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一)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一)于 丹
在西子湖畔,这个深秋的日子,到这里来一直是我的一个憧憬和愿望,因为我希望能够对中国的语文老师做一个深深地致敬,特别是小学的语文老师。所以今天我想说一说我心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样的人,我心中的中国语文是什么样的功能。
在我看来,语文绝不仅仅是承载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母语的记忆,母语其实就像母亲一样,当人长大了、忙碌的时候,你可以忽略她,但是她的温暖和守望其实一直都在。中国的语文,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留下了什么样的观念,留下了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其实是靠着小学的语文老师去传递的。人越大,越会在使用词句中去寻求一种思想的意义,但是人越小,越会在一笔一划之中寻求这种本来的中国语文的道理和温度。一个小孩子在小的时候,能不能够通过这些内容有一个观念,甚至是有一种信仰,很大程度上,这件事情要拜托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了。
我昨天晚上跟张老师在聊天的时候也说到,我自己个人生命的成长,其实就是被一个又一个语文老师成全的。所以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向中国小学语文老师致敬的机会,我想先跟大家说语文老师,因为有很多语文老师还都是班主任,他们其实是一批用自己的生命在提携孩子的人,做这个行当的人,如果没有一种职业尊严和一个大的职业的光荣,那么这个行当真的是很辛苦很辛苦。
我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生命中的语文老师。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偏科的孩子,我的各门功课几乎除了语文之外没有什么学得好的课程,数学当然是一塌糊涂,其他的功课也并不好,再加上我体育又不好,我还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独生子女。我小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内向、胆怯甚至有一点自卑的孩子,所以我说我从小学到上大学之前,做过的最大的干部,就是语文课代表,因为只有语文确实我自己很喜欢。我能够有今天,是因为有一些真正有信念的语文老师,他们不是在追求一个班里平均分高的几个尖子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率,他们所关注的也不是把语文的课程大纲能够教给大家去考试换来什么成绩,他们关注的是这个班上有没有一些卑微的生命,他们在语文中找到希望的种子。
我从小学到初中的时候,还没有重点中学的考试,我分到了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中学。那个时候,刚刚才开始恢复高考,我所遇见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才情横溢的四川人,他从家乡考进北京大学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带着所有对于文学的梦想。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时候,他以顶尖的成绩,保送上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读硕士之前,他们要去中学实习一年,教完语文回去继续读研。他实习的那年,恰好是1966年,就在这所普普通通的小中学里,文革爆发了,北大再也没有回去读研究生的这一说,所有这些实习的老师,就成为了中学老师,他就从此成为了一个语文老师。
我现在都记得他那一笔漂亮卓绝的黑板的粉笔字。其实我到今天都保持着写板书的习惯,我上课即使有PPT的课件,我的旁边一定要有一个黑板,因为不写粉笔字、不闻见粉笔灰,心里面不踏实,觉得这是一种职业的惯性。我最早开始学老师的字,就是因为这个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实在太漂亮了。他对所有的诗词歌赋倒背如流,用他浓郁的四川口音倒背如流,他终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他当时要被保送上的那个专业是古典文学,但是他没有上成,他就一直在教中学。
我上学的时候,就像我说的,我是一个内向的、胖乎乎的、体育不好、数学不好、跟同学也没有什么交往的女孩子,但是这个老师就认准了我以后一定会在文学上学得出来。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对自己没有任何信心,但是他每次上课都要专门给我带一摞辅导资料,会说:“你把这个背下来。”在班上提问,永远每节课都在提问我,当然我也知道除了语文课,在其他的任何课上,我都是最怕被提问的那个学生,但只有语文课,我回去要读那些资料,我知道老师是一定要提问我的。后来时间长了,上了初二初三,老师每天都是手不离烟的,手里面有一个红色有机玻璃的烟嘴儿,他会抽一口烟,吐出一口浓浓的烟雾,他那个谢顶的头顶在那个烟雾笼罩之中就会有一种特别憧憬神远那样的一种神情,我还记得他跟我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从我的手里送出去一位中文系的大学生,现在恢复高考了,你就是我的梦想,我一定要看着你从我手里考上中文系!”
到初二初三我大一点的时候,他就要教我很多的学习方法。所以那个时候的老师,真是自愿给学生补课,补完课有时间他还会带我去他家里。他的家在北京一个很破败的大院子,四合院里面,边边角角一间小房,那个时候我是要跟他骑很久很久的自行车到他家。我到现在都记得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时分,我第一次跟他到他家的时候,看见一进屋就是一面特别大的床,然后上面铺满了一个被子,有一个坐在小马扎上、齐耳短发的女人背对着我们在缝被子,老师就对我说:“这是你师母。”师母回头的时候,在那个夕阳底下,我真的都惊呆了,那个时候我觉得连电影明星都没有那么漂亮,因为她的脸上有一种特别典雅、安详的光,她就笑笑地站起来说:“噢,我经常听老师说起你,我去给你倒水。”我就看着他那个家啊,就是满满当当,只有靠墙有一溜柜子,老师就站在那儿拉开一个柜子,让我看小小的像中药药盒一样,深深的,中间一根铁的通条,串着所有的白卡片,然后那个上面老师用蓝色的笔,密密地用他漂亮的小楷写着他读书的摘抄,用红色的笔在旁边做着批注。那是一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的时代,所有的关于经典、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那些词句、那些篇章流光溢彩地被他用整齐的小字都镌刻在那些卡片上,一盒一盒。那天他就教我怎么做卡片,师母就端着一玻璃杯的白开水,笑笑地站在旁边。这个场景后来无数次地出现,他们就一心一意地希望能够培养我,所以也是在他的家里,老师跟我说:“哎呀,你这两个哥哥都不争气,他们语文也学不出来,我的希望就都在你的身上了。”
可是到高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考重点中学了,所以我考上了北京四中。我妈妈去学校初中到高中给我办手续回来,跟我说,说我的语文老师居然拉着她的手哭了,我的老师跟她说:“大姐,孩子上这么好的中学,按理说我心里高兴,但是她又不能从我的手里去上中文系了,我好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苗子,就我这个时候的心情我真的很难跟你说,我为这个孩子高兴,但是你知道我内心,我有多么失落吗?”
高中毕业,我确实上了中文系,我跟老师也还有联系,这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在教中学,他还是每天手不离烟,还是神采飞扬地用他一个四川才子的那种才情,用他自己一种人格的理想去照耀着那个小小的普通中学的课堂。我上了中文系以后果然就成为了一个好学生,那其实因为读中文系了嘛,所以就开始选修中文系里所有的课程,我在大学里面就已经是学生会主席了,因此我就成了一个特别自信的学生。所以我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很多专业的老师都很希望我报考研究生他们的那个方向。我就选择了当时最时尚的方向,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理论突然爆发出来,我们西学的理论,过去中国孩子没有见过的那些西方的译著,就是潮水一样涌进大学图书馆的时候。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很小,十六七岁,要考研究生的时候也不过二十来岁,但是有一批大师兄、大师姐,他们都是学文艺理论、学文艺美学的,每天在给我们讲这些,所以我几乎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报考文艺美学的方向,我复习这个方向复习了很久,在我距离硕士考试三周的时候,师母突然给我带信说我的老师肺癌晚期,在医院已经是弥留之际了。我去医院看他的时候,他躺在那个白色的被单底下,你几乎看不见人,他人已经到了不能说话的程度。我看着他蜡黄蜡黄的脸,我就想起来小的时候,这一路陪伴,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所可能用的那些心思。我也不知道我能跟他说什么,我跟他说老师你能够好起来,你能够再教大家,这一定是谎话,谁都看得出来,现在没有什么能够挽留他了。我还能够跟他说什么呢?我甚至不能再听他跟我说什么了。
那个时候我拉着他的手,我觉得我做为他最喜欢的学生我多么无力啊。后来我突然对他说了一句话,我说:“老师,我决定考古典文学的研究生。”那是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唯一能报答他的,因为他保送上的专业就是古典文学,他是一个一辈子没有上成古典文学硕士的才子。他的梦想就是成全他的学生,我说完这句话,老师那个瘦瘦的无力的手咣的一下就把我抓紧了,然后他带着浓浓的痰音从嗓子里挤出来特别有力的一个字,他说:“好”后来我师母告诉我,那是他留在世界上最后一个字。我就为了这句承诺我才考了古典文学研究生。大家在今天也才会看得见我为什么会讲《论语》,讲《庄子》,讲中国的古典诗词,讲中国人的哲学和中国人的观念。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跟我的语文老师有关,这是我跟我的语文老师所做的一个约定,我觉得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弟子,我能够去延续的他的一个梦想。他去世之后我师母告诉我说他有东西留给我,我想他这样一个一生贫寒的老师有什么会留给我呢?其实大家想得到,就是他所有的那些卡片,因为他一直觉得我能够在这条路上去延续他没有完成的他那些梦想。
第二篇:观乎税收 以文化成天下
观乎税收 以文化成天下
——— 泰安市国税局文化建设纪实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由“人文化成”一语简化而来,追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那博大精深的五千年历史就像一幅幅用文化编织的魅力画卷。在中华民族的每一次跃进、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升华以及中华历史的每一次变革中,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效的力量和无限的力量。”这是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秦鲁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而赵秦鲁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努力推进全市国税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报告中提到的关于“积极实施文化工程建设,结合新时期税收工作实际,从政治、业务、内部管理、生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国税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努力构建国税文化框架体系”的内容也充分展现出国税人对文化的情有独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税收,以文化成天下”,本着“传承泰山精神,建设国税文化”的原则,全市国税系统从实际出发,突出个性特点,注重培育养成,将文化建设与税收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努力建设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国税文化体系。用文化彰显国税特色
好的文化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民族,也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集体。近年来,全市国税系统注重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国税文化建设的形式和载体,在全系统建立了市局、县局、分局三级国税文化教育基地,对在长期税收实践中形成的税收理念、行为规范、思维习惯等进行总结和升华,提炼了独具特色、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理念,融合到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使税务工作显现出令人艳羡的蓬勃发展力。为了能让国税文化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发挥最大效果,全市国税系统充分体现地域特色,选取泰安历史上的观音堂税卡事件制作成连环画,从泰山上选择“洗心”、“涤虑”石刻等特色产品充实到文化基地之中,配上国税文化理念表述,让人们在回顾税收历史、欣赏泰山石刻的同时,也能从中领悟深寓其中的文化内涵。
走进国税系统,从市局机关到基层分局,处处可见的楼宇文化、办税服务厅文化和文化长廊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设计上的别具匠心以及内容的深入浅出,让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载体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别人挂关于文化建设的图片,我们也挂,但我们是把身边同事的工作闪光点用他自己的语言配上工作照片作为文化建设的内容挂在墙上,同事的成绩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这样不仅能激励我们继续奋进,向他看齐,也能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好上加好。”市区国税局的戚桂民告诉记者。
在文化展室和展板内容里,全市各级国税局巧妙地把廉政建设寓含其中,让国税干部工作、生活在浓郁的国税文化氛围之中。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组组长冯惠敏在视察时说:“泰安国税的廉政文化建设注重人人参与,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底蕴,措施扎实,效果明显,各项工作走在全国税务系统前列,值得全系统推广和学习。” 用文化激励干部队伍
持续近10天的采访过程中,采访团每到一个县市区局或分局,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他们各具特色的综合国税文化展厅将国税理念、思想、精神、形象和国税职业道德规范及我市的国税历史、党的建设、文明创建、廉政文化、重要荣誉进行集中展示。看着那尘封多年、模样故旧的工作记录本、税务检查证、税法宣传册,宛如又把人们带回到那些遥远的年代。宁阳县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郇更生告诉记者:“这些年代久远的笔记本、税收小册子和老照片是我们千辛万苦搜寻来的,是前辈们在税收战线上辛苦打拼的生动写照。每当我们重温那段历史的时候,不由得对前辈们产生敬佩之情,而且更加坚定了为国税工作奉献终生的信仰。”据郇更生介绍,早年从事税收工作的老前辈多已过世,所以寻找起这些记载反映早期税务工作的图片、文字和实物来显得尤为困难,“这都是值得永久珍藏的无价之宝,也是一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的文化精神”。
在以先进的国税文化激励人为导向、紧紧围绕“忠诚、法治、尽责、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下,国税系统不断丰富现有国税文化的内涵,从小处入题,大处显意,使国税文化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在形式和手段上更加先进和新颖,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实实在在的文体活动是创新和丰富国税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全市国税系统一方面将普通群众组织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真正使群众性文体活动成为塑造国税形象、建设国税文化的重要载体,把8小时之外变成群众性文体活动的主战场,做到活动促进工作、工作与活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和拓展文体活动的内涵外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精神。在高新区国税局的文化展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国税人在文化建设上的闪光点,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一幅幅浓淡相宜的书画、一张张光影俱佳的照片„„这些颇具专业水准的作品生动地折射出国税人对文化的热爱。“文化建设是我们国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下,我们的税务人员不仅在工作中充满着活力,而且工作之余的时间也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工作内和工作外相得益彰。”高新区国家税务局山口分局局长葛圣奎兴奋地告诉记者。
市国税局近年来的文化建设注重发挥群体优势,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文化人才和优秀作品,不仅在税务系统崭露头角,而且在许多领域声名鹊起。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国税系统有的同志进入省市作家协会组织乃至担当地方作协领导职位,连年著述不断;有的成为国家级的摄影会员,在各级比赛大展中摘金夺银。如今,贯穿全年的各种演讲赛、联谊赛、登山比赛、文艺汇演、摄影采风、书法展示等文体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享受国税文化大餐,异常活跃的文化气息成为全市国税系统的一个金字招牌。从2007年开始,市区国税局全体干部职工每天早上8时20分准时在局办公楼前集体做广播体操,3年来从未间断过,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使同志们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目前,市区国税局每天早上的集体广播体操已成为国税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文化打造品牌形象
赵秦鲁谈到,国税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软实力,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是凝心聚力的良好载体,是推进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层面。着眼于文化品牌建设,泰安国税在今年 4月全国第十八个税收宣传月来临之际,首次推出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税收宣传品牌形象———“泰山·税敢当”。这个在全国税务系统少有的品牌形象,以带有丰富泰山文化内涵的“泰山石敢当”为创意原型,传承公平正义、敢于担当、负重致远、共创未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在形象设计中,采用时下深受群众欢迎的动漫元素,融入税务部门的典型职业特征,体现了税务工作者廉洁奉公、公正执法、诚信服务的精神。今后,泰安国税将对“泰山·税敢当”这一品牌形象进行广泛宣传和长期应用。
展望未来的国税文化建设思路,赵秦鲁表示,按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的要求,下一步泰安国税将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制定计划,明确目标,有步骤、分层次地不断完善和丰富四个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使国税文化建设既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又具有地域特色,呈现行业特点。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依靠,文化其实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的魅力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透过这次采访,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的国税文化建设,必将提高税务人员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也必将会激发国税事业新的生机和活力。
(泰安日报记者 毕于彬)
第三篇:观《天下第一村》有感
观《天下第一村》有感
吴仁宝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于1961年担任此职。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基层工作岗位上,他历尽艰辛,矢志不渝,把华西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工农商并举,去年年营业收入达500亿元的“天下第一村”。到过华西村的人,在惊叹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奇迹之时,无不被带领华西村创造奇迹的老书记吴仁宝的魅力所感动!
吴仁宝经常告诫村班子成员:老百姓最讲良心,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吴仁宝工作上追求高标准,生活上却极其俭朴,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他从不陪客人吃饭,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回家吃饭,最爱吃的是青菜面条。多年来,他坚持“三不”的规矩:一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二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三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走进吴仁宝的家,很是令人感慨。村民们都住上了第三代、第四代别墅,已经在准备搬进第五代亲水别墅,他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两层两开间的农家小楼。他说:“我住这样的房子,比我对干部讲100句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话都管用。”
吴仁宝讲,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想通。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而另一个人只有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块,但到马克思那里报到时,一分钱也带不走,都是一样的。
吴仁宝在创业路上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没有枕着眼前的成绩去享受,而是放开眼界,放宽思路以求多方面发展,更希望全国人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当有其他的干部向吴仁宝提到为何自己的村民不听话?自己总是干不好?吴仁宝的回答是:人民总是对的,不听话说明你的政策存在问题。当问及新干部当村官几年了,吴仁宝表示:3~5年当不好村官的。必须在村官的路上走上30年以上才能谈管好村民。新干部之所以想干好,不就是想离开吗?怀着如此想法怎么可能干得好!从政,是为了高位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很多,而高官位并不是实现价值的必然条件。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忍不拔,始终以传统的美德做人,以一流的理念做事,以平民的心态做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吴仁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神圣的党章。联系自己,作为一名车辆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以吴仁宝同志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1、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把时间用在钻研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2、改进学习方法,虚心像师兄们请教。
3、发展并壮大自己的研究方向(NVH),像吴仁宝为华西奉献一样,我要为振动噪声的研究工作奉献一生。
第四篇:读《李光耀观天下》有感
务实与真诚
——读《李光耀观天下》有感
原创: 雁过留声ly
购于北大,在出差的飞机和高铁上读完,这本《李光耀观天下》给予我很多启示。严格地说,这本书没有详实的论据,缜密的分析。教条式的理论,但作为一名20世纪最为成功、睿智的政治家之一,李对世界各个国家区域及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这些观点非常“李光耀式的”,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书里分专题对各个国家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过程的经验、问题、挑战和未来进行了论证,语风上保持着一种不疾不徐的谈话式风格,而的确每一个小节之后,都附有与作者访谈的内容。由于作者自身的地位、成就和个性,李光耀对涉及的有关问题都给出了坦率有时甚至是犀利的看法,没有职业政治家式的模棱两可和外交辞令,使本书更具有实践探索意义。
书中的第一章即以“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央”为题谈到了中国,这一部分篇幅着墨最多,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论述篇幅,主要观点可以罗列于下:
1、中国不是一个新的强国,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强国,中国在腐败和法制方面存在问题,中国将发展其制度和体制,但完全是中国式的。不管他们的改革发展成怎样,有一点不会改变,他们将维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2、中国会增强实力,悄悄崛起,中美之间目前不存在激烈的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冲突,中美之间会出现的最大危机是在台湾问题上,但李光耀认为大陆与台湾的重新统一是时间问题,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阻挡的,经济将会解决这个问题,逐步和不可阻挡的经济整合将把这两个社会连接到一起,中国将认识到没有使用武力的必要。
3、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国内稳定、对外和平,在复兴初起形成的巨大自豪感和爱国主义会滋生民族主义发展,发展为过于独断和民族主义,如果催生外部环境恶劣造成衰退和混乱,会消耗政府精力去处理,从而影响发展,稳定之外中国现行的法律和体制无法催生我们的创新创造力等,也会一定程度妨碍中国经济增长。
李光耀同时谈到中国过去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的领导层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理智地处理国内这些挑战。
4、李光耀也点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类问题。(1)地方政府重视GDP短期增长忽视环境和长远规划;(2)沿海与内陆省份之间,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出现不断扩大的财富差别;(3)发展不平衡已导致人口城市化、城市规模爆满等问题;(4)如何处理那些低效的国有企业;(5)经济结构调整,中国需要从出口导向经济转变为以国内消费为导向。为了做到这一点财富必须更加合理地分配,经济增长必须惠及所有的人。在正文之后的访谈里李也对一些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朝、中美关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也是很有趣的:比如谈及在台湾当地调查显示,支持“独立”的人要更多的问题时,李光耀明确指出“民调”是毫无意义的,台湾的前途不是根据台湾人民的意义确定的,而是由台湾与大陆力量对比的现实,以及美国是否打算进行干预来确定的。再如就与美国人打交道和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区别,李光耀谈到美国人多少还比较仁慈,不会逼迫你;中国人不在乎你所实行何种体制,只是希望你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中国之外,李光耀还对美、欧、东亚、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区域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在很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主张。比如对日本作者提出走向平庸的看法,他认为日本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日本年复一年对此毫无动静,这使其逐步走向平庸,而有些政治观点非常令人思索,在政党制度方面,他提出两党制最大的问题是,一旦落实,最优秀的人才不会选择从政。参选得冒很大风。竞选活动会变得非常不文明,甚至卑鄙恶毒。如果你才干超群、事业有成,何必为了参选而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只赌上自己的利益,还会牵连家人。你也许宁可置身事外不趟这趟浑水,继续过着好日子。在减薪上,他提出:部长减薪已足以使我们越来越难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政。讨论部长减薪时,如果我还是内阁部长,一定会坚决反对。但年轻一代的部长决定顺应民意。每一次减薪,部长因为放弃其专业或银行事业而做出牺牲就更大。新加坡与英美大国不一样,它的发展需要精英性团队。
这部书完成于2013年,那时的李光耀已90高龄,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政治家,其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中的观点带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尽管新加坡作为一个区域性小国,其理念和实践无法也不可能完全为我们所复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大家读一读,合卷之后独立思考,以务实的态度找准我们的道路。
第五篇:苏贵宾观《一共多少天》体会
观《一共多少天》体会
西官中心校 苏贵宾
今日观看了《7的乘法口诀》一课,感慨颇多。
“7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分段教学中第二段的第一课。本课设计与教学,这位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细细想来,这节课的成功之处颇令我回味。
新课程特别重视变革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本课中,让学生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运用7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俞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编写口诀,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编写口诀、记忆口诀的探索,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特别是在如何记忆方面,老师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口诀,对于特别难记的口诀,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规律,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心和创造欲,学生想出了“联系上句、下句记忆,或者用以前学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等方法”,孩子在交流碰撞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师生的互
动、智慧的碰撞,使学生对于枯燥的口诀已经生发了感情,使原本静止的、程式化的口诀记忆过程成为鲜活、生动的师生学习场景图,尽展在我们面前。新课程理念在新教师的教学中体现的这么好,真是难得,可见这位老师对这节课付出了多少艰辛。
在听课中,我们经常会感到有的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波澜不惊,甚至死气沉沉;而有的课堂教学则波澜起伏、热情洋溢,如沐春风、充满活力。原因何在?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这种极大反差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可以说这位老师用激情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学习的热情!
听完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青年教师能如此深入钻研教材、落实新课程理念,成功上了这节课,真是难得。
观刘义生老师的《确定位置》示范课体会
西官中心校
苏贵宾
今日观看了一节是刘义生老师的《确定位置》示范课。听后深受启发,自认为是一节基于教材有创新、幽默风趣氛围好、寓教于乐兴趣高、拓展延伸视野宽的好课。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练习三个环节都用了学生座位的现场情景,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时,学生说自己的位置是为了激起冲突,统一描述位置的标准;探究新知时,学生是在统一描述位置的标准下,用“数对”确定自己或他人的位置;课堂练习时,通过游戏“找朋友”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需要哪些要素。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一步步逐渐抽象出“数对”这一模
型。
从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自己现在的位置,进而统一描述位置的标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从读懂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记录位置更简便,在学生展示作品时不断产生冲突,疑问,层层深入,让学生不断地否定掉不完整的、不简洁的,最后得到科学的用数对表示某个物体的正确的方法。从读懂学生的困难入手,在游戏“找朋友”中,让学生用扑克制定游戏规则,让学生用“数对”在班级里找朋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位置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演绎得精彩,学生表现更精彩。
本节课从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到探究新知----建立模型,再到课堂练习----课外延伸,无不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现实生活情境。从现场的班级座位到小青的班级座位,再到现场的班级座位;从抽扑克到找朋友;从棋盘、电影票到经线纬线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对”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西官中心校
苏贵宾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
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
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