验、公用设施管理、物资仓储、监测、勘探与勘察、测绘、检验检测与鉴定、法律服务、资源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事务、经济监督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公证与认证、信息与咨询、人才交流、就业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联系人:冯印东联系电话:2802816

电子邮箱:fyd1976@sina.com

河北省唐山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二日

下载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年公益,推动社会向上的力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近十余年来,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社会创新的动向。社会企业就是在各国社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

    社会公益实践

    社会公益实践报告安全工程11级 王伟领 活动主题:“关爱打工者子女” 活动地点:北京昌平区崇德康泰大药房附近小学 路线:691/运通103/478/753/609---(清河)670---定福皇庄 情况说......

    社会公益感想

    社会公益感想 冬日,当我们享受着家的温暖的时候是否常常想起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呢?是的,作为有社会责任心的大学生,趁着寒假的来临,让我们顺着爱心的牵引,加入到爱心......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演讲稿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演讲稿高三(5)班 林映红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各位所演讲的题目是,时代向前,青年向上,我认为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不离的三角,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息息......

    向上向善好青年事迹材料

    向上向善好青年事迹材料1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在同大学习的三年让xxx更加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正是因为一直秉持诚信的原则,让平凡的他能够在社团和学生组织中留下足迹。......

    向上向善好青年心得体会

    向上向善好青年心得体会 向上向善好青年心得体会1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xx学子,在长达两个月的战役关键时期,我选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这场战役之中。志......

    “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

    “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争做文明守法好网民”主题团日座谈会讲话稿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受xx副书记委托,我来参加团省委举办的“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争做文明守法好网民”主题......

    “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

    “向上向善好青年”先进事迹 XXX,女,27岁,大学本科,2012年12月至今,工作于县劳动技能鉴定培训中心,在这三年多的工作中,勤奋刻苦,坚持学习,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勤于思考,并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